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近日,一篇名为“素食一定健康?美研究称长期吃素可增加患癌风险”的报道席卷了各大新闻网站,包括中央级媒体、门户网站在内的一些网站,都转载了这篇来源环球网的新闻报道。文章内容并不多,但铺天盖地的转载也足以在一些素友当中引起担忧和恐慌。
搜索这篇错误报道的标题,发现已有超过27000篇相关文章,许多网站都已转载,令人担忧
Yu Nan和先生都是美国的西医医师(👈戳此看两位医师的素食营养建议),他们看到报道后,第一时间找到了研究报告原文,仔细阅读后,发表了辟谣文章,并且给出了专业的营养建议,一定要看到最后!
专业医师YuNan称,研究报告的原文内容相当专业,没有医学基础和基因学基础的人会看不懂,因此康奈尔大学官方网站发了一篇易懂的帖子,题为Eating Green Could Be In Your Genes,翻译过来意思是:你的基因可能要你吃素。(帖子地址:https://mediarelations.cornell.edu/2016/03/30/eating-green-could-be-in-your-genes/)
YuNan仔细阅读中文报道原文时发现,报道记者完全误解了作者的本意,而且错得有些离谱,她认为记者本人没有看研究报告的原文,只是在抄袭英国《每日电讯报》的错误报道。
环球网的报道中写到“研究对象为数以百计来自印度浦那市的传统素食者,以及美国阿肯色州的肉食人士。研究者比较了他们的基因,发现数代吃素的人,他们的FADS2基因会出现一种名为rs66698963的突变。布伦纳教授指出,这种变化原意是有助他们吸收蔬菜中的脂肪酸,不过会引发连锁反应,即令脂肪酸加速变成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增加患癌及心脏病风险。”
上述内容没有错,但文章中说“据香港‘东网’3月31日报道,美国有研究发现,长期吃素食会导致体内基因出现突变,增加患心脏病及癌症的风险。”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记者误认为基因变化是人们这辈子长期吃素造成的。
然而,只要有一点医学知识的人都能理解,基因不是我们一代人饮食形成的,是数百代、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人类为了生存而演化来的。康奈尔大学研究原文里也提到,“allele基因(又称绿色素食基因)从何时开始存在已无从考证,但就目前已发现的史前人类化石可以证实,在原始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染色体组中,allele基因就已经存在。”
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是三万年前的原始人,allele基因从那时甚至更早就已经存在并且开始演化,并不是我们这代人吃几年素造成的。
美国责任医师协会的徐嘉博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生理学博士)也在他的博客“21天健康挑战”里,发表一篇短小的文章,表示“素食会改变你的基因”一文的科学性其实不值一驳,因为漏洞太明显了!
徐嘉博士推荐了美国公共卫生及营养学专家Dr. David Katz的驳斥文章:Vegetarianism: Nutrition Science Meets Media Nonsense(素食主义:当营养学遇上媒体的胡说八道),并且在“21天健康挑战”微博上发表了他翻译美国外科医师Dr. Garth Davis在Facebook上的驳斥言论,这位医生总结“别想从报纸里获得科学新知”。
谁有allele基因?
研究原文中提到,不只是印度人有allele基因,其他种族也有,只是比例不同。根据不同种族的“千人基因组计划”( 1000 Genomes Project)的分析数据, 70%的南亚人、68%的印度人、53%的非洲人、29%的东亚人、18%的美国人和17%的欧洲人都有allele基因。
中国属于东亚,29%的比例是将近1/3,简单来讲,就是你我他三个人当中,可能就有一人有allele基因。如果有这种基因,饮食中又含有过量欧米伽-6脂肪酸,那么罹患癌症和心脏病的风险会大大提高。
研究作者们一致认为,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让人们了解基因讯息,并能根据基因讯息来调整饮食,让饮食更符合自己的基因,即“个人化营养学”。
也就是说,一种饮食不可能适合所有种族。
以肉蛋奶为主的西方饮食。图片来源:百度
比如只有17-18%的欧美人含有allele素食基因,而印度人中含有此基因的人群则高达68%,若让印度人吃欧美饮食,就会大大提升他们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所以说印度人不适合吃西化的肉类饮食。而东亚人近1/3有allele素食基因,这个比例也相当高,这说明若东亚人像欧美人一样,以肉类饮食为主,也会提高患癌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基因是祖先给我们的,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能通过几十年的饮食就可以决定或改变的。你有什么基因就该吃适合你基因的饮食,所以说,亚洲人实际上是适合吃素的。
Yu Nan表示,美国康奈尔大学官网上的文章标题为“你的基因可能要你吃素”(Eating green could be in your genes),却被媒体扭曲为 “长期吃素可增加患癌风险”,甚至有媒体把标题改为“长期吃素易引发基因突变”,这都是十分不严谨的态度。
很重要的营养知识:
欧米伽-6和欧米伽-3
如原研究报告所述,饮食中含有过量欧米伽-6脂肪酸,会使罹患癌症和心脏病的风险大大提高。那么欧米伽-6和欧米伽-3脂肪酸的比率是多少为宜,哪些食物欧米伽-6和欧米伽-3脂肪酸的比率过高。YuNan医师也给我们科普了一些知识。
我们日常摄取的许多食物都含有欧米伽脂肪酸,有欧米伽-6,也有欧米伽-3,两者都重要,但是欧米伽-6的比例不可过高。欧米伽-6和欧米伽-3含量比值若高(高欧米伽-6,低欧米伽-3),则会增加许多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齐、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炎症、肥胖、痴呆与癌症等的患病几率,因为过量的欧米伽-6脂肪酸会干扰欧米伽-3脂肪酸对健康的益处。
欧米伽-6与欧米伽-3的最佳的比例被认为是4:1或更低。现代西方饮食中,两者之间的比值通常超过10:1,有的高达 30:1。
那么什么食物二者比例过高呢?所有饲料喂养的动物(包括牛、羊、鸡、猪),其欧米伽-6与-3的比值是20-25:1。饲料鸡的鸡蛋,二者比值是20:1,都相当高。现代饲养的动物都是食用高欧米伽-6脂肪酸的饲料,所以肉类和蛋的欧米伽-6脂肪酸也相当高。
另外一个危险来源,连素食者也无法幸免的是食用油。现代饮食广泛使用的食用油中,大部分都是欧米伽-3含量不足,而欧米伽-6则含量过高,这些食用油中,欧米伽-6与欧米伽-3的比例是10:1,甚至20:1。欧米伽-6含量比例过高的食用油有:葵花油、玉米油、芝麻油、花生油、大豆油,这些都是大家常用的食用油。
YuNan称,其实康奈尔大学的研究结果并不是最近才知道的,很早以前就已经发表了。但因为好油贵,大家舍不得买,家家户户都用这些便宜的油,而所有加工食品也使用这些油,造成现代饮食的欧米伽脂肪酸比值严重失衡。
文章看到这里,你肯定现在着急地想知道自己有没有allele基因。但遗憾的是,我们这代人,目前还不可能人人做基因检测。
现已知东亚人有allele基因的比例是将近1/3,所以在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个基因的情况下,就应该尽量少吃肉和蛋(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研究世界各地长寿人群的饮食习惯,发现多为以素食为主的植物性饮食,他们一个月平均吃肉不超过5次,而且每次量很少),除此之外,还要避免长期使用上述食用油,改为使用欧米伽-6和-3比例较低的油,并且增加一些欧米伽-3含量较高的食物,例如亚麻籽、无花果、核桃、海带、海藻、紫苏、马齿苋以及豆类。
欧米伽-3 含量较高的油:
牛油果油:烟点高,适合炒菜和高温烘焙,含有许多抗炎症物质和维生素E,唯一缺点就是比较贵,但我个人认为油贵的好处就是你在倒油的时候自然会放少一点,也不可能油炸。
初榨橄榄油:有保护心脏的功效,缺点是烟点低,不适合炒菜、烘烤或油炸,只适合凉拌。
夏威夷果油(macadamia油):不容易腐坏,可用来炒菜烘焙。
椰子油:不易腐坏,富含月桂酸,有抗氧化作用,适合代替奶油烘焙;但缺点是不含有欧米伽-3,而且椰香味道太重不适合中式炒菜。此外,椰子油含有高量的中链甘油三脂,肝病患者不可多食。
菜籽油(canola油):欧米伽-6和-3比例好,但建议最好买非转基因的。
除此之外,还有亚麻籽油(也叫胡麻油)和紫苏油。
选择亚麻籽油和橄榄油尽量要选择冷榨的哦,避免化学浸出法的油。图片来源:新浪博客Xu30
YuNan个人炒菜使用牛油果油或非转基因菜籽油,凉拌使用初榨橄榄油,烘焙使用椰子油。好的油瓶子一般不透光,如果透光,就必须放在凉爽的橱子里,千万不要为了方便放在火炉旁边,高温加速油的变质。再好的油放久了也会腐坏,所以YuNan建议不要买太大瓶的油,可以吃完再买新的。
另外,YuNan会吃亚麻籽(现磨粉或者油)和海藻DHA,摄取对健康有益的欧米伽-3,亚麻籽粉一天食用一汤匙,海藻DHA一个礼拜吃两三颗即可(孕妇每日一颗)。
如果你认为吃鱼能补充欧米伽-3,你最好了解了现在的海洋已有严重的汞污染之后,再决定是否吃鱼和海产品。因为海洋重金属污染,美国政府已经建议孕妇最好不要吃鱼。(鱼也是吃了富含欧米伽-3的海藻,体内才含有欧米伽-3哦~)
另外,今年2月份刚出了一份权威的高质量meta分析,其中汇集了96篇经过严格筛选的相关医学报告,进一步分析所有研究报告的数据,结论是蛋奶素能降低8%的患癌风险,而全素能降低15%的癌症风险,并且能降低25%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研究原文链接: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pdf/10.1080/10408398.2016.1138447)
若你看了这篇权威研究报告,却还要固执地多吃肉、继续使用高欧米伽-6的植物油,那你最好祈祷自己没有中近1/3东亚人都有的“素食基因大奖”,否则你可能就是在“挑战”你的基因。
素食者可以比较放心,但前提是使用欧米伽-6与-3比例较好的油,并通过亚麻籽(粉或油)和海藻DHA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否则一样有风险。
更新于:2016-04-05 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