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自觉行持六波罗蜜多的四个窍诀

2024-02-03 文殊花开

善男子。复有四法。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六波罗蜜。何等为四。一者常以法施。施导与人。二者不说他人毁禁之罪。三者善知摄法。教化众生。四者解达深法。是名为四。
第十七个四法。还有四种法,不用别人给我教诫,自己自然而然行持布施、持戒等六波罗蜜多。就像《经庄严论》中讲的,有些是依靠他缘来发菩提心、行六度万行,有些是因为前世的因缘或者即生自己精勤修行,别人不教,自己也可以行六波罗蜜多。
自觉行持六波罗蜜多的四个窍诀
第一常以法施。施导与人。常常法布施,让很多众生趋入解脱道。对于显宗、密宗的大法,哪怕是一个偈颂,一直传授——如果经常这样做法布施,那自然而然能行持六度。法布施真的很重要,很多人有这种因缘,这里很多法师已经讲法十年、二十年,二十多年的也有,有讲经说法的福报和机会。我相信长期给别人讲经说法、经常听经闻法的人的相续,六波罗蜜多自然会有与众不同的行持。
第二不说他人毁禁之罪。刚才是总体上不说别人的过失,这里是不说他人毁坏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或者他的行为不如法、破了戒。有些确实是真正自己看到了、自己听到了,但有些人没有什么依据,故意以嫉妒心等种种理由诽谤僧人、出家人。网络上经常有各种语言诋毁高僧大德、普通僧人,在无意中造下弥天大罪,特别可怜。听到这些时,如果跟自己没什么关系,没有必要一传十、十传百,我们经常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没有什么意义。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不念他人恶,常思其善事,智慧离分别,人中最第一。”经常不念他人的过失,经常想到别人的善事,他的智慧远离恶的分别,这就是人中最第一。有些人真的喜欢这样,我认识的有些人,经常讲别人的功德:这个人特别好看,美得像天人一样;这个人的心很善良,像大菩萨,跟寂天菩萨的心态没什么差别;这个人很稳重,跟须弥山没什么差别……心比较善的人,在任何人身上都能找出功德的部分和比喻。我们看起来是特别一般的人,但也有人会觉得“这个人很善良,对家人特别好、对同事很好、对道友特别特别好”,每个人身语意当中还是能找出一些善事。
反过来说,有些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能找出他的过患,“他的性格不好、智慧不行、人际关系不行、长得难看……”在他的境界当中,有千百万负面的词。其实,负面词比较多的人,心里负面的垢染多;正面词语比较多,说明他的心里都是清净法。比如说一个氧气袋,里面的氧是什么样,出来的也是什么样。如果相续当中装的善法比较多,那发挥出来的作用全是善的;如果自相续中恶的比较多,不管语言、表情、行为,散发出来都是恶的。可能个人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但别人不一定这样感觉,如果你的臭皮囊全部装满恶的东西,那带来的影响和作用都是恶的。我们自己不一定能观察得出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别人来观察,也许更好一点。
确实没必要说别人的过失,尽量观清净心。否则,你说过失时,别人不一定说你性格不好,但是大家心里应该会明白你是什么样的人。
要增上六波罗蜜多,应该观清净心。

第三善知摄法。教化众生。意思就是说,要善妙地了知四摄——爱语、布施、同事、利行,用菩萨的四摄法教化众生。你的语言、行为都要吸引别人,让别人开心,以这种方式教化众生。
第四解达深法。不但了解,还要通达释迦牟尼佛甚深的法,就像智慧波罗蜜多,“五度如盲,智度如眼”,智慧度像眼目一样,没有的话,依靠其他五度,不能得到解脱。所以我们要闻思,要行持六波罗蜜多,一定要通达甚深的如来的智慧教义,实际上就是空性法门。如果没有通达,从轮回中解脱很难,通达佛陀的究竟密意也很难,通达上师们的甚深密意也很难。我相信世界上所有具有法相的大乘上师,至少对佛陀密意的部分空性应该有所证悟;如果没有证悟,那只是一个名言的法相师而已,对如来的甚深教义并没有了解,不一定通达如来的密意。所以,我们要深入地学习,包括学中观、学般若、学现观,很重要。
有些道友对有相的因果法门、转绕比较重视,但是无相的甚深法门方面比较缺少。很遗憾,前些年在居士群体中推广课程的时候,五部大论没有按照想象的那样的情况报名。现在人不愿意学深的、要学浅的,大家都喜欢讲功德、讲利益,讲怎么样发财、怎么样长寿、怎么样长得好看、怎么样过午不食、减肥……现在我听得最多的是怎么样减肥。但从大乘佛教的教义来讲,不是很重视胖瘦。大城市里好多地方现在特别重视,城市里到处能看到健身房,广告也全部是健身方面的。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对身体相貌、对自己的财富,特别重视。真正大乘佛教的人,更重视甚深的境界,这种甚深境界是依靠闻思修行带来的,并不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突然就开悟了,突然就爆炸了,不可能这样的。
具足这四个法,可以行持六波罗蜜多。
恭录自《圣大解脱经讲记》


 • 您的每一次转发• 

  • 都将点亮一盏心•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更新于:2024-02-03 18:16

索达吉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