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 行善绝对不能染着上名闻利养的心

2023-07-23 念佛感应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我们昨天讲到「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悯」跟仁爱、慈悲的心相应,怜悯别人错误的行为,或者是怜悯别人有凶灾。而这个怜悯还要化诸于行动,常只是在口头上讲着讲着,都没有真正去协助他人,去尽自己一份力量,那这个心就不够真切了。所以发心发心,要真发出来,那就时时能怜悯他人,时时能尽力协助他人觉悟,他觉悟了他才不会有那些凶灾。所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觉悟的人一定从因上协助,从因上化解灾难。

「乐人之善」,欢喜别人的优点,欢喜别人所做的功德,那这对治嫉妒心。而这个「善」,对自己来讲,自己行善,不能有希求别人肯定的心态。行善了,比方说,我们上台讲堂课,下台心里面就一直想,赶紧有人过来赞叹说我这一节说得不错。这个心态是名闻利养了。人家假如不赞叹呢?烦恼就来了,是吧?久而久之得失心就非常重,烦恼最严重的就是这个得失了。看起来在讲课给人听,事实上心境一直在往下堕,可能自己没觉察到。所以行善是尽道义,怎么还等着人家来肯定、来赞叹,这个心态就已经偏颇了。

而且「善」,以修道的人来讲,修道之人最起码都听过这些彻底觉悟的教诲,听过了,就要用这个来观照自己,要求自己了。所以修行人的善是不能掺杂一丝一毫的自私自利。比方说百分之九十五是为公,百分之五是为私,是善还是恶呢?这后面的流弊很大。他影响力大了以后,慢慢的这个自私自利的心会膨胀,就会出状况了。所以我们要要求自己,不能掺杂名闻利养、贪瞋痴慢、五欲六尘在行善当中。

所以我们看,人一时行善,三年、五年行善很多,一生行善的人就不多了。除非他是真的没有掺杂这些习气。我们注意看很多皇帝,一开始的时候挺好,结果过了一段时间,恭维的声音太多了,他开始飘飘然,觉得自己很厉害了,晚年可能就出事了。那我们读历史觉得:哎呀!这皇帝太不应该了。坦白说,假如让我们去干,会怎么样?唐玄宗清醒的时候是开元之治,煳涂的时候是安史之乱。我自己去干,我看开元之治也干不出来。真正遇到那些境界了,我们抵不抵得过那些诱惑?其实诱惑还是缘,因遇缘才会产生结果,因还是在内心的习气,还是在贪瞋痴慢疑上面的问题,这个我们要非常警惕。所以这个行善绝对不能染着上名闻利养的心。

尤其我们有机会亲近师父,好事,也可能是坏事。好坏自己决定的。比方说,师父到我们中心来了,有机会听到,亲耳听师父教诲,终身不忘,照着奉行,这大好事。假如有机会亲近师父以后,见到人就说,「我跟你讲,昨天我见到老和尚。」那所有人说,「哇,真的,好羡慕你。」自己就怎么样?尾巴就翘起来了。那这个还是名利心在作祟,自己不见得洞察得到。

你说干好事的人,「我告诉你,我吃素十年了」,「我告诉你,我听师父讲经二十年了」,那你看,这些心态都已经偏颇掉了,自己不知道。所以人最冤枉的就是在殊胜的因缘当中,横生名闻利养心,那真是天大的冤枉的事情了。所以要护念好自己的起心动念,护念好自己的道业。不能夹杂,要清净才行,心净佛土净,才能往生西方。

所以「严以律己」,非常有道理,但「宽以待人」。人家百分之九十是自私,百分之十是为人,那我们要肯定他百分之十。不能人家做了一些好事了,我们在旁边说风凉话,「他都是带着目的的啦!」那这样就不妥当了。人家在欣赏他的善,我们还踹他一脚,反而带动人不懂得欣赏别人好、尽挑别人毛病了,就会苛刻。所以了凡先生说的,「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要懂得随喜功德。这是「乐人之善」,欣赏别人,扩宽自己的心量。

「乐人之善」,另外一个角度,不言人家之恶,不言人家的缺点。这个在《太上感应篇》裡面,好几句都是强调这一点,不要攻击别人的缺点。「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带动一个人效法学习人家善行的风气。「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你讲人家不好,讲到人家情绪受不了,火山爆发了,那可能冲突甚至仇恨都会产生。

而且为什么不能「扬人恶」呢?因为人他修行还没到一定的程度,一听人家的不好就落印象,那个印象很难拔出来,所以我们就无形当中造业。造什么业呢?让彼此可能不认识的人,或者彼此本来熟悉的人,我们这么一批评,他们彼此就造成隔阂,造成对立,那就是造业了。我们一言一行应该带动整个人与人、天下的和气才对,怎么可以去造成对立跟冲突,那这个就跟佛陀的教诲相违背了。

而且古君子,是连在别人面前讲人家恶,根本就开不了口。假如我们今天遇到人就批评人批评得很顺,那跟古圣人的差距太大了。世间的君子都做不成,那根本谈不上说去作佛、作菩萨了。《无量寿经》非常恳切的叮咛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一般的经典都是身、口、意,《无量寿经》,口、身、意,可见得要往生,这个口业要守好,每天这个嘴巴不知道动多少次。有没有哪个同仁算过自己一天张口多少次?一不谨慎,这个口就造业了。

所以大德讲,「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邪念一动,嘴巴一开,就很容易造业了。所以「话说多,不如少」。少说不是不说,真的有可以利益人的时候、赞叹人的时候、安慰人的时候,开口;对人无益的话,一句都嫌多。念佛都时间不够了,哪还有时间去讲这些无益于人的话呢。

所以怎么对治这个讲别人过失的习气?平常多念佛。今天要考试,你们怎么没反应?因为我刚好谈到这里就想到印祖说的,「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能这么做,就好像人的心像湖面一样平静,突然起个波浪,马上看得清清楚楚。平常念佛,一起个邪念要讲人家是非,马上警觉,那个话才到嘴巴,还没出去,「阿弥陀佛」,就把它给吞进去了。所以「阿弥陀佛」是妙法,可以对治这些身口意的习气。

切记,人都会落印象,我们不可以再障碍别人的清净心,障碍别人修行了。假如要谈他人的问题,「规过于私室」,当面跟他谈,真诚跟他谈,可以的,那是尽道义,那不是言人家的是非了。这也是本分,「过不规,道两亏」。

假如我们劝他劝不动,缘不具足,找可以劝得动他的人,而且是真正确定为他好,然后我们谈了之后他也不会误会的,这个要客观分析。比方你找这个人去帮他,你跟他讲完,他反而觉得,哎呀,你是看他不顺眼,那又造成是非了。你找的这个人是什么?「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他以大局为重,他很有修养。然后你是真正很真诚的希望帮助对方,把一些情况讲清楚,希望他能够去劝他。人是否真诚,人家听的人可以感受得到。

假如我们去跟他讲,就是发牢骚,发脾气了,那这也是错误的。一讲起来,口头上说,「我是为他好」,然后一讲,激动得不得了,然后血压都高起来了,那这个就自欺欺人了,明明就是动情绪了,还口头上一直「我是为他好!」所以修行要先打破自欺一关,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道理懂太多了,明明念头不对了,还讲一大堆道理,好像很漂亮给别人看。这个要「乐人之善」,不扬人之过。

接着,「济人之急,救人之危」,非常能感同身受去帮助别人。圣贤人特别强调「救急不救贫」,只做雪中送炭,不做锦上添花。因为世间福报不够,雪中送炭的事,太多需要做了。结果净忙着锦上添花,其实那还是搞名闻利养,还是可能带着目的要去巴结、要去谄媚谁了。

你说以一个国家来讲,政府官员不是常常要讨领导的欢喜,这个完全错误的,是要常常代领导去爱护人民,这是正确的。那他的精神应该放在雪中送炭。

在《论语》当中有一段话讲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君子很容易相处,很容易侍奉,只要你尽心尽力为人民,他欢喜。「难说」是什么呢?很难谄媚他,取悦于他,因为他不需要这些东西。反而是那好大喜功的人,他需要这些虚名,需要这些谄媚、巴结。所以不需要刻意的要去取悦于有德行的人,君子。「说之不以道,不说也」。你怎么让他欢喜?真正让人民受益,让大众受益,才能让他欢喜;不是这样去做,他不可能会欢喜。「及其使人也,器之」,而当他真正要提拔重要的人的时候,他就不是看你平常有没有给他送礼,平常有没有给他讲好话,他是要看这个人是不是真正为众生、为人民。

今天假如我们去谄媚,去看领导的脸色,自己心性有问题,讲的话都是故意要挑领导喜欢听的,那根本道业都是在下降。而且是什么呢?是瞧不起领导。觉得领导是这么一种水平的人,是需要谄媚,需要讲好话的,那是瞧不起自己的领导人啊。这个理我们要想清楚。真正一心为公,真正为领导分忧解劳,真正辅助,把利益众生的事办好,这才是正确的为人之道。

所以修行,首先要把世间的习气要把它洗刷掉。不能没学佛以前,世间这些习气,世间的味道很重;进了佛门,进了正法道场,还是一样巴结、谄媚、讲好话,去不掉。那还是很难功夫得力。所以真正能时时感同身受人民的需要,这是真正圣贤佛弟子了。

而一个团体,甚至于是国家、政府,假如风气都是只听好话、只讲好话,那就粉饰太平,看不清楚真正人民的状况。喜欢听正直的话、听实话,才能真正了解实际状况,民生疾苦。以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团体,真正听老实话了,才能知道做的哪里还有不足,怎么做得更好,而不是净听一些赞叹的话。八风吹,会动啊,要有高度警觉才吹不动。

好,所以这每一句经文,确实就像孟子讲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随时要守好这一颗心,在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中,这是会修道的人。用这样的心境去领受每一句经文,都有很大的受用,都会对治我们严重的习气。

所以下一句经文讲到: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这些经文其实都是期勉我们,能够人我一体,「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个心态非常重要。没有这个心态,我跟他人分得很清楚,「我执」就一天一天加重了,「我执」愈重,就往堕落的方向走了。所以要进佛门,首先第一关要打破「我执」,打破自私自利,要愈来愈澹,不然佛法没办法修,不得其门而入。

而这种感同身受,「人饥己饥」的心境是不是学来的?它是本有的。本有的我现在怎么提不起来?本有是「人之初,性本善」,现在提不起来,为什么?「苟不教,性乃迁」,染上习气了。

科学家有做实验,几个月的孩子,走路根本都还不稳,摇摇晃晃的,他们给他做个实验,就是成人走在前面,故意东西掉下去了,看小孩有什么反应。小朋友拿着那个东西,走过去拿给那个掉下去的大人。所以他们从这个实验证明什么?人性是善的,他看那个人掉下去了,他马上要去还给那个人,他没有那种「我」的贪念。所以这个孩子假如他的父母是范仲淹这样的修行、德行,那他一辈子都保有这种心境了。

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一生都是道义,没有这种世间利欲沾染,甚至为了道义不怕死。有一次范纯仁当官的地方旱灾,人民没法吃了。结果他给朝廷汇报,按照规定要朝廷下旨下来,他才可以开仓。他说等那个时候不知道死多少人了,所以他宁可违法,宁可被降罪,还是把这个仓库打开,赶紧让人民吃上饭。因为这样救活的人不少。道义到可以捨己为人。后来有一些心术不好的官员,就借题发挥了,「你看,没听朝廷的话,这么大胆就开仓了。」结果就派官员去查。这个消息传开之后,老百姓赶紧又把那个米仓给填满了。得民心啊,「爱人者,人恒爱之」。

而这个『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最明显的,孩子对父母。我们看那个「暖春」有一句话,大家印象不知道记不记得,你看小花说她最高兴的是什么?看爷爷笑!你看,爷爷高兴了,她高兴;爷爷难过了,她难过。

这个是我观察到的,曾经我们在母亲节,让孩子给母亲感谢磕头礼拜。结果有一个孩子应该是五岁吧,给他妈磕头,他妈太感动了就开始流眼泪。然后当他抬起头来看到他妈流眼泪,他马上就趋身过去跟着流眼泪了。结果事后我就问他,我说刚刚你怎么流眼泪?他说因为妈妈流眼泪了。孩子的心,本善很明显,看到母亲流眼泪,好像马上那种感同身受就油然而生。

包含我还看过一个情境,两个小孩两、三岁,那走都不是很稳的,在那走走走,跑跑跑,第一个掉下去了,砰,好大声,他后面那个小朋友,「哇」,哭起来了。奇怪了,不是他摔倒,他先哭了。因为他那个「砰」,震的声音,他好像感觉到,哇,他好痛啊,就哭了。

现在修行好的同仁,可能在看电视看到一些人家痛苦的景象,那个人还没掉眼泪,他先掉眼泪了。有些人学了以后说,「掉眼泪,情执!」自己掉不出来,还说人家情执。自己都愈学愈麻木,愈不能感同身受,还说人家情执。人家那个是瞬间体会到别人的苦流下来的眼泪。

所以那个跌下去的小孩,回过神来才哭,是吧?他因为撞下去了,一下子还没有回过神来。结果假如这个母亲不懂的,马上走过来对自己孩子讲,「是他跌倒,你哭什么!他痛又不是你痛,不哭!」那就麻烦了,把他这个天性慢慢就误导了。

所以这个是本有的,学习圣贤经典,是恢复赤子之心。圣贤人,他们是终身保持这样的心境。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看人家有好的果报,看人家有优点都是肯定、欢喜;见人家有不好,反省自己;见人家有不好,怎么协助他改过。纯是一颗善心。而我们要能这一生德行有所成就,这个心境非常重要。我们看历代的圣人,他们都是做到这一点。大禹治水,在《孟子》里面提到,只要有人被水淹了,大禹就觉得,是我害他被淹的,用这种心境赶紧去帮人民解决问题,救民于水火。周朝的始祖后稷,他是专门教老百姓种田的。只要他听到有人挨饿了,他就会觉得是他害的,赶紧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不分彼此的那种胸怀,甚至于比当事人还要担心,还要着急。

所以圣人不责怪任何人,都觉得是自己做得还不够。所以我们看夫子是我们的榜样,是至圣先师。夫子讲,「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丘之罪也」。世间人没有受到这些圣贤的教化,不只不责怪任何人,觉得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所以圣人常受天下之责备,而没有责备人的心。所以我们要效法这些圣贤人。

好,那今天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第四十八集)蔡礼旭老师 2010/11/1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10-014-048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不能同日生;愿同日死--蜂 不能同日生;愿同日死--蜂

细节决定成败?关键不能缺少正知见 细节决定成败?关键不能缺少正知见

蛋不能吃,它是致癌物桃园 蛋不能吃,它是致癌物桃园

皈依修学手册:人与非人不能为灾 皈依修学手册:人与非人不能为灾

行善易命,邪淫丢官,竟然都是如此迅速 行善易命,邪淫丢官,竟然都是如此迅速

行善切勿犯邪淫,否则一切光明福报全部减退! 行善切勿犯邪淫,否则一切光明福报全部减退!

行善切勿犯邪淫,否则一切光明福报全部减退 行善切勿犯邪淫,否则一切光明福报全部减退

静坐时或平时的心态,为什么不能批判 静坐时或平时的心态,为什么不能批判

寂静法师:你绝对不知道吃饭都能改善你的家庭和事业 寂静法师:你绝对不知道吃饭都能改善你的家庭和事业

这是魔鬼的情绪,我们万万不能要 这是魔鬼的情绪,我们万万不能要

行孝不能等,我不再自己欺骗自己 行孝不能等,我不再自己欺骗自己

放生指南:什么鱼不能放生 放生指南:什么鱼不能放生

老三轻松胜过两位哥哥降服了盅虫 强大和勇猛却不能制服盅虫? 老三轻松胜过两位哥哥降服了盅虫 强大和勇猛却不能制服盅虫?

不能再让这样的习气毁了自己 不能再让这样的习气毁了自己

善人不能只满足于善报——记我的父亲与他的临终善报 善人不能只满足于善报——记我的父亲与他的临终善报

打妄语才能去学佛,这样是不是不能受五戒 打妄语才能去学佛,这样是不是不能受五戒

第49集 即然一切法空,行善作恶,天堂地狱,还有差别吗? 第49集 即然一切法空,行善作恶,天堂地狱,还有差别吗?

【漫画】恶不能障,弥陀救度 【漫画】恶不能障,弥陀救度

别急着对一个人下判断,短暂的相处不能让你了解一个人 别急着对一个人下判断,短暂的相处不能让你了解一个人

老想一些淫色的东西,学习不能集中注意力,怎么解决才好? 老想一些淫色的东西,学习不能集中注意力,怎么解决才好?

绝对不能邪淫!果报很惨!超级倒霉! 绝对不能邪淫!果报很惨!超级倒霉!

在整个五根当中,耳根是其他诸根所不能及的 在整个五根当中,耳根是其他诸根所不能及的

不能忽略权法的重要 不能忽略权法的重要

修行中出现的不思议境界,为何不能随便向外人说 修行中出现的不思议境界,为何不能随便向外人说

不能起颠倒,这是净土宗的底限 不能起颠倒,这是净土宗的底限

任是千佛,不能出因果二字 任是千佛,不能出因果二字

什么样的人不能皈依佛门 什么样的人不能皈依佛门

净土一法难信就在我们不能了解阿弥陀佛的心 净土一法难信就在我们不能了解阿弥陀佛的心

林肯——我不能丢掉良心道德 林肯——我不能丢掉良心道德

修行不能自欺欺人,一定要真实 修行不能自欺欺人,一定要真实

第010集 密教之修行不能使人成佛(下) 章正钧老师 第010集 密教之修行不能使人成佛(下) 章正钧老师

第009集 密教之修行不能使人成佛(上) 章正钧老师 第009集 密教之修行不能使人成佛(上) 章正钧老师

遇到求生不能,求死不能的病人该怎么办 遇到求生不能,求死不能的病人该怎么办

为什么第八识不能造业 为什么第八识不能造业

五逆谤法不能往生,是否意味佛的慈悲不够普遍 五逆谤法不能往生,是否意味佛的慈悲不够普遍

坚持行善,人生没有不好的 坚持行善,人生没有不好的

达真堪布:绝不能让它过夜! 达真堪布:绝不能让它过夜!

逃避并不能解决痛苦 逃避并不能解决痛苦

宁可千年不悟,也不能一时住境 宁可千年不悟,也不能一时住境

无这「四心」不能参禅 无这「四心」不能参禅

闻到净土法门而不能信受——非愚即狂 闻到净土法门而不能信受——非愚即狂

人不能过得自在,只因有太多的挂碍 人不能过得自在,只因有太多的挂碍

要以法相见,不能以情相牵 要以法相见,不能以情相牵

不能离开事相来谈事外之理 不能离开事相来谈事外之理

为什么出家人不能礼敬白衣 为什么出家人不能礼敬白衣

善业不能改变烦恼,但善根不一样 善业不能改变烦恼,但善根不一样

不要在修行路上徘徊,徘徊绝对没有成功的可能 不要在修行路上徘徊,徘徊绝对没有成功的可能

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感应 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感应

积德行善,改变邪淫的命运 积德行善,改变邪淫的命运

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成佛不能分内外 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成佛不能分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