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集 孝养父母-弃老国缘

2022-10-03 佛典故事

刘正莉老师主讲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单元是《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今天要跟大家介绍有关孝养父母的故事,这是《杂宝藏经》卷1的记载。

佛在舍卫国时,作了这样的开示:恭敬德高望重的老人,会有大利益!从老人那里,可以了解到不曾听闻过的事情而增广见闻;并且可以有好的名称而声名远播,这是有智慧的人,所恭敬赞叹的事情。众比丘听了佛的开示,请问佛说:我们常常听闻世尊恭敬赞叹父母,以及德高望重的老人。佛告诉众比丘说:不但今天,我在过去无量劫里,一直都是恭敬父母以及德高望重的老人。

众比丘请问佛说:世尊!您过去恭敬父母的事迹是如何呢?佛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叫作弃老国,在那个国家里,只要有人年老了,就会被驱逐。当时,有一位大臣,他的父亲已经年老了,依照国法规定,应该把父亲驱逐;但是这位大臣很孝顺,不忍心把父亲赶走,于是他挖了地窖,把父亲偷偷地安置在地窖里,这样就可以随时孝养父亲。

这时候,有一位天神捉了两条蛇,放在国王的宫殿里,向国王说:如果能分别出雄性或雌性,你的国家就能获得安乐;如果无法分别,那么你和这个国家,七天后统统都会灭亡。国王听了非常懊恼,立刻和大臣们商量这件事;但是大家都纷纷表示无法分别。于是,就向全国招募:有谁能分别出这两条蛇呢,他将会获得高官厚禄的赏赐。大臣回家后,就去请问父亲,父亲说:这件事容易分别!就用一个细软的东西,再把蛇放在上面。如果躁动不安、静不下来,那就是雄性;如果安住不动,那就是雌性。正如父亲所说,果然分别出雌雄。

天神又问:什么人相较于沉睡的人,称为觉醒?什么人相较于觉醒的人,称为沉睡?国王与大臣们还是不能辨别,于是再招募全国,也没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父亲说:这种人叫作学人,也就是初果、二果、三果人,他相较于凡夫就称为觉醒的人;但是相较于四果阿罗汉,那么他就只能称为沉睡的人。大臣就依父亲的话去作了回答。

天神又问:这只大白象的重量有多少斤两?大臣们共同商议,没有一个人知道,只好再向全国招募询问,仍然没人知道。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父亲说:先把大象安置在船上,再放入大水池里,在水平线到达船身的地方,画一条线作记号。再把这艘船装上石头,船会慢慢下沉,当水平线到达画线作记号的地方,再把这些石头拿去磅秤,就会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就用这样的善巧智慧去作了回答。

天神又问:手捧一掬之水多于大海之水,有谁知道这个道理呢?大臣们再次商量,还是不能解答,又遍全国招募询问,都没人能回答。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父亲说:这句话容易解答!如果有人能够信心清净,手捧一掬之水供养佛宝、僧宝、父母、病人或困苦的人,以这样的功德,数千万劫之中,能够享受无量的福报。因为以一掬之水行于布施,就有布施的福德。所以《贤愚经》卷5说:有一位老妇人以一钵清水供养迦旃延尊者,舍报后就往生到忉利天去享福。单单以一钵清水,供养阿罗汉的功德,就这么大了。海水再多,也不过一劫的时间而已,当坏劫来临时,海水也会跟著消失。所以说手捧一掬之水,百千万倍多于大海之水。大臣就用这样的话去回答天神。

天神又变成一个饥饿的人,瘦得皮包骨前来问说:世间可有人,饥饿、穷困、瘦弱、苦痛逼身,远超过我的?大臣们仔细衡量,还是不能回答。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父亲说:世间有人吝啬、贪心、嫉妒、不信三宝、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未来世他将会下堕饿鬼道里,寿命百千万岁都无法听闻到清水与稻谷的名称。他的身体大如太山,肚子大如山谷,咽喉细如针,头髪刚硬如刀片从头顶到脚底缠绕著身体;当他走动时,全身肢节上下都会冒火燃烧。像这样的人,他所受的饥饿以及剧烈的痛苦,远超过于你百千万倍。就用这样的话来回答天神。

天神又变成一个人,手铐脚镣,脖子披著枷锁;身上冒火,全身烧得燋烂,前来问说:世间可有人,他的痛苦远超过我的?国王与大臣们仍然没人能知道答案。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父亲说:世间有人不孝父母、逆害师长、背叛主人、诽谤三宝,未来世他将会下堕地狱。刀山剑树、火车炉炭、陷河沸屎、刀道火道,受尽种种无量无边的痛苦,那种痛苦是无法计算数量的。要用这样的情况来和你相比,这种剧烈的痛苦远超过于你百千万倍。就用这样的话来回答天神。

天神又变成一个女人,非常端庄高雅,远超过世间所有的女人,前来问说:世间可有人像我这样端正的?国王与大臣们都沉默不说话,因为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父亲说:世间有人信敬三宝、孝顺父母,爱乐布施、忍辱、精进、持戒,将来他就可以往生天上,长得容貌姝丽、举止端庄远超过于你百千万倍。你要来跟这样的天女比较,就像瞎了眼睛的狝猴那样的丑陋。就用这样的话来回答天神。

天神又用一个方直正等的真檀木,前来问说:哪一端是头?以君臣们的智慧,还是没人能回答。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父亲说:这容易!把真檀木投入水中,那么根部一定会往下沉,尾端一定会高举。就这样来回答天神。

天神又以两匹白騲马,它们的形体与颜色都没有差别,又来问说:哪一匹是母马?哪一匹是小马?君臣们仍然没人能够回答。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父亲说:去拿牧草来喂它们,如果是母马,一定会把牧草推给小马吃。就这样,所有的问题统统都回答了。天神很高兴,大大地馈赠国王许多珍宝;并且对国王说:你所统辖的国土,我应该要拥护,使得各种外敌都不能来侵害!国王听了非常的高兴,就问大臣说:你所作的回答,都是你自己知道的,还是有人教你呢?由于你的才华与智慧,如今国土才能获得平安;不但得到天神馈赠许多珍宝,又承诺要拥护我国,这全都是你的智慧力。大臣回答说:这不是微臣的智慧。希望大王施无畏布施,臣下才敢据实陈述。国王说:现在就算你有天大的罪过,我也不会向你问罪,何况是小小的过失呀!大臣禀白国王说:我国有制定一道命令,就是不许奉养老人。微臣家中有年迈的父亲,因为不忍心遗弃,所以冒犯了王法,偷偷把父亲藏在地窖里。微臣回答天神的所有问题,都是父亲的智慧,并不是微臣的智慧。希望大王在我国境内,允许奉养老人。国王听了,大大地赞美他的孝行,并且尊奉他的父亲为国师。

国王说:救济国内所有人的性命,这样的利益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于是国王宣布命令普告天下:不许任意遗弃老人,应该孝养父母。如果有人不孝养父母、不尊敬师长,当加重他的罪责。国王终于把这个不好的风俗废除掉了。那时候作父亲的就是释迦牟尼佛,作大臣的就是舍利弗尊者,那时候的国王就是阿阇世王,那时候的天神就是阿难尊者。

以上《杂宝藏经》记载的故事是在告诉大家,为人子女应该孝顺父母。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的见识一定比较丰富,可以说是生活上的一部活字典;那么,从老人那里,可以听闻到许多不曾听闻过的事迹以及道理,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与智能。俗话说百行孝为先,也就是说百善孝为先,所有大大小小的善行里,以孝顺父母为最优先。孝顺是中华文化固有的美德。我们在佛经里,也常常可以看见教导和赞叹孝顺的经文。孝顺不但是做人的基本,也是学佛的基础。一个人如果不能孝顺父母,而说要成就佛道,没有这样的道理!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佛开示说:【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父亲于子女有慈恩,母亲于子女有悲恩。母亲的悲恩,纵然佛住世一劫,说也说不完。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接著开示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即使子女每天三餐,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供养父母,这样经过一劫的时间,也无法报答父母一天的养育之恩。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接著又开示说,:【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这一段经文,佛这么开示:善男子啊!世界上什么最富有?什么又是最贫穷呢?母亲还在时叫作富有,母亲不在时叫作贫穷。母亲还在时叫作正午,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母亲往生时,叫作太阳西下。母亲还在时,叫作月光明亮的夜晚;母亲过世时,叫作黑暗的夜晚。所以,大家应该要精勤地努力学习孝养父母。家里的老父母就像两尊活佛一样,孝养父母的福德,与供佛的福德相等而没有差别,应当这样来报答父母的恩情。

《优婆塞戒经》卷5佛开示说:【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如果有人听到布施有大福德,但他不是省下自己的用度,而是克扣父母的供养,拿去外面布施。这种布施叫作假名布施,不是真正的布施。这种假名的布施,是无益的布施,是没有怜愍的布施,也是不知恩、不报恩的布施。真正修布施的人,他会节省自己的用度来布施,绝对不会减少父母的供养。佛说:让眷属生起烦恼的布施,未来世虽然会得到布施的果报,虽然会有钱财;但是得了之后常常会遗失,无法在他需要用钱时,可以有这笔钱拿来使用,而且身体常常会病苦不断。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佛开示说:【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世间之疾莫过猛风,怨念之征复速于彼;一切如来、金刚、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护。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顺无违,诸天护念福乐无尽。】(《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如果有人不孝顺父母,让父母心中埋怨,甚至让母亲发出恶言,这个不孝子就会下堕地狱、饿鬼、畜生道里。这种不孝的业风速度非常快,一切如来、金刚护法、天神以及五通仙人都无法救护。如果有人恭敬孝顺父母,诸天天神就会护念,他就能享受无穷尽的福报。

所以大家应该要孝顺父母,那么诸天天神就会非常地护念。

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

点赞 2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善导大师:佛自酬恩孝养父母,何况凡夫而不孝养 善导大师:佛自酬恩孝养父母,何况凡夫而不孝养

星云大师:五个很简单的方法,教你如何孝顺父母 星云大师:五个很简单的方法,教你如何孝顺父母

从网红"杀鱼弟"的人生悲哀,反思父母的责任 从网红"杀鱼弟"的人生悲哀,反思父母的责任

我的父母在哪里? 我的父母在哪里?

全职妈妈学佛七年走出育儿误区,感悟父母言行是孩子最好教材 全职妈妈学佛七年走出育儿误区,感悟父母言行是孩子最好教材

寂静法师:父母如何有效的与孩子谈判 寂静法师:父母如何有效的与孩子谈判

你也被父母催婚了吗?一位学佛母亲的思想转变 你也被父母催婚了吗?一位学佛母亲的思想转变

弟弟早逝又连父母双亡,此痛何消?何以为孝? 弟弟早逝又连父母双亡,此痛何消?何以为孝?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邪淫害命 父母痛惜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邪淫害命 父母痛惜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本来父母”在哪里?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本来父母”在哪里?

含泪记录父母临终往事,解密丧事中民俗迷信与佛门孝道的迥异 含泪记录父母临终往事,解密丧事中民俗迷信与佛门孝道的迥异

第013集 什么时候该放下(五) 第013集 什么时候该放下(五)

将冤亲作父母孝,作诸佛敬 将冤亲作父母孝,作诸佛敬

金色僧人代受刀灾,父母由此深信佛法 金色僧人代受刀灾,父母由此深信佛法

念佛乃诸法之要,孝养为百行之先 念佛乃诸法之要,孝养为百行之先

父母未生之前你是谁 父母未生之前你是谁

第013集 广论到底在论述什么(一) 孙正德老师 第013集 广论到底在论述什么(一) 孙正德老师

八位祖师以出家身孝养父母的故事 八位祖师以出家身孝养父母的故事

不要把父母当成保姆,不要把上师当成垃圾桶 不要把父母当成保姆,不要把上师当成垃圾桶

第013集 如何成就佛国净土?(二)  正龄老师 第013集 如何成就佛国净土?(二) 正龄老师

吾今此身,父母遗体也 吾今此身,父母遗体也

第013集 法师与僧宝 第013集 法师与僧宝

佛教故事:布衣百姓:请为你的父母骄傲 佛教故事:布衣百姓:请为你的父母骄傲

父母恩,重如山

本焕老和尚:父母恩德难报一定要报

宗萨钦哲仁波切:好的上师像父母,让你建立起最好的习惯! 宗萨钦哲仁波切:好的上师像父母,让你建立起最好的习惯!

蔡礼旭:怎样对待父母的责罚 蔡礼旭:怎样对待父母的责罚

给天下父母亲☆知恩报恩☆报父母恩☆孝亲系列之经典选辑(二) 给天下父母亲☆知恩报恩☆报父母恩☆孝亲系列之经典选辑(二)

听世尊为我们讲孝养父母之道--- 佛说经典 选辑 听世尊为我们讲孝养父母之道--- 佛说经典 选辑

父母不会在原地等你

自己为已亡父母念经超度有用吗? 自己为已亡父母念经超度有用吗?

达真堪布:出家人可以用信财和自己得到的供养来赡养父母吗- 达真堪布:出家人可以用信财和自己得到的供养来赡养父母吗-

达真堪布:出家人可以赡养父母吗? 达真堪布:出家人可以赡养父母吗?

父母闻法打退堂鼓,我用了这一招解决了问题 父母闻法打退堂鼓,我用了这一招解决了问题

索达吉堪布:有出离心的人,如何看待对子女和父母的责任? 索达吉堪布:有出离心的人,如何看待对子女和父母的责任?

索达吉堪布:有出离心的人,怎么看待子女和父母的责任 索达吉堪布:有出离心的人,怎么看待子女和父母的责任

方大同受父母影响“亦好自然食素” 方大同受父母影响“亦好自然食素”

索达吉堪布:有了出离心的人,怎么看待他对子女和父母的责任? 索达吉堪布:有了出离心的人,怎么看待他对子女和父母的责任?

达真堪布:如果我吃了肉,随顺了我的父母,是否会增加自己的业障? 达真堪布:如果我吃了肉,随顺了我的父母,是否会增加自己的业障?

佛教故事:和颜爱语:一切有情皆父母兄弟 佛教故事:和颜爱语:一切有情皆父母兄弟

在家佛子应如何孝顺父母

和尚回籍投亲一番话竟让父母舍弃家财削发了 和尚回籍投亲一番话竟让父母舍弃家财削发了

达真堪布:对父母有怨恨,应该怎么办? 达真堪布:对父母有怨恨,应该怎么办?

达真堪布:应该父母在世的时候!多去陪陪父母 达真堪布:应该父母在世的时候!多去陪陪父母

星云法师:为父母寿辰祈愿文 星云法师:为父母寿辰祈愿文

善导父母学习如来正法不能再拖了啊 善导父母学习如来正法不能再拖了啊

独子灭亡令父母悲痛欲绝,却因小沙弥一席话瞬间觉悟 独子灭亡令父母悲痛欲绝,却因小沙弥一席话瞬间觉悟

佛教故事:罗汉菜:父母的钱偷不得 佛教故事:罗汉菜:父母的钱偷不得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成为父母的骄傲,为他们打开新的世界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成为父母的骄傲,为他们打开新的世界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不孝父母,终致生意走下坡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不孝父母,终致生意走下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