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豫深情演唱《女人花》,完全的代表之作,太有感情了

2020-05-28 佛学音乐

贪是万恶之源

经文:慈仁品者。是谓大人。圣人所覆。德普无量。为仁不杀。常能摄身。是处不死。所适无患。不杀为仁。慎言守心。是处不死。所适无患。彼乱己整。守以慈仁。见怒能忍。是为梵行。 ——摘自《法句经》慈仁品

“慈”和“仁”有区别 中国的儒家跟道家都谈到过这个“仁”。中国文化当中,儒家的教义后来被总结出来,就是“三纲五常”。“五常”当中,第一个就是“仁”。儒家教我们,作为一个好人、一个君子,必须要仁,要以恻隐之心关怀别人,时时都要想到别人,关照别人。这种怜悯、恻隐之心,不仅对人有,对其他物类,也一样要有。 但佛告诉我们要“慈”。佛教里所说的慈,是要给众生快乐,让一切人都快乐,而不光是要觉得他可怜。所以,翻译佛经的时候,就没有用这个“仁”来代替“慈”,因为中国文化中的这个“仁”,还没有办法完全代替佛教的这个“慈”。到了后期,国人把这两个字合起来,变成“仁慈”。本经中之所以写成“慈仁”,是因为古代的文体都是倒装句。两个字合起来用,“慈”代表的还是佛菩萨的胸怀,而仁更多的是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 《道德经》中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是草编的一种狗。它是干什么用的呢?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它是拿来祭祀的。用狗来祭祀什么呢?用来祈雨。天一旱,帝王们就组织专门搞祈祷的这批人编织草狗,编的时候很神圣;编好后,要很神圣地启请,然后将它供到神坛、祭坛,整个过程一直是很神圣的。可是,仪式结束后,这个东西就被当作垃圾扔掉了,小孩子们拿它玩儿,或者被人践踏,都无所谓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一个比喻,是说大自然如果不仁慈的话、没有仁心的话,对待万物就会像人们对待这种草狗一样,当万物生长起来后,就弃之不理了。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里的圣人,更多的是指帝王。帝王如果没有仁义之心,就会经常发动战争,到处打仗;或者因为一个思维,让一大批人遭难、死亡,简言之,就是草菅人命。而一个普通人如果没有仁慈之心,就不会照顾周围的人。一个单位的老板如果没有仁慈之心,就不会体谅部下、员工。所以,每个人都要有“慈”跟“仁”。戒杀才能得安宁 “慈仁品者。是谓大人。圣人所覆。德普无量。”过去,“大人”这两个字,是指优秀的人、伟大的人。这段话是说,要想成为伟大的人、有用的人,就要拥有慈与仁的胸怀。 那么,怎么仁和慈呢?首先要“为仁不杀”,就是对一切动物都要爱护,简单地说,就是不杀生,包括蚊子苍蝇,我们都不要杀它。蚊子过来咬你的时候,你如果扒一下打过去,置之死地而后快的一刹那。一念杀心起来,你就增长无量罪。但你如果只是想将它拨开,却不小心把它拨死了,那就没事,那只怪它跑得不够快,不怪你,因为你没想杀它。许多人一看见蚊子苍蝇,就追着打,这不好。因为我们每天最容易犯杀的也就是这些蚊子、苍蝇。对多数人来说,杀鸡杀鸭也没机会,因为农贸市场都给你杀好了。平常如果不注意,每天就会犯很多杀业。所以,我们奉行不杀生这条戒律时,就要遵守这些。蚊子、苍蝇、昆虫,这一类的生命经常在我们身边,你吐个口水,就可能把它们淹死。这些细小的生命我们都爱护了,那么,那些大的生命,我们肯定都会爱护。所以,你们要记住,不要随便打蚊子。 我注意到,凡是爱打蚊子的人,走到哪儿,蚊子都爱咬他。这是真实的。我观察过很多人,都是这个情况。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蚊子它也是生命,它也有它的家族、种族,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你打它,就成为所有蚊子的仇人,那也是民族恨。它们会记住你的味道,闻到你,就会记起你是杀死爷爷的凶手,不咬你咬谁。有时候,你虽然没打蚊子,可它们还来咬你,那是因为你前辈子打过,有一些债还没了。那就让它咬咬吗,这么大个人,让蚊子吃一口也死不了。所以,我们遵守“为仁不杀”,要从不杀蚊子、苍蝇、昆虫之类开始。 像弘一大师,每次要坐凳子的时候,不是像我们一下子就坐下去,而是要先把凳子摇一摇。他是专门修戒律的。开始,许多人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以为只是他一个什么特别的习惯,后来有人问,他才告诉大家,这样做,是给凳子腿下面的蚂蚁打招呼,好让他们赶紧离开,免得被压死。弘一大师在世时,生态很和谐,尤其是农村,因此,凳子腿下面经常会有蚂蚁聚集。所以,他每次落座前,就来回摇一摇凳子。当然,你们没必要学这个,因为你们住的是楼房,凳子腿底下不可能有蚂蚁。 如果我们持好不杀生这条戒,不造杀业,那我们走到哪儿都会非常安宁。不要说蚊子不叮你,所有的毒蛇猛兽,都不会伤害你。这些动物为什么会伤害人呢?就是因为它曾经被人伤害过。它现在伤害你,是报仇。如果你从不伤害任何动物,那么这些动物也绝不会伤害你,这是一个很客观的因果规律。慈悲的“悲”不是悲哀 佛教里,还有慈悲这个词。慈是“与乐”,这个,大家都很很愿意接受;但许多人一看到这个悲字,就认为是“悲哀”,觉得是不好的,就不愿意接受。其实,佛教里的这个悲是“拔苦”之意。拔苦就是除苦,把苦除掉,剩下来的就是乐了。菩萨慈悲为怀,慈是让一切众生都快乐;悲是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二者合起来就成为慈悲。 代表慈悲的是观世音。像南普陀寺的观音阁,不叫观音阁,直接叫大悲殿。许多人不了解,一看这个名称,就说,嘿,这大悲哀的殿,是大痛苦的地方,就不敢去了。这就理解错了。 “不杀为仁。慎言守心。是处不死。所适无患。”这段话是说,我们所有的祸患,都是因为语言不当,才召来灾难。 对于杀生来说,虽然自己没有去杀,但如果在语言上纵容、指使别人去杀,这个杀业也会记在你身上。比如说,你看见远处有一只苍蝇,叫在它附近的人打,像这样,这个杀业就记在你头上,因为是你嘴巴说出来,让别人去杀。还有,我们的心、意念如果产生了杀的意思,即便没有实施,也是犯了杀业。所以,我们起心动念都要特别注意,要“慎言守心”,不能乱说话。乱说话,就会造罪业。不过,在生活中,说什么不说什么好控制,但这个心,就很难把握,一不注意,不好的心念一产生,就等于干了坏事。愤怒生愚蠢 “彼乱己整。守以慈仁。见怒能忍。是为梵行。”这里这个“整”字,读为“正”,也当正字讲。“梵行”就是清净心,修道人、都要坚持梵行,就是要修清净之行。看到别人有过失,自己却一定不能有过失,要时时刻刻纠正自己的品行。 “守以慈仁。见怒能忍。”嗔怒这个病,是很难对治的。嗔怒如果没有对治好,“一个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所有的坏事情,都是从怒产生的。在生活中、家庭中,最后觉得后悔的那些事情,都是因为当时没有管住“怒”而导致的。大家都体验过生气,之所以会生气,就是因为没有修这个“慈仁”,所以,我们要“见怒能忍”,要忍住。 可是,要忍不容易啊,心上一把刀还不够,还要加一点,那就变成了刃啊。那是刀刃啊,随便摸一下,鲜血就喷出来了。所以,忍,不仅仅是一把刀的问题。 人发脾气的时候,那个怒一起来,要把它锁住,是要很大功夫的。没有功夫的话,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许多的不愉快,都是因为忍不住,那一口气一爆发,许多恶果就产生了。 嗔怒的心一起来,人就愚痴了。一犯愚痴,愚蠢的行为自然就出现了。我听说有些人一生气,就拿衣服来剪,把好好的衣服剪成碎布条。人生气后的表现有很多种,有些人一生气就很勤劳,拖地洗厕所,像这种生气,还是可以鼓励的。而有的人一生气就逛街买衣服,狂购一番,然后,回家把东西往那儿一扔,气是消了,可那些东西,就堆在仓库无人问津了,因为生气时买东西是乱买吗,不喜欢,不适用。像这种一生气就乱花钱,当然是不对的。还有的人一生气,就砸冰箱、电视,像这种是狂躁,更不好了。还有些更可恶的,比如有些人一怒,一个国家就灭亡了…… 前几次也跟大家讲过,佛教讲的这个忍,不是硬憋着。硬憋着,是会生病的,还不如发泄出来得好。佛告诉我们的忍,是把这个气化解掉,让它不存在,这才是真正的忍。而我们中国文化中的忍,就是憋住,不要发火。这个不好。 一旦生气,要学会转移,比如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找一棵树、一块石头揍一顿,这样也可以化解。美国和日本好象有地方提供这种服务,你对谁有仇,这种地方就给你一个模型,让你对他骂、对他打。等到怒气发泄完了,你就可以回家了。当然这要交钱的,费用很高。为一个生气,付出这么高的代价,很划不来。所以,最好是不要生气,就都省下来了。中国有这种地方没有?目前好像还没有。不过,估计将来也会有这种服务。贪是万恶之源 怒,也即嗔,是三毒(即贪、嗔、痴)之一,这三毒是人最大、最深的病。昨天我给一些医生讲了一堂课,人的身体生病,病状一出来,用仪器可以测出来。而贪嗔痴潜伏在内心里面,且潜伏得很深,平时还看不出来,但随时随地都可以爆发出来。所以,三毒是人最大的病。 嗔怒的这个病,是从哪来的?是从第一个病,贪而来。贪人家对你好,没得到,生气了;贪东西,没得到,生气了。所以,这三种病归根结底,就是一个贪。由贪而嗔,由嗔而痴,就是愚蠢。人如果没有所图,就不会生气。 但贪要去掉,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贪什么呢?佛给我们概括了,人所有的欲望有五大类,财、色、名、食、睡。我们所有的欲望,无非这五种,我们所贪的,也就是这五种。所以,自己如果不生气,就要从贪字下手,降低这五种要求。降低要求了,你这脾气也就发不出来了,这是必然的。因为病从这儿来,根在这儿。不要说都没有,只要降低一点儿,就发不起怒了。怒发不起来,蠢事就不会出现了,就不会拿剪刀剪好不容易买来的衣服了。

但许多人到关键时候,想不了那么多,所以,我经常说,当你这个怒的筋要拉起来的一刹那,要记住给自己一秒钟时间,然后问自己一个问题:跟他生气划得来划不来?生气直接受害的是你自己啊!你自己首先受到损害不说,生气事情能解决不?要算个帐。一算如果划不来,就算了吗,不生气了;如果一算觉得划得来,再生也来得及!因为一秒钟之内,对方还在。所以,一定要给自己一秒钟权衡。其实,这么迂回一下,你也就想通了。人生气,也就在关键的那么一个顶点,那一个顶点过了,也就生不起来了。所以,佛教我们降伏这颗心,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心。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从一念心开始,成佛成魔也是从一念心开始。

读经要读原文 人天生就有自私的,只有通过修炼,才懂得关爱别人;没有修练,就都是自私的。所以,我们要经常性地训练这颗心,让我们这颗心像菩萨一样。寻声救苦,处处观察,哪里有痛苦的声音,哪里需要帮助,就去帮助,心时时刻刻在关照着众生。 不过,在中国文化中,慈跟仁这种心经过慢慢演变,后来就有了所谓的“妇人之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祖先的神圣智慧,都被后人用歪了。后人们用歪了以后,反过来又用这些歪的东西来批判圣人,这很可惜。我们的民族本来是优秀的,我们的文化也是灿烂的、优秀的,但在继承发扬和运用的时候出了问题,像妇人之仁,把美好的仁,理解成了懦弱、无能,完全偏离了圣人的原教、原意,像这种,就是出了问题。所以,今天,我们要重新认定许多东西,尤其是古代圣人的经典,要让它复原,要正本清源,回到最原始的状态去理解。 所以,我经常告诉大家,读经一定要读原著,不要读注解。因为注解是后期的,经常会偏离原意。对于圣人的教化,我们要读最早的,要回到原始状态去认识它、理解它,这样才不会出差错。而后人的注解,多数都理解错了。将它们搬来用,效果不好,反过来又说我们的文化不行。最严重是五四运动,以至于后来出现了打倒孔家店。这都是后人对祖先的教化没认清,用歪了,反过来怪罪到圣人头上,这很糟糕。——据法清法师2007年8月25日开示整理

更新于:2020-05-28 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