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集 佛说的“圣言量”经得起考验吗?(上)

2024-02-04 学佛释疑三

陆正元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佛说的圣教量经得起考验吗?

对于真心想要修学佛法的人来说,必定已经很清楚自己是未来之佛,而诸佛则是已成之佛,所以我们应该要依止、并且听从已成之佛的教导,次第修学,才能够顺利的圆成佛道。而在应身如来入灭之后的佛弟子,已经没办法像在佛世时,常常亲自聆听、受持佛陀的教诲了,大多就只能够以佛陀所留下来的言教,也就是圣言量或称为圣教量,来作为修学佛法的依止。但是因为佛陀在世时的开示,在当时并没有以文字记录下来,只是靠着佛弟子彼此间的口耳相传,一直到佛陀入灭之后的经典结集,无论是大迦叶尊者和五百罗汉在七叶窟内所结集的阿含诸经,还是窟外结集的大乘诸经,都是靠着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以如是我闻的言句,一一诵出而流传下来的,后来才逐渐以文字在贝叶上面记录下来。但是因为大乘法太过于甚深微妙,除非是多劫以来已经供养过无量诸佛的久学菩萨,一般的凡夫以及二乘人是难以测知其内涵的,所以从历史的流传来看,大乘经典大约是在佛陀入灭五、六百年之后,也就是在公元一世纪左右,才开始较为普遍的流行起来。有一些修学二乘法的凡夫,就因此认为只有四部阿含才是佛陀所说的,并且认为大乘经典不是佛陀所说的,而都是后世的佛弟子所编造,伪称是佛陀所说的法,因此就对大乘经典的可信度,以及教义的内涵有所质疑,而有大乘非佛说的说法出现。那么我们到底应该要如何来判断哪些才是佛陀的圣言量,哪些又是伪经呢?如果以大多数人共同能够接受的观点来看,佛说的圣言量可以用法印和四依法来作为衡量的基准。我们先来探讨法印的部分,然后再来谈所谓的四依法。

什么是法印呢?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当中说:【法印,名为诸法实相。】(《大智度论》卷26)简单地说就是指佛法中真实而永远不会变动的究竟真理,也就是诸法实相;他可以含摄一切佛法以及世间法,完全没有遗漏,因为他可以用来印定证明什么才是佛陀的正法。就像是佛陀妙法的印玺,可以在一切佛法中七通八达没有障碍,所以才能够称为法印。不但如此,这个佛法的核心,在诸佛诸祖之间也都可以完全地互相印可毫无冲突,是诸佛诸祖心心相传之法,可以久远地流传,而却是亘古常新,所以才能够称之为法印。在大乘法以及二乘法都认可的通教解脱法之中,认为佛陀的法印有三种,也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三种法印。第一个诸行无常印是说:一切的世间有为法,都是因缘生灭、念念生灭而无常变异的。第二个诸法无我印是说:一切的世间蕴处界诸法当中,都没有真实我的存在。第三个涅槃寂静印则是说:把一切因缘生灭的世间有为法都完全灭尽之后,就能够灭除、出离一切生死流转之苦,而安处在出离世间法的永无生灭的真实、清凉、寂灭、安乐的无为法之中。另外佛陀也曾在一些经典中开示四法印,也就是在前面的三个法印之外,再加上一个诸行是苦法印,也就是说一切世间有为法,都是无常、苦、空、无我的。这四个法印可以用来破除世间人贪着世间法,是常、乐、我、净的颠倒见。其实无论是三法印还是四法印,如果回归到究竟第一义来说的话,其实就只有一个法印可说。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就说:【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大智度论》卷22)而这一个法印就是龙树菩萨所说的诸法实相,在大乘法中一般就称为实相印。佛陀在经王《法华经》的〈序品〉中有提到说:【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法华经》卷1)有这样子的偈语。

另外在《华严经》中也说到:【入真三昧,离诸僻见;善观诸法,得实相印,了知如来无功用道。】(《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8)这些重要的经文当中都有提到实相印,或许对于那些不相信大乘法是佛陀所说的人,不会信服大乘经中的说法,那么我们就来举阿含部的经典来证明佛陀在二乘法中,同样也已经说明了这个诸法实相印了。在阿含部的《佛说法印经》,一开始佛陀就告诉比丘们说,要为他们开示演说:什么是圣法印?请比丘们要生起清净知见,来仔细的听闻以及受持,然后佛陀就解说了空性就是圣法印的道理。佛陀说:【空性无所有,无妄想,无所生,无所灭,离诸知见。何以故?空性无处所,无色相,非有想,本无所生,非知见所及,离诸有着。由离着故,摄一切法,住平等见,是真实见。苾刍当知:空性如是,诸法亦然,是名法印。】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这个空性是无所有、无妄想、无所生、无所灭、离诸知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空性他无形无色,所以当然是无处所、无色相;他也从来不会像意识妄心一样,经常会生起种种的了知以及妄想,所以说他非有想;他是从无始以来就本来自在的,也从不坏灭,所以说他是本无所生;他是七住位以上菩萨的自住境界,不是凡夫知见以思惟想象就可以得到的,所以说是非知见所及;他从来不与六尘境界相应,所以从来都是远离世间诸有法的执着;正是因为他从来都远离各种的执着,所以才能够普遍地含摄一切诸法,住于平等见中,随着众生所造的善恶业,而让众生出生到善道中受乐,或出生到恶道中受苦;如果能够找到这个真实的空性法,这才是佛法中的真实见。佛陀最后就告诉比丘们说,你们应当要知道,不但是空性有这样的体性,包括空性所出生的诸法,也同样是这样平等平等的啊!如果能够找到这个空性,而且能够以上面所说的这些体性来完全印证的话,那么这才是我所说的法印啊!

从佛陀在这部《法印经》中的开示,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佛陀在阿含部当中早就已经详细地说明了空性心,也就是如来藏的体性了,并且还说这个空性心是诸佛的根本法,是诸佛的圣法印;只是因为当时还是在初转法轮的阿含时,主要是在为弟子们开示解脱道的部分,所以对于佛法的根本空性心如来藏,这一个实相印,还只是隐说而已;要到第二转、三转法轮的时候,诸弟子们的解脱智慧、福德资粮以及心量都逐渐广大,并且回小向大之后,才会为这些弟子们针对大乘法作更为详细的开示。譬如说在二转法轮的般若时,佛陀就多次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开示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等法,是诸如来、应、正等觉真实法印,亦是一切独觉、阿罗汉、不还、一来、预流果等真实法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104)佛陀在这段经文中开示说,这个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等法,是诸佛如来的真实法印,也是二乘的初果到四果阿罗汉的真实法印。那么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和《法印经》中所说的空性,到底是不是同一个法呢?其实是完全一样没有差别的。所谓的波罗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说,能够由生死的洪流中,到达没有生死的涅槃彼岸。一切的世间有为法都是因缘生灭之法,唯有证得本不生灭的空性心如来藏,才能够到达涅槃彼岸,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当然就是指证得这个空性心如来藏的真实智慧。而二乘解脱道的圣人,即使是阿罗汉也还没有足够的智慧,能够证得这个般若波罗蜜多的;但是当阿罗汉灭尽了一切蕴处界有为诸法之后,安处在只剩下这个根本心如来***存的境界当中,也方便说为证得了真实法印。因此我们从佛陀的开示就可以知道,即使是二乘解脱道的实证,还是不能够离开空性心如来藏而有啊!所以说这个般若波罗蜜多、空性心如来藏,也是阿罗汉等二乘解脱道的真实法印。如果离开了这个空性心如来藏,而说有解脱、有般若波罗蜜多,那么就不能够说那是真实的佛法了。因此二乘解脱道的三法印,其实也是由如来藏一实相印所开展出来的。如果这三法印背离了如来藏这个真实法印的话,那么那样的三法印也就不能够称为是法印了。

譬如以诸行无常印来说,行是迁流变动的意思,是指会随着因缘而生灭的有为法,是在说一切有为法都是三世迁流、无常生灭的;因为无常生灭,所以是苦。而诸法无我印则是说:一切的世间蕴处界诸法当中,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的有为法,都没有真实我的存在。这两个法印都是属于流转门的部分,可是佛法不是只有流转门,另外一定还有相对的还灭门;譬如佛陀在《涅槃经》中,开示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涅槃经》卷3)意思是说,如果已经证得了解脱十智中的尽智以及无生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不会再去生死轮转了,那么在所有会生灭的蕴处界有为诸法全部都灭尽之后,只剩下无生无灭的空性心如来藏。因为如来藏是无我性,也从来不会去了别六尘境界,那么就是涅槃、究竟寂灭常乐的境界。但是这个涅槃之乐,并不是一般外道凡夫所想象的还有一个意识心在享受寂灭之乐;而是蕴处界诸法,包括意识、意根等因缘生灭的妄心,统统都已经灭尽了;原来的有为生灭之苦,都已经完全灭除了,所以才说是寂灭为乐;这个就是解脱道中的还灭门。也就是说,因缘生灭的蕴处界法全部都已经灭尽了,还归于空性如来藏心本体独存的状态,而其他的一切法统统都已经不存在了,这样子才能够称为是还灭门,这个就是涅槃寂静法印。

解脱道一定是包含有流转门,以及还灭门这两门的。像是四圣谛之中,苦圣谛以及苦集圣谛是属于流转门,而苦灭谛以及苦灭道谛则是属于还灭门。在十二因缘中除了由无明缘行,行缘识等等,一直推到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的流转门之外,也同样还有还灭门。从若无明灭则行灭,可以一直推到若有灭则生灭,若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所以说三法印绝对不可以只取一个法印单独来看。而且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两个法印,都是我们可以如实现观到的现象法界;看穿了这些虚妄的表相之后,我们就要以涅槃寂静法印,也就是诸法实相法界,来作为修证的目标,这才是佛陀开示三法印的用意。因此从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了解,二乘法的三法印和大乘法的一实相印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冲突和矛盾,只是般若波罗蜜多、真实法印、一实相印是大乘佛菩提道的核心,而三法印则是二乘解脱道的核心。我们如果去检验大乘佛法的话,也会发现,无论是二转法轮的般若诸经,还是三转法轮的唯识、如来藏诸经,也都是完全符合这个一实相印的;只是般若诸经是偏在空性心如来藏的总相以及别相上来说明,让已发大菩提心的菩萨们,可以依着般若波罗蜜多之理,实际证得空性心如来藏,而完成三贤位菩萨果位的修证;而三转法轮的如来藏,以及唯识诸经则是主要在开示大乘无生法忍的般若道种智,使得三贤位的菩萨们可以入于初地乃至地地增上,最终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先说明到这里为止,下次再继续说明未完的部分,感谢大家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萨:身心安泰,一切无碍,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你准备如何面对修行路上的考验? 你准备如何面对修行路上的考验?

面对“帮不帮,救不救”, 考验人性更考验修行 面对“帮不帮,救不救”, 考验人性更考验修行

第83集 佛说的“圣言量”经得起考验吗?(下) 第83集 佛说的“圣言量”经得起考验吗?(下)

我们能随意考验人性吗? 我们能随意考验人性吗?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文殊菩萨的考验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文殊菩萨的考验

佛教故事:微型小说:吴大发的生死考验 佛教故事:微型小说:吴大发的生死考验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经不起考验的是自己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经不起考验的是自己

八风的考验

宥胜称平日只吃素食 为考验体力30秒做38个俯卧撑 宥胜称平日只吃素食 为考验体力30秒做38个俯卧撑

普贤化美男,考验僧德性 普贤化美男,考验僧德性

文殊菩萨的考验 文殊菩萨的考验

强软魔头来考验

小事件考验的修行大事 小事件考验的修行大事

75佛说的「圣言量」经得起考验吗? 75佛说的「圣言量」经得起考验吗?

[拉珍文集] 关于《“四明行、四暗行”考验弟子,不是圣者,即是邪师》的补充 [拉珍文集] 关于《“四明行、四暗行”考验弟子,不是圣者,即是邪师》的补充

[拉珍文集] “四明行、四暗行”考验弟子,不是圣者,即是邪师! [拉珍文集] “四明行、四暗行”考验弟子,不是圣者,即是邪师!

观音菩萨的考验 观音菩萨的考验

黄柏霖:稍微考验你一下,你就退转了,怎么度众生? 黄柏霖:稍微考验你一下,你就退转了,怎么度众生?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82集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82集

鸯掘摩的身心考验

普贤化美女 考验僧德行

禅师的考验

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谢果福 文 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谢果福 文

一切是考验-释恒坚 文 一切是考验-释恒坚 文

又冷又饿是考验 又冷又饿是考验

做梦可以考验自己的功夫 做梦可以考验自己的功夫

地藏经属于难信之法,要经得起考验才可以 地藏经属于难信之法,要经得起考验才可以

妄想最怕时间的考验 妄想最怕时间的考验

净土法门的修行一定要依照圣言量 净土法门的修行一定要依照圣言量

净空法师:学佛禁不起考验,你学的全是假的!

川味素食,最考验川味大厨的菜系,被这位大叔发挥的淋漓尽致

十世班禅活佛破例娶妻,女孩19岁,女孩:我就是佛祖派来考验你的

学佛释疑(三)第082集 佛说的“圣言量”经得起考验吗(上)

观清法师:“三界唯心”·圣言量·瞿波·月称 观清法师:“三界唯心”·圣言量·瞿波·月称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修行一定要依照圣言量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修行一定要依照圣言量

净空法师:学佛要禁得起五欲六尘的考验

佛教动画:人心的考验,美人各种诱惑国王心如静水

净空老法师开示 学佛要禁得起考验折磨 净空老法师开示 学佛要禁得起考验折磨

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考验 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考验

用怎样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考验 用怎样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考验

无常的考验与皈依三宝 无常的考验与皈依三宝

无常考验与皈依三宝 无常考验与皈依三宝

生活中的这八种风 是考验‘心’的法门 生活中的这八种风 是考验‘心’的法门

素食者最常被考验的问題之一

黄晓明演玄奘诵《心经》 印度真"取经"遭考验 黄晓明演玄奘诵《心经》 印度真"取经"遭考验

信仰缺失考验中国 宗教脱敏迫在眉睫 信仰缺失考验中国 宗教脱敏迫在眉睫

年轻人该如何强大内心来面对考验

年轻人该如何强大自己的内心面对生活的考验? 年轻人该如何强大自己的内心面对生活的考验?

这是佛祖给我们的考验 这是佛祖给我们的考验

微笑地面对人生中痛苦和考验 微笑地面对人生中痛苦和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