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的恐惧是一种情绪,烦恼的苦是一种情绪,可是我们对于生死的认知、对于烦恼的认知正确吗?既然学佛要了脱生死,那么佛法对于了生死的看法是什么呢?学佛要消除烦恼,佛法对于消除烦恼的看法是什么呢?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摩诃般若波罗密!什么叫摩诃般若波罗密呢?我们简单的讲,就是说大智慧到彼岸。摩诃的意思是大,般若的意思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智慧,那波罗密呢?就是到彼岸----就是渡过生死大海到达解脱的彼岸。那么佛法对于生死以及这个烦恼的看法,说要摩诃般若波罗密,意思就是说要依着大智慧去改变认知,然后来了生死、来除烦恼。因为你有了大智慧,你的认知会转变,所以说要依着摩诃般若波罗密来了生死、来除烦恼。
那么这个也许大家还有点疑问,我们再举一个譬喻来加以说明。好比说每一个人每天都在使用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当中的影像是不实在的。但是动物学家拿猴子来作实验,结果猴子看到镜子中的影像,其实那个影像是自己,它看到镜子中的影像,结果张牙舞爪,要跟镜子中的那个影像,好像要跟它打架。拿着香蕉的猴子看到镜子中那一只猴子手上拿着香蕉,它竟然把自己香蕉丢掉,要跟镜子中的那只猴子去抢它的香蕉。所以这就表示说,猴子它并不知道镜子当中的影像它不是真实的。但是还有一种情形就是说,透过观察这个镜子上面的影像,是生生灭灭的、是起起落落的,知道说镜子上面的影像不可能永远存在的,是会有生灭的,有生灭那就不实啊,所以说他知道镜子当中的影像是生灭不实的,但是他没有看到那面镜子。其实这个情形不难理解,假设有一面很大很大的镜子,大到我们看不见它的边缘,那这个时候,镜子里面的影像常常就会被人家误以为是真实的影像。那么这第二种的情形就像这样子:他看了镜子里面的影像,他没有看到镜子,他知道影像是生灭的,但是他不知道镜子在那个地方。那么还有第三种是什么?第三种就是,他看到了影像也看到了镜子,然后他知道这个影像其实是这个镜子所显现出来的。那么以这三种情形来看的话,我们假设把它比喻作人,那么大家应该就可以了解,这三种人当中当然第一种人是最愚痴、最没有智慧的,因为他连镜子当中的影像是不真实他都不晓得;那么第二种人跟第三种人:第二种人就像什么?就像佛法当中说这个人他知道镜子里面的影像是不真实,他可以说是有解脱的智慧,他不会执着镜子里面的影像,但是他没有实相的智慧,因为他没有去找到那面镜子,他不知道镜子的所在,这是第二种人。那第三种人呢?就是说他不只知道镜子里面的影像是生灭不真实,他更实际上去找到那面镜子,知道镜子在什么地方,他也知道说镜子上面的影像其实是镜子所显现出来的。当然这第三种人,这最后一种他就是不只有解脱的智慧,而且有实相的智慧,因为他找到那个镜子。
那么我们以佛法上来讲,祖师这样讲说: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祖师的这句话,我们把它拿来用在刚刚譬喻的那个镜子上的影像加以说明,大家就能够比较清楚:我们这个生死的是我们的五阴身,也就是我们这个肉体的色身,还有我们见闻觉知的这个心,这个是有生死的,那么这个有生死、有生灭的五阴,其实它就好像是镜子上面的影像一样,镜子上面的影像它起起落落、生生灭灭,永远不会不生不灭,永远不会恒常的存在。但是前面我们引祖师的那句话说:一切众生具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有他自己的那面镜子,自己的五阴都是那面镜子所显现的影像,那么在佛法上说这面镜子,就把它称作摩尼宝珠。说一切众生都有一颗摩尼宝珠,由这摩尼宝珠来显现你的色身,你的见闻觉知心,然后你的色身、你的见闻觉知心就这样子一生一世在这个摩尼宝珠的表面,显现了又消失了,然后又再显现又再消失,所以说有生有死。同样的我们所执着的我所,前面跟大家说明过,就是说我的身体、我的财富、我的眷属、我的事业,乃至于说我所享受的一切,也无非都是在摩尼宝珠上面生起又灭谢,都是生灭的。那么这样子去认知生命的实相,知道说我们的五阴身,我们见闻觉知的心,还有我们所能够拥有的一切的财富、一切的眷属,无非都是在那个恒不生灭的摩尼宝珠表面生生灭灭、起起落落。这个五阴身有生灭,你的财富、你的健康、你的眷属有起落,可是摩尼宝珠祂恒然存在,摩尼宝珠祂恒是那么清净、那么洁亮,如金刚一般永不断灭。这样子去认知之后,不是就能够很自然的了生死、除烦恼吗?因为你没有必要,再去为那个本来就是会生灭的镜子上面的影像,那个宝珠上面的影像,而去恐惧它随时将灭嘛!所以说就佛法来讲的话,就是找到你的摩尼宝珠。
更新于:5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