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菩萨教导观察五欲的过患

2023-07-26 福德概说

五欲的不净在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中有详细说明:菩萨为了度众生,也应当要努力修证禅定而往离欲的方向迈进。

例如《大智度论》卷17〈序品 第1〉:

问曰: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间,独善其身,弃舍众生?

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家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以禅定力故,服智慧药,得神通力,还在众生,或作父母妻子,或作师徒宗长,或天、或人,下至畜生,种种语言,方便开导。

复次,菩萨行布施、持戒、忍辱,是三事名为福德门;于无量世中作天王、释提桓因、转轮圣王、阎浮提王,常施众生七宝、衣服、五情所欲,今世后世皆令具足,如经中说。转轮圣王以十善教民,后世皆生天上;世世利益众生,令得快乐。此乐无常,还复受苦,菩萨因此发大悲心,欲以常乐涅槃利益众生。此常乐涅槃从实智慧生,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譬如然灯,灯虽能照,在大风中不能为用,若置之密宇,其用乃全。散心中智慧亦如是,若无禅定静室,虽有智慧,其用不全,得禅定则实智慧生。以是故,菩萨虽离众生,远在静处求得禅定;以禅定清净故,智慧亦净,譬如油炷净故,其明亦净。以是故,欲得净智慧者,行此禅定。10

也就是说,菩萨以布施、持戒、忍辱来修集福德,可以获得于无量世中当天王、转轮圣王等可爱异熟果报,由于生生世世皆得富裕尊贵的果报,因此可以藉此广大福德而常施予众生七宝、衣服以及一切受用所需令不匮乏。转轮圣王以十善业道来教化他的子民,广度众生皆行十善业道,令彼后世得以生天而受快乐的果报;如此世世利益众生,让众生得到快乐。但这样的快乐也是无常的,将来还是得轮回受苦,菩萨因此而发大慈悲心,希望能实证佛法智慧,以常住不坏的涅槃乐来利益众生。然而三乘菩提的修证,不论是解脱道的断我见、断我执,或是佛菩提道的开悟明心、通达般若乃至入地后修学道种智、成就一切种智等,都是要有定力作为基础,而修证定力的前行方便,就是必须要从伏除性障、不贪五欲作起。世间人想要成就世间法的学业、事业,也是多分、少分必须要有相对的专注力才能成就,更何况是修证出世间的解脱道与世出世间的佛菩提道呢?所以菩萨也要舍离五欲而乐修禅定。

龙树菩萨接著说明了五欲的过患,例如《大智度论》卷17〈序品 第1〉:

问曰:行何方便,得禅波罗蜜?答曰:却五事(五尘),除五法(五盖),行五行。云何却五事?当呵责五欲。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

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齩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

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譬如愚人贪著好果,上树食之,不肯时下;人伐其树,树倾乃堕,身首毁坏,痛恼而死。

又此五欲,得时须臾乐,失时为大苦;如蜜涂刀,舐者贪甜,不知伤舌。

五欲法者与畜生共,有智者识之,能自远离。11

五欲有种种过患,就像涂在刀上的蜂蜜,舐者贪著甜味而没有察觉会有伤舌的过患,众生贪爱五欲之乐亦然,为了追求短暂的五欲乐受,甚至造作种种恶业亦所不惜,却不知五欲无常终将失去而受痛苦。而对于贪著五欲的爱味,只会使人流转生死不得解脱,乃至造恶堕落三涂而使未来世受无量苦,所以有智慧的人自当选择远离。五欲就是指对于财、色、名、食、睡等五事,以及色、声、香、味、触等五尘的贪爱与执取。接著我们再引用《大智度论》中 龙树菩萨的开示,来了解贪著五欲的种种过患。由于论中 龙树菩萨的开示简要明了且文辞易解,是故笔者只将论文作适当之断句并略述其要,余文读者稍作思惟即能理解,故于此不多赘言。首先来探讨如何观修贪著色法之过患,进而能厌离诸色。历史上倾国倾城的美女,往往是导致君王失去国家、失去城池乃至失去性命的祸端,因此贪著美色绝对是不好的,小则损失己身之利益,大则丧失一国之江山乃至殒命。

《大智度论》卷17〈序品 第1〉中云:

云何弃色?观色之患!若人著色,诸结使火尽皆炽然,烧害人身。如火烧金银煮沸热蜜,虽有色味,烧身烂口,急应舍之。若人染著妙色、美味,亦复如是。复次,好恶在人,色无定也。何以知之?如遥见所爱之人,即生喜爱心;若遥见怨家恶人,即生怒害心;若见中人,则无怒无喜。若欲弃此,喜怒当除,邪念及色一时俱舍;譬如洋金烧身,若欲除之,不得但欲弃火而留金,要当金、火俱弃。

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故身入敌国,独在婬女阿梵婆罗房中。忧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色欲。12

佛世时的频婆娑罗王,因为贪著奈女的美色,所以跟七国相争,后来一人深入敌国,独自在奈女的房中,这就是为了贪著美色而故入危险之处。而《金刚经》中也提到 世尊往昔当忍辱仙人时,因为歌利王的妃子们都跑去听仙人说法,当时歌利王非常生气,也是因为贪著眷属美色的我所执因而发起瞋恨心的缘故,竟把仙人的手足斩断,因此造作了大恶业,来世必堕恶道。由此可知,贪著美色是有种种过患的!其次,贪著美妙音声也是不好的。

《大智度论》卷17〈序品 第1〉中说:

云何呵声?声相不停,暂闻即灭。愚痴之人,不解声相无常变失故,于音声中妄生好乐;于已过之声念而生著。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甄陀罗女于雪山池中浴;闻其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譬如大风吹诸林树;闻此细妙歌声,柔软清净,生邪念想,是故不觉心狂;今世失诸功德,后世当堕恶道。有智之人,观声念念生灭,前后不俱,无相及者,作如是知则不生染著。若斯人者,诸天音乐尚不能乱,何况人声?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声欲。13

由此可知,连五百仙人听到紧那罗女的美妙歌声,都会心识迷醉而生邪念妄想,心狂散乱无法安住,因而失去禅定的功德,更何况是一般人呢!因此有智慧的人,应该要观察声音的法相,其实是念念生灭不住的,是无常而虚妄不实之法,不应该心生贪著。

对于香尘,《大智度论》卷17〈序品 第1〉:

云何呵香?人谓著香少罪,染爱于香,开结使门;虽复百岁持戒,能一时坏之。14

一般人常会以为贪著香尘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香尘的贪著对于修道的伤害是很严重的,龙树菩萨于论中也举了一个故事来说明贪著香尘的过患。过去,有一个阿罗汉经常到龙宫为龙王说法并接受供养。有一次,阿罗汉受供后回到住处,将他的钵交给沙弥徒弟去清洗;由于钵中残留有剩饭数粒,沙弥嗅了一下感觉香味非常,忍不住地就将饭粒吃了,更发觉这饭不只是香,而且更是美味适口。于是对于龙宫的食物极为向往,因此就生起了贪著,也想要吃到那个美食。有一次他躲在阿罗汉师父的禅床下,偷偷随著阿罗汉到了龙宫;龙王看到沙弥就问阿罗汉说:您怎么让未得道的沙弥也跟著来了!原来阿罗汉并没有察觉到这个沙弥徒弟,被他连同禅床一起带到龙宫来了。于是沙弥也一起得到供养,因此吃到了龙宫的香妙饮食,又看见龙女不但长得端正,而且身体散发出无比妙香,所以就起了贪染之心,于是发愿要来夺取这个龙王的宝座。阿罗汉要离去的时候,龙王说:以后不要再带这个沙弥过来了。沙弥回去后就努力修布施、持戒等,并发愿早日能成为龙身。有一天他在绕寺的时候脚下出水,他知道自己来世必当作龙,于是他就投入大池中自尽,因为他的福德很大的缘故,舍寿后生为大龙;于是他就杀了那只当初不让他去龙宫的龙王,还使得池水全都染成血红色。虽然他如愿地成功夺取龙王的宝座,但他这样造了大恶业,将来必定堕入恶道受苦无量,由此可知贪著香味也是会后患无穷的。

接著说明贪爱美味饮食的过患,《大智度论》卷17〈序品第1〉中说:

云何呵味?当自觉悟:我但以贪著美味故,当受众苦,洋铜灌口,噉烧铁丸;若不观食法,嗜心坚著,堕不净虫中。15

因为贪著美味饮食的缘故,未来世将会受洋铜、烧铁丸之苦,乃至投生为不清净的小虫子。龙树菩萨于论中举了一个故事:有一个跟随阿罗汉修学的沙弥,就是因为贪著奶酪的味道,每当有施主供养僧众奶酪时,沙弥只要分得少分就心中喜乐爱著无法舍离,所以命终之后就堕落在这个存放奶酪的瓶中当虫子。因为他每天都想要吃残余奶酪的缘故;由此可知不能太过贪爱味尘,否则可能因为无明深重而堕入旁生道中,就像故事中的沙弥对奶酪味爱著不舍,故而生于残酪瓶中为不净虫。

至于对触觉的贪著,一般人最容易贪爱染著而难以舍离的就是男女欲之细滑触。

如《大智度论》卷17〈序品 第1〉中说:

云何呵触?此触是生诸结使之大因,系缚心之根本。何以故?余四情则各当其分,此则遍满身识;生处广故,多生染著,此著难离。何以知之?如人著色,观身不净三十六种则生厌心;若于触中生著,虽知不净,贪其细软,观不净无所益,是故难离。

复次,以其难舍,故为之常作重罪,若堕地狱。地狱有二部:一名寒冰,二名焰火;此二狱中,皆以身触受罪,苦毒万端。此触名为大黑闇处,危难之险道也。16

也就是说,触觉是遍满全身的,因为遍身根皆能摄取触尘,面积广大的缘故,所生之爱著及系缚相对也就更为广大坚固,所以众生很难舍离。一般人如果贪著美色,可以藉著观察色身的三十六种不净而生起厌离心;可是如果在触觉中生起贪著,虽然也知道是不净,但还是会贪著于男女细滑触的细软觉受,因此即使修不净观也无法舍离此欲。譬如有的人贪著男女欲极重,那就算他努力修不净观也无法断除淫欲,乃至有的人在精神上已经是严重的病态,甚至有恋尸癖或与尸体交合等悖逆人性的行为产生,那些都不仅是违犯世间刑法的极重贪欲之人,并且未来多劫亦将沦堕三恶道而受苦无量。

连具五神通的仙人,都可能被细滑触所诱惑动摇而退失神通,更何况是一般凡夫。如《大智度论》中提到,世尊往世为独角仙人的故事。当时他虽然具有五神通,但结使未断,于是被淫女用细滑触以及美酒、催情药所迷惑;当时,先吃了许多像水果的欢喜丸,以及喝了许多像水的美酒,加上与许多美女共同洗浴与按摩,被细滑触所诱惑之后,这位具有五通但未断结使的独角仙人甚至因此跟美女和合,当然就失去了他的神通力。

这位淫女就是耶输陀罗的前身,如《大智度论》卷17〈序品 第1〉中说:

佛告诸比丘:一角仙人,我身是也;淫女者,耶输陀罗是。尔时以欢喜丸惑我,我未断结,为之所惑;今复欲以药欢喜丸惑我,不可得也!以是事故,知细软触法,能动仙人,何况愚夫?如是种种因缘,是名呵细滑欲。17

---------------------------------

注10《大正藏》册25,页180,中17-下11。注11《大正藏》册25,页181,上11-24。注12《大正藏》册25,页181,中12-下6。注13《大正藏》册25,页181,中24-下6。注14《大正藏》册25,页181,下6-8。注15《大正藏》册25,页182,上6-8。注16《大正藏》册25,页182,中3-12。注17《大正藏》册25,页183,下16-20。

龙树菩萨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浸染的教导 浸染的教导

身陷惑网者,必囚生死狱——不思维无常的过患 身陷惑网者,必囚生死狱——不思维无常的过患

《地藏经》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 《地藏经》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

龙树菩萨:十二礼偈 龙树菩萨:十二礼偈

虚云法师开示录-勿被五欲七情所转 虚云法师开示录-勿被五欲七情所转

法王如意宝:无论我们从事任何事情,事先都必须运用智慧观察! 法王如意宝:无论我们从事任何事情,事先都必须运用智慧观察!

宽运法师:去除五欲 清净修心 宽运法师:去除五欲 清净修心

菩萨一发菩提心顿断五欲 菩萨一发菩提心顿断五欲

修净业的人,要对五欲深生厌离 修净业的人,要对五欲深生厌离

第055集 教导功夫 明心见性 第055集 教导功夫 明心见性

龙树菩萨:赞般若波罗蜜偈 龙树菩萨:赞般若波罗蜜偈

安住于真如,再来观察这一切的假相 安住于真如,再来观察这一切的假相

贪著香尘的过患 贪著香尘的过患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宏海法师:大成就者龙树菩萨的不凡身世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宏海法师:大成就者龙树菩萨的不凡身世

《华严经》教导承事善知识的21种心 《华严经》教导承事善知识的21种心

人生有多长?佛陀用这种方法教导学生适合各领域 人生有多长?佛陀用这种方法教导学生适合各领域

极乐世界可以自在享用胜妙五欲! 极乐世界可以自在享用胜妙五欲!

达真堪布:在日常修行的过程中,要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 达真堪布:在日常修行的过程中,要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

索达吉堪布:如何观察衡量自己的修行,以避免方向走偏? 索达吉堪布:如何观察衡量自己的修行,以避免方向走偏?

人在福祸快要来时,观察他的举动,决定能事先知道

达真堪布:如何观察和对治自己的嫉妒心 达真堪布:如何观察和对治自己的嫉妒心

佛教故事:和颜爱语:心是明镜--盘珪禅师的教导 佛教故事:和颜爱语:心是明镜--盘珪禅师的教导

我们要真正地在实践佛陀的教导,真正地修行! 我们要真正地在实践佛陀的教导,真正地修行!

十住毗婆沙论 易 行 品 龙树菩萨 十住毗婆沙论 易 行 品 龙树菩萨

十二礼偈 龙树菩萨 十二礼偈 龙树菩萨

索达吉堪布:一般人都难以观察和体悟如来藏,宣说又有什么用呢? 索达吉堪布:一般人都难以观察和体悟如来藏,宣说又有什么用呢?

佛教故事:佛化婚姻:五、爱欲源自“我见”,其过患是无休止的轮回 佛教故事:佛化婚姻:五、爱欲源自“我见”,其过患是无休止的轮回

闻此法的人,即得一切如来常观察,一切如来常现在前,圆满善法! 闻此法的人,即得一切如来常观察,一切如来常现在前,圆满善法!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龙宫取经的龙树菩萨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龙宫取经的龙树菩萨

五欲对我们的伤害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从龙树菩萨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从龙树菩萨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六章 马哈咖咤亚那的其他教导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六章 马哈咖咤亚那的其他教导

贪淫的十种过患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观察自己的身心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观察自己的身心

【佛门观察】佛菩萨暴露身份就要入灭”是邪说歪论 【佛门观察】佛菩萨暴露身份就要入灭”是邪说歪论

【佛门观察】为何众生看不见佛陀相好光明的“三十二相”? 【佛门观察】为何众生看不见佛陀相好光明的“三十二相”?

恣意追逐功名利禄五欲,则苦患无穷

【佛门观察】从李连杰修成密宗“破瓦法”说起,洞悉佛教乱象 【佛门观察】从李连杰修成密宗“破瓦法”说起,洞悉佛教乱象

药师坛城文化集团恭迎龙树菩萨圣诞日! 药师坛城文化集团恭迎龙树菩萨圣诞日!

【佛门观察】从“僧人摔香”说起:如何识辩佛门败类? 【佛门观察】从“僧人摔香”说起:如何识辩佛门败类?

【佛门观察】为何佛法实证的圣量表法会遭人反对? 【佛门观察】为何佛法实证的圣量表法会遭人反对?

【佛门观察】读懂金刚经就能明心见性、成就解脱吗? 【佛门观察】读懂金刚经就能明心见性、成就解脱吗?

【佛门观察】师父生病了,是偿还业障还是"代众生受苦"? 【佛门观察】师父生病了,是偿还业障还是"代众生受苦"?

佛教名词:【五欲】_什么是五欲?_佛教中的五欲指的是哪五欲? 佛教名词:【五欲】_什么是五欲?_佛教中的五欲指的是哪五欲?

【佛门观察】小心,这三类寺庙和僧人千万别供养,否则会倒霉 【佛门观察】小心,这三类寺庙和僧人千万别供养,否则会倒霉

【佛门观察】为何有人不求解脱而学佛,也会有受用? 【佛门观察】为何有人不求解脱而学佛,也会有受用?

【佛门观察】佛教强调“不执着”,为何许多人又还执着行善呢? 【佛门观察】佛教强调“不执着”,为何许多人又还执着行善呢?

【佛门观察】花大钱请僧人念经祈福,真能“包平安”吗? 【佛门观察】花大钱请僧人念经祈福,真能“包平安”吗?

【佛门观察】从鲁智深杀人放火却能坐化圆寂故事,看当今佛教高僧成就境界 【佛门观察】从鲁智深杀人放火却能坐化圆寂故事,看当今佛教高僧成就境界

【佛门观察】:“阿弥陀佛”佛号能作为招呼语,口头禅吗? 【佛门观察】:“阿弥陀佛”佛号能作为招呼语,口头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