阿弥陀佛和他的西方极乐世界 中

2023-08-10 入门知识

阿弥陀佛和他的西方极乐世界 中

六、净土三经的特别提示

大家都知道,净土三经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和《阿弥陀经》。就在净土三经之一的《无量寿经》里,佛十分明晰地指出: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凡佛弟子,皆应特别留意。

若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佛说:如来(即佛)以无穷无尽的大悲心,怜愍沉沦在三界六道之中的众生,所以才出现于世,讲经说法,目的纯粹是为了拯救众生,要给予一切众生获得最真实的利益。

佛的话虽寥寥数语,但一语道破了佛出世之本怀,乃是为了要拯救众生,要给予一切众生最真实的利益。

到底什么才是佛所说的“真实之利”呢?综观净土三经之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向世人推介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以使一切世人都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即是佛所说的“真实之利”。因为:

●向世人推介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才能使世人确知,在十方三世诸佛中,尚有一尊“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绝对可以作为我们皈投依靠的对象;和在无量无边的宇宙中,尚有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极乐世界,可以作为我们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易言之,由于佛的这个推介,使到全人类都看到光明和亮丽的前景!

●了生死。即了生脱死,把无量劫来的生死彻底了断,划上休止符。凡是人,有生必有死,欲要不死,唯有不生,不生才是永生,也就是佛教所说的“了生死”或“涅槃”境界。然而,欲了生死,非常困难,必须断尽“见思惑”才能办到,而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我们连其中之一品都断不了,如何能了生死呢?如今知道了有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只要一心念佛,发愿生西,临终佛来接引,便能往生佛国,一往生即证无生,永了生死,寿与佛齐!

●离轮回。即脱离六道轮回。一切众生,在未了生死以前,例必都在六道里头,轮回受苦:生在地狱道,寒冰猛火,烧煎交加;生在饿鬼道,腹大咽细,常受饥饿;生在畜生道,互相吞食,或被人杀;生在修罗道,貌丑善妒,怨恨心重;生在人道,忧愁烦恼,苦多乐少;生在天道,纵然福大命长,但天福享尽,复须堕落尘寰。由此可见,六道全都是痛苦的境界,可怜我们自从无始,即于其中,头出头没,生此死彼,生彼死此,不啻沉溺茫茫苦海,无有出期。如今只要一心念佛,便可仗弥陀威神,往生西方,既可了生死,亦永脱轮回,永享妙乐!

●出三界。即出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佛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因人未出三界,必在三界六道之中,生死往来,备受众苦;但要跳出三界,谈何容易,修上等十善,只能生欲界六天;再上去要修定,修四禅(即初禅至四禅色界四种的禅定),只能生色界十八天;修四无色定(即无色界的四种禅定),只能生无色界四天。上述四禅八定,因皆属世间的禅定,故不能出三界,必须加修“九次第定”中之“灭受想次第定”,成了阿罗汉,才有资格了生死、出三界。可见要想出三界,太难、太难了!所以常听人说“难如登天”;但现在只要念佛,发愿生西,便可仗佛威神“一步登天”,不是登三界之内的二十八天,而是登三界之外的极乐世界!一旦跳出三界,即等于脱胎换骨、超凡入圣,从此跻身于菩萨圣贤之林矣!

●生净土。即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去。一个人成功往生净土,即生即能享受极乐世界种种美妙绝伦的物质环境,同时并享有也是极之清净微妙的身心世界,总之依正二报,无尽庄严!

●成佛道。即成就至高无上之佛果。《华严经》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除妄想,即如如佛!”往生的最大好处,就是在极乐世界无比清净的环境里,在阿弥陀佛的亲自调教之下,人人都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涤尽一切的“妄想执著”,恢复自性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当我们恢复了自性本具的德能时,即表示我们已经成佛了,到时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眼、六通、四无碍智、八大自在、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等,我们全都有。与此同时,我们便可以与佛平起平坐,把臂共游了!

试想想,有什么利益能比得上由信佛念佛而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更重要、更切实际的呢?这些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

为了欲使世人都获得这种“真实之利”,大慈大悲的佛在《无量寿经》里教导世人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发菩提心”,在一般经论是指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在《观经》是指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在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是指直心、深心、大悲心;蕅益大师却在《弥陀要解》里为我们说出一个最简单的定义,那就是:深信和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所有一切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直心、大悲心等统统都包含在此“深信和切愿”之中。所以只要你深信有极乐世界,和切愿往生极乐世界,那就是发菩提心了。

“一向专念”,是指要一门深入地专念“阿弥陀佛”,也就是要一句佛号念到底,决不可转换题目。

谁能这样的“发菩提心”和“一向专念”,谁就能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

佛又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首先教导世人往生西方的下手功夫,就是:厌苦欣乐。因为,凡是希冀往生西方的人,一定要“厌”娑婆之“苦”,一定要“欣”净土之“乐”,若一面欣净土之乐,一面又留恋娑婆,那是很难往生的。



接著佛在该经里、教导世人修习十六种往生西方的观法,即日想、水想、地想、树想、八功德水想、总观想、花座想、像想、遍观一切色身想、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观大势至菩萨色身相、普观想、杂观想、上辈生想、中辈生想、下辈生想。在十六观中,前十三观乃观想和观像,后三观乃持名。

不管是谁,只要在十六观中修成任何一观,皆可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

佛更在《阿弥陀经》里,教导世人要“信愿持名”,亦即信、愿、行。

信者,要深信西方有个极乐世界;愿者,要切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行者,要念佛名号,心不离佛,佛不离心。

谁具备了这种信、愿、行,保证必能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

由此可见,净土三经,在在处处,皆引导世人:信弥陀、念弥陀,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这不但是佛出世的本怀,兼且亦是佛为世人(尤其末世众生)所指出的一条正确修行方向和目标,这也正是净土三经向世人所发出的特别提示。

自从佛涅槃之后,尤其今时今日,修行佛法的人,大都面对一个极大的难题,那就是:不知“何去何从”。因为佛当年讲经说法,普度众生,乃对有菩萨根性的人,说大乘法;对声闻缘觉根性的人,说小乘法;对没有意思出离三界的人,说人天乘法,以令其保住人身。由于对机施教,故凡受教者,无不获益!这种情形,好比一个临床经验丰富的名医,为病人对症下药,当然无不药到病除,著手回春!

然而今日,离佛世已经二千六百多年,当年佛所说之法,虽全部犹在,都记录在集佛法之大成的《大藏经》里,但时人障深慧浅,缺乏“自知之明”,面对八万四千法门,个个都好,个个都妙,却不知哪一个才最适合自己的根性?哪一个才最适合自己修行?此情此景,又恰如名医不在而其药方在,面对无数的药方,病人不知该服哪一个药方才好的情形一样。

其实,世人的这种困扰是多余的、不必要的,无所不知的佛早就预知世人会有今日之困扰,因而早已预作安排了。古来名医没有一个留下能医百病的药方,但佛法却有一个“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灵丹妙药,那就是净土三经所提倡的、也是佛为一切世人“度身订造”的念佛法门,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无一人不适合修行。

净宗四祖法照大师,有一次游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他向菩萨请教:“末法时代的凡夫,距离佛世已经很遥远,知识浅薄,根器陋劣,业障烦恼尤其深重,本来具足的佛性无法显露出来。而佛法又浩瀚广大无边,不知要修什么法门,才最符合佛法的心要?”

文殊菩萨告诉法照:“你现在所修的念佛法门,就是最适合末法时代了,而且在一切法门中,也没有一个胜过念佛和供养三宝的了,它能使人快速圆满福慧双修。念佛和供养三宝,是最重要的两个法门。我文殊在过去劫中,因观想佛的缘故,因为念佛的缘故,并且由于供养三宝的缘故,得到如来的一切种智。所以你应当知道,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以及甚深禅定,乃至十方诸佛,都是从忆佛念佛而生,因此可知念佛法门,是一切法门之王!”

当时法照又问:“应该如何念呢?”文殊菩萨说:“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西方,有阿弥陀佛,彼佛所发的愿力不可思议,你应当净念相继,不要令它间断,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永远不会退转,直至成佛!”

释迦牟尼佛自己也在《大集经》里说:“末世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佛的话说得很清楚,在末法时代,众生根器低劣,障深慧浅,其他的法门,皆不适合世人的根器程度,若依之修行,难以得道;唯有念佛一法,普契众机,无论上上根人,或下下根人,一切适合,依之修行,必能了生死、出三界,最终完成佛道。

遗憾的是,世人喜欢世智辩聪,又刚愎自用,好高骛远,非修禅学教,不足以显自己之高超,结果许多人皆如印光大师之所说那样:“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

我们看《净土圣贤录》和《往生传》,发现其中有许多自认为根机下劣者,他们对佛的“圣言量”深信不疑,可以说傻傻的听,傻傻的学,傻傻的跟,结果傻傻的成。成什么呢?成功于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都得到佛所说的“真实之利”。

莲池大师是净宗的一代宗师,他的道德、学问、行持,样样备受世人推崇,大家都尊称他为“大善知识”,但他对人说:“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老人家因懂得“安分守愚”,故他的成就极大,这是世人应该仿效的。

最好笑的是,有些人认为:念佛求生西方,是贪图享受,不思利他,那不是大乘人的行为,所以不愿念佛,亦不求生西方,要留在世间,普度众生。对于此种论调,方伦居士说:“有种种证据,证明修净土是大乘法:(一)观无量寿佛经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其中第三福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发三藐三菩提心,和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确都是大乘的行为。(二)往生论中,赞极乐偈说:‘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这是说:生极乐国者,皆大乘根器,并无二乘种性。(三)莲池大师发愿文,一开头便说:‘弟子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这是说:为一切众生,普求无上菩提道故,所以才念佛求生,可知念佛乃大乘极致之法了。(四)阿弥陀经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生者皆不退转,直至成佛,这怎么可以说不是大乘?(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其人自见生莲花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于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由往生以至度众生,由度众生以至成佛,这若不是大乘,什么是大乘?”

至于要留在世间,普度众生,我们谨举一个真人真事,以给大家做一个参考:宋时之灵芝律师,初入佛门,曾发大愿,常生娑婆浊世,提诱群生。又见高僧慧布法师说:“西土虽净,非吾所愿,若使十二劫莲花中受乐,何如三涂极苦处救众生也。”他更坚持己见,轻谤净土。后来生了一场大病,色力痿羸,神识迷茫,莫知去向;病愈之后,在天台智者大师所著的《净土十疑论》中看到:“初心菩萨,要须常不离佛。”又在龙树菩萨所造的《大智度论》中读到:“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由是顿悟前非,尽弃生平所学,专修净土念佛法门。看了这个发生在佛门中的历史故事,不知那些发愿欲留在世间普度众生的人,作何感想?

其实,稍有智慧的人都可以看出,念佛求生西方,正如现代人出国留学一样,等到将来学成归来,再为国服务。往生的人,佛经说,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碍辩才,善说诸法秘要,而且教化随意,来去自如。我们将来从极乐世界回来,那是“乘愿再来”,那时可以任运自由,可以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化身千万亿,应以何身度之,则以何身度之,多么自在!我们现在虽发心度众生,但能力有限,犹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都难保,如何度众生呢?所以对于那些轻蔑求生西方的人,我们只好借用古人的话说:“燕雀安知鸿鹄志”和“不可与夏虫语冰也”。

佛为世人“量身定制”了如此一个易修易行之念佛法门,却反而遭人毁谤而不信。殊不知《华严经》号称“经中之王”,尚且弘扬净土法门;又等觉菩萨如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都修持念佛法门,都以极乐为归宿处。毁谤和不信念佛法门的人应该自问一下:这些大菩萨的智慧难道都不如我吗?

净空上人说:“学佛可以使人了生死、出六道轮回,此是最大利益之事。而一般人尚有不愿学佛者,其故安在?有很多道德高尚、学问渊博之人,就是不肯学佛,此种人自以为见解比佛还高明,对佛所说之法尚有欲批评检讨之处,此之谓世智辩聪,为人生八难之一,实为最可怜悯者。”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世人不遵佛语,不听祖师大德之教诫,自作聪明,平白错失了于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的大好机缘,怪谁?

七、认清我们的娑婆世界

佛教把一切的世界分为两类,一类是净土,另一类是秽土。

“净土”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从来未在其他学说或宗教里提起过,它是专指诸佛清净平等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也可以称之为“绝对世界”,因为在这样的世界里,样样都“绝”了“相对”,例如:只有善没有恶、只有美没有丑、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只有光明没有黑暗......等等。

“秽土”则是未断烦恼、未了生死的凡夫所住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也可以称之为“相对世界”,因为在这样的世界里,样样都相对、矛盾,例如:有生就有死、有男就有女、有是就有非、有善就有恶......等等。

根据这个分类,我们不想可知,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当然是净土、是绝对世界;而我们现在所住所生活的世界,肯定是秽土、是相对世界了。

我们现在所住所生活的世界,佛经称之为“娑婆世界”,是一个充满缺陷和痛苦的地方。证诸事实,的确如此:

●地理方面:有崎岖难行的高山深谷,也有风波险恶的江河大海,不时都有山崩、地震、海啸和陆沉的现象发生。

●气候方面:晴雨无定,寒暖不一,有时天晴久了,就造成五谷不生、饿殍遍野的旱灾;雨水多了,又造成山洪暴发、江河决堤的水灾。

●生物界方面:动植物都不庄严,都有与生俱来的生老病死。还要面对种种意外灾祸的发生,诸如瘟疫、车祸、沉船、空难、水灾、火灾、风灾等等,简直忧患重重,不一而足。

●身寿方面:众生的身体皆由四大(地水火风)合成,四大不调即生病,四大分散即死亡;寿命则人生七十古来稀,有者甚至未见天日,一出娘胎即夭折,一命呜呼了。

●心智方面:生活在娑婆世界的众生,人人都有见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和思惑(贪、嗔、痴、慢、疑),所以不能出离三界,也很难悟道证果。

●人事方面:人与人之间,互相猜疑、妒嫉、仇恨、斗争、残杀,甚至发生世界大战等等。

这些都还只是粗显的,更大的人间浩劫,乃是劫末所起的“小三灾”和“大三灾”。

根据佛经说,我们所住的世界,在每一小劫中,都会发生一次“小三灾”。一小劫,是人寿由最初的八万四千岁算起,每过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再由十岁,每过百年增一岁,增至原来的八万四千岁,这样合一减一增的时间,为一小劫,以数学方式来计算,一小劫等于(84000—10) 100 2=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

当每一小劫的人寿减至三十岁时,即有饥馑灾,七年不雨,草木不生,人类因饥饿而死亡无数;当人寿减至二十岁时,即有瘟疫灾,人类又因病死亡过半;人寿减至十岁时,即有刀兵灾,这时一草一木,都变成了杀人的凶器,触之即死,加上人类自己又互相仇恨、残杀,一直到人类所剩无几为止。

若问为什么会有“小三灾”?那都是世人多行不义,常造十恶所召致的恶果,真是恶有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人类经过小三灾的打击,所存无几,因此感到惊惶,开始舍恶向善,断恶行善,于是人寿也开始百年增一地渐渐增长。至于为什么每一小劫都有一次人心恶则寿命减、人心善则寿命增的周期性的盛衰回转?这大概就是“诸行无常”、“物极必反”的道理吧。

今天,人类的寿命,是处于百年减一的减劫过程中,不信您看,释迦佛住世时,人类平均的寿命为一百岁,佛入灭至今才二五四四年(但根据中国的历史记载,佛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涅槃于周穆王五十三年,迄今已三○二六年),现在世界人类平均的寿命只有七十岁左右,比起佛世来,已减少约三十岁了。接下来人寿将会愈来愈短,虽说现代医药发达,医疗技术进步,但由于人心越来越险恶,以致许多前所未闻的、且又无药可治的奇瘟怪疫纷纷冒现,相继向人类袭击,单单一个“爱滋病”,就搞到医药界一时束手无策,这就是佛教所强调的“神通不敌因果”的正面教材,世人于此应有所醒悟才是。

人寿越来越短,显示距离发生小三灾的时日,已愈来愈近了,未来的人类,将会面对人间三大浩劫,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呀!

至于“大三灾”,是世界进入坏劫时所发生的火、水、风三灾。据佛经说,每一世界,都要经过成、住、坏、空四个中劫,每一中劫又各有二十个小劫的时间,等于三亿三千五百九十六万年。所谓“成”,即世界由众缘集合而组成;“住”即众生安住,有动植物,有国境,有历史;“坏”即开始毁坏,初十九小劫,坏一切动植物,后一小劫,坏众生依之而住的国土世界;“空”即坏尽后,一切俱成虚空。世界就是这样不停的成住坏空,周而复始。科学家已证实,宇宙中的每一星球,在其一生中均进行著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但他们还算不出每一世界的寿命有多少长,佛教却说合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等于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这也就是每一世界由成至毁的年数。

当每一世界进入“坏”劫时,首先来临的是大火灾,是时天上同时出现七个太阳,以焚烧此世界,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初禅三天,一切都烧成灰烬;接著而来的是大水灾,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二禅三天,皆为大水所浸;最后到来的是大风灾,下至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三禅三天,一切物质都被大风吹散破坏,直至世界灰飞烟灭无形无相而后已。

若又问为什么会有火水风三灾?根据因果,世人内有贪心,外有水灾;内有嗔心,外有火灾;内有痴心,外有风灾。由此可见,水火风三灾,乃众生共业之所召感,心生则境生,心有种种不同,故境亦种种不同,然境的性质,必似其心,这也正是佛教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若妄心不起,则根身不生,世界亦不现矣。

我们的世界,现在正处于“住”劫中,是于住中劫的二十小劫中之第九小劫,再过十一小劫,即要开始坏灭了。聪明的人,最好赶紧念佛,求生西方,当“小三灾”或“大三灾”来临时,我们已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才是避开人间浩劫的上上之策啊!

我们的世界,因有种种的缺陷和痛苦,所以佛经才称之为“娑婆世界”。“娑婆”华译为“堪忍”,即是不堪忍受的痛苦,我们都甘心地忍受了。为什么大家都堪能忍受呢?因为大家都如古人所说:久处鲍鱼之肆,不闻其臭。

佛经又称我们的世界为“五浊恶世”,“浊”是“污染”的意思,“恶”是“恶劣”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它受污染的程度已达到非常恶劣和严重的地步了。

五浊者,一、劫浊,即时代受污染;二、见浊,即世人的见解受污染;三、烦恼浊,即世人的思想受污染;四、众生浊,即人性受污染;五、命浊,即生命或生活受污染。

放眼世间,的确样样皆受污染,而且有愈来愈严重之势。尤其今日,随著科学发达,科技日新月异,为了获得丰裕的物质生活,人人都向“钱”看,都以物质财富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因此人心亦随之都变得更贪欲、嗔恚、愚痴,人性也愈来愈趋向自私、冷漠、扭曲。人人身犯杀、盗、淫;口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犯贪、嗔、痴。所以,现代的社会是一个十恶充满的社会,乱象丛生。

在生活环境方面,同样的随著科技的进步,人类有能力使高山低头、河流改道、森林变秃地,加上工业迅速发展,废气、废水、废料日愈严重,现在已搞到空气污染、食物污染、地球升温、水源枯竭、沙漠扩大、物种减少,连臭氧层也破了洞,埃尔尼诺现象、拉妮娜现象接踵而至,世界到处都是乌烟瘴气!科学家已发出警告,如果这种污染的现象不获改善,再过五十年,地球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了!

佛教说“五浊”中之“劫浊”(时代受污染),乃因后面之四浊(包括世人之见解、思想、人心、人性)受污染所促成,不知道科学家、教育家们对今日将陷世界于万劫不复之境的污染,已找出它的根源了吗?

娑婆世界,名符其实,样样皆苦,生活在娑婆世界的众生,不但生活环境的“依报”充满了缺陷和痛苦,其“正报”身心,也一样充满了缺陷和痛苦。佛经便说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何谓“三苦”?

1、苦苦。世人既有生死之身,已经够苦,加上众苦逼迫,简直苦上加苦,故谓之苦苦。

2、坏苦。那是每当偶尔出现的快乐失去时,所产生的痛苦。

3、行苦。那是诸行无常、不停变化、不得安定的痛苦。

何谓“八苦”?

1、生苦。在胎如处牢狱,出胎如钻穴隙,嫩肤一遇空气,痛如刀割,所以初生的婴儿,无不呱呱大哭一场。

2、老苦。人的身体发育到了顶点,即是老化的开始。这时生理退化,渐渐眼花耳聋,气虚体弱,动作迟钝,步履蹒跚。

3、病苦。人体由地(固体)、水(液体)、火(温度)、风(气体)四大元素所组成,四大不调时,就会生病,缠绵床第,呻吟不已。

4、死苦。死之苦比生之苦更剧烈,人将欲死,四大分散,痛如五马分尸,实非笔墨所能形容。

5、爱别离苦。生离已凄怆,死别更断肠,以及好景凋逝,财产毁于一旦,凡此种种,都常使世人泪满襟。

6、怨憎会苦。恶的眷属来败家,或时常与仇人见面,都是难以言喻的痛苦。

7、求不得苦。求名求利,以及所谋不遂,皆令人百般无奈、迷茫、失望,浩叹造化弄人。

8、五阴炽盛苦。五阴又名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它的作用炽盛,把人的真性盖覆了,使人迷惑颠倒,妄生分别执著,造作诸业,故人死之后,复须再生。

何谓“无量诸苦”?

人人除了上面所说之三苦、八苦之外,尚有来自人事方面的无礼、侮辱、诽谤、污蔑、漫骂、冤枉、加害等等,并有来自自然界的日晒、风吹、雨打、饥渴、寒热等等。

总之,我们的“依正”二报,皆恶劣不堪。尽管如此,我们毋须绝望,此地不好住,自有好住处,身心虽然苦,自有脱苦之妙方,佛不是跟我们介绍过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吗?只要我们依教奉行,一心念佛,必能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极乐世界可以九品往生,我们即使生于下下品,也能够:

●但受身心安泰之乐,而无苦苦;

●但受依正庄严之乐,而无坏苦;

●但受三昧寂定之乐,而无行苦;

●有莲花化生之乐,而无胎狱之生苦;

●有相好光明之乐,而无衰坏之老苦;

●有自在康宁之乐,而无病痛之病苦;

●有寿命无量之乐,而无四大分散之死苦;

●有海会相聚之乐,而无与所爱别离之苦;

●有上善俱会之乐,而无怨憎相会之苦;

●有所欲如意之乐,而无有求不得之苦;

●有五蕴皆空之乐,而无五阴炽盛之苦。

像这样人生的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全都没有了,那才是真正的、彻底的解脱人生痛苦之道啊!

摆在世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继续因惑(愚痴迷惑)造业,因业受苦,依旧留在三界六道之中轮回受苦,永无出期;另一条则是赶紧修行佛法,断惑证真,背尘合觉,方法最好是念佛求生西方,蒙佛来迎,往生极乐,永享妙乐!

然而,希冀佛来接引,往生极乐,必须下定决心,一心念佛,才有成功的希望。

清时名士郑板桥,有一首寓意深刻和传诵千古的咏松诗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们今天的身是业报身,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也是充满天灾人祸的娑婆世界,正如诗中的松树,立根原在高山上之破岩中。松树因能咬定青山不放松,故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傲然屹立于天地间;同样的,我们若能牢牢抓紧弥陀圣号不放松,一句佛号念到底,也能够不为邪魔外道所惑,不为五欲六尘所迷,进而由充满缺陷痛苦的娑婆世界,往生到只有快乐没有痛苦的极乐世界;从众生生死往来的秽土相对世界,进入于诸佛菩萨美妙的净土绝对世界,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啊!

一般俗人,只知求名求利;有智慧的人,求生西方。您呢?

八、往生极乐的三要三不

由于悚于生死之剧苦、轮回之路险、三界之无安,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于此生中,一定要了却生死、脱离轮回、跳出三界、往生极乐,决不能再俟来生。

然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虽说易往易生,却也不是完全没有条件的,起码你要发心修行,做到“三要三不”,才有资格往生。

何谓“三要”?

一要:深信

十方诸佛,虽有无量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能度一切的众生,然而你若不信他,他就没有办法度你。这犹如电视台全天候广播,可是你不愿扭开电视机,便看不到其节目一样。

因此,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强调说:“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净宗的历代祖师,亦无不叮咛劝信,例如:八祖莲池大师说:“往生净土,要须真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九祖蕅益大师更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由此可知,念佛一法,首要深信。譬如鸟儿,没有翅膀,肯定不能飞向青天,人若没有深信,也是不能往生西方。信什么呢?

1、信自。就是要深信自己本具佛性,本来就有与佛一样的智慧与能力,只因妄想分别执著而迷失了,只要去掉妄想分别执著,立刻就能恢复原有的德能,与佛平起平坐,把臂共游。

2、信他。他指释迦牟尼佛之言,和阿弥陀佛之愿。释迦牟尼佛说有极乐世界,肯定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愿要接引众生往生其国,只要众生一心念佛,发愿求生,佛必来迎,决不食言。

3、信因。深信以散乱心念佛,尚且能够成为将来生西种子,何况一心念佛,岂有不往生之理。

4、信果。深信极乐世界之有无数的等觉菩萨聚会一处,乃是念佛之因而得往生之果,这种念佛是因,往生是果的情形,正好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的合乎逻辑,真实不虚。

5、信事。深信离此十万亿佛土之外的西方,确有一个极乐世界,其国人民,但受诸乐,无有众苦,而我们只要一心念佛,发愿求生,必定得生。

6、信理。深信我们本具的真心佛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乃是法界体,极乐世界不出法界,亦即在我们自己心中。我们所见到的阿弥陀佛,是自己的真心佛性变现出来的,并不是从外面来的,乃至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也都是我们真心佛性本来具足的东西。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以上六条,乃蕅益大师的宝贵教示,做到了,才是圆满的“深信”,否则即不圆满。

二要:切愿

佛在《阿弥陀经》的正宗分里,说了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之后,即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是佛在此经里第一次劝人发愿。

又在正宗分末后一段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是佛第二次劝人发愿。

第三次是在劝愿流通时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劝信、劝行,只各有一次,劝愿竟有三次之多,可见“发愿”一事,至关重要。易言之,此经的扼要处,不在七日持名,而在三请“发愿”也。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劝人发愿呢?这是因为弥陀佛有愿,凡发愿欲生其国者,必亲来接引,所以释迦佛便再三的殷殷叮嘱世人发愿。倘若我们发愿之后,临命终时,不生极乐国,便是释迦和弥陀说妄语,以两人都是已证至果的圣中之圣,所说肯定不是妄语,而是如实语,所以“净土虽遥,有愿必生”,那是不容置疑的事。

蕅益大师便很肯定的说:“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依此而论,若信不深和愿不切,念佛就是喊破喉咙也是枉然的。

既知念佛法门,信贵深,愿贵切,那么我们便应矢志不移地坚固求生西方之愿。但如何才算是“切愿”呢?起码你要对下列各项具有一股非常强烈的愿望:

1、愿离娑婆。娑婆充满缺陷和痛苦,置身其中,不啻沉溺茫茫苦海,是故,尽此一报身,一定要脱离娑婆,决不能再等来生。

2、愿生极乐。极乐是一切众生的乐园,是一切众生的最佳归宿,是故愿在此生中,一定要往生极乐。

3、愿阿弥陀佛,慈光照我,授手接我,助我于此生中,如愿往生。

4、愿一切逆境,都不改我念佛之心;一切顺境,亦不变我生西之愿。

5、愿一切功德,庄严佛净土,作为我生西之助。

6、愿我临命终时,预知时至,身无病苦,正念分明,舍报安祥,如入禅定。

7、愿佛及圣众,放光接引,异香天乐,西方圣境,如在目前,以令闻者见者,悉发菩提心,求生极乐。

8、愿花开见佛,悟无生之后,再入娑婆,普度众生。

因为“发愿”极其重要,所以念佛人在念佛之后,无不“回向发愿”。在我们发愿求生极乐之后,即等于我们与佛有了一个这样的契约:当我们临命终时,佛一定要来授手接引。这个契约,是神圣的、永恒的,直至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而后已!

三要:力行

有了“深信”和“切愿”之后,自自然然的你就会“因信启愿,因愿导行”,而“力行”不懈地持名了。

蕅益大师曾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由此可知,我们将来往生品位之高下,乃胥视我们现在念佛的功夫深浅而定的。功夫愈深,生品就愈高,古往今来,那些坐化立亡,撒手便行,潇洒自在地往生者,均是平时念佛的功夫到家,有以致之。

念佛法门,虽有实相、观想、观像和持名四种,然而其中以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著称,《弥陀要解》即指出:“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兹介绍持名念佛的七种方法如下:

1、高声念。即当神志昏沉,或妄念纷飞时,高声念佛,自可消除昏沉,但是长用高声,恐伤元气,及喉痛音哑,故不宜久行。

2、金刚念。即声在唇齿之间,口念耳听,能每字听得分明,自然心定。

3、默念。即不出声念佛,微以舌尖敲击前齿,心念相应,音声历然。

4、禅定念。即坐禅时,澄诸念虑,寂然不动,然后以清净心,默念佛号,不缓不急,绵绵密密,或每一呼默念一字,久则纯熟,三昧忽尔现前。

5、追顶念。念时字句甚急,一字追一字,一句顶一句,中间不留空隙,因追顶紧密,故能使杂念无法出现。

6、礼拜念。即念一声佛号,拜一次佛,这样能使三业清净,效果很大,惟拜久必感疲劳,故应量力而行。

7、十口气念。极忙之人,无时间念佛,可于每天早上或晚上,作十口气念,即念佛不拘声数,但以尽一口气为度,如是十次,名十口气。

若问上述各种念佛方法,那一种最好?答案是:当你觉得用那一种方法念佛,能使心境清净,不起杂念,这一法便是此时最好之法。所以有时这一刻用甲法最好,下一刻若觉得不济事,可改用乙法或丙法,总之要以能克制妄念者为准,故不能硬性规定,那一法是最好的方法。若作硬性规定,恐怕难收念佛之实效,应善自调和为尚。

何谓“三不”?

1、不怀疑

“不怀疑”就是不可有丝毫的怀疑。念佛人对下列事项绝对不可存有丝毫的怀疑:

(一)不可怀疑自心。自心即佛性,有佛性者,必定成佛。

(二)不可怀疑佛言。佛说有极乐世界。肯定有极乐世界。

(三)不可怀疑佛愿。佛愿要接引众生,肯定必来接引众生。

(四)不可怀疑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有其因必有其果。

(五)不可怀疑佛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乃集十方佛国之美好于一身的净土,故其他佛国都不能与之相比。

(六)不可怀疑法门。此法门为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一个极其特别奇妙的法门,能令人就在这一生中,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故十方诸佛皆出广长舌相,同声赞扬;谁若对之怀疑不信,那便是放弃了在这一生成佛的机会,实在愚不可及。

要知道,世人虽念佛,只要有一丝毫疑情存在,有福报者,也只能生到西方之“边地疑城”,福报差者,疑障起来,即不能往生,太可惜了。

2、不夹杂

“不夹杂”就是修行念佛,不可夹杂其他的法门,要一门深入。

为了避免念佛人患上夹杂的毛病,净宗建立了“五正行”如下:

(一)读诵正行,即专读诵净土三经;

(二)观想正行,即专观想极乐庄严;

(三)礼拜正行,即专礼拜阿弥陀佛;

(四)称名正行,即专称念弥陀名号;

(五)赞叹供养正行,即专赞叹供养弥陀。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被印光大师列为净宗经典之一,及净空上人也说它是净宗的“心经”,那是大有道理的,因为此经把念佛的精要,和盘托出。它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众生的心,忆著佛和念著佛,现在和将来,一定可以见到佛,离成佛已经不远了,其间用不著假借其他的方法作帮助,一句佛号念到底,自自然然的即得大智慧,心开意解,见性成佛!

此经所说的“不假方便”,指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不夹杂”。蕅益大师就正告世人:“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著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著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著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

3、不间断

“不间断”就是念佛不可间断,要绵绵密密,心不离佛,佛不离心,毋令暂忘。这也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所说的“净念相继”。

要做到不间断,和净念相继,除了定时的早晚课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要不停的想著佛和念著佛。

今人做不到“不间断”的理由很多,诸如工作忙、学习忙、应酬忙、娱乐忙等等,不一而足。其实,念佛是一切法门中最最方便的了,无论行、住、坐、卧、路上、车上、船上、做事、娱乐,乃至大、小便时,只要有心,都可以念佛。谁说没有时间念佛,那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自欺欺人,扪心自问,必然有愧也。

上面曾说过宋朝莹珂法师往生的故事,像他那样既破戒又造恶业的人,之所以也能往生,关键即在于他不眠不休不间断的专心念佛三昼夜。

以上所说的“三要”,乃往生的必备条件,盖信不深不能往生西方,信虽深而愿不切也不能往生西方,信深了,愿切了,如果没有力行念佛,同样还是不能往生西方。可见,深信、切愿和力行,乃往生西方之“三资粮”,既是资粮,当然不可或缺,而且愈多愈好;再加上不怀疑、不夹杂和不间断之“三不”,往生一事,可操左券,决不落空矣!蕅益大师非常清楚的告诉我们: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

●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

●念到理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

●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业往生,即是凡圣同居土。

●信愿持名,见思断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土。

●信愿持名,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者,即是实报庄严土。

●信愿持名,持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土。

由大师的开示,说明了凡是信愿持名者,可以九品往生,可以圆净四土,那是一点也不假,都是真实不虚的事!

九、往生极乐的九字真言

我们要先声明,这里所说的“真言”,不是密宗行人所持的“咒语”、“真言”,而是能帮助世人念佛达到“一心不乱”之境界的九个字。

这九个字,就是:发乎心、出乎口、入乎耳。

净宗历代祖师大德,鉴于许多世人虽然努力念佛,但不得力,临终时不能往生,究其原因,皆平日念佛,有口无心,有以致之。于是,他们将前人念佛的经验和自己的心得结合起来,得出这九字真言,以便世人知所效法,在念佛时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这九字真言,是念佛法门的要诀,是修行念佛的心法。谁能依此要诀、心法去修,势将不难达致佛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境界。

所谓“发乎心”,就是佛号要由心而发。

凡夫的心很多,有八识心王和五十一心所,但归纳起来,只有两种,即“真心”和“妄心”。

“真心”又名真如、实相、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圆觉、法身、涅槃......等等,名相虽多,而体则一,它是属于本有的,真净妙明,永不变异,当我们的心绪宁静,无念而又无想时,就是这一种心现前;“妄心”又名缘虑心,它是属于后天的,常起妄念,时生时灭,当我们的六根入了六尘,而起思虑和分别时,就是这一种心现前。

简单一点说,真心就是“清净心”;妄心就是“染污心”。

那么念佛应由什么心而发呢?当然要由清净无染的“真心”而发,绝不能由染污的“妄心”而发。偏偏世人都与此相反,多数是由“妄心”而发,不是由“真心”而发,于是乎念佛时,心潮汹涌,妄念纷飞,这就难免“念佛三天,佛在眼前;念佛三年,佛在天边”了,越念离佛越远,永远也达不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须知,“一心不乱”之一心,指的就是真心、清净心,念佛要“心中只有佛,佛外更无心”,那才是一心;若是心中还渗杂著别的念头,那已不是一心,而是二心了。一心才是“真心”,二心乃是“妄心”呀!

因此,念佛时第一件要注意的事,就是要把充斥心中的贪、嗔、痴、慢、疑统统放下,以使心境清净平静,保持于一,不生二念。

如果能够以清净之心来念清净之佛,自能与所念之佛,心心相应,感应道交,达致一念感应一念佛,念念感应念念佛之境,这样念佛,哪有不往生之理?

所谓“出乎口”,就是声从口出。

从什么口而出呢?要从“心口一致”之口而出。

许多人念佛,口里念佛,心在打妄想,心口不一致,这样念佛,叫做“不老实念佛”,这样念佛,古德说:“喊破喉咙也枉然”。念佛必须心口一致,亦即口里念佛,心中想佛,这样念佛,才叫做“老实念佛”。这样念佛,一句有一句的功德,一句有一句的实效,所谓“功不唐捐”,你就不会白念了。记住:佛号由口而出时,必须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才符合“出乎口”的标准。

所谓“入乎耳”,就是音从耳入。

音如何从耳而入呢?就是在念佛时,所念的佛号,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要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使是无声的默念,只要注意听,一样也可以听得清清楚楚的。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用心静听自己念佛的声音,任何纷乱的思潮都会立刻沉寂下来的。

在“发乎心、出乎口、入乎耳”之九字真言中,以“入乎耳”三字为最重要,因为能否达致“一心不乱”,此为关键。为了做好“入乎耳”的功夫,念佛必须不缓不急,因为太慢了,人容易昏沉,太快了,又听不清楚,影响“入乎耳”的功夫。

为了达致“一心不乱”的境界,我们必须时常审察自己:

发乎心时,心里是否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出乎口时,口里是否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入乎耳时,耳里是否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果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则妄念就会越来越少,乃至于无,“三昧”自会忽尔现前,令你亲证“一心不乱”的境界!

念佛贵在“一心不乱”,不在于多念快念也。而“一心不乱”,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两种。事者相也,即著相而修;理者性也,即称性不著相而修。修念佛法门,一般均由有相入于无相,先往生有相之“凡圣同居土”,进而契入于无相之“常寂光土”,只要到达“凡圣同居土”,则“常寂光土”指日可期矣,因为: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谁想在念佛方面交出漂亮的成绩单,或想成为往生极乐的新科状元,就必须对此九字真言痛下功夫。即使障深慧浅,一时达不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至少也能“工夫成片”,也就是当烦恼起时,念佛能把它压下去的工夫。

当代的净空上人告诉我们:“一般行者所讲的‘工夫成片’,就是《无量寿经》中之‘一向专念’,念到工夫成片,到临终阿弥陀佛来接时,先有佛光照到行者,业障立时消灭,工夫自然加倍,达到了一心不乱。若是已经念到事一心,经佛光一照,即能达到理一心。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所以一心不乱,不必顾虑,只要老实念佛,一定成就。”

用现代的话来说,“工夫成片”约相等于精神初度集中;“事一心不乱”约相等于精神中度集中;“理一心不乱”约相等于精神高度集中。《遗教经》中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意思是说,谁能使精神高度集中,那么,明自心、见自性、开智慧、得神通,无事不可办矣!

于此要祝愿所有念佛人:把清净心念出来,把妄想分别执著念掉,共同朝向念佛的最高境界迈进!

十、往生极乐的三种福业

为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亦为了确保在往生时,不发生障碍,一切志欲生西的人,除了念佛之外,还要多多注意“善根福德因缘”的培养,因为《阿弥陀经》中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佛的意思是说:不可以微少的善根之因,和微少的福德之缘,得生极乐国。

在往生极乐的三要(信愿行)之“行”中,便有“正行”和“助行”之分,“正行”就是老实念佛,“助行”就是能帮助正行达致其目的的工夫。而《阿弥陀经》上所说的“善根”,指的就是正行老实念佛,“福德”指的就是助行修福的工夫。又前者是“因”,后者是“缘”。当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都具足了,那么往生一事,肯定就没有问题、没有障碍了。

往生是大福报之事,世间没有一种富贵能与之媲美和相提并论,这可从凡是往生的人,都能身无病苦、预知时至,和佛菩萨亲来接迎等等瑞相看出来。那种伟大的场面,就连鼎鼎大名、以戒律著称的弘一大师,临终之时,都流下欣喜、感激的眼泪!

这种大福报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又应如何修福呢?《观无量寿佛经》告诉我们: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现在,我们依据佛之所说,特将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所应修习的三种福业,略作解释如下:

第一种福

●孝养父母。这包括要使父母增加财物、替父母办理事务、供给所需之一切、不可违背其意愿、奉献自己之所有。但是最大的孝,乃是劝导父母皈依三宝,和求生西方。

●奉事师长。这包括要恭敬顺从、替老师办事、要听从指导、常以财物奉敬老师。对出家的法师,还要恭迎法师、见到法师要心生欢喜、恭请上坐、以上好之饮食供养、不可违背法师之教导、不可改变对法师的信仰和敬爱。可是,现在是末法时代,佛经说“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由于我们很难遇到善知识,所以必须“依法不依人”,最好依照净土经典去修,可保绝对无误。

●慈心不杀。要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视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如姐妹,不得伤害或残杀他们。

●修十善业。十善是做好人的根本,也是学佛的基础,所以念佛人一定要修十善。修行十善,善有善报,福德无量;不修十善,便是造十恶,恶有恶报,往生必有障碍。十善者:

(一)不杀生,即不可杀害一切有生命的动物。根据《十善业道经》说,不杀生的人有十种的功德: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将来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二)不偷盗,即不可偷拿或盗取人家的财物。不偷盗的功德: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天生。将来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三)不邪淫,即不可有男女不正常的茍合。不邪淫的功德:一、诸根调顺;二、永离諠掉(即美色当前,不会对之评头评足);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将来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四)不妄语,即不可说虚妄不实的假话骗人。不妄语的功德: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爱敬;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将来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五)不两舌,即不可说搬弄是非离间他人感情的话。不两舌的功德: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将来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六)不恶口,即不可说粗恶、侮辱或咒诅他人的话。不恶口的功德:一、言不乖度(度就是分寸,乖度就是没有分寸);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将来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七)不绮语,即不可花言巧语,或说轻浮无礼不正经的话。不绮语的功德: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问答;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将来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损。

(八)不贪欲,即不可贪爱五欲(财、色、名、食、睡)。不贪欲的功德: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将来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九)不嗔恚,即遇事不顺或受人侮辱时,不怀恨于心,也不发怒于形。不嗔恚的功德: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重;八、以和忍故,速生梵天。将来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十)不愚痴。这里所说的愚痴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思想不正确,认识有错误。要不愚痴,唯有多闻佛法,了解佛理。不愚痴的功德: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不论年龄、知识、学问、地位等彼此都差不多的良友);二、深信因果,宁损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安住在通达无碍的正见之中);十、不堕诸难。将来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一个明白事理的善人。愚痴的反面就是智慧,有了智慧,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所作所为,无不是福。

第二种福

●受持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个人受持了三皈,才算是正式的佛弟子。佛经说:“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落饿鬼;皈依僧,不作畜生。”这三句话,就已说尽了三皈依浩大无边的功德了。

●具足众戒。三皈之后,还要遵守各种的戒律。戒律的意义是约束自己,做你应该做的,不做你不应该做的。凡佛弟子,在家的人,要持五戒;出家的比丘,要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要持三百四十八戒;修大乘法的人还要持菩萨戒。一切的戒都能令人防非止恶,若犯戒就是造罪,能持戒就是修福。

●不犯威仪。就是修行人要有修行人的样子,要守修行人的规矩,如行住坐卧,都要端端正正,令人见了,生恭敬心,若是有轻浮的举动,便是违犯威仪。持戒和守威仪,都属于修福。

第三种福

●发菩提心。就是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亦即念佛人一面要求自己往生净土,完成佛道,同时还要随缘广度众生,利乐有情。“上求佛道”是自利、修慧;“下化众生”是利他、修福。所以念佛人一定要发菩提心,自利利他,福慧双修。

●深信因果。念佛人要深信“有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因果定律,因为一个深信因果的人,肯定不会胡作非为,造作伤天害理的事。不做伤天害理的事,就是善,就是修福。更重要的是,念佛人要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为“忆佛念佛,必定见佛。”当见到了佛,何愁不开悟成佛?

●读诵大乘。念佛人应要读诵大乘佛法的经典,以便了解大乘佛法至极圆顿的道理,像读诵净土五经,便是读诵大乘之经典。

●劝进行者。我们不但要劝导那些向来不念佛的人,来参加我们的行列,做一个深信、切愿、力行念佛的人,而且还要劝导那些已经念佛的人,更进一步,由妄心念佛而净心念佛,由事一心不乱而理一心不乱。大慈菩萨曾说:“劝一人念佛比自己念佛功德大,劝百人千人念佛就是真菩萨,劝万人念佛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由此可见,劝人念佛,有无穷无尽的福报。

上面所列之三种福业,佛说乃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修成净业的真正原因,也就是修成净业之真正种子。显示“三福”不只是世人克尽本分培养优良品德之福业,也是一切世人往生极乐世界之净业。

昔时有人问莲池大师:“一个人不信净土,不愿修念佛法门,恐是此人福薄?”大师答道:“确是此人福薄!”净土念佛法门是一个使人直接成佛的法门,没有大福报的人,不会遇到它,就是遇到了,也不会对它信愿行。例如《无量寿经》中就说到阿阇王子与五百长者,他们听佛讲此经,听了很欢喜,也希望自己将来作佛时能跟阿弥陀佛一样的伟大,但他们仅动此欢喜心,并不发心念佛,和求愿往生。佛说他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可惜善根福德不够,所以今生不能一闻即信、愿、行。

这样的例子,现在多的是,直到去年(一九九九年)十月,根据统计全世界的人口已达六十亿,但有几人遇到此念佛法门呢?又有几人一闻就能信能愿能行呢?可以说万中无一,此无他,善根福德因缘不足,有以致之。如果有人对此法门,一闻即能信能愿能行,肯定此人必如《金刚经》之所说:“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我们甚至可以说,那些一生造恶业,但临终却能忏悔和念佛之下下品往生者,他们也都有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他们的善根福德因缘,肯定都大过曾经供养四百亿佛的人。

谁想证知自己是否有大善根、大福德和大因缘,那可从自己对念佛法门,是否一闻即能信、能愿、能行看出来。若如是者,应当加倍努力念佛,修善积福,千万不要错过了此千生万劫都难以遭遇的一生成佛的绝好机缘;若未如是者,亦应见贤思齐,赶紧信愿持名,搭上成佛之快车,方不枉为人一生啊!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道证法师:心心回向:善根回向西方极乐,还是回向六道苦海 道证法师:心心回向:善根回向西方极乐,还是回向六道苦海

道西法师:到底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 道西法师:到底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

净土法门:念佛是第一善,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 净土法门:念佛是第一善,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

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同一个人? 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同一个人?

净土法门:我们一旦发心,阿弥陀佛立刻知道! 净土法门:我们一旦发心,阿弥陀佛立刻知道!

只有净土念佛才是能够成就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吗? 只有净土念佛才是能够成就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吗?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阿弥陀佛摄生三愿是否是针对三种不同根机众生而发?这三愿的异同如何理解?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阿弥陀佛摄生三愿是否是针对三种不同根机众生而发?这三愿的异同如何理解?

临命终时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净土吗?就能罪业消除吗 临命终时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净土吗?就能罪业消除吗

极乐世界的菩萨,在这个世间的示现 极乐世界的菩萨,在这个世间的示现

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庄严 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庄严

真有极乐世界吗?没有见过无法相信怎么办 真有极乐世界吗?没有见过无法相信怎么办

阿弥陀佛为什么不示现,让大家生起信心呢 阿弥陀佛为什么不示现,让大家生起信心呢

第41集 如何相信因果轮回与极乐世界? 第41集 如何相信因果轮回与极乐世界?

现在很年轻想往生,阿弥陀佛会来接引吗 现在很年轻想往生,阿弥陀佛会来接引吗

极乐世界离开了八苦 极乐世界离开了八苦

游名山不愿西方 游名山不愿西方

西方佛圣,何以贪华丽? 西方佛圣,何以贪华丽?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诸佛称名赞叹愿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诸佛称名赞叹愿

无量佛国净土,为何只求生西方极乐 无量佛国净土,为何只求生西方极乐

仅贪求极乐世界的享受,是否会障碍往生 仅贪求极乐世界的享受,是否会障碍往生

阿弥陀佛时时刻刻都在护念着我们 阿弥陀佛时时刻刻都在护念着我们

阿弥陀佛为何被尊称为「佛中之王」 阿弥陀佛为何被尊称为「佛中之王」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菩萨一生补处愿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菩萨一生补处愿

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再回来就很自在了 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再回来就很自在了

蕅益大师:阿弥陀佛像赞 蕅益大师:阿弥陀佛像赞

只要这样做,决定能生极乐世界 只要这样做,决定能生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极乐世界可以活着去吗 极乐世界可以活着去吗

真能这样做,决定可生西方极乐 真能这样做,决定可生西方极乐

阿弥陀佛的身口意功德 阿弥陀佛的身口意功德

往生极乐世界,有五因缘不退 往生极乐世界,有五因缘不退

阿弥陀佛十种力的威德 阿弥陀佛十种力的威德

千经万论偏重指归极乐世界的原由 千经万论偏重指归极乐世界的原由

净土一法难信就在我们不能了解阿弥陀佛的心 净土一法难信就在我们不能了解阿弥陀佛的心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

极乐世界的天人 极乐世界的天人

很多大菩萨为何还要求生极乐世界呢 很多大菩萨为何还要求生极乐世界呢

为何偏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 为何偏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

念阿弥陀佛的宗旨是什么 念阿弥陀佛的宗旨是什么

动物与人:西方动物权利思想的来龙与去脉 动物与人:西方动物权利思想的来龙与去脉

用情执的心攀缘阿弥陀佛对吗 用情执的心攀缘阿弥陀佛对吗

苏州彭绍升:现居士身弘净土,预知时至西方去 苏州彭绍升:现居士身弘净土,预知时至西方去

临终神识失控,如何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临终神识失控,如何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阿妈对堪布说:阿弥陀佛念了,一直在念,走的时候就靠他(阿弥陀佛)了。 ​阿妈对堪布说:阿弥陀佛念了,一直在念,走的时候就靠他(阿弥陀佛)了。

极乐世界的这个特色,是诸天做不到的 极乐世界的这个特色,是诸天做不到的

「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真实义 「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真实义

极乐世界的三种庄严 极乐世界的三种庄严

一个可以念给重病亲人的咒语——阿弥陀佛心咒 一个可以念给重病亲人的咒语——阿弥陀佛心咒

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就在念佛的时候念念成就 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就在念佛的时候念念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