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理由

2020-05-25 沙龙分享

修学了《佛教的道德观》,观念和心行上都深有体会。对道德的定义、道德的基础、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佛教道德的价值等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尽管道德有各种定义,但在佛教中,道德就是“善”,善心为首,善行是善心的表现。依人性建立的善是相对的善,依佛性建立的善才是绝对的善。修行的根本,就是要认识自己本自具足的佛性,成就佛果。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经济突飞猛进,道德却一落千丈。人人都在向“钱”看,道德远在天边,无人问津。以至于,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从食品到环境,从教育到医疗,假冒伪劣、坑蒙拐骗,道德滑坡到没有底线。究其根源,都是人心的问题。人若没有健康的心灵、健全的人格,无论社会怎么提倡道德,道德也只如天边的云彩。像云彩一般的道德,放眼望去,很美,很高大上,却与自己无关。

怎么才能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修习惭愧二法,建立相对的善,是成为有德之人的基础。“惭”是能认识到生而为人应有的尊严,“愧”是能认识到公共道德对维护社会的重要性,由此可以建立最基本的道德观。在相对善的基础上,以缘起、无我、空的智慧,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突破以自我中心,打破对“我”的执著;从空性层面认识自己与世间一切众生,乃至天地万物的一体性;以因缘因果的智慧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生命发展的规律;发菩提心,行菩萨行,成就佛菩萨那样无限慈悲智慧的生命品质,才能达到绝对的善。息灭贪嗔痴,勤修善业,净化心灵,无我利他,善就能成为自己的生命品质。有了善的品质,道德永住于心,无需外界的任何约束,遵守道德就成为了本能行为。

从道德与利益的因果关系来说,道德是成就利益的因,而利益是道德行为的必然结果。道德代表正确的观念、良好的行为、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守道德,就能收获相应的福报,家庭幸福、身心康宁、事业顺利。遵守佛教道德,不仅能够带来现实利益,更能获得究竟利益,解决生命永恒的困惑,开发本自具足的觉悟潜质,让生命得到永恒的福祉;不仅能够得到物质利益,更能收获精神财富,拥有健康的心态和高尚的人格。以善为根本的道德,还能使自他和乐、社会和谐。佛教道德认为,自他双方的利益是统一的,个人和社会的利益也是统一的,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回想过去几十年,自己也做过一些善事。比如,有几次从网上看到某些人身患重病、无钱医治的报道,我就通过各种办法找到对方,献上一份爱心;汶川大地震,我也为地震灾区捐款;还参加过一些爱心QQ群的献爱心活动等等。最近一次善行,是帮助一位白血病患者筹集医疗费。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曾认为自己还算是有善心、有道德的人。学了这一课,我才知道,自己离佛教道德的标准相距甚远。因为我还没有息灭贪嗔痴,还没有慈悲大爱的生命品质。我时常会在利益面前忘记道德,或者以凡夫心做事,遇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

在过去的工作中,遇到自己认为没有好处或者没有意义的工作,就不愿意承担。还曾经以考察调研的名义,报销旅游经费;以实验材料的名义,报销自己的生活用品支出。虽然也不时地对这些不道德的行为感到惭愧自责,但看到别人比自己做得更过分,惭愧自责就变成了心安理得。正因为无法接受现实中太多不道德的现象,又无法特立独行地回避现实,我才在迷惑烦恼中提前退休。

学完这一课,我向原单位的科研管理领导提出了申请,请求单位把本可以继续归我使用的一笔不菲的科研经费收回。尽管这笔经费被收回也未必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但至少我的内心获得了一份解脱自在和轻松安宁。因为我已经退休,不再从事专业工作,继续掌管和使用这笔费用就是不道德的行为。

现在,有了佛法智慧的指引,我会精进修学,让善心善行的道德成为自觉的行为,以成就佛菩萨那样无限慈悲智慧的生命品质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更新于:2020-05-25 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