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译史……《大般若经》玄奘 l 藏经阁

2023-04-02 定慧戒香

早期

最早传入中国的大乘般若经:

东汉竺佛朔支娄迦谶共译出的《般若道行品经》(后题《道行般若经》)10卷(相当此经第四会),世称"小品般若"。

旋有三国吴支谦重译《大明度无极经》(原题《明度经》)6卷;康僧会别译《吴品经》5卷(今佚)。

另有竺法护译成《光赞般若波罗蜜经》10卷;朱士行西行求得二万颂大品般若梵本,由无罗叉等译成《放光般若波罗蜜经》20卷(相当于此经的第二会)。

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六年(404)重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品二万颂弘始十年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小品八千颂《金刚般若经》等。

菩提流支于北魏永平二年(509)译出《金刚般若经》1卷(相当此经的第九会)。

完善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所说:

直至唐代,当时玄奘曾由印度求得此经总二十万颂的梵本三部回国,长安名德以前代所翻未曾完备,因请玄奘加以全译。

奘以唐京事务烦多,《般若》部帙巨大,须要在僻静的地方专志宣译。

整理

于显庆四年(659) 冬十月,由长安移至坊州玉华宫寺(现在陕西铜川焦坪煤矿)。

从翌年春正月一日开始翻译此经。

时诸大德以经文广大,曾请仿照罗什的译例删去繁重;

玄奘心有未安为求周详,悉依梵本,不加省略;并于翻译时,参照所赍来的三种梵本,文有疑误,即详加校定,殷勤省覆,审慎周详。他的上首弟子大乘光、大乘钦、嘉尚等在场笔受

玄奘译时每虑无常,经常勉励诸人努力加勤,莫辞劳苦。

龙朔三年冬十月二十三日译成为六百卷分十六会

其中前代已有译本,而由奘,加以重译,或改译的有六会:

第二会旧有西晋无罗叉译二十卷本《放光般若经》、竺法护译二十卷本《光赞经》、姚秦鸠摩罗什译二十七卷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种,而重译为七十八卷。

第四会旧有后汉支娄迦谶译十卷本《道行般若经》、吴支谦译六卷本《大明度经》,苻秦昙摩蜱共竺佛念译五卷本《摩诃般若钞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十卷本《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四种,而重译为十八卷。

第六会旧有陈月婆首那译七卷本《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一种,而改译为八卷。

第七会旧有梁曼陀罗仙译二卷本《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僧伽婆罗译一卷本《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二种,而重译为二卷。

第八会旧有宋翔公译二卷本《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一种,而重译为一卷。

第九会旧有姚秦鸠摩罗什译一卷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北魏菩提流支译一卷本(同经)、陈真谛译一卷本(同经)、隋笈多译一卷本《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四种,而重译为一卷。

前代未有译本而由奘初译出的有十会:

即初会四百卷、第三会五十九卷、第五会十卷、第十会一卷、第十一至十六会二十二卷,合共初译达四百九十二卷。

意义

特别是其中第一会梵本十三万二千六百颂的译出(见《法苑珠林》卷一百)。

满足了此土学人由于从来的传说中屡屡提出大部《般若》有十万偈颂的想望。

 (见《大智度论》卷一百、《金刚仙论》卷一、僧睿《小品经序》、梁武帝《注解〈大品经〉序》、隋智顗《金刚般若经疏》、吉藏《大品经义疏》卷一、《历代三宝纪》卷十二所载崛多三藏的传说等)

因而此经的译出,对于素重般若的中土大乘佛教,具有甚大的意义。

更新于:2023-04-02 23:39

《大般若经》 藏经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