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法宜慎始要终。古人云:打头不遇作家,到老反成古董。是故初学应慎之于始也。又云:出家之人,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在西天。即不慎始要终也。故曰:勇猛心易起,长远心难发。此皆善根浅薄故。有善根者,关于戒律,当急学急受。出家人学戒者有之,居士学戒因缘甚少,久熏佛法的居士是知道的。
初来三宝门下的居士,恐怕不知怎样入门。入门之道首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即与三宝之门相通。三宝之门,是无形无相之门。得法的,一下子就进门,不得法的,一辈子也进不了门。菩提者,觉也,发菩提心,即是发觉心,是将心之光明,放出一点来。众生之心,本具足光明,以迷惑本心,故昧而不显。虽不显,而光明仍在,如宝镜埋在泥中,必自泥中取出磨擦,去其泥垢,固有光明,方能显现。世间一切法皆是因缘所成。古镜是因,磨擦是缘,因缘和合,则垢尽光显,皈依三宝,亦复如是。
众生之心为因,三宝为缘,藉三宝薰习力,而法性理体本具大智慧光明即显。发菩提心者,是由本觉光明,起始觉光明。始觉者,始知世间无常,始知一切境界是假是苦,所以要发觉心。不但自觉还要觉他,不但自己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还要劝家亲眷属,及所识之人,亦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就是发的菩提心,行的菩萨道。
戒者,止恶防非,为无上菩提本,是故人人皆应受戒。学戒如仅受而不持,就可惜了受戒一番善根。杀盗淫妄为四根本戒,故五戒、菩萨戒,首戒此四。比丘二百五十条戒,其中二百四十六修戒皆是护此四重戒的,比丘尼亦然。兹将杀盗淫妄酒五戒,说其大概:
杀戒不但不能杀人,不杀畜生,乃至微细昆虫,亦不得杀。因十法界佛性平等,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彼畜生道众生,为造重恶故,堕恶道。待罪报受满,转身为人,仍能修行,以至成佛。若杀死一昆虫,即是杀一未来佛,亦即是杀过去父母。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杀生害生,不顺孝道。吾人在六道中受生时长,历劫家亲眷属,当然众多。今生我幸得人身,当思救护沉溺恶道的家亲眷属,何忍伤其命而食其肉?故见畜生被杀,应方便救护。且贪生怕死,人畜皆同。畜生被杀时,以力不能敌,含恨而死。来生相遇,即是冤家见面,必加报复。
楞严经云:人食羊肉,人死为羊,羊死为人。语云:吃四两,还半斤。可不惧乎!昔文殊菩萨示现人身,路经屠户之门,见数人擒猪,将欲宰杀,猪乃狂奔,不易捆绑。遂谓屠人曰:何用多人为?吾杀此猪,一人足矣。屠户为省人工计,异日即雇彼杀猪,彼乃以人名喊猪,猪即应之,驯来其傍。屠主曰:不杀此猪。又以一猪令杀。彼又以人名口喊之,猪又驯服而来。屠主又惊骇曰:不杀此猪。彼先后所呼之名,即屠主父母,故皆不令杀。彼父母以杀猪为业故,死后变猪。屠主遂改业,不敢再作杀生之事。人人若皆知因识果,决不敢杀害众生。真是发菩提心之人,遇有蚊虫来食身血,应发供养之心;即或不能发供养心,亦不可起嗔恨心。宜用柔软语,作是念曰:我是初学菩萨,不能满汝之愿。
轻轻拂去,切不可欠命债。须知有意杀者有意还,无意杀者无意还。好杀者必得短命报。对于不食肉放不下者,可于临食时观想,我所食的,是未来佛之肉,是过去父母之肉。如是观想,必能断食肉之习,不造杀业,亦不遭被人杀之报。戒杀放生,可以忏悔往业,增福延寿,功德无量。
盗戒,较杀戒难持,若僧若俗,皆易犯之。出家人若无人见,自取常住食物私食,即犯盗戒。乃至不好好修行,张口吃一口饭,饮一口水,悉皆犯盗。语云:十方一粒米,重于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在家人亦易犯盗,如为人办事不实心,令人受损失,皆是犯了盗戒,偷关漏税,侵蚀国家财物,皆犯盗戒。即在家庭之间,亦所难免。依据戒本开遮持犯道理,取亲厚人财物不犯盗,否则不与而取,皆是犯盗。所谓亲厚者,非父母手足等之谓也,须具有七种亲厚之相: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贱不轻。如是无论亲与非亲,有此七相,皆得谓之亲厚。反此,虽是父母手足,非意气相投不得谓之亲厚。凡不与而取,即是犯盗。世人每以儿女取父母之钱,自蓄自用为无妨,不知亦属盗也。故云盗戒难持。不学戒易犯而难知。
淫戒,出家人绝对禁戒,在家居士,只戒邪淫。梵网经诸家注解很多,有判居士只戒邪淫,有判既是菩萨,正淫也应当断。这就看持戒从缓从急。从缓先戒邪淫,从急则全断淫欲。究竟从缓对不对呢?缓则不能了生死。若说不对,佛又何必说五戒,只戒邪淫呢?因为佛是观机施教,对根机浅人就说缓。所以说半字教、权教、分教,都是不究竟的。佛有摄受门、折伏门,此属摄受门,用权巧方便,使渐离淫欲。不断淫是世间法,就佛法说,是应断的。
诸位有未入佛门的,先断邪淫,入了门,既知佛法意义就要断淫。淫为生死根本,究竟断淫,方免轮回之苦。淫念轻则上升,淫念重则下堕,是故欲界六天,以淫念轻重而分高下。偈云:四王不净忉利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久视他化暂。他化天在欲界天最上层,淫念轻者生之,所享快乐,胜过以下诸天。
淫念较重,次第生以下诸天,皆是愈上愈乐,下者次之。已断淫欲,则生色界天,所享之乐则又胜过欲界六天。人道众生,由淫欲生,苦恼极重。简单说有三苦,分开说,五苦八苦,乃至无量诸苦。身为苦本,设无有身,苦叫谁受呢?佛为一切智人,为大慈悲父母,故说了义教,为欲了生死众生说淫戒,令断生因。不生则不灭。不生灭故,则了生死,而成佛道,究竟离苦得乐。深望大家痛念生死苦,立志戒淫。
妄语戒,最易犯。持妄语戒宜谨开口,慢开言,少说话。是故语言迟钝人,犯时较少,口齿伶俐人易犯,有心学戒者,宜加谨慎。说妄语被人觉察后,即难得人之信任。舌为心之苗,言语虚实关于心之邪正。讲话时要觉照,自说自听,犹如诵经念佛,口念心观。不然口中念的是佛,心中想的不是佛,心口不一矣!又者,十方诸佛,护戒善神,皆在吾人心中。若不妄语,常为诸佛加被,善神拥护。若妄语,则十方诸佛与众善神尽知尽见,不能感佛之加被,善神之拥护;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故。
酒戒,酒能醉人,令人神识昏迷。若不戒酒,因之能误犯杀盗淫妄四重戒,故酒戒亦在重戒之中。有一五戒居士以醉酒故,见邻家鸡来其家,遂杀而食之。邻妇至其院觅鸡,醉人答曰未见,并因醉性强奸邻妇。偷鸡食犯盗戒,杀鸡犯杀戒,答曰未见,犯妄语戒,强行非礼,犯邪淫之戒,以饮酒故,四重戒同时俱犯,故梵网经云: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又酤酒戒云: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是以修行欲了生死,除了持戒,其说了生死之话。故必须受戒,受了戒必须学戒。受一条戒,即是一学处。初闻佛法的人,多生恐怖。听说佛法,有如是言,这也犯戒,那也犯戒,所以害怕,不敢受戒。久熏佛法的人听了,纵然不能受,也还不惊不怖。要知道纵不受戒,杀盗淫妄亦犯性罪。受了犯戒,犯性罪又犯遮罪。
如是因如是果,法尔如是,是为性罪。佛所制止,不遵佛教,是为遮罪。受戒而犯,似较不受戒多一层罪过。不知不受而犯性罪者,堕地狱受苦已,再生人间,难免再造再堕,出苦无期。受戒持戒者,求人天福,得人天福,乃至求佛果,得佛果。犯戒者虽罪加一等,在地狱受苦满时,即觉前非,立志好好修行,不再犯戒。及再来人间修行,就不犯戒了。
故云:宁闻佛法入地狱,不愿不闻佛法生天堂。诚至言也。吾人欲了生死,及离苦得乐,首先要对治习气,勉强受戒。如不受戒,即不知受戒功德,犯戒罪过,难免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饮酒。既造苦因,必受苦果。学佛法人,须具正知正见,遵佛遗教,以波罗提木叉为师。
更新于:2023-01-31 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