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最初的发心与最终的目标

2024-08-01 佛法初识

世尊从一开始出世弘法,在佛教的最初期初转法轮的时候,《阿含经》中就已经明说佛法不是外道所说的断灭见,也不是外道的常住见。所以世尊在佛经中,常常批评婆罗门教、《吠陀经》、新沙门的这个六师外道他们不如理之处,而且沙门佛法的基本就是强调五蕴无我。但是如果说万法皆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灭尽了一切却又说这不是断灭;那到底佛法要追求的是什么呢?佛法不共于外道所说的,不像外道他们是要去追求梵的常法上的追求;也不同于外道的断灭论,说断尽一切就叫作解脱。所以佛弟子所实证者乃是中道,必须离开五蕴的虚妄相,不落入常法与断法的相对,而有法能实证,而非虚相的无法,这就是佛弟子最初的发心,也是最终的目标。

所以在《杂阿含经》中,世尊详细地将十因缘与十二因缘并排在前后同一节、同一次说法会中,详加解释了因缘门观行断结、流转以及还灭之法。我们先来看流转门的部分: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杂阿含经》卷12)

在这边世尊开示了:我回忆起过去还没有成佛的时候,独自专静地思惟是哪一个的存在,而衍生出老、病、生、苦,也就是生老病死前面的法是什么?一心地观行、思惟;我知道有了此世的出生,就会有此世的生老病死,以此观行、思惟,一支一支向前推,所以知道:此世的出生引生了后来的老死,有引生了生,取引生了有,如此前后支支相缘,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至名色五蕴;五蕴的每一个法,不论是能缘的受、想、行、识,或者是所缘的色蕴,都不是自性有的存在,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根本心,依此本心本识而出生了名色五蕴,缘于此有自性、却非五蕴的本识,故能出生五蕴万法,所以因缘法的推观,至此根本心为源头,没有更上者,所以齐于此识而还返,不能更过此根本识。反过来说,此根本识能出生名色五蕴,名色为缘而有内六处之法,有内六处而有触等等,最后老死、忧悲苦恼出生,如此大苦的轮回五蕴便具足了。

我们用另一个角度来看,十因缘法中本识出生名色五蕴,本识住于名色五蕴的运行之中,与五蕴不即也不离。所以世尊在《长阿含经》里面就更加明白地开示了,在五蕴法----也就是名法与色法之外,还有一个本识,这个本识呢,就是每个人在出生之前投胎、住胎的这个入胎识。

  

世尊说: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答曰:无也。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阿难!我以此缘,知识由名色,缘名色有识。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是故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苦、悲恼,大苦阴集。(《长阿含经》卷10)

  

各位可以想一想:一个胎儿的生命是由受精卵开始的,在受精卵的时候,这一个受精卵,精子来自于爸爸,卵子来自于妈妈,那请问胎儿自己的部分在哪边呢?没有!也就是说在一开始的时候,胎儿并没有自己本来就有的部分,胎儿没有色法,乃至受精后没有五根;没有五根就没有五识,没有五识就不会有那个与五识俱的意识,也就是没有识阴,当然也就不会有受、想、行、识的名。所以受精卵内,它不会有识阴去说:我要这样、我要那样,然而这一颗受精卵,却会开始进行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变成两个,两个变成四个,四个变成八个、十六个、三十二个,并且逐渐地会由输卵管向子宫移动,还会转变成为胚胞,会转变成为三个胚层,并且着床等等一连串复杂的工作,渐渐地这个孩子长大,可是还是没有五根、五官,脑子也还没有发育好,所以此时胎儿的名法与色法都不具足。我们都知道,眼识是依于眼根而有的,耳识是依于耳根而有,意识则是意法为缘而出生的;还没有长出大脑的受精卵,他不会有意识,因为意识的所依之根是大脑,所以在最初能够入胎的识,衪不会是五蕴当中的识阴六个识。

所以佛就问阿难说:如果本识不入住母胎的话,受精卵会继续发育下去产生名色吗?那当然是不会的。然后佛又问:如果本识入了胎,可是没有发生作用,受精卵就不会卵裂、不会发育,也就不会发育出名色五蕴;如果本识入了胎,可是住到一半本识又离开了,那么这个胎儿就会逐渐地败坏,还能够继续增长胎儿的名色法吗?那当然也不行了。所以佛就作了一个结论:阿难啊!如果没有这个本识,还会有我们的五蕴身吗?那当然也是不可能的。

从经文中,我们可以明白地看出世尊的开示:在我们的五蕴名色尚未形成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个本识;所以胎儿才能够渐渐地发育,然后逐步地成熟,大脑长好了才能够有意识,五根长好了,才能够出生眼、耳、鼻、舌、身五个识,到了这个时候,宝宝就会越来越躁动而不安。

接下来世尊说:阿难啊!以此本识为因与众缘的配合,便可知道名色五蕴由本识而出生,缘有本识才有名色的出生;我所说的密意就在此处啊!阿难!缘名色而有识,是指什么意思呢?如果本识不住于名色五蕴身,则本识无住此处,这个名色身还会有生、老、病、死吗?否也,世尊!阿难啊!因此知道:缘于名色五蕴身才会有识阴六识,识阴六识得先由名色五蕴缘于入胎识而有,有识阴六个识的运作则会出生未来的名色五蕴,这就是我所说的:名色缘识、识缘名色,然后才有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等等等,至老、死、忧、悲、苦、恼;于是轮回的大苦五阴,就是这样子的蕴集了。

接下来 佛说:阿难!齐是为语,齐是为应,齐是为限,齐此为演说,齐是为智观,齐是为众生。阿难!诸比丘于此法中,如实正观无漏心解脱,阿难!此比丘当名为慧解脱。如是尽知已,无漏心解脱比丘不知不见,如是知见。(《长阿含经》卷10)

这是说:阿难啊!以此法义为标准齐限,以此相应,以此为边界,以此为说法,以此为智慧之观行,依此为众生;诸比丘能于此法中,如实观行而实证,则成就无漏心解脱;阿难!这一位比丘就是慧解脱阿罗汉,然而无漏心解脱的阿罗汉,对于此本识----即是离六识的涅槃本际,离六识故不知不见,阿罗汉就是如此而知见。

更新于:1个月前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陈兵:维摩诘经讲解_陈兵《维摩诘所说经》讲解 弟子品第三(9) 陈兵:维摩诘经讲解_陈兵《维摩诘所说经》讲解 弟子品第三(9)

持咒最初有的感应 持咒最初有的感应

净土法门法语:佛的真正真实弟子,就修这个 净土法门法语:佛的真正真实弟子,就修这个

传玲居士:弟子的真实经历,让我真实体会到因果不虚 传玲居士:弟子的真实经历,让我真实体会到因果不虚

明旸法师:佛陀的十大弟子 第九章 明旸法师:佛陀的十大弟子 第九章

一个佛弟子的濒死体验:所有记忆竟只剩一句佛号 一个佛弟子的濒死体验:所有记忆竟只剩一句佛号

印祖故事:法师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 印祖故事:法师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

佛学的真面目:33:佛弟子应该博学多闻 佛学的真面目:33:佛弟子应该博学多闻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佛学的真面目:25:佛弟子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佛学的真面目:25:佛弟子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佛弟子最好不与宠物结缠缘 佛弟子最好不与宠物结缠缘

慈满中秋温暖福利院,孺尊圣僧率佛弟子探访关爱智障残疾众生 慈满中秋温暖福利院,孺尊圣僧率佛弟子探访关爱智障残疾众生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强盗弟子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强盗弟子

爱国,佛弟子不可或缺的修行之基 爱国,佛弟子不可或缺的修行之基

弟子见到上师的过失时,怎么办? 弟子见到上师的过失时,怎么办?

青年学佛三遇鬼妻 最终发现恐怖真相 青年学佛三遇鬼妻 最终发现恐怖真相

佛弟子可以出于礼节而合掌礼拜外道吗 佛弟子可以出于礼节而合掌礼拜外道吗

佛源老和尚对发心受戒的弟子一段发自肺腑的教诫 佛源老和尚对发心受戒的弟子一段发自肺腑的教诫

佛弟子应该如理如法地辩论!! 佛弟子应该如理如法地辩论!!

五乘法门的修行目标及相互关系 五乘法门的修行目标及相互关系

地藏菩萨最初是怎么发心的 地藏菩萨最初是怎么发心的

任何修行的最初法门,都以这个为第一 任何修行的最初法门,都以这个为第一

佛门常用咒 语大全,每句对应的功效都不一样,每个佛弟子都不容错过! 佛门常用咒 语大全,每句对应的功效都不一样,每个佛弟子都不容错过!

佛弟子的一言一行是佛法的表达 佛弟子的一言一行是佛法的表达

抗击疫情,佛弟子在行动 抗击疫情,佛弟子在行动

弟子掉入放生池,禅师故意不救,助弟子破愚开智 弟子掉入放生池,禅师故意不救,助弟子破愚开智

民间佛教故事:法师随机教化迷信算命弟子,揭铁口神断之江湖套路(上) 民间佛教故事:法师随机教化迷信算命弟子,揭铁口神断之江湖套路(上)

民间佛教故事:法师教化迷信算命弟子,揭铁口神断江湖套路(下) 民间佛教故事:法师教化迷信算命弟子,揭铁口神断江湖套路(下)

最初的时候,一定要坚定信心 最初的时候,一定要坚定信心

修学大乘禅的目标是实证第八识如来藏的「密意」 修学大乘禅的目标是实证第八识如来藏的「密意」

佛教故事:杀生故事:惭愧弟子的真心忏悔 佛教故事:杀生故事:惭愧弟子的真心忏悔

净业行人今世修行的唯一目标 净业行人今世修行的唯一目标

明确的目标 明确的目标

五台山四处寻找文殊菩萨开智慧,最终找到一个疯老人 五台山四处寻找文殊菩萨开智慧,最终找到一个疯老人

佛陀最初的慈心因缘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目标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目标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六章 与天神相遇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六章 与天神相遇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一章 求法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一章 求法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一章 少年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一章 少年

印光大师:为在家弟子略说三皈五戒十善义

佛弟子如何面对家人吃肉的问题 佛弟子如何面对家人吃肉的问题

慧律法师:给每个佛弟子的「三千万」遗产

余秋雨:佛教生命力的最终意义在何处

佛陀的四种弟子

佛弟子称呼在家女居士为“师姐”,是否正确? 佛弟子称呼在家女居士为“师姐”,是否正确?

宽忍法师: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

地藏王菩萨最初发菩提心的动机 地藏王菩萨最初发菩提心的动机

《妙法莲华经》卷四,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妙法莲华经》卷四,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能忍法师:在世俗中,佛弟子该如何看待“争取”呢? 能忍法师:在世俗中,佛弟子该如何看待“争取”呢?

佛弟子修学的四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