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节选自《菩萨优婆塞戒经讲记》

2023-07-16 布施

初机学人乐种福田,然而大多不知福田与毒田差别所在;往往正当种福田时,所种却是破坏正法之毒田。如是求福反成助恶之因由,端在不知三乘菩提差异所致,是故闻说深不可测之如来藏妙法时,即因名师误导之故,即等视如来藏妙法同于外道神我,由是而极力护持否定如来藏之邪师,产生了力助破法者之愚行,以冀如来藏妙法消失不传。由是缘故,欲藉此经中佛所宣演三乘菩提异同所在之正法智慧力,令诸学人悉得了知真实福田与假名福田毒田之差异所在,由是而令修学菩萨行者所作布施,悉皆正得广大福德。今此戒经之中,对于三乘菩提之差异所在,有极为详尽之剖析;学人读已,即能深入了知同异所在,以后修学佛道之时,庶几有眼能判、功不唐捐。

善男子!若有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时,即得名为无上褔田。如是菩萨出胜一切世间之事及诸众生。《优婆塞戒经》(解脱品)第四

假使有阿罗汉座下的某一弟子真实发起无上菩提心时,阿罗汉还得要恭敬这一位弟子;因为佛道真的很难成就,而他的弟子竟敢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当知这个弟子是个大心的人,是菩萨种性,应该说他是无上福田。为什么是无上福田呢?因为菩萨的种性出胜于超出而且胜过一切世间之事,也胜过所有一切三界众生。

若少财时,先给贫穷,后施福田;先为贫苦,后为富者。《优婆塞戒经》(名义菩萨品)第八

假使财物有时不足,没有办法做广大施,那时应该先施贫穷的人救活生命,等以后有钱了再来种福田;因为穷人的性命都快没了,你要先救命,然后再为自己种福田而打算,等以后有钱再来做,这也是在世间法上作人的基本。如果看见有人快饿死了,却仍不肯布施食物,一心想着要去种褔田,这就叫作假种福田。救命远比种福田更重要,来世所得福德也更大,因此菩萨应该先为贫苦,然后才施给富有的人,假使富人恰巧也需要的话。

云何物净?非偷盗物,非圣遮物,非众共物,非三宝物,非施一人回与多人,非施多人回与一人;不恼他得,不诳他得,不欺人得,是名物净。云何心净?施时不为生死善果、名称胜他、得色力财、不断家法、眷属多饶,唯为庄严菩提故施,为欲调伏众生故施,是名心净。云何福田净?受施之人远离八邪,名福田净。《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第十一

在做布施行中的财施与法施、无畏施时,可就得要注意到三个因缘了!否则还是不能成就这八法的。佛真慈悲,把这三个因缘也说了,也就是种福田时特别要注意到的三件事:第一、所布施的食物、财物都应该清净。第二、布施时心中要清净。第三、所种的福田也应该是清净福田,而不是染污、不净的福田。为何不净田也是福田?譬如有人是虚妄说法、滥膺信施,你去那边施财、施力也算是种福田;就算是个凡夫众生,你施与财、力,也是福田。除非他谤法、破法,如果不谤法、不破法而示现为大师,但是从来不未悟谓悟,也不曾暗示已经开悟了,没有犯大妄语业,最重要的是不谤正法,你在他身上或道场中种了福田,但他心里面贪着你的供养,所以是不净福田;虽然他的心中不清净,但你布施时仍然是种福田,因为他至少还有佛教出家菩萨的表相。但是布施时想要获得大菩萨的果报,想要能够自利也能利他,而且想要迅速成佛,那么在以上所说具足八事的布施时,还得要注意这三个因缘:物净、心净、福田净。

什么是物净?佛开示了几种:第一、你所布施的财物,不是偷来的,不是抢劫得来的。若是像廖添丁偷了人家的钱财来救济贫穷,就是施物不净。身为菩萨,布施时应该要以清净的财物来行施,所以第一件事是偷盗所得之物不可以用来布施,必须是净物才可以用来布施。第二要件是所施之物不是圣所遮物,若是佛诸圣所遮止而不可以用来供养别人的财物或饮食,都是圣所遮物。这个范围比较广,以食物来讲,你买了榴莲、牛排、猪排来供养僧宝,都属于圣所遮物;或者洋人的健康素食中常有五辛的葱蒜等物,那也是圣所遮物,不可用来供养三宝。乃至供佛时,辛香类的蔬菜也不许用作供物,譬如说萝卜、芹菜都有辛味,所以也不许用来供佛。但是牛奶及奶制品却可以供佛,因为不辛不辣,也不是杀生得来的,所以奶酥、奶酪等物也可以供佛,但是不能加了动物油脂作成,因为都是圣所遮物,这是讲究物净。

又如非众共物,是自己所有的财物,才可以用来供养三宝。譬如你在团体、或家庭中,准备拿来供养三宝的财物是这个家庭或团体共有的,不是你自己所有的,那就是众共物;把众共物取来供养三宝,你就犯了私自盗用公物的窃盗罪了,这样供养三宝就有过失了,就是供物不净。必须是你自己所有的财物才可以拿来供养,才算是物净。第三则要求所供养的财物必须非是三宝之物;譬如出家了,或是住在寺院中的近住男、近住女,若是想要布施众生时,不可以取用三宝的财物去布施。譬如有个乞丐前来乞食,似乎快要饿死的样子,你刚好在寺庙中,就自己匆匆忙忙跑进厨房,没有征得常住法师同意,就添了饭、装了菜去供养那乞丐,就成为侵吞三宝物而行施,属于侵损招提僧物,来世果报很严重的。即使是常住法师想要布施给那乞丐,也得要先向常住主事者告白,因为这是众所共物。若是来不及征求同意,最好是把自己该有的饭菜用来布施;或是以自己的钱财赎得这一碗饭菜,再拿来布施给乞丐,或是事后补赎也可以。这些事相大家也得要注意一下,三宝之物可千万动不得,因为来世的因果很大。譬如有人不小心在寺院中借用原子笔写字,习惯性的往胸前口袋一插,就带回家了;后来发觉是从寺院带回家的,下周去寺院时可得要记得送回去,因为这个因果很大;这叫作无心盗取招提僧物,因果很大的,千万要记得归还,不然来世可就吃不完兜着走;若是不小心送了别人,又成为施物不净了。

此外,布施时不可以行别请之法。菩萨戒中不是有个别请僧戒吗?不可以把原来讲好要布施给某甲的财物,因为出现另外的因缘就反悔了而布施给某乙;有时因为原来想做的布施是只对一个人,觉得人情比较少,就改为布施给很多人;不可以如此!因为话已讲出口:出口成愿,不能再改了。你既然讲出来:我这个珍宝要供养某一个人。以后就不能再改说要供养很多人、要跟很多人结缘。你若想要跟另外的很多人结缘,就另外再拿钱出来,否则就会成为施物不净。也不可以本来要布施给很多人的,后来想到那些人看了就讨厌,就改为只布施给一个人,这就成为施多人回与一人,也是佛所禁止的。又如已经跟某人讲过: 我这本好书,要供养某某法师。可是中途看见了另一位法师:我怎么把他忘了?我更喜欢他。结果又改为供养他别请僧这也是犯了菩萨戒。如果你这样做了,就是施物不净。此外,所供养的财物不可以是损恼他人、逼迫他人而得到的财物,必须是如法取得的才可以;也不许是骗来的,如果是用欺诈的手段去骗来的,这财物就是不净之财。欺,就是用势力去压迫他人而取得的财物;恼,不一定是压迫,而是故意捣蛋,让人受不了而把财物交出来的。所以,仗着势力或恼乱而压迫别人交出财物,再拿来布施,就是物不净。总之,布施时不可以用不如法的手段取得财物来布施,才可以说布施的财物是清净之物。

第二是施时心净。如何布施才是心净?这是心态的问题:布施之时不是为了增长生死善果而行施的。譬如布施时心中想着:我现在布施这一团饭给这个乞丐,未来世色身会更健康一点。这就是心不净了,你是在求世间生死的善果嘛!这布施就成为求世间法了!应该以此福德回向证得解脱道,或者回向亲证佛菩提果及世世自生智慧能度众生,这样就不是为生死善果而布施了,就是心净。布施时不要为生死善果而做,也不可以为了想要善名超过别人而行布施,在世间法中叫作伪善,是做给别人看而求名,也为了名称胜他而施,这是不净心施。有人则是为了想在未来世色身更有力、更健康,或者财富更多,就是为得色力财而布施,这就是心不净;心不净施就只能得到世法中的福德,不得修行上的功德。功德是自受用,福德则是后世的依报。也不可以为了延续家法而布施,家法就是求三界中的有为法,也就是希望这个布施可以使未来世的自己讨到好老婆、嫁个好老公,这是欲界中的家法。若是求来世的禅定证量,是求色界、无色界境界,是求三界之家的布施法,这就是求三界有为法的果报,就成为心不净而施。还有人想:我们家都是代代单传,我应该多布施、多行善,多跟众生结缘,未来世就可以每一代都广有多子。转轮圣王不是都有一千个太子吗?这就是求眷属多饶,求眷属多饶也是心不净而施。如果能避免这五个不净心而行施,就叫作心净。心净而行施,是单纯的为了庄严佛菩提,庄严自己未来成佛时的世出世间果报而布施,这就是心净的布施。此外,为利乐众生而布施,想要调伏众生而布施。不是为了自己后世多饶财宝,也不是为了自己此世广得善名称,只是为了调伏众生,让众生借着你布施的因缘,对你有好感而引他进入佛法,这是调伏众生故施,能如此行施,就叫作心净。

第三是福田清净。这是针对被施者而说的,会影响到你未来世因施而得果报,所以也须特别注意受施的对象。佛说被你布施的人必须是远离八邪,才可以布施。八邪是相对于八正道而说的:正命的相反就是邪命,正智的相反就是邪智,依此类推。譬如在家人应该以正当的职业来谋生,但是有的人弄个空头公司,诈骗众生财物;又如有人开午夜牛郎店、开绿灯户,其实就是卖淫,还说得很好听:援助交际。以这种不正当的方法取得生活资财和用来布施的,都是邪命而活的人。如果你布施给这种人,就是所种的福田不清净,后世的回报则是不清净的福报。如果有人正命而活,可是生活很困苦,需要你帮助;他的职业是正当的,只是因为时运不济所以无法过活,你来帮助他,这就是清净的福田:清净的贫穷田。虽是贫穷田,福德种子种下去,来世还是有福德的,所以叫做福田。关于功德田、报恩田、贫穷田的义理,稍后再讲。又譬如说:今天我如果出家了,我把正法传给众生,不是把邪知邪见传给众生,那我是远离邪业的,住在正业中;也是离开邪行而住在正行中,如果我这样出家而接受大家的供养,我就是清净福田;我接受供养以后又把它布施出去,那我这福田就更清净了,就成为具足清净的福田,就是福田净。如果每天想要人家来供养,越多越好,就不是正命而活了!因为出家以后应该以弘法为志业,以利益众生为志业,可是心中想的总是钱财,就变成邪命而活了!这样的出家人就是福田不净!譬如西藏密宗的喇嘛们,他们正是不净福田的具体表征:喇嘛们看女人时眼神与常人不同,因为他们心里面想的是:这个女众可以用身体供养我,当她与我合修双身法时应该会是哪一种情况?他们是这样想的啊!所以眼神就一定会显得很怪异了!除非懂得收敛而暂时舍弃了邪思,否则眼神总是怪异的,请问他们这种福田净、不净?(众答:不净。)不但不净,而且是龌龊的。如果是在***身上种福田,也算福田;如果他们不像黄教一般否定如来藏,如果他们不崇密抑显而谤正法,也不以双身法套在诸佛头上而妄称为最胜法,那也可以算是福田,但却是不净的福田,因为他们以邪命而活:为别人传财神法而受供养。传财神法来收供养是贩卖世间法,是邪命过活,邪命而活就是福田不净。

更何况他们传的财神法根本无法让人致富,如果传财神法能让人致富,他早就变成大富翁了,还要传财神法来受人供养吗?他们是为了你的钱而传财神法给你,如果他们的财神法真的有用,就不必世界各处去劝募了,他们只要在达兰莎拉每天修财神法,金银财宝就会一直送去给他们了,可是却仍然个个穷得要到全球去传财神法来赚钱,邪命而活;你若布施给这类人,就是所施福田不净。我们再把层次拉高一点来讲,譬如有人心想:我现在是一方之师,所以我是大福田。当他有这一个念头,你在他身上种福田就已经成为不净福田了。如果身现大师之相,徒众巨万,可是讲的法都是常见外道法,这也是不净福田。

如何才是真正的净福田?佛是最清净福田,了义究竟正法是最清净福田,然后是已得正法的胜义僧宝是人间最清净福田。可是要在末法年代寻找这样的清净福田,还真的不容易;诸位现在正在努力种的正觉福田,正好是目前世间最清净、也最胜妙的福田,所以诸位未来世都将大有福报。可是这一方福田我也一样要种,不能开辟出来光让你们种,所以我也在准备,正觉寺大福田我也一定大力耕种的,这就是福田清净。如果我告诉你们说:这个是清净福田、无上福田,大家都来种。可是我自己一毛钱也不种,那就表示这个福田纵使是真正福田,但讲的人自己是有疑心而不全信;如果自己都不信,显然不是真正的清净福田。

以上说的是物净、心净、福田净。可是诸位种了无上福田之后心中要清净,不要生起后世财物果报的想法,否则就是心不净,就将会只有来世的福德而无此世及后世的功德了!所以物净、福田净之后,自己也要心净。心净而种福田时,不但未来世广有福德(因为不管你种下去心净、不净,福德一定有的),而且还会有功德。我们不要光是得福德就满足了,也要有功德受用啊!可是功德从哪里来的?应该探究。这五法:施时不为生死善果、名称胜他、得色力财、不断家法、眷属多饶,若不为了这五法而去种福田的,就又可以生起自受用功德了。若生起求世法的念头,解脱的受用就不见了!功德是自受用的啊!所以种福田时不要心中想着未来世的世间法果报,因为在无上福田种福德,未来世一定是无量报,佛在后面将会讲到;但是不必去想它,不管你想不想它,你在来世该得福报始终是存在的,就好像钱存在你的银行账户中,别人不能提领,所以永远都会在。既然永远都在,就不必一天到晚想着:我来世会有二百亿的回报。当你不关心、不想它,你就不会被世间法的福德所拘束,那就多出一份功德了,这才是有智慧的人。否则就被福德!我所把你绑住了,那就变成没有功德了。

佛又说:善男子啊!如果能以物净、心净、福田净这三个因缘来布施的话,就可以具足寿命长远乃至处众无畏啊!所以种福田时还真的必须选择一下:我们将要拿出去布施的钱财清净不清净?我有没有用求世法的不清净心来布施?我所要种的福田是否清净?这三种因素都要好好考虑到。种到不净福田与种到清净福田,二者的果报相差很大,所以佛特地为我们说明,希望我们布施时要有智慧,可以对佛菩提的修证有更大的帮助。这是佛陀特为了我们未来世行菩萨道的资粮而考虑的,本来就应该如此正确的布施。如果能依佛所教而奉行,你就可以在未来世拥有寿命长远、多饶财宝乃至于大众中都无所畏等八种利益,如此而行菩萨道,就可以很轻松愉快的修行及利益众生。

在分别福田的净与不净时,有一件事情必须特别注意:你种福田时千万不要种到毒田。福田跟毒田是不一样的!譬如西藏密宗就是毒田!我这话虽然很尖锐,不过我讲的全都是事实,没有一丝一毫的虚妄。假使把《狂密与真密》详细读过了,就知道为什么藏密是毒田,因为他们四大派都同样是陷害众生堕入毁破最重戒的双身法中。最须注意的是藏密的黄教,如果是白教、红教以及花教的自续派中观,他们在般若的亲证上面,最多只是把如来藏悟错了,至少还承认有如来藏。可是黄教的应成派中观,是主张一切法都空而无如来藏,以专破他宗的种种辩解理论破斥别人,然后总结说:如是应成。所以名为应成派。可是他们却是断灭法,因为否定如来藏而使涅槃成为断灭境界啊!为了弥补这个过失,所以又另外建立一个不可知、不可证的常住不坏的意识细心,却又落入常见中,所以他们是具足断、常二见而严重破坏正法的破法者,不只同样是主张双身修法的邪淫之徒而已,所以是特大号、特别毒的毒田。

到现在为止,他们还是继续在否定如来藏实相法,譬如昭慧法师现在仍然是继续否定如来藏的,这其实是特大号而特别毒的毒田!如果在那里种了福田,其实都是在种毒田。另外还有别的破坏正法的单位、团体、寺院,你去种福田就是在帮助他们破法,就是种了毒田,来世一定要同负共业的。你种了这个毒田,当然还是会利益了一些人,至少那里的常住法师有得吃、有得喝,还是有福德的,不过那一方福田却是有毒的,因为他们抵触正法、破坏正法!所以未来世虽然仍然会有福德果报,但是来世所得的世间法财报将会影响你的道业,因为他们用你布施的钱来破坏正法,当然你要负破法的共业,而破法行为的布施,在来世所得的钱财将会在不清净的事物上回报,一定会影响到你来世的道业阻障重重,所以佛陀特地为我们讲到布施时应该注意的三个条件:物净、心净、福田净。所以必须在布施前先考虑所施的福田净或不净。

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生怜愍故给施贫穷;舍烦恼故施于福田,成功德故施于贫穷;增长一切乐因缘故施于福田,欲舍一切苦因缘故施于贫穷。《优婆塞戒经》(二庄严品)第十二

菩萨有智慧,所以在布施时能分别所布施的福田种类:是福田或是贫穷田?但是菩萨布施时不会故意向布施的对象指称是福田或是贫穷田。他知道而不讲。菩萨是为了想要增长福德的缘故,所以施于贫苦者,贫穷人是菩萨的贫穷田,是把贫穷布施出去。表面看来是布施财物,其实是布施了来世的贫穷。有智慧的人接受别人帮助以后,将来自己有能力时也要赶快去布施,不要永远成为被布施的对象,否则未来许多世中将会一直贫穷受苦,因为一直都没有在福田中种下福德种子嘛!又如何能在未来世收割福德稻子呢?所以菩萨将钱财物资施于贫苦者,被施的贫苦人就是贫穷田,因为贫穷人也是田啊!只是贫穷田与福田有差别:种子被种在贫穷田中,未来世收割时的果实比较小。譬如稻子种在无肥的砂砾之地,再怎么洒水,能长出来的稻子总是很少;如果种在福田就不一样了,有福之田表示很肥沃,随便种一种,未来世结果时都是一大串又一大串的美好果实,这就是贫穷田与福田的差别。

菩萨为了增长无上妙智能而布施于福田:想要获得无上胜妙智慧而必须布施的对象就是福田,不在福田上布施,而在世间法中布施,只能获得世间法智慧;在表相正法中布施,只能获得表相正法智慧;在无上胜妙智慧正法上布施,才能获得无上胜妙智慧;想要获得无上胜妙智慧的人,就必须在无上胜妙正法的福田中布施,不能以表相正法中的布施而想要获得无上胜妙智慧。福田分为贫穷田、福田二种,福田又可再分为二种:报恩田、功德田,合称为福田。表相正法道场及无上胜妙正法道场都是功德田,都归类于福田中,详细差别会在后面的经文中再作说明。想要获得智慧就必须在福田中种下福德种子:以财物或身力布施而护持之。但是布施于何处最能获得智慧呢?当然是三宝,三宝是福田,也是功德田,所以供佛的福德很大。可是西藏密宗所供养的都是鬼神冒充的假佛,供养了以后,来世将会与那些鬼神冒充的假佛常在一起,不可能得到真实智慧的,真实的佛陀才是真正福田。

否定方广经典所说如来藏妙法、又否定原始佛法涅槃本际的应成派中观,绝对不是真正的法宝、佛法,他们都是以常见法的意识心,取代佛菩提道的第八识如来藏妙法,都是破坏正法者。只有符合三乘菩提法义的佛法才是真正的法宝,所以弘扬原始佛法涅槃本际的解脱道法义,以及弘扬方广诸经所说如来藏妙法的弘法者,才是佛门的僧宝,才是真福田;否定涅槃本际、否定一切种智根源的如来藏者,虽然身现出家相,仍然是破法者,都不是福田,连贫穷田都算不上。在不否定法义的前提下,大乘僧宝有两个层次:第一身、口、意行清净,持戒不犯,不贪钱财名声;第二是已经证悟实相而生起般若智慧了,这两种都是真正的僧宝,都是大福田。大众把福德种子在这二种福田种下去,来世的果报将会很大,后面经文中立刻就会说到。若是为了增长无上妙智能而种的,种下去以后真的能增长无上妙智慧的道场,就是福田。若想得到无上妙智慧,当然要在三宝种福田,但是不该在破坏正法的藏密毒田下种,因为他们不能增长你的无上妙智慧,还会变成破法的共业:成为帮助他们以外道法取代佛教原有的正法。所以种福田时千万不能随便乱种,种福田时还得要有智慧,所以佛特地教导我们要能分别福田与贫穷田。最重要的是要有智慧而能分别:布施给一般贫穷的众生是布施于贫穷田,来世也有收获:施于畜生可得百倍之回报,施于平常人可得千倍之报,若是施于证得初禅的外道,可得万倍之报,这些都是贫穷田。若是在三宝中,对证得初果以上的人种福田,来世都是无量报,这在后面紧接着就会说明。

佛说:如果是为了报恩而去布施的,是报恩的福田;若是因为怜悯而供给财物,布施给贫穷者,则是在贫穷田中下种。以世间法来讲,帮助过你的人当然也是福田:使你事业经营很顺利,一直赚钱;或是使你道业修行很顺利,都是你的贵人,显然他有很大的福德,才能够帮助你;后来你回报而供养他,当然他就是福田,都属于报恩田。世间法中有报恩田,出世间法中也有报恩田;但是常常有假名福田,大众都须注意,譬如有大师说:意识的粗心或细心可以进入涅槃境界中安住而不坏灭。 (作者案:意识粗心就是欲界中的离念灵知,意识细心是初禅、二、三禅定境中的离念灵知,意识极细心就是非想非非想定中不能返观自己的离念灵知),他们教导你这种外道的涅槃解脱道,你去布施护持他,这可不是种福田,而是害你大妄语的毒田;那你护持他,是要报什么恩?是想要回报他害你大妄语之恩吗?这当然不是报恩田。如果他教导你正法、正见,即使他还没有证量,但他教导你的知见是正确的,也没有陷你于大妄语业中,那你供养他就是报恩,是种报恩田。至少他引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了!为了报答这个恩德而布施于他,他就是你的福田。

但这只在真正的三宝中才会是福田,外道及佛门中的外道见者妄说涅槃,以外道涅槃来取代佛门的涅槃,实质上是破法者,你去布施、供养他,以为是在种福田,其实是在种害你的毒田。譬如他教导你:只要一念不生就是涅槃。最近有一本佛教道场发行的月刊杂志中,大法师这么讲;有好几个月中都如此开示,说一念不生就是涅槃;那其实是在害你,在他身上种下去,就成为种毒田了!

假使你听从大法师的胡乱开示,打坐到一念不生;或如学会无相念佛了,以后你要变成一念不生就很简单了,因为一念不生比无相念佛简单多了,只要把无相之忆佛净念舍掉就可以了,那真是太简单了!这时你只要打坐一念不生,觉知心不动,那就是大师们说的涅槃了。你若信以为真,就认为自己是阿罗汉了,万一口中说出去了,你可要准备来世接受大妄语的果报!若是在那种大师身上种福田,其实是在种害你之田,不是真福田;这样而说是在报恩田中种下福德种子,你到底是去报什么恩?其实是报他害你之恩。若以正法来开导,让你现观我见断除的智慧境界,现观我执断除的解脱境界,这是二乘法的福田。若是让你如此亲证以外,又再帮助你亲证法界的实相,发起般若中观的实相智慧,你布施于他,这才是大福田,这才叫作报恩田哪!在这报恩田、真实福田种下福德种子,此世可得证果、证般若智慧,来世也有大福德可得。若是种在贫瘠之田,当然也有福德,但因为是贫穷田,所以来世的福德很小。

诸位听到这里,就知道布施的大概因果了。以后哪一天,有人来找你:有一位老人家好可怜哪!孤苦无依,孑然一身,家徒四壁,米瓮都空了。我们去照顾那位老人家,种福田去。你说:不!这不是种福田,这是种贫穷田。这是佛为你开示的啊!所以佛法要现学现用。当他们找你去,你可以一起去帮助老人家,但这是因为出生了怜悯心,所以布施于贫穷的老人家,是种贫穷田,不是种福田。种福田这三个字不能随便乱用,要观察对方是福田或者非福田。

如果是为了舍弃烦恼而去布施的,那就真的是种福田了。舍弃烦恼,譬如到寺院去请求师父开示,让你减少烦恼,但是烦恼的定义必须界定清楚,不可含糊:烦恼是我见烦恼、我执烦恼。至于执着五蕴自我所有的烦恼,那已经是最低层次的啦!为了舍离这些烦恼而去寺院,先供养师父,然后请法,这才是种福田;如法宣说我见、我执烦恼内容的师父,是真实的僧宝,就是福田。若是你的我所烦恼很重,他会先教你把我所的贪着烦恼断除,再进一步断除我见的烦恼乃至我执的烦恼。但是有个前提必须注意:他教导你的断我见、断我执内容符合三乘经典的正理,不是用意识心常住于一心不乱而当作是断了我见烦恼。

若是为了成就功德而布施,应施于贫穷田。若是为了成就自己福业的功德,就必须布施给贫穷鳏寡、孤独老人;布施时只是为了把自己的悭贪心修除,不是为了来世的世间福德回报。这样布施,从决定要布施时就心中欢喜,正在布施时也很欢喜,布施过后不后悔而仍然很欢喜,这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功德而去布施的,所布施的对象就叫作贫穷田。因为这不是为了报恩,也不是为了断除烦恼而布施,所以是种贫穷田。若是布施以后心中不喜,后悔自己的钱财少了;或是心中欢喜而执着未来世一定会有的世间法财物回报,那就没有功德而只剩下福德了。

若是为了增长一切世间快乐的因缘而布施,就是种福田。增长世间快乐的因缘:供养三宝、护持正法是最快乐的。因为供养三宝、护持正法的果报最大,只有三宝之中才有出世间的圣人,正法又能使大众得到未来无量世的快乐,所以供养三宝、护持正法的功德与福德最大。于佛门三宝之外,没有出世间的圣人;对世间圣人种福田,来世的世间福德都有量数;若是供养到一位声闻初果的僧宝或是证果的菩萨,来世可就有大福气啦!因为来世的世间福德都是无量报啊!这样布施的目的,是为了增长来世快乐的因缘而做的,虽然看起来好像是求世间法而得到来世的无量财物回报,但这表示你在来世可以有很多资财来利乐众生,藉机度化众生进入佛法中。来世利乐众生的结果,后后世又有更多的资财可以利乐更多众生而获得更多的资财;一世一世不断做下去,到最后福德圆满时,你的一切种智也就不得不圆满了,这样布施就叫作种福田。

欲舍一切苦因缘故施于贫穷,若想舍离一切苦恼因缘而布施给贫穷的人,所种的田就是贫穷田。所以田有两种:福田和贫穷田。

所施之物手自授与,名精进波罗蜜;《优婆塞戒经》(二庄严品)第十二

还有一点很重要:你所布施的财物,应该自己亲手送给受施者,不要托人转交,除非你真的很忙。自己亲手送去,这样才叫做布施的精进波罗蜜;这里面还有因果:如果自己亲手送去,不经过第三者,未来世所得的福报就不会被别人掌控;若是委托别人帮你布施,未来世所得的福报就必须透过被托人才能得到;因为他帮你跑了这一趟路去布施,未来世你该得的福报必须经由他同意,你才可能拥有,所以有一部分是他该得的,而你该得部分还得经过他才能得到。所以护持正法、供养法僧,最好是自己亲手去做,未来世的福德谁都掌控不了你,而且全部是你个人所有,这叫作手自授与。若能手自授与,亲自去做,精进而且心无罣碍,这就是布施时既有精进、也有波罗蜜。

随有财物,常行慧施。《优婆塞戒经》(摄取品)第十三

有些人布施时是很没智慧的,种福田时也是乱种一场,后来甚至连毒田都种了,还以为种了福田,还以为来世会有大褔。为什么叫毒田呢?因为它戕害众生的法身慧命;譬如有人否定如来藏而说缘起性空,使得一切法都无因而起、无因而灭,最后变成一切法空的断灭空,连二乘解脱道的阿罗汉们所证的无余涅槃也都成为断灭空无的境界。他们以这样的断灭空法而说般若,这种田并不是福田,而且正是毒田。他们把如来藏否定以后,使三乘菩提都成为断灭空的戏论,三界中最胜妙的真实佛法被他们从根本加以破坏了,那你去种那个福田其实是种了毒田,因为那是有毒的法,未来世收成的果实将会是毒果,吃了反而为害自身,所以护持那些破法者就是造了破法的共业,未来世将会残害自己堕落三恶道中。所以,否定如来藏而说的法都是有毒的邪法,他们都是破坏正法的道场,你去护持他们时都不是在种福田,而是造共业:是在支持他们破坏正法。所以佛说布施时还得有智慧,不能乱布施。如果你去西藏密宗布施,不如去护持东密,乃至不如护持民间信仰,千万不要去护持西藏密宗,因为他们的法严重偏邪:始从结缘灌顶时,就已经是以双身法的宗旨来为你灌顶啦!修学中脉观想的法,也是为了与异性合修双身法而作准备的;修到最后则是把所有修行实证都用到双身法上面,把邪淫乱伦的淫触境界当作是最胜妙的佛法,其实都是以外道法取代佛教正法!所以在他们身上种福田,事实上都是种毒田。

西藏密宗这个手法叫作李代桃僵:譬如有人喜欢李子,正好有一棵桃树的根干很大,他就把桃树砍断,再把李树的枝枒插在桃树的粗干上,吸取桃树的庞大养分而支持李树开出茂盛的花、结出茂盛的李树果实,桃树就此僵化而不存在了,这叫作李代桃僵。西藏密宗就是以这种手段,以男上师与女徒弟双身合修淫乐的外道法为内容,在不知不觉之间取代了佛教。他们千年来一直是以这种手段寄生在佛教身上,从来没有停止过,现在也已经有超过一半的显教法师们认同他们,公开承认西藏密宗外道的喇嘛教也是佛教了。好在每一个年代都有人在破斥西藏密宗邪法,虽然都没有像我们破得这么彻底,但也一直都有人在破;所以这棵佛教桃树终究还没有完全僵掉,还是从侧干长出一些新芽出来,这就是我们正觉同修会的法芽出生了!现在我们要把李子树枝砍伐掉,要让桃树的新芽生长而重新再回复桃树的本来面目。所以你若想要布施钱财给西藏密宗时,不如去布施给鬼神的十八王公、有应公、土地公,至少他们不会以外道法来取代佛教正法,他们并不破坏佛教正法。

西藏密宗是把真正的佛教正法破坏掉了,你们把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广论》全部读过就知道这是事实了!依照宗喀巴的指示,藏密喇嘛们从入门的第一灌开始,要先观想佛父、佛母的交合受乐射精,然后观想双方的淫液从喇嘛的头顶中脉顶端灌入,降到他的中脉底部性器官中,再流注出来灌入你的头顶,这才完成灌顶的过程。他们用那种不清净的东西为你灌顶,你们想不想被灌呢?(大众同答:不想!)傻瓜才会想要被灌呢!你看!宗喀巴他们从初灌开始就已经是邪淫的法了,后续的修行就可想而知了!只有没智慧的人才会去护持他们。所以护持他们的人都不是种福田,而是种毒田、造共业。造了这个恶业的共业以后,未来世当然没有福德可得,还要下地狱受罪。他们听我这么说,就说:这萧平实一天到晚用地狱来吓人。但地狱是我讲的吗?都是佛陀讲的。佛说破坏正法的人是谤法、坏法者,那是地狱业,这可不是我讲的,我只是引述而已。因此说,一切人布施时要有智慧,路上遇见比丘、比丘尼,随便你供养哪一位,乃至供养到假出家人,都远胜过供养密宗的活佛、喇嘛;因为供养藏密上师以后不但没有福德,还是支持他们造恶业,都有共业的;因此随有财物时,应该常常实行有智慧的布施;佛特别指出是慧施,不是没智慧的布施。所以诸位布施时应当有智慧:凡是破法者,不应当布施任何钱财去支持他们;因为他们会把你布施的钱财拿去破坏正法,你便成就谤法、破法的共业了!不但没有福德,还有恶业。如果他们只是来托钵,那你以食物供养就可以了,千万不要以钱财布施而让他们用来破法,否则布施以后反而倒霉呢!

〖善生言:世尊!菩萨已受优婆塞戒,复当云何供养三宝?善男子!世间福田凡有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报恩田者,所谓父母、师长、和上。功德田者,从得暖法,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贫穷田者,一切穷苦困厄之人。如来世尊是二种福田:一报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种田。众僧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以是因缘,菩萨已受优婆塞戒,应当至心勤供养三宝。〗《优婆塞戒经》(供养三宝品)第十七

先讲福田的种类和布施的因果律。善生菩萨又为我们请问: 世尊!菩萨既然已经受了优婆塞戒,受戒之后应当如何供养三宝?佛开示说:善男子!世间的福田总共有三种:第一是报恩田,第二是功德田,第三种是贫穷田。报恩田是说这个福田对你有恩,你应当要报恩,所以这个福田叫作报恩田。功德田是说这个福田有功德在身,所以是功德田。贫穷田是说他自身没什么功德,或是没有回报财物给你的能力,所以叫作贫穷田。田的意思是:如同田地下种及耕耘以后,未来就会出生果实。福田则是被下了善业种子以后,未来世会出生可爱的果报,所以未来世能造福于种田者。佛详细解释说:报恩田是指父母、师长、根本上师。也就是说,生养我们的父母是我们应当要报恩的对象,如果我们长大了,有能力回报父母时,我们以恭敬心来孝顺父母,这也是种福田,但只是回报恩德而种的福田。布施当然是拿了钱往外去行善,但是有人把本来供养父母的钱财删减甚至取消了,拿去外面大道场为自己做面子,心想:我有能力每个月供养许多钱。譬如每月供养师父一万元。这其实是向父母克扣了月银来布施的,这是愚痴人!因为父母是首先应该要报恩的人,当你报恩时,不但报了他们抚养你的恩德,同时也已种了福田,来世福德无量。佛特地指出:父母也是福田的一种,所以称为报恩田。

除了父母以外,师长在世间法及出世间法上曾教导你的人纵使他们无法帮你证悟,但毕竟都是你的师长,对你有恩德而应该回报,所以师长也是报恩田。除非他未悟言悟,并且害你成就大妄语罪。只要没有害到你,他所说的是表相正法或世间正理,对你有启蒙的恩德,不管他的法层次多么低,也都应该回报他们的恩德,所以也是报恩田。你回报他们的恩德时也是在种福田,不单是报恩而已。和上有时写作和尚,在佛世只有一人能被称为和上,就是释迦牟尼佛。佛入灭之后,和上就有很多了!相对于所度的众生,每一位化主都是和上。特别是根本上师帮你证悟的师长他就是你的和上。不管和上有没有帮你证悟,只要剃度了你,他也算是你的和上。帮你得法的上师也是和上,又称为得法和上;这些和上都是报恩田,因为他们都有恩于你,你如果报恩的话,既是种福田,也是报恩,一举两得。既然在报恩田中种福田是一举两得的事,有智慧的人应当如是做。

第二个功德田,是说他有功德在身。譬如在佛法中亲证了三乘菩提之一或全部,乃至只是大乘菩提中完成四加行的观行者,都有功德在身。譬如四加行初步的暖法已经获得,已能了知所取的六尘是缘起性空,就已经是功德田了。始从获得四加行的暖法,到顶、忍、世第一法,其中的暖、顶、忍是属于初果向,世第一法就已经是初果人了。初果向也是有功德的,因为已能了知所取六尘缘起性空,证得所取空了,从此不会再因为求取财物、享受五欲而造作恶业了!虽然还没有断我见,仍不入初果,但是初果向者不会造作恶业,因此有功德在身。从初果向到阿罗汉,乃至第五果的辟支佛,或菩萨道从六住满心位开始到成佛为止,都是有功德在身的人,因此这些人都是功德田。换句话说,只要在三乘菩提上有了证量,从初果向开始都算是功德田。

贫穷田是没有能力在世间法上回报的众生,比如你做无畏施,但被施者无法在世间法上回报你,所以是贫穷田,指的是一切穷苦困厄之人。穷苦人是说很贫穷的人,困厄则如很有钱的人,但是被冻结而无钱可用了!或是被羁押、无期徒刑,永远无法提领钱财来使用,就是困厄的人。你救济他们,都属于在贫穷田中种福田。

佛接着说明:如来世尊具有二种福田的性质:如来世尊于众生有恩,所以众生供养如来世尊,是在报恩田中种福田。如来世尊于世、出世间法究竟证知,所以具足世、出世间一切功德,所以如来世尊同时也是功德田。三乘菩提法义一样具有两种田的特性,因为三乘菩提正法于众生有恩,所以我们护持正法时,就是在报恩田中种福田。三乘菩提也具有无量无边功德,能让我们成就三乘菩提,也能让我们依之而利益无量众生,所以也是功德田。所以,我们弘扬三乘菩提正法,护持三乘菩提正法,就是在功德田与报恩田中种福田。

众僧就不一样了,众僧具足三种田。因为出家以后修学佛法来教导众生,于众生有恩,所以是报恩田;众生在僧宝身上种福田,是在报恩田中种福田。众僧也都或多或少有其功德,从未得暖法的凡夫僧,到已得暖法乃至已得四向、五果,甚至菩萨僧与究竟佛地(因为诸佛也摄属僧数),所以在声闻僧与菩萨僧身上种福田,都是在功德田中种福田。众僧也是贫穷田但是示现在家相的诸地菩萨僧除外因为众僧都不经营事业赚钱,他们修道所需的一切物资都由众生来供应,当然不可能赚钱来回报你的供养,所以同时又是贫穷田。不过,这个贫穷田如今在台湾、大陆已经不同了!本来佛的规定是:僧众不许积聚房舍财产,也不许经商。但现在你们看凡夫众僧,台湾四大名山有多少财产?完全不同了!也有出家人经营饮食、书店等等,都不如法,因此末法时的众僧已经不单单是贫穷田了,那些大法师们都是已经很有钱财的人,一般人根本都无法与他们相提并论的了,所以早已不是贫穷田了。甚至于有法师死后,留下好几亿的现金、一大片的房地产,让出家徒弟们在法院告来告去、互相争夺,闹得社会瞩目。但是一般而言,绝大多数僧宝都还是属于贫穷田,也有很多人出家后很努力在修行办道,根本不向信徒劝募钱财,从来不开口:我现在办道缺少资粮。日子过得很清苦而专心在修行,这种僧众也是很多的,他们是如法的贫穷田。由以上所说,可知众僧具足三种田:报恩田、功德田、贫穷田。

因为是田,以能生福的心田因缘,在家菩萨们既然受了优婆塞戒,就应以至诚心殷勤供养三宝,应该至心供养佛、法、僧。田的意思是可以种下福德,也能在未来世收割福德果实。如果想要在未来半年拥有许多粮食,你就得要种下稻子、高梁、大麦;不肯下种而每天翘着二郎腿等着收割,是不可能的。想要收获就得先种田,在出世间法中说的修集资粮,以及世间法中说的行善得福报,所谓善有善报是一样的道理:福田下种了,未来就得福果的回报。

福田有三种,每一种都可以种,除非一种状况:真的不富裕,只好集中所有的资财去种一次最好的福田;否则,各类福田都可以种。种福田、得果报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它是田能生福德之田地种了以后在未来世可以得到该有的福德回报,这就是布施的因果。布施的因就是种福田,未来世收割福报的果实,布施的果就是来世收取大量的福德回报。既然布施有因果,又因为布施的行为有很多种差别,当然会导致未来世的福报有很多种差别不同,这在稍后佛将会提到。所以佛说三种田,意思是在说明这三种是菩萨修集福德的田地,在福田种下布施的因,就有了未来世福德的果,福田的道理就是如此。所以,若有人不布施而求来世富裕,就是妄想者。

由布施于福田而出生了世间福德果报,所以不论此世拥有多少财富,自己都要安分:只管努力经营,不要怨天尤人,都是往世的自己修来的。如果修集福德时,是你单独种下的福田,来世别人都无法截取。若你未来世小时生在贫穷家庭,你是老么,还没有能力赚钱,但其实你将来很有福报,可是别人无法从你身上截取你该有的福报。等到你成家立业了,开始赚大钱时,大家都分家了,也拿不到你的钱,除非你愿意帮忙他们。所以布施的因果是确实存在的,这也是我们所亲自体验的。这部分,后面佛还会再说到,我们这里就暂时不说;只说明因为它是福田,所以你下种一定时间后,就会有福德果报的回收,谁都无法来劫夺,因为这是你所独有的,因为不是与人共同种下的福田。

既然发愿要修学佛道,那是很长远的事,要历经三大无量数劫。在三大无量数劫中,想要行菩萨道时一直都能轻松愉快,就该有世间的福德资粮;然而世间的福德资粮不是凭空而有的,也不是单靠聪明就能得到。常常可以看见聪明人与憨厚人,同样一种买卖,聪明人每次经营都赔钱;憨厚人看来笨笨傻傻的,很容易相信别人而似乎常常会受骗上当的人,却是每次都阴错阳差而赚大钱,这种现象太多了!所以,福报不是靠小聪明得来的,而是过去世种了多少福田,这一世就有多少福报。不种福田而想要有收获,是不可能的。所以,种福田就是布施因,未来世的收获就是布施果。

施时不求内外果报,不观福田及非福田;施一切财,心不吝惜,不择时节,是故名为施波罗蜜。《优婆塞戒经》(六波罗蜜品)第十八

菩萨布施时不求内果报、也不求外果报。内果报是布施时心有所求:我现在布施了,应该会让我变得很健康,都不要再生病。一旦生病了,就怪天、怪地、怪佛、怪菩萨,这就是求内果报。求外果报就是布施时心中期望三年、五年后可以发大财,买大别墅、买劳斯莱斯,这叫作求外果报。

但是菩萨布施时不求内外果报,也不观被布施的对象是福田或者非福田。在这里,福田被作比较狭隘的定义,只讲功德田、报恩田,众生中的贫穷田就暂时不函盖在里面。譬如畜生,你到野外时看见一只猕猴肚子饿,叽叽呱呱的叫着乞求,就布施面包给牠;但是猕猴不能回报你,所以牠不算是狭义的福田。若从广义来讲仍是福田,这叫做贫穷田;但从狭隘的定义来讲,贫穷田不算福田,因他此世无力回报你,所以名为非福田。有些人专门选择福田:整整一世都很有钱,可是没有布施的习惯;你教他布施护持正法,为他讲了老半天,他说:好吧!我一次给你啦!你很欢喜,心想:一次都给,大概没有一百万,也有十万元吧!结果拿出来的是台币一千块钱,意思是说:以后不要再找我布施了!我就遇到过。但是他这一世很有钱,是怎么来的?是过去世选择大福田,就一次布施很多钱下去,别的福田都不愿意布施。所以他这一世没有布施的习惯,却仍然很有钱;但他来世就没什么钱财了!这叫作观察福田。

菩萨行施时大多不会这样,除非说他刚学不久而且很穷,仅有的财物布施前,心中希望未来世有很大的福德可以好好利乐众生,所以故意选择一个大福田而整个投进去,他仅有的财产可能只有一、两万块钱。但因为田胜,所以把一生的积蓄全部投进去,又有至诚心而没有丝毫后悔,所以下一辈子一定很有钱财,因为他以至诚心种了大福田。可是很多人这样在种福田时种错了,种对福田的人很少;因为多数人没有能力分辨真假大福田,通常是看哪个道场大、哪位师父名气大。所以,想要选择到大福田,还得要有智慧;没有大智慧的人就只能碰运气,碰上了大福田时是他运气好,因为他过去世与那位大福田结过善缘,所以他见了就喜欢,虽然对方名气不大,他因为喜欢就种了福田。

但是菩萨若想道业很好,就要养成布施的习惯,所以就没有观察福田或非福田的习惯,一体行施。如果一定要先选择或观察大福田才愿意布施,那么他一定是新学菩萨,才会挑选福田的大小,无非是为来世的收获而考虑。就像种田一样,一般人选择肥沃的田多种一点,贫瘠的田就不想多种;除非他闲着没事,种子又剩下很多,才会去种贫穷田。众生大多如此,但菩萨只要遇到了有布施的机会,他就种福田,不管是贫穷田或功德田、报恩田。这就是说,他不求内、外果报,所以不先观察是福田或非福田,只要有因缘就布施。

菩萨布施一切钱财时,心中不会吝惜,也不会对以前做的布施后悔:我以前在某某山某师父那里,傻傻的一次就护持一千万、五千万;早知道有正觉这个大福田,我当时就不要布施,留到这里来布施,岂不更好?真的好可惜。但是菩萨不这样想,布施后就把它忘掉了;即使那些福田是很贫瘠的,你来世还是可得很多倍的世间福报,还是划得来的,所以没关系,仍然应该生起欢喜心才对。就把它忘掉,别再记着它了!既然前面佛已经讲过:因为是福田,种了田必得收获。所以说所为布施者,必获其利益,一定有来世的大福德跟着你的。既然一定是你的福德,就别管它是来世的一千倍、一百倍收获,就不必再去想了。不断回想,只有增加懊恼,结果又少了随喜的功德,只剩下福德了!所以不要再去懊侮,从此以后欢喜的看待以前所做的种种布施。这种傻事我也做过,在仍有胎昧的情况下,我当年也不知道自己有一天会证悟出来,要是早知道了,就把当年护持某某山的那些钱财,留下来护持我自己开发出来的福田,可以多印一些书来利益更多学人。但我若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所以不必再管以前布施的福田是大、是小,布施以后不必吝惜,也不要再去回忆或懊侮。

布施时也不要选择时节:我一定要在农历年前年关才做布施。等到年关到来时已经寒冷很久了,真的穷人有一些早就被冷死了。所以不要选择时节,不必一定等到过年。菩萨布施不选择时节施一切财,而且心不吝惜,所以才叫作布施到彼岸。没有执着而纯粹只是为了利益众生,从来不想布施对未来自己的福德有什么影响,因为不考虑自己而无执着,所以不被我所系缚住,就是到彼岸。

(智人行施)智人行施不为报恩,不为求事,不为护惜悭贪之人,不为生天人中受乐,不为善名流布于外,不为畏怖三恶道苦;不为他求,不为胜他,不为失财,不以多有,不为不用,不为家法,不为亲近。智人行施为怜愍故,为欲令他得安乐故,为令他人生施心故,为诸圣人本行道故,为欲破坏诸烦恼故,为入涅槃断于有故。《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

有智慧的人行布施行,他的布施是没有所求的,不是为了求报恩而布施,也不是为了求完成某件事情而布施;也不是为了护惜悭贪的人,希望悭贪者能守住财物而布施;也不是为了求下一世出生到天上,或保持在人间受乐而布施。常常有人是为了下辈子日子好过而布施,有人则完全是为了种福田而做布施,布施的目的只是种福田,想要未来世继续很有钱,所以才会有一句话:福田可以不种,却不能造恶业。这句话本来听起来是好的,但是从另一个方向来看这句话就变成不好的意思了:这就是求有的心态。他布施的目的是为了种福田,求后世有大福德。可是有智慧的人布施,不为生天人中受乐,不求后世的三界有快乐,也不是为了想要获得善名流布在外,纯粹是为了求证菩提、利益众生。

有人布施是为了求好名声,古人说:百金买屋,千金买邻。他是千金买屋,万金买名,就是为了成就善名,有智慧的人不这样做。菩萨也不是畏惧恐怖落到三恶道受苦而求人天之乐所以布施,也不是想要使某人的某件事情成功而做布施,不是为了胜过别人而布施,更不是因为钱财已经失掉了就当众说是布施了;其实失财与布施不同,他安慰自己当作是布施,但仍然不是布施,而是另一个因果。有很多人被偷了、遗失了财物说:就当作布施了。但其实当不过的。因为你若被偷,偷者未来要偿还你很多倍,所以你不是布施,因为你没有直接或间接表示布施的意思;所以他得到的财物不是接受布施而有,是偷窃而有;除了未来世要偿还多倍以外,还有窃盗的性罪存在,来世要往生三恶道;所以你自己口说布施,仍然抵不过他的窃盗罪。如果有人失窃财物而说是当作布施,那就是为失财而布施。

布施时也不该因为家中某一类财物太多而用来布施,因为这意思不一样;假使某种财物太多了,仍然应该以至诚心而布施,千万别在心中想成财物太多了、不想要了所以布施出去,这会牵涉到布施的来世因果,所以不以多有而行布施。也不为不用而行布施,有人布施是因为某种财物他用不着,所以把它拿来布施,用得着的就留下来不布施了,那就是为了不用而布施,智者不为不用而施。菩萨也不可为家法而施,有人是因为历代都是修善之家,家法规定:早上起来必须洒扫庭除等等,其中有一样是每月必须布施几次,这是他的家法。有智慧的人不是因为家法规定必须布施而做布施,而是因为乐于行施、乐于利益众生。也不为亲近某人而去布施,因为那是有所求,不是为利益对方。所以有智慧的人行于布施行,他是为了怜愍众生受到苦难,也是为了想要让别人获得安乐而布施,也是为了想要使别人跟他同样的见贤思齐而生起布施心的缘故,也是因为布施是圣人本来所应该修行的法道,也是为了想要破坏种种烦恼的缘故而修习布施,最后更是为了想要证得涅槃而断三界有的缘故而布施。

或许有人会说:奇怪!布施与涅槃也有关系?有啊!有人对色身执着,有的人对行阴执着,乃至有人对识阴执着,这五阴中的每一阴都无法断除;请问,他如何能灭除十八界?灭不了十八界,又如何能入涅槃?有的人十八界死不掉,所以他参禅时是要寻找如来藏的,结果找来找去始终只能找到意识心的变相,都不能舍离十八界。他不能舍十八界,找到很多种的如来藏都只是意识心的变相,譬如说离念灵知,也是意识心的变相。这样就永远证不到涅槃的本际,所以要能舍,才能证得涅槃的本际;这就是布施我见、布施我执、布施我所。身外之财是我所的执着,认定全部五阴常住不坏或认定其中一阴常住不坏,譬如取离念灵知识阴而认定为常住不坏,就是我见;执着五阴中的某一阴或十八界中的某一界为常住不坏法,就是我执;我所执、我见、我执都灭掉了以后,才能取证二乘涅槃。假使能把我所执、我见都布施了,才能证得如来藏,而实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现观涅槃的本际。现观了涅槃本际的本来无生亦无死,就方便说是进入涅槃的本际了,就是与涅槃本际同在一处的菩萨,这就是为入涅槃断于有故而行布施。

善男子!菩萨布施远离四恶:一者破戒、二者疑网、三者邪见、四者悭吝。复离五法:一者施时不选有德无德、二者施时不说善恶、三者施时不择种姓、四者施时不轻求者、五者施时不恶口骂。复有三事,施已不得胜妙果报二一者先多发心、后则少与,二者择选恶物持以施人,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

布施所要注意的事情还真多,佛接着又开示说:菩萨布施时一定是远离四种恶法的,否则就成为俗人的布施了。同样是布施,我们要当菩萨的布施呢?还是要当俗人的布施呢?有智慧者自己可以简择。佛说菩萨布施时不会破戒而施,譬如偷盗他人财物或克扣父母供养来布施;也不会心存疑网怀疑布施有没有因果而布施。有人是因为邪见而布施:我布施以后可以得解脱。为什么得解脱呢?因为我财物出去以后,可以交换解脱。只行善而不断我见的努力布施者,就是这种邪见。他不知道是借着把我所、我见、我执布施掉的实行而得解脱,他是要保持自我存在而得解脱,这就是因于邪见而做布施,菩萨远离如是邪见。菩萨也不会因为悭吝而做布施,譬如在布施时心中大大的不舍:一个小小的财物要布施出去,都得要思考老半天,最后才能忍痛的下决定布施出去。这正是无可奈何的布施,就是悭吝的布施。

菩萨布施并且远离五个法相而布施:一、有人布施时一定要先选择对象有没有道德,他只想布施给有道德的人。这本来是好事,但这却是俗人所做的布施行,不是菩萨依平等心所做的布施。二、有人布施时口中会说善、说恶,譬如他去某甲道场布施时说:我就是不要去某乙道场布施,他那里不如法。接着就讲了一大堆某乙道场不如法的事相,这就是施时说善说恶。菩萨不论是去哪里布施,都不说别的道场恶事,不会说:他们都嫌我布施的太少。即使以前去那边布施,人家嫌他小气,所以他布施时不被敬重,但他可以不讲。三、布施时不选择种姓;有人去供养三宝时还真的是高低眼:这比丘以前是很有身分地位的人来出家的,所以红包要包多一点;那比丘以前在市场里作小贩,没什么地位,又不识字,所以供养的红包薄薄的就够了。这叫作选择种姓的布施,心不平等;菩萨则是一体看待,同样布施。四、布施时不轻视来求布施的人,因为人家来求你布施,这是送上门来的福田;若是手头不便时,多多少少也要布施一些,手头方便就布施多一点。送上门的福田,不必你辛苦上门去找,为什么还要轻视他?五、布施时不大声言语辱骂。有人布施时的口气不太好,就成为俗人的布施了。我们用平等心看待,不要有不好的口气。这五法是我们布施时应该远离的。

为什么佛要讲这么多呢?因为会产生未来世得果时有所差别。所以佛又交代,犯了三件事情而布施,未来世无法得到胜妙的果报。同样是布施,别人得的果报好,他得的果报却不胜妙:

第一、刚开始发心布施时说:我决定要布施给你一卡车的粮食。可时后来想:一卡车要好几万元,我看不用布施那么多,给他半卡车吧!人家问说:不是一卡车吗?唉呀!我刚好手头不便啦!抱歉!这叫作先多发心,后则少与。这样一来,同样是布施半卡车粮食,一人是一开始就说是半卡车而至诚心欢喜的布施,他是先说一卡车而反悔后,再以不至诚心布施,那他未来世得的果报,就不如人家胜妙。为什么会有胜妙与不胜妙的差别?这有原因,后面佛还会说明。

后世果报不胜妙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布施时本来说好要赠送一卡车粮食,可是他打开了仓库,专门选那些已经放上一年多的陈年稻谷,已经有一点霉味了,其中甚至有些还长了米虫;这是选择恶物持以施人,所以未来世所得到的布施果报就不胜妙。

第三、布施了以后心中悔恨: 那时要是不承诺就好了,结果今天要损失一卡车粮食。他心中这样想、悔恨。正因为悔恨,未来世所得到的布施果报就不胜妙了。既然决定了,既然已经布施了,就欢欢喜喜的布施,未来世果报就会很胜妙。同样是布施,已经布施出去了,就无法再从头来过,未来世将要得到的果报是不胜妙的,不如就欢欢喜喜的面对,来世得到胜妙的果报,不是更好吗?所以你们不管过去在什么道场布施过,都不要再去侮恨:唉呀!早知道正觉才是正法的话,我在那边护持了那么多钱财,好可惜哩!要是当时就拿到这边来,不是更好?你就不要再去想了,要把这个想法丢掉。因为你记挂在心中时就成为心中的负担了!你不要再想它,凡是布施都是很好的,只要不后悔,来世都会得到胜妙的果报。譬如以前在别的道场护持了一万元,你未来世应当得十万或百万报,但是因为后来悔恨的关系,来世要得到福报时会历经很多的辛苦,果报就是不胜妙的。所以现在不要再悔恨了,要这样想:我很欢喜,因为来世都是有好的回报。因为以前不管在哪里布施,未来世的十万、百万倍果报,都会得的很顺畅;你根本不必动脑筋,人家自动送上门来给你赚,这就是胜妙的果报,所以请大家把心念转一下。既然已经布施了,不如就把它转换成胜妙的果报,千万别再心生悔恨。佛教导我们要有智慧,都是为我们好,所以教我们这么多,我们要懂得吸收、随时受用。

善男子!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见受者过,二者施时、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者施己喜自赞叹,五者说无、后乃与之,六者施已恶口骂詈,七者施已求还二倍,八者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则不能得亲近诸佛贤圣之人。《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

如果布施时犯了八件事,布施以后就无法成就布施的后世上妙果报,将会得到布施的下劣果报:第一、布施以后总是看见受施者有很多过失。这个事相常常会有,诸位要反观自己有无这种习惯。以前你们在很多道场布施过,没去布施以前还没事,觉得那个道场好像很清净的样子,后来常常去那边布施就看见某甲比丘有事故,某乙比丘尼也有事故,就常常看见他们有过失,那就不好了。我们不要去观察他们有什么过失,只管护持就好。我们其实也有一些证据、数据,知道某些道场中有什么事情,但我们从来不讲出来,因为那是他们个人身口意行的行持,与我们无关;我们着眼点只在法义的正确或错误,只在意他们有没有误导众生?是不是以外道法来取代佛教正法?我们的着眼点在这里,所以我们不谈他们的身口意行;除非他们对我们做了攻讦的行为,为了维护正法,我们才不得不做一点点的回应。所以当你们以前在任何道场布施,现在知道他们有很多事情不如法,但是千万别去想它,也不要去宣扬,就把它忘掉;最好是忘得一乾二净,即使故意要想都想不起来,这样最好。不然你以前在那些道场的布施,就无法得到上妙的布施果报。

第二、布施时心中不平等的布施,后世就无法得到上妙的布施果报。这种事情很多,有很多居士们去到寺院供养住持和尚一百万元,可是他们供养其余常住比丘时只是一人一千块钱,差这么多;这不是平等心的布施、不是平等供养,这就是心不平施。他们想:我供养住持和尚很多钱财,所以每次讲经说法时都会给我留着最前面的好位子,大力供养其余比丘都无法得到这个待遇。所以他就只做象征性的供养,这叫做心不平施。

第三种、布施以后要求人家帮他做事。以前有个很有名的道场,有位女居士要供养住持和尚,那住持和尚后来都不接受,不管她供养五十万、一百万、一百五十万,他都不收。他对我说:我要是收了她的供养,她就会向我要求一些条件。所以那住持和尚就不收她的供养。这女居士的布施供养就叫作施已求受者作。供养三宝,不要为了求三宝回报什么,否则后来就供养不成了。

第四、布施以后很欢喜的到处去宣扬自己的布施功德:我昨天护持了师父五万元。到处去讲!人家护持了十万、二十万都没有讲,他却一天到晚的讲,一年后还在讲:我去年护持了五万元。弄到天下人皆知,这叫做喜自赞叹:唯恐人家不知道。这是不好的习惯,来世的果报就不会胜妙。我们有好多同修布施都是默默的做,我根本不知道他到底护持正法了没?因为我都不关心、不过问。除非有别的因缘而被人赞叹出来:某某人太发心了,。我才会知道,因为我从来不管这些事。有些人护持了讲堂以后往往会说:你萧老师欠了我的情。(大众笑)但是我不这样认为,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你本身求见道时应修集的福德;你证悟的福德够不够,就看你对正法的护持。当然护持有很多种,而见道资粮也有很多种:定力、慧力等。单是福德就包括性障的消除,护持正法的事情做了没有?而护持正法就有两个部分:一、钱财的支持,支持正法去做事,因为没钱也做不了事;二、努力做义工。但不论是护持钱财或做义工,都不是为我做,而是为你自己做的;护持讲堂也是为你自己护持,不是为我护持。若没有人护持,我就收山回家自修,从此就没我的事了,可以轻轻松松修我自己想要修的。他护持了讲堂,全部清楚的入帐,我从来都不曾得到一分一毫的钱财,怎么会是我欠了他一份人情呢?所以不要护持了佛教以后说:佛陀啊!我护持了你的佛教。然而佛教是你的,不是佛所有的,若没有佛教的存在与弘法,你就无法获得生死的出离与般若的证悟;所以一切事情都是为自己做的,不是为佛做的,更不是为我做的;所以布施了以后,不必来向我讨人情。

譬如禅三中如果有遮障:本来明明是整理得很清楚的,怎么一进小参室,脑袋就变浆糊了。监香老师一问,结结巴巴的讲不清楚,监香老师越听越迷糊,不晓得你在讲什么,那就表示你有业障。对这些人,我都说:你去佛前忏悔及发愿。但忏悔什么内容以及发了什么愿,都不必告诉我,我也不想知道。当他确实在佛前忏悔及发愿以后又来小参,可就通透了。这叫作开期票,向佛菩萨开期票。有的人刚才至诚的发完愿,回到座位一坐下来就通了,接着就通过小参了。这是先发愿,后来再补做,都是因为佛菩萨很慈悲。有的人对同样的问题,上回禅三考不过去,这回禅三却能七通八达而且讲了一大篇给我听,真是有道理,这就是大力布施护持正法而得佛菩萨加被,智慧开始出生了。所以布施以后,不必欢喜的到处为自己赞叹,因为那是你自己见道所必须有的福德资粮,是为自己做的布施;假使到处去赞叹自己,反而会损减自己的见道资粮,会障道的,所以佛说不得成就上果。

第五种布施的过失而不得上果,就是人家来求布施时,刚开始不愿意给,就说没有钱财;后来人家求很久了,才终于允诺布施。也就是说,这个布施不干脆,不是以欢喜心来布施,未来世就不得上果。

第六、布施以后还开口骂人。诸位当然不会,但在世间却常常看得见。有人去求布施,施主布施了以后,就开口骂:你以后可别再来找我,老是要钱!这就叫作施已恶口骂詈。本来是未来世可以得很好的布施上妙果报,这一骂以后,未来世得到的就不是上妙果报了。

还有第七种人,布施了以后说:你将来假使有钱了,要还我两倍。若是没钱还,就当作是布施吧!这个是条件交换,纵使人家后来没有钱财还他,他未来世应得的布施果报将不是上妙的。

第八、布施了以后,心中老是怀疑这《优婆塞戒经》讲的道理是不是真的:布施以后,未来世真的有百倍、千倍、万倍、十万倍之回报吗?真的这样吗?因为怀疑的关系,这疑业、意业将会导致未来世受报时的果报不上妙。但最不好的果报是佛所说的:犯了这八件事的施主,将很难亲近诸佛,也将无法亲近贤者与圣者。贤圣们看了就会想: 这位施主是布施果报的主人,却当得这么不情不愿。贤圣们会觉得他不好相处,所以诸佛贤圣见了都不会生起欢喜心,还有机会见道吗?

(净施)若以具足色香味触施于彼者,是名净施:若能如法得财施者,是名净施;观财无常不可久保而行布施,是名净施;为破烦恼故行布施,是名净施;为净自心因缘故施,是名净施。若观r谁施、谁是受者?施何等物、何缘故施?是施因缘得何等果?如是布施即十二人,受者施主因缘果报皆十二人,能如是观、行于施者,是名净施。若行施时于福田所生欢喜心:如诸福田所求功德,我亦如是求之不息。施于妻、子、眷属、仆使,生怜愍心;施于贫穷,为坏苦恼;施时不求世间果报,破侨慢施,柔濡心施,离诸有施,为求无上解脱故施,深观生死多过罪施,不观福田非福田施,若能如是行布施者,报逐是人如犊随母;若求果施,市易无异。《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

净施者在未来世可以得到布施的上妙果报。佛说:如果布施时不是以不好的财物布施:已经发霉或有些损坏的物品,不该拿来布施。如果是用具足色香味触的食物布施给对方,叫作净施。如果能如法得财来布施,也叫作净施。不可以像廖添丁那样劫富济贫,那是不如法得财而布施。有人说:如果让我再得到六百万,我就会大力的实行善事、广作布施。我现在说的是真实故事,他后来果真得到六百万元了,刚刚好是六百万元,不多也不少;但是却付出了惨痛代价:他有个当兵的儿子死了,抚恤金、保险金,林林总总加起来刚刚好六百万。所以他拿到六百万时,仰天痛哭、侮不当初。所以布施时应该以现有的钱财来做,有多少就做多少,千万别发愿说:如果再让我赚到两亿,我就来布施。可不晓得那两亿元要用什么样的代价才能获得?所以应当如法得财布施,不要用不正当的想法取得钱财来布施。如法得财的布施才是净施,净施就可以得到后世上妙的布施果报。

有人观于财物无常:不可能长久的保持在身边。以这样的心态来布施也是净施。财物最多只能让你保管四十年、五十年,不超过一百年,最后还是别人的,你都带不走。世间财绝对带不走的,来世的钱财要另外设法积存,否则来世的自己将会没有钱财可用。聪明人会把此世的无常钱财转换成圣财而带一些去未来世,这圣财有什么妙处?佛还会在后面继续开示的。

有人是为了破烦恼所以布施,他是为了破除悭贪,破除我所的执着,所以修行布施,这叫作清净的布施。也有人是为了清净自心的因缘,希望自己的心地常保清净,这叫作清净的布施。

还有一种人更深入观察:我现在正在布施,是谁在布施?没有人在布施。又是谁在接受布施?也没有人接受布施。现在又是布施什么财物呢?布施的财物也是无常,施者也与常,我又是以什么缘故来布施的?这样思考清楚了:原来我是为了净除烦恼而布施,为了成就道业资粮而布施,布施者与受施者以及布施这件事,都是无常法,但可以转变成圣财而由自己拥有,别人不能剥夺,因此而可成就道业。观察清楚了,再来观察:自己布施的因缘,将来可以得到什么胜妙果报?布施给狗、布施给人、布施给外道修行者、布施给佛法中的修行者等,未来世将会得何等果?思惟清楚了,然后再观察:所谓布施其实也不外就是十二入,就是十二处;于十二处有入,就是在六根与六尘之中产生了六入,所以有六法六尘的入,布施不外如此。总归一句话:布施就是十二处中的六入。布施的我、受我布施的人及布施因缘和未来世的果报都是十二入;既然都是十二入,那就是无常;无常就不需要执着,就于布施事相中得解脱,再也不会被布施这件事情所系缚了。如果布施以后,心中老是想:我有在布施,我布施做得很好。那就被布施绑住了。能这样观察而行于布施,这个人就叫作清净布施,是有智慧的清净布施,这样的人布施时也能为众生说法。

如果于布施时对被自己所布施的福田生起了欢喜心,他这样想:就像是所有被布施的福田们所求的功德,我也是像这样不断的追求功德。所以布施给妻、子、眷属、仆使时,心中出生了怜愍心。布施给贫穷人时,是为了毁坏对方的苦恼,不是为了求得对方的恭敬、感激。布施时不追求世间法的果报:不会想着布施以后未来世会得到的胜妙果报。也不去想布施以后,对方将来日子好过以后,会如何回报自己。而且要破除侨慢心来布施,不要以傲慢的心来布施。要以柔软心及温和委婉的口气来对受施者说话及行施。并且不为求三界有的果报来布施,而是为了求得无上的解脱而布施。虽然知道布施有很多的上妙果报在未来世等着我们,可是却同时深入观察:未来世接受布施的胜妙果报也是生死法,在生死之中有很多的过失,也可能会不慎造作许多恶业而有了罪业。在这种正知见中去做布施,使自己不会求三界有而做布施,就是深观生死多过罪施。并且布施时不观察受施的福田是不是最好的?是不是次等的、最差的福田?都不做观察,有因缘遇到了就布施。如果能依照上面所讲的正确心态和知见来布施,布施的上妙果报一定会一直追逐着他,就好像小牛紧紧的跟随母牛不舍一样,所以是布施果报之主,称为施主。

对布施的上妙果报都不必去挂念,要以清净心、无所求心来布施,这纯粹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布施,这样未来世就会有布施后应得的上妙果报;既然施果会紧紧跟随着施主,又何必去牵挂?如果知道布施有上妙的果报,为了求胜妙果报而做布施,这就是在做交易,和世人在市场交易一样了。所以,用不坚之财,赚取坚固的圣财,而且在未来世还会有很多不坚固的世间财让你享受,何乐不为?

佛很有方便善巧的说法,刚开始要给众生一点布施的动机,众生刚开始会想:我今天供养了三宝,这位僧宝又是明心了的圣人,我未来世将会得到冉量报。心中很欢喜。等他布施习惯了再告诉他:你不但要只得这个福德,你还要得功德。福德是一定跑不掉的,何必牵挂它?何不多加一个功德?要怎样得功德呢?就把不牵挂、不求有等等妙法告诉他。这就是欲令入佛道,先以欲钩牵,等他进入佛法之后,再告诉他:你不要执着,就多了一个功德。这都是好意。

更新于:2023-07-16 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