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悟为则,唯证相应

2023-05-20 明心见性

如上所论,禅门正宗几乎一致的奉劝学人:以悟为则,唯证相应----学佛参禅,以证悟第一义如来藏为首要,若不求悟或悟错了,不仅个人未来之成佛无望,乃至误导他人而谤法。如大慧禅师云:

沩山自有警觉学者之言,直是痛切,曰:研穷至理,以悟为则。若说得天华乱坠,不悟,总是痴狂外边走耳。(注25)

真歇禅师云:佛祖之灯,东西绳绳;以悟为则,惟证相应。(注26)类似的文句,于灯录、语录中,随处可见(注27);直至近代,虚云老和尚云:【一句话头,参到开悟为期。在这时期中诸位不分昼夜,而目的是为开悟。】(注28) 又云:参禅要以悟为期,也就是说参禅最后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开悟,就是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实际上,佛教所有的法门都是以开悟为目标。《法华经》云佛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只不过其他法门不像禅宗那样直接了当。(注29)

古今禅师为什么异口同声地强调以悟为则?大慧禅师云:山僧在众日,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下,都去做工夫来;临济下,则故是。后来方知道:悟,则事同一家;不悟,则万别千差。既同一个,达磨祖师又何处有许多般差别来?(注30)

学佛为了成佛,参禅为了开悟,这应是一切学人、禅子的共识与目标;然而,佛法流布既久,众生根器渐劣,于是有各种方便与弊端:一者、成佛须三大阿僧只劫,令人闻而生怯,若非菩萨性坚固,则易转求人天果报、二乘涅槃,或往生净土(注31);二者、开悟须诸多福德因缘,也令人望而却步 (注32),若无真善知识引导,则往往落于思惟想象、禅定境界或文字游戏,唯是戏论却自以为悟。由于禅宗所悟乃如来藏真实心,这是唯一之不二法门;若不求悟或非真悟,必落于识阴的虚妄分别中,并由此辗转攀缘诸法而衍生诸多差别;乃至将各宗门庭的方便施设,误以为所悟不同,而妄发谬论,品评禅师是非、较量禅法高下,这就完全偏离了禅宗与佛法,徒然自误误人,抑且毁谤贤圣。

宗门之所以不同于教下的特色,就在于以悟为则,禅师禅子的一切言、行、心念,绕着悟道明心而转----悟前,如丧考妣,因为大事未明;悟后,如丧考妣,则是众生未度 (注33)。悟前,致力于培植福德、修除性障、增长定力、闻熏正见,以成熟证悟之因缘;悟后,深入观行、渐断习气、弘护正法、利乐众生,以开展证悟之功德。可以说,既入禅门,任重而道远,必以悟为己任,死而后不已。

针对当代禅门诸多误导学人的不当施设,及由此衍生的弊病,如文字禅、默照禅,乃至参禅人错误的心态----这是导致不悟或错悟的主因,大慧禅师依其深澈之证悟、灵活之智慧,及慈悲之愿力、刚正之风骨,发出了严厉的批判,毫无人情之顾虑,既不计个人安危,亦不留他人面子,直心而说、如法而谈,是即是、非即非,不容些许含混,为的是如来正法之存续与禅人慧命之护持!

大慧时代在佛门中流行的禅法,略有两类:文字禅与默照禅。前者以解义为主,后者以坐禅为重。

如前所说,禅宗之禅的内涵只有一种,却有许多附加的名称,例如:如来禅、祖师禅(注34)、(越祖)分灯禅,或印度禅、中国禅、日本禅 (注35),或达摩禅、东山禅、牛头禅、曹溪禅(注36),或北宗禅、南宗禅,或临济禅、法眼禅、曹洞禅,或直指禅、机锋禅 (注37)、公案禅、文字禅、默照禅、看话禅,或将军禅(注38)、老婆禅(注39),安祥禅、自然禅、生活禅(注40)林林总总都是巧立名目的施设,有些是宗派的专称,有些是学术的分类,有些是错误的解读,有些则是游戏的称谓,虽有这么多以禅为名的称谓,若就禅之实质功能,乃是证悟明心,而所证所明之心必是第八识如来藏实相心;外于此之一切谈论,皆是表相臆测之言,乃至以识神光影为悟境。从古至今佛学界多落在名相上,作无谓的区分与诠释,只成了概念游戏。所以说:悟,则事同一家,假名作方便;不悟,则千差万别,执相而争论。今时后世一切禅子,当引以为鉴!

------正觉电子报 第131期 不以佛法当人情----大慧宗杲禅师的风骨(上) 张正玄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25《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30,《大正藏》册47,页939,中28-29 及页941,下21-22。

注26《真歇清了禅师语录》卷1,《卍新纂续藏经》册124,页635,中1。

注27《宏智禅师广录》卷6:【所以道:唯证相应,相应处拨得,转入得世,游戏三昧,历历现前。】《大正藏》册48,页74,中11-12。《佛祖统纪》卷26 永明延寿:【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大正藏》册49,页264,下17-18。明.祩宏,《禅关策进》:【但自坚凝正念,以悟为则。】《大正藏》册48,页1100,下20-21。【凝定身心,讨个分晓,以悟为则。直须卒地断、爆地拆,方始到家。】《大正藏》册48,页1103,上26-28。

注28 岑学吕编,《民国虚云和尚年谱》,〈1953 年上海玉佛寺解七正月23日开示〉,台湾商务印书馆(台北),1982.5 初版,页217。

注29 摘自《虚云和尚年谱》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0666(2013/8/14 撷取)这段话也记录于净慧法师:〈禅七开示〉冬月二十九日http://www.buddhism.com.cn/dzqk/chan/gchan/9805/cqks.htm(2013/8/14 撷取)

注30《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18,《大正藏》册47,页887,下2-6。又卷14 云:【悟,则事同一家;不悟,则万别千差。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切须子细。】《大正藏》册47,页869,上13-14。大慧此语,或从五祖法演借来,《法演禅师语录》卷上:【会,即事同一家;不会,万别千差。】《大正藏》册47,页655,下11-12。《白云守端禅师广录》卷1:【若见得去,事同一家;若也未然,山僧不免重说偈言:诸人法眼藏,千圣莫能当;为君通一绵,光辉满大唐。须弥走入海,六月降严霜;法华虽恁道,无句得商量。】《卍新纂续藏经》册120,页410,上14-17。袁州《杨岐方会和尚语录》:【若知,家国安宁、事同一家;若不知,曲劳僧正度与表白宣读,且要天下人知。】《大正藏》册47,页641,上9-11。

注31 最可怜的是,惑于藏密之邪说,以为三密相应可超三劫而即身成佛。如:索达吉《显密问答录》〈即身成就与三大阿僧只劫之行〉http://www.jingtu.org/qlsw/page3/xmwdl/08.htm (2013/8/13 撷取)

注32 如前所述,大慧禅师悟前,并无绝对的信心(他生后世,不失为佛法中人),湛堂禅师也不敢保证(若了不得,便修行去,后世出来参禅)。

注33《宗鉴法林》卷23:【睦州(道明)示众: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亦如丧考妣。】《卍新纂续藏经》册116,页316,中3-4。有许多法师、学者对这段警语作了各说各话的诠释,都未能相应于禅师之意,如黄夏年,〈生死大事明与不明─陈尊宿的公案解的现代意义〉云:【了生死、断烦恼在佛教看来是一件人生大事,做到了逍遥自在,也就了断了生死,达到了自由自在的境界。但是明白了生死大事,也还一样的难受,这是因为真正达到逍遥自适的生活,是不着相的,正确的生活态度应该是从生死里面超脱出来,不让生死大事左右自己。当超越了未明与已明大事以后,人生就从不自在状态进入一个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了,始终处在一个自由自在的逍遥自适的环境,这是一个多么美好又多么崇高的境界!只有到达了这一境界的人,才最终摆脱了物质生活的束缚,才能够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http://www.fjdh.com/wumin/2009/04/07263051577.html2006.12.17-首届中国佛教禅宗文化论坛

注34 参见 方立天,〈如来禅与祖师禅〉,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 期http:/hk.plm.org.cn/gnews/20071213/2007121381147.html(2013/8/13 撷取)

注35 参见 赖永海,〈祖师禅与分灯禅兼论中国禅与日本禅〉http://hk.plm.org.cn/gnews/2009127/2009127101280.html (2013/8/13 撷取)

注36 参见 顾伟康,〈禅宗六变〉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03/06-003.htm(2013/8/13撷取)及欧崇敬,〈禅宗哲学的创造转化从牛头到赵州〉,收录于国立台北大学中国语文学系 2007.10 编印之《第三届中国文哲之当代诠释学术研讨会会前论文集》,页51-74。

注37 参见 徐恒志,〈有关佛性答问〉http://book.bfnn.org/books2/1512.htm(2013/8/14 撷取)释明一,〈为怜松竹引春风〉:从弘扬禅法的角度看禅有祖师禅、如来禅、安祥禅、生活禅等等。从修行的角度看有对治禅、直指禅、默照禅、话头禅等等。http://www.wyxx.org/churu/wlszyqf.htm(2013/8/14撷取)

注38 信佛人,《禅堂讲话》第二课(摘要)1996.7.31:以古代的五宗七家来讲,临济宗像将军禅,曹洞宗像农夫禅,云门宗像公卿禅,沩仰宗像帝王禅。http://www.masterlee.url.tw/gusam/zenroom/zenroom-02.htm(2013/8/14 撷取)

注39 参见 郭万平,〈赴日宋僧无学祖元的老婆禅〉刊于《佛教文化期刊》2008 年第4 期,页40-42。(2013/8/14 撷取)http://www.chinabuddhism.com.cn/a/fjwh/2008.4/200804f05.htm

注40 参见 赖永海前注35。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相应可经 相应可经

怎样选择四十八愿中与自己相应的愿 怎样选择四十八愿中与自己相应的愿

没有至心,就跟地藏菩萨不相应 没有至心,就跟地藏菩萨不相应

应该帮助的人不去帮,那你和文殊菩萨不相应 应该帮助的人不去帮,那你和文殊菩萨不相应

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 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这放不下,那丢不开,哪会相应啊 这放不下,那丢不开,哪会相应啊

念佛好还是参禅好,在于个人是否相应 念佛好还是参禅好,在于个人是否相应

尽说西方是小乘,小乘原自不相应 尽说西方是小乘,小乘原自不相应

净土法门法师:这个样子念佛相应,功德无量, 净土法门法师:这个样子念佛相应,功德无量,

拒绝"荤心"我国素食界开始筹划相应标准 拒绝"荤心"我国素食界开始筹划相应标准

满一上师:如何诵咒、诵咒的真实含义、怎么诵才能相应 满一上师:如何诵咒、诵咒的真实含义、怎么诵才能相应

佛与人生:传正法师:道是随顺自然,修行要与道相应 佛与人生:传正法师:道是随顺自然,修行要与道相应

佛学常识:佛教的生死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应的部分吗? 佛学常识:佛教的生死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应的部分吗?

与观音菩萨的慈悲行相应

与佛相应的心没有了

求佛菩萨不相应,因为你没做到这一点 求佛菩萨不相应,因为你没做到这一点

“直心”的人,方能与道相应! “直心”的人,方能与道相应!

每一条戒律都有其相应的解脱 每一条戒律都有其相应的解脱

与师父相应是靠修行还是靠观想 与师父相应是靠修行还是靠观想

三界六道分别相应什么业? 三界六道分别相应什么业?

解行相应 解行相应

检讨「习惯」和「愿」是否相应 检讨「习惯」和「愿」是否相应

面相的好坏与心灵的善恶是相应的 面相的好坏与心灵的善恶是相应的

为何与道不相应 为何与道不相应

易于相应的土地神 易于相应的土地神

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 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

为何用功却与道不相应 为何用功却与道不相应

当从善者,与净相应 当从善者,与净相应

称佛名号相应为要 称佛名号相应为要

修学净土难相应的原因何在 修学净土难相应的原因何在

念佛的八种相应法和三种不相应法 念佛的八种相应法和三种不相应法

从心底至诚恳切念佛,才能感佛相应 从心底至诚恳切念佛,才能感佛相应

念佛相应的秘诀 念佛相应的秘诀

天宁维那十六岁,功夫相应付饭债 天宁维那十六岁,功夫相应付饭债

没有出离心,修一切善法也跟生死不相应 没有出离心,修一切善法也跟生死不相应

你得有一分相应,才能够生到净土去 你得有一分相应,才能够生到净土去

欲修孝顺者,须念念与戒相应 欲修孝顺者,须念念与戒相应

生病时提不起精神,念佛也觉得不相应 生病时提不起精神,念佛也觉得不相应

梦参老和尚:你得有一分相应,才能够生到净土去 梦参老和尚:你得有一分相应,才能够生到净土去

惟因法师:解行相应 惟因法师:解行相应

药师山·紫雲居士: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日经)卷六.说百字果相应品第二十白话注解 药师山·紫雲居士: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日经)卷六.说百字果相应品第二十白话注解

蕅益大师:欲修孝顺者,须念念与戒相应 蕅益大师:欲修孝顺者,须念念与戒相应

慧光法师:瑜伽·相应·定 慧光法师:瑜伽·相应·定

体慧法师:念佛,如何能念的相应? 体慧法师:念佛,如何能念的相应?

昭慧法师:依“蕴相应教”十一相向帕奥禅师请益记 昭慧法师:依“蕴相应教”十一相向帕奥禅师请益记

慈法法师:如何念佛相应 慈法法师:如何念佛相应

容通法师:生病时提不起精神,念佛也觉得不相应 容通法师:生病时提不起精神,念佛也觉得不相应

宽运法师:一念相应 念念相应──西方寺八关斋戒暨精进念佛法会过堂开示 宽运法师:一念相应 念念相应──西方寺八关斋戒暨精进念佛法会过堂开示

慧律法师:碰到不相应的人,千万不要讲圆顿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