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新证 第一章 明义 (2)

2023-06-23 太上感应篇

再析

六祖惠能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意思是说,吉凶祸福,全是人心自己招来的。细心体察,当你要做一件事的时候,必先有心念,然后才有行动。起了善念,向着好事,就是善;起了恶念,向着坏事,就是恶。所以说,一个人得灾祸,还是得福报,全都决定在起善恶念之时,也就是一个人的心地如何,决定他是得福报还是得灾祸。

事例六

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是政坛老手,在官场上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所以在权力比拼或者互相倾轧中,一直处于优胜地位。

王怀忠在任副省长之前,是阜阳市委***,而那时肖作新是市长,但这二人并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阜阳有一种说法,肖作新是被王怀忠“玩”倒的,而由此掀起的政治漩涡最终将王怀忠也卷了进去。

为整倒肖作新,王怀忠用了“苦肉计”,先将自己的一个好友“双规”,让他说出了访问德国时与肖作新一同在境外看色情表演及收受外国商人贿赂的事情。借力将肖作新整倒了。但所料不及的是,肖作新居然是个超乎预想的千万巨贪。案件的发展如脱僵的野马,使王怀忠驾驭能力失控,真是“拔出萝卜带出泥”,各种线索都指向了王怀忠,王怀忠终于落马,被实施了“双规”。本想置别人于死地,却将自己置于死地了。

事例七

过去,有人给刘某看相,说他的官位仅人正科级,不会再提职。刘某不服气。因为他单位的人退休前最低也会达到副县级,他说:为什么自己不行?论资历,论水平、论能力,也不落人后,人缘也不比别人差。不过,水平能力抵不过命,早该轮到他的时候,就是排不上。因为他没有市领导说话,又不肯花钱送礼。为此,他憋着一口气,发愿奉行《自知录》,学袁了凡求官位。正因为负气而行,所以非常精进。几年过去了,他发愿行善的数字早已圆满了,并超过发愿时的几倍,事情连一点信也没有。于是他专门请教一位有神通的师兄,问自己花这么大的力量行善,为什么所求不成?那位师兄通过观察后对他说:你虽然强迫自己的身体在做善事,但头脑中恶的意念太多,希求心太重,对欺付你的人,时常发嗔恨心,怀报复意。行善就是为了自己那一点事儿,把善的力量抵消不少,你必须改变心态才能成功。刘某听从劝告,努力控制恶的意念,又过了一年多,事情终于成功。可见一个人的意念善恶,决定的一个的祸福。

事例八

李淑芳因妄想太多苦恼,她感到越控制越心袁意马,妄想不停,还有许多恶毒的意念。为此,她去请教一位师父,问师父自己该怎么办?师父告诉他说:一是每天早晚要修忏悔法,不要让恶业增长。二是起了恶念以后,及时用善念对治,要时时观察自己,让善念多于恶念,逐步让恶念消失,最后善恶念都没有了,心就会定下来了。三是祈祷佛菩萨加持,让自己心念清净。李淑芳如此行了半年以后,深感有效,于是多次向同修们介绍方法,希望更多的人受益。

事例九

汤君聘在《再生录》中写有这么一段。说他死去之后,遇见观音菩萨对他说:“从前,功名利禄寿命,生来就已确定。现在,人作善恶转眼就报。至于要根据人们善恶薄册,一月一造,一日一报,还有什么来世造、儿孙造、日后造等等说法,都来不及了。如某家子弟原本该登第,却因这家人无故踹蹋字纸,以致丧命。还有某人本该考取功名,由于本人行为不检点,必须养心息虑改过,方可登第。再有某人竭力做善事,只因功行尚未圆满,没有立即给他赐福,如能继续精进下去,以后必定会登第云云。”他听过之后,默记着这些人的姓名,结果都一清二楚地应验了。

再析

中峰和尚说:“凡是有益于人的是善,只利已的是恶。有益于人,就是骂人打人都是善的;只利于已,就是敬人礼人都是恶的。”这讲的就是发心。我们知道,言谈行动,可以看见和听到,而发心却存于内不为外人所知。所以,有的人看似行善,不但子孙没有发达兴旺,自身也步步坎坷;有的人看似做恶,却步步吉祥,门庭兴隆。这里面除了错综复杂的因果报应的原因之外,发心也是很重要的,我们一定不要轻视。

事例十

纪晓岚曾写过这样一个故事:北村郑苏仙,有一天梦见自己来到阴曹地府,刚好碰见阎罗王正在那里审理案犯。当他看见邻村的一位老婆子被带到堂前时,阎罗王立刻改变了那威严可畏的面容,站起身来向老婆子拱手作礼,请她上座,并命人献上茶来。最后,又命手下判官说:“速送这位老人家到好的地方去投生。”郑苏仙小声请教身旁的冥官道:“这位农家老妇生前有什么功德,阎罗王竟如此礼待她?”冥官说:“若论她的功德,就是这位老太太一生不存损人利已之心。这利已之心,即使是有声望的达官贵人也在所难免。若存有利已之心,就必然会损害他人。于是,许多机巧奸诈应运而生,许多罪恶冤仇随之而造。甚至遗臭万年、流毒四海,也都是因为这一念利已之心所造成的祸害。而这位老太太一辈子努力克制利已的私心,从来不做损人的事。单凭这一点,就是那些整天读圣贤书谈论道学的儒生与她对比,也是多有愧色。因此,就难怪阎王爷对她礼遇有加了。”郑苏仙一向是个有心计的人,听了冥官这番话,不觉有所警醒,也就不再深问了。

郑苏仙还说,在这位老婆子没来到之前,有一位身穿官服的人,气概昂扬地走上殿来。此人对阎王说:“我做官以来,所到之处只喝一杯清茶,没有任何沾染。今在鬼神面前,我可以说是毫无愧色了!”阎王爷对这套话只付之一笑,说道:“朝廷设置官员,本是为了治理地方,安抚百姓。就连那些管理交通驿站和掌管水闸的小官,也都有兴利除弊的职责。如果认为不贪财纳贿,不吃喝玩乐就是好官,那么,在官府大堂上设置一具木偶,它是连一杯清水也不喝的,岂不比你老兄强多了。”那官员又分辩说:“我虽没有功劳,但也没有什么罪过呀!”阎王说:“你一辈子处处力求保全自己。像某狱某狱,你为了避免嫌疑,而不敢仗义执言,为民伸冤,这不是有负于百姓吗?又如某事某事,你害怕烦劳繁重,便不肯去办理,这不是有负于国家吗?在三年一次的考绩中,试问你的政绩在哪里?要知道,身为朝廷官员,无功便是过啊!”那官员当即现出羞愧的面容,显得局促不安。刚才那傲慢的气势顿时大减。阎王见他这副表情,笑着说:“这也难怪你这么高傲。平心而论,你还得上是位三四等的好官。甭担心,下辈子还会有官给你做!”随即命手下鬼卒将他送去转世托生。

从这两个故事看来,可知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哪怕是很微小暧昧之情,鬼神都能窥见得很清楚。即使是正人君子,稍起一念私心,也不免要受谴责。就像《诗经》上说的:“鬼神随时都在你身边。”这话的确可信!

再析

《三字经》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开初之时,并没有善人或恶人的分别。是人之初,性本无记才对,因为恶人不是生来就恶的,之所以出现善人、恶人,是他们或行善,或作恶,日积月累,从少到多积出来的。正如先贤所说:“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由于积善或积恶,福利和祸害在不知不觉之中改变了。为此,真正人智慧的人不会以善小而不为,更不会以恶小而为之。

行善积德贵在发长久心,坚持不懈,要知道发达之家,不是历代行善,也是现世多年累功获得的,所以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而余庆余殃都是积出来的,不是别人强加给他的,是他自己造成的。

事例十一

有一位刘教授,他退休后本来可以出去应聘工作挣大钱,但他没有这样去做。他上班时就目睹学生及市民们每天坐车因为缺零钱而苦恼,刘教授记在心里。他退休后,就取出自己的积蓄,去银行兑换零钱,再换给乘车的旅客用。无形中给人们坐车提供了方便,几年下来,仅他一个人,就换了十三万元人民币,数万人受到利益,得到方便。在他的带动下,附近的学生也加入到方便他人的行列中来,他们组成小组,兑换零钱为乘客服务,几年中他们兑现了三十多万元人民币。在生活中,这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这样的小事情积累起来,一样做无量功德,成为大善。

事例十二

刘金环(化名)是现金员,管钱自然有一些暗的收入,拿顺手后,就什么钱都想办法往自己兜里装了。有两年,他看到单位没有主要领导,财务管理混乱,他打起了主意。她想到别的单位都办了工资卡,而他的单位因混编严重,有部门拒绝给办,还是现金发放工资。这就给刘金环以可乘之机。单位每个人要一个季度交一次医保费,于是他采取一个月一扣钱,或二个月一扣钱的方法,然后隔一个月,再扣一个季度的,这样就多扣了一个月或者二个月的钱,这多出来的钱就进了他个人的腰包。在年末时他要收明年上半年的医保费,到来年三月份时,他再重新收一次上半年的医保费,认为人们隔了几个月就不会记得了。如此近两年,他自己着实收入了一些钱,虽然也引起单位一些人的怀疑,或被人看破,也没有人揭发他的行为。但是,就在他春风得意的时候,他检查出结肠病,结肠里面长了肉瘤。有人留心观察,他每重复收一次医保费,贪一次大家的钱,他就会病一次。后来财务制度健全了,他弄不着钱了,其它病好多了,只有结肠病时好时坏。

再析

太上感应篇》讲的就是因果二字。因果是指一切身心活动,包括身、口、意“三业”。我们平时每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甚至起一个念头,都是在种因,在造业,都会受到不同的果报。概括地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要知道,因果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贯通三世的。有人看见好人受恶报,恶人受善报,便怀疑因果。这是不明白因果贯通三世的道理所致。说起来,果报有三种情况:1.现报:今生做善事,今生享福报;今生做恶事,今生受恶报。2.生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享福、受苦。父母积阴德,子孙享福报等等。3.后报:现在作善作恶,到第二,第三世,甚至百千劫后才能受报。后两种果报,凡夫虽然看不见,但应知道,有因必有果。从今生所受的,可推知前因;从现在所作的,可以预测后果。必须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为什么恶人会有善报?这是由于他过去生中培植的善根深厚,现在善因先成熟了,所以受福报。他今生所种的恶因,不会自行消失,因缘成熟时,必受恶的果报。为什么善人会受恶报?这是由于他过去生活中培植的恶根深厚,现在恶因成熟了,所以先受恶报。如果今生不行善,恶报会更严重,他今生种的善因,也没有白种,将来定受福报。

同时,因果既是有一定规律,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转变的。并不都是“命中注定”的。从佛法因果观来看,我们现在所受的是过去种的因,因为有因,所以必感未来的果。种的因即可以改变,结的果怎么不能改变呢?我肯定地说因变了,果一定会变。

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信因果,不可能真正懂得佛法,更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佛经中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是因为菩萨深明因果,知道种恶因,必受恶报。因而从言行上,甚至在起心动念处修行,严防种错了因,避免将来受恶报。而凡夫不畏因果,平时什么坏事都敢做,直到恶报现前,才恐惧后悔。为此,我们要净化身心,检点言行,处处止恶防非,这是不再种恶因,也就断了恶的果。另一方面要多做利益他人的事,广种善因。同样,广种善因必感善果。这是一条我们应当遵循的利己利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益的光明大道。要想了生死、出轮回、生净土、成佛道,也必须从这里做起。

事例十三

衣某,男,北方人。少年参加工作。在县领导的位置上退休。有人曾为他算命,说其寿命只有四十多岁。如若只有四十多岁的寿命的话,他根本当不上县领导,也没有后来的福禄寿了。他几十年做单位一把手,曾利用手中权利,尽量利益别人。在***中,宁愿自己挨斗,也不推过于人。***后期,干部大交流,他到一个曾发生冤案,并将几名受冤干部打伤的公社任***,由他为几个人评反。当时有一个公社干部,与供销社一个大姑娘发生了男女关系,并因此与妻子离婚,娶了那个女人。这在当时是不可饶恕的错误,有的领导主张开除其公职。当时衣某在那个干部确实认识到错误后,考虑到他有老母亲和前、后妻的孩子要养。力主给予处分,调到其它部门工作,保留了公职。那个干部深受感动,从此改过,对前、后两个妻子,及前、后妻生的几个子女都尽了责任。一年的大年三十,一位农民因孩子把玉米粒吸入气管,来找并不认识的公社***,衣某二话没有说,立即到公社安排当时仅有的车辆——拖拉机送孩子上县城医院,同时给县医院打电话说明情况,使孩子得到及时的救治,脱离危险。事后那个农民再也没有到他的家去过。过去,生孩子常有七天风,八天扔的说法,是那个时候医疗条件落后,月子里的孩子因为此病死亡的不少。衣某在自己孩子有这个病的时候,一位老中医为他配了一种药,只吃火柴头那样多的药,就可以治好月子里孩子的抽疯病。衣某的妻子非常善良,见前后院的邻居家生孩子有生这种病时,就拿出剩下的药送去救人。后来人们知道他家有这种药,有人生了孩子,一有这种病,不管认不认识,都去找药,他和他妻子从来不拒绝任何人。最后是一趟房的张太太,她的二孙女二十多天了还抽风不止,他们去衣家找药,衣某的妻子拿出药一看,剩下不多了,就连药瓶都给了她们。在那几年中,不知他们夫妻用此药共救了多少人。

就在算命者说衣某该到寿命的那一年,他生了一场大病,当时正在农村工作,被用拖拉机送回家时已经卧床不起,住院很长时间才痊愈。年近五十岁了,衣某才提为县领导,并亲自为***中受到打击迫害的人评反,对造反派也甄别情况,尽量都做了妥善安置,为此,他比他应有的寿命多活了二十多年,六个子女都读书,有合适的工作。

事例十四

纪晓岚写过一个故事,说御使胡牧亭说:他家乡有人养了一头猪。这头猪只要一见到邻居的老头,就瞪起眼睛狂吼,并横冲直撞地追来要咬他。但见到别人却不会这样。那老头儿起初非常愤怒,想把它买过来杀掉吃它的肉才解恨。不久他忽然省悟,心想:“这大概就佛经上所说前生结下的冤仇吧?然世间上没有不可解的冤仇!”于是,他就以高价把它买来,送进寺院作为长生猪喂养。此后这头猪见到老头儿,便俯首贴耳很亲昵地靠近他,再也不像从前所见那副凶恶的样子了。

结语

首先要做好这个“人”。我们要知道,在六道轮回中,人趣的数量是极少的。地狱众生极多,饿鬼比地狱少,畜生比饿鬼少。在畜生里面,生活在地上的畜生比生活在水里面的少,然而在容纳不下十人大的地方,就有上亿个虫蚁。我们今生今世没有投生为畜生,或者饿鬼,或者地狱,能够侥幸获得人身,实在是万幸。为此,我们一定要做好这个人,对得起这个“人”字才行。

其次要做一个善人。我们知道善有福报,恶有祸报,一样做人,谁不希望自己顺顺利利,子孙发达呢?所以,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就一定要在人生的旅途中,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说到造化的道理,只要是积善,必定会福荫子孙;而若是积恶,则必定会祸延子孙。这是丝毫不会错的。

再次要做圣人。圣人不为了要祈求福报,避免灾祸,而后才去断恶行善。佛告诉我们,会招致恶报的不良行为有十种:(一)叫杀生。(二)偷盗(只要不是自己的东西,拿来使用或占为己有都属偷盗)。(三)邪淫(违背伦理道德,在正式夫妇之外,贪图淫乐,乱搞男女关系等都属之)。(四)妄语(说谎、伪证、不守信)。(五)恶口(以凶暴或恶毒的话骂人)。(六)两舌(挑拨离间、搬弄是非)。(七)绮语(说黄色淫秽的话使人想入非非)。(八)贪(贪求名利财色各种享受,迷恋不舍)。(九)嗔(稍不如意就生气怨恨)。(十)痴(邪见、不信因果)。同时佛也告诉我们,能获得善报的好行为也有十种:(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恶口。(六)不两舌。(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

我们对人世间的因果现象既然已经初步了解,更应当知道六道轮回的道理。所谓‘六道’是指六大种类的众生:(一)天道——指居住于天上,具威德、有神通、享天福的众生。俗称天神。(二)阿修罗道——有天福而无天德的众生。(三)人道——指人类。依佛经所说,各星球上多住有人道众生。(四)畜生道——指除人以外之一切动物。(五)饿鬼道——常受饥饿怖畏的鬼类众生。(六)地狱道——指堕落在地狱中受苦的众生。

我们说的‘六道轮回’是指众生在命终后,各依善恶业力的牵引,投生到上面所说的六道之中。由于众生修善作恶不同;于是有的生天,有的入地狱。决定六道轮回的总关键,在于善恶业力的牵引。

六道轮回之中,有三种善道,三种恶道。我们进入三恶道的机会要大于生在善道的机会。因为出生为人的机会就象手里拿的一撮土,生在三恶道的机会就象整个大地的泥土一样。所以,我们要避开三恶道,投生到三善道,就要修行善法。如果想进一步使自己转凡成圣,永脱六道轮回,就要修行佛法,这样才能证得如来圣果。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法苑谈丛:(一)三门殿 第一章、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法苑谈丛:(一)三门殿 第一章、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法苑谈丛:(二)天王殿 第一章、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法苑谈丛:(二)天王殿 第一章、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一章 求法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一章 求法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一章 少年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一章 少年

纯智法师:《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第一章  归依三宝 纯智法师:《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第一章 归依三宝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第一章 前言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第一章 前言

佛教故事:五福的意义:引言 第一章 佛教故事:五福的意义:引言 第一章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述意部 第一章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述意部 第一章

佛教故事:温暖之家:第一章 施舍 佛教故事:温暖之家:第一章 施舍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一章 六度出家与还俗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一章 六度出家与还俗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一章 「布施第一」的女施主:维沙卡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一章 「布施第一」的女施主:维沙卡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一章 给孤独长者成为佛弟子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一章 给孤独长者成为佛弟子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一章 「指鬘」杀人魔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一章 「指鬘」杀人魔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一章 在家弟子的典范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一章 在家弟子的典范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一章 清净和谐的婚姻生活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一章 清净和谐的婚姻生活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一章 绪论:中国佛教文化论纲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一章 绪论:中国佛教文化论纲

佛教故事:鸠摩罗什传奇 第一章:天作之合 佛教故事:鸠摩罗什传奇 第一章:天作之合

《太上感应篇新证》的写作缘起 《太上感应篇新证》的写作缘起

太上感应篇新证   第二章   示警  (1) 太上感应篇新证 第二章 示警 (1)

太上感应篇新证  第一章:明义(1) 太上感应篇新证 第一章:明义(1)

太上感应篇新证  第二章  示警 ( 2) 太上感应篇新证 第二章 示警 ( 2)

达观法师:信心铭-禅解 第一章  莫起分别 达观法师:信心铭-禅解 第一章 莫起分别

第一章:引言 第一章:引言

第一章 第三节 离念灵知是妄心 第一章 第三节 离念灵知是妄心

第一章 第二节《证道歌》与般若中观之关系 第一章 第二节《证道歌》与般若中观之关系

第一章 永嘉大师《证道歌》第一节 永嘉大师以亲证如来藏而言证道 第一章 永嘉大师《证道歌》第一节 永嘉大师以亲证如来藏而言证道

第一章 第三节 评论邪见之原则 第一章 第三节 评论邪见之原则

第一章 第二节 邪见略说 第一章 第二节 邪见略说

第一章 第一节 佛法二主要道--解脱道与大菩提道 第一章 第一节 佛法二主要道--解脱道与大菩提道

第一章 藏传“佛教”背景掠影──揭开香格里拉的真面貌 第一章 藏传“佛教”背景掠影──揭开香格里拉的真面貌

03 第一章 学佛的信心 03 第一章 学佛的信心

03 第一章 绪论 03 第一章 绪论

02 第一章 总说 02 第一章 总说

04 第一章 绪言 04 第一章 绪言

第一章 绪言   第一章 绪言  

05 第一章 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真如 第3~8节 05 第一章 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真如 第3~8节

04 第一章 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真如 第1~2节 04 第一章 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真如 第1~2节

02 第一章 佛的境界 02 第一章 佛的境界

3 第一章 我 3 第一章 我

第一章 第八节 《增壹阿含经》 第一章 第八节 《增壹阿含经》

第一章 第七节 《杂阿含单译经》 第一章 第七节 《杂阿含单译经》

第一章 第六节 《别译杂阿含经》 第一章 第六节 《别译杂阿含经》

第一章 第五节 《杂阿含经》 第一章 第五节 《杂阿含经》

第一章 第四节 《中阿含单译经》 第一章 第四节 《中阿含单译经》

第一章 第三节 《中阿含经》 第一章 第三节 《中阿含经》

第一章 第二节 《长阿含单译经》 第一章 第二节 《长阿含单译经》

第一章 北传阿含部诸经 第一节 《长阿含经》 第一章 北传阿含部诸经 第一节 《长阿含经》

第一章 真如与佛性之辨 第一章 真如与佛性之辨

25 第四篇:肺腑之言 第一章 未修证者宜知 25 第四篇:肺腑之言 第一章 未修证者宜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