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心宜事理圆融

2023-12-16 大安法师

自性迷就叫众生,自性悟就是佛。既然是迷的众生,也是自性的一种迷,你觉悟了就等于度脱了。自性是佛道,你觉悟了的自性就是佛道。既然是自性里面的,那也就很容易成就,不是心外的。所以圆教的发心,特别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一如,不见一法,离心别有。

那建立了这个圆教的知见后,怎么做呢,怎么发呢?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这里要注意了,这里谈的虚空,不是谈虚空之相,这里的虚空就是谈空性的问题。所以般若系的经典常常讲一切法如梦、如幻、如影、如泡、如阳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虚空,都是表达同一个意思。这个虚空就等于是空中本来没有,但捏目成花空花;虚空里面显现花相幻相。

要理解这个菩提心是虚空之心,这是胜义谛里面的一种知见,就是菩提心是离相的,是无相的。自性本来不生,自性空故。这个虚空非色、无见、无对待、无漏、无为。但是虚空的作用在什么地方呢?一切有为的物相,都要依虚空来建立。如果没有虚空来遍一切处,那就会有障碍。所以谈般若系经典,常常有一个知见:正因为有空义故,一切法才能成立。没有空就成立不了一切法,这是深刻的辩证关系了。

所以这个菩提心就犹如虚空,无相,不要执著还有个虚空之相,那都是不对的。就在如虚空的这个菩提心里面才能生起利益众生的智慧,才能去知恩、去报德,才能生起慈悲心,才能生起对一切众生的同体感。所以是以无相的、空性的心发这个愿,虚空之愿。愿是缘起法,所以有时候讲无愿之愿。自性本体无愿,但又生起了这个愿。

虚空之行,有时候称为无行之行。本体上是无行,无造作,但是缘起法当中又不离开这个行。般若系经典常常讲,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谈如虚空的问题。但又要生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你只是谈如虚空、如幻、如影,而你没有生起一种行,那就堕到断灭见里面,那也是不对的。

行虚空之行,无行之行。证虚空之果。这里注意了,这个果你也不要以为有一个实体的东西。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般若系经典谈发心,无所得是一个不要忘记的观念,如果有所得心就白云万里了,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你是不是阿罗汉?你觉得你是阿罗汉,你已经就不是了。所以实无有法发菩提心,不是有个真实的法发菩提心者,发菩提心要当下体会那个空性。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还发什么心,还有一个菩提心的实体吗?这是没有的。所以菩提,无论初发心还是它的果,无处住,就是要把握它的空性。

这就像度众生也是,行虚空之行,你不是要去度众生吗?但还不要执著你有真实的众生可度。《金刚经》告诉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要生什么心呢?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就是要把握这个空性,你不要以为有真实的众生。如果有一个真实的众生,那你就著相了。著相就体现为四相,如果一个发心的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为什么这么说呢?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就是能发和所发都是寂静、无相、无我,这才是菩提。空性也无空相之得,这个空也得要把它空掉,空空亦空,一空到底,就称为毕竟空,无所有。要去把握这个义理,这样才可以说你达到了圆教的发心了。所以说终日度生,终日无一众生可度,虽无一众生可度还要勤勉地去度众生。一个是在理上说,一个是在事上说,理和事一定要圆融,才有圆教的味道,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第64集 如何才能理事圆融?(下) 第64集 如何才能理事圆融?(下)

第63集 如何才能理事圆融?(上) 第63集 如何才能理事圆融?(上)

四土圆融速成佛果 四土圆融速成佛果

修忏悔应该兼具事理并行 修忏悔应该兼具事理并行

杀生与因果业报的事例与事理 杀生与因果业报的事例与事理

沩仰宗禅诗.“圆融互摄”的诗禅感悟 沩仰宗禅诗.“圆融互摄”的诗禅感悟

“一句佛号概括事理” “一句佛号概括事理”

念佛法门之殊胜与禅净圆融 念佛法门之殊胜与禅净圆融

第32集 念佛三昧--事理一心 正文老师主讲 第32集 念佛三昧--事理一心 正文老师主讲

第05集 念佛法门之殊胜与禅净圆融 正源老师主讲 第05集 念佛法门之殊胜与禅净圆融 正源老师主讲

佛教名词:圆融_圆融是什么意思_圆融的含义 佛教名词:圆融_圆融是什么意思_圆融的含义

佛教名词:佛教名词之事理_事理是什么意思_事理的意思 佛教名词:佛教名词之事理_事理是什么意思_事理的意思

惟贤长老《净土教的圆融、顿悟及其影响》

佛与人生:宽定法师:为什么有些人很会说话且浅显圆融? 佛与人生:宽定法师:为什么有些人很会说话且浅显圆融?

“念劫圆融”-时间跟空间是相对的 “念劫圆融”-时间跟空间是相对的

「一句佛号概括事理」的真正意涵 「一句佛号概括事理」的真正意涵

学习做更好的沟通,使人际更圆融

净土宗的圆融顿悟及其影响 净土宗的圆融顿悟及其影响

6 第四章 理事圆融 6 第四章 理事圆融

做到两个字,才能圆融无碍,得大自在 做到两个字,才能圆融无碍,得大自在

世间安得两全法?以圆融的态度看“选择” 世间安得两全法?以圆融的态度看“选择”

人法圆融才能够行于中道 人法圆融才能够行于中道

一句佛号圆融四法界 一句佛号圆融四法界

如何将世出世间法圆融 如何将世出世间法圆融

持戒的人能圆融一些吗 持戒的人能圆融一些吗

华梵法师:《讲义》释“事理圆融观”之二 华梵法师:《讲义》释“事理圆融观”之二

华梵法师:《讲义》释“事理圆融观”之三 华梵法师:《讲义》释“事理圆融观”之三

华梵法师:《讲义》释“事理圆融观”之一 华梵法师:《讲义》释“事理圆融观”之一

蔡礼旭老师:提升对事理的判断能力 蔡礼旭老师:提升对事理的判断能力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2、怎样进取 无心无住,圆融无碍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2、怎样进取 无心无住,圆融无碍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

惠空法师:事理并重 惠空法师:事理并重

如孝法师:三乘并护 显密圆融——初谈三乘教法 如孝法师:三乘并护 显密圆融——初谈三乘教法

月悟法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与“不善不恶”如何圆融? 月悟法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与“不善不恶”如何圆融?

大安法师微开示:发心宜理事圆融

大安法师:因果通三世 理解须圆融

净空法师:六道凡夫对于一切事理,为什么总是会看错?还以为自己是正确的。

大安法师:如何将世出世间法圆融 大安法师:如何将世出世间法圆融

以何种态度持戒更圆融 以何种态度持戒更圆融

满一上师:出世法和世间法如何圆融?

圆融精神是中国佛教持久不灭的生命力 圆融精神是中国佛教持久不灭的生命力

在家居士在心态上该如何与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圆融? 在家居士在心态上该如何与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圆融?

益西彭措堪布:一切佛法圆融无碍

如何让自己持戒更圆融

大安法师答:即使是净土宗历代祖师,对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同的判断,怎么圆融?

大安法师答:该以何种态度来持戒更圆融一些呢?

大安法师答:能否以内在的悲智心力点化外在的种种不圆融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