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及禅法

2021-08-03 一诚长老

一、丛林之兴

印度的出家人是乞食为生,那里化缘很辛苦,不住寺院,住在旁边,老的就住在屋里,年轻的化饭,回到寺里大家分着吃。早晨、中午两餐,过午不食。没有帐子,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坐的地方,也没一点工具,很辛苦。晒得墨黑,大太阳晒也不打伞,什么都没有。

到中国来渐渐就改变了,道场最早我们是叫律寺,也是化缘吃饭。后来化不到饭,因为中国的民情风俗与印度不同,看不起乞食化缘的人。唐朝六祖以下出了个马祖大师,六祖曾对怀让禅师讲: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所谓马驹,就是指马祖大师。马祖是四川什邡人,后来出家修禅定,禅定功夫很好,在罗汉寺受戒,喜欢打坐。听说南岳山很好,且有高僧,故来南岳衡山结一茅蓬打坐。有一天,怀让禅师看到马祖打坐,问他话不回答。怀让禅师就拿块砖头在石头上磨,发出喀嚓、喀嚓的声音,时间久了,马祖打闲岔,便问怀让禅师:你磨砖做什么?他说:做镜。马祖说:磨砖岂能做镜?让师曰:打坐就能成佛吗?马祖说:那如何即是?让师曰:牛拖车不动,是打牛,还是打车?马祖一听就悟道了。

悟道后亲近怀让禅师十年,开始弘法。先到四川,许多人听说马祖回来了,都去迎接他,熟人看到了,说他是马簸箕子,因为以前马祖家里很穷,父亲是篾匠,做簸箕的。所以马祖说:为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香。后来,到江西建丛林,建了四十八座。为什么要建丛林?因为他看到中国僧人化缘、不定居很辛苦,他就发心建丛林定居维生,僧人定居在寺院里就不辛苦了。定居生活要吃饭、穿衣、织布、挖地、种植。后来他的徒弟百丈禅师精通律藏,根据律藏制立清规。在印度,掘地、拔生草、织布是犯戒的。过去出家人不能挖地,因为热带地方,虫子很多。我曾经去过缅甸,正月间去,热得不得了,脚步踏在地上,烫得不得了。可是到了中国,由于地理、气候,风俗民情的不同,必须要有定居的地方,有了定居之处,就得自给自足。所以到百丈禅师时制了清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天不做事,就不吃饭,从那时候起,丛林有了制度。

百丈禅师有个公案:百丈禅师八十多岁了,还是很勤奋做事,大众不忍心,就把他劳动的工具藏起来。于是百丈禅师三天没过堂、没吃饭,他说:我一天不作,一日不食。百丈禅师立清规分工合作,开始叫僧堂,不叫禅堂。僧人住一块,住也在那里,吃也在那里,做事也在那里。那时候分十寮,现在分八大职事。当家叫监寺、都监、都寺,管库房,包括会计、出纳。僧值、知客管钟头、鼓头等行单职;来往的客人、僧众挂单由知客管。僧值管殿堂威仪纪律等,禅堂有维那管规矩法则。衣钵管丈室银钱及庄严法器。大寮里管理饮食的叫典座、寮元管上客堂的客人。八大执事以后有知屋,他是管基建的;还有知产,是管生产的。分工很严密、很细致。住丛林要知道做什么职;例如,禅堂维那师要知客师把进堂师送到禅堂,维那师才好接收、登记,一步步做好。长老是总管,教育也是由他管。还有四大班首,有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四大班首管教育的,讲开示说法由他四个人。

过去丛林动辄一千多人。现在虽然没有这么多,但也有上百人,两序职事、法事钟板还是一样严整的。现在的丛林每年上元节、中元节时大请职,要挂牌、送位。牌要挂三天,让大家都知道。职事,可由***代。***,一千年不改,丛林叫千年***;班首,一万年不改,丛林叫万年班首。***有寮房,不当***没有寮房,住广单。***寮里有桌子等生活用品一套。***告假出去,回来还有寮房。班首回来了,吃三天客饭,仍然住班首寮。十五要请吃饭,班首职事,中午请吃饭,早上送位,僧值站侍者位。

丛林职事是榜样。有三纲,班首,说法之纲;维那,规矩之纲;典座,饮食之纲,饭做不好找典座。过去请维那,维那管事,现在当家管事。当家管平常生活,生活要搞好。职事要开职事会。职事是寺院纲领,自己要把自己管好,自己不把自己管好,就不能管人。现在特别提倡以戒为师,要守戒律,把道风搞好。僧值、知客要讲规矩,不懂的要学习。首先把自己管好,按照仪轨,职事职则上都有,要常开职事会。纲领职事还要团结,不能拆台。丛林规矩,挑三离四,那是破和合僧。犯了规矩要记过,有功的要表扬,功过分明,可以相抵。严重的要迁单,迁单,是厉害的。过去迁单,班首职事都到场,从后门打出去。催单,是讲话不听的,催他走。

丛林要朴素,朴素就是道风,就有道德。道是道理,德是德行,也就是道德的意思。丛林要有制度,制度要搞好。不论是规矩也好,还是制度也好,一定要建全,有了健全的规矩合院大众就能过的如如法法。

二、从吃茶去说起

古来,赵州老人道风高俊,学人都去参拜他。有天,来了两个僧人,赵州老人问其中一个僧人:上座你是否来过?僧答:不曾到。赵州说:吃茶去。问另外一个僧人:你曾来过否?僧答:来过。赵州也说:吃茶去。

当家师听了这话生疑,问赵州说:您对未曾来过的说吃茶去,这倒合理,来过的怎么也叫吃茶去呢?赵州老人道:当家师!当家答应一声,赵州说:吃茶去!这三个人因缘不同,各得了不同的利益。赵州这个吃茶去的公案,脍炙人口,所以古人传到今天依然历久弥新。再往后来,云门祖师有吃饼的公案。学人参访云门祖师,问他的佛法。云门祖师拿起一个饼,学人就领会了,如是,被称为云门饼。赵州茶,云门饼,在禅宗公案里很著名,搞透了就能开悟。现在我们也常常吃茶,也说吃茶去。会不会得这层意思呢?会得就好!会不得,就得参这吃饼的是谁?为什么赵州禅师叫吃茶去?吃茶的是谁?就这样参下去。

就如吃花生来说,如果你知道香味,那个是凡夫;如不知道,那个是木头人、石头人,要在知道不知道这两个极端中心点来揣摩,来参究,一定要搞清楚,这是我们出家人的本份事!吃茶也是这个道理,为了了道。古时候人心地纯厚,念念在道,句句无生,所以一点就破了。我们这一点怎么点也不破,怎么办呢?就是抱定一个目标,不离开这个参。要参这个是谁?到底吃饼的是谁?吃茶的是谁?参这个话头,不随季节转!

三、拈花之旨

禅宗一脉,源自昔日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而来。其时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付嘱于汝。传的是什么法?叫无相法,也就是正法眼藏。佛陀拈花,迦叶悟旨,只在一笑间,没有讲一句话,心心相印,超越一切语言文辞。经典有言,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所以古来禅宗

祖师大德接引学人时,常常是没讲什么话,而只是竖拂动目,以心传心,徒弟即受法。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他讲一个歇字。所谓歇即菩提,妄想心一歇,就是菩提心,就是佛,就是祖师。接着又讲,外息诸缘,内心无喘。什么叫诸缘?就是六根对六尘生六识,妄作无边之罪,就是造作是非。所以要离根尘识,万缘放下,体究一念不生,前中后三际,念念无生。前念不生就是心,后念不灭就是佛。

临济宗的第一代祖师义玄禅师,在黄檗禅师座下种了许多年的菜。首座和尚是过来人,也就是有工夫,有见地,心很清净的人,看他老实,问他:怎么不去和尚那里请开示?义玄禅师说:怎么样请开示?首座说:你就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义玄禅师就去了,一走进丈室,就问:请问和尚,如何是佛法大意?才一开口,黄檗禅师就拿起禅棍连打了他三十棍。义玄疼得要死,又继续跑回去种菜。首座和尚来问他:和尚怎么给你开示的?他说:唉呀,怎么讲,刚问了一个开头就被打了三十棍。首座说:打三十棍也还是要去请和尚开示啊。义玄禅师说:怎么问呢?首座说:还是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义玄就又去请开示,进丈室门刚一开口,就又被打了三十棍。回去后,首座和尚又问和尚有什么开示。

义玄禅师说,什么开示也没有,又被打了三十棍。首座说:和尚慈悲啊。但你不能算了,还是要去请开示。义玄禅师在首座的摧迫之下,再次到黄檗禅师那里问佛法大意,结果和前二次一样,挨了三十棍。义玄对和尚有意见,想要走就跟首座辞行。首座说,你走可以,但要到和尚那里告假,问和尚你应该去什么地方。义玄就依教而行,和和尚告假时说:请问和尚,我到哪里去好?黄檗禅师告诉他,要去就去大愚禅师那里。义玄到了大愚禅师处,大愚禅师问:你哪里来?义玄说:黄檗会下。大愚禅师问:黄檗有什么开示啊?义玄说:唉,不知有罪还是无罪,一连三次打了九十棍。大愚说:哎呀,黄檗老婆心切。义玄听了当下豁然开悟。大愚一见,立刻说:你的师父是黄檗,不是我。于是,义玄禅师又回到黄檗那里。黄檗言:你从哪里来?义玄说:从大愚禅师那里来。黄檗说:笨汉跑来跑去干什么?义玄说: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黄檗说:大愚饶舌。临济义玄祖师是因为被打,而契悟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打的是什么呢?分别、妄想、执著!若能不分别,不妄想,不执著,佛法就在这个地方,即心即佛。

四、照顾话头

祖师禅到了宋朝以后,开始流行参话头。那个时候话头有很多,如:念佛是谁?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乃至于,念经的是谁?走路的是谁?吃饭的是谁?都可以。宋朝以后,念佛的人很多,都参念佛是谁的话头,到现在还持续沿用。所谓照顾话头,就是回光反照,看心里头有什么妄想,不是去看别人鼻子长,眼睛大。话没有讲出来以前叫话头,如果讲出来以后就叫话尾。六祖讲:前念不生即心,那就是话头;后念不灭即佛,那就是话尾;不生不灭,那就是如来。看话头要看好,要用大工夫。出了家以后的目的就是办道,方法就是看话头,得力了就可以了生死。看话头最主要是在谁字上用功,也就是要起疑情。谁在念佛?是口在念吗?那睡着了口还在,为什么不念?想想口念不对。是心念?那又是哪一念心在念呢?一步一步地参究下去。

你不晓得话头的来路,乱参一通,不但不能开悟,反而会生病。禅宗有禅宗的门路,念佛有念佛的门路。照顾话头,看准了以后,立地成佛,顿超直入如来地,一念半句就了生死了,就这么快。若知道自己还不行,那就要脚踏实地,将妄想心、烦恼心、贡高心、我慢心、一切妄想心扫除干净,而得到清净心。清净没有妄想,就是三昧,就是一心不乱,就是定。如果在动中心亦能不乱,智慧就现前了。八万四千法门要万法归一法,就是一个谁字,谁,就是一法。受戒的时候心里老想着戒期早日圆满,早点回去,这就妄想心;坐在那儿腿子痛,这就是妄想心;瞌睡也是妄想,不把这些净除,也就没有成佛的希望。所以,参禅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话头,要发大愿心,修持这个法门三生不退,如此成佛决定可期。今日参谁无力,明日再参;这个月无力,下个月再参;一年没力,两年再来,这就是一法。万法归一,三生不退必定成佛。

五、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这是古人说的,在《祖庭事苑》有记载。

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指的是凡夫众生被六尘所染污,若是破了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执著,六根就能清净。六根清净了,就没有妄想,就是常寂光净土。这个土,不是山上的土,而是心地土。若是心地中到处都是垃圾,就是秽土,种种妄想就是垃圾。虚云老和尚住终南山保任的时候,有一天煮毛芋头,坐下来等它熟。一坐就是十八天,不吃饭,入定了,你看他的定力多深,若有杂念是无法入定的。现在的人,一天都坐不住,心不定,想东想西。要入定,非得要下工夫不可。要如猫捕鼠,妄想一来,话头一提,就没有妄想了,一心没有二用,没有杂念,有杂念就没有话头。所以讲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觉己还要觉人,觉行圆满,才算成功。只有你一个人成佛有什么好处呢,还要把众生都教化成佛,才算圆满。像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菩萨发愿,要发大愿,才算成功。另外,参话头最要紧的是认识宾主,也就是认识客人和主人,什么是客人?什么是主人?要像乔陈如尊者用功,他就是因客尘悟道的。不住是客意,住名主人;动是尘义,空名主人。虚空是不动不摇的,客尘皆是妄想。如果没有了妄想,就是常住真心,就是主人,就是清净法身,就是佛。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六根一动,就把真如妙心遮却了。所以,学佛之后要懂得改造自己,把自己的烦恼心彻底改掉,万缘放下。佛在世的时候,有位梵志拿花供佛。佛要他放下,梵志就把左手的花插在地上;佛又喊放下,他又把右手的花插在地上;佛再讲放下,他说,世尊啊,左手的花我放下了,右手的花我也放下了,还要我放下个什么呢?佛言,放下妄想心吧。大众要发大誓愿,把妄想心放下,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把妄想放下,才能证菩提,才能教化众生,弘扬佛法,作大善知识。

退而言之,若是妄想不能除,人家说我好就高兴;批评我一下,心里就不好过;妄想纷飞,要赶快对治。所谓:忍辱第一道,佛说无为最,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忍辱是最大的道行。譬如人家讲你的坏话,要忍得住,不能和他吵,一吵就没工夫了。现在人障重慧浅,修行不能象古人一样,一点就透,那么,就要这样从歇字下手,从忍辱下手。不能说我就是这个样子,不能改,这样修行有什么用?所谓修行,修就是改,行就是实行。譬如出家求戒,就是要以戒律来规范我们的身心,修改我们的心行。

现在的云居山真如寺,依然保持着丛林家风,四十八单职事齐全。实践着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遗训,在日食日耕中体现禅法。一方面,把寺院的开销建立在自食其力的基础上。通过僧人们自耕自作,自种自收维持日常生活,同时还常常把多余的粮、茶、菜送给附近山里的贫困居民,直到现在每年仍有十余万斤的粮食分给周围的穷困群众。另一方面每一个到云居寺来学习佛法的人,都希望能够潜心修法,全神贯注,需要回避一些外缘,我们这种农禅并重的家风恰恰给他们提供了合适的参学空间。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修学环境,使之集中精力和时间,更能心无旁骛的研习佛法。

农禅并重的本质就是体现在实践上。佛教界很早就提出了人间佛教的理念,指的就是怎样把佛法的理念能够很圆满的落实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以及生活态度中,实际上释迦牟尼佛本身所倡导的就是人间佛教的思想,因为佛陀本身就是在人间示现、在人间成道、在人间涅槃的,而佛陀的教法也是直指人心、作用于人心的。注重实践本身就是佛教所倡导的。

点赞 1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丛林参学中的警策格言 丛林参学中的警策格言

清代临济宗三大丛林法脉略梳 清代临济宗三大丛林法脉略梳

星云法师:丛林的教育法 星云法师:丛林的教育法

铃木大拙教授:丛林生活的现代意义 铃木大拙教授:丛林生活的现代意义

铃木大拙:丛林生活的现代意义 铃木大拙:丛林生活的现代意义

百丈大智禅师的丛林要则二十条

佛教故事: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第四十七节 佛顶山沙弥祖师辟丛林 佛教故事: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第四十七节 佛顶山沙弥祖师辟丛林

佛教名词:禅法(佛教名词) 佛教名词:禅法(佛教名词)

佛教名词:佛教名词之丛林_佛教丛林指的是什么_佛教丛林的意思 佛教名词:佛教名词之丛林_佛教丛林指的是什么_佛教丛林的意思

什么是禅法 什么是禅法

佛学常识:有哪些是属于十方丛林_什么人可到丛林挂单 佛学常识:有哪些是属于十方丛林_什么人可到丛林挂单

什么是丛林制度?丛林制度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丛林制度?丛林制度是什么意思?

禅法的知见 (一) 禅法的知见 (一)

禅法的知见 (三)  禅法的知见 (三) 

禅法的知见 (二)  禅法的知见 (二)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

禅宗丛林的修行律仪 禅宗丛林的修行律仪

丛林中出坡的意义 丛林中出坡的意义

丛林四十八单执事 丛林四十八单执事

丛林参学中的「警策格言」 丛林参学中的「警策格言」

十方丛林的警策格言 十方丛林的警策格言

任在一切处办道十年,不如丛林办道一日 任在一切处办道十年,不如丛林办道一日

知初出家,必住丛林,先修福本 知初出家,必住丛林,先修福本

伍先林博士:真禅法师的佛学思想——兼论真禅法师对中国佛教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伍先林博士:真禅法师的佛学思想——兼论真禅法师对中国佛教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伍先林博士:神秀的禅法思想 伍先林博士:神秀的禅法思想

伍先林博士:试论菩提达摩的禅法精神 伍先林博士:试论菩提达摩的禅法精神

业露华:禅苑清规——丛林制度 业露华:禅苑清规——丛林制度

湛如法师:宋代禅宗丛林组织制度辨析 湛如法师:宋代禅宗丛林组织制度辨析

“四不像”罕见现身浙江丽水一自然保护区 仅停留4秒便消失在丛林里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丛林中被发现,数量已濒临灭绝!

圣凯法师:丛林早晚课诵的修订与流行 圣凯法师:丛林早晚课诵的修订与流行

达照法师:大乘禅法的修证路线 达照法师:大乘禅法的修证路线

来果老和尚:知初出家,必住丛林,先修福本 来果老和尚:知初出家,必住丛林,先修福本

法藏法师:天台禅法的特质 法藏法师:天台禅法的特质

修禅法 利有情

来果老和尚:任在一切处办道十年,不如丛林办道一日 来果老和尚:任在一切处办道十年,不如丛林办道一日

圣严法师:禅法的运用 圣严法师:禅法的运用

见穑法师:丛林中出坡的意义 见穑法师:丛林中出坡的意义

见穑法师:丛林出坡的意义 见穑法师:丛林出坡的意义

一诚法师:丛林及禅法 一诚法师:丛林及禅法

【法眼看世间】“禅法”对现代生活的价值 【法眼看世间】“禅法”对现代生活的价值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

禅宗丛林的修行律仪 禅宗丛林的修行律仪

温金玉:合众以成丛林马祖道一禅师纪念 温金玉:合众以成丛林马祖道一禅师纪念

【法眼看世间】“禅法”对现代人们身心的调协作用 【法眼看世间】“禅法”对现代人们身心的调协作用

丛林宪章:百丈禅师立清规 丛林宪章:百丈禅师立清规

传播禅法屡遭被害 而他 却为中国的禅找到一个家 传播禅法屡遭被害 而他 却为中国的禅找到一个家

有一种禅法叫做“退步原来是向前” 有一种禅法叫做“退步原来是向前”

闻名遐迩的丛林古刹:塔坪寺 闻名遐迩的丛林古刹:塔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