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习3 身心合一 一 正念观身

2024-04-25 佛学知识

  演习3 身心合一 一 正念观身

  入息,我对我的全部身体了了分明。前程,我对我的全部身体了了分明。

  第三个演习是为了使身心达到调和的状态。赞助我们做到这一点的身分是呼吸。在禅修的过程中,身心的分别消失了,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之为身心合一。在这个演习中,我们所观的对象不再仅仅是呼吸,而是全部身体本身,因为它与呼吸是融为一体的。

  有一些修行者和论师因为过分执著于获得色界四禅(巴利文:Jhanas 梵文:Dhyanas)和无色界四禅的重要性,因而他们把全部身体这个短语解释为全部气息身,而不是修行者的色身。《无碍道论》(Patisambhida Magga)、《解脱道论》(Vimutti Magga)和《清净道论》(Visuddhi Magga),这些都是著名的论著,它们告诉我们,要牵挂捆扎我们的鼻尖,也即我们呼吸的时刻气息进出身体的地方。它们没有告诉我们留意力要跟着呼吸进入体内,因为论师们担心我们的身体可能太大了,不适合牵挂捆扎于它而入定。这种猜想,导致论师们把经中的身体(kaya,body)这个词解释成气息身。然则当我们读经的时刻,我们可以看到,觉知全部气息身的演习在第二个演习中已经出现过了:彼作长入息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在作长入息。彼作长前程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在作长前程。彼作短入息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在作短入息,彼作短前程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在作短前程。那么,我们何必再重复这个演习呢?

  《安般守意经》(Anapanasati,The Sutra on the Full Awareness of Breathing)的前四个演习教导我们,要把留意力集中到身体上,所以《四念处经》(Satipatthana,The Sutra on th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的第三个演习也教我们对于色身要了了分明,这是很自然的。这两部经中没有任何一处教导我们要把留意力集中在鼻尖处的进出息上。没有一处说我们不应该把留意力集中到色身上。

  在近代,缅甸禅师摩诃希萨雅达(Mahasi Sayadaw)教给人们一个方法,即留意由入息和前程所引起的腹部的膨胀和压缩。应用这种方法,修行者可以很轻易地入定,然则摩诃希没有说它是一种观照呼吸的方法。根据摩诃希所说,这种修行的依据是有定自然能生慧(prajn~a,understanding)。 摩诃希萨雅达没有把这种方法当成是一种观照呼吸的演习,其原因大约是传统的成见,即有意识的呼吸不应该跟着气息进入体内并下到腹部。

  在这里,讲讲禅定的目的也许是有用的。正定(samyaksamadhi,Right Concentration)是八正道之一,它可以导致对所牵挂捆扎的对象的觉照和深入的观察,并最终导致清醒的聪明的产生。samatha-vipassana(梵文:samatha-vipasyana)这个巴利文复合词的意思是止观(stopping-observing)、寂照(calming-illuminating)或定慧(concentrating-understanding)。

  也有一些禅定境界诱使修行者回避复杂的苦楚和现实,而不是鼓励他们为了改变自身而正视自己。这些禅定可以被称之为邪定(wrong concentration)。佛陀曾经跟阿罗逻(Alara Kalama)和优陀迦(Uddaka Ramaputta)等师长教师修习过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禅等禅定,他认为它们不能导致解脱苦楚。大约在佛陀进入大般涅槃(mahaparinirvana)二百年阁下的时刻,这些禅定境界又被人们写进了佛经中。这些禅定的结果是使修行者无法看清实相,所以我们可以说,它们不应该被视为正定。为了对治习惯的缘故而在这些禅定中安住一段时间,这是可以的,然则为了回避而长时间地住于这些禅定中,这不是佛陀的主张。

  在第三个演习中,修行者借助于他(她)的呼吸使身心成为一体,这样,禅定的对象就同时是身体、心和呼吸。这种情况就是身心合一,这是一种圆融的境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明,我们的身心是分离的。我们的身体可能在这里,而我们的心却在别处,要么迷失在遥远的以前,要么漂浮在渺远的未来。借助于正念,我们可以实现身心合一,从而恢复我们自身的完整性。在这种情况下,每一次演习都邑把我们带回生命的泉源,也即身心合一,这样,我们才真正开始触摸到了生命。

  当身心成为一体的时刻,我们身心的创伤就开始获得治疗。只要身心是决裂的,这些创伤就弗成能获得治疗。在坐禅过程中,呼吸、身体和心这三个身分都变得镇静下来,并逐渐地融合为一体。当这三者中的一者变得安祥的时刻,别的两者也会很快地变得安祥起来。比方说,假如身体的姿势很稳固,所有的肌肉和神经系统都很放松,那么心和呼吸立时就会受到影响,并且逐渐地变得沉静下来。相类似的,假如我们以准确的方法去修习有意识的呼吸,我们的呼吸就会变得越来越有规律、越来越宁静,越来越调柔。呼吸的这种规律、宁静和调柔会润渍我们的身心,这样,身心就会从这种状态中获得益处。只有经由过程这各种过程,才能够达到身心合一。当身心合一的时刻,呼吸就扮演着调和者的角色,我们就能够获得禅修的最初成果安祥、喜悦和轻安。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四节 有情的延续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四节 有情的延续

佛学基础: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五节 有情的出生 佛学基础: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五节 有情的出生

国庆假期避尘嚣,调养身心入古刹 国庆假期避尘嚣,调养身心入古刹

107 天完成十万遍“磕长头”,我身心蜕变 107 天完成十万遍“磕长头”,我身心蜕变

深忏往昔恶业,重修婆媳关系,大礼拜帮助我身心恢复健康 深忏往昔恶业,重修婆媳关系,大礼拜帮助我身心恢复健康

凡夫最大的毛病,就是认为身心世界是真实的 凡夫最大的毛病,就是认为身心世界是真实的

常持诵《心经》,身心皆可发生改变 常持诵《心经》,身心皆可发生改变

所有的身心世界都是无常变化的 所有的身心世界都是无常变化的

常持诵《心经》 身心皆可发生改变 常持诵《心经》 身心皆可发生改变

能够身心俱出家,才称为大丈夫之事 能够身心俱出家,才称为大丈夫之事

整个身心世界就是一念心所变现出来的 整个身心世界就是一念心所变现出来的

十大舒压素食,让身心更健康 十大舒压素食,让身心更健康

往生到极乐后的正报身心相貌 往生到极乐后的正报身心相貌

这样的欲望,把我们的身心都系缚住 这样的欲望,把我们的身心都系缚住

宽运法师:吃出自然 吃出健康──健康身心 从茹素开始 宽运法师:吃出自然 吃出健康──健康身心 从茹素开始

药王菩萨以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 药王菩萨以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

走在五欲六尘的客途上,满面尘埃身心憔悴 走在五欲六尘的客途上,满面尘埃身心憔悴

业障烦恼覆蔽身心时,需要念往生咒吗 业障烦恼覆蔽身心时,需要念往生咒吗

为何五蕴的身心世界,本质却是真如本性呢 为何五蕴的身心世界,本质却是真如本性呢

超越自我的身心

身心高层的污染靠《地藏经》清除 身心高层的污染靠《地藏经》清除

手淫对身心的24个损害

星云法师:佛教对[身心疾病]的看法 星云法师:佛教对[身心疾病]的看法

素食7日功 让身心与自然渐近相融 素食7日功 让身心与自然渐近相融

素食文化:让身心与自然渐近相融 素食文化:让身心与自然渐近相融

达真堪布:学佛很久身心没有变化是什么原因? 达真堪布:学佛很久身心没有变化是什么原因?

佛陀教你不生气:身心一体 佛陀教你不生气:身心一体

星云法师:怎样才能获得身心的健康 星云法师:怎样才能获得身心的健康

陈龙:素食生活人戏合一 陈龙:素食生活人戏合一

陈松鹤:开放的生活对女子身心的伤害 陈松鹤:开放的生活对女子身心的伤害

下雪天:健康调养身心全攻略 下雪天:健康调养身心全攻略

灵悦之音——身心与心灵的对话 灵悦之音——身心与心灵的对话

静坐与念佛 观身定念法(见承法师) 静坐与念佛 观身定念法(见承法师)

宽运法师:放下身心 洗涤业垢 宽运法师:放下身心 洗涤业垢

宽运法师:放下才能身心自在 宽运法师:放下才能身心自在

海涛法师:被同事排斥吃素身心苦恼怎么办? 海涛法师:被同事排斥吃素身心苦恼怎么办?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观察自己的身心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观察自己的身心

地藏菩萨感应录:身心苦痛闻佛法 阴霾散尽见暖阳 地藏菩萨感应录:身心苦痛闻佛法 阴霾散尽见暖阳

身心脱胎换骨:一个女子学佛吃素五年前后的变化 身心脱胎换骨:一个女子学佛吃素五年前后的变化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的故事:外甥僧护尊者的故事(身心的安顿)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的故事:外甥僧护尊者的故事(身心的安顿)

荡涤身心:凡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荡涤身心:凡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食素使我健康、身心合一与自然共融 食素使我健康、身心合一与自然共融

佛教名词:身心_身心是什么意思_身心的意思 佛教名词:身心_身心是什么意思_身心的意思

彭鑫博士:论色情泛滥对当代青少年身心的摧残

身心清明,跟女神一起吃素食 身心清明,跟女神一起吃素食

运动+素食,建立最完美的身心习惯 运动+素食,建立最完美的身心习惯

佛与人生:邪淫真的会伤害身心吗_怎么戒邪淫 佛与人生:邪淫真的会伤害身心吗_怎么戒邪淫

佛学修行:道悟法师:如何让心口意一致_如何让心口意三业合一 佛学修行:道悟法师:如何让心口意一致_如何让心口意三业合一

济群法师:吃什么都不如吃素 素食更有益身心 济群法师:吃什么都不如吃素 素食更有益身心

药师坛城“心即是佛(心质学即佛医学)早示”——和大家聊聊身心合一 药师坛城“心即是佛(心质学即佛医学)早示”——和大家聊聊身心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