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元年(317),司马睿率领衣冠南渡,在南京建立了东晋。那时南京的花露岗一带,外面没有城郭,西临长江,东接御道,南连长干,北有淮水(唐以后称秦淮),农商和交通十分发达。这里有金陵第一寺——建于东吴时期的建初寺,有繁华的寺前大市,有织锦、制纸、铸铁、金银细作等手工作坊,朝廷管理官陶作坊的衙门也设在这里。
兴宁二年(364),晋哀帝下诏,把官陶管理机构迁到淮水北,这时,有个叫慧力的僧人向朝廷请求,要在此处建造塔寺。慧力是何许人?南朝梁慧皎的《高僧传》里记载:“释慧力。未知何人。晋永和中来游京师。常乞食蔬苦头陀修福。至晋兴宁中启乞陶处以为瓦官寺。”慧力是个游僧,他从永和年中(350)就来到都城建康(南京),靠乞讨苦度修行,十几年后,他遇到了陶处将北迁的机会。
慧力为何看中这块地方?《高僧传》里说:“瓦官寺本河内山玩墓,为陶处。”原来,这里最早是河内人氏山玩的墓地。河内,是汉高祖刘邦在北方设置的大郡,山氏是郡里的望族,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就是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墓的主人山玩也是河内郡人,他与山涛的家族有何关系?难道慧力有知?
南北朝,正是佛教大发展时期,自孙权在新桥南边建起初建寺,南京又先后有长干寺、高座寺、延兴寺、建福寺、庄严寺等寺院,大小佛寺如雨后春笋。朝廷批准了慧力乞地建寺的请求,于是又一个新的寺院在花露岗建造了起来,因为是在原来官陶的地址上,故取名瓦官寺,慧力就是瓦官寺的开山法师。
慧力在瓦官寺住锡了几年,继续外出云游。到晋简文帝咸安年(371),瓦官寺的住持已是法汰。
竺法汰像 (取自网络)
法汰(320—387),山东莒县人,早年与另一著名高僧道安(312—395)是同学和好友,同师承西域名僧佛图澄,学习大小乘经典和戒律。佛图澄圆寂后,道安、法汰成为僧团领袖。后来北方战乱,为避祸,道安南下襄阳弘法,法汰则率弟子昙壹、昙二等二十四人,经河南到荆州,后沿江东下,来到金陵瓦官寺。
魏晋时代盛行玄学和般若学说,佛教界的学术空气相当活跃,对《般若经》的“诸法性空”基本思想有着不同的见解,出现了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心无宗和缘会宗七种学说,本无宗和本无异宗略有区别,实为一家,所以七种学说又称为“六家七宗”。各种学说以不同的概念和思辨方式,论证着般若思想,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这是佛教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学派。
法汰主张的是本无异宗,他和道安代表的本无宗实际上是一派,统称本无派,也是当时中国佛教界影响最大的学派。法汰来到瓦官寺,令简文帝大喜过望,简文帝对法汰深相敬重,亲自请他在瓦官寺开讲《放光般若经》,宣传本无学说。据《高僧传》记载,“开题大会,帝亲临幸,王侯公卿莫不毕集。汰形解过人,流名四远。开讲之日黑白观听,士女成群,及咨禀门徒以次骈席,三吴负帙至者千数”,就是说,开讲那天,不仅皇帝和王公大臣都到场,而且僧侣、士人、百姓成群结队,不断前来,昼夜聆听,足可见法汰在瓦官寺弘法时的盛况。《高僧传》描述法汰演讲时,“汰形长八尺风姿可观,含吐蕴借词若兰芳”,说法汰身高八尺,风度翩翩,谈吐文雅,词若兰芳,人们对法汰充满了崇拜和敬仰之情。一时间,江东三吴地区,拜法汰为师和向他问学的人达到数千人之多。
法汰在瓦官寺住锡、弘法了十七年,以他的“本无异宗”学说传授般若思想。他的“本无”论,还有他的《心论》、《中论疏记》等著作,成了后来中国禅宗派形成的必要基础。法汰是创立“本无异宗”的始祖,瓦官寺作为法汰住锡和讲学的寺院,无疑是“本无异宗”的祖庭,因此在当时成为金陵地位最高、最有名望的寺院。瓦官寺初建时规模并不大,此时由于它的影响,开始了大规模拓建。拓建后的瓦官寺,殿阁错落,重门高耸,前瞰江面,后踞崇岗,到东晋末,僧侣已达千人,成为晋时闻名遐迩、金陵最大的寺院。
法汰于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387)在瓦官寺圆寂,此后,历代在瓦官寺住锡的高僧络绎不绝,如道祖、慧璩、僧苞、慧果、求那跋陀罗、道琰、道宗、志道、慧重、法饶、慧邃等,到了南朝陈,因为智顗的到来,瓦官寺迎来了它历史上又一个鼎盛。
智顗(538—597),湖北鄂州人,天台宗的创立者。18岁出家,精研律学,注重禅观,深得老师赏识。他的老师慧思曾到过金陵,在栖玄寺(今鸡鸣寺故址)和瓦官寺谈理修禅,被陈文帝尊为大禅师。后来慧思去衡山隐居,行前嘱咐智顗,一定要到金陵来弘法。
陈光大元年(567),智顗率法喜等二十七人抵达金陵。“南朝四百八十寺”,金陵已是寺院林立,高僧云集,既是南朝的都城,也早就是南方的佛都,这里的僧侣们对只有30岁的智顗大都不以为然。
智顗大师像 (取自网络)
智顗牢记师父嘱咐,利用各种义集和法会的机会讲经。那时的佛学界,北方偏重于禅法实践而少习义理,而南方则“气躁劲,性轻扬”,注重义理,轻忽禅法,擅口舌之争。智顗观察到这一点,在讲学中不死照经本,而是圆融南北各家义学与禅观之说,理论与实践兼顾,使听者获得了全新的感受。智顗的贴身弟子灌顶,写有《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真实记录智顗在金陵的讲学行状,其中记载:“先师(智顗)观慧纵横。听者倾耳。众成弹指合掌。皆言闻所未闻。”可见智顗的讲学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别传》里还记载,有位大忍法师,是梁朝时就在开善寺住锡的大德高僧,平时不与人交往,听了智顗的讲学,不禁感叹道,这不是死板地照文宣讲,而是“观机纵辩。般若非钝非利。利钝由缘。丰富适时。随机所宜。”智顗充满般若的智慧,令他悦意。他坐在那里听智顗讲课,灌顶描述他“如夕阳晚景日将隐山。但有残照余影。虽是老年。久坐忘疲。”小庄严寺的惠荣也是梁武帝时就出家的法师,平时勤奋学律,以“学海之中生于头角”的义龙自居。他轻视智顗年轻,于是穿着随便,听课中扬眉舞扇。但听着听着,手里的扇子便不觉堕地,连忙合掌说,不是我禅心不够,而是遇到高人了。与他同坐的定林寺法岁法师抚着惠荣的背揄揶他:“从来义龙今成伏鹿。扇既堕地以何遮羞?”建初寺宝琼禅师,年岁比智顗大许多,但在路上遇到智顗,赶快恭敬地避立一旁,说:“我少年时欲学禅,遇不到明师;年长时虽坚信您的学识,但没有机会向您求教;今秋终于遇到您,可惜我年已老。我对您渴仰一生,望永远得到您的帮助和指导!”
智顗的名望震动朝野,公元569年,陈宣帝即位,命吏部尚书沈君理请智顗住持瓦官寺,安排开讲法华经题。开讲那天,宣帝敕命停朝一日,只见金紫光禄大夫王固、侍中孔焕、尚书毛喜、仆射周弘正等朝廷重臣,“朱轮动于路。玉佩喧于席。俱服戒香。同餐法味。”满朝文武,皆来瓦官寺法会。金陵的大德高僧,如白马寺警韶禅师、定林寺法岁禅师、禅众寺智令禅师、奉诚寺法安禅师,“皆金陵上匠。德居僧首”,此时都在智师的座下受听。
智顗在金陵,前后用了八年时间,讲《法华经》、《大智度论》和《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等,又写出《六妙法门》,深获朝野崇敬。僧俗负笈来学者摩肩问道,日日不停,不可胜数,通往瓦官寺的小路被人们踩踏成大道。
智顗讲经的内容被弟子灌顶记录下来,整理成书,名《法华文句》,成了后来创立天台教义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智顗把新的禅法带至金陵,使南方的佛学有了新的气象,此时,他知道新教义创立的基础已在瓦官寺奠定,他要隐入深山,去最后完成新教宗的创立。但是,“蒋山过近。非避喧之处。闻天台地记称有仙宫。”他嫌钟山离繁华的都城太近,而是选定了幽远的浙江天台山。
陈太建七年(575),智顗大师带领弟子,离开瓦官寺,向天台山进发,这时,仆射徐陵奉陈宣帝之诏,急急赶来,再三请留,以致声泪俱下。但智顗“匪从物议。直指东川”,不为所动,径往东行,于这年九月初进入天台。
后来,智顗在天台山完成了他的教义,创立了“天台宗”,它的创立,意味着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经过漫长的融合,终于形成本土化的宗教。由于智顗圆融了当时南北各家义学与禅观之说,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本土佛教宗派,因而在中国佛教史与中国思想史上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被尊称为智者大师,也被后人奉为“东土释迦”。
瓦官寺是智顗一生传法度众的起点,天台宗教义里重要的理论基础工作,都是在瓦官寺时完成的,因此,瓦官寺是天台宗的起源地。
天台宗影响长达千年,超越了国界,流传到日本、韩国。在日本和韩国佛教界,瓦官寺也因此享有盛名。现在,凡日韩有关佛教人士来南京寻根礼祖,均不会忘记来瓦官寺拜谒。
今日瓦官寺 (作者 摄)
参考资料:
《高僧传》(南朝梁 慧皎)
《天台智者大师别传》(隋 灌顶)
《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注》(宋 昙照)
《中国佛教基础知识》(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室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