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7 Complete Works of Mr. Xuanhua
◎The Fourteenth Patriarch of Tiantai Luoxi Jingguang Venerable ◎The causes and conditions of the previous life of the Venerable Youbo Bianduo
live streaming
Observation of the Amitabha Sutra
Venerable Daocheng: Meditation Method of Compassion
〈One of the speeches of Venerable Zhai Mang on the Buddha's Birthday Meeting on June 12, 2019
Collection name: Wang Ling)
Copy the link
卍 卍 卍
closure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茍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Complete collec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那么“菩提”,这是一个梵语,翻译过来就叫“觉道”,就是要你明白这个道。明白道,你才能修行;你若不明白道,就不能修行。不明白道,你往往就会颠倒,就会以是为非,以非为是,黑白不分,冠履倒置了。你若明白了呢,就能走一个正路;你不明白,就走一个邪路。所以这个菩提心,你怎么样讲,怎么有道理。总而言之,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就是菩提心,所以也就是一个持戒律。你守规矩,就是菩提心;你不守规矩,就是忘失菩提心。这菩提心大概的意思是这样子。
“Venerable Han Zhu Flan
“Physical and mental restoration --Amitabha Sutra
“文”,就是文章。文章里边有开合转折,有种种道理在里头包括着,可是它说的是一篇一篇的,一章一章的,所以叫文章。这个文法用的有“之乎者也矣焉哉”,又有“启承转合”,那么写的东西是井井有条,很有道理在里头包含着。
那么这一篇文,也就等于经典一样的,它用字不太多,可是说的理论是很圆满的。因为这个,在佛教里头这个发菩提心文,也占很重要的地位。“撰”:这一篇是谁撰的呢?撰就是杜撰,就是写作,就是他著作的;因为他写出来的,他不知道究竟对不对,所以客气话,他只是说撰,没有说他著作。他自己认为自己所写的道理,以前没有的,那么以后有没有就不知道了,所以叫杜撰。这个杜撰就是单独的,和旁人不同的,也就是或者别开生面,独出心裁,写这么一篇文章,这叫撰。撰就是撰述;述就是说一说。
他说“不肖”:不肖就是不像。不像什么呢?不像古来诸佛菩萨、大德高僧那个智慧。因为他们有智慧,所以无论他们写出来什么东西,都是很靠得住的。不肖,也可以有另外一个解释。譬如父亲是一个大官,我呢,只做一个农夫,所以叫不肖。或者父亲是很有钱的,自己是个穷人,这也叫不肖。说:“我比不了我那个先人。”这就叫不肖--不肖某某。好像帝尧就把他这个天下传给大舜,没有传儿子。他儿子叫丹朱;丹朱不肖,所以他传给旁人了。这个不肖,就是和父亲不一样的,和先人不一样的。他这个“不肖”,是说他和佛菩萨的思想、心理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他没有什么智慧。说“愚下凡夫僧”:我是一个凡夫,不是个圣人。凡夫僧,谁呢?“实贤”。
虽然他是个愚下的凡夫僧,很愚痴,很下劣,也是一个薄地凡夫,可是他有一份诚心,有一份真心,要说真心话,要说诚心的话。真诚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泣血稽颡”。泣血,哭得把眼睛都哭出血来了。你们各位想一想,若不到真诚,哭到极点,怎么会把血哭出来了呢?不会的。这虽然是个形容词,可是也就是他一个真心的表露,恳切至诚的一种心的表露。稽颡,就是叩头:头前边额这个地方也叫颡,所以稽颡,就是把头叩到地下。
“哀告现前大众”:我啊!泣不成声的,很哀痛的,告诉现前大众。大众就包括出家人、在家人,和一切的众生;不单人,乃至于其他的众生都包括在内了。大就是广大;众就是众生:这不是单单说的人了。“及当世净信男女等”:和当时的,这可以说是就是现在的。这个“当世”也就是在当时的,也和“现前”是一样的,不过这个文法他这么样说。净就是清净的;信就是善男信女。善男信女,这就是包括一切在家人都在内了。
“惟愿慈悲”:我现在愿意你们每一个人,都很慈悲的,“少加听察”。你们拿出一点点的时间来,听一听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少加听察,你也想一想。这个“察”就是想一想,对不对?英文叫 Think over. You think over. It's right?
“The second ancestor of Taizong, Nanyue Huisi
“Venerable Dexiong: A look at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practice of entering and leaving the breath and practicing breath 1-2 Relaxation and nature
“茍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茍,是假如、假设。你如果不发广大心,就那小小气气的,一点点亏也不能吃,也不能舍得。你不立最坚固的这个愿,“假如我说了,一定要这样做,不能改变的。”这叫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你就经过有尘刹那么多的劫数,你不能脱出这个轮回。轮回就是六道轮回--Master of Pure Realm
“故华严经云”:所以在《华严经》上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你要是忘失这个菩提心了,你修一切的善法;虽然是善法,也是修六欲诸天那个天魔的业。因为你无明不断,淫欲心不断,修这些个法,都是在那个地方造天魔的业。忘失菩提心,就是你念不清净。你若念清净,那就是菩提心;念不清净,那就是魔业,所以是名魔业。“忘失尚尔”:你把这个菩提心忘了,你所修的善法,还都只是魔业,“况未发乎”:况且你没有发呢?你若不发菩提心,那你能修什么?修什么也都是魔业。
“故知欲学如来乘”:因为这个,所以你要学佛法,要学佛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你一定要先具足了发菩萨的愿力;你若不发这个愿力,那是总在魔的窟窿里转,在魔的洞里,在那儿来回来回跑。“不可缓也”:所以这个菩提心,你不可以等,不可以说:“我等等再发菩提心吧!”不可以的!说:“我等等再立菩萨愿。”这不可以;你一定要发这个菩提心,行菩萨道,这才能脱出轮回,了生脱死呢!
Master Xingyun's "Biographies of the Ten Disciples": Ananda
“The true nature of the corpse brahman
“Venerable Longchenba: Six methods of blessing with the master to verify the appearance
怎么叫邪呢?邪就是自私。怎么叫正呢?正就是不自私。怎么叫真呢?真就是利人不利己。伪呢?就是利己不利人。你用六大宗旨来看,就可以知道。什么叫小?什么叫大?小就是为自己;大就是为大众。所谓“为人不为己,终究是佛体;为己不为众,终究白搭命。”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都没有用。大,就是发大心;发大心就是行菩萨道。那么不发大心,小呢?就是不行菩萨道,就是自私自利、争哪、贪哪、求啊、为自己做打算,这都是小。若为大家做打算,大公无私、至正不偏,普同供养,以法界为体,以虚空为用,这都叫大。
“Buddhist Story: The Story of Theravada Sutra: The Footprints of the Venerable
“虚空是用无不容”:虚空就是一个大用,没有不包容的。
“万物平等离分别”:对于万事万物都是平等平等看,看成平等。
“一念不生绝言宗”:这个可以说是圆了。
The Sixteenth Patriarch Rahulada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怎么叫做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呢?这个“耶”字就是问号。“世有行人”:这就说出来了。说世界上有修行人--行人就是修行人,就是出家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他修是修,可是尽做外相。譬如,他又拜忏哪,又礼佛啊,又在那儿念经啊;尽给人家看,他不往自己回光返照,自己心里有没有拜忏?自己心里有没有念佛?有没有礼佛?有没有念经?你心里念,那才算真的呢!你尽在外边做表面的工作,装老修行,给人家看--我用一个什么功也给人家看看,譬如我扫扫地,也等着有人来了,我就扫扫地,我这可做苦工了!尽做表面上的工作,这就是不单没有功德,而且邪。这个就是不正当,尽报功。对人有一点什么好处就说:“你知道吗?因为你,我怎么怎么样子啊!”叫人感激自己,这都是叫邪的。
你们大家要彻底了解,施恩不求报,予人不追悔。对谁有什么好处,你应该忘了它;不应该常常记得,挂到嘴巴皮上,一天到晚就用这个来做广告,做招牌:“啊!我做了什么好事了,你知道吗?某某地方的庙是我修的,你看那个匾上有我的名字嘛?”还怕人不知道,还叫人看看那个匾上有没有他自己的名字。这就是邪,这就是尽在那儿贪名闻利养。
若不这样子呢?那就是正了。所以这个邪正,正是相反。邪的是属阴的,正的是属阳的;邪的见不得天,见不得光;正的是正大光明的,什么地方都可以行得通的。所以要一向修行--一向修行,就是从来修行--不究自心,他不在自心上用功夫,专门向外驰求,到外面去找去。“但知外务”:就知道在外面做表面的工作,好像给人念经,做赶经忏,又是什么的,哦!你看的很热闹很热闹的,一天到晚累得要死,辛苦得不得了。“啊!我真是为法忘躯了!你们大家知道我吗?”就是尽向人来报功,表示他自己的德行,那么张扬外露,不能韬光晦迹,不能藏器,不能有修养,有涵养。
为什么他到外务去呢?“或求利养”:就是为利益他自己,叫人供养他,叫人相信他,教人或者炖点人参给他啦,或者煲点木耳给他啦,或者……,所以你们谁要是我的真弟子的话,谁也不准给我弄东西吃。我反正现在没有饿死嘛!你今天又煲点这个汤,明天又弄点那个,啰啰苏苏,真讨厌!你们以为这是诚心了,你想不到这就是助纣为虐呢!你就把那个修行人弄得不修行了。你们懂了没懂?所以不能单独地个别供养某一个人。
“或好名闻”:或者贪图人家到各处给自己宣传一下:“喔!他真是老修行啊!真是个大修行啊!真是好呀!怎么样,怎么样……”各处给宣传。你派出去很多的马仔,很多的工作人员到各处给他宣传。好像我今天说这个某某,就是邪!就是邪!你看他就是贪利养嘛!佛教企业化!这是佛教的罪人哪!这是佛教的败类啊!佛教怎么要企业化?要企业化,又出什么家?在家人谁都可以办企业,谁都可以做生意赚钱。为什么出家人,佛教徒要做企业化?那么一般的人还说:“哎呀!那儿好呀!好呀!好呀!好呀!……”往地狱里钻还不知道呢!还好呢!都钻到地狱去了。这就是或求利养嘛!尽叫人拿钱给自己。喔!自己干什么干什么。或好名闻,或者贪一个好名誉。
“The Venerable Dragon Subduing
“Twenty-one Grandma Cultivation Venerable
“Buddhist story: The story of Theravada Sutra: The story of the Venerable Kundeli giving joy
什么叫正呢?“既不求利养名闻”:也不贪一个好名誉,也不想要把自己的声名弄得大大的,也不希望人家来供养自己。“又不贪欲乐果报”:也不贪什么欲乐,也不想怎么享受啊!我不能说我是正,但是我告诉你们,我来到美国二十多年,没有到过狄斯耐乐园。你们想一想,你们到美国来,差不离的,哪一个不到过狄斯耐乐园呢?出家人差不离到了美国,都是要参观参观狄斯耐乐园。我这一个乡下人,所以没有参观过,我也不愿意知道那个。所以这说又不贪欲乐,也不贪什么享受、果报。
“惟为生死。为菩提”:就是为了要了生死,为的一个觉道,要求真正的智慧。“如是发心,名之为正”:这样发心,就是一个正的;你要不是为了生死,为了发菩提心,那就是邪。所以大家要认识清楚这一点;不认识清楚这一点,你修来修去都是魔业,修来修去都是做魔王的眷属。
The Ten Great Disciples of the Buddha - Venerable Subhuti - the First Living the Kung Fu
省庵大师前边讲“邪正”,现在讲“真伪”了。“念念上求佛道”:这是说人念兹在兹的,心心念念的,不想旁的,只想什么呢?只想上求佛道,要求成佛之道。“心心下化众生”:那么成佛要立功;你不能说一点功劳也没有,就成佛了。那么成佛怎么样呢?就是要立功德。在什么地方立功德呢?就是教化众生,令众生舍邪归正,舍妄归真,舍伪归真。你能令众生觉悟了,你就是在佛教里立功了。
“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可是成佛也不容易的,佛道很长远的。释迦牟尼佛经过三大阿僧衹劫才成佛了。一个阿僧衹劫就是无量数。阿僧衹是梵语,翻译过来叫“无量数”。那么三个阿僧衹劫,这是三个无量数;不单是三个无量数,而且还是三个大的无量数,所以叫三大阿僧衹劫。那么这么长远的时间,就望洋兴叹了,就怕了,说:“唉!这么长远的时间,我怎么能修行呢?”好像我们读佛经,读一读说:“啊!这一部经这么长!我得什么时候能读完?什么时候能背得出呢?”这都是退怯心。可是佛道虽然长远,也不生退怯心,还是勇猛精进,向前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总是不忘了修道的这种本份。
“The Cause and Retribution of Venerable Udoyimile(Twenty-Three Ancestor Helena
“有罪不忏”:那么什么叫伪呢?他本来有罪,他藏着,不向大家来发露忏悔,不对大家坦白。“有过不除”:他有过错,明明知道自己毛病,他说:“哎呀!我没有办法呀!这个是与生俱来的习气。”也不愿意把这个过错除掉它。“内浊外清”:里边他就嫉妒障碍、痴心妄想啊、骄慢哪、贡高我慢哪、贪瞋痴慢疑啊,里边都是这些个东西。外清,外边现出一个很清高的样子,那么色装者乎,就装模作样的。“始勤终怠”:他就是出家修行,也一开始他很勤,很精进的,到最后就有始无终,没有后力了,后面没有力量,松了。
“虽有好心”:他虽然好像有这种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为什么他要做好事呢?就因为他想要博取一个好名,想要弄一个为善的名字,做一些个骗人的事情。所以就在那儿搞名搞利,多为名利之所夹杂。他一举一动都是为名为利而做的,不是真正为佛教。“虽有善法”:虽然佛法是很善的,“复为罪业之所染污”。他在这善法里头行一些个淫欲,做一些个很见不得天的事情。好像现在密宗里头那一些个喇嘛,到处恣行淫欲,到处乱七八糟的,还对人说:“这是密宗啊!密宗就要这样子。”你说,这个真是害死人的!那么有一些无知的人,就被弄得说:“这个密宗啊!佛教里头说密宗是最秘密的。”喔!就以盲引盲,这就是染污。“如是发心”:像这样发菩提心的人,“名之为伪”:这就是假的。
“The teachings of the venerable Youbo Bianduo
“Buddhist story: Being injured by mistake and still respecting the venerable --欲界、色界、无色界,就像监狱那么样地苦。“视生死如冤家”:这个生了又生,死了又死;生生死死,这就好像他的冤家对头似的。“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只知道自己度自己,他不想度旁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像这样子发菩提心的,这就是叫一个“小”。小,就是心量太狭窄了;大呢,就是极广大尽精微了。那么这个大,我以前写那个法界颂,这也就是一个大的表现,说的什么呢?说:
法界为体有何外?虚空为用无不容。
More news" is not as good as "reverse news"
这就是大心了。所谓“性尽人己参天地;心同日月耀阳春。”把这一切的万事万物都看成是一个,没有什么分别。今天我讲的就这样子。我若讲的不圆满,你们谁翻译的时候,再补充一下。
Buddhist characters: The Master of Fool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若,就是假设;于,当个“在”字讲。假设你在自己的心外边,见有众生可度,见有佛道可成;你愿意来度脱你心外的众生,愿意成就你心外的佛道。“功勋不忘”:你就以为度众生成佛,度众生就有了什么功德了,总也不忘,你就想成佛,生了一个大执着。“知见不泯”:泯,就是泯灭了它,没有它,息灭了它。你不能把你这个邪知邪见泯了,“如是发心。名之为偏”:像这样子,心里总有一个东西在里头执着了,这就叫偏。你没有明白那个原理,你还有偏见。
“Buddhist story: The story of Theravada Sutra: The story of the Eye-protecting Venerable
“Keywords: Ksitigarbha Sutra
“云何审察”:怎么样审察呢?“谓我所发心”:就是我所发的这个心,“于此八中”,在这八种的发心里头,问一问自己,我是邪的?是正的呢?是真的呢?是伪的呢?或者是大的,是小的呢?是偏的,是圆的呢?“云何去取”:那么你审察之后,认识了,你还要应该去什么?应该要什么呢?就是这个“所谓去邪”:那个邪的要去了,伪的要去了,小的要去了,那个偏的也要去了;要取这个真,取正,取这个大的,取这个圆的。“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像这样的发心,这才是你真正懂得怎么样能发菩提心,将来才能圆满你这个虚空的菩提。
Venerable Daocheng: Meditation guides beware of "soft and weak"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此菩提心”:这菩提心就是说我们人这种求智慧的心。菩提就是觉道。觉道,就是对着不觉道。我们众生就是不觉。若觉了,就会发菩提心;不觉就不会发菩提心。那么这个“此菩提心”,就是说这个菩提心。“诸善中王”:它是无论你做什么善事,也没有发菩提心这个重要。那么发菩提心,它一定要有一种因缘,所以说“必有因缘”。因,就是种的这个因;缘,就是帮助这个菩提心的助缘。因,就要种的正因;缘,要帮助这个正因来发展,所以“方得发起”。那么因为什么你要发菩提心呢?这有十种,“今言因缘。略有十种”:现在说这个因缘有十种。“何等为十”:十种因缘是什么呢?
“Article Category
“二者念父母恩故”:那么佛恩是不容易报,我们应该要发菩提心来报佛恩。父母对我们也是有恩的。父母生我们,怀胎十月,乳哺三年,然后教养我们长大,这个也是很不容易的。“三者念师长恩故”:第三的恩就是要念师长的恩。师,就是所有我们跟着学法,学智慧的一切老师。他对我们循循善诱,种种的教导,这种恩也是应该报的。
“四者念施主恩故”:施主就是护法。我们出家修道,这护法护持我们修道,这个恩也很重的。我们如果不发菩提心,所谓“三心不了水难消”,你要是不把三心扫去,你喝施主布施一口水,也不容易消化的。这是四者念施主恩。“五者念众生恩故”:众生对我们也都有恩,一切一切众生,或者和我们都有相当的关系,所以我们也应该报恩。
“六者念生死苦故”:第六要发菩提心,要痛念生死,我们也要发菩提心。“七者尊重己灵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我们自己既然有佛性,我们应该发菩提心,圆成我们的佛性,所以也要尊重自己本有的这种灵明觉性。
“八者忏悔业障故”:第八样发菩提心的因缘,就要忏悔自己的业障,令自己的业障消除。我们忏悔自己过去的业障,有罪过都要改了。譬如我不持戒,我尽打妄想,欲心太重了,我这都是业障,我要忏悔,要真正生忏悔心,要在佛前改过自新;不要叩一个头说:“佛啊!你保佑着我多一点desire(欲念)啰!”“佛啊!你保佑我快一点还俗啰!”你这样子,那怎么会忏悔业障呢?你一边在那儿拜忏,一边想你那个男朋友;一边拜忏,一边想自己的女朋友,这怎么样可以忏悔业障呢?这就不能忏悔业障的。这第八种,你要忏悔业障就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要把过去的污浊邋遢这种思想,都要把它洗干净了它,这叫忏悔业障。
“九者求生净土故”: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我们发菩提心修道,我们能真正修道,这就是正法久住;我们若不发菩提心修道,这就是正法不住世了:所以我们要有这十种的因缘。
无论哪一个人都应该发菩提心,就是叫这个菩提心生出来。不要以为我们修不修行,这与其他人没有关系;我们和整个世界都互相有关系的。所以我们要发菩提心,这个世间就是佛法久住了;我们不发菩提心,这佛法就灭了。
Medicine Buddha scripture
The first ancestor of Taizong, the Northern Qi Huiwen
“Venerable Dexiong: A moderate diligence in the third section of the third basic trilogy of 3-2
“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我们众生造业的时候,佛就可怜我们,所以佛愿意以身来代表众生受苦,佛愿意把众生的苦都做为他自己的苦。所以我们造的业,佛生一种怜愍的心来原谅我们。“方便教化”:用种种的方便权巧、譬喻说明而教化我们,令我们改恶向善,改过自新,发菩提心。“而我愚痴。不知信受”:可是佛这样慈悲对我们,我们是很愚痴很蠢的,不明白佛对我们的这种恩德,所以不晓得接受佛这个教化。
“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我在当初堕地狱的时候,佛看见众生堕地狱,就像他自己堕地狱一样那么痛苦,那么难过。“欲代我苦”:所以佛愿意下地狱来替我们受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而我们因为业障太重了,佛也没有这个力量来救拔。
“我生人道”:佛想尽方法把我们从地狱救出来了,又生到人道来了。“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佛又用种种的方便权巧法门,叫我们来种一切的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在《华严经》上,你看那个菩萨为了教化一个众生,众生到地狱去,他就跟着下地狱;众生到畜生那儿,他就跟着去做畜生;众生转饿鬼,他也去做饿鬼,影响他发菩提心,影响他修行;众生做人道,他就跟着这个众生去做人去:这样子陪着众生来受苦。随逐于我,就是跟着我,不舍我。“心无暂舍”:他心里连一时一刻都不舍弃我们。
“佛初出世。我尚沉沦”:释迦牟尼佛刚刚出世的时候,我尚且在沉沦里头。尚,就是尚且;说那时候我还在沉沦里头,就是在地狱,在饿鬼,在畜生里头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我现在仗佛的威德已经做人了,可是佛已经入涅槃了。
“何罪而生末法”:我们一定是很大的罪,才生到末法时代;要不是罪大,我们应该见佛闻法啊!“何福而预出家”:可是我们现在出家了。这个《劝发菩提心文》,是为着出家人说的。我们大约也是有福;虽然有罪,但是也有福。因为有福的关系,所以现在我们就出家了。“何障而不见金身”:那么我们现在是有什么业障障着我们,不能见到佛金色之身呢?“何幸而躬逢舍利”:我们又很幸运的,在这个末法时代还能见到佛的舍利。
“如是思惟”:像这样子想一想,像前边所说这几句话,这样想一想。“向使不种善根”:向,就是往昔、以前。假设往昔我若没有种善根的话,“何以得闻佛法”?我若没有善根,我一定不会得闻佛法的。“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我若不闻佛法,不懂佛法,佛对我有多大的恩,我也不知道。“此恩此德。丘山难喻”:佛对我们这种的深恩大德,就是高山也比喻不了那么高,大海也没有那么深。
“自非发广大心”:因为佛对我们这样的大恩大德,我们如果不发一个广大的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我们有力量就要建立佛法,来救度众生。“纵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我们如果不弘扬佛法,不建立佛法,不把佛教支持起来,我们就是粉身碎骨也报不完佛恩的。“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这十种因缘,第一种我们就要念佛重恩,要发菩提心。
Introduction to the Second World Venerable Danma Zhaimang
More articles
“The Ten Great Disciples of Buddha - Venerable Ananda - The First of Many Knowledge
美国这儿小孩子和妈妈都分开房住了,没有这些个麻烦。尤其有那种纸的垫子,一用完了可以换了那个卫生巾:推乾去湿。要是以前普通这个妈妈,都要小孩子睡到一起,那小孩子把床尿了,妈妈把这个小孩子挪到乾的地方去,自己睡那个湿的地方。你看!
“咽苦吐甘”:咽苦,就是有什么苦,有什么困难,这母亲把它吃下去;吐甘,把有什么甜的都给小孩子。“才得成人”:因为这样子尽心竭力来培植灌溉这个小孩子,栽培他,所以小孩才长大成人。“指望绍继门风”:生儿育女就是为着他能以有个传宗接代,不断香烟。指望,就是用手指头指着,用眼睛看着。干什么呢?“绍继”:绍,就是接续的意思;绍隆佛种就是继续佛种的意思。继,就是把它接下去,不断了。“门风”:就是家庭好的这种风范,好的这种法财。“供承祭祀”:将来子女好祭祀祖先。
指望绍继门风,就是希望他接续香烟。西方不讲这个;西方的人也不供祖先。中国人呢,他供上一个祖先,在祖先上烧香。这个做爸爸、做妈妈的,或者做爷爷、做奶奶的,就希望死了之后,这个子,或者孙,给他烧烧香。这叫继续香烟,继门风,这是谁的儿子,谁的孙子,谁的什么什么。“供承祭祀”:等他死的时候,去给叩个头,拜一拜。那么在西方也没有这个,这更谈不到啰!
“今我等既已出家”:可是现在我们已经出家了。“滥称释子”:也不管够不够佛子的资格,就是滥芋充数,就说:“啊!我们也是个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忝号沙门”:忝,就是不知惭愧,不知羞耻。忝列门墙,就是我很不够这个资格的。我很不配做这个沙门,可是我也冒充,滥芋充数就也算是个沙门。沙门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甘旨不供”:对父母,我们一点也没有什么供养,没有拿出自己的力量来供养。“祭扫不给”:父母死了之后也不去扫墓,也不到坟上去拜一拜,也不祭。“生不能养其口体”:活着,不能来奉养他的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死了之后,我也不能把他的神灵引导到一个安乐的处所去。
“vegetarian diet
“如是思惟”:像这样想一想。“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我就怎么样呢?我要百劫千生,都要修行佛道,常常地依照佛法来修行,常常地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我到十方去,到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去普度一切众生,所以这叫报父母恩。“则不惟一生父母”:这儿应该加一个“乃至”,“乃至生生父母。俱蒙拔济”: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得到度脱了。“不惟一人父母。乃至人人父母”:乃至生生世世的父母,“尽可超升”:都可以升天去了。我们要是真修行,“一子得道,九祖升天。”所以我们要好好用功修行,过去生生世世的父母,乃至于所有人的父母,我们都可以令他超升去了。“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是为发菩提心第二种的因缘是这样的。
The Twenty-Two Patriarchs, Venerable Mahara
Buddhist story: The story of Theravada Sutra: The story of Venerable Master Zhiduo
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
“云何念师长恩”:“云何”,就是怎么样说。怎么样说是报师长恩呢?前边是报父母恩。这父母生我,我应该报恩的,那么师长他没有生我,我报什么恩呢?所以说“云何报师长恩”呢?这是一个询问词,就是向大家来问问题。师,怎么叫“师”呢?师就是一个规则,跟着他学这种法度、规则。说“师父”,这是一种长辈,在我们这个人伦上,师就是长辈;你皈依师父了,那么你无形就是晚辈了。
所以我不叫人皈依我,就是这样子;如果我叫人皈依我,人家问一问你,你够不够师父的资格啊?你是不是讨我的便宜,想要作我的师父,比我长一辈呢?那你自己说什么?所以我从来不叫哪一个人皈依我;不叫的,就是因为这个。那么我也很惭愧的,我收一个皈依弟子,我觉得如果我不用正法来教化他,我不能度他,我就是对不起他。我要是用正法教他,他要是没有真正一个诚心,不听,我又有什么法子?所以我也不叫人皈依我。
你看你们现在这么多人皈依我,你们自己问问自己,哪一个是我亲口叫你们来皈依我的?甚至于皈依我的,我都要考察考察。那么有的时候,人多了,我也考察不过来了,马马虎虎把眼睛一闭:“好了!都许可了。”就这么回事。本来要一个一个的。我在东北,在香港,我收皈依弟子,我要先和他谈一谈;谈一谈你为什么要皈依我。
不单对人这样,我就对鬼也是这样子。真的啊!我在香港收过鬼皈依弟子。这个鬼,说起来这也是很不可思议的。有一个人有病,就去请和尚来念经,请七个和尚念经。这七个和尚穿上袍,搭上衣,到那儿摆上桌子,放上《金刚经》、〈大悲咒〉,就来念:“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利耶……”,一天到晚南无、南无、南无、南无、南无,南无个不停。念《金刚经》也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可是这个鬼也不听你那一套。你敷座而坐,它也敷座而坐,搞得这七个和尚念了七天经,也出不去门了。
那么这七个和尚,其中就有一个把我推荐出来,说:“你要是想要他病好,你要去请某某人去。”这个人也就相信他话,就跑到我那个观音洞里边去请我。请我第一次,我没有答应;第二次又去,我又没有答应;第三次到那儿跪到我面前不起来,说一定请我帮帮他忙。那么我说:“好了!你这么诚心。”我就去了。
去了,到那儿,这个病人在床上正和和尚斗法呢!和尚念经,他也念经;和尚念咒,他也念咒,在那儿晃晃悠悠的这么不知多神气!那么我就坐到他那个床旁边,我就静一静,大约十五分钟,咦!这个人带着鬼,鬼带着人,就跑到这儿就跪下来;跪下,当时我有个念珠,我就给他戴上。戴上我这念珠,他就说:“哎呀!法师啊!你饶恕我了!我再也不敢了。”
The Lord of the Great News
他说:“啊!我这几几乎要被你这个念珠烧死了。”
Share QR code on WeChat
他说:“我真受不了了!”
我说:“那你想要干什么?”
他说:“我想要皈依你。”
我说:“你想要皈依我?这七个和尚给你念经念了七、八天,你怎么不皈依呢?你皈依我干什么呢?”
他说:“喔!他们?他们皈依我,我都不要他。”就这么说。完了,又说他认识茂峰老法师。
我说:“你既然认识茂峰老法师,你可以皈依茂峰老法师嘛!”
“哼!他呀!他也不够我师父的资格。”
我说:“那我怎么够?”
他说:“啊!我找这么多年,就是找你呢!”
我说:“你找我干什么?”
“Great Compassion Mantra
“Amitabha Sutra
Scan the QR code to share on WeChat or Moments
你看!这个鬼它都不是四六不懂;他都懂四六。什么叫“四六”呢?“四”,就是父亲的那个“父”字;“六”,就是母亲那个“母”字。父亲那个“父”字是四笔,母亲的那个“母”字是六笔。所以说那个人四六不懂,就是连爸爸、妈妈都不认识。那么这个鬼呢,它就四六懂了,他要皈依。
我不是今天向你们来说我的怎么长处,这是我们讲这个事实来证明。那么这样子,他就皈依我了;皈依我,这个病人的病也就好了。结果这个病人好了怎么样?这个病人也皈依了;病人皈依了,这个病人的亲戚也都皈依了。所以一连一大串,这一帮就都皈依了;都是全家皈依,所以这鬼也能介绍人皈依。人看着鬼皈依了,所以他也就眼睛红了:“我也要皈依。”那么这是报师长恩。
因为“父母虽能生育我身”:父母虽然他能生育我这个身体,可是“若无世间师长”来教化他,来令他有一点学问,有一点学识,“则不知礼义”:他就不知道这个“礼”。礼,就是礼节、礼貌。你对人不客气,这就是不礼貌。
义,什么叫“义”呢?义就是义气。好像关公,那大义参天,他总要保着他皇兄刘备;谁若想利用他,他也不被利用。曹操怎么样用什么手段来想拉拢他,他也不去的。所以这个关公就大义参天,这个大义好像天似的。那么礼貌,好像我们见着人,要是给人低低头,那么恭恭敬敬鞠个躬,这个人绝对不会骂你的。为什么人骂自己?就因为自己对人也是很粗气的,不好了,所以人家骂。这是我深深地了解这个道理。
你看我是个出家人,也常常有人骂我,就因为觉得我对他不好了。那么这没关系,凡是骂我的人,我发愿将来都度他们成佛。所以他骂我的人是最便宜的,不会吃亏的。我不会说:“啊!你骂了我了,我叫你下地狱!下无间地狱!”不会有这个心。你骂我吗?将来我要度你成佛;你不成佛,我也不成佛。所以骂我的人,也是我的善知识。
你看那个提婆达多,他就是反面来帮助释迦牟尼佛的。那么骂我的人,甚至于对我不客气的人,这都是我的善知识,我都要发愿将来度他们。所以你们谁要是反对我,或者骂骂我,那是好办法,那是和我能结一个最大的法缘。因为这个,你们谁若愿意和我结法缘,就先骂骂我。我这是大开方便门,不怕人骂。我也不怕人打的。你们愿意,你们要我的眼睛,我给眼睛;要我的耳朵,给耳朵;要我头,我都给头的。身心性命、头目脑髓都包括在内,你们只要想要,我都布施;不是这么说,真做得到的。
现在我是一个最愚笨的人,我又说这句话了。为什么呢?人家不愿意做的事情,我都可以做。我告诉你们,我是再邋遢的东西,我可以吃的。若不信,你们就当面试一试,不论屎啊、尿啊,我都可以吃,我都可以喝的,就是这么一个不识数的人。你们现在懂得你们这个师父,真是鸦鸦乌了!真是没有用了!
我在香港,有一个人她向我要求,说她要生个孙。我说:“你想要生孙吗?那好!”我就在那儿洗脚,洗完了脚,我就把这个水给她;我说:“你喝了,把这个水喝了它了。”啊!她一看,做不到。“你做不到吗?好!我来。”我自己拿起,把这个洗脚水喝了它。
哦!她周身都漂汗了,说:“这怎么可以?”我说:“这怎么不可以?”所以你们不要以为我和你们一样的,我所做到的事情,你们是做不到的,我告诉你们。
我再告诉你们一个事情,我吃东西啊,好吃、不好吃,我都觉得它是一个味道,所以这屎尿我都可以吃,就因为我觉得它都是一个味道。你说:“哎呀!这个法师你太臊太臭了,我们不愿意接近你了。”阿弥陀佛!谁愿意离我远远的,没有关系;谁愿意毁谤我,也 Doesn't matter,不要紧的。我也没有什么好的。我就是没有本事的这一套嘛,你们懂了吧?
The Nine Ancestor of Tiantai
那么世间的教师是教你这一切的礼节、礼貌。做事不要没有礼貌,你不要乱骂人,不要对人都不好,这要有礼。我们人和禽兽不同的,就因为知道礼。如果你连个礼貌也没有了,那和那禽兽是没有分别的。那个禽兽,你看它若互相见着,它还都有一种好感呢!我们人怎么可以不懂礼呢?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礼也是八德之一,所以你必须要懂礼貌,对人有义气。你如果没有世间这个老师,你就不懂做人的道理。
“Reward
所以马来西亚这次跟着你们来这位达摩阿难达法师,我觉得在我所见到的--我没有见到,那我是不知道了--我现在所见到的这个小乘,Thervadha的比丘里边,他是一个最修行的人,也是一个最有智慧的人,也是最讲礼义的一个人。所以这一位善知识,你们回到马来西亚要多亲近他。
你亲近善知识,我告诉你们,不要去好像很腻着,一天到晚就这么死缠死缠的,总也离不开。亲近,就要听他话,你有什么不明白的,你去求开示;不是说我一天到晚就见见我这个师父,以为见,这就是亲近了。不是的。你就要求法,也要恭恭敬敬的,不是那么连讲带笑的,也不正经那么样子,那是不可以的。要正正经经,郑重其事,到那儿不要给他添麻烦。看他有事情,有时间没有?有时间就请教;若没有时间,不可以就,“我这个是重要的,我到那儿,我不管他忙不忙,我先要请问我的问题。”不可以这样子。
你们皈依我的人,回到马来西亚要去亲近这位达摩阿难达法师。因为我不在那儿,我请他代表我来教训你们。你们若有力量,你们要好好护他法。你们护持他,就是护持我,我们两个人没有彼此的分别。我们两个人,我觉得他也没有自私心,我这个有自私心,但是也不太多了。讲老实话啊!那么不太多了,或者有一条头发那么多,但是我都要割断了它。这是这一点。
那么你要出世,你不能没有个明眼善知识。明眼善知识,他一举一动绝对不会为他自己做着想,不会尽是:“怎么样能利益我呢?给我修个大庙吧!”有人说了:“你现在有万佛城这个庙不小了,还要不要修庙呀?”还要。
我这个贪心是没有止尽的。可是我这个贪心,我告诉你们,我是愿意给国际佛教,做一个佛教基本的道场,来弘扬正法。所以现在你们来,不论对我这儿怎么样的看法,都是拥护万佛城的。你就骂万佛城,也是拥护的;你骂骂都好的,对万佛城都有很大的光荣。你看其他人若有人这样讲话的,我就拜他做师父,给我找一个来。我是不怕人骂,也不怕人毁谤,也不怕人批评的,什么也不怕的;我若怕,我就不跑到美国来弘扬佛法了。我到美国这儿弘扬佛法,我早就把这一切一切都准备好了。你越毁谤我,我越觉得这是很好玩的,比我开玩笑更好玩。所以我这个思想,和你们的思想完全不一样的。我的作风、我的行为和你们的所知道的,也都不一样的,我今天老实告诉你们。
若无出世的师长呢,“则不解佛法。”你若不求一个出世的善知识,你就不能明白佛法;不能明白佛法,你怎么会出世呢?我告诉你们最要紧的,这个世间的知见,要不要了它,想学佛法就要多吃亏。永嘉大师说过:“闻恶言,是功德。”你听见人家对你有毁谤,或者骂,这都是功德,都是帮助你的,都是想你好呢!他若不想你好,他不会说你不好;他说你不好,叫你知道,就是要你还更加努力,百尺竿头重进步。你要这样想。所以“顺逆皆精进,毁誉不动心”,要这样,不过这不容易的。“闻恶言是功德,此即成我善知识”:这个就是成就我的一个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要不是因为或者讪笑你,或者毁谤你,你也能冤亲平等,没有瞋恨心。“何表无生慈悲力”:怎么能表示出来你无生法忍的这种力量呢?所以各位!我当然也有很多毛病,但是我希望改。我希望把我的毛病都改了,那么和你们大家共同研究佛法。
所以要出世,一定要找一个真正的善知识。“不知礼义”:你不知道礼节和义气,“则同于异类。”异类就是禽兽。你看那个禽兽,飞禽走兽它就不懂礼义,可是也有懂的。好像乌鸦反哺报母恩,羊羔跪乳,这也是一种孝顺的禽兽,这都是它天性还善良。所以这个则同异类,就是和畜生没有分别了。那么你人面兽心,也就是不懂礼貌,所以说:“不懂礼。”
“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你修道的人不懂佛法,那和世俗人又有什么分别呢?没有分别。所以“今我等粗知礼义”:现在我们,就是省庵大师他说我们这一切的人,我们这个同类,就是所有的出家人,或者信佛的人。“我等”,就是我们。我等粗知礼义,粗知就是知道一个大大概概的,简简单单的,知道一点礼义。“略解佛法”:略略地也明白一点佛法了。
袈裟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袈裟披体”:袈裟,就是出家的这个衣服。“莫道袈裟容易得,皆因屡世种菩提。”出家不是很容易的,你若没有善根,是出不了家;出家也不会长远。那么必须要发愿生生世世都童贞入道,发菩提心。童贞入道比较容易修行,也容易得五眼六通。你一不是童贞了,就很不容易修行了;当然也可以修行,但是不容易的。“戒品沾身”:戒品,就是所说的有五戒,有八戒,有十重四十八轻戒是菩萨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就有三百四十八条戒。这个戒品就是受比丘戒、沙弥戒、菩萨戒;受这个戒,这叫戒品。“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受戒就入诸佛位,所以说戒品沾身,这个金刚光明宝戒的戒体得到了。
“Huayan Sutra
“今为大乘。普愿利人”:现在为大乘的种子,发大菩提心,只愿意利益其他的众生,而忘了自己。“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世间的师长,和出世间的师长,这两种的师长。“俱蒙利益”:都得到好处了。这是报师长恩。因为他教你,你修行。你成道了,是由他帮助你成的,所以俱蒙利益。这个世间的师长,和出世间的师长,也都得到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这是发菩提心第三种的因缘。
Liang Zhiyao Sanzang's body
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二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需。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己。犹自艰难。我于安服有余。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优悠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赏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Pharmacist Sutra
“身口所费。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这个“将”字,就是拿来给我用这种的东西。身口的费用--身要穿衣服,口要吃饭--Complete Works of Mr. Xuanhua
那个农夫,在那儿耕田,很辛苦的。这是中国的农夫,很辛苦的;美国的又不同了。美国的耕田用机器,这个机器辛苦,人不辛苦。机器在那儿嘟嘟嘟,这个地都耕好了。但是机器也要吃油,它要用gasoline,The Lord of Han ShemotenggasolineThe respected Lord Jiyeda
The Lord of Ghazhayan saved the Brahminpotato,这个广东话叫薯仔,又叫土豆,又叫薯药。在道德会一般的习惯,是要把薯仔皮吃了它。那么刚刚从外边来的人,就吃不了薯仔皮。你叫他吃,他也不听、也不吃。那么不吃,在口里吃完了就吐出来,吐了,有的放在桌上,有的放在地下。我那时候是做传习班的主任来教他们,我是十六、七岁,说话谁也不听,所谓“貌不压众,艺不惊人。”虽然是当传习班的主任,说话也没有人听。我就生大惭愧:“啊!这是我德行不够!”德行不够,那么我要自己把这些人家从口里吐出来的东西,我都把它吃了。所以大家都吃完饭,我看那薯仔皮,地下的我也把它捡起来,桌子上的也把它捡在一起,有一碗这么多,我像吃面条似的,拿了就把它都吃了。这一下子,以后我再叫他们不吃,他们也要吃了,谁也不吐这个薯仔皮了。
Weibo Share
Venerable Ajah Cha: Preceptsboss,也不听人家话,也没得到人同意,就自己搭个炕自己睡。”这话听上来,我觉得很不自在的;收了个徒弟被人这么讲闲话,我就对徒弟说:“谁要你搭的这个炕啊?”他说:“没有人叫。”“那么你为什么搭呢?”“我要睡午觉,我要搭炕睡觉。”我说:“那好!你到庙上,你做什么事情应该先问问旁人;你不问旁人,你就搭炕,自己这么样子自专。庙上不是没有主人嘛!你怎么可以这样子呢?”他说:“那我已经搭了,有什么法子?不然,我把它拆了它。”我说:“你呀!拆就不要拆了,已经费这么多工。”我北方的精进香,有这么长,一支香点起来可以着两个钟头。我说:“你点一支精进香到佛前去跪去,这是我惩罚你了。”他看看我:“唔!”
他是山东人,山东人很刚强的。他看看我,说:“唔!”就答应了;答应了,我到我房间去,过了有一个钟头,我去看看他跪了没跪。我到他住的地方一看,他没有跪,在那儿还大摇大摆,自自在在,趾高气扬的,很凶的。然后我自己点了一支精进香,我自己就跪在佛前,我说:“好!你不跪,我现在替你跪。你是徒弟,你不听师父的话,可以的。但是我这个做师父的,我代你来受这个惩罚。”就在佛前跪了,这回他也跑去跪。我说:“那是我陪着你跪,还是你陪着我跪呢?如果要是你陪着我跪,你还有很多的工作。如果我陪着你跪,我根本也不需要跪。”这么样子,我把一支精进香跪完;跪完了我起来,由此之后这个徒弟很乖的,再也不敢不听话了。那么这是我在出家后教化徒弟。
我那时候为什么要跪呢?我觉得我自己道不足以感人,德不足以化人,所以要以身作则来自己惩罚自己。谁叫你要收徒弟呢?收徒弟若不能跪精进香,怎么可以收徒弟?所以,这是我的哲学,这是我的逻辑学。那么这个徒弟以后也很用功修行,又会四十二手眼。他这个手上什么都可以看得见的,都很诚心的,也有力量给人治病。但是我说:“你不要给人治病!你治病,你惹出麻烦来,妖魔鬼怪来找你,你那时候又没有办法了,你还不够道行呢!”那么以后他不敢再给人治病。
“In-depth study and extensive knowledge are not botheredcheese(The Elder Sariputra
Master Fotucheng of Jincheese;returncheese,那可不行了,这是美国人的执着。所以,有的时候我叫他们买多一点cheese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Buddhismcheese,Venerable Daocheng: Meditation guides how to overcome drowsiness and sleepcheeseLeave a commentcheese?Like cheese。中国人就看看有没有饺子?有没有包子啊?有没有馒头啊?这是中国人的习惯。美国人没有这个习惯,就有那个习惯。总而言之,大家都各有所长,各有专长。
“Shurangama Sutra
卍 卍 卍
那个织布的人在那儿辛辛苦苦地织布,用那个织布器;现在用织布机,容易了,但是也不是很容易,也都有它的困难,有它不容易的地方,不过生产得多了。为什么生产得多了?因为人多了。人多了,你要还像以前那样用织布器那么织,用手擦来擦去的,那怎么来得及?所以现在人多了,这个机器也就发明了。种地也是这样。
怎么以前没有机器?他们人没有那么多,不需要,自耕其食就够了。现在这么多人,人人还有旁的工作,怎么可以自耕其食呢?不行了,所以就发明机器。现在人多了,有的时候算数这个数目也大了,算不过来,所以就发明电脑,computer。将来又不知道会发明一个什么东西又超过computer。“犹自艰难”:织布的人,有的时候自己织布,自己不能穿,因为要卖了换钱,所以,犹自艰难,自己很艰难。“我于安服有余”:我平平安安的就穿上这个衣服,我还有剩的。“宁知爱惜”。你应该知道爱惜这个布,爱惜这个东西。
〈朱子治家格言〉上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你早上吃粥,中午吃饭,你应该想一想,这个粥的来处也不容易,这个饭的来处也不容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半条丝、半条线,你应该要想一想,这个物质的来源是很不容易的,很困难的。人,总要常常知德报恩,知道人家这个来处,所以出家人吃饭的时候要有三念。
三念就是有一碗汤,用汤匙先喝三口汤。这三口汤,第一口汤这样想:“愿断一切恶”。愿断一切恶包括吃饭的时候,不要生一种这个分别心;不要分别这个有味道,没有味道,好吃不好吃:不要生这个分别心,有什么就吃什么。也不要挑食选择食。你吃饭也不要打旁的妄想。不要想这个地方的饭真是不好,也不能讲话,所以就讨厌到极点。“这么不自由!我坐监牢吗?我到这儿来,我拜佛有这么多规矩!”不要这样想,否则你吃下去不太容易消化。那么,愿断一切恶,这个“恶”,就是想来想去,想东想西,尽想人家不对。你要知道,常瞅人不对,是自己苦未了!你常想人家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那你自己太苦了;你若不苦,为什么尽想人家不对?为什么不回光返照?所以,常瞅人不对,是自己苦未了呀!
那么第二口汤是这么说的:“愿修一切善。”我把我的习气毛病都要改了,我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愿断一切恶就是诸恶不作;愿修一切善就是众善奉行。
第三口汤是说的:“誓度一切众。”我愿意度所有的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希望他们离苦得乐。这是喝三口汤做这三种的观想。
还有五观。这五观就是: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计算计算自己有什么功德受这供养,也计算种田的人经过多少的辛苦,才能把这个米粮收成回来。量彼来处:度量度量所吃的东西的来源。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第二个,我吃这个饭的时候,要想一想我自己有没有这个德行?我德行或者圆满,或者不圆满。我吃这个饭,是对得起这个饭,对不起这个饭,要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才能受人的供养。
Buddhist story: The story of the Theravada sutra: The story of the nephew monk protecting the lord
四, 正事良药,为疗行枯。我们为什么要吃饭呢?因为吃饭就像吃药似的。你要不吃它,没有gasoline, The Twenty-Sixth Patriarch is not as good as the Venerable Mido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第五,我因为想要修行成道业,所以现在我受这种的饮食;不是说尽是贪好味道吃。所以穿衣服也是要这样子。穿上衣服的时候,也是要想一想我有什么功德穿这个衣服;不是就这么,也不知道为什么吃饭,也不知道为什么穿衣服,也不知道怎么样就睡觉,这都要研究研究,这都是最切身的一种问题,所以要懂得。
“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他住的房子也很破的,院子门都是很破旧的,甚至于长草那样子,这一生也没有得到什么安乐。“我则广宇闲庭。优悠卒岁”:我住的地方就很宽广的,庭园也很大的,花园子、水池子,什么都预备得很现成的,那么很优游自在的,一年一年地都过去了,也不必辛苦。
“More comments
“则粒米寸丝。酬赏有分”:你受人家的粒米或者寸丝,你将来都要还报的,所以说:“善施一粒米,重如须弥山,吃了你不修道,披毛戴角还。”古人说:“一粥一饭,你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这地方我们都应该知道的。所以你若不修行,你就是三心不了水难消;你就喝人家供养一口水,将来也要还报的。你如果不修行,“恶报难逃”:将来是要还报的。“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这是发菩提心第四种的因缘。
Link copied
Tiantai Eleven Motherland Qingwu Venerable
“Venerable Ananda is the Buddha's cousin and the son of King Huofan.The name Ananda is Sanskrit, translated as Qingxi.Why celebrate?Because when he was born, it was the day when the Buddha became enlightened, so it is called celebrating.His appearance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Buddha. The Buddha has thirty-two appearances and he has thirty-two appearances, so his appearance is also particularly perfect.
“connect
“The Record of Gaoxian in Donglin - The Venerable Buddha Badra
“非经不能陈此事”:要不是在经典上,不能说明白这一些个问题。“非佛不能道此言”:要不是佛那么聪明有智慧的人,也不能说出这种前因后果,这种很详细的道理。“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那一些个邪见人,他们当然不知道这个道理了。那些个邪见的人,他不信有因果。“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菩萨看那个蝼蚁,都是过去世的父母,未来的诸佛。“常思利益”:利益这一切的蝼蚁,就是蚂蚁。“念报其恩”:都是想要报父母的恩,报诸佛的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第五种的因缘。
Twenty-five Patriarchs Sato
云何念生死苦。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狱畜生饿鬼。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热铁不除饥。吞之则肝肠尽烂。烊铜难疗渴。饮之则骨肉都糜。利锯解之。则断而复续。巧风吹之。则死己还生。猛火城中。忍听叫嗥之惨。煎敖盘里。但闻苦痛之声。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血肉既裂。则身如红藕华开。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遍。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频频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脱己还忘。其作业也如故。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啖其亲而未识。凡类皆然。当年恩爱。今作怨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为母而今为妇。旧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粪秽丛中。十月包藏难过。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少也何知。东西莫辨。长而有识。贪欲便生。须臾而老病相寻。迅速而无常又至。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乾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
“云何念生死苦”:怎么样不忘生死的痛苦呢?生了又有什么痛苦?死的时候又有什么痛苦呢?我们生的时候,好像被山夹着那么很难受;死的时候,四大分张,也是不容易离开这个臭皮囊,所以都很痛苦的。有的就说,生来如生龟脱壳,死时如活牛剥皮那么厉害。
“Agama Sutra
“In Buddhism, he is the best at learning.Too much to hear means listening more, and memory is also the best.He will never forget it after hearing it.Why does he have such a strong memory?Because he cultivated a lot of concentration in his past life.Because of sufficient concentration, there will be no distraction;Don't be distracted, so I will remember it forever after listening.Therefore, Venerable Ananda did not forget a word of the scriptures spoken by the Buddha, and all of them were recorded.
“黑门朝出而暮还”:在这个黑的门里头,就是地狱里头,早起出去了,晚间又回来了。“铁窟暂离而又入”:铁窟也是地狱的一个譬喻。好像在那个铁的窟窿似的,没有地方可走,暂时离开了,可是一转眼又进去了,就是又造业又来了。“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到刀山上去,身上都皮破血出,体无完肤的。“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上到那个剑树上去。方寸就是心,心都裂开了。好像心脏病,那也就等于到刀山去一样的,忽然就把心都坏了。这个“热铁不除饥。吞之则肝肠尽烂”:你吃了热铁,这肚饿也不能饱。因为它是烧红的铁,你饿了,把它吃下去了;虽然吃下去,可是肝和肠子都被它烧得烂了。“烊铜难疗渴。饮之则骨肉都糜”:烊铜,就是铜水,铜烧了变成铜水。看那个地方有水,你就想喝,可是它不能止渴;你渴了,那个骨肉也都烧烂了。
“The Sixth Patriarch of Tiantai Tiangong, Venerable Huiwei
“猛火城中,忍听叫嗥之惨”:在这个猛火的城里边,你看!都烧得叫天叫地,叫爹叫娘的,那很残忍的。“煎敖盘里。但闻苦痛之声”:在煎敖的那个盘,也就是锅里,就听人在那儿说:“好痛啊!好苦啊!”“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冰冻刚刚凝结到一起,好像青莲蕊结,就是青莲华刚要开莲花的那个苞。“血肉脱裂。则身如红藕华开”:血肉都没有了,身上就像红莲花开了似的。这是形容得是很好看的。
“Venerable Mahakasyapa replied: Do people have a next life?
“The twelve motherlands of Tiantai, the venerable Qing Yuanxiu
“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人哪!凡夫肉眼不知道前因后果,所以就“顺我者生;逆我者亡。”不要说驴,就是蚊虫、蚂蚁、苍蝇,凡有血气的动物,都和我有眷属的关系,有不清净的这种因果在里头。我们不知道,就乱打乱骂;骂这个,骂那个,打这个,打那个。其实啊,这都是在那儿自残骨肉,自己在那儿瞎子乱闹。所以佛说:“是男子皆是我父,是女子皆是我母。”这个是说的人;要是再往扩大了呢,是男子或者也是我母,是女子或者也是我父。说:“这又怎么说呢?”因为我以前的父亲,不一定常常做男的;我以前的母亲,也不一定常常就做女的:佛不过总括起来说。这个细节,我们若想要做文章,应该自己把它推而广之,扩而充之。
The Venerable of Wu Kang Monkhui
方才杨果新来给你们讲这个公案,你们不要以为他讲的是无稽之谈,这都有可能的!那个猪也是互相为父母,狗也是互相为父母,为子女,都是一样的。凡是这个众生里头,都是互相作移民,互相做交流,这种的灵性互相变换,总是自己想要找一个新房子住。于是乎,就“出马腹,入驴胎,阎王殿前几度回,始从帝释殿前过”:刚刚从天上帝释天那儿走过去,“又到阎君锅里来”,又到阎罗王那个油锅里去。
所以我们人欢喜旅行,那个灵魂也欢喜去旅行,以为这是游戏,很好玩的。有的时候,就走到那个平安的地方,好像住在hotel(旅馆)似的。你享受的,也有厕所、bath(Three essentials
Universal door products
The Thirteenth Patriarch Kavimara
今天这一段这个文就说得很清楚。那么我藉着今天这一段文,给你们说明因缘果报这种关系。或者这个人和畜生也互相交叉的,也互相业网交织,轮回不息。或者那个人就爱那个狗,这个狗又托生做人,做一个很漂亮的男孩子,就找以前吃他肉的那个人要做他太太。
在我东北拉林县就有一个人,这个人是我结拜的兄弟。你看!我结拜的兄弟什么样人都有。他前生是干什么的呢?作戏子,作做电影明星。他去唱戏,唱很斯文的戏,尽唱小生的,所以今生就长得文质彬彬的样子,可是结婚一个太太胖乎乎的,那么福不龙冬的那个样子。原来就是他前生做戏子时,跟着他的一个小母狗。因为他爱这个小母狗,他托生又去做人,这个小母狗就来做他太太;做太太,可是你猜怎么样啊?一天到晚梆梆梆、梆梆梆,就像小狗那么咬他似的,一天到晚和他吵架,吵得他想摆脱也摆脱不开。于是乎就说:“怎么办哪?怎么办哪?”就这么一天到晚愁眉得不得了。所以做戏的爱一个狗,来世做夫妇。那么要是女的呢?或者也是爱一个狗,就去作丈夫,也一天到晚打架。那么或者那个丈夫--那个小公狗,欢喜找另外的母狗去,所以等做人了,他还想找另外一个女人;找另外女人,这就争风喝醋,搞得乌烟瘴气。你说可怜不可怜?我今天就大概说这么多。
Twenty-four Patriarchs' Son
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把那个驴子打得出血了。这“谁”就是哪一个;哪一个人知道这个驴,本来就是前生他母亲作的驴,在那儿哭得很厉害,悲痛得忍不住。那么他也不知道,“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牵着这个猪,用绳子绑上它到屠宰场去;在那儿被屠的时候,那个很痛苦的样子。可是这个猪嘛,就是他的爸爸作的猪,他还不知道,拿了它去:“你吃得这么胖吗?杀了你再说!”可是他父亲在那儿痛苦得很。
“Physical Master: What is the record of Venerable Uppersen
我们人不知道,这个女人追男朋友,想不到那个男朋友是自己的爷爷,或者祖父,或者太爷爷、曾祖父,这都不一定的,或者是父亲。可是她看他都是这么年轻英俊,赶快去追,追、追到手里,结果是个颠倒,就这样子。所以这都是在那儿胡搞乱撞的。
Buddhist story: The story of Theravada Sutra: The story of Venerable Seal Buga
“当年恩爱,今作怨家”:以前本来恩恩爱爱,卿卿我我的,互相爱得要命要死,想不到原来他变牛,变马了,就不是恩爱了。变牛了,那么现在又吃它肉了;吃它肉,它也生瞋恨:“好!你这个东西,你现在也一点对我不客气,吃我的肉,将来我要啃你的骨头!”所以这就互相结了怨仇了,今作冤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以前那些个贼啊、土匪啊,现在变了六亲眷属了,骨肉了。
“昔为母而今为妇”:前生是自己的母亲,可是今生作自己的太太。你看!就是把这个臭皮囊换一换,那个灵魂还是一个;还是那个,可是就不认识了。“旧是翁而新作夫”:过去是她的父亲,现在做了她的丈夫。她不以为怪,觉得这是很平常。所以你说这和畜生又有什么分别呢?“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宿命,就是前生的这种因果。知之,你若知道这个情形的话,你说这怎么能抬得起来头?“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用天眼来观察,既可笑又可怜哪!
“粪秽”:屎尿。“丛中”:小孩子在母亲肚里头,和屎尿都在一起。“十月包藏难过”:十个月和脓啊、血啊在一起,很难过的,在那个地方。“脓血道里”:在那个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小孩出生的时候都是倒着出来,很可怜的!“少也何知。东西莫辨”:这个小孩子刚刚一出生,有什么知识呀?什么也不知道;东边也不知道,西边也不知道。这个“东西”两个字,又可以说是个物质,什么也不懂;不是东、西不懂:什么东西都不懂。“长而有识”:识是知觉。长大了有一点知觉了,“贪欲便生”。就知道什么呢?他不知道这个因果报应循环,就知道男贪女爱了,就知道女的要追一个男朋友,男的就要拼命追一个女朋友;追不到,两个人有的时候同归于尽,大家不能结婚,自杀算了!你看!这个贪欲便生就是这个。他不知道,其实这里头是很没有意思的。
“须臾而老病相寻”:须臾就是很短暂的时间。人这一生,不过这一转眼的时间,而老,又老了;老了就是鸡皮鹤发了,那时候,再漂亮的女孩子也没人要了。你说他太太再嫁人,你一看她老了,唉!不要了;甚至于结婚那个丈夫年轻一点的,看这个太太老了,也要找一个新鲜的,找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就是这样子,你信不信?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所以看透了,就应该早一点放下,不要那么迷啰!“迅速而无常又至”:很快的就死了。迅速,就是快的意思,像电光石火似的,无常又来了。
“The Fifth Patriarch of Tiantai, the Wisdom of Fahua
“精血既竭”:人这个精气神,精尽则亡,所以讲结婚男女这个事情,那就是找死呢!就是往死路上走。因为他怕活得年纪大了,所以要快点死;快点死,所以女孩子就要找个男朋友,说:“你赶快叫我死啰!我不愿意活着了。”那个男孩子嘛,觉得自己怎么样死呢?哎!找一个女孩子啰!去赶快:“你快把我弄死算了。”所以就互相那儿不要命,在那儿男贪女爱的就是不要命了。人这个精气神:精没有了,一定死的;气断了,那当然不能活着的了;那神若没有了,也就是没有知觉了。我们人有知觉,是什么?就是那个神有知觉。我们这活着也因为有气,有精。人这个精,是你一天吃的东西,吃了很多很多的,变成很少很少的。所以你这么旦旦而伐,一天到晚不要命;男的以为有女人,这就是好事情,说是快乐。简直地,这是真正的一个颠倒!
说:“师父,你不能这么讲;你这么讲,世界不是没有人了吗?”世界,没有法子你叫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他都是,你再耳提面命告诉他,这个不好不好,他还不相信,他还要往这个不好路上跑。你说:“喔!往那儿跑是死路一条!”他说:“我先试试怎么样死。”你看,就是这么颠倒!所以你不容易唤醒他。你切记不要担心说是:“啊!那若都不结婚,世界人类没有了。”你不结,他结;他不结,他可结呢!你没有法子个个告诉他说:“喂!不要结婚哪;结婚要死的啊!”他就说:“要死?我没有死过,我要试一试呀!我先死一趟给你看看。”你看!这个没有办法的,所以你不要担心。
The Nine Patriarch Futumiduo Venerable
所以各位!我今天和你们说的,这是破釜沉舟,背城一战,你们再若不明白,还是放不下,看不破,那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办法,也救不了你的。说:“那天主不高兴那样子啊?”天主?天主他都没明白呢!他若反对我,他也是个糊涂天主;他要不是糊涂天主,绝对不会反对我。所以这个精血既竭啊,你好像这个某某人,还一样出去“走私漏税”,这怎么可以呢!
“皮肉自外乾枯”:他精气神没有了,皮肉都会乾了,从外边一层一层都乾了,化为地水火风了。地大,就归于地;水大,就归于水;风大,归于风;火大,归于火了:四大分张了。“无一毛而不被针钻”:他到临死的时候,没有一个毛,就每一个毛孔,都好像针扎着那么痛的。“有一窍而皆从刀割”:到临死的时候,精气神乾枯了,就是哪一个孔窍都像刀割那么痛。
所以“龟之将烹”:那个龟,人家要用油烹它的时候,活着的就把它的壳给脱下了。这个“壳”,你们有人读“咳”音,其实这个读“窍”音。“其脱壳也犹易”:它那个脱壳还不是那么太困难,可是也痛苦得不得了。“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欲谢,就是凋谢了,要走的时候。那个神识要离开这个身体的时候,比那个生龟脱壳更痛苦。这个“难”就是痛苦,比那个更痛苦得不得了!
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熟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祇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此一举。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
“心无常主”:我们这个人心,自己作不得主;你要是真能作得主了,就有一定了,就不会打妄想了。因为你没有常主,所以就“类商贾而处处奔驰”:就像那个做生意的人似的,行商作贾。各处走的这叫商人;坐那儿卖东西的,那叫贾人:这是商贾。这个“贾”字本来念“假”音,可是这里念“古”音,就是卖东西的。那么处处奔驰,这个做商贾的。他今天在这儿,明天又跑到那个地方去,各处去推销他的货品,买货品,处处跑。“身无定形”:我们这个身体,没有一定的样子,今生高一点,来生或者就矮一点。
“search
“人身好比一间房,口为门户眼为窗;
四肢好比房四柱,头发好像山房草;
Master Hengqiang: The compassion of Venerable Mahakasyapa, the practice of self-interesting and benefiting others
口就像房子的门户似的,就呼吸气;眼睛、鼻子、耳朵就像窗户似的,透空气。那么口是吃东西的:口为门户,眼为窗。眼睛、耳朵、鼻子:这鼻子就像两个气孔似的。你把嘴闭上,鼻子可以呼吸气,就像我们这个气窗似的。“四肢好比房四柱”:胳臂、腿、手脚这四肢,就像房子那四个柱子似的。“头发好像山房草”:人长的头发就像山房草似的。那么趁着房子好的时候,你要勤修。你有的时候要给它做点功夫,就是修理修理它。“莫待坏时着了忙”:你不要等得这个房子坏了,那时候着急了,没有地方住了,那就没有用了。
所以由这个看来,我们这个身体就像房子一样的。那么既然是房子,里边有个主人。本来这个主人是谁呢?就是心。可是这个心又懦弱无能,作不得主了;它不能当家作主,尽听这个邪魔鬼怪的话,尽打妄想。这个妄想一想出来,就被外物所迁动了,所以这个心就处处奔驰,这个身体就时时要换。这个身体觉得这个房子住得够了,老了,就不要这个房子了,扔了,所以常常地迁徙,常常搬家,由这个房子搬到那个房子去。所以有的时候,从小马架子、小茅棚,搬到一个高楼大厦去,所以才说“而频频迁徙”,像房屋似的,今生住这个房屋,来生又住那个房屋。
“Master Xuanhua: The Eighteenth Patriarch Gayashedo
“Episode 062: The Venerable's Dragon Submission Teacher Zhang Zhengyuan
“人身难得而易失”:人身不容易得的啊!我们现在得到人身了,很容易丢的,不要再错过了。“良时易往而难追”:那好的时候,就是你青年的时候,也是容易过去了。你再想把这个好的时候再追回来,追不回来了。“道路冥冥。别离长久”:冥冥,就看不见什么东西。那个道路很黑暗的,分别的时候很长久的。“三途恶报。还自受之”:在地狱、饿鬼、畜生这三途的恶报,你种这个恶因就受这个恶报。“痛不可言。谁当相代”:这实在地是可痛得很!谁能替代你受这果报呢?
“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我现在讲到这个地方,你这个心能不很害怕的吗?“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因为这个,你应该赶快修行,把生死了了,断生死流,出爱情和欲念这个苦海了。“自他兼济。彼岸同登”:你自己也离苦得乐了,他人也离苦得乐了;都得到救度了,同到那个不生不灭的彼岸去了。“旷劫殊勋。在此一举”:从无量劫以来,旷远的这个劫以来,这是你立了一个大功,都在这一举。就是这一件事情,就是你要把生死了了。“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必要发菩提心的第六个因缘。
Master Zhenjue: Which is the right thing to learn extensively and learn deeply into one subject?
云何尊重己灵。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这第七叫“尊重己灵”。己灵也就是佛性;佛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灵性,因为佛和众生是一样的。那么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智慧?我们就还是这么愚痴?就因为佛他修德有功了,所以性德就方显。修行的德行成就了,自己那个本性的智慧也就现前了。你若不加修理,不加雕琢,本性虽然是有,但是就现不出来。就好像这个桌子,这是一棵树长大了,把它锯断了,截割成这个木板,去做这个桌子,是一个器皿,可以用的。那么像在那个树上呢,你就不能拿那个树当桌子,你只可以说它是棵树。那个树可以做种种的用具,种种的材料。可是你要是不会用呢,就只用它来烧火;你若会用,能以造成种种有用的家具,你愿意造什么,你若会造都可以。
我们这个性灵也是。你若会用的,它那个智慧光明就现出来了;你若不会用,也就像一棵树在那个地方,不认识的人只可以拿来烧火,那么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我们佛教,所以和其他的宗教有多少不同。其他宗教都是你人做不到的,只有佛教,佛是一个大智慧者,他叫我们人人都开智慧,人人开了智慧都可以成佛。
成佛就是怎么样子?成佛就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说:“就那么简单吗?”就那么简单。你做到这六大宗旨,那就是佛,就恐怕你人做不到。说是说:“啊!我不争了。”事情来了,还是一样争。说是我不贪了,到利害交关的时候,还要贪。说我不求了,等到我需要的时候,还要求。说我不自私了,那么有很重要的地方,还要自私。不自利,哦!还是要自利。说是不自利、不自私,但是那个境界来了,还是放不下,看不破,又加上打妄语。打妄语这一点,你不用学,每一个人都会打妄语。好像我们那个某某人似的,你若说她打妄语,她就说这是方便语。方便,她应该这样说。你看!这个有什么办法?妄语她当做方便语;方便语,她就认为是应该的。那么就这个六大宗旨,你要是彻底把它认识了,彻底能照着做,那就距离成佛不远了。虽然不能说即刻成佛,但是也离佛不远了。
那么这不是说“云何尊重己灵”吗?怎么对己灵要尊重呢?就是你要重视你自己这个佛性,你不要把它糟蹋了。你不要拿着可以做佛龛,或者做供桌,这么很有价值的东西,你拿它烧火了,那就一点价值也没有了,所以这要尊重己灵。第七点发菩提心的因缘就要尊重己灵,你不要自己把自己看轻了,你要自己尊重自己这一种智慧,所以才说“云何尊重己灵”。
“谓我现前一心”:己灵也就是你的心。这现前一念的心,也不是过去心,也不是未来心,就是现前这一念心。“直下与释迦如来”:直下,本来应该说直上的。这个直下,是说从佛那儿到我们这儿,这是直下;我们这儿应该是直上的。直上和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没有两样的。释迦牟尼佛也是用这个己灵成的佛,用他的心成的佛;我们也是用这个己灵,用心成佛。所以我们这个心和佛是无二无别的,没有两样的。“云何世尊。早成正觉”:可是既然一样的,为什么佛已经在无量劫来,早就成佛了?正觉也是佛。“而我等昏迷”:而我等现在还是在这儿昏迷,没有觉悟,在“颠倒”的里边,“尚做凡夫”?我们为什么不成佛呢?仍然做凡夫呢?
“又佛世尊”:又者说,这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他有六种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足通,这六通。佛有三身,是法身、化身、报身:法报化这三身。又有四智,就是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有这四种的智慧。五眼,就有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佛有这五眼六通。天眼通能看见天上一切的天人的动作,他都知道;天耳通,天人所讲的话,他能听,他知道;他心通,这就是彼此之间,你这心里动一念,他已经知道你那儿在想什么,不要说出来,这叫他心通。宿命通,就是你前生是个牛啊,是个马啊,是个人哪,是个猪啊,他一看就知道。甚至于,你前生再前生,生生世世作过多少世人,多少世马,多少世驴,多少世飞禽,多少世蚂蚁,多少世蚊虫,都知道的,有这个神通智慧。“功德庄严”:他怎么有这个神通智慧呢?就因为他有功德,功德圆满了。庄严,就是万德庄严其身。
“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还是业障在那儿缠缚着,在那儿累赘着。“烦恼、生死缠缚”:也很多烦恼,在这里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在这里绑着,总也得不到解脱,总是不自由的。“心性是一”:我们的心和性。那个心就是佛心,和我们的心一样的,佛的性灵和我们的性灵是一样的。“迷悟天渊”:可是佛呢,就因为他会用了,他觉悟了;我们还是在迷着呢!所以就像天渊。渊不是这个地,是深渊--Comment Q&A
“Comments
“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用这个无量的善法,来“对治烦恼”。用无量善法,你要是善功德圆满了,就会升天;你罪孽过圆满了,就下地狱了。因为这个,我们应该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也就是你有了功德了,你烦恼自然就没有了。“修德有功”:你修行培植这个德行,若有所成就了,那“则性德方显”:你自己那个灵性,那种德行,也就露出来了,就现出智慧了。“如珠被濯。悬在高幢”:就像珠子在淤泥里头,你把它洗干净了,放在一个高的幢的顶上。“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它照耀四方,把一切的光明都遮盖住了。“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己灵”:你这样,可以说没有辜负佛的教化,也没有辜负自己这个灵性。“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这个就是我们应该发菩提心的第七种的因缘--Ksitigarbha Sutra
The Fifteenth Ancestor of Tiantai
Danma Zhaimangdad Denba Second Lord Longzhi Danbenima
“云何忏悔业障”:忏是忏其前愆,悔就悔其后过;以前所造的和以后未造的,这都要忏悔。忏悔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经言”:在戒律的经上说。“犯一吉罗”:吉罗就是突吉罗,叫轻垢罪,就是很轻微的一点染污法。犯这个罪,要在地狱里头五百年,才能了这个罪。五百岁,就好像四天王的寿命。“吉罗小罪。尚获此报”:这个突吉罗本来就是个轻垢罪,是很轻微的一个罪,尚且也得到这种的果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况且大的罪呢?犯僧残罪,或者是十重罪,这都叫僧残罪。犯重的罪,他更不知道要受多少果报了。
“今我等”:现在我们这个出家人。“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天所用的东西,或者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行住坐卧四大威仪,常常违背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或者吃一餐饭,或者喝一口水,都不合乎戒律的。“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在一天所犯的,就有无量无边那么多,况且这一生所犯的罪更多了。“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那么很长远一个时间,所造出来的罪业呢?更不知道有多少了。
“且以五戒言之”:就用五戒来说。“十人九犯。少露多藏”:十个人里头就有九个人,受了五戒又犯五戒。少露,就是犯了戒,他也不发露忏悔;多藏,就是覆藏在心里,以为人家还不知道,他就没有犯戒。“五戒名为优婆塞戒”:这个五戒是在家人优婆塞、优婆夷所受的戒;近事男、近事女所受的戒。“尚不具足”:尚且不能修行。这个犯,也包括出家人;出家人在这五戒里也常常犯,不圆满。这不具足就是不圆满。“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况且沙弥所受的十戒,比丘所受的二百五十条戒,菩萨所受的十重四十八轻等等的戒呢?“又不必言矣”:又不必说了,一定犯的很多的。
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Lotus Sutra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Master Xuanhua Venerable Ananda is the Buddha's cousin and the son of King Hufan.The name Ananda is Sanskrit, translated as Qingxi.Why celebrate?Because when he was born, it was the day when the Buddha became enlightened, so it is called celebrating.His appearance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Buddha. The Buddha has thirty-two appearances and he has thirty-two appearances, so his appearance is also particularly perfect.In Buddha
这是有这一类的出家人,但是有的出家人也真是戒行清高,作人天的师表,所以这也不能一概而论。你不能说:“喔!所有的出家人都连在家人都不如了。”不可以这样说的。“岂不可愧哉”:那么身为一个出家人,连在家人都不如,这应该生大惭愧了。
“The method of Venerable Ajahn Man to treat physical and mental illnesses of disciples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是名真佛子。”你既然受佛戒,就要守佛戒。所以说“则不可毁犯”:你不可以犯戒。“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为什么不可以犯戒呢?你不犯戒,那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了;你犯了,将来就一定会堕落的。
“News first
When you can't use it
云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趋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云何求生净土”:云何,就是怎么样。怎么样才能求生净土呢?“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说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虽然这可以修行,但是能往前有进步,能一天比一天增长道业,是很不容易的。“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彼土就是极乐世界。一生到极乐世界那儿,就花开见佛,悟无生法忍了。“易故一生可致”:因为容易,所以一生就容易致。致,就是到那儿,就是成就了。“难故累劫未成”:因为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不容易,障缘很多,所以就是累劫也不容易成就。累劫就是很长的一个时间。
“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趋向”:因为这个,所以过去这一些个圣人和贤人,都是要求生净土的。人人,就是过去历代祖师,所有这些个圣贤。“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佛所说的所有的经典,和祖师所造的论,每一部经和每一部论,每一部律都是指归,最终的目的都是叫你求生净土。“末世修行。无越于此”:在我们现在这个末法时代修行,没有再能超过这个净土法门。这是最方便,最容易,最直截,最了当的一个法门了。
“然经称少善不生”:在《弥陀经》上说,“不能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必须要多善根,多福德才可以的。“多福乃致”:你要修多一点的福报,才可以到那个地方。“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你要是说广种福德,你怎么样种福德呢?你就是念佛,就是广种福德了,就是增长你的福德了。“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什么叫多善呢?多善,你就要发广大的菩提心。“是以暂持圣号”:因为这个,所以你就暂时间受持这个阿弥陀佛的名号。“胜于布施百年”:超过你以这个七宝布施一百年那么长的时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尘劫”:你要是一发大心,就能超过你修行多生累劫那么远的时间。
好像这个高峰妙禅师在西天目倒挂莲花那个地方修行。修行啊,他有个睡魔;他一想要打坐,这个睡魔就来叫他睡觉,就昏沉;昏沉,所以他就跑到那个倒挂莲花那个地方去打坐。那个地方好像一个莲花倒挂着似的,他在那个上面坐着。如果一睡觉就会跌到下面万丈的悬崖,粉身碎骨。他自己一想:“你要怕死就再也不敢睡了,不然的时候,你总睡觉。”自己对治自己这个睡魔。谁不知到那个地方,这个睡魔还跟着他,财色名食睡这五欲还跟着他;跟着他,在那儿打打坐就睡着了;睡着就跌下去;跌下去了,就因为他发心发得真了,所以韦驮菩萨就常常护他的法。那么韦驮菩萨看他掉下去了,就在没有掉到下面就把他托住了。他这一掉下的时候当然醒了;醒了但是也往山崖里掉,也没有辨法了,于是乎这又有人把他托住了。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the Lord Ubopupta to save life
这一说,这高峰妙禅师就生大惭愧,“哎呀!我真是该死啰!这个韦驮菩萨八万大劫不护我的法,我怎么样能修成道呢?”就哭起来了,说:“我太过骄傲了。我贡高我慢。怎么这样子呢?韦驮菩萨救我就救我了,你为什么要生出这种自满的心呢?为什么生出这种骄傲的心呢?”自己对自己就生大惭愧;生大惭愧,然后忽然间又明白了,说:“哎!我哭什么呢?还要修行呀!韦驮菩萨护我的法,我就修行;不护我的法,我就不修行了吗?以前我不知道他护我的法,我不一样修行吗?”于是乎不要依赖韦驮菩萨了,还自己要打起精神来,拿出志气来,拿出金刚不坏的志愿,还要修行。于是乎又在那儿坐下来了;坐下就用功,在那儿打坐。一打坐,这个睡魔又来了,又昏沉了,又睡了,又跌下去了;又跌下去了,说:“哎呀!我这回可完了。我怎么办呢?这回韦驮菩萨又不护持我。”
正在这个时候又有人把他托住;托住又送到上面来,他说:“谁护法啊?”“护法韦驮。”他说:“哎!老韦,你真是……你怎么对我这么没有信用?你说八万大劫都不护我的法了,为什么你现在又把我救住?”他又来他的脾气了,就问韦驮。Buddha's voice韦驮菩萨说:“哎!因为你一念的惭愧的心,超过这八万大劫的时间了,所以我现在又来护你。你以后乖乖的好好修行好了,再也不要睡那么多觉了。”那么这样子,这个高峰妙禅师就在那儿真乖乖的,好好听韦驮菩萨的话,在那儿修行;修行以后豁然开悟,得大智慧,得大神通,得大自在。所以这个惭愧,是很要紧的。这一念的惭愧,就超过这个无量劫。
“盖念佛本期作佛”:盖,就是大概。那么总起来说,总而言之你要是念佛,本期作佛。为什么要念佛呢?念佛就是想成佛;若不想成佛,不需要念佛。所以“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你若不发一个广大心,不发菩提心,你念佛做什么呢?不需要念了。“发心原为修行”:为什么要发心?就为的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你若不求生净土,你虽然发广大心,可是也容易退失菩提心。
“是则下菩提种”:下菩提种,就是发广大心。“耕以念佛之犁”:念佛,就好像一个犁耙在那儿耕田似的。“道果自然增长”:你一念佛,西方极乐世界那儿莲花就生出来了。“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乘着阿弥陀佛这个大愿船,到净土那个大海里头去。“西方决定往生”:你这样子乘大愿船,你持佛名号,就一定能生到极乐世界去,生到净土去。“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第九种的因缘。
所以你们各位,对念佛法门,切记切记要特别地去修行去,不要懒惰。有一刻的时间,就念一刻的佛。也就是说我们有一口气就是念佛;这个气断了,我们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去。
令正法久住
云何令正法久住。谓我世尊。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满。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缘周讫。入于涅槃。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我为佛子。不能报恩。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极重罪人。非我而谁。
“The Ten Great Disciples of the Buddha - Venerable Kasyapa - The First Discussion
“Share on WeChat
三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是梵语,翻译过中文就叫“无量数”。这个三大阿僧祇劫,就是三个大的无量数。无量数是十六个大数目之一。那么三个大的无量数,你想一想究竟有多长时间了?很长很长的。在这三个大的无量数里边,释迦牟尼佛为的教化众生,为的修成佛,为的发菩提心,尽舍生命的地方,他舍生,又受生;舍生受生,每一粒微尘都是佛舍生命的地方。好像舍身喂虎:佛看见老虎那么毒,要饿死了,他把自己的生命都不要了,去给这个老虎吃了,令它活着。那么这种伟大的牺牲,没有人能比得了的。
我们人都是贪生怕死,没有一个把自己的生命牺牲了,而成就旁人,令旁人活命的:没有这样的。那么佛生生世世在这三大阿僧祇劫,三个无量数这么长的时间里头,都是以生命来布施给我们众生,所以我们众生应该报佛恩的。好像我们现在这些人,我们当初或者都是吃过佛的肉,喝过佛的血的,所以我们现在信佛,这是应该好好报佛恩的。那么佛为了令我们活命,他自己牺牲自己的生命,因为这个,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佛的。
修菩提道,“难行能行”:怎么叫难行能行?就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他能做。好像舍头目脑髓:自己的头也可以布施给人家,自己的眼睛也可以布施给人家;不是说死了布施给人家,活着就布施。你需要眼睛,他就布施给你眼睛;脑,你有病,需要人家的脑来治病,他就把自己生命不要了,把他这个脑来布施给你,救度你;髓,把自己的骨髓也布施给旁人。就是头目脑髓、国城妻子:国,他的国家自己不要了,让给旁人;城,自己的城池,自己的财产,让给旁人了,不要了;妻,人最不容易舍的,自己的太太,他也可以舍,也可以送给人;子,儿子也可以送给人。所以内的财--头目脑髓,他能布施给人;外的财--front page
“Vegetarian Buddhism website
Tibetan Master
“Yan Yang's good faith in enlightenment of the cause and condition
Those who hear the Buddha, those who hear the World Venerable, those who hear the Tathagata, and those who hear all wise will have the merits that are greater than that of countless!
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所以现在仅存是末法了。这个末法也都要没有了。什么叫末法呢?就是法到末稍上了,到枝叶上了,不是根本了。那么仅存末法,“有教无人”:末法,虽然有佛教存在着,可是没有修行人了;修行人都是和佛教的教义相反了。出家人本来不应该吃肉,喝酒,玩女人,可是他这些个事情也都和在家人一样了,那么这就没有法了。有教,佛教还有名词,可是没有人修行了。这个“有人”,是真修行的人,不是一定说弘法的人。没有真正修行的人,那哪有弘法的人呢?自然就没有了。
Master Xuanhua: The Sixteenth Patriarch Rahulada
什么是正的呢?正的是不贪名,不贪利;不贪图名闻利养,没有贪心,也没有自利心。你们在这个上就看得出,但是这也都很不容易的,因为末法的人都是邪知邪见。你对的,他就说你不对;你不对,他又说是不错的。鱼目混珠,这个末法时代。什么叫末法?末法就是人有正法,他也不认识了。正法现前,他也不知道这个是正法。你要骗一骗他,他高兴得不得了;你给他说真实法,他甚至于,好像你不懂现在的时代:“你真是太古老了!”你叫他不要像一般的俗人那么样子,他也不相信,这就邪正不分。
“是非莫辨”:什么叫对,他也不知道;什么叫不对,他也不知道。你说多可怜!是非他也莫辨,“竞事人我”:就是和人竞争他有本事。总在那儿争强论胜,竞争人我是非,竞争造庙啊!他那个庙有七十二尺高,我造七十三尺;他那个庙有七十三尺,我造七十四尺:总比他要高一点。他就不比一比,那个人修行是很高的,我要修行比他更高。修行他不比赛,他用造庙来比赛。你说可怜不可怜?这个浪费施主钱和米,领着大家堕地狱去,这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竞赛造庙,这有什么意思?造了庙;造了庙也没有人在那儿管着,就空着。你说这多可怜的!这个就是末法,就是这个现象。
他也破坏僧团。什么叫破坏僧团呢?那个居士供养三宝,切记千万不要生出一种贪心来。这个贪心的居士,你护持你一个师父,我护持我一个师父,令出家人不在一起住,都分散开了。你也霸一个出家人,我也抢一个出家人去供养,互相这么竞争,单独的供养一个人;单独供养一个人,你说把这个人就弄得迷迷糊糊的,一天也不修行了。住在小精舍里头,一天哪,到晚都不知道干什么?无所事事。你说,这你供养他有什么功德?我说是真话。
Venerable: Achievement of meditation
你们各位要知道,你供养三宝,要护持那个大道场,要护持那个真正修行的地方;不要你想一个出家人,我想一个出家人。我说这个话,出家人一定很讨厌我。因为什么?他不自在了嘛!他睡觉,在丛林里头也不能随便睡觉,也不能随便乱吃东西;你开斋破戒,这都是不可以的。你一个人为所欲为,也有旁人看看你。当然也有好的啰,有那有立得住的,一个人他一天也是精进用功,但是很少很少的。
Buddhist story: The story of Theravada Sutra: The story of Venerable Perdanegdisa
Zen case
所以我们金山寺、万佛城,都是常常都住很多人,大家能互相看看。你有不对的事情,我说一说;我有不对的事情,你说一说。这互相见证,互相劝善悔过,不是互相竞争人我。竞争人我,我这个道场,你要到我这儿来拜佛,你到旁的道场去拜佛,那你就是要死了。你看看!一个出家人,那个瞋恨心这么大!你到旁的地方拜佛,你就要死了。你说这什么意思?什么道理?在哪一部佛经上有这样的说法,说你只可以在我这儿拜佛,你到旁的道场去拜佛,你就要堕地狱的。这是什么经上说的?我也找不着。所以这叫竞争人我,就是这个贪图供养。他为什么要说自己好?就是因为贪图供养。“尽逐利名”:他尽求名求利,都是在那儿搞名搞利,不是着到名上,就是着到利上。
“The Ten Great Disciples of the Buddha - Venerable Upali - The First to Keep Precepts
“不知佛是何人”:不知道究竟佛是怎么回事?不知道佛是谁?谁是佛?不知道,就知道贪图供养。“法是何义”:这个法,是要人断恶生善的,要人改过自新的,要人明白的;可是他不懂,他越学越糊涂,越学越不明白。究竟佛所说的法,是什么义理?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僧是何名”:究竟僧是什么?这佛法僧是三宝,他不了解。什么叫僧呢?僧,不是一个人叫僧;四个人以上才叫僧呢!要四个人以上在一起住,这才叫僧。那么一般人说一个人也叫僧,那是错误的。僧,就是和合大家在一起,就是六合同住,叫和合众僧。大家都和合,没有争,在一起住大家都互相尊重。你尊重我,我尊重你,谁也不能争第一,谁也不要争第二,都是要互相劝勉修道修德。僧,是和合众,单单一个人谈不到僧。那就是onlyoneperson; The story of the reincarnation of Dangqudemba's master
Buddhist Learning Network
省庵大师和我差不多,也是只会哭,没有旁的本事。我不要哭了,你们放心好了。“我为佛子。不能报恩”:我自己做一个出家人,做一个佛的弟子,我不能报佛恩。“内无益于己”:内,往内里头来说,我没有好好修行,对自己的身心性命也无所益处。“外无益于人”:外,对外我也没有利益其他的人。“生无益于时”:我活着的时候,对社会,对国家也没有利益。“死无益于后”:我死了,对于这后世的人类,也一点益处都没有。“天虽高。不能覆我”:天虽然那么高,也不能遮盖我的罪业。“地虽厚。不能载我”:地虽然厚,但是我这个罪业,比那个镭射还厉害,逢硬必穿。我这个罪业,把那个地壳都会穿透了。那个业力罪,就那么样重的。我都不容于天地之间了,也没有资格与天地为参了。“极重罪人。非我而谁”:最重最重这个罪,罪大恶极,恶首罪魁,若除了我,还有谁呢?我这是个极重的罪人,我这个罪业真是顶天立地了。
Zen Master Ajah Chan Cha: Venerable Ajah Chan Cha replied: It is important to put all the food in a bowl and eat it. Why didn’t you do it as you do?It is important to lead by example
由是痛不可忍。计无所出。顿忘鄙陋。忽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是故偕诸善友。同到道场。述为忏摩。建兹法会。发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从于今日。尽未来际。毕此一形。誓归安养。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东方。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则区区真实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
“由是痛不可忍”:说到这个地方,我痛得简直忍不住了,难忍能忍也忍不住了。“计无所出”:我也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逃得出这个罪业的渊薮。“顿忘鄙陋”:所以我即刻就忘了我自己这么卑鄙,这么样丑陋;我都忘了,于是乎就“忽发大心”:就发大菩提心了。不行!我不能这么样子做一个罪大恶极的人,我要发大菩提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虽然我发大菩提心,不能把末法这种气数完全挽救回来。“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我一定要发愿在来世我护持正法。
The Eight Patriarch of Tiantai Jingxi Zhanran
“是故偕诸善友”:因为这个,我就同着我很多善的朋友,“同到道场”:同到这个万佛城来。知道吗?“述为忏摩”:我们大家就是到这个地方来修大悲忏法。你们各位知道吗?到万佛城就是道场;这个道场就是万佛城。
万佛城就是你们每一个人的道场,你们切记不要放弃你们自己这个大道场。这个大道场因为什么是你们的呢?我一个人也用不了这么大的地方,所以这是全世界所有佛教徒的,不是单单我的,不过我在这儿给你们大家看门口。你们都很忙的,都想要去做皇帝,或者做总统,到每一个角落去活动你们自己的工作,或者要做boss(老板),或者要做总经理,或者要在家里作boss。你们各有各人的职务,只有我这一个失业的人,没有什么职业,在这儿给你们做个工人,看看门口。所以等你们若作了皇帝,作了总统,那时候你们更要发大心来护持万佛城。说:“喔!师父,你尽和人讲笑话。”你怎么知道将来你不做总统?你怎么知道将来来生;你若作皇帝呢?你来生作皇帝,发愿说:“我作皇帝的时候,一定要拥护万佛城。我把我的金銮殿修到这个万佛城;佛殿那儿变成金銮殿,用金子造的。”你看!这都不知道的,在未可料之中啊!所以我这个皇帝的徒弟,现在他不愿意回到皇宫里去了。我今天问他三宫六院怎么办?他说:“那不管了,叫她们到万佛城来。”那么叫她们到万佛城来,那就变成是一个修道的地方了。所以这是很重要的。
卍 卍 卍
“建兹法会”:所以我们明年--阳历多少号我不知道--Sincerely praise, the fragrance remains on your hands.
那么二十二号开始打地藏七,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七圆满了,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这几天都是有普佛,还是有念佛。我们这个是大约十天的法会,有十天、十一天的样子。你们谁若欢喜来,自己来也好,是有个团体来也好,不过来的时候,你一定要首先通知我们,我们好准备地方,安排给你们到这儿来用功办道:这是要紧的。不要突然间来;突然间来,那令我们没有时间来安排。等打上七的时候,那我们更是也不能去接人,也不能去送人了。所以我们万佛城里边,以后无论谁来,我们也不接,也不送,都当你自己到这儿来。我们若接你,送你,变成我们这儿用功修道的人,都浪费很多时间,这你也没有功德了。所以我为了成就你们的功德,我们彼此大家要相安无事,都是自己人,不必客气的。所以这一点,希望你们各位特别特别注意。
最要紧的,就是有抽烟的人到这儿来,也要把他身体检查了,把他的香烟哪,什么都给掉到那个飞机上,不要带到万佛城来;带到万佛城来,你就不抽,那股烟味把万佛城都给熏得一股烟味的,很受不了的。我们真受不了烟味,我有的时候又好像讲笑话似的,万佛城的人都好像那个蛇似的,最怕烟。又像那个虫子似的;那虫子,你若一有烟哪,它就跑了。所以我们这儿都是一些个小虫子、小蚂蚁、小蚊虫、小苍蝇,在这个地方轰轰轰,那么你们各位来了,到这儿切记不要欺负我们这些个小虫子。
The second speech of the Buddhist Birthday Meeting on June 12, 2019
“The Tenth Ancestor of Tiantai Guangxiu
space
The Eighteenth Patriarch Gayashedo
“The Seventh Ancestor of Tiantai Zuoxi Lilang --报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忏悔业障、求生净土、令正法久住等等这十缘,你都知道了,都明白了。这个八法--The Record of the Pure Land Sages: The Venerable Qi Pojia, Venerable Ma Ming, --地水火风,也都没有不调,没有什么病痛。“具有信心。幸无魔障”:你又具足了有一种信心,也没有什么魔障来障着你。“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况且而今我们大家在一起得到出家了,又受了具足戒了。“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遇着万佛城这个大道场,又有人给你讲经说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我们万佛城也有佛的舍利。又拜〈大悲忏〉,这种种的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又遇到很多好的朋友,又具足特别的这种殊胜的因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你若不在今天发大菩提心,你还等待哪一天呢?
“惟愿大众”:这省庵大师说,惟愿大众你们哪!“愍我愚诚。怜我苦志”:你们怜愍我这种愚痴的诚心。你们同情我,可怜我这种很苦的志愿。“同立此愿。同发是心”:同发这四十八大愿,也发这种愿心。“未发者今发”:若没有发这种四十八愿的愿心的,现在就要发了。“已发者增长”:已经发这四十八愿,就要这四十八愿一天比一天长大。“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已经一天比一天增长了,现在还要它接接连连相续不断地发这种心。
“Heart Sutra
这有一个譬喻。“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就好像种树似的。这个树刚种,它这根很浅的,可是你种久了,它这个树根一天比一天就扎到地里去了,就深了。“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又譬如磨刀;这个刀很钝的,你要是把它磨得时间久了,它也变成一个利刃了。“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你不能因为树根子浅,你就不种了,就任这个树自己枯槁了,乾了。不种它,它就死了。“因钝弗磨。置之无用”:你因为刀钝,就不用磨石把它磨一磨;你把它放到一边,说这个刀很钝的,就不用了。
Related Readings
“又若”:就是说假设。若“以修行为苦事”:你修行觉得,这是一件苦事,受不了!吃一餐也很困难的,不吃肉也觉得还很馋的。这个也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这岂不是很不自由的一个事情吗?“则不知”:你可不知道啊,“懈怠尤苦”。你以为修行是苦;你要是不修行,懒惰懈怠,那比修行更苦。
修行它是苦的一时,你就永远得到快乐。可是你不修行呢,你是永远在苦海里头。就是一时你觉得,喔!享受住好房子,穿好衣服,吃好东西;那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你若造罪业永远都是苦的。“修行则勤劳暂时”:就是那一时间觉得不享受。“安乐永劫”:你若把这个修行修成了,永远都是在极乐世界里住着,不会受苦了。“懈怠则偷安一世”:你懈怠,就是躲懒偷安,在一世你觉得很享福,很享受的。“受苦多生”:你将来永远永远,或者堕地狱,或者转饿鬼,或者做畜生,很难受的。
“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以净土法门就做为我们出离苦海的一个舟航,你就不必忧愁再受苦了。退转就是受苦了。“又得无生为忍力”:你得到无生法忍。这无生法忍,是没有觉得什么痛苦可忍的,也没有什么快乐可求的;既无苦可忍,又无乐可求。这无生法忍,也不见苦也不见乐,也不见生也不见灭。“则何虑艰难”:你怕什么艰难呢?不要怕艰难。
“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心于往劫”:你应该知道,堕地狱那个罪人,他们因为在往昔也都发过菩提心,所以虽然堕地狱,又很快离开地狱,就离苦得乐了。那么“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那么既然是这样子,他们在地狱发菩提心,都能离苦得乐,我们做一个很好的人,又是很好的佛弟子,怎么可以不发一个大愿在今生呢?
“无始昏迷”:从无量劫以来到现在,都是不明白,很昏的。“往者既不可谏”:过去的事情,没有法子再挽回了,已经过去了。“而今觉悟”:现在我明白了。那么既然明白了,“将来犹尚可追”。那么到将来的时候,这还是可以挽救的,可以能有挽回的机会。“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你还是迷昧,也不觉悟,这样才真是可哀怜啊!你在那个迷里头也不知道迷。“茍知而不行。尤为痛惜”:你若知道了应该发愿,你再不发愿,这更加是可怜哪!
“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你若怕地狱这个苦报来的话,你自然就会精进了。“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你若知道无常迅速就会来找你,懈怠也不会起来了。因为无常鬼不知哪一天他就来,说是阎罗王下请帖了,要请你去到阎罗王对面喝酒,或者去谈一谈话。阎罗王也不一定喝酒的,你不要听这个就是对面谈一谈话;是和你来审判的!“又须以佛法为鞭策”:你要用佛法来鞭策你自己,就是常常打自己,常常用佛法来鼓励自己不要那么懒惰。什么叫鞭策呢?就像那个驴在那儿不走,不做工,你拿鞭子,拍!这一鞭子,这叫鞭策,它就走了,就做工了。我们人不要像驴那么样子懒惰。“善友为提携”:你又有同参道友互相来勉励自己,互相帮助,互相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造次,就是很短的时间。很短的时间也不要离开佛法,也要修行,终身依赖着佛法。“则无退失之虞矣”:你若这样子,就不会退失了。
“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你不要说发愿这一念,这很轻微的,不关重要;发很虚妄的愿力,没有什么益处。“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你心若发愿真了,这个事情就实在了。你若发广大的愿,你那个行为也就会往前精进地更深了。“虚空非大。心王为大”:虚空还不算大,我们愿心这个王,是最大。你那个心王才是大的;心王它没有量。“金刚非坚。愿力最坚”:世界上金刚最坚的,可是也不如你这个愿力。你总也不忘你的愿力,那是最坚的。
“大众诚能不弃我语”:省庵大师说,你们大众要很虔诚的,不舍弃我所说的这个话,不把我所说的话忘了。“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那菩提的眷属从此大家都联姻在一起了,都做亲戚了。“莲社宗盟。自今缔好”:这莲社大家在一起同样地发愿,同样地念佛,从现在也就结盟了,大家也都做好朋友了。“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大家一起生到净土,同见阿弥陀佛,我们的慈父。“同化众生。同成正觉”:然后再一起来教化众生,一起成佛。“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安知,就是你怎么知道。你怎么知道将来你能成佛,得到三十二相,和佛的相好庄严是一样的;你修福修慧,有百福庄严,不是从今日发菩提心,立菩提愿开始的呢?你将来成佛,都是从今天开始的。“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愿意和大家互相勉励好好地发愿,不退失菩提心,好好往前去前进,勇猛精进。我们大家都很幸运的,大家都很吉祥的。
上人:发菩提心;什么叫发菩提心,知道不知道?我现在问这个问题,你们哑口无言。你们说菩提心像什么似的?没有人知道?(上人对弟子讲:我要问你姊姊了,什么叫菩提心?……翻译成英文给他听。他讲你听得懂吗?)不要等着我叫,你们看,大家来讲,这个发菩提心文;什么叫菩提心?(有人以广东话回答。)不是因缘,什么叫菩提心?
FriendsTheBodhi mind is having compassion. So if you want become a Buddha, then youfirst have to bring forth the mind of compassion.(菩提心就是慈悲心;想成佛首先就要发菩提心。)
The story of Dessa
答:菩提心就是无分别心。
上人:像什么?
答:不像什么。
上人:那你们开始听这个〈劝发菩提心文〉,慧僧老法师没有给你们讲一讲什么叫菩提心?你们都忘了吗?果舟会写文章,这个〈劝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这个文章怎么样写?
答:我想那个菩提心是,那个人一定要得到菩提,是一个责任,一个intent;是一个责任,你一定要做,一定要成佛,我想绝对的。)
Episode 035 Qiu Jiali slandered the Venerable Shariputra and Mulian
答:成佛不是干什么,是没有执着,没有我相,像六祖;六祖大师到弘忍大师的地方请法,弘忍大师说:“你为什么到我这儿来?你要什么?”六祖大师说:“我不要什么;我只要成佛,我不要其他的事情。”我想这是菩提的心。
上人:我方才问你们,这个菩提心像个什么?你们说什么也不像,没有分别心就是菩提心。那为什么又叫做菩提心?不叫没有分别心呢?为什么又叫一个菩提心?那可以说〈劝发没有分别心〉。果衡跟温以敬答覆我这个问题。
The Master Mahakasyapa who always practices less desire
翻译人:恒空法师说,他讲开始如果师父问我们分别心,不分别心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会说是菩提心是根本没有分别的,跟无分别心是差不多一样的。……
上人:萧居士!萧果肇,你说这个什么叫菩提心?
萧居士:……菩提就是觉道;觉道就是大道;大道就是要无求,所谓三藐三菩提。三藐三菩提不过是菩提简称,即是叫我们发大心,发全部的心,这个就是所谓菩提心。就是要我们要广度众生,要度一切的人。这就是发大心,就是要发这个广度众生的心,这个成佛的心,这就是菩提心。
上人:不错!萧居士讲的是有一点道理。这个问菩提心,是讲这个菩提心。问什么叫菩提心?这个不是讲禅宗的,或者是有有无无的,问有以无对;问无以有对;问是以非对;问非以是对:不是那个三十六对。这个菩提心呢,我告诉你们,我有一个很简单、很浅显的看法。
这个你没有发菩提心呢,就像那个面没有发似的;你发菩提心呢,就像放上一点面种子了,那个面就会发起来;发起,它就大了。那么这个,我问你们各位说菩提心像什么?本来它是无形无相的,它只是一个觉道。觉,觉者觉悟也,就是明白,明白这个道了。明白道,不是单明白就可以了,还要修行,要修这个道,修这个觉悟的道。那么这个也说是它无形,也可以用这个有形的来比方一下。用什么呢?就用这个宝塔。
那个宝塔是不论多少层塔,是从地上修起来的。这个地,就是我们人这个心地。以我们心地去造个宝塔,这个宝塔是从地上造起来,它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高。这个菩提心也就是节节高,菩提心就是节节高,越发越高,越发越大。本来是很小来着,最初只是一点点,那么以后它就膨胀发大了,就成佛了。这是我这一个很粗浅的一个看法。我觉得菩提心就像造宝塔似的,你发大菩提心呢,就像造一个大宝塔似的,那个是一样的道理。它越发越高,越发越大。那么这是举出这一个例子,来形容这个菩提心,并不是说菩提心就是宝塔。也可以说你发菩提心,也就是在那儿造宝塔呢,这是我对于这个菩提心的看法。那个就是菩提心。
2024-02-04 21:54
Master Xuanhua: The Fourth Patriarch Upoch Tsudo _浅释缘起性空和无我
The Ten Great Disciples of the Buddha - Venerable Fulunna - The First Preaching
The Ten Great Disciples of the Buddha - Venerable Rahula - The First Secret Practice |劝发菩提心文(妙枚恭诵)
The Ten Great Disciples of Buddha - The First Ananda
Zen Master Ajah Chan Cha: Venerable Ajah Chan Cha answered: How to overcome anger?How to deal with it when it arises?
Posted by Shengji Temple: The recent conversation record of Venerable Zhai Mang
The Seventh Grandmaster Husbands
Zen Master Ajah Chan Cha: Venerable Ajah Chan Cha answered: How to understand karma and troubles?
The Lord Mulian saves five hundred hungry ghosts
Buddhist Story: Buddhist Fables: Ananda, the most knowledgeable one
Tiantai Thirteen Motherland Qingqing Venerable
Buddhist story: The story of the Theravada Sutra: The story of the Venerable Zhou Li Pantuoga
Ananda, the most knowledgeable
《Introduction to 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King Ciren Gyatso by Lu Dongzan (want )
Scan the QR code to share on WeChat or Mo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