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安得两全法?以圆融的态度看“选择”

2022-05-17 般若电影

透过佛法的智慧,

看到选择的本质。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我们一定都听过仓央嘉措这句浪漫、令人动容的诗句。

由于原诗为藏文,这句其实是由文学大家曾缄先生翻译而成的;也有藏学家于道泉先生翻译的白话版《仓央嘉措情诗集》,原文为:“若要随彼女的心意,今生与佛法的缘分断绝了;若要往空寂的山岭间去云游,就把彼女的心愿违背了。”

这些直译而来的各种版本,仿佛都在表达同一个内容:作者在佛法和爱情之间存在两难抉择。这是真的吗?到底它是流于肤浅的世俗文化,还是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至今仍然存在不同的观点。

不论其旨趣深浅与否,我们在生活或者学修中也有过类似的困惑:当面临选择的时候,不少人总会想起这句诗并感慨万千,一时踌躇不前。


“都想要”是一种妄念

选择必有“机会成本”

有个梗叫“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全都要”。这里的“全都要”其实是一种妄念。

经济学上有个名词叫“机会成本”,指的是你做了某项选择,而不得不因此失去的其他利益。如果做出A选择,就必须放弃B的话,B就是A的机会成本。

佛陀未出家前,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为了寻求解脱痛苦的方法,他放弃了荣华富贵,舍弃了王位,经过精进修持才在菩提树下悟道。

弘一法师刚出家时,妻子不理解,责问他:“慈悲对世人,为何独独伤我?”他放下妻儿,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

做任何选择都有机会成本,任何选择都有代价,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如果一开始便想着两全其美,又想学习成绩好,又不想牺牲娱乐时间加紧学习;又想胡吃海喝,又不想身体生病;又想工资高,又怕加班辛苦;又想皈依学佛,又不愿积德行善……最后的结果便是“既负了如来,也负了卿”,两头都没有兼顾到。


比“都想要”更重要的

是“知道自己当下具体想要什么”

有时候这个也舍不得,那个也舍不得,心中存在“都想要”的妄念,这往往不是因为不知道怎么选择,而是不知道自己究竟当下具体想要什么。

注意“当下”“具体”两个词!在面临究竟选择时,它们非常地重要,这意味着如果自己想做好很多事、很多事,不如先根据自己的能力、环境,从当下能做好的一件事开始。

比如要慈悲对待众生,不如学会先对一个人慈悲。如果连慈悲面对一个人都做不到,那又怎样去对众生慈悲呢?

当每天纠结为什么放不下而产生苦恼时,不如当下先学会好好地提起,愉快地享受。如果我们当下都无法提起,那到了能放下时,真的有能力好好放下吗?

佛陀依众生根基不同,将佛法分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教法。

人、天乘:重于积集世间福行的精进心,遵循五戒十善,使我们成为身心健康、品行高尚的人;

声闻、缘觉乘:重于解脱的出离心,以涅槃解脱乐为最终的目的;

菩萨乘:重于利他济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致。

在修行的路上,我们要有梦,要有更长远的目标。

但解决当下的烦恼最有效的方案,是完完全全利用好自己当下的根基、当下的环境,而不是另起炉灶。

如果我们当下的目标不够具体,不够实际,就会因为想解决一个烦恼,而生产了更多新的烦恼。


以圆融的态度看待选择

实现内心的自洽

知道了为什么要选择,如何选择,可能就会觉得:这些道理我都懂,但就是情绪上放不下啊!心里不开心啊!怎么办?这时候可以尝试以圆融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选择,实现内心的自洽。

▪ 不负卿,即不负如来

如果爱一个人不是自私心的贪爱,而是尝试以佛法的慈悲心去爱,在和爱人相处过程中少一点占有欲,少一点嫌弃和要求,少一点互相伤害;多做利他利己的事,保持正语正念;明白爱也是无常,彼此相处在当下;只以道交,不为情牵,在爱中修行。这样健康的爱情,又怎么会负了“如来”呢?

▪ 不负如来,即不负卿

弘一法师出家前给妻子写过一封信,信中写到:“关于我决定出家之事,在身边一切事务上我已向相关之人交代清楚。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的。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是要来,如今不过是将它提前罢了,我们是早晚要分别的,愿你能看破。在佛前,我祈祷佛光加持你。望你珍重,念佛的洪名。”

39岁时弘一法师才正式出家,无论是对妻儿和他自己来讲,可能都是最适合的时间点,所以他把一切交代得清清楚楚。在信中他也希望妻子能看破世事无常,明白人与人之间早晚要分别的,然后还为她送上深深的祝福。

他的决定或许短期内对妻子造成了心灵的伤害,但是长期来看,他的出家,妻子有一天终会理解,受益。我想他并没有负他妻子,因为他们之间占有欲的爱终会消失,慈悲的爱却永存。弘一法师前半生已经学会爱一个人,后半生所爱的众生中,也包括在家时的妻子。


好好选择

成为更好的自己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万事万物都是修行的对境。每个人来到这世间,其经历和环境各不相同,每个人的选择也有所不同。有的人追求一生轰轰烈烈,有的人希望此生平平淡淡。

我们应尽量不执着于选择的表象,而是透过佛法的智慧看到选择的本质。

只要有一个好的发心且做了适合自己当下的选择,无论我们选择的是生活,还是佛法,或是其他什么,这个选择都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文转载于中国佛教报道网

更新于:2022-05-17 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