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无生:企业可借宗教立心 不可借宗教敛财

2015-08-11 佛学入门

核心提示:在西方多数国家以及东方的日本,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企业伦理文化的核心。目前,我国部分企业也开始重视发挥宗教思想资源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一些企业试图“经营”宗教,借宗教敛财。这则是一种需要深入分析与认真对待的现象。凤凰佛教《佛教观察家》栏目今日刊登《悟无生:企业可借宗教立心 不可借宗教敛财》一文,因篇幅关系分两次刊登。今日刊登第一部分。

将寺庙圈入景区收门票,假借宗教名义设功德箱敛财,已经成为一些企业一本万利的敛财手段。

企业不可借宗教敛财

企业是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通过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而获取利润。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细胞和主体的企业,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正如韦伯所说:“资本主义确实等同于靠持续、理性的、资本主义方式的企业活动来追求利润,并且是不断再生的利润。因为资本主义必须如此:在一个完全资本主义式的秩序中,任何一个个别的资本主义企业若不利用各种机会去获取利润,那就注定要完蛋。”自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的经营规律也与之有很多相似之处。

佛教虽然是以“戒定慧”三学破“贪嗔痴”三毒、以了脱生死为主的出世宗教,但是佛法不坏世间法,佛教并不否定人们的资生事业。

在《杂阿含经》说:“始学工巧业,方便集财物,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这里,佛教导在家信徒善用财物,以所得的一半来投资经营资生事业,可见佛是允许在家信众经营资生事业的。只要是属于八正道中正命、正业的事业,佛教徒都可以从事经营。

按佛法来看,企业从事的是面向人民大众的资生事业,若信佛法为指导,企业不但发展,而且顺于正道。

有的企业家提出要做佛商的口号,表示未来社会企业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可以影响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前途。没有佛法,人就摆脱不了私心,企业家就走不出唯利是图的圈子,人类的前途就黯淡无边。只有企业家信佛学佛,以佛治企,才能转化全社会的风气,才能改变人类的命运。中国的大乘佛法根基深厚,中国企业家应该首先觉悟,立志做佛商,功德无量,福报无量。

但是,社会上却也出现了一些企业,并不是想方设法通过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获得利润,而是借宗教场所和宗教活动来敛财。其中,借佛敛财的现象尤其猖獗。

寺院是三宝住持之地,承载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神圣使命,还具有传承传统文化,调剂大众精神生活,开展社会慈善事业,促进对外友好交流等诸多职能,是信教群众参与宗教生活的场所。有人以营利为唯一目的,非法投资建设商业性寺庙,或聘用假和尚,冒占三宝位置,或经营所谓开光宗教用品,除了高额的门票收入外,还无本万利地汲取由佛菩萨感召而来的大批信众供养布施的功德金,从而开辟出无限的利益空间。这种做法,不但扰乱了正常的佛事活动,欺骗了信众的宗教感情,侵占了佛教的有生资源,还使社会对佛教产生了严重误会,破坏了国家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借助寺庙攫取财富最有利的方面在于它不受制于一般的市场游戏规则,物质上的能量守衡和能力与效力常规,在这儿被统统打破,一分钱一分货的约定俗成被演义成空手套白狼的骗局。

在一个以佛教寺院为中心的园区内有众多的企业介入,无论他们做了多少欺骗信众的事情,但最终都记在了僧人的账上,这极大的败坏了僧伽组织的声誉,毁坏了信众的慧命,也必然会给这些敛财者带来不好的报应。

一些曾经或者正在合法地承担建设佛菩萨道场的企业,也总是染指道场,捞一把无本万利的外快。其实,承建道场的企业与佛教道场是乙方与甲方的关系,它需要通过自己优质的工程质量来获得利润,本身无权参与道场的一切佛事活动。

为什么企业不能介入佛教道场,参与佛事活动?

佛法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切都是因果报应。人生的幸福与不幸,实际上就看你道德积累、功德积累得怎样了。因果通三世,这种积累不仅是今生今世的,还有过去若干世的。过去的积累,决定着今世的福报;今世的积累,决定着来世的报应。真正的福报都是这样修积来的,不是不择手段就能抢夺得到的。因此,道德修养以及德行的积累,才是人生的原始资本积累。

信众供养,一是表达对佛菩萨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长福报;三是灭除悭贪心。布施、供养是存“法财”的最佳方式,而且“利息”很高。一个人的财富不是靠此生拼命努力就能得到的,而是靠累世的福报再加上今生的努力。供养三宝不仅能培植福报,也是在破除我们的自私、悭贪、执着和烦恼。

信众为破除自私、悭贪之心,积累功德、广种福田而布施的财物,怎么可以用来满足和助长某些人更大的贪欲呢?施主一颗米,大如须弥山。非宗教组织的人员占用了信众的善款,能够给大家带来福德吗?出售的那些求福、求寿、求禄、求平安的红布条,不给人家诵经或祈祷,能满足人家的所求吗?只管收千百倍于成本的钱卖出去的那些最终会丢到垃圾堆里的红布条,自己又给不了人家功德,岂不是自己招罪吗?

佛在《大般涅槃经》中说:“虽佛灭后,法身常存,是以深心供养,其福正等。”“若佛现在,所施佛物僧众应知。若佛灭后,一切信众所施佛物,应用造佛形像,及造佛衣、七宝幡盖,买诸香油、宝花以供养佛。除供养佛,余不得用,用者,即犯盗佛物罪。”非宗教组织的人员占有了施主布施供养的财物,就是犯了盗窃佛物的罪。《地藏经》中说:“若有众生,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一物不与取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如果一般众生,偷窃了寺院里的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无论哪一件东西,常住没允许给你,你把它取走归为己有,就会堕落在无间地狱里,经过千万亿劫,想求出这地狱,终无可能。

而佛教道场的宗教组织,接受了信众自愿布施供养的财物干什么呢?

远离世俗,淡泊名利,自净其意,弘扬佛法,悲智双运,净化社会是佛教立宗之本,也是佛教长期生存的必要条件和价值所在。一位高僧曾经说过:“供养不能用来搞个人享受,出家人吃住都非常简单,这都有一定的戒律在规范。信众的供养,最终还是用之于佛事。一切众生都是未来诸佛。一切供养中,法供养功德最大,印送佛经佛像、宣传佛教文化,弘法利生,就是功德最大的法供养。

佛教说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时间早与迟。如果借佛教敛财,最终吃大亏的还是自己。

宗教法规不可违背

或许有人会说:“我不信佛法,什么三世因果、善恶报应、功德福田,都是唯心主义的奇谈怪论,我只认钱,追求最大的利润才是硬道理。”

是的,信仰自由的时代,完全可以不信佛法。但是,法治的社会,任何人都应该遵守国家制定的法规,这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2005年实施的《宗教事务实例》第20条明确规定:“宗教活动场所可以按照宗教习惯接受公民的捐献,但不得强迫或摊派。非宗教团体、非宗教活动场所不得组织、举行宗教活动,不得接受宗教性的捐献。

其实,类似的法规早已有过,并且屡屡重申:

1982年8月14日,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文化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就发出了《关于不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的佛道教寺观不得收取布施、出售宗教用品的通知》中指出:“信徒向寺观、僧道布施,是一种宗教活动,对于寺观、僧道来说,是自养的一种传统办法。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寺观,收取布施,出售宗教用品,接受信徒的朝拜,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是党的政策所允许的,也是受国家法律保障的。但是,解放以来,随着我国形势的变化,全国有相当一批寺观已没有僧道,也停止了宗教活动。这类寺观现多由园林、文物部门按国家事业单位的体制进行管理并作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供人民群众参观游览。”

“因此,在这类寺观如果再收取布施,出售宗教用品,进行宗教活动,显然是不符合党的政策的,也不符合我们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个总的要求。”规定:“凡不作为宗教活动场所而作为参观游览的佛道教寺观,不得设‘功德箱’,收取或变化收取信徒的布施和捐赠,不得出售香蜡、念珠、经书、神佛像等宗教用品,不得搞任何宗教和迷信活动。”不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的佛道教寺观尚且不可以从事的活动,新建的不属于宗教活动场所当然就更不可以从事了。

国务院宗教事务局1994年10月19日发出的《关于制止乱建佛道教寺观的通知》中指出:“一些地方以开发旅游、发展经济为由,超出宗教政策规定范围乱建佛道教寺观;在非宗教活动场所塑佛、神像,大搞开光活动,设功德箱,收取布施,借机敛财,有的甚至搞迷信活动。这些做法,严重影响了宗教活动的正常秩序,给宗教事务的管理造成困难,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以各种名义兴建的以赢利为目的的游览设施,其中不少建筑不伦不类,非佛非道,文化品味低劣。一些地方为了招揽游客,大搞开光和所谓的宗教活动,借机敛财,甚至雇佣假僧道公开从事抽签、卜卦等迷信活动。这种只图经济利益不顾社会影响的错误作法,严重违背了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扰乱了正常的宗教活动,亵渎了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损害了宗教的声誉和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引起了佛道教界人士的强烈不满。同时也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的巨大浪费,十分不利于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更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僧道人员不得为乱建的寺观工程募捐、化缘活动;不得为其开光、剪彩;不得以任何方式搞‘股份制’、‘中外合资’、‘租赁承包’寺观等。”“凡不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寺观,不得塑佛、神像,不得设功德箱、搞开光等宗教活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厅字〔1996〕38号文件规定:僧道人员“不得为乱建的庙宇和露天佛像工程搞募捐、化缘活动;不得为其开光、剪彩、题词、挂匾;不得以任何方式参与‘股份制’、‘外商投资’、‘租凭承包’寺观的活动。”“未按规定程序批准已建成的露天佛像,或者只作为人文景观使用,必须停止一切形式的宗教活动;或者交由当地寺庙宫观管理。严禁利用佛、神像从事亵渎信教群众宗教感情的游艺娱乐活动和迷信活动。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部门都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对借佛敛财这种亵渎和嘲弄国家宗教法规的行为,若相关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继续无所作为地任之由之,必然使法律失去神圣的权威,极大地毁坏佛教的正法慧命。

严格执法,有效落实国家宗教法规,杜绝任何企业和个人借宗教而敛财,刻不容缓。

点赞 1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不可四尽 不可四尽

企业 CEO 用佛法智慧巧破“360 无死角管理”中的“死角” 企业 CEO 用佛法智慧巧破“360 无死角管理”中的“死角”

宗教概说:第十二课、新兴宗教介绍 宗教概说:第十二课、新兴宗教介绍

宗教概说:第八课、天主教概说 宗教概说:第八课、天主教概说

吃素≠减肥 跟风减肥但8项注意你不可不知: 吃素≠减肥 跟风减肥但8项注意你不可不知:

修行,不可忽略的“毛毛雨 ”和蝴蝶效应 修行,不可忽略的“毛毛雨 ”和蝴蝶效应

放生:动物之殇 人类不可承受之重 放生:动物之殇 人类不可承受之重

放生:印顺导师:不可为贪功德致放生变放死 放生:印顺导师:不可为贪功德致放生变放死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禅机不可误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禅机不可误

第79集 定业真的不可转吗? 第79集 定业真的不可转吗?

福慧二轮,不可暂废 福慧二轮,不可暂废

第50集 所有宗教都是一样的吗? 第50集 所有宗教都是一样的吗?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

燃身燃指供佛,不一定非烧不可 燃身燃指供佛,不一定非烧不可

第002集 佛教不同于宗教的特色为何? 第002集 佛教不同于宗教的特色为何?

不可遗忘的历史!之一:佛学院教材破斥密宗 不可遗忘的历史!之一:佛学院教材破斥密宗

不可遗忘的历史!之二:从失传的《制恶见论》到《成唯识论述记》 不可遗忘的历史!之二:从失传的《制恶见论》到《成唯识论述记》

不可遗忘的历史!之四:日本“一向宗”的武田军----本愿念佛法门 不可遗忘的历史!之四:日本“一向宗”的武田军----本愿念佛法门

不可遗忘的历史!之五:元、明、清帝王们的“欢喜佛” 不可遗忘的历史!之五:元、明、清帝王们的“欢喜佛”

不可遗忘的历史!之七:从僧团的分裂到部派佛教的形成 不可遗忘的历史!之七:从僧团的分裂到部派佛教的形成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觅之了不可得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觅之了不可得

闲谈中的杂秽语业不可不慎 闲谈中的杂秽语业不可不慎

念佛必须要明理,千万不可忽视 念佛必须要明理,千万不可忽视

不可自戕身命求往生 不可自戕身命求往生

不属自己的东西丝毫不可强求 不属自己的东西丝毫不可强求

不可不知的9个素食减肥捷径 不可不知的9个素食减肥捷径

杀生吃肉想出轮回,那是不可得的 杀生吃肉想出轮回,那是不可得的

佛经不可不读,五大好处不可不知! 佛经不可不读,五大好处不可不知!

净土法门不可不修 净土法门不可不修

名利,求之既不可得,却之亦不可免 名利,求之既不可得,却之亦不可免

修行贵在无生,发愿往生岂不违背无生之义 修行贵在无生,发愿往生岂不违背无生之义

我们栽培往生的力量,必须要不可破坏 我们栽培往生的力量,必须要不可破坏

执滞之著不可有,执持之著不可无 执滞之著不可有,执持之著不可无

所有显现皆是识神所变现,切不可认以为真 所有显现皆是识神所变现,切不可认以为真

不可忘失自己清净之心,这就是道 不可忘失自己清净之心,这就是道

不可口是心非 不可口是心非

不可轻视外貌苦恼的修行人 不可轻视外貌苦恼的修行人

五浊恶世,非念佛必不可度 五浊恶世,非念佛必不可度

死亡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 死亡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

临终助念宜恳切念佛,切不可屡屡探之 临终助念宜恳切念佛,切不可屡屡探之

无生毕竟有生在,离相依然住相中 无生毕竟有生在,离相依然住相中

凡所有心皆称迷心,心本无生始称悟心 凡所有心皆称迷心,心本无生始称悟心

青梅子不可随便给 青梅子不可随便给

定业可转还是不可转 定业可转还是不可转

药师坛城“早示”•《西游记》唐僧师徒“团队”是企业运营团队学习的楷模 药师坛城“早示”•《西游记》唐僧师徒“团队”是企业运营团队学习的楷模

佛教故事:禅·看开:防人之心不可无 佛教故事:禅·看开:防人之心不可无

佛教故事:禅是一枝花:青梅子不可随便给 佛教故事:禅是一枝花:青梅子不可随便给

寂静法师:企业经营遇到瓶颈,如何通过积功累德去解决? 寂静法师:企业经营遇到瓶颈,如何通过积功累德去解决?

星云法师谈修行:我的宗教体验(一) 星云法师谈修行:我的宗教体验(一)

星云法师谈修行:我的宗教体验(六) 星云法师谈修行:我的宗教体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