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碗里是道粮,还是三毒?

2024-09-10 佛答

警世

宋·慈受和尚

美食意生贪,粗食心起怒。

喃喃嗜饱满,殊不知来处。

人生一饭间,贪瞋痴悉具。

智者善思惟,莫为餔啜误。

一碗饭,

吃得好是道粮,吃不好是三毒;

吃得好是修行,吃不好是造业;

吃得好往生极乐,吃不好轮回三途。

吃什么?

宜素食。不食肉及五辛。

佛教虽有“三净肉”之说,但究佛慈悲本怀,不应食肉。如《华严经》云:若诸菩萨。住冢间时。于诸众生。恒住慈心及利益心。坚持净戒。摄护威仪。澡洁其身。不应食肉。

《梵网经》: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以及《楞严经》《楞伽经》《涅槃经》等等,皆主张断绝肉食,食肉断大悲种性。《印光法师文钞·一函遍复》云: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

印光大师开示,念佛人应当常常吃素,即使现在不能做到,也应该渐渐减少以至于永远断绝肉食才合理。此理,即是佛理、佛心,即《观无量寿佛经》之“佛心者,大慈悲是”。

此外,《楞严经》上说:“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五辛可催发、生起人的淫欲、嗔恚之心。“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皆是轮回痛苦之因,万恶造作之源,因此亦应不食。

怎么吃?

食存五观。

佛陀曾教诫弟子“食存五观”,即吃饭的时候要作五种观想,吃饭是一堂很庄严的佛事,吃饭也是在修行。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吃饭的时候,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自己有多大的福报,并且要思量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我们平时所吃的饭菜,都是由人垦植、灌溉、施肥、锄草、收成,淘洗、炊煮,最后送到我们面前,不知已花费了多少人的功夫与心血。用餐时,要心存感恩及惜福的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借着饭菜反思一下自己的德行够不够,能否受得起这样的饮食供养。百丈禅师一生躬亲耕食,树立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千古楷模。八十多岁,每天还到田里辛劳作务,弟子不忍心,于是将耕具藏起来,怀海禅师找不到工具做事,便不吃饭。所谓“不懈怠一日,不妄食一餐”。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要谨防贪念,远离过失,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平淡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好吃的不起嗔恨心。凡事以中道为宜,饮食也是如此,不可过饱,少食。《阿含经》载:“若过份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调,使心壅塞,坐卧无安;又减少食,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把饭当药吃,不要太费心思去琢磨营养、烹饪等。《佛遗教经》说:“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

五、为成道业,故受此食

饮食是为了修道,为了成道的。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一般人常被欲望牵缚,对身体总是费尽心思地保养爱护。但是对修行人来说,饮食只是用来滋养四大假合的色身,饮食是为了维系色身,借着四大假合的色身而成就真实的法身慧命,因此,不能起贪着。

学吃饭

有学僧问大珠慧海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

大珠慧海禅师回答说:“吃饭睡觉。”

学僧说:“平常人也会吃饭睡觉,又有何别意?”

禅师说:“平常人吃饭,挑肥拣瘦,千般挑剔;平常人睡觉,反覆思惟,展转难眠。”

此可谓说尽平常人吃饭之相状了,那高僧是如何吃饭的呢?

弘一大师

近代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和弘一大师是老朋友,他曾谈到弘一大师吃饭的场景:

他是过午不食了的。第二日未到午,我送了饭和两碗素菜去(他坚说只要一碗的,我勉强再加了一碗),在旁坐了陪他。碗里所有的原只是些莱菔、白菜之类,可是在他却几乎是要变色而作的盛馔,丁宁喜悦地把饭划入口里,郑重地用筷夹起一块莱菔来的那种了不得的神情,我见了几乎要流下欢喜惭愧之泪了!

第二日,有另一位朋友送了四样菜来斋他,我也同席。其中有一碗特别咸,我说“这太咸了!”

“好的!咸的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

我家和他寄寓的春社相隔有一段路,第三日,他说饭不必送去,可以自己来吃,且笑说乞食是出家人的本等的话。(《子恺漫画序》)

印光大师

民国十三年,弘一法师曾至普陀山,居七日。据弘一法师观察记录:

“印祖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晚晴老人讲演录》)

在报国寺时,有一次因菜中用酱油稍好,就对身边人说:“虚消信施!我等道力微薄,不足利人,即施主一粒米,亦无法消受,哪可更吃好菜?以后不得特殊!”(《印光大师永思集》)

古人云,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今则曰,一饮一啄,皆有落处。昙鸾大师遗训曰:“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虽饮食之事,不可不慎。

文章来源:弘化社

更新于:9天前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孕妇喝牛奶还是酸奶? 孕妇喝牛奶还是酸奶?

净土法门法语:现在许多学佛的人,还是搞迷邪染 净土法门法语:现在许多学佛的人,还是搞迷邪染

吃西瓜上火还是败火? 吃西瓜上火还是败火?

这个事实揭示到底是风水的力量大还是因果的力量大? 这个事实揭示到底是风水的力量大还是因果的力量大?

正如法师:做善事是福德还是功德? 正如法师:做善事是福德还是功德?

身为皇帝 却痴迷佛法 最后被活活饿死 是报应还是其他? 身为皇帝 却痴迷佛法 最后被活活饿死 是报应还是其他?

大安法师:计数念佛好还是用清净心念佛好 大安法师:计数念佛好还是用清净心念佛好

师父中午好,我家里供了观音,是天天早晚上香还是就初一、十五上香就可以了? 师父中午好,我家里供了观音,是天天早晚上香还是就初一、十五上香就可以了?

煮云法师:第十节 紫竹林原来还是紫竹石 煮云法师:第十节 紫竹林原来还是紫竹石

鸠摩罗什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人 鸠摩罗什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人

她们到老人院是做义工还是受洗礼?行小善可获大果 她们到老人院是做义工还是受洗礼?行小善可获大果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道证法师:心心回向:善根回向西方极乐,还是回向六道苦海 道证法师:心心回向:善根回向西方极乐,还是回向六道苦海

这个细节可以检测您是“念佛人”还是“学佛人” 这个细节可以检测您是“念佛人”还是“学佛人”

是爱还是害,值得每个家长深思! 是爱还是害,值得每个家长深思!

道西法师:到底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 道西法师:到底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

是女人太闲惹的祸,还是自己贪心下的套? 是女人太闲惹的祸,还是自己贪心下的套?

做佛事归途出车祸致腿重伤,是恶报还是善报? 做佛事归途出车祸致腿重伤,是恶报还是善报?

唯有佛教能解答千古难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唯有佛教能解答千古难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寂静法师:生命重要还是成绩 寂静法师:生命重要还是成绩

修行是追随圣者的脚步还是跟从凡夫,心里要有数 修行是追随圣者的脚步还是跟从凡夫,心里要有数

江湖人称“神算子”,到底还是失算了 江湖人称“神算子”,到底还是失算了

佛法告诉你怎么转苦为乐!你想继续被痛苦追着跑还是转向跟着快乐走呢? 佛法告诉你怎么转苦为乐!你想继续被痛苦追着跑还是转向跟着快乐走呢?

人穷还是心穷 人穷还是心穷

人的福报是求来的还是修来的?如何求?如何修? 人的福报是求来的还是修来的?如何求?如何修?

达真堪布:论天堂还是地狱,我命由我 达真堪布:论天堂还是地狱,我命由我

第80集 一切智与一切种智是同还是异? 第80集 一切智与一切种智是同还是异?

如何判断内心是善业强,还是罪业强 如何判断内心是善业强,还是罪业强

亲人是「冤家」还是「眷属」 亲人是「冤家」还是「眷属」

身体的疾病是前世因还是今世因呢 身体的疾病是前世因还是今世因呢

念佛是要大声念,还是要小声默念 念佛是要大声念,还是要小声默念

以念头为一根线贯穿佛号,这样还是持名念佛吗 以念头为一根线贯穿佛号,这样还是持名念佛吗

一发心诵经口就臭,是诵还是不诵 一发心诵经口就臭,是诵还是不诵

做了不少善事,为何资粮力还是很有限 做了不少善事,为何资粮力还是很有限

法王还是法盲? 法王还是法盲?

蔬菜:生吃好还是熟吃好 蔬菜:生吃好还是熟吃好

如何知道自己应该专修还是圆修 如何知道自己应该专修还是圆修

「无念」是没有念头还是还有善念 「无念」是没有念头还是还有善念

阿难示现的是凡夫,还是初果的圣人 阿难示现的是凡夫,还是初果的圣人

佛教故事:滴水藏海:时间是朋友还是敌人? 佛教故事:滴水藏海:时间是朋友还是敌人?

念佛好还是参禅好,在于个人是否相应 念佛好还是参禅好,在于个人是否相应

是「山门」还是「三门」 是「山门」还是「三门」

修行时是要分别还是不分别 修行时是要分别还是不分别

定业可转还是不可转 定业可转还是不可转

达真堪布:无论是烦恼,还是恶念,力量都非常强大 达真堪布:无论是烦恼,还是恶念,力量都非常强大

达真堪布:是想做“活菩萨”还是想做“活鬼”?你自己选择吧 达真堪布:是想做“活菩萨”还是想做“活鬼”?你自己选择吧

烧香是上一支还是上三支? 烧香是上一支还是上三支?

大安法师:念佛要念六字还是四字

要选择希望还是绝望

修得好,是指从内心修得好,不是光看外相,最重要还是心的转变 修得好,是指从内心修得好,不是光看外相,最重要还是心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