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善还是恶?

2023-04-07 自我

很多人都在探讨人的心性到底是恶还是善?在古代有很多所谓性善学说,也有所谓性恶学说。譬如,我们如果看到一个小孩子要掉到井里面,都会起一个恻隐之心,所以我们的本心是善。也有人主张说,人的心本来是恶。因为我们生出来之后,就会跟人家抢东西,认为有些东西是自己拥有的;看到别人东西就想要拥有,所以是恶的。

一、从佛法的眼光来看,人的心性到底是如何?

人有八个心,也就是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这六个识,是一般人能够体验到的,因为我们能够看、能听、能闻、能尝、能触乃至能思考;可是除了这之外,我们还有两个心,这两个心就是一种叫作末那──意根,他能够决定;另外还有一个第八识──如来藏,叫作记忆的功能;因为有这八个心,才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其实我们看猫、狗,照样有这八识心王,因为它跟我们一样,能见、能听、能闻、能尝、能触觉,乃至它能够思考、能够作梦,而且它能够决定很多事情,乃至它还会有记忆;所以显然动物跟人都一样是八识心王。

那我们的心性,到底是如何呢?其实人的心性,可以说非善非恶,也是可善可恶,只是在非善非恶、可善可恶里面因为有无明而导致有种种的善恶。

譬如说,在《胜鬘经》里面有这段的经文这样说:【世尊!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唯佛世尊实眼实智,为法根本,为通达法,为正法依,如实知见。】(《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也就是说,我们一切生命的这八个识,其实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一般人比较容易了解;可是第七识末那,一般人就少有人知了;至于说第八识能够储存记忆,成为记忆所储存的处所,他到底是什么?就没有人知晓。胜鬘夫人就跟世尊说:众生有种种的烦恼,而且有烦恼来染著这个心;而且这个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著,就是说第八识心就称为自性清净心,因为第八识如来藏,其实就是一个记忆的储存处;祂的本性是清净的,祂就像个容器,因为可以容纳所有的记忆,从无始劫以来都容纳进去,绝对不会有空间不足的问题,可以从现在到未来无量世,乃至成佛之后无量无边的时劫,都可以储存所有的记忆;所以祂的体性是清净的,就像一个容器一样。祂是清净的容器,可是有烦恼、有烦恼染心,来放在这个容器里面,所以有自性清净心而有染,就是这个清净心竟然会有染著,是一般人难以了解的。就像一个清净的容器竟然里面放著脏东西,然后这两个又不能分离,因为这脏东西如果不放在这个容器里面,它没有地方放。因为我们烦恼的染污的脏东西,跟这个容器一定要一起;如果要把烦恼的脏东西离开这个容器,是没有办法的,因为除了这个容器之外,我们众生没有别的容器了。我们每个有情就只有这一个容器,每个人有一个自己这样的容器,而这个容器是清净的;可是我们七转识所运转的种种的心行,有善、有恶,这些善恶的心没有地方放,只能放在这个容器里面和合成一个东西。清净的心要跟里面的脏东西分离,是分不开的,因为已经是和合在一起的,和合一起运作。

只有佛陀才能够真实的见闻,有真实的智慧,而且告诉我们觉悟之法的根本。所以佛陀是觉悟之法的根本,而且是通达了这些法,可以作为正法的依止;我们所要了解正确的所有的觉悟之法,都要依靠于佛陀,而且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够如实地知见。我们的八识心王,是我们最基本的一个运作的基础;可是除了八识心王之外,还会有其他的心来跟这些运作。

在佛法里面,如果仔细观察,这样的观察其实超越世间的心理学,因为世间的心理学没有办法来分析看清楚这些东西,没办法把它正确归类;在佛法里,完全依于觉悟之法,而能够如实来观察我们的心的这些状态;所以除了八个识的基础之上,还有其他的心所有法它要运作,这样才能构成我们一个人──一个生命完整的运作。

二、什么叫五遍行心所法?

五遍行心所法就是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法。这五个法事实上八个识统统都有,而成佛的时候一样存在,所以五遍行是八个识统统都有。譬如说,我们可以触到境界,这是一种触的境界;我们可以作意,譬如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想法,那就是一种作意的作用;或者是说我们可以感受境界,可是感受境界不一定了知境界,譬如说我们睡觉躺在床上,我们身体压到了,可是压到、我们虽然压著可是不去理会它,为什么?因为它有一种压的领受在,可是我们不去注意它,那是一种受,哪一天压久了,不舒服了!我们开始去了知它,才说:啊!这地方压久了。那就是想了知压到的这种受的境界;那我们就有思,所以我们决定说:我应该移动一下,我应该变换一下姿势。类似这样,就叫触、作意、受、想、思;我们的每一个心,事实上都有这五个遍行心所法。

三、什么是别境心所法?

除了五遍行心所法,是八个识统统都有之外;还有另外五个法,是别境心所法,就是欲、胜解、念、定、慧,就是我们会起一种想要作什么这种的欲求,这个欲求不是强烈的贪爱,只是我想要作个什么;想要作个什么这样的欲,然后去胜解,去了解一个境界。譬如说我们可能听到一个声响,就想要转头,那就是一种欲;想要去了解的这种别境心,我们去理解它是什么东西,我们就胜解了,胜解那个境界了;我们还会念,会记住这个境界。这个念是一种记忆,可是记忆只是一种提起,让我们觉知心了知的部分,可是它如何存放呢?它存放在什么地方呢?那就是属于第七识、还有第八识的事情。所谓定,我们可以安住在一个境界里面,不去移动它,那是一种定;慧,就是对于境界我们能够抉择、能够简别它。

四、心的基本运作。

五遍行跟五别境,就是我们的心它运作的一个基础;所有的后面的善心所,或是烦恼心所,都在这十个法的运作的基础之下才能够运作的。所以除了八识心王之外,还要有五遍行心所法,另外还有别境心所法;别境主要是意识所相应的,当然其他心还有不同的相应的方式。

有了这五遍行跟五别境,就会有后面的所谓的善跟恶的心;所以如果我们来看心的结构,八识心王是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下,还要有五个遍行心所法,来跟这八个心一起运作。所以这八个心统统都要有五遍行跟他一块运作;除了这个五遍行跟八个心王一起运作之外,还要有别境来跟我们的意识心,跟这第六识来作运作,来让我们了知种种的境界;因为我们的了知需要精细,我们才能了知,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去作欲、胜解、念、定、慧这样的专注的了别,我们没有办法去作种种的分析跟判断。所以在这个基础之下,我们就有种种的善心所跟恶心所。

五、有哪些善心所?

善心所就有所谓的十一个善心,即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这十一个善心所,在成佛的时候,祂完全具足而不会有任何的损坏。也就是说,这十一个善心所,在一般人来说,他并不具足的,他不是对一些正确的道理完全相信,他总是会有些怀疑;或者是他可能少了一些惭、愧,就对自己的要求或别人的要求;他常常不太愿意去承担的,不愿意让自己更好;也可能他缺乏了这种对其他事物的没有贪著、没有瞋恨;或是没有愚痴的心境。像这一些都属于善的心所,而在成佛的时候他是完全满足,而且完全具足。譬如说无痴,成佛是要打破所有的无明,而不愿意有任何一点点的无明留著,叫作无痴。有些人就是对于什么是正法?他无所谓,他没有任何的好奇心,反正那个事情对、错无所谓;或者是说对于法界中到底有没有一个第八识如来藏?因为这个是法界中最关键的一个法,也是所有的知识中最重要的知识,可是对于有没有第八识心,有没有这样永恒存在的心存在呢,事实上它是一个不能模糊的事情。因为有就是有,没有就没有;没有的不应该说成有,有的绝对不可以说成没有,但是有无之间绝对不会模糊的。不可能说一个东西,可能有、可能无、模模糊糊,不可能;因为有、无这件事情它是不能并存的。因为这一个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没有,它是不能并存的;像佛陀祂有无痴的善心,所以祂对于法界中到底有没有第八识如来藏,祂绝对不会轻易放过,因为如果把它模糊掉,就跟无痴的善心不相应;所以有人会觉得,你们佛教为什么要法义辨正呢?为何那么计较到底有没有第八识如来藏呢?其实就是因为无痴的善心所必须要具足的原因。如果有人对这个不在乎,那表示他对于无痴的善心不是很具足;成佛的时候这些善心所是要完全具足,而没有任何的缺损。

六、什么是烦恼心所?

烦恼心所又分成所谓的根本烦恼,跟所谓的随烦恼。也就是说烦恼有很多的重要的根本的烦恼,譬如说有六个根本烦恼,所谓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六个法在成佛的时候要完全把它灭尽。譬如贪灭尽了,因为它成为无贪的善心;瞋、痴一样最后转变成无贪、无瞋、无痴的善心;所谓的傲慢,佛陀也没有存在,因为已经对自我存在的这种傲慢已经灭除了,已经获得实证无我的境界;对于一切的疑惑也因为有了智慧作为抉择,所以全部灭除;对于恶见、错误的见解,也因为充满了智慧,所以说也把它灭除了;所以这个六根本烦恼,对于佛成佛的时候也完全灭除了。还有所谓的随烦恼就有二十个,二十个又有分所谓的小随烦恼、中随烦恼,还有大随烦恼;这个随烦恼的名相非常多,有二十个,列举一两个。譬如说无惭、无愧、忿、恨、恼、覆、诳、谄等等,还有懈怠,这些都属于随烦恼里面;这些随烦恼是因为有了根本烦恼作为主体,所以它们就跟随著这个随烦恼去增长;可是成佛的时候这些全部都要灭除。所以在成佛的时候就有八识心王跟遍行心所法,还有别境心所法,乃至十一个善心所,同时统统具足圆满;可是所谓的根本烦恼、随烦恼全部灭除,所以成佛的时候就充满了智慧跟善心。

七、如何趋善避恶?

我们回到主题,每个人八识心王、遍行心所跟五别境统统都有,可是我们大家最容易观察到的,还是所谓的这些善心,跟这些烦恼心,所谓恶心。那我们每一个人事实上都有能力来发起善心,跟发起恶心的,可是我们对于善心跟恶心的抉择力是不足,而经常应该要想生起善心,生不起;不想生起恶心而偏偏生起。我们的修行就是要能够认识到这些事情,然后能够对于我们的觉知心,这种善心、恶心的虚妄性能够了知,而能够说这些恶心它的体性不坚固,因为它是可灭的;善心虽然也可灭,可是我们偏偏不让它灭,就要能够坚持;这样的智慧跟抉择,那我们将来就可以成佛。所以我们之所以能够成佛,是因为我们能够具足所有的善、恶心所,而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完整的第八识,都有完整的八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佛,所以我们的心性就是如此。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她们到老人院是做义工还是受洗礼?行小善可获大果 她们到老人院是做义工还是受洗礼?行小善可获大果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电影《一出好戏》起底人性,佛陀所说“凡情 20 法”贯穿全片 电影《一出好戏》起底人性,佛陀所说“凡情 20 法”贯穿全片

道证法师:心心回向:善根回向西方极乐,还是回向六道苦海 道证法师:心心回向:善根回向西方极乐,还是回向六道苦海

这个细节可以检测您是“念佛人”还是“学佛人” 这个细节可以检测您是“念佛人”还是“学佛人”

是爱还是害,值得每个家长深思! 是爱还是害,值得每个家长深思!

道西法师:到底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 道西法师:到底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

是女人太闲惹的祸,还是自己贪心下的套? 是女人太闲惹的祸,还是自己贪心下的套?

做佛事归途出车祸致腿重伤,是恶报还是善报? 做佛事归途出车祸致腿重伤,是恶报还是善报?

唯有佛教能解答千古难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唯有佛教能解答千古难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寂静法师:生命重要还是成绩 寂静法师:生命重要还是成绩

面对“帮不帮,救不救”, 考验人性更考验修行 面对“帮不帮,救不救”, 考验人性更考验修行

修行是追随圣者的脚步还是跟从凡夫,心里要有数 修行是追随圣者的脚步还是跟从凡夫,心里要有数

江湖人称“神算子”,到底还是失算了 江湖人称“神算子”,到底还是失算了

佛法告诉你怎么转苦为乐!你想继续被痛苦追着跑还是转向跟着快乐走呢? 佛法告诉你怎么转苦为乐!你想继续被痛苦追着跑还是转向跟着快乐走呢?

人穷还是心穷 人穷还是心穷

人的福报是求来的还是修来的?如何求?如何修? 人的福报是求来的还是修来的?如何求?如何修?

达真堪布:论天堂还是地狱,我命由我 达真堪布:论天堂还是地狱,我命由我

第80集 一切智与一切种智是同还是异? 第80集 一切智与一切种智是同还是异?

我们能随意考验人性吗? 我们能随意考验人性吗?

如何判断内心是善业强,还是罪业强 如何判断内心是善业强,还是罪业强

亲人是「冤家」还是「眷属」 亲人是「冤家」还是「眷属」

身体的疾病是前世因还是今世因呢 身体的疾病是前世因还是今世因呢

念佛是要大声念,还是要小声默念 念佛是要大声念,还是要小声默念

以念头为一根线贯穿佛号,这样还是持名念佛吗 以念头为一根线贯穿佛号,这样还是持名念佛吗

一发心诵经口就臭,是诵还是不诵 一发心诵经口就臭,是诵还是不诵

做了不少善事,为何资粮力还是很有限 做了不少善事,为何资粮力还是很有限

法王还是法盲? 法王还是法盲?

蔬菜:生吃好还是熟吃好 蔬菜:生吃好还是熟吃好

如何知道自己应该专修还是圆修 如何知道自己应该专修还是圆修

「无念」是没有念头还是还有善念 「无念」是没有念头还是还有善念

阿难示现的是凡夫,还是初果的圣人 阿难示现的是凡夫,还是初果的圣人

佛教故事:滴水藏海:时间是朋友还是敌人? 佛教故事:滴水藏海:时间是朋友还是敌人?

念佛好还是参禅好,在于个人是否相应 念佛好还是参禅好,在于个人是否相应

是「山门」还是「三门」 是「山门」还是「三门」

修行时是要分别还是不分别 修行时是要分别还是不分别

定业可转还是不可转 定业可转还是不可转

达真堪布:无论是烦恼,还是恶念,力量都非常强大 达真堪布:无论是烦恼,还是恶念,力量都非常强大

达真堪布:是想做“活菩萨”还是想做“活鬼”?你自己选择吧 达真堪布:是想做“活菩萨”还是想做“活鬼”?你自己选择吧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人性之美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人性之美

烧香是上一支还是上三支? 烧香是上一支还是上三支?

大安法师:念佛要念六字还是四字

要选择希望还是绝望

修得好,是指从内心修得好,不是光看外相,最重要还是心的转变 修得好,是指从内心修得好,不是光看外相,最重要还是心的转变

达真堪布:南瞻部洲是单指我们的地球,还是包括银河系其他星球? 达真堪布:南瞻部洲是单指我们的地球,还是包括银河系其他星球?

达真堪布:净土和地狱是自心显现还是另有空间? 达真堪布:净土和地狱是自心显现还是另有空间?

达真堪布:去工作还是来百日共修呢? 达真堪布:去工作还是来百日共修呢?

达真堪布:先消业还是先发菩提心? 达真堪布:先消业还是先发菩提心?

索达吉堪布:学佛后对跟自己有仇的人,还是无法释怀 索达吉堪布:学佛后对跟自己有仇的人,还是无法释怀

索达吉堪布:是建学校还是造寺庙,我该把精力放在哪方面? 索达吉堪布:是建学校还是造寺庙,我该把精力放在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