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章
梦参老和尚
更多文章
世法哲言
【2022-08-29】五十三佛南无普光佛南无普明佛南无普净佛南无多摩罗跋旃檀香佛南无旃檀光佛南无摩尼幢佛南无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南无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佛南无摩尼幢灯光佛南无慧炬照佛南无海德光明佛南无金刚牢
【2022-08-28】我们不能只知道消福,不知道积福。如果我们没有慈悲心、没有菩提心,一直在贪嗔痴慢疑的状态中吃喝玩乐,这一切都是在造业,都是在减福。等到福报穷尽,业力现前,我们只能堕落恶趣,再也没有解
【2022-08-28】有的人虽然家财万贯,由于浪费奢侈,不懂节约,最后免不了穷困潦倒。周武王曾感叹:“像纣天子这般奢华,竭天下之财以穷己欲,安有不亡国者!”相反,有些人勤劳节俭,所以福报随之而来。一、善
【2022-08-26】每当遇到困难、要事、水逆我们都会下意识求神拜佛或是希望从“护身符、祈福卡”等处获得如愿的力量却常因不知道可贵而不去希求近在咫尺的福气本期就带大家一起寻找这些藏在我们身边的“护身福”
【2022-08-22】身为佛子,在学修路上,我们要有正确的知见,在发心护持三宝时要准确定位、安守本分。那么,在学修路上,居士应该如何护持三宝才如理如法呢?与法师接触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做呢?01保持自重佛法
【2022-08-20】怀孕念宝月如来佛号十万遍,孩子和家长的逆缘会消除。念诵南无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十万遍。孩子生下来就不一样了,逆缘全部会消除。孩子和父母有三种因缘:1、来报恩的;2、来讨债的;3、
【2022-08-19】曾经听过一则真人真事,阿里旺旺一位高管,特别孝顺,在事业有成后给他的母亲五十多万,又带着母亲去全国各地到处旅游。在外人看来极尽孝顺,母亲也是沾了光,把一辈子没见过的没吃过的都见过了
【2022-08-16】早上起来就念佛,这个叫做“晨坐念佛”。“晨”是早晨,“坐”是静坐,“念佛”是四种念佛当中的“称名念佛”。出家人、修行人往往都会在早晨开始生活、工作之前先作修行,这个叫作早课,黄昏或
【2022-08-14】有观点提到“信佛念佛了就没有病,没有病是修行很有功夫的表现。”这观点对不对呢?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有这个业报身,有这个四大的血肉之躯,必然是要有病的,连佛示现在这个世间都示现有病。大
【2022-08-13】有些人在初识佛法后,便非常迷恋学佛的外在形式,只选择自己喜欢形式学佛、修法,却对家人和工作变得冷淡了。学佛,首先要学会做人,对一切和家人都漠不关心,并不是修学的进步,而是失去了责任
【2022-08-10】农历七月已至,在民间,农历七月常被称为“鬼月”,但是在佛教中的七月却是孝亲报恩、祈福修善的“吉祥月”、“报恩月”、“孝亲月”。农历的七月三十是地藏王菩萨圣诞,所以七月也称“地藏月”
【2022-08-08】任何一个人都可能遭遇身边亲友的生死离别这种时候特别需要仰赖三宝的护佑很多人都会为逝者做超度可是这超度到底该怎么做才对逝者有最大的帮助呢■七七之内帮助最直接很多民间的观念认为,人死之
【2022-08-06】凡是佛的经典,一定要恭敬。《金刚经》说:“凡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经典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有佛。经典就是佛的法身所在之处,我们要恭恭敬敬,将放置经典的地方,整理得干干净净,
【2022-08-03】饿鬼又称焰口、面燃等,属于三恶道众生之一,其体枯瘦,咽细如针,口吐火焰,以生前悭吝之故,遂有此一果报。曾有饿鬼在阿难入定中显现,并由此而成为佛教“放焰口”仪式的缘起。《顺正理论》中
【2022-08-01】我曾经同你们讲过,假如我们是业障深重的众生,必须要用念佛法门来观、来修;那么,观与修有什么分别呢?“观”是一心静观忆念佛之相好光明,《观无量寿佛经》说:“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
【2022-07-27】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随缘是透视人生之后的顿悟,有缘即往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人生一辈子,有时想想,还真是除了生死,什么都是闲事。没有一样是你带来的,也没有一样是你能带
【2022-07-25】问:把佛菩萨像戴在身上当护身符,如法吗?师父答:把佛像当做护身符来佩戴,按佛法来说,也不能说不对,但是必须要如理如法才行。在藏地,很多人都把佛像戴在身上当护身符,很多高僧也是把佛像
【2022-07-24】佛经上告诉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思就是说,修行的人、学佛的人、修善法的人,不要放弃任何细小的好事。因为任何重大的事件、任何极为庄严的功德、任何极为宏伟的殿堂,都是
【2022-07-23】在佛教中,“发心”是一件初入佛门就被要求做到,可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做不好的事情。一般来说,我们谈论“发心”时往往都会指明或隐含一个前提;如“发菩提心”、“发勇猛心”、“发长远心”等等
【2022-07-22】在家有家规,团体有团体的规范,国家有国法,佛寺有寺规,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各有其法治,平等平等! 佛门在家弟子,若参访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将入三宝大殿之际,大殿若三个门,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