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摄三缘,入念佛三昧
第325期明觉文:关其祯
净土宗的开宗祖师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解释「真身观」时,有一对「光摄三缘」的问答,广显「念佛三昧」的真义,云:
「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答曰:此有三义:
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佛光唯摄念佛者,而不摄修众行回向者
这段对答十分重要,说明净土宗的行持唯是「一向专念」,而非「修众行回向」。问题的引言说「备修众行,但能回向」,指定善 (禅定修慧) 和散善 (行善修福) 等修行,并以功德 (福德) 回向,发愿求生净土,才能往生。「但能」者,是带有条件性的意思,即行者若不回向发愿,则不得往生。这正是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玄义分〉所指的净土宗的「要门」――「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所谓「皆得往生」者,既然这些修众行而回向的人,都可得往生,理应也会被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为什么「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而不摄照修净土宗「要门」的行者?
还有这个「唯」字,可圈可点,「唯」是唯一、专一、一心、一而不兼、纯而无杂,是专修、不是兼修、杂修!唯是念佛,没有其他众行或作业矣!
善导大师结合第八「像观」所说诸佛「是法界身」,有心遍故、身遍故、无障碍故等三义,套入弥陀「光号摄化」的原理,引申「唯念弥陀」的行者与阿弥陀佛产生三种缘,曰:「此有三义」。
佛与念佛者有亲缘,心遍故
先说「明亲缘」。关於「众生起行」,善导大师在「三心释」中立「五正行」――读诵、观察、礼拜、称名、供养赞叹,就行立信,即就念佛五正行,建立深信之心,真实信心。信心是佛光摄取之因,换言之,行者没有信心,佛光无由摄取行者。但因就修诸行的人说「备修众行」,故此说念佛也说「起行」。其实,就净土法门来说,实在是「立信」,不在修福修慧。
「口常称佛,佛即闻之」――常者,一向专念、相续而无间杂。「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念佛者唯念弥陀。所谓佛念众生是「常」,众生亦能成「常」,如昙鸾大师说:「闻光力故心不断」,或善导大师说:「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念佛者以佛本愿力而念佛立真实信心,信心决定后,心系弥陀,无有二心,口称佛名,亦是「口常称佛」。众生三业中,口业居首,因为称名正行是往生净土的「正定之业」。此业是必定往生的正因,其余四个正行只是助业。众生称、礼、念佛,弥陀闻、见、知之,彼 (指弥陀) 此 (指众生) 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如善导大师在《法事赞》云:「人能念佛佛还念。」
此乃阿弥陀佛的「法界身」义之一――心遍也。
佛与念佛者有近缘,身遍故
再来是「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所谓见者,此指心见。行者念佛立信,深信切愿见佛,并作见佛想,名为「心见」,比观想念佛的「眼见」更超胜,故名近缘也。善导大师在第八「像观」云:「正由心到故,身亦随到,身随於心故」,当知凡夫的身和心有别,但佛身与佛心则无异。
其后,善导大师解释「入众生心想中」一句时,云:「乃由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即以无碍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现。但诸行者,若想念中,若梦、定中见佛者,即成斯义也。」不管凡夫在什么情况下念佛见佛,皆是佛力的作用,在我们的心想中现,名为「心见」。
此乃阿弥陀佛的「法界身」义之二――身遍也。
佛与念佛者有增上缘,无障碍遍故
最后是「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自来者,即不请自来。其实,一向专念佛名者,阿弥陀佛早已摄取不舍,从不舍离念佛人,故行者只要念念相续、念念不舍,「念佛必生」的信心不动摇,念佛人不用忧虑临终时业力来障碍,更不用怀疑阿弥陀佛临终时自来接引!
「诸邪业系,无能障者,故名增上缘也。」诸邪是外障,业系是内障。阿弥陀佛的光明能除一切障碍,生死业障,亦无能碍者。
此乃阿弥陀佛的「法界身」义之三――无障碍也。
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如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云:「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生死凡夫、罪苦众生竟不受三界六道的业力系缚,终不能牵引,还不用断烦恼、消业障,而得入极乐无为涅槃界,简直不可思议!此皆乘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为增上缘,五乘得入净土。
又云:「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很多祖师解释《观经》第九「真身观」此句为「观行念佛」,以为佛光摄照自力修「观行」念佛人,却不知佛光实际上摄照「称名」念佛人,所以善导大师特意在此观安排一对「光摄三缘」的问答,广显「念佛三昧」的真义。他以问题方式点出佛光唯摄念佛者,不摄照余杂业者,故云:「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诸师这种见解影响不少净土行者的「念佛必生」信心,也令不懂「观行」的念佛人泄气,此见解有乖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弘愿,故必须不厌其烦地重申其义,以楷定净土宗根本思想的基础。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云:「又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佛立像相,欲令生死凡夫住心,尚不能得,何况令他们观佛入三昧,得见佛法界身?他们根本不明什么「无相」、「离念」等禅观工夫,实在难以成就「观佛三味!」
善导大师直斥诸师的谬论,云:「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既言想像,假立三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岂有相而可缘、有身而可取也?」就净土此一法门而言,专针对罪恶生死凡夫为当机众,宜以佛力摄照而见佛,而不宜以自力禅观而见佛作解。
再者根据《观经》的上文下理,当知此经是以佛灭后的未来世生死凡夫为当机,释尊就韦提希夫人启请,借势从「自修持力」的观行求生净土,成就的「观佛三昧」 (即释尊的教化) 说起,诚劝凡夫可以信方便,一心专念,仗「佛本愿力」见佛,证得往生,成就的「念佛三昧」,以弥陀教化的归结,反映《观经》具有显、隐两义。
更新于:2020-08-01 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