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具有正知正见自测

2024-08-04 佛法初识

大德您好!

若您喜欢佛法、想了解佛法、或正在修学佛法,请耐心把它看完,相信会对您有所助益。

佛法是 释迦牟尼佛教导世间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由于去圣日遥及众生无明、烦恼、业力的遮障, 佛的殊胜法教在末法时代的今天,已少有人能如实、如法的开示讲解,更难冀望能依法依教修学,断结证果,开悟明心见性。乃至连弥陀世尊极乐净土之易行道,都因缺乏正知见的熏习,而无法发起信力及愿行,导致念佛多年能否往生一点把握也没有,令人不忍。实因目前台湾佛教界,充斥着太多凡夫、异生、外道知见的假佛法,以致佛教表相兴盛,实质内涵贫乏衰颓。

有人以为消灾、超荐、拜忏种种法会就是佛法,有人以为慈爱众生、救济贫困病苦就是佛法,有人以为制心一处、不起妄念、离念灵知、一念不生、保持清楚明白能处处作主就是佛法,有人以为灌顶就是佛法。其实这些都是表相佛法,世间佛法,外道佛法,乃至假名佛法。

那什么是真实的佛法,佛法可以皮、肉、筋、骨、髓为喻(后三者才是真实佛法):

一者:如不皈依三宝而言修学佛法之外道者,空有佛法名相;或不修三乘菩提,专修人天善法之人间菩萨;或不信受大乘佛法之声闻、缘觉行者或藏密六识论,应成中观之行者,此等皆名佛法之表皮。

二者:信受大乘,认可如来藏法(真心、本际、真如、实相、空性、有分识、穷生死蕴),且已皈依三宝,受持律仪之三乘行者,但误会一念不生之觉知心、离念灵知心、前念已灭后念不生之心、清楚明白能作主之心、虚空粉碎、大地落沉及五现涅盘心,是实相、是真心者,此等即是得到佛法之肉。

三者:信受大乘,皈依三宝,受持律仪,如法熏习三乘菩提,能断我见,老实念佛之四众弟子,此等已得佛法之筋。

四者:是菩萨种性,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广求菩萨福德、智慧资粮,为求证悟实相,此等皆已得佛法之骨。

五者:已证悟真实本心,转依真如、无所得、无所求,发愿生生世世上求下化,自利利他,此等是真佛子,已得佛法之髓。

如果您认为您是一位佛弟子,底下提供51个拣择、问难,看您是否具有正知正见乃至真觉正觉:

1.什么叫念佛、忆佛、有相念佛三昧、无相念佛三昧、实相念佛三昧,修学次第为何,如何净念相继?

2.如何在行来去止间,言语交谈间,仍有动中定力?

3.如何离苦得乐?如何改转命运?如何了生脱死?

4.佛法如何闻、思、修、证?

5.烦恼结使有那些,如何伏断?

6.佛弟子为何要断我见,如何断?

7.为何断三缚结,永不入恶道?

8.那些作意观行可离欲贪?

9.什么是我,为何有我,什么是无我,为何无我,如何无我?

10.什么叫作一念相应慧,般若正观现在前?

11.何谓声闻见道、缘觉见道、菩萨见道?

12.何谓真见道,相见道?

13.何谓声闻修道、缘觉修道、菩萨修道?

14.何谓般若根本智,后得智,如何修学?

15.何谓生忍、法忍、无生忍、无生法忍,如何证?

16.何谓菩提,菩提有几种,如何得?

17.三十七菩提分法,菩萨所修与声闻有何异?

18.菩提不可身得、心得,要以何得?

19.什么叫因,因有那些,什么叫缘,缘有那些,什么叫果,果有那些?

20.为何三自性又叫三无性?

21.什么叫依他起自性、遍计执自性、圆成实自性?

22.何谓涅盘,涅盘有几种,如何证?

23.诸佛护念的人要根熟,如何根熟?

24.禅门三关为何?

25.为何五欲、乐受、五蕴非众生真爱,众生真爱为何?

26.什么是集起心、思量意、了别识?

27.谁能执持诸法种子、执受色根依处、执取结生相续?

28.禅宗祖师公案看得懂吗?

29.为何起分别我法二执,凡夫堕恶趣,愚人障圣道?

30.如何才能了知境相如幻、梦、阳焰等?

31.发业无明多由迷内发,润生贪爱多缘五欲生之义为何?

32.谁能持业、烦恼使有情漂溺?

33.施七宝满恒沙界,福德不如持经一四句偈之意为何?

34.菩提是智用,涅盘是智性之义为何?

35.为何要灭妄想于空,起真心于有,才是菩萨行?

36.何谓业杂染,生杂染?

37.问:你是谁所有,答:我是取所有知吗?

38.为何观心可解脱生死,如何观?

39.一切境界皆以因缘有,从烦恼障、所知障颠倒生,非真实有之义为何?

40.何谓自心还取自心?

41.般若经讲的不念心、无心相心、无住心、非心心与大德之心,有何不同?

42.意根为何是一切法现行之动力?

43.法身、报身、化身即识理、识智、识化之义为何?

44.第八识与七转识之取受性有何不同?

45.为何大乘缘起正理,深妙离言语,因果等说皆假施设?

46.为何中道是无漏真智的异名?

47.众生对内异熟果有迷,对外增上果有愚之义为何?

48.一切法性离言说,为何言说知一切法?

49.为何有心外法轮回生死,觉知一心生死永弃?

50.定异熟业、不定异熟业与思有何关系?

51.为何中道大乘有心无境,境离心无?

若 大德对以上问难有所疑惑,当寻觅真善知识,以求断惑证真,才是有智慧的人。

更新于:1个月前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大安法师:在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 大安法师:在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

净土法门法语:人是否有三魂七魄? 净土法门法语:人是否有三魂七魄?

龙火是否真的存在?古人记载的龙火和普通的火到底有何区别? 龙火是否真的存在?古人记载的龙火和普通的火到底有何区别?

楼宇烈:佛教是最具有和平精神的宗教 楼宇烈:佛教是最具有和平精神的宗教

佛使比库:佛使比丘答:现在世间是否有阿罗汉? 佛使比库:佛使比丘答:现在世间是否有阿罗汉?

打坐时腿疼是否是前面的方便不够 打坐时腿疼是否是前面的方便不够

明证法师:原本供在一尊佛菩萨前的宝物,改供在别的佛菩萨前,是否不如法?或者是不妨碍? 明证法师:原本供在一尊佛菩萨前的宝物,改供在别的佛菩萨前,是否不如法?或者是不妨碍?

鉴别思考的事情是否有业障的方法 鉴别思考的事情是否有业障的方法

母乳喂养是否能提高孩子智商由基因决定 母乳喂养是否能提高孩子智商由基因决定

佛陀规语:能信任这句话的人都具有深挚佛缘 佛陀规语:能信任这句话的人都具有深挚佛缘

在寺院当义工,接受寺院所送物品是否犯戒? 在寺院当义工,接受寺院所送物品是否犯戒?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卧轮之断了,不免又起,起了又断,乃是轮回。是否?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卧轮之断了,不免又起,起了又断,乃是轮回。是否?

达真堪布:都说善有善报,首先衡量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善良 达真堪布:都说善有善报,首先衡量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善良

您接受过活佛的“灌顶”吗?看看自己是否上当受骗了 您接受过活佛的“灌顶”吗?看看自己是否上当受骗了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阿弥陀佛摄生三愿是否是针对三种不同根机众生而发?这三愿的异同如何理解?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阿弥陀佛摄生三愿是否是针对三种不同根机众生而发?这三愿的异同如何理解?

除草是否为间接杀生 除草是否为间接杀生

“全素食主义”是否真的有益健康? “全素食主义”是否真的有益健康?

第48集 佛法因果的道理,是否与宿命论之说相同? 第48集 佛法因果的道理,是否与宿命论之说相同?

第47集 物质生活、现代科技,与修持佛法是否有冲突? 第47集 物质生活、现代科技,与修持佛法是否有冲突?

第46集 人死后如果没有投胎,是否就变为鬼? 第46集 人死后如果没有投胎,是否就变为鬼?

第42集 修念佛法门与开悟是否有关系? 第42集 修念佛法门与开悟是否有关系?

第027集 抓周是否合乎逻辑?(下) 第027集 抓周是否合乎逻辑?(下)

第026集 抓周是否合乎逻辑?(上) 第026集 抓周是否合乎逻辑?(上)

回向给其他人的冤亲债主,是否会替他背业障 回向给其他人的冤亲债主,是否会替他背业障

仅贪求极乐世界的享受,是否会障碍往生 仅贪求极乐世界的享受,是否会障碍往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净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净土

判断众生是否往生,唯一标准是头顶热吗 判断众生是否往生,唯一标准是头顶热吗

突发疾病去世,如何判断是否往生 突发疾病去世,如何判断是否往生

证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实践 证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实践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这四句话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这四句话

丈夫天天喝酒玩乐,是否还要给他回向 丈夫天天喝酒玩乐,是否还要给他回向

大安法师:是否都白念了呢? 大安法师:是否都白念了呢?

五逆谤法不能往生,是否意味佛的慈悲不够普遍 五逆谤法不能往生,是否意味佛的慈悲不够普遍

内心是否真慈悲,看日常生活中的放生护生 内心是否真慈悲,看日常生活中的放生护生

动物往生西方,是否也要具足信愿 动物往生西方,是否也要具足信愿

「阿弥陀」具有哪些含义 「阿弥陀」具有哪些含义

遇到这种情况,心里是否感觉很风光 遇到这种情况,心里是否感觉很风光

犯戒后在佛前忏悔可以吗?以往的罪是否能消 犯戒后在佛前忏悔可以吗?以往的罪是否能消

念佛好还是参禅好,在于个人是否相应 念佛好还是参禅好,在于个人是否相应

念大悲咒应具有这十种心 念大悲咒应具有这十种心

达真堪布:恋爱与出离心是否矛盾 达真堪布:恋爱与出离心是否矛盾

学佛是否一定要吃素

佛弟子称呼在家女居士为“师姐”,是否正确? 佛弟子称呼在家女居士为“师姐”,是否正确?

请问是否可用没有烧开的矿泉水、泉水或自来水供佛? 请问是否可用没有烧开的矿泉水、泉水或自来水供佛?

谈感应,讲预测和问灾难是否正修? 谈感应,讲预测和问灾难是否正修?

达真堪布-是否可以理解为业障为空?那么又怎么理解因果? 达真堪布-是否可以理解为业障为空?那么又怎么理解因果?

背着家人布施是否如法? 背着家人布施是否如法?

在实修之初,具有广大的心量是极为重要的 在实修之初,具有广大的心量是极为重要的

索达吉堪布:观修不净观是否能彻底地断除贪欲之心? 索达吉堪布:观修不净观是否能彻底地断除贪欲之心?

索达吉堪布:随顺众生是否意味着佛教修行人尽量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生活? 索达吉堪布:随顺众生是否意味着佛教修行人尽量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