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在鹿野苑的开示》是很难得的一课。当时,导师率领弟子在印度的诸多佛教圣地参学。在目睹佛陀成道、弘法、出生、涅槃等遗迹后,导师触景生情,在鹿野苑席地而坐,对随行人员做了这次开示。开示有很强的现场感,和往常聆听导师在讲堂的开示稍有不同。特别是在看了那些遗迹的照片后,再去聆听开示,我也仿佛成为随行一员,身临其境般,感受着那份别样的情怀,并为之感染。
导师的开示大致有三层意思。一是一路参访的感触:“沉重”和“悲伤”。特别说明了“悲伤”的原因,不是因为佛教,而是感叹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没有福报,才使得佛教在印度大地上变成了一片废墟;佛法本无生灭,是应世间众生的福德因缘而示现。二是分析佛教出现在印度的原因,以及佛法传播、延续所需要的因缘。三是阐述了佛陀成道的意义,认识佛法的根本精神,以及对佛法进行现代诠释与弘扬的意义。
仔细思考导师应机开示的过程,我不禁想起了刚刚学过的十二因缘。因为有“触”,就会产生“受”,进而产生“爱、取、有”,这是烦恼产生的过程。记得很多年前,我去临济寺参观,那时,寺院还由文物部门管理。看到破败的塔院,想起当年“临济子孙遍天下”的盛事,我不禁感慨万千,觉得那个特殊的年代真是可恶,那些人真是可恨,然后,与人们一起感慨、痛骂,一气了之。此时想想,那何尝不是一个造业的过程。
面对佛陀故地的胜迹,导师“触”景生情,产生了“受”,是“沉重”“悲伤”,但并没有像常人那样任其发展,产生“爱、取、有”,而是生起了觉照和智慧,进而做了关于缘起、无常、因缘的系列开示。从这个意义上讲,导师的这次随缘开示就是一个逆转十二因缘的示范。
一遍又一遍地聆听开示,品味其中的思惟理路,让我有所领悟。其实,从六根入手,截断众流,如理生心就是修行,我们缺的就是在“触”后生“受”。如何去觉知,如何去观照?是不知不觉,后知后觉,还是先知先觉?这就需要正见、正念的熏习,修行就要从此处下手。导师的开示过程,就是我们随学的样板。
“如果没有佛法,世间是没有希望的。”是啊,在茫茫的生死轮回中,如果没有佛陀的出现,没有佛陀的觉悟,我们又怎能了知觉醒之道!可以想见,印度的九十六种外道,都试图破解走出轮回之道的奥秘,可是无一中的。能遇到佛法,真是我等之幸!
学习了这么久,我觉得,“如果没有导师,我们是没有希望的。”佛法法门众多,经典浩瀚,即使今生有缘遇到了佛法,但在这个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的时代,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我们想要解脱,几乎是没有希望的。
看到社会上很多人盲修瞎练、久修无效,以及“附佛外道”的泛滥,我愈发感到三级修学的殊胜。
“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我会珍惜的!
更新于:2017-12-16 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