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说念佛 缘起

2020-06-17 净宗法师

【正讲】

第三条「正杂二行」之文

下面第三文是净土宗的「行判」,就是入净土门之后,二种不同的修行方法,应该选择哪一种呢?在第三文给予答复。标题:

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舍杂行归正行之文。

问到大家:净土宗正行、杂行是何人所立?大家也说了很多法师的名字,没有说准确,这后面的法师都是做徒弟的,开山祖师就是善导和尚。

正行、杂行是善导和尚在《观经疏》里所判。《观经疏》的全称叫做《观经四帖疏》,是善导和尚解释《观无量寿经》的一部著作,有四卷,所以称为《观经四帖疏》,其中第四卷「三心释」中解释「深心」时,有这么一段文: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这是第一段,先标举有正杂二行,然后举出五种正行。下面进一步分析: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五种正行当中,又分成正定业与助业。下面说杂行: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下面来分析正杂二行的得失: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就人立信与就行立信

我们来依文解释。「就行立信者」,什么是就行立信?因为这是在解释《观经》「深心」,善导和尚解释说:「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信什么呢?依据什么来建立信心呢?(凡是讲到信,就要有信的对象,没有信的对象就谈不上信)是由我们信仰的对象而建立信心。在这一部《观经疏》里边,善导大师阐述建立信心的二种途径,一个叫做「就人立信」,一个叫做「就行立信」。

什么叫「就人立信」呢?「人」不是别人,比如说我们凡夫互相之间也有交往,这之间也有就人立信,某某人向来诚实,乐于助人,品行端直,这样的人我们能相信他,对不对?某某人平生诡计多端,总是讲假话骗人,这样的人我们不容易相信他。如果是那个质量端正、一向诚实的人讲的话,我们一听,「没问题,他告诉我,那一定是这样」。

关于净土的教法,应该依谁讲的话为标准呢?因为净土法门太广大幽深了,有的这样说,有的那样说,在唐朝,有的人引用其它的论据,来说「往生净土不是那么容易」,或者依其它菩萨、其它大法师所讲。善导和尚告诫说:应该依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十方诸佛。「就人立信」是就佛所讲的话建立信心,其它人还没有成佛,即使是菩萨,还在因地,他们所讲的话,如果佛不印可,就不符合佛所讲的了义之教,一定要佛来印可说:「汝等所说如是。」这样才可奉行。佛已经是满足大悲之人,已经悲智双圆,已经了悟一切真理,佛所说的即是了义,不可能说佛所讲的教法还要菩萨来证明,所以,要以佛所讲的为我们立信的根据。如果有人来告诉你说:「某某,你光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吗?我看不那么容易,你看哪一个哪一个,出家多少年,修行怎样怎样,好像往生也不容易!」我们应该怎样来对待呢?我们就依据「就人立信」,「佛告诉我念佛一定往生,谢谢你们的好意,你们是关心我;我还是信佛语。」这就不动摇了,「就人立信」。

底下说「就行立信」,因为释迦牟尼佛也讲到很多经典,我们都要信仰,不过,佛所说的法门各个不一样,有的是圣道修行,有的是净土修行,关于圣道修行的,就暂时搁置不谈了,因为法门宗旨不同,所以依止净土修行;净土修行里边,众生根机也各个不等,释迦佛也讲了种种方法,善导大师在这里也讲了「行有二种」,往生净土之行有二种,一个叫正行,一个叫杂行。

打个比方说,我们从烟台港到大连港,也有二种方法,一种方法是你自己驾一艘小船过去,第二种方法是乘坐万吨巨轮。这二种方法,你觉得那一种更有信心呢?那肯定是坐万吨巨轮有信心,如果驾小船,我又不会驾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还可能被风浪打翻,还可能辨不清方向,那就不能建立信心了。

同样的,往生极乐世界,一个正行,一个杂行,目的是就正行建立信心,不是就杂行,讲到杂行,就没有信心了。

正行、杂行的名称有其特别的含义,所谓「正」,就是指纯正,纯粹不夹杂;所谓「杂」,很显然,有所间杂,不纯粹。

专依往生经

首先解释正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是专门依据往生净土的经典来修行的,这叫正行。刚才提到了就人立信,释迦牟尼佛讲了很多经典,但是其它经典是讲在此土得证圣果的经典,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是要以往生的经典为标准,所以,这里说「专依往生经」,依这些经典来修行,就称为往生净土的正行。正行、杂行是就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情而言的。

净土正依三经的选定

释迦牟尼佛所讲种种经典,大分两个类别,一个是此土成佛的经典,一个就是彼土往生的经典,那么,此土成佛的经典就不是我们正依的经典,应当依据彼土往生的经典;讲彼土往生的经典也大分为二,一个是讲他方净土往生的,比如说到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净土等等,第二个是极乐净土往生的经典,我们今天选择极乐净土往生的经典,作为我们修行的依据;极乐净土往生的经典又分两类,一个是专门、纯粹、全部讲解往生极乐净土的经典,还有一类是附带的,不是专门的,是夹杂的,不是全部的,也讲到往生极乐的方法,但不是专门来讲的,二者比较起来,我们应该依据什么经典呢?应当依据专门讲解、纯粹宣说往生极乐世界的经典。

这样的经典只有三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三部经典称为我们净土宗的正依经典。

底下说「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就把这三部经的名字说出来了。从这一条文可以看出,善导大师选定这三部经作为我们净土宗的正依经典── 正行专依之经。

在净土三经之外,我们也有听说「净土四经」、「净土五经」的。比如说大家知道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还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若讲净土三经,这两部就没有分了,讲到净土四经、五经,这两部就入选了。

比较起来,《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不是纯粹讲解极乐世界的经典。像《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当中的一章,另外还有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等等,是讲《楞严经》的时候,也讲到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呢?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单在告诉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虽然是顺应圣道门根机的众生讲说圣道法门,也一定在很多地方把往生极乐净土的法门安插进去,讲《楞严经》也不忘了极乐世界,也讲到,总共有二百多部经典,都把极乐世界插进去讲,很显然,释迦牟尼佛是怎样用心良苦,劝导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念佛圆通章》既然是讲《楞严经》的时候附带讲的,就必然带一点方便,因为是对圣道根机众生所讲,必须应他们求证圆通的时候说「念佛圆通最方便」,是这样的;可是我们站在净土宗的立场上读起来,又特别有一番味道,印光大师说为教导念佛之最佳开示。同样,《普贤行愿品》,是八十品《华严》当中的一品,是释迦牟尼佛讲《华严经》的时候,也要把众生引导到极乐净土,所以讲这一品。不像《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从头到尾有没有说到别的教法?没有,专门讲极乐世界种种庄严,众生念佛往生,是专门的,纯粹的,全部的;《观经》也一样,十三定观极乐世界种种庄严,然后讲众生怎样三福九品去往生、怎样念佛往生,专讲极乐庄严和众生往生;《无量寿经》更不用说,也没有讲到别的方法,专门讲到法藏比丘四十八愿,因地修行,果上成佛,然后讲极乐净土依正庄严,然后说众生如何去往生。这三部经典是纯粹不杂、专一不二讲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众生往生的经典,所以才有资格称为我们净土宗正依三部经典。像《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对比正依净土三经,位置就要靠后一些,可为旁依;和这三部经比较,凡夫在理解上如果有所差别的话,我们也不需要去会通,我们就依据净土三部经就好。

正行

依净土三部经的宗旨来修行,就称为正行,有五种:「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即读诵正行、观察正行、礼拜正行、称名正行、赞叹供养正行。

你看,五种正行当中,每一种都说「一心专」,善导大师特别强调要「一心专」。

「二报」即依报、正报,依报就是极乐世界的环境,黄金为地,莲花布满,天乐鸣空,七宝池、八功德水等等,这都属于依报庄严;正报是指住在极乐净土的佛菩萨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智慧洞达,分身无数,遍十方剎,这叫正报庄严。

除这五种之外,其它都称为杂。为什么这五种行称为正行?因为这五种行是纯粹的、专门的、完全引导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那里的行,没有任何的夹杂。这五种行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称为「正」。

那你读《地藏经》呢,跟地藏王菩萨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修地藏法门,读《地藏经》就是正。如果学净土法门,读《地藏经》那就不是正了,是从地藏菩萨那里再绕一个弯到极乐世界;那读《金刚经》呢,《金刚经》里面一句都没提到极乐世界;读其它的也一样。

直接通往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行业称为正行。

正行的次第关系

五种正行有一定的次第关系。比如说读诵正行为什么放在第一呢?如果你不读诵净土三部经,不了解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你能知道念佛法门吗?你能愿生极乐世界吗?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都在这三部经当中有明确的说明,正因为净土三部经是法门的来源,所以读诵放在第一。

通过读诵净土三部经,就来到第二观察正行,为什么?比如说读诵《阿弥陀经》,然后依文思惟,就好像到极乐世界旅游了一趟,七宝池、八功德水、众鸟说法、天乐鸣空、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越读越欢喜,这叫思惟观察正行,「极乐世界这么好,我要去往生!」这就达到净土门的意愿了,所以,通过读诵而有观察,如果不读诵、不听闻,你不可能有观察正行。

这么庄严的极乐世界、我等将来前往莲花化生的地方是谁所成就呢?是法藏比丘为我等罪苦众生所成就。别的佛也建立了种种净土,但是不是为我等凡夫所建,那是菩萨才能去往生的地方,现在,有这样一尊佛,为我等凡夫建立如此殊胜庄严的净土,这样的佛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深敬仰和礼拜吗?所以就一心归命,顶礼投诚,这就是第三礼拜正行。

礼拜阿弥陀佛、愿生极乐净土,当然要知道这尊佛是怎样接引众生去往生的,他用什么样的方法度脱我们?是用称念他的名号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到这个时候,「啊,光礼拜不足以表达,一定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就进入第四称名正行。

既然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顺了彼佛的誓愿,决定往生;既然决定往生,内心无有怀疑,那么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内心得到这样的法喜,自然诚于内而发于外,不由自主地要赞叹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大愿大力,尽一切可能供养这一尊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所以进入第五赞叹供养正行。

正定业与助业

这五种正行,包括了我们在此土愿求往生极乐世界的所有行法。这五种正行互相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是不是五种平等呢?五种都要做呢?如果是那样,有人心中仍然有所不安,比如说读诵正行,年纪大,眼睛花,不识字,那就没有读诵正行了,还能往生吗?又如观察正行,「哎呀,我经典都不会读诵,极乐世界种种庄严也想象不到、思惟不来,那还能往生吗?」又如礼拜正行,腿脚不便,重病卧床,不能拜佛,这样还能往生吗?又如赞叹供养正行,「我这个人也不会唱赞,不知道怎么赞叹,这样还能往生吗?」如果说五种都要做才能往生,那很多人心中一定还会不安。

善导大师在这里又把五种正行重新做了一番解释,归纳为两类,即「正定业」与「助业」。

我们看文,「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一者是正定之业,其它是助业。五种正行中,别选第四称名作为正定之业,其余四种称为助业。

正定之业是什么意思呢?正定之业就是决定往生的行业,行此决定往生,没有丝毫不定。「正定」有二种含义,一个叫「正选定」,一个叫「正决定」。「正选定」是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的时候,选择确定「称念我成佛时之名号,往生我的净土」,是法藏菩萨选好了的;「正决定」是我们今天来念佛,随顺彼佛誓愿,决定往生。

「助业」是什么含义呢?或许有人要问,「称念弥陀名号既然称为正定业,那干吗还需要助业?『助』是帮助的意思,好像正定业还不足,还要其它来帮助……」这样理解就错了,按照这样的理解,正定业就不叫正定业了。正定业就是说:你专门行念佛就够往生了,决定了。那为什么还要助业呢?助业是帮助你进入正定业。如果没有其余四种,像我们这样的人,很难进入正定业,所以,为了进入正定业而有四种助业。

读诵之义

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说第一读诵,通过读诵《阿弥陀经》、《观经》、《无量寿经》,我们知道净土三部经的宗旨是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号,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就通过读诵助业进入念佛正定之业。如果不读诵净土三部经,你就不了解要专修念佛(或者自己虽然不识字,听到法师来讲解,也算是有读诵正行)。毕竟经典的实义是要我们依教修行,并不是要我们每天把它读多少遍。你读百遍千遍,不了解经典的意义,不能依教奉行,那虽然有读诵的功德,但是不能得到这部经的利益。只有了解这部经的宗旨、方法,依教奉行,才能得到这部经的利益。《无量寿经》读很多遍,但是问你《无量寿经》讲什么呢?你不清楚,那损失就大了。

打一个比喻说,儿子在外地读书,离开父母很远,父母很挂念他,给他写了一封家书,「千里寄家书」。儿子读到家书当然很感动,上面是父母殷勤的嘱咐,「孩子,你应该注意身体,天冷了要注意保暖,天晴了要把被子晒一晒……」儿子很孝顺,每天把信反复读,八遍到十遍,但是,他不知道父母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按父母的要求去做,这个儿子会不会读诵呢?不会呀。知道父母要他注意身体,天晴了就把被子拿出去晒晒,这才叫做看懂了。

释迦牟尼佛讲这部《无量寿经》,你每天读三遍五遍,然后不知道干什么,这样就不了解经义了。这部经是告诉你「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你懂得这个经义,经文就可以放下来,来专念弥陀名号了。这就是通过读诵助业进入「一向专称」正定之业,通过这个台阶一搭,你就能够专修念佛了,不然,你还是糊胡涂涂。

所以古人讲:经典就好像药方,六字名号就好像是药丸,药方是告诉你药的成分、功能和服用方法,可是,如果你只拿到这个药方,研究得滚瓜烂熟,你不吃药丸,病能不能好呢?(「不能。」)对呀,大家去医院,从来没有人拿来医生的药方研究一番而不取药的,那样能治好病吗?不能。一定是依方取药,把药拿来,吃药。如果我们不懂药方子,人家把药拣好了(是对症下的药),我们吃下去,能不能治病?也一定能治。所以,大家即使不了解三部经,不能识得一个大字,如果你能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是净土三部经开给我们的阿伽陀药),你能老实念,一定往生极乐世界。

不要说「哎呀,你只会念佛,不会诵经,那样不能往生;我念佛,还会诵经,这样才能往生」,那是你不懂得念佛的尊贵,也不懂得念佛是正定业、诵经是助业。

如果为往生而读诵净土以外的经典,不仅不叫助业,还叫杂行。

观察之义

那么,怎样通过观察助业进入正定业呢?「啊,极乐世界这样好、那样好,我愿意去往生……怎么去往生?」这样就来到念佛往生,通过观察助业进入正定业。

《般舟三昧经》记载:有一位跋陀诃菩萨,他先观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观想成就了,定中见到阿弥陀佛,就问:「要往生极乐世界,用什么方法最好?」阿弥陀佛跟他讲:「欲生我国,当称我名,莫有休息。」「想来到我的净土,你就称念我的名号,不要改变题目。」你看,他就从观察助行进入正定业。他观想见到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亲口告诉他,他怎么样?肯定就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不会观想,也不必观想,我们知道来专念弥陀名号,也是进入正定之业。

礼拜之义

我们礼拜阿弥陀佛,也能够进入正定之业。天天在那里礼拜,什么叫礼拜?礼拜就是归命,归命就是依靠。你天天拜佛,不依靠佛,那就不叫拜佛了。深深地拜下去,「我某某是罪恶凡夫,我靠我自己不能解脱生死,我一定要靠您这一尊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您老人家一定要救度我往生极乐世界……」那么,阿弥陀佛怎样救度我们呢?他说「念我名号就好」,那我们就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在这里拜佛拜得再多,还不如赶紧称名念佛到极乐世界拜个够,不然的话,这辈子没有去往生,下辈子就没得拜了,所以,由礼拜助行进入称名正定业。

赞叹供养之义

赞叹供养也一样,这样赞叹、那样赞叹,你如果觉得绝对能往生,才是如实赞叹,不然就不叫做真实赞叹,知道:但称佛的名号,佛不嫌弃,烦恼再重,罪业再深,无有障碍,「像我这样的人也可以往生那样高妙的净土,这样卑贱的凡夫,也可以和那样高贵的菩萨在一起,太好了!这尊佛太慈悲了!」这叫赞叹,用语言已经无法表达了,只是一句接一句地念「南无阿弥陀佛」,进入正定之业。

称名无有不足

你只要专称弥陀名号,五种正行无有不足。

当然,如果你不知道「念佛必生」的道理,必须要了解,那要读诵净土三部经,听在这方面修学依经教、有传承、有心得的法师的讲解。

誓愿所选取

关于称念弥陀名号是正定之业,乍听起来,任何人都有些怀疑,因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非常简单,任谁都会口称,这样简单的修行,怎么能够成为决定往生之业呢?所以,必须加以解释,若不解释,人们难以理解,难以理解就不能实行,下面的部分就是解释: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后面五个字就是解释为什么称名称为正定之业,是因为「顺彼佛愿故」,是随顺了彼阿弥陀佛因地誓愿的缘故。

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比丘之时,超发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大愿乃是「念佛往生愿」,愿文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因地誓愿选择称名一行作为十方众生往生的因行。我们现在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就顺了他的誓愿,当然决定往生。相反,不顺彼佛誓愿,当然不能往生,道理在这里。这么简单容易,是因为阿弥陀佛誓愿所选取的缘故。

因地誓愿与果上度生

菩萨在因地发誓愿,然后到果上成正觉、度众生,因愿和果地的正觉、度众生是什么样的一层关系呢?当知,成佛之后度众生的方法、效果完全取决于成佛之前所发的誓愿,和誓愿完全吻合,没有差别。法藏菩萨因地发愿说「称我名号来往生」,那果地就光明摄受称念名号之人往生净土。

《往生论注》所引用的一段经文很能说明因地誓愿和果上度生的关系的:菩萨度众生,就好像农民灌溉田地,而田地有高有低,首先他要察看地形,选一个高的地方、有水的地方,做一条水库大坝,把水储存在水库里,然后根据地形挖很多沟渠,让每一块田地当中的禾苗都能得到滋润。水装满之后,到了灌溉季节,这位农民就很省心了,就不用一担水一担水地挑了,他把闸门一拉,水就顺着渠道自然地流到每一块田地当中,是很自然的,不需要费心费劲的。

菩萨度众生也一样,在因地的时候,他观察众生的根机,为了让根机高低不等的十方众生普尝功德法水,法藏菩萨就修行成就了六字名号,储存起来,然后通过十方诸佛宣扬他的名号,让一切众生听闻,就好像水库的水通过沟渠通到每一块田地一样,用十方诸佛的沟渠,通到每一位众生的心田当中。果上成佛之后,功德已经圆满,只要拉开闸门,水自然就会流布任何地方。除非我们众生的心田不向弥陀开放,自己也设一个小闸门。如果你把小闸门打开,水是不是自然就淌进来了?所以,佛度众生是很容易的,我们只要心向弥陀开放,任凭弥陀救度,称念弥陀名号,自然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想一想,水会不会离开沟渠淌到外面来?不可能的,它一定会沿着沟渠的方向运动。阿弥陀佛成佛救度众生,四十八愿就是沟渠,不可能离开四十八愿去度众生的,他一定要实践当初的誓愿。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很容易获得救度的,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不要着急说:「我这么大的罪业,怎么救度我?」早就看好你的根机了,你在什么位置、水怎么放,已经看好了,所以,很简单容易地救度你,这就是因地的誓愿成为果上的正觉而来度众生,所以,经中讲「自然之所牵」,是自自然然的,不加勉强造作的。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千万人念佛,千万人往生,临终念佛的,临终往生,平生念佛的,平生就决定往生,善人念佛亦往生,造罪之人念佛也往生,无有遗漏。

怎样念佛

那么,专称佛名是怎样的念佛呢?我们来看:

「一心专念」,「一心」就是无有二心,就是没有怀疑的心(你心中怀疑,就有二心了,这个我们对自己应该是很了解的,如果起了疑心了,就是有二心了)。同时,「一心」还表示没有两个对象,只有一个对象,只信靠阿弥陀佛一佛,仰靠这尊佛的誓愿和名号,这叫一心,如果觉得单称阿弥陀佛一佛不足以让我们往生,还必须靠其它的佛菩萨或经咒,这样就叫做二心、三心、四五六七八心了,太多了。所以说「一心专念」,「专」是不杂,「念」就是念「弥陀名号」。怎样念呢?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不管是走路,是乘车,是居家,是旅行,是坐着,是躺着,都可以念佛,四大威仪毫无限碍,这是说明念佛非常容易,在任何场合、任何地点、任何因缘、任何心情下都可以念。

如果念佛一定要心如何的清净,那可能就要选择打坐的姿势了,可是并不讲究啊,走路也可以念──走路就是散心;有人说「晚上睡觉不能念」,睡觉也能念!也应该念,睡觉前不出声念比较好,出声念伤气。睡觉时衣服穿得比较少,显得不太恭敬,这是做人的人情,并不是阿弥陀佛怪罪你。比如说,我们躺下休息,如果来了一位朋友,那一定会坐起来,把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对不对?这是做人应有的礼貌。我们念佛也是这样,并不是说如果衣服穿得不整齐,佛就会责怪我们,何况人命无常不定,也不可能等到衣服穿得好好的、板板正正的然后再死掉,如果人已经病了,身上没什么衣服穿,躺在床上不能起来,又不能打坐,又不能拜佛,那不许念的话,只有掉地狱了,所以,这个时候也可以念。在我们身体健康的时候,知道恭敬就好了。

明天出车祸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不管时间长还是时间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要念佛,一定往生。时节久,比如说我们今天听到净土法门,二十年才往生,那就比较长了;今天听到这个法门,今天开始念佛,明天就出车祸了,你们会觉得「太倒霉了!」── 太恭喜你了!遇到这个法门,一天就往生了,你福报太大了!我们各位没那么大福报,所以还要挨五年、八年、十八年,「不问时节久近」,念一天也往生,念十句也往生,十句念不到,「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多好啊,多快乐,多自在呀!这叫「不问时节久近」。

其依据在哪里呢?依据的经典就是《阿弥陀经》所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后面是省略号,你看,就是不问时节久近,若七日一心不乱也往生,若一日一心不乱也往生。

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专念,不杂乱,不***,不怀疑,一心一意,不改变题目,就相信「念佛一定往生,阿弥陀佛讲话不会骗我,发的愿不会虚假」,这叫「一心不乱」。

念念不舍

「念念不舍」,前面说「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一心专念」,归到哪个地方?归在「念念不舍」。「念念不舍」的含义就是:有念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前一念、后一念,上一念、下一念,一念接一念,不舍弃阿弥陀佛而念别的佛菩萨名号或经咒作为帮助,是单靠这句名号去往生,这叫「念念不舍」,不改变题目,不改换法门。

就好像我们坐船一样,我们从烟台港到大连港,我们一脚跨上去,第二脚不要跨下来,每一念每一念都要在船上,不要舍开这条船,你半路上舍了这条船,就危险了。

我们一心靠倒阿弥陀佛之后,从我们心中,每一念每一念都信靠这尊佛,仰赖这尊佛,表现在外表行为当中,当然就是念这尊佛的名号。

有人讲了,「我晚上睡着了,念不出来呀」,睡觉睡着了固然念不出来,你的心不改变就可以了,如果你一睡的时候说「哎,我不念佛了,我去念别的」,那就是心改变了。你心未改变,作为凡夫,没有办法,还要睡觉,当然醒来念佛就可以了;若做事忙,分心,不能念佛,那你做事不忙、不分心的时候来念佛就可以了,这也叫做「念念不舍」。

所以,净土法门是很简单的。

总之,口称名号,有空就念,想到就念,养成念佛的习惯为原则,决定往生。

乃至十念

这是解释《无量寿经》所讲的「乃至十念」。「乃至十念」不可以随便解释。有人解释说「就念十句」,可是经文讲「乃至十念」啊,不光讲「十念」,还有「乃至」,「乃至」是什么意思呢?乃至多,乃至少,所以讲「不问时节久近」,乃至工夫浅,乃至工夫深。你念佛念的时间长,可能工夫深一点;念佛时间短,当然工夫浅一点,这叫「乃至」,乃至行路,乃至打坐,乃至旅游,乃至居家,乃至一切场所,大街上、佛堂里都可以念,这叫「乃至十念」,这个和《阿弥陀经》讲的「若一日」、「若七日」是一样的意思,所以善导大师做这样的解释。

「一心专念」就是《无量寿经》里讲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至心信乐」就是不怀疑,也就是这里讲的「一心专念」。

杂行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除了这五种正行──正定业和助业之外,其余的一切修行都叫做杂行。

各位,我们大家明白了吗?仔细想一想,你每天是正行多少,杂行多少?

学法要有规矩,学净土宗就要按照净土宗的规矩,不能用自己的脑子想一套,东抓西抓,七抓八抓,觉得抓得越多越好 ── 不是那回事,它是有规矩的,因为那些行不是纯粹通往极乐世界的,「杂」就是杂乱、复杂,因中就杂,这个也修,那个也修,结果也杂,或者通声闻乘、人天乘,或者通别的他方净土,不是直接引导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故而称为「杂」。

这个「杂」,是以往生极乐世界为目标,修那些就为杂。刚才也讲了,如果你专门修学地藏法门,读《地藏经》就不杂了;可是你学净土法门,为往生极乐世界而读《地藏经》,那就称为杂了。你如果修禅宗、求开悟,读《金刚经》、《楞严经》就不杂了,那是你的正依经典,如果为往生极乐世界,就称为杂了。我们现在学净土宗,就依净土宗的经典为正。

杂行太多了,善导大师就不一一举出来了,一句话概括:除了这五种之外,通通叫做杂行,我们平常喜欢讲的密行、念咒、参禅打坐、朝山、拜忏等等,这些都是善法,「自余诸善」,不过,称为杂行。

五杂行

对应于五种正行,杂行也可以分成五种。

第一种叫读诵杂行,什么叫读诵杂行呢?为了往生极乐世界,不是专门读诵讲说极乐世界的净土三部经,而是读诵净土三部经以外的经典,不管是什么样的大乘经典,都称为读诵杂行。比如说,我们从烟台到大连,坐船去,上船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乘坐哪趟船、开船时间、什么票价、上船地点等等,你一定会找烟台到大连的航线来看,对不对?会不会找烟台到上海的来看呢?那样就杂了,方向就不对了。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观经》就是专门告诉我们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的航线的,是介绍乘坐六字名号大愿船往生极乐净土的,你肯定要找这一页来了解。你读《金刚经》,是开悟那个方向,到开悟的码头了。你读别的经典,到别的码头了,不到极乐净土,那你的方向、地点就搞错了,所以称为杂。这丝毫没有贬低其它经典的意思,而是就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来说,方向不对,目的效果不一样。你懂得这个道理,自然会愿意读净土三部经。

什么叫观察杂行呢?除了观察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之外,其它的一切观察、思惟(你观想心清净,观想其它菩萨、净土庄严),那都叫做杂行。比如说我们要到上海旅游,就要察看上海的地图,翻看上海的画册,了解旅游景点,上海动物园怎么样,东方明珠怎么样……你会不会找一张北京地图来看?那里面又不是上海的状况,你看它干啥呢?所以,要以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观察对象,称为观察正行。你修种种的观心法门,观空、无相、无我,观心地清净,又观其它净土,都称为杂行,虽然殊胜,但依净土门宗旨来讲,相隔太远了。

如果为往生极乐世界而礼拜阿弥陀佛以外的佛菩萨,就称为礼拜杂行。道理也很显然,比如说,我要到乔居士家里来,那我就专找乔居士就对了,我找他隔壁邻居,找他大舅大姨,肯定是拐了弯了,虽然他们也可能告诉我,那何必呢?直接找他不更好吗?我们求生极乐世界,直接拜阿弥陀佛!你有空拜别的佛菩萨固然都很好,但是,还不如现在专拜阿弥陀佛,等到了极乐世界,其它的佛菩萨通通在那里等待,不然的话,你杂行杂修不能往生,其它的佛菩萨在那里等得一场空了。所以,能见弥陀佛,即见十方佛,你拜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地藏王菩萨决定不会有意见,决定很欢喜。

为往生极乐世界而称念弥陀佛以外的佛菩萨名号或经咒,称为称名杂行,因为不顺彼佛之本愿。要往生彼佛净土,当然要顺那尊佛的誓愿,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在世间办事也一样,比如说我是老板,要招工,你到我这儿来求职,你是不是要顺我的心啊?不顺我的心,你有再大本事,我不要你。我要个打字员,你说你会锄地,「我力气很大,一天能锄五亩地」,但我要打字员啊,你和我的本意相违背呀。阿弥陀佛让我们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是以念佛往生作为本愿,刚才也讲到了,他不会离开这条渠道,他是有一定的规矩,水一定会顺着当初挖的渠道来流淌,佛度众生,一定会按照当初所设定的誓愿来度众生。你不能自作聪明,凡夫哪能超过法藏菩萨的智慧啊?已经规定好了,大家都来念佛往生,所以称名称为正定业。只有这尊佛发了誓愿,「称念我的名号,往生我的净土」,别的佛菩萨还没有这样的誓愿。别的佛菩萨当然也很慈悲,就像《阿弥陀经》里边,六方诸佛都出来讲:「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你应当念「南无阿弥陀佛」啊!所有的佛菩萨都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们要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还不听话,就太辜负了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所以大家一定要听话,听了阿弥陀佛的话,就是听了十方诸佛的话,不要依我们凡夫的心,「哎呀,我光念阿弥陀佛,别的佛菩萨会不会有意见?师父啊,我以前也不知道,请了别的佛菩萨,现在要一心专礼阿弥陀佛,会不会得罪呀?」这都是凡夫的心态,没有关系,你现在专称专念专礼拜,如果你家里有佛堂,有别的佛菩萨,可以恭恭敬敬地索擦洗得很干净,给初机的人结缘,让他生欢喜心,在这些佛菩萨的带领下也慢慢进入专修念佛,或者把它整整齐齐地放旁边。你已经专修念佛了,家里还有那么多的佛菩萨,要舍得送出去,不要不舍得。舍不得送给人,这些佛菩萨在你家中等于是闲置了、下岗了,这个有罪过;送给人家结佛缘,度他入佛门,就发挥了作用,有功德,佛菩萨欢喜,不会责怪你。我们自己的佛堂,里边要整齐、简洁,心就容易归一。何况佛堂就是你内心的表现。我们到居士家,一看佛堂就知道这个人学净土是专还是不专,很清楚的。

赞叹供养也一样的,为了往生极乐世界,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以外的佛菩萨,称为赞叹供养杂行。

正杂得失

下面来比较正行与杂行的得与失,「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那我们的心就经常和阿弥陀佛亲、近,一打开经本,就是讲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然亲近了。如果打开《金刚经》,《金刚经》说「无人相,无我相」,你心里就会打一个疙瘩,「那还有没有佛?」隔远了。所以,一打开净土三经,就是讲极乐世界的,就是讲阿弥陀佛的,就亲,就近,出口称念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躬身礼拜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动念思惟就是极乐世界,这当然就「心常亲近,忆念不断」了,这就叫做「无间」,「无间」就是相续、不间断。

除此五种正行之外,皆为杂行,杂行怎么样呢?「即心常间断」,是不是?肯定心常间断,一会儿跑到阿弥陀佛那里,一会儿又跑到别处去了,就间断了。「虽可回向得生」,也可以往生,但是一定要回向,不回向就不能往生,「众名疏杂之行」,「疏」是疏远,「杂」是不纯粹,「疏杂之行」。

祖师把正行与杂行做了分析比对,叫「五番相对」:

第一「亲疏对」,行五种正行,与阿弥陀佛关系很亲密,若行杂行,与阿弥陀佛很疏远。是亲密好,还是疏远好啊?我们要往生极乐,当然亲密的好。

第二「近远对」,如果修五种正行,阿弥陀佛常在其前,放大光明保护其人,与阿弥陀佛很近。那如果修杂行,与阿弥陀佛隔得就远,佛光不照耀,佛心不知道,佛光也不摄取。念佛,佛光摄取,就近。是近好,是远好呢?是应该修正行,还是修杂行呢?我们都要依教奉行。

第三「有间无间对」,什么叫「有间」呢?若行杂行,与阿弥陀佛有间隔,有间断。若修正行,与阿弥陀佛之间没有间隔,没有间断。当然无间好,那应当行正行。

第四「回向不回向对」,什么叫「回向不回向」呢?若行杂行之人,必须回向,不回向不可能往生,为什么?比如说,为往生极乐而读诵《地藏经》,本来《地藏经》和往生极乐扯不上边,那你不回向,怎么能往生啊?修五戒十善,本来和往生净土也扯不上边,五戒得人的果报,十善得天的果报;读《金刚经》和往生净土也扯不上边,为了让这些跟极乐世界建立关系,就怎么样?「我修五戒十善不求人天果报,我读《金刚经》也不求开悟,我不求那些了,回转过来向着西方极乐世界」,这叫「回向求生」,一定要回向,不回向不能往生。回向往生还是靠佛的愿力。「我愿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看看,我修这点功德够不够?」说句不好听的话,是拿我们自己凡夫所修的杂行杂善贿赂阿弥陀佛,「够了吗?不够再加一点……」跟佛心一定是很疏远的,不清净的。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大慈悲父,你贿赂人也找错了,找你爸爸来贿赂?是不是?那就不了解是我们的慈悲父了。这样的话说起来虽然不好听,我想便于大家理解,没有丝毫贬低大家的意思。当然,行善积德都是必须的,只是我们的心态要注意,不是用我们的行善积德跟阿弥陀佛讨价还价,「你看,我这样做了,你应该让我往生了!」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无有条件,他不跟你讨价还价,「我都白白地给你,你要就好了。」

我们说正行、杂行,并不是说不能行善积德,而是如果认为「光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够往生,还要加别的修行才能往生」,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这是不了解佛的誓愿,不了解六字名号的功德殊胜不可思议,心中有疑惑,有恐惧,所以是不应该的。

我们知道专念弥陀名号一定往生而专修念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行善积德,供养三宝,扶助贫困,这是应当做的本分事,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拿出来自我表扬,「你看,阿弥陀佛,我这么大的功德……」

杂行之人一定要回向,那么正行要不要回向呢?正行不必回向,自然成为往生之业。什么道理呢?前面说了,「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就像一桶水倒入长江,自然会淌入大海,不用你祈求「水呀,水呀,你要往大海淌啊,你的方向要把握好啊,要回向啊……」不需要你讲,它顺着长江就到大海了。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好像把我们的心投在阿弥陀佛愿力的长江当中,自然会流到极乐净土的大海,不用回向,自然成为往生之业,因为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如果你本来不愿往生,那还讲回向,回向是求往生的,你说「我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不愿往生,我只愿求人天福报」,这种想法就不对了,一定要回转,不求人天福报,不求来世发财,不求来世开悟,是求生净土,那样就要回转趋向了)。我们本来就为了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本来是为了我们要去往生,我们愿意去往生,他愿意接我们去往生,一拍即合,就不用再谈回向了,自然成为往生之业。

有这样一个比喻:念佛就好像坐直达车,不用转车的,「南无阿弥陀佛」可以讲是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的直达车,是不是?你坐上直达车了,哪里还需要再转车、换一个方向?不需要的,如果没坐直达车,那就要下车改换方向,先坐摩托车,又坐大篷车,又坐小客车,再坐出租车,再转火车,然后再走路,绕很多弯,因为一步不能到啊。像五戒十善,它是先到天,到天就中止了吗?那不行啊,一定要回向。所以,修其它种种行,一定要回向才能往生,因为它不是直接通到极乐世界。而这五种正行是直接通往极乐净土的,不必另加回向。

当然,如果我们做早晚功课,念一遍回向偈也可以,这个回向不是单单为自己了,是说「我念佛一定往生,希望其它的人也能够念佛往生」,这是心中向着其它众生。

第五「纯杂对」,五种正行是纯粹通往极乐之行,五种正行之外的杂行不是纯粹通往极乐世界之行。刚才已经说明了,或通人天果报,或引导往生他方净土,未必是专门指向极乐净土的,所以称为杂,而必须回转。

有这五种得失。那么,我们应该选择正行。

善导大师做这样正行、杂行的分判,可以说是再清楚明朗不过了。学净土之人,应当舍杂行、归正行,所谓「就行立信」,是就正行而建立必得往生的信心,不是就杂行。正行当中五种,是别就第四「称名正定之业」建立往生信心,也不是就余四种,余四种是引导我们进入正定之业。而正定之业之所以称为正定之业,是因为「顺彼佛愿故」。

要依阿弥陀佛的本愿

我们再来总结、回忆一下,第一条文,立圣道净土二门,目的是要我们进入净土门,而净土门的核心、基础就是《大经》所讲阿弥陀佛「念佛往生」之愿,重点在这里;第二条文,以圣道修行为方便,以念佛往生为释迦出世本怀,其中讲到「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是因为阿弥陀佛本愿的缘故,我们念佛必然往生;第三条文,立正行和杂行,而劝导我们进入正行,正行之所以称为正行,念佛之所以称为正定业,是顺了阿弥陀佛誓愿的缘故,所以,应当知道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誓愿是我们整个净土法门的源头,净土法门从此而流,若能了解这个源头,你就会稳稳地把握住了。所以,无论如何,往生极乐世界要依阿弥陀佛的本愿。

念佛

点赞 1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道证法师:“人在大难之中,要发大愿,念佛,才能突破。“ 道证法师:“人在大难之中,要发大愿,念佛,才能突破。“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为什么念佛人多是老头老太?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为什么念佛人多是老头老太?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东林寺为什么特别强调计数念佛,每日念佛规定数量,不知有何依据?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东林寺为什么特别强调计数念佛,每日念佛规定数量,不知有何依据?

大安法师:怎么精进念佛,家庭和事业都出现了很多逆缘? 大安法师:怎么精进念佛,家庭和事业都出现了很多逆缘?

大安法师:《念佛圆通章》念佛见佛 大安法师:《念佛圆通章》念佛见佛

妙莲法师:如何念佛_妙莲老和尚开示念佛 妙莲法师:如何念佛_妙莲老和尚开示念佛

无论好人坏人,念佛十声也能去净土世界吗? 无论好人坏人,念佛十声也能去净土世界吗?

为什么奶奶念佛多年,孙子还经常生病? 为什么奶奶念佛多年,孙子还经常生病?

这个细节可以检测您是“念佛人”还是“学佛人” 这个细节可以检测您是“念佛人”还是“学佛人”

佛学的真面目:38:念佛的心要 佛学的真面目:38:念佛的心要

连自己师父都不要多看,回家老实念佛! 连自己师父都不要多看,回家老实念佛!

这样念佛就不老实 这样念佛就不老实

这样念佛是修念佛三昧,不简单!大多数人不知道 这样念佛是修念佛三昧,不简单!大多数人不知道

聋哑人念佛,火车撞摔竟无碍;真诚忏悔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二 聋哑人念佛,火车撞摔竟无碍;真诚忏悔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二

放生、念佛治好了我的两种绝症 放生、念佛治好了我的两种绝症

净土法门:念佛是第一善,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 净土法门:念佛是第一善,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

净土法门:念佛必须要念成习惯 净土法门:念佛必须要念成习惯

忠臣孝子一念佛,声音达三界 忠臣孝子一念佛,声音达三界

陈大惠居士在丁嘉丽居士家中念佛共修时,眼前出现了16行偈 陈大惠居士在丁嘉丽居士家中念佛共修时,眼前出现了16行偈

放生仪轨:夏日放生宜速行 以志诚念佛持咒为本 放生仪轨:夏日放生宜速行 以志诚念佛持咒为本

只有净土念佛才是能够成就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吗? 只有净土念佛才是能够成就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吗?

大势至念佛 圆通章 要义 大势至念佛 圆通章 要义

简体注音|念佛仪(诵经念佛) 简体注音|念佛仪(诵经念佛)

文钞续编|灾难时令念佛及念观音,是从根本救济之法(赵木木恭诵) 文钞续编|灾难时令念佛及念观音,是从根本救济之法(赵木木恭诵)

放生功德:放生为什么一定要授三扳依及念佛? 放生功德:放生为什么一定要授三扳依及念佛?

寺僧一百多工资其念佛,他说:“佛来了!”端坐合掌而逝 寺僧一百多工资其念佛,他说:“佛来了!”端坐合掌而逝

用计数器念佛与念珠念佛的功德有区别吗? 用计数器念佛与念珠念佛的功德有区别吗?

为念佛把家务全摊派给丈夫,我在学佛误区打转了 10 年 为念佛把家务全摊派给丈夫,我在学佛误区打转了 10 年

我对乌龟念佛号,她竟然听的懂 我对乌龟念佛号,她竟然听的懂

念佛时出现“黑影”是怎么回事? 念佛时出现“黑影”是怎么回事?

印祖故事:住大顶侍大士香火,磨石碑明开山缘起 印祖故事:住大顶侍大士香火,磨石碑明开山缘起

笃信正法,往生极乐——81 岁慈母念佛往生 笃信正法,往生极乐——81 岁慈母念佛往生

念佛感应弗成思议,头上的伤口竟然自动愈合 念佛感应弗成思议,头上的伤口竟然自动愈合

为什么睡着时念佛好像和白天念佛一样 为什么睡着时念佛好像和白天念佛一样

信愿不是很足,这样念佛可以往生吗 信愿不是很足,这样念佛可以往生吗

一经四咒简介,传承与缘起 一经四咒简介,传承与缘起

只要念佛仰凭佛力,这块业障大石头就解决了 只要念佛仰凭佛力,这块业障大石头就解决了

当知念佛目的,必须归于无念 当知念佛目的,必须归于无念

第62集 念佛就能往生,何需受五戒、修十善? 第62集 念佛就能往生,何需受五戒、修十善?

修何方便能令念佛念出喜悦 修何方便能令念佛念出喜悦

有人念佛多年病没好,便怀疑佛号不灵 有人念佛多年病没好,便怀疑佛号不灵

打坐只观息,不念佛不持咒可以吗 打坐只观息,不念佛不持咒可以吗

念佛要用真心来念 念佛要用真心来念

有自知之明,回避玄妙之谈,老实念佛 有自知之明,回避玄妙之谈,老实念佛

除念佛求接引外,不令起一杂念 除念佛求接引外,不令起一杂念

这四种念佛功夫,都是同步跟进的 这四种念佛功夫,都是同步跟进的

【漫画】念佛卖苦,端坐往生 【漫画】念佛卖苦,端坐往生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

念佛时一直想着其他事情,这个该怎么办 念佛时一直想着其他事情,这个该怎么办

念佛放光是何种境界 念佛放光是何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