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9 佛学视频
佛教慈善事业与布施法门 (1)从事佛教慈善事业即六度齐修 佛教慈善事业可以和六度之首的“布施”划为等号,那就有必要来研究布施法门,从而更好的从事佛教慈善事业。布施分为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分为内财施和外财施两种:内财施即把自己的眼、骨髓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世尊舍身饲虎、割肉喂鹰;外财施即把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之苦。法施即以清净心为众生说如来之正法,令闻法者得法乐,滋长善根福慧。无畏施即当众生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时,去安慰他、帮助他免除内心怖畏。其中财施仅能救急不能救穷,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佛教慈善事业最终目标是彻底解决受难者的痛苦。布施为六度之首,又含摄其余五度。在布施时,首先应防护自己身、口、意,就需要有戒为助伴;若在布施过程中遭受到布施者的误解或辱骂时,就需要有忍辱来助成布施;若在布施过程中心生懈怠,就需要有精进来策励;若在布施过程中要保持心里安定专注,就需要有静虑;为了能知布施因果,或通达布施实相,作三轮体空的如法布施时,当然也不能缺少智慧。所以说做佛教慈善事业行布施的本身就是六度齐修了!
(2)是否一定需要有钱才可以做佛教慈善事业?布施者是否会变穷? 世人普遍认为做佛教慈善事业一定要有财力,否则会有心而力不足。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正因为这种错误观念使得很多人都不敢去做慈善事业、不敢全身心地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去,这是非常可惜的!实际上从事慈善事业并不是一定要有钱才能做到。前面我提到佛教布施分为三种,除财施外还有法施和无畏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为人指点迷津、为人提供各种方便、去无偿献血、乃至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亲切的问候、一句鼓励人心的话语、哪怕是一念善心等等,都是在行善。慈善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特丽莎修女说的那样:“当爱被分享时,欢乐成了两倍;当痛苦被分担时,却只有一半”。
有些人认为假如他自己全身心地去做慈善事业,到最后会一无所有,帮助别人、捐献人体器官说不定会把自己的小命都搭上的。这也是非常错误的观念。《萨加格言》里说到:“吝啬鬼不会成为富翁,施舍者不会成为穷人”。佛教慈善事业好比是一位充满爱心的苦行僧,看到一个快饿死的人时,不但向过路人乞食让他吃饱,更不失时机地给他和过路人宣讲佛法,使他们信仰佛教、修习佛法,了脱生死。佛教的布施没有像基督教那样让教徒按自己收入的百分比来捐赠给教会,佛教讲随缘,愿意捐多少都可以。随缘捐赠财物既不会变穷,又能为自己培福报,何乐而不为。佛陀就是福德的圆满者!2005年春晚《千手观音》的编舞张继纲先生在元宵颁奖晚会上说道:“只要心地善良,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有一千双手来帮助你;只要心地善良,只要心中有爱,他也会伸出一千双手去帮助别人”。
(3)从事佛教慈善事业能使人学会淡泊 相信大家都听过“留财给子孙不如留德给子孙”这句话,那怎么样才能“留德”给子孙呢?正如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不善之家,必有余秧”①。宋朝政治家范仲淹二岁丧父,家境衰落,从小勤奋好学,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他自己积善、全家积善、子孙皆知行善,他官至宰相,五个儿子中,有两个后来也官至宰相、一个做过御史大夫,他到自己死时却买不起棺材,那他的钱都到哪去了?其实全都用在了社会福利事业上、救济受苦难的百姓了。这不就是大乘菩萨“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慈悲情怀吗?后来他的家族据说近千年不衰,子子孙孙都积德行善,以慈善为美、以慈善为德。清末禁烟民族英雄林则徐将万贯家财济民救灾,有人曾劝他为后代留些金银财宝,他却说:“子孙若如我,留钱何用?贤而多财,财捐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何用?愚而多财,财增其过。”贪欲使人不能把持自己,而淡泊则能力求简单。境由心生,通过佛教慈善事业,利益众生,使淡泊的心升华到淡泊的境界。境界的升华需大智大慧,大悲无泪,大悟无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4)出家众一定要做佛教慈善事业、广行布施法门 电影、电视中放到有关出家众劝化世人时,通常会说一句:“我佛慈悲!”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按佛教教义讲今生能得人生、听闻佛法,除乘愿再来之外,都是在过去生中五戒、十善②修得特别好,今生才能有幸出家,听闻佛法、弘扬佛法。
下面列举几位高僧大德的慈善事迹:
现代高僧圆瑛大师把佛教慈善事业看作是弘法利生的重要部分,大师除了到处讲经说法,以法布施外也非常重视佛教慈善事业,实行财、法二施并重。民国初年,圆瑛大师初任宁波佛教协会会长时,创立僧、民二校,僧校用来教育出家青年、民校用来免费教育贫寒子弟。1918年又创立了宁波佛教孤儿院,博得社会的好评。1923年在南洋讲经时,遇到新加坡转道、转物两位大德,三人共同发愿,重兴泉州大开元寺,并创办开元慈儿院,以收容失去父母的孤儿,学科依照普通学校教程,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全部免费,亦教亦养,1925年慈儿院正式成立,1926年为筹集慈儿院资金,圆瑛大师再次远渡南洋群岛讲经,筹得巨额资金,使慈儿院得以维持发展,慈儿院从筹建到建国之初,将近30年的岁月,收容和教育的孤儿数以千计,他们中绝大多数成为了社会的有用之材。1937年10月圆瑛大师带其弟子明旸法师到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马六甲等地,吁请当地华侨组织成立“华侨筹款救国委员会”,并借讲经的机会积极宣扬筹款救国,倡导“一元钱救国运动”,得到了广大爱国侨胞的支持,大家踊跃捐款,募得了相当的款项,汇回祖国,以作为佛教医院、佛教收容所的经费。
现代天台高僧静权法师由于从小受佛教思想熏陶,因而在未出家时就乐善好施,喜欢为别人排忧解难。青年时他的父亲去世,他继承家产12亩土地,他将5亩捐给母校扩建校舍,使地处山区的儿童有更多的入学机会。又将5亩变卖银元500元,加上家中的资金,独资建造了一座石拱桥,从而消除了雨季水涨之际过往行人溺水之险。余下2亩交给侄辈经营,自己只身空手另谋生路。一次邻近的两个村庄,为了一片山林争执不休,从对骂、打架发展到双方聚众持枪,策划大规模械斗,法师闻讯前往,竭尽全力开导双方,使之分清利害得失,终于化戾气为祥和,免除了一场不应有的武斗流血事件,使山林纠纷得到合情合理的解决,当地人称颂法师为“活菩萨”。
1941年广东曲江县严重缺粮,饥民非常多,由于当时国家正处在困难之际,无人出面解决饥民温饱问题,此时虚云老和尚将十方善信供养的20多万钱全部用来赈济灾民。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有许多事物都会阻碍我们的修行。如果隐于山林,做个自了汉固然快乐,那都市的众生由谁去度化?出家人要做到在任何地方都能保持心境平和,慢慢地用心去转境。古人云:“世露风霜,吾人练习之境”③,可以把都市环境当作考验自己定力的增上缘。都市众生更需要出家众来布施法雨甘露,行大乘菩萨道就不该因修行环境不如意而舍弃众生。所谓“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闹市”就是这个道理!
出家众吃住都在寺院,衣食无忧。百丈惟海禅师有首诗写得好:“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这是多么的潇洒快乐。出家众为何能这么自由自在?除了听闻佛法得受法乐外,最主要的是衣食由在家众供养。在家众不但要养家糊口,还要供养出家众,是多么的不易!出家众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修习佛法?有一首佛偈说得好:“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出家众除了修习佛法外,应该支持佛教慈善事业。钱多了也会障道,《佛说八大人觉经》第二觉知云:“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如果出家众自己贪得无厌,又有什么资格去劝导在家众参与到佛教慈善事业中来。唯有给世人带好头,做好榜样,为佛教、为社会多做贡献,才对得起施主无私虔诚的供养、对得起自己身上穿着的袈裟!世人都知道“饮水思源”、“知恩不报非君子”的道理,更何况为人天师表的出家众呢!出家众应本着“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中国传统美德,用心去做佛教慈善事业、去感恩诸佛菩萨、感恩社会、感恩十方施主!①出自邓安生编著《易经·lt;坤·文言gt;》。p71.中华书局。2006年7月1日,第二次印刷。②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不妄语 不饮酒。十善: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两舌不恶口 不绮语 不贪 不嗔 不痴。③出自饶尚宽的《呻吟语·圣贤》p73,中华书局2006年7月1日第二次印刷。
《金刚经》
宣化上人:我们现在修行,处处都要修福,处处都要修慧
宣化上人:现在所有众生肉里,都有一种毒
《金刚经》讲解第十一讲
《金刚经》讲解第六讲
《金刚经》讲解第二十一讲
《金刚经》讲解第十四讲
这样读《金刚经》让佛祖坐心头——善现启请分
《百业经》:(77)阿难尊者 佛入灭前 授记未来 
宣化上人:他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宣化上人)
这个韩国僧侣想通过电影令世界更美好,从被嘲笑到现在的炙手可热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你忘得了过去也许也会体会到空性
人生的三道门,您跨过去了吗
林则徐亲诵《金刚经》超度部下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法师说法,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一个心来说法?
宣化上人:无论你过去造过什么重罪,诵此咒都可以灭除
张玉滚:担起乡村未来的80后教师(201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净土法门法师:古时候众生比我们现在好度原因在哪里?他们神定气和
《金刚经》救水火险难
海云继梦:修行就是让你看得清楚你现在是怎么想的
宣化上人:怎样才能不顺着现在所造的业流转?
鸡飞狗跳辅导作业的日子即将过去,还是做个佛系父母吧
大宝法王:学会原谅自己,跟过去的错误告别
黄念祖:“现在西方”都是为众生
济群法师:你的选择,你的未来
慧律法师:《金刚经》讲解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梦参老和尚:讲《金刚经》【第二天】
李利安:《金刚经》玄奘译本对罗什译本的补正作用
诚诵《金刚经》烛光竟然自行漂移!
耕云大师:持《金刚经》得定要诀
宣化上人:《金刚经》这六十二个字,是人添上去的,为什么呢?
刘先和:《金刚经》的精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田光烈:《金刚经》主题研究
一位禅修者看到的过去五世
净土法门法语: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如来,你才能遇得到这个法门
净土法门法语:现在的肉食不能吃
净土法门法语:现在人虚伪,虚伪就是病
佛使比库:佛使比丘答:现在世间是否有阿罗汉?
雍正价值4032万的行书《金刚经》,柔中有刚,比乾隆的好
净土法门法语:现在许多学佛的人,还是搞迷邪染
净土法门法语:现在的社会,癌症很平常,这个病是什么?
正慈法师:解暑良方:下地干活、诵诵《金刚经》、练练书法
星云大师:《金刚经》|一体同观分第十八(下)
如瑞法师:以戒为师,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
法界法师:《金刚经》释义 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金刚经》讲解第三十五讲
谈谈现在大学生的淫报
星云大师:《金刚经》 一相无相分第九(上)
星云大师:《金刚经》|持经功德分第十五(上)
圣一法师:《金刚经》浅释4
《金刚经》 江味农居士校正本
明海法师:别把命运交给佛菩萨,佛菩萨无法替我们走未来的路
净因法师:离言说相,藉教悟宗──《金刚经》导读
学佛感悟:脚踏实地的行动,换来了美好的未来
放生文库:放生就是放自心未来诸佛
“我现在不想听课,只想专注修行。”这种说法简直孤陋寡闻。【索达吉堪布】
一则通过诵持《金刚经》的功德力清净了罪障的故事
未来欧洲仍是类胡萝卜素消费的最大市场
放下过去,因为你还要过下去
诚诵《金刚经》烛光竟然自行漂移
现在能听闻佛法,应该珍惜这一因缘
年轻时造了很多增长业,现在要如何补救
现在很年轻想往生,阿弥陀佛会来接引吗
因过去业缘,未能见佛庄严相
从小吃过不少肉还杀过生,现在该怎么做呢
陈大惠:孩子一生能不能遇到贵人,现在就看的出来
《金刚经》的法与非法
如是奉事者,未来常在诸天受胜妙乐
《金刚经》教我们做什么
现在千万要注意网络上的各种平台。【索达吉堪布】
名利,求之既不可得,却之亦不可免
人一忙起来就会糊涂,过去的习气种子就会起现行
过去七佛,劝请称念顶礼
我们为什么一直执著现在
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
过去大德用功,真正是寸丝不挂万缘放下
《金刚经》让你悟理见性
《金刚经》的宗旨
印光大师讲《金刚经》感应故事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空观脱离过去,假观创造未来
对现在的三宝很失望,保证你来生会更失望
只要心不随着动,烦恼就会过去
《金刚经》原文及翻译
慧律法师《金刚经》
达真堪布:做当下的善铺未来的路
一位90后的莘莘学子受持《金刚经》的超级神奇感
念佛三昧宝王论|念过去佛因果相同门第十四
念佛三昧宝王论|念现在佛专注一境门第八
不必计较以往的得失,但种未来的福田
让心先摔过去
听了《地藏经》,你要跟《金刚经》合起来思惟
念佛可得四种殊胜的果报
鸽子的未来世
星云法师:从人的过去现在到未来
你有资格享有现在拥有的福报吗?
达真堪布:因为自己过去的言论非常害怕下地狱,怎么样对治?
佛教故事:宗门故事:马祖道一与百丈怀海的公案:野鸭子飞过去了
星云法师:《金刚经》白话文浅译
禅宗大德故事:珍惜现在
索达吉堪布:如何看待现在人的经济压力大?
心经
金刚经
大悲咒
楞严经
法华经
药师经
华严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长阿含经
地藏经
普门品
净界法师
其他文章
佛教故事:做人的佛法
佛教故事:佛陀教你不生气
慧律法师
新闻资讯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