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住道场,安住其心

2023-03-17 学诚法师

各位善男信女,今天恰好是观音菩萨圣诞,我们举行皈依仪式,还有佛学班的开班仪式,因缘很殊胜。有些同修学佛很久了,有些也是刚刚入门。龙泉寺道场一直以来比较重视教育的,佛教也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文化,传统文化,一种心灵的教育。那我们皈依,也就是到寺庙里面来接受教育,开班也是种系统化的教育。

那我们究竟要得到什么,我们怎么来接受教育?今年寺院的主题是安住道场,广结善缘。安住道场,怎么才能安住?怎么叫做广结善缘?《金刚经》中有讲到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也就是说,我们如果心安住了,应住也就是住在我们应该住的地方,那他就不起烦恼了。如果你不能够安住,不能住在自己心所应该住的地方,那么你就会起烦恼。起烦恼,你就要想办法来降服烦恼。所以,如果你能够安住,你就不需要降伏烦恼了;如果你不能安住,你就要来降伏烦恼,这是两个问题。也就是,如果你第一个问题做到了,安住了,第二个问题就不会发生。第一个问题,第一件事情你没有做到,不能够安住,那第二个问题那他要用反面的方法,要来降伏烦恼。

怎么样安住?这个心是与外境有关系的。心跟我们人的六根有关系的,六根、六境、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六识要透过六根来外缘六境,所以六根是我们心的一个桥梁作用,那么我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乃至意念,我们每天去缘什么,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如果这六根向外缘,那就是攀缘了,如果我们六根往内缘,我们看自己,听自己内在的声音,那就是,我们人的心、人的六根,不会被外在的境界所转,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我们看到外在的一个境界,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好玩的,我们内心就会被外在的环境所动摇。所以这个用功的方法,用心的方法,是不同的。那我们一天到头,过堂、拜佛、念经,参加寺院里面的各种活动,遵守寺院里面的各种规定等等,我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应住在所应住的地方,人就不会散乱,就不会放逸,不会懈怠。如果没在照我们这套要求来做,那这个人的心就会随着自己的妄想在走,随着自己内心的妄想来做。现在累了要休息一会,现在辛苦了,要休息一会,现在口渴了,要喝点水,现在寂寞了,要找人说会话,他都是人的妄想,他一天到头都是随着自己内心里头的妄想来转动。

在佛教里的《金刚经》,为什么叫金刚经呢?不动心,不变心,不坏心,金刚不坏,金刚不动,金刚不变,他遇到什么境界,他都如如不动,遇到什么境界,内心不动摇,遇到什么境界,菩提心不会坏,什么境界他都能过得去,这就是金刚心。他再大的外境,再强的外境,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心。内在没有这种金刚心,菩提心,那全是妄想,那妄想,每个人都在妄想,妄想就会着相,那我们内在的菩提心就会迷失,那我们人的菩提心,原本就有菩提心,是因为我们迷惑了,所以我们的菩提心就变成妄想。就是内在的觉悟,内在的金刚不动、不变、不坏的心,不起作用了,那就在轮回。

孔子有个学生叫做颜回,有一天出门,就坐船,刚好下大雨,又刮大风,他过海的时候,摇船的人功夫很好,他非常轻松就过去了。他觉得很奇怪,这又有大风大浪,怎么这么容易就过去了。他就问他,你什么功夫,你这个划船一下子就划过去了,那个划船的人就问颜回,你会不会游泳?他说不会。他问你会不会潜水,他说不会,他就不回答了。不回答是什么问题。颜回就很纳闷,我问了,你答非所问,我问你怎么划船,你问我会不会游泳。那回到家里,他一直想不通,孔子就问他你在想什么问题,颜回就把今天发生的事,给孔子讲。孔子说,会游者轻水,善游者忘水。会游泳的人,他不把水当成回事,很会游泳的人,善游水忘水,他已经不知道有水了,所以他能够游好。划船也是一样,他已经没有把这个境界当成一个很强的境界,他内在的金刚心,菩提心如如不动。

那我们学佛法的人也一样,境界,外在的境界都是风,都是海水,都是波涛,那我们内在的心只要把握住,才能够不动摇。《八识规矩颂》里边讲: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前面七识都是波浪,境界是风,那么我们内在的心,如果没有把握住,那就不好办。

那我刚才讲这一段,可能刚刚学的人,不一定会听得很清楚这是什么意思。我这开示是有连贯性的,一直是围绕我们从今年开始的这个主题往下讲的,所以你要把我今天的话听明白,那你要把我过去的开示全部搬出来看,不然你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讲,你更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佛法这种教育,教育什么?教育你内心有功夫、内心有力量、自己很坚强,能够来克服一切困难。你觉悟了就知道能够怎么办、就知道怎么做,觉悟了就不迷、不迷惑嘛,我们内在的金刚的菩提心就不迷惑,找到了、恢复了,我们的本来就有、所具有的我们的本能就可以了。时时刻刻只要让我们的这种本能不迷失、不忘失,迷是迷惑、忘是忘记掉了。我们大部份的人都是因为人的妄想,色受想行识:想,想取相了,见闻觉知以后脑子里面的影子,然后随着这个影子在想,想它最后变成了一种念头。念头最后推动我们的行为去造作、去做,所以就随着妄念在走、随着妄想在走,他自己不知道,所以他就越做不清楚、越做越迷惑,都是这样过来的。

我们学佛法,佛是觉悟,法就是规则,他知道这些规则是什么。规则到最高的程度,最高的规则就刚才我举喻一样。你游泳、划船他都非常轻松的,但初学的人他就会告诉你这游泳要怎么游啊、注意什么,这个船要怎么样才不会出问题,那些都是最基础的动作。那么最基础和最高级别的它是不一样的,那我们可能一下就下去的话人也死了,船也被风刮走了或沉到大海都是有可能的。这就是说你道理明白了,你不一定说就能做到,道理明白了和做到了是两回事情。佛经的经文你能看得懂,你会解释只是说明能说你会解释,你能够理解、能够讲它是什么意思而已,你的解释并不等于是自己的体会、不等于是自己的经验。经验和解释是两回事,经验它已经超出了经文它本身的意思了。解释是照本宣科了,照这个文字表面的意思来解释。经验是我们过来人这个事情你做过了、会做了、你做好了,他的这种经验就非常的轻松、就非常简单,但他这个意义却非常深刻。

我们人一天到头、一年到头、一生到头,乃至多生多世、生生世世都是在重复我们的行为,就是我们的行为一直在重复,但是我们一直重复自己的行为,我们希望得到一个不同的结果,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重复自己的行为你得到的只有相同的结果没有不同的结果。我们要得到不同的结果、我们要得到好的结果,那么你必须要有不同的行为,这是肯定的,你才会有不同的结果。要想成佛、成菩萨啊,佛菩萨的形为跟一般人的行为就不一样的。行为就是因,结果就是果嘛,就是因果。

那么你说什么叫做不同的行为呢?就是人的心不同,用心不同、发心不同、意乐不同,那他行为就不同了,结果就不同了。八万四千法门他都回归一心,他一心都能开出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不是说有八万四千个心,他一心就能变化出八万四千个法门出来。心也是无形无相的,心因为无形无相所以它能够、会有种种不同的法门来适应不同根基的众生,就如同我们进这个见行堂里面,它有这么多个门从哪个门都可以进入。中间、左边、右边、旁边都有门,这些门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能够非常方便、不拥挤、有序进入到佛堂里面来拜佛、参加活动。来寺院拜佛、参加活动这只是我们的目的、让大家有受用这是一个目的。那么很多初学的人就觉得,哎,你学什么?你学禅宗、你学净土宗、你学密宗。都是很无知的来分辨:哎!你走哪个门?你管他走什么门,最后都是要登堂入室的,到这个佛殿里面最关键。你走什么门你走得进去都是好的、都是对的,是不是。那很多人他就一直在这些很细小的、很无谓的问题上面绕,他就绕不开、就想不开。他不明白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药、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路,药都是要治病救人的,路都是要达到目的地的。

那大家来这边来参加皈依也好、参加开班也好啊,就要很明确,为什么要皈依?为什么参加学习?皈依、学习我能得到什么?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帮助?有什么利益?然后我自己还有什么问题?要来解决什么问题?生命究竟是什么?那像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大家只有发了这个心才会来到这里,今天才会坐在这个佛堂里头,你们彼此之间才会互相认识,还能够认识我们寺庙里面很多义工,还能听到我在这里讲课,以后你们还会有很多互相交流、讨论的机会。这些都是自己发心,然后外在能够有这些因缘来成就你这种发心,所以我们学佛法,它需要仪式,但是佛法不等于仪式。它需要仪式的部分、需要仪轨的部分,但它并不就是仪式、仪轨。

因为长期以来有相当多人的对佛法的本义不了解,然后都是在枝末上计较,最后越计较越学,越学不好,越学越学不下去了,就发生了问题。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把握好根本,把握好我们自己的心,让我们自己的心能够如如不动:金刚心,我们六根要住在正确的所缘境上。佛教告诉我们眼睛看什么、耳朵听什么、鼻子闻什么,这样的话我们的六根都是受着我们内在金刚菩提心的推动,然后来缘外在需要缘的境界。

比如说我们办一场法会,我们需要凳子那我们就去搬凳子、需要拜垫那就去搬拜垫、需要行堂那我们就去行堂、需要插花那我们就去插花,这我们内心都是很清楚了。而不是说我们要把这个场地布置的很好看给人家看,那这个用心就是不同了。需要洗菜我们就去洗菜、需要烧火我们就去烧火,这都是根据工作需要我们来做的。那我们做这个干吗?因为我们要办法会,大家为了要来听法、大家为了要来念经、大家要来交流。你如果说之前忙半天,你经也不念、法也不听、你交流也不交流,那你就白忙、你也忙不下去。你怎么能忙下去,你这心离佛法越来越远、越来越没有办量,外在的说你两句你就受不了了。这是肯定的,内心就动摇了。

所以我们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人,你家里、单位都是如此。所以这个又非常清楚、善巧,这善巧容易学,但是你这心把握不住。因为人的心是无形无相的,它是内在的一个境界,它必需靠我们的愿力、靠我们的信念。人的信念、人的愿力、人的菩提心不能动摇,他这种力量才能持续。你一动摇内心就没有力量,外在的境界就过不去,人就完了,心就发不起来了。所以需要皈依、需要祈求就是这样的道理。皈依也好、祈求也好,就是为了让我们内心的这种不变、不动、不坏的心让它持续、让它坚定、让它有力量、让它巩固,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道场放光 道场放光

传喜法师:安住自己的心 传喜法师:安住自己的心

孝子最大的孝心:让母亲的灵魂安住 孝子最大的孝心:让母亲的灵魂安住

跑因果道场搞附体,还不让去寺院 跑因果道场搞附体,还不让去寺院

宽运法师:慈悲道场 庄严佛事(水陆法会开示) 宽运法师:慈悲道场 庄严佛事(水陆法会开示)

第046集 绝待实相、无垢不二之道场(四)  正元老师 第046集 绝待实相、无垢不二之道场(四) 正元老师

第045集 绝待实相、无垢不二之道场(三)  正元老师 第045集 绝待实相、无垢不二之道场(三) 正元老师

第044集 绝待实相、无垢不二之道场(二)  正元老师 第044集 绝待实相、无垢不二之道场(二) 正元老师

第043集 绝待实相、无垢不二之道场(一)  正元老师 第043集 绝待实相、无垢不二之道场(一) 正元老师

第042集 于理于事谈道场(四)  正伟老师 第042集 于理于事谈道场(四) 正伟老师

第041集 于理于事谈道场(三)  正伟老师 第041集 于理于事谈道场(三) 正伟老师

第040集 于理于事谈道场(二)  正伟老师 第040集 于理于事谈道场(二) 正伟老师

第039集 于理于事谈道场(一)  正伟老师 第039集 于理于事谈道场(一) 正伟老师

安住于真如,再来观察这一切的假相 安住于真如,再来观察这一切的假相

281 道场明辩禅师悟道因缘 281 道场明辩禅师悟道因缘

深山中的道场

慧律法师:勿在道场说是说非

十种逆境为道场

云门道场和盛大的云门宗 云门道场和盛大的云门宗

安住于何处 安住于何处

道场隆盛的沩山禅 道场隆盛的沩山禅

索达吉堪布:让自己的心能够安住,才算得上一个修行人,是吗? 索达吉堪布:让自己的心能够安住,才算得上一个修行人,是吗?

达真堪布:念咒的时候有妄念或分别念,是安住觉知它还是立即转念? 达真堪布:念咒的时候有妄念或分别念,是安住觉知它还是立即转念?

达真堪布:把自心安住于佛的圆满智慧中是作意而安住吗? 达真堪布:把自心安住于佛的圆满智慧中是作意而安住吗?

佛教故事:金山活佛:第五十四节 让度弟子,为兴道场 佛教故事:金山活佛:第五十四节 让度弟子,为兴道场

“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 “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

满一上师:如何保持道场清净? 满一上师:如何保持道场清净?

还没有明心见性的人,心容易染污一切境界,该如何安住? 还没有明心见性的人,心容易染污一切境界,该如何安住?

佛教名词:弥勒佛是谁 - 在佛教中的地位如何 - 道场在哪 佛教名词:弥勒佛是谁 - 在佛教中的地位如何 - 道场在哪

祝贺传喜法师在宁波道场“布设药师坛城” 祝贺传喜法师在宁波道场“布设药师坛城”

佛教名词:【道场】_什么是佛教道场_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佛教名词:【道场】_什么是佛教道场_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佛学修行:居士不要介入道场的是非 佛学修行:居士不要介入道场的是非

佛学常识:星云大师:为什么道场又叫做“精舍”和“莲社”? 佛学常识:星云大师:为什么道场又叫做“精舍”和“莲社”?

道场规矩 道场规矩

印祖故事:说道场殊胜因缘 勉僧众老实念佛 印祖故事:说道场殊胜因缘 勉僧众老实念佛

佛与人生:在面对人生路上的问题时,如何安住其心、稳步向前? 佛与人生:在面对人生路上的问题时,如何安住其心、稳步向前?

五台山千年殊胜道场的秘密,今天来揭开! 五台山千年殊胜道场的秘密,今天来揭开!

厨房也是修行的道场

浙江青云寺免费为信众提供修行道场 浙江青云寺免费为信众提供修行道场

小沙弥发愿建道场

四众道场药言

顶果钦哲法王:我们要如何安住于空性之中? 顶果钦哲法王:我们要如何安住于空性之中?

如何安住我们的心 如何安住我们的心

菩提道场出圣人 菩提道场出圣人

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 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

当下即是觉悟的道场 当下即是觉悟的道场

随处都是道场 随处都是道场

直心是道场 直心是道场

修六念法门,把念头安住于正见 修六念法门,把念头安住于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