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法师
沉香文化
其他文章
素食环保
佛教公案
【2022-09-21】虚云老和尚在南华寺时,有一僧人可能是做事不如法,执事的师父用香板打另一位师父,被居士看到便认为师父不慈悲,怎么可以打人?可这种现象是不好的,因为居士不知出家人的戒律以及寺院的规矩,
【2022-09-19】生活在世间难免因世事纷扰引发内心的烦躁、不安此时,在佛前静静站一会儿或在心里默念佛菩萨名号或观想他们的形象当下便如被甘露遍洒感到安定和清凉找回初心、重获勇气和力量原来,佛菩萨从未离
【2022-09-19】在佛教中有很多著名的护法天神他们司职罚恶护善其中,有一位是专门保护儿童的便是我们所熟知的鬼子母犍陀罗风格,鬼子母守护着婴儿■鬼子母的故事据佛经《毗奈耶杂事》中记载,鬼子母前生曾是王
【2022-09-19】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最损福报有人想:现在时代不同了,物质条件日新月异,过时的东西都可以丢掉。半碗饭、一张纸不值几个钱,不要搞得太约束。这也是以拨无因果的断见所滋生的邪见。从因果上思惟
【2022-09-16】经典记载燃灯佛(Dīpa?kara),意为“锭光”,出生时周围一切光明故得名,佛教中纵三世佛之过去佛,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极尊,而来世佛则为“弥勒佛”。因燃灯佛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
【2022-09-16】有科学家用了3年的时间,对近7百名百岁老人跟踪研究。发现他们不易生病,健康长寿的秘密是:拥有一个好的心态。深以为然,元代医学罗天益也说过:“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内心混乱,欲
【2022-09-16】在一座寺中有一个小和尚,每天清晨,他要去担水、扫地,做过早课后要去寺后的市镇上购买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回来后,还要干一些杂活,晚上还要读经到深夜。有一天,小和尚稍有闲暇,便和其
【2022-09-16】“若能如是清净皈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余一切罪悉皆消灭。”“若能如是清净受持八戒斋者,是人则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弥勒出时百年受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优婆塞戒经》“持此受斋功
【2022-09-13】有人说:“遇事不怒,对错不辩,输赢不争,才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仔细想想,的确是这样的。人所有的烦恼,皆来自于内心的不安宁。有修为的人,沉得住气,看得透是非,放得下得失,活得通透洒
【2022-09-12】《阿含经》是佛灭度后首次结集的教法其中的《杂阿含经》共收录1320经其经文短小、语言朴拙阐述了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的真实含义依之趣向解脱同时,佛陀也讲述了居家生活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
【2022-09-12】我们初信佛的人有什么毛病呢?太贪心,贪大、贪多。看着《普门品》,你就念《普门品》了;一看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也好,也念;《金刚经》也好;我要生极乐世界,又念《弥陀经》。增加得
【2022-09-10】佛心平等,不起丝毫分别,如果众生能心怀恭敬,量力而行,那么不管供养何物,都是在“舍”,也都是在降服自己的“贪婪心”。然而,佛教以慈悲为怀,本着导人向善的初衷,有些物品,并不适宜供佛
【2022-09-08】《西游记》中观音菩萨到大唐寻找取经人,并点化唐僧的事情其实是有原型的。在玄奘大师发心到印度求取经典的时候,未启程之前到空惠寺,在那里他遇到一位生病的出家人。这位出家人非常赞叹他的发
【2022-09-07】在民间信仰中,有时会见到乩童有佛陀附体或问米姑请来祖先的魂魄附体,与阳间的人对话,这些是不是真的呢?此类现象在很多地方,尤其比较偏僻迷信的农村盛行。首先可以肯定,佛陀等圣众绝不可能
【2022-09-06】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来帮助自己的恩人、贵人,也自然少不了来伤害自己的恶人、小人。佛家讲“诸法因缘生”,这一生我们所遇到的任何因缘都是自己的业力感召而来的。是曾经
【2022-09-05】每个人都避免不了要做事,而且事情很多,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一点,是很多人比较关心的。关于“做事”,大体分两个方面:第一是个人之事,第二是团体之事。个人的事,就是每个人行住坐卧日常生活
【2022-09-05】1广钦老和尚在建承天寺的时候,就常以建寺院来教育弟子。他的一位弟子,是承担翻译的。有一天,客人来拜访老和尚。老和尚都以一句话来回答:“有个人发癫痫了,还以为承天寺是他建的。”每次都
【2022-09-02】当年波斯匿王有一个女儿,名叫善光,聪明伶俐,相貌端庄,父母很疼爱她,宫内的人也对她很恭敬。他父亲波斯匿王对女儿说:“你是因为父王我的缘故,所以才会受到宫内人的尊敬。”善光公主回答道
【2022-09-01】△电影《少林寺》剧照缘起在影视剧盛行的今天,对于没接触过佛教的很多人来说,对佛教、僧人最初的认识,大都来源于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塑造的僧人形象,但为了符合剧情和噱头,影视剧中掺
【2022-09-01】佛陀习惯一早起来坐禅,之后再到林树间行禅。一天清早,正当佛陀行禅的时候,他看见一个样貌俊朗、衣着高雅的二十来岁青年,在晨雾里徘徊。于是,佛陀坐在一块大石上。那人走近大石时,未发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