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 “竹子开花,马上搬家”?不搬家会怎么样

2020-06-18 佛学视频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佛法重在人间。佛陀于世间应化示现八相成道,以人间为选择,托胎、降生、出家、降魔、成道、说法、示寂,即是最好的说明。唐.裴休在其所撰《圆觉经疏序》中写道:「诸天正乐,修罗方瞋,鬼神沉幽囚之苦,畜生怀獝狖之悲,其能整心虑趣菩提者,唯人道为能。」可见,人是最殊胜的。十法界中,佛陀以人道为主要说法之地,可以说是根据人类现实生活而给予的相应法理,所以佛教应该是最适合人生,而且是为人生而设的。佛陀在人间以身作则,其实就是人间佛教的一种最佳典型。

从佛教发展史及传播情况来看,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无论是小乘还是大乘,其各个宗派、历代祖师,所讲的教理及阐发的妙义,最基本的都是从人自身做起;尽管大、小乘经典,妙义各有不同,各个宗派的思想亦各有侧重,但在「做人」这一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做人是基础,修行离不开人乘。佛教在唐朝时候形成的八大宗派,就是各祖师依据佛典义理而创立的,从不同角度各有发挥,成为中国特色的佛教,特别与传统的儒家相结合。儒家就是讲如何做人:孝养父母、恭敬师长、尊老爱幼、怜贫济苦,以实现淑世利民、净化国土的目的。

发展至近代20世纪初,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的理念,他认为:「佛教的本质,是平实切近而适合现实人生的,不可以中国流传的习俗习惯来误会佛教是玄虚而渺茫的;于人类现实生活中发解实践,合理化、道德化,就是佛教。」可以说,这是他人生佛教思想的总概括。他在《人生佛教之目的》中分四层来阐明佛教的目的与效果,即:一人生改善、二后世胜进、三生死解脱、四法界圆明。四个层次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步「人生改善」,只有做好了第一步,才能逐步提升,最终达至究竟的「法界圆明」。所以他说:「这四种,大概言之,通常五乘中之人乘,即此中第一人生改善;天乘即通第二后世增胜;至于二乘,则综合前二加上生死解脱之第三种;大乘又可综合前三而加上第四法界圆明。不过中国向来所重,大概为偏重于此中第二及第三,即浅近的求后世胜进,高尚的求生死解脱。」(《人生佛教开题》)

由此可见,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对「人生」的关注上,超越了传统佛教思想只重视「出世」的思想,而更加重视佛教「入世」的精神。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为中国佛教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曾有一首著名的偈颂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在这首偈颂中,非常明确地表达出他对「人格」以及人生价值的重视,把做人的标准提升到成佛的标准上。因此,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内涵总括地说就是——人成即佛成。

其后,经过了将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由太虚大师首倡的「人生佛教」,已逐渐演化为「人间佛教」,然其二者有同有异:同者,重视修行以人道为关键;不同者,「人生佛教」注重个体与解脱;「人间佛教」注重的是整体与和合、幸福。「人间佛教」思想不仅是理论上的倡导,而是佛教思想入世化、生活化的进一步落实。

直至近年,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早年即亲近太虚大师;大师临终前将自己新编好的《人生佛教》送给朴老,并对他说:「这本书,经过多年编辑,现在才成功,我把它交给你,希望你好好学习,好好弘扬。」亲自嘱托他,要继承和完成自己「人间佛教」的遗愿。由此,朴老1983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上,作《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的报告时,提出把「人间佛教」思想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指导方针──将「人间佛教」思想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并且发展成为关怀社会、净化社会的理念。

朴老给「人间佛教」的定义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在今天看来,继承「人间佛教」思想并发扬光大者,两岸四地高僧大德不乏其人,众长老本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从事扶贫、安老、教育、医疗、救济等社会福利工作,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为佛教慈善及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大量的建设。

「人间佛教」思想,可以说,是今天中国佛教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必然阶段;中国是大乘佛教的发祥地,而「人间佛教」是大乘佛教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菩萨慈悲精神在「人间」的实践与落实。正如六祖慧能大师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免角。」经过了历代大德高僧的不懈努力,才使今天「人间佛教」的思想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指引,由此发扬了佛教积极进取的精神,使佛教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很好地接轨,并且与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相互沟通,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做出了贡献。

2024-02-04 21:55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邪YIN后马上就会产生的50个恶报! 邪YIN后马上就会产生的50个恶报!

沉香木在市场上的价位怎么样? 沉香木在市场上的价位怎么样?

青牛精是老君的坐骑,如来佛为何不敢明说?金丹砂是关键! 青牛精是老君的坐骑,如来佛为何不敢明说?金丹砂是关键!

宣化上人:为何要受持五戒? 宣化上人:为何要受持五戒?

大安法师:什么是直心?为何说凡夫之心大多是弯曲的? 大安法师:什么是直心?为何说凡夫之心大多是弯曲的?

印光大师:为何有人作恶却获福,有人作善却遇殃? 印光大师:为何有人作恶却获福,有人作善却遇殃?

邪淫的你为何发不了财?深度解析邪淫与财富的关系! 邪淫的你为何发不了财?深度解析邪淫与财富的关系!

邪淫的人那么多,为何戒成功的却很少? 邪淫的人那么多,为何戒成功的却很少?

六祖慧能大师与神秀大师为何合称南能北秀 六祖慧能大师与神秀大师为何合称南能北秀

智海法师答:怎么样能看清世界,看清真相? 智海法师答:怎么样能看清世界,看清真相?

佛陀为何拒绝回答这些问题? 佛陀为何拒绝回答这些问题?

“反闻”,是怎么样的闻法?(宣化上人) “反闻”,是怎么样的闻法?(宣化上人)

大安法师:常念大悲咒为何未见感应? 大安法师:常念大悲咒为何未见感应?

冤亲债主:众恶莫为、不精进的时候看看,马上警醒 冤亲债主:众恶莫为、不精进的时候看看,马上警醒

善导大师:信愿法师:《观经》注疏者甚多,为何采用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修学? 善导大师:信愿法师:《观经》注疏者甚多,为何采用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修学?

刘素云:怎么样检验你忍辱功夫到什么程度? 刘素云:怎么样检验你忍辱功夫到什么程度?

寂静法师:为何总是入不敷出_总是入不敷出该怎么办? 寂静法师:为何总是入不敷出_总是入不敷出该怎么办?

为何藏式佛珠形状多为桶珠? 为何藏式佛珠形状多为桶珠?

净土法门法师:布施的习性为何没带来今生 净土法门法师:布施的习性为何没带来今生

惟贤法师:为何说抄写佛经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呢? 惟贤法师:为何说抄写佛经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呢?

本焕法师答:少林寺把武功编成舞蹈,巡回表演,这种宣传怎么样? 本焕法师答:少林寺把武功编成舞蹈,巡回表演,这种宣传怎么样?

宣化上人:人为何有恶梦? 宣化上人:人为何有恶梦?

宣化上人:出家人为何晚间不能吃东西 宣化上人:出家人为何晚间不能吃东西

金刚萨埵为何能帮众生消业 金刚萨埵为何能帮众生消业

做同样的事为何果报不同 做同样的事为何果报不同

净土法门法语:为何佛教徒一见面就合掌称阿弥陀佛? 净土法门法语:为何佛教徒一见面就合掌称阿弥陀佛?

本源法师:地藏菩萨为何把不孝“父母”列为第一重罪? 本源法师:地藏菩萨为何把不孝“父母”列为第一重罪?

轮回真实案例:婚姻为何成战争? 轮回真实案例:婚姻为何成战争?

夏日为何不能饮生蜂蜜? 夏日为何不能饮生蜂蜜?

宣化上人:怎么样可以不饿?不困?不怕冷? 宣化上人:怎么样可以不饿?不困?不怕冷?

星云大师:人涅槃之后的境界是怎么样?02 星云大师:人涅槃之后的境界是怎么样?02

陈彩琼:怎么样有求必应呢? 陈彩琼:怎么样有求必应呢?

史上四次灭佛,为何结局是雷同的?(图) 史上四次灭佛,为何结局是雷同的?(图)

闻名世界的少林寺,为何人们去了一次就不再去了?游客:被坑了 闻名世界的少林寺,为何人们去了一次就不再去了?游客:被坑了

为何打坐时心里的念头反而比日常平凡多呢? 为何打坐时心里的念头反而比日常平凡多呢?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往生品位为何有高低不同?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往生品位为何有高低不同?

智敏上师:为何我们修行了这么久,却一点进步都没有? 智敏上师:为何我们修行了这么久,却一点进步都没有?

广化法师:为何说出家后再还俗容易感到剧烈的痛苦? 广化法师:为何说出家后再还俗容易感到剧烈的痛苦?

星云大师:佛法道理很好为何生活中却派不上用场? 星云大师:佛法道理很好为何生活中却派不上用场?

印光法师:高僧们为何知道别人心里事? 印光法师:高僧们为何知道别人心里事?

圣严法师:为何说出家人也不一定六根清净? 圣严法师:为何说出家人也不一定六根清净?

佛门见面为何称念阿弥陀佛 佛门见面为何称念阿弥陀佛

佛陀规语:众生既然本来清净为何复生为众生 佛陀规语:众生既然本来清净为何复生为众生

持松法师:为何说唐密超胜? 持松法师:为何说唐密超胜?

何为回向?为何要回向?若何回向?附各类回向偈 何为回向?为何要回向?若何回向?附各类回向偈

为何说知识未必就是力量? 为何说知识未必就是力量?

他待人善良,为何会两天内突然痛失妻女? 他待人善良,为何会两天内突然痛失妻女?

“富二代”的他,为何因钱财深陷牢笼? “富二代”的他,为何因钱财深陷牢笼?

搬家纠结中体悟修行不易,岂是说放下就能放下 搬家纠结中体悟修行不易,岂是说放下就能放下

梅艳芳、张学友都在学佛,为何命运迥异? 梅艳芳、张学友都在学佛,为何命运迥异?

汉人对藏传佛教本就不熟悉,您为何总把人往犄角旮旯里引导? 汉人对藏传佛教本就不熟悉,您为何总把人往犄角旮旯里引导?

放生问答:为何要长期坚持放生 放生问答:为何要长期坚持放生

放生问答:为何可以杀吃植物,但杀吃动物就造业? 放生问答:为何可以杀吃植物,但杀吃动物就造业?

达真堪布:怎么样才是真正的有修行? 达真堪布:怎么样才是真正的有修行?

从观世音菩萨接引赵玉胜居士说起,为何我们看不到佛菩萨? 从观世音菩萨接引赵玉胜居士说起,为何我们看不到佛菩萨?

放生心得:口腹之欲为何要以生命来买单 放生心得:口腹之欲为何要以生命来买单

为何说七月半“鬼节”是“佛喜日”? 为何说七月半“鬼节”是“佛喜日”?

为何你做了这么多,却“实无功德”? 为何你做了这么多,却“实无功德”?

佛教徒对话风水师:“大师为何不让自己先大富大贵呢?” 佛教徒对话风水师:“大师为何不让自己先大富大贵呢?”

他学佛多年能掐会算有“神通”为何却重病缠身? 他学佛多年能掐会算有“神通”为何却重病缠身?

疫情之下,雪之静思,我们为何恐惧? 疫情之下,雪之静思,我们为何恐惧?

第85集 何谓“七情六欲”?为何要戒“七情六欲”? 第85集 何谓“七情六欲”?为何要戒“七情六欲”?

女众到寺院,为何戒律中会有特别的戒法 女众到寺院,为何戒律中会有特别的戒法

第58集 断我见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四) 第58集 断我见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四)

第57集 断我见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三) 第57集 断我见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三)

第56集 断我见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二) 第56集 断我见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二)

第55集 断我见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一) 第55集 断我见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一)

第53集 出家人为何要受供养、托钵? 第53集 出家人为何要受供养、托钵?

第40集 正觉所颂的开经偈是出自哪一部经,为何与一般的不一样?( 第40集 正觉所颂的开经偈是出自哪一部经,为何与一般的不一样?(

第39集 正觉所颂的开经偈是出自哪一部经,为何与一般的不一样?( 第39集 正觉所颂的开经偈是出自哪一部经,为何与一般的不一样?(

第031集 学佛贵在精进!精进的定义为何?(下) 第031集 学佛贵在精进!精进的定义为何?(下)

第30集 学佛贵在精进!精进的定义为何?(上) 第30集 学佛贵在精进!精进的定义为何?(上)

老天爷让人类吃素!看完的人马上都转出去了! 老天爷让人类吃素!看完的人马上都转出去了!

念了一辈子的念珠,为何变成了羊粪蛋? 念了一辈子的念珠,为何变成了羊粪蛋?

弥陀光明没有障碍,为何我们感知不到 弥陀光明没有障碍,为何我们感知不到

第002集 佛教不同于宗教的特色为何? 第002集 佛教不同于宗教的特色为何?

第001集 作人为何要学佛? 第001集 作人为何要学佛?

迷悟的不同为何就会创造十法界呢 迷悟的不同为何就会创造十法界呢

无量佛国净土,为何只求生西方极乐 无量佛国净土,为何只求生西方极乐

阿弥陀佛为何被尊称为「佛中之王」 阿弥陀佛为何被尊称为「佛中之王」

寺院每次过堂,为何要给众生出食 寺院每次过堂,为何要给众生出食

做了不少善事,为何资粮力还是很有限 做了不少善事,为何资粮力还是很有限

十方诸佛净土无量,为何经论多指归极乐 十方诸佛净土无量,为何经论多指归极乐

造同样的罪业,受的果报为何会有轻重差别 造同样的罪业,受的果报为何会有轻重差别

修行中出现的不思议境界,为何不能随便向外人说 修行中出现的不思议境界,为何不能随便向外人说

寺院外墙为何大都漆成黄色 寺院外墙为何大都漆成黄色

一辈子造罪业,为何临终十念就能往生 一辈子造罪业,为何临终十念就能往生

为何临终见到的佛一定是真佛 为何临终见到的佛一定是真佛

念佛法门为何是圆顿之教 念佛法门为何是圆顿之教

佛陀为何要制定戒律 佛陀为何要制定戒律

很多大菩萨为何还要求生极乐世界呢 很多大菩萨为何还要求生极乐世界呢

为何偏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 为何偏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

菩萨为何称名「普贤」 菩萨为何称名「普贤」

十地为何称为「法云地」 十地为何称为「法云地」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愚夫愚妇没做利他之事,为何也能往生 愚夫愚妇没做利他之事,为何也能往生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