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官说这样将来必定贫穷短命,原来福尽而死是真的?

2022-08-19 般若电影

曾经听过一则真人真事,阿里旺旺一位高管,特别孝顺,在事业有成后给他的母亲五十多万,又带着母亲去全国各地到处旅游。

在外人看来极尽孝顺,母亲也是沾了光,把一辈子没见过的没吃过的都见过了、吃过了,但是回到家里后不久,他母亲就过世了。 

想至此处,原来母亲的寿数福报已经不多,这样突然享用锦衣华贵的生活,五十万加上全国各地溜达一圈,把老太太余年的福报全部得到了,一下提前消耗完了,福报寿数消耗没了就禄尽人亡,福禄没有了人就离开了。

这和  给高龄父母大办寿宴是一样的,都是在拿父母的福报去交换,是没有智慧的孝顺。可惜世人不知其中的因缘道理,糊涂孝顺糊涂人,糊涂送了糊涂泪!

所谓「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我们修道人为什么要修苦行?一天只吃一餐,就为要了苦的缘故。苦了了,便是乐

福,有应享的福和不应享的福。应享的福,是自己工作所得来的代价,能住好房子,穿好衣服,吃好东西,坐好汽车,可以享受一番。可是,要知道享完之后,就消福了,而在福报的银行就没有存款了。

不应享的福,就是在本分之外求享受,由侥幸得来的福。好像强盗抢人家的钱,自己享受,这是不讲道理的享受,定会受到法律制裁。在福报银行的户头就透支了。

应享的福,享完之后,就报销了福,何况不应享的福,硬要勉强享受?这不但消福,而且还要亏本。

因为这种关系,福不可享尽,享尽就没有福了;苦可受尽,受尽则没有苦。我们做人,要明白这种道理。

在困难的环境中,欢喜接受逆境,这样便无怨恨,也没有不满现实的心在作祟。

世俗人是顺着生死去造业,修道人是逆着生死来消业。无论在什么境界上,处之泰然,心安理得,便不觉得苦。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至理名言。

01

吃苦消业,吃苦了苦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他虽有皇帝的智慧,可没有皇帝的福报。因为他的苦没有受尽。他前生是个沙弥,凡是搬柴运水的苦工,都由他来做,任劳任怨。天天做苦工,来护持道丨场。

有一天,他到房顶修理屋瓦,不慎失足,坠地而死。师兄弟就去报告方丈。老和丨尚知道前因后果,想成就小沙弥,替他了苦。

于是对大家宣布:这个小沙弥,做事不小心跌死,对道场有很大的损失。因为他犯了侵损常住的过错,要惩罚他。你们用马来把他的尸体拖散为止,免得买棺材埋葬。

大家一听方丨丈的话,不以为然。师兄弟们发恻隐之心,不忍心这样去做。于是共议:我们是师兄弟,同修一场,应该把他安葬,不可用马拖尸。乃出钱买棺材安葬于荒山中。

这个小沙弥,因为替庙做苦工,积有功德,来生为人,做了皇帝,身为崇祯。可是只做了十六年的穷皇帝。他在位的时候,天下大乱,内有李自成造反,外有清兵侵境,没有过一天好日子,都是在忧患煎迫中度日。

这事是被好心的师兄弟害了他,使他的苦未能了尽。如果他们当时听方丈的话,用马拖尸,苦便了了,不会害得崇祯在煤山自缢,而为国殉难。

02

福有定数,禄尽人亡

所谓「禄尽人亡」,就是把一生的受用提前花光了,虽然有寿命也没有法子享用,结果意外死亡或成植物人。禄尽人亡的例子比比皆是。

安邑的宋半塘,曾在鄞县做官,说鄞县有一书生很会写文章,但困顿考不上科举,病中梦见来到大官署,察看形状,知道是冥司。遇到一个官吏是他的故人,因此问他的病会不会死?

故人回答:“先生的寿命没尽而福禄尽了,恐怕不久就来这里。”书生说:“生平以教书为生,没有过分的奢侈浪费,福禄怎么先尽了。”

官吏叹息说:“正因为收受别人的学费,而不认真教课,冥司认为无功白吃,就属于浪费虚耗,销除他本来应得福禄,补偿他支出的,所以寿没尽而福禄尽啊。

因为‘在三’(老师属于儒家君、亲、师之一)的意义中,名分本来尊贵,贪图别人的学费,误人子弟,受谴责也就最重。

有官禄的就减官禄,没有官禄的就减食禄,一分一毫,计算都不会差错,世上只见才子或贫穷或寿短,动不动说天道不英明,哪里知道自己耽误自己一生,罪过多是因为这一点啊。”

书生惆怅中醒来,病果然不好。临终时,把这事告诫

亲友,所以人们知道了他的事情。

03

福禄有定 福尽寿终

现在人讲究挥霍鄙视节俭,以高消费为能事,视节俭为寒酸,结果福报消耗快、透支大,各种疾病与灾难提前来袭,英年早逝的人越来越多。

古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惜福修福,延年益寿。譬如有六十年的寿命,有六十年的禄,禄就是物质上的享受,你非常勤俭,到六十年了,禄还没享尽,还有余额,寿命就延长。所以才晓得惜福也是长寿之道

《德育古鉴》记载:有二位太学生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出生,又在同一年考上科举分发官职。

当要上任时,两人约定要继续保持联络,以便得知彼此的遭遇及祸福变化。结果一位被派任为鄂州教授,另一位则派任为黄州教授。

没多久,黄州教授竟然去世了!鄂州教授为好友料理后事,并且在他灵前祝祷:“我和你生辰相同,担任的职务大小也相同,你却先我而去;即便我今天就会死,至少也已晚了你七天!如果你在天有灵,请托梦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当天晚上鄂州教授果然梦见黄州教授来告诉他:“我生在富贵之家,已经把我的荣华富贵享用完了,所以就死了;你生在贫寒穷苦的家庭,还不曾享受福报,所以你还活着。

由此可知人的受用福禄都有定数,得常常为自己留些余地。后来鄂州教授一直升官,做到典郡之职,这恐怕是听了黄州教授的话,心生警惕,努力珍惜福报的结果吧!

04

福尽而死是真理,故当惜福少享福

有人说:我自己赚的钱我自己花,不把钱花光享受,不是白赚钱了吗?

我们可以通过比喻来思考,比如一个农民对着粮仓想:这是我自己种的粮食,当然应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吗?这显然是愚人自绝后路的做法,不为明年留下种子,最后只会饿死而已。

可见,不顾及后果的过分享受,将会耗尽福报,给自己的未来和后世带来无量的痛苦。

有一则公案:明朝正德三年出现了大旱灾,楝塘地方因为有水库而得以避免。第二年又出现大水灾,也以堤坝高而没有遭灾。邻近的几个乡连续好几年没有收成,唯独楝塘地方接连丰收,而且他们乘形势得到了官府的两次免粮。

于是这些村里人廉价买进了各乡的产业,生活变得非常富有。从此之后,该地朴素的风气荡然无存,奢糜成风。

当时,乡民陈良谟对他的叔兄说:“我们村子会有奇祸发生!”

叔兄问他是什么原因,他答:“无福消受罢了。”不久果然全村发生了大瘟疫,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先儒焦澹园说: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

人的福报有限,能节约不贪着,就可以延寿,如果过分奢侈,福报享尽了必定福尽而死。

有人想:现在时代不同了,物质条件日新月异,过时的东西都可以丢掉。半碗饭、一张纸不值几个钱,不要搞得太约束。这也是以拨无因果的断见所滋生的邪见。

从因果上思维,就会知道其实浪费半碗饭、一张纸,也有很大的罪过。比如半碗饭来之不易,从播种、施肥、灌溉、收割、去壳、运输到最后煮成米饭,其间有多少劳动者的心血,要耗费多少自然资源,才能端到口边,供你享用。

这半碗饭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随意浪费不会折福吗?实际上,因果丝毫不会空耗,浪费财富是损减自己的福报。因此,想起物品来之不易、业果不虚,我们不能不珍惜福报。

05

惜福不为己,子女儿时教,念念利他人

不但自己惜福,还要教育子女、学生惜福,为他们而惜福。

在《了凡四训》中记载了这样一则事迹:袁了凡居士的妻子是一位善女人。有年冬天,她给儿子做棉衣,家里本来有丝棉,她把丝棉卖掉换成棉絮。

了凡问她:家里有丝棉,为什么要换成棉絮?

 她说:丝棉太贵,卖了可以把钱送给别人,反正用棉絮也一样可以保暖。”了凡先生听了很高兴,因为这样做就不愁孩子将来没有福!

再来看反面例子:古时候有户富人在孩子满月时,请客大摆酒席,杀了许多生命。之前,有位算命先生给孩子算命,说他一生的命运如何如何好。

可是孩子活到两岁半就死了,富人埋怨算命先生,本来以为他算命很准,为什么这次没有算对。后来遇到一位有道高僧,高僧说他“折福太深,福尽而死”。

再看现代的青少年从小就知道享乐,乱花父母的血汗钱,衣服、鞋子、用具都要用名牌,每个月几百几千块的零花钱象流水一样用。家长也认为:现在时代不同了,宁可自己苦一点,也不能让孩子没面子。

他不知道孩子从小养成骄奢的习惯后,由骄奢必然多欲,多欲则无德。长大之后,不是成为贪官,就是成为匪类、花花公子、寄生虫,百无一用。从结果来看,这不是爱护子女,而是毁掉子女。因此,从小要教孩子惜福培福。

我们都应当念念关怀众生的苦难。想到自己享福的同时,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连饭都吃不上,为什么不能省下自己的福报施给诸母有情呢?

我们应当随学过去的祖师大德,不仅惜福,而且把自己的福报舍给众生。自己的生活可以清苦一点,省下来的钱让别人享用,有这样的善心将来才能利益无量众生。

心中应常常记挂天下苦难的众生,常以福报回向。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

人的福报有限,能节约不贪着,就可以延寿,如果过分奢侈,福报享尽了必定福尽而死。

更新于:2022-08-19 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