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文中说:“在很多人的感觉中,利益他人似乎必须以损失个人利益为前提。”末学确实一直是这样认为的。
记得早年学《智者大师别传》时,看到大师在临终时告诉弟子:“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是五品位耳。”末学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如果我不领众修行,我可以修到六根清净位;由于领众修行的缘故,只得到五品弟子位。所以,末学一直认为,利人对自己有损,除非自己修学有成,才能象菩萨一样自在度众生。同时,末学早年读《高僧传》,看到很多高僧大德都是在水边林下独自修行,成就后再来度众生。于是,也强化了“只有修成后才好度众生”的思想。
在本课法义中,导师说,佛教认为自利与利他是统一的,凡是有利于别人的行为,必然有利于自己。末学感到有些迷惑,及时请教辅导员法师。法师结合自己的体会,并从服务大众的层面为末学进行了两方面解说。
1、个人解脱与度众要把握好度。如果不重视个人解脱而去度众生,会在解脱位次上损己;或者说,如果悲心过切,在修个人解脱行上会较弱一些。也就是说,一个人要量力而行。如一个人只能挑60斤,那就不要挑80斤或者更多;如果挑了80斤或更多,就会损坏身体,或者会有更严重的损失。因此,在个人解脱修行与度众之间一定要把握好度。
2、智者大师并未否认利他行。大乘菩萨道的修行就是以菩提心、利他行为核心,而此正是建立在出离心、解脱行的基础上。在菩萨道的修行过程中,如果能把握好度,从更长远的结果来看,解脱道和菩萨道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接着,辅导员法师与我分享了她的个人体会:在三级修学中,法师一直是个人修学与服务大众两者共进的。白天尽管很忙,但从未忽视过个人自修。一天24小时,大概有12小时在忙着服务,还有5至6小时自修学习,再有6小时左右睡眠等事宜。无论发生什么,无论怎样为大众服务,哪怕不吃饭、不睡觉,也要保障每天对法义的闻思,完成当日的功课。因此,也更加由衷地认识到:唯有解脱是生命的唯一目标,要用这一期生命去完成。在这里,末学非常随喜辅导员法师的精进与发心,并感恩法师的真诚指导。
今天,末学专门又读了几遍自利与利他方面的法义。文中说,利于别人的行为,“可能需要暂时付出一些,但这一善行会给未来生命带来百千倍的回报。就像播下的一粒种子,会结出累累硕果。结果可能在今生,也可能在来生或更久,因缘成熟时一定会得到回报,正所谓功不唐捐。”
末学又反复读诵了《普贤行愿品》里的几句话: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愿末学早日生起无伪的菩提心。
更新于:2020-05-19 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