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秋季是养肺的好时节?
《黄帝内经》有讲:“秋在气为燥,在脏为肺,在志为悲”;秋五行属金,对应的脏腑为肺,金性萧杀,万物萧条,易引发人悲忧的情绪,损伤肺气;秋气主令为燥,易伤津液,肺喜润恶燥,故易出现肺系疾病。可以说秋气通于肺,秋季是养肺的好时节。
秋 季 养 肺
1、饮食宜润
寒露节气过后,气候逐渐干燥,人易出现皮肤干燥、口唇干裂、舌燥咽干、干咳少痰、大便秘结等症状,应注重水分的补充,此时宜多食用滋阴润燥、养肺润肠食物,如蜂蜜、芝麻、银耳、莲藕、荸荠、百合、番茄、梨、香蕉、核桃等。
2、早卧早起
《黄帝内经》中说:“秋三月,早卧早起”,秋季阳气渐弱,早起有利于废气排泄,晚上 9~10 点入睡,利于收敛阳气。
3、适当运动
适当有氧运动利于肺气循环和保养,提高心肺功能。建议根据个体年龄和体质选择相应项目和运动时间,每周不少于3次为宜。
4、药膏养肺
对秋燥症状明显的人,可以通过进补中药膏来达到润肺的目的。
①秋梨膏、川贝母粉各10克,雪梨汁1000克,阿胶500克,共蒸熟。每次10克,日服两次,可滋阴润肺,对治疗久咳不愈有奇效。
②梨汁、萝卜汁、甘蔗汁、蜂蜜各等份,将各汁和匀,蒸熟后用玻璃瓶贮存,任意食之。有生津养肺、清热化痰之功效。
秋季如何防呼吸系统疾病
深秋将至,天气转冷,昼夜温差大,很多人不注意添加衣物、及时保暖,给各种细菌、病毒侵害人体制造了机会,容易导致感冒,而感冒是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很重要的因素。
如果病情控制不好,逐渐演变为下呼吸道感染,就会出现咳嗽、咳痰,甚至发展为肺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1、生活起居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需注意保暖、戒烟、补充维生素C增强体质,尽量远离有空气污染的地方;
2、注意保持个人卫生
秋冬季是流感高发季节,要勤洗手、勤通风,尽量不到人多拥挤、通风差的场所去;
3、定期复查,重视疾病
慢阻肺、哮喘等慢性疾病患者需规范用药,定期到医院复查肺功能,根据结果调整用药,不得自行停药及减量。
4、中医预防
(1)穴位按摩
取穴: 迎香穴、风池穴
用两手中指分别按摩两侧迎香穴位,每次1min,鼻腔内有酸胀谓之得气;用两手拇指分别按摩两侧风池穴,每次1min,如局部有酸胀感谓之得气,每日1-2次。此法可养肺健体、增强机体免疫力。
(2)穴位贴敷法
药物组成:一般以温阳抗寒药物或止咳化痰之类
用法:敷贴药丸用胶贴固定治疗穴位,每次敷贴留置时间4-6小时。
适用人群:以虚寒证(肺虚、脾虚、肾虚)为主的慢性肺病,取穴按需选择(天突、大椎、膏肓、肺俞穴等)。
(3)中药足浴
处方:黄芪15、艾叶15g、桂枝10g、防风10g、生姜15g、花椒6g
上方水煎取汁,倒入盆中,兑入温水适量,将双足浸入,待水温下降后,再适当兑入热水,边洗边搓,直至水加至踝关节以上,双足暖和,皮肤发红为止。每晚 1 次,每次20-30分钟。足浴后,再用双手交替按摩涌泉、承山、足三里等穴位,可增强足浴效果。
转眼间十月已至,暑夏的高温已降低,人们烦躁的情绪也随之平静。秋高气爽、风干物燥貌似是秋天的代名词。入秋后,人们常会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咳嗽、皮肤发紧脱屑等现象,这是秋季干燥的气候所致。中医学认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在这四种器官中,肺是最“娇嫩”的存在,既恶暖,又怕寒,秋天气候干燥,最容易对肺造成伤害。因此,秋天养肺是重点。
秋天为什么要养肺?
1.秋病从肺起
秋季养生要顺应自然界敛藏之势,收藏阴气,使精气内聚,以滋养五脏,应防止劳伤太过,以免阴气外泄。根据五行学说,五脏中的肺,对应自然界的秋季,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秋季气候多变,天气经常忽冷忽热,且昼夜温差大,稍不注意就容易感冒。尤其是平素肺气亏虚,体表阳气不足,抗邪能力较差的人更易感冒。
2.秋咳更伤肺
秋天容易“秋燥”,秋燥易伤肺,因此肺易受外邪直接通过皮毛或口鼻呼吸道的侵入,很容易引起咳嗽、气喘、咯痰、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的疾病。咳嗽是一个症状,短时间外感咳嗽,不一定伤肺,但久咳必伤及到肺。因此,秋令时节应注意滋养肺脏,防止秋燥伤肺,使肺气清,呼吸平和,把握好养收之道。
3.悲秋易伤肺
秋风、秋雨、落叶、凄凉,秋天常给人一股肃杀之气,尤其是天气突变时,令人生愁。不良情绪的刺激,容易影响人体身心健康,特别是对肺的影响和伤害是很大的。故秋季情志养生的重点是避免悲伤情绪,使精神状态始终保持乐观、愉快。
4.秋燥易便秘
燥是秋季的气候特征,燥邪又最易伤耗津液,津液亏损就会引起口唇燥裂、毛发干枯、皮肤干燥等症状。加上在经络上肺与大肠相连,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失常,都会引起排便的异常,很多原来就有便秘的患者会因秋燥而加重病情;一些原本没有便秘的人,也容易在这个季节感到大便干结难解。
更新于: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