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

2016-10-21 佛教辞典

参禅是禅宗用以学人求证真心实相的一种行门。 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红楼梦》中贾母训宝玉黛玉“不是冤家不聚头”,那回提到参禅。“好似参禅一般,都低头细嚼此话的滋味”

中文名 :参禅释 义:学人求证真心实相的一种行门
起 源:禅宗要 求:生死心切

目录

1 介绍▪照顾话头4 对比区别
2 目的▪ 生死心切5 警语
3 方法▪ 两种难易6 参禅偈

介绍

极则事也。诸佛正法眼藏也。这事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非思议之所到。达摩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是个汉,直下承当,即为法王宠子。向去但随缘销旧业,更勿作新殃。娘生鼻孔,不欠分毫;自己衣珠,何曾有失。原不需参也。

参何禅?悟何道?

这是禅宗专有名词,禅与道有别。禅(梵语dhyana),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思惟修习、弃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

禅有大乘、小乘、外道(梵语tirthaka)、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及其他诸定,泛称禅定。禅之类别颇广,但不外乎有三种:一、世间禅。二、出世间禅。三、出世间上上禅。

道(梵语marga)者其性质亦类分广泛,譬如迷界有六道,通称六道法界,属三界内的世间法而言;悟界有四圣道,通称四圣法界,属出三界外的出世间法而言。

道者,音译作末伽。即至目的地之通路,或指踏行之道。

俱舍论卷二十五云:道即通往涅槃之路,为求涅槃果之所依。

准此,道乃意谓达成佛教终极目的之修行法则。广义而言,亦指趣向果之通路。

大智度论云: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四种道,人天以十善(梵语dasakusala-karmani)、布施为道,而求人天之福乐;二乘以三十七道品(梵语bodhi-paksika)、而求涅槃;菩萨以三十七道品,六度波罗蜜为道,而求佛果。

禅与道已略知一二,那么,参禅悟道是何意呢?这是禅宗欲令人人参悟佛性,以达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宗的庄严术语。禅就是佛心,佛心是圣心,圣心是不生不灭之涅槃妙性。

目的

参禅的目的在于明心见性!

目的

宗门住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初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刹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于一念抵制万念。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治疗,难以生效。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来专讲看话头,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谁”这一话头。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

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以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于四生六道,永沈苦海,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佛祖诫言,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

上来所说,法尔如此,且经佛祖反复阐明,叮咛嘱咐,真语实语,并无丝毫虚诳。无奈大地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苦海,头出头没,轮转不已,迷惑颠倒,背觉合尘。犹如精金投入粪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说出八万四千法门:俾各色各样根器不同的众生,用来对治贪嗔痴爱等八万四千习气毛病。犹如金染上各种污垢,乃教你用铲、用刷、用水、用布等来洗刷琢抹一样。所以佛说的法,门门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当机不当机的问题,不必强分法门的高下,流传中国最普通的法门为宗、教、律、净、密,这五种法门,随各人的根性和兴趣,任行一门都可以,总在一门深入,历久不变,就可以成就。

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工夫屡有变迁。

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

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初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刹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疗冶,难以生效。

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来专讲看话头,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谁」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说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个样子,谁字下的答案,就是心。

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

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同参们,这是过来人的话,是真语实语,不是骗人的诳语啊。

「看念佛是谁」呀,「照顾话头」呀,看来看去,参来参去,与话头东西背驰,哪里会悟此本然的无为大道呢?如何到得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里,眼只有瞎,那里会放大光明呀!可怜啊可怜啊,好好的儿女,离家学道,志愿非凡,结果空劳一场,殊可悲悯!

古人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修行悟道,易亦难,难亦易,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有些参禅看话头的人,着魔发狂,吐血罹病,无明火大,人我见深,不是很显著的例子吗?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于调和身心,务须心平气和,无罣无碍,无人无我,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在话头参究中,摆脱十种病痛的方法

知解是指这样或那样思量的心,用头脑和知识来理解、分别、判断的作用。我们的意识是被相对的分别意识笼罩着,所以比较、对立、纠纷,不仅使别人受伤,也使自己受伤。

知解是产生彻底歪曲知识的错误知识的方式。但是在话头修行当中,人们往往不对话头起疑心,而以心来思量话头,所以参话头也无法得到觉悟。这时知解就成为病痛,妨碍了开悟。

在《书状》中,大慧禅师以无字话头为例,对知解说明了十种病痛。禅修者参“佛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赵州禅师为什么说无呢?”而开悟,这就是话头的要意。

下面一一介绍对话头[3]而言的十种病痛。

① 不得作有、无的知解

这是说参‘无字’话头时,不要思量“狗子有佛性”或“没有”。因这么思量的瞬间,就不可能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② 不得作道理的知解

这是指不要以为话头里含有什么玄妙的道理。参话头时,根据特别的理论基础,来做这样、那样的解释分别,这是错误的。

③ 不得向意根下思量

参禅时,不得以思维思量来找出答案。

④ 不得向扬眉瞬目处着根

这是指对祖师所显现的特别行动,即扬眉瞬目等动作,不要用知解来赋予任何意义。

⑤ 不得在文字上作活计

要疑心善知识给的话头,但不得执着于话头上的词句,在语言文字上这样、那样地分别或思量。

⑥ 不得飏在无事甲里(不要陷入于空白状态中)

说要空出心,所以休息休息,在无事寂静的地方不参话头而呆呆地坐着,也是病痛。不参话头,也不做任何日常的事,只陷入于寂静的境界,这样不行。

⑦ 不得向举起处承当

这是不对话头生起恳切疑心,只想以意识来了解话头的病痛。

⑧ 不得引证文字

不得引用经典或语录等的文字,来对话头作这样、那样的举证。

⑨ 不得作真无会

这是批评存在超越有、无的无的观念。

⑩ 不得持有待悟之心[3]

这是不要拿着分别意识等待觉悟的意思。不得有心、有意识地求觉悟,这么有意识地等待觉悟的修行叫做“待悟禅”。

有意识地等待觉悟,那就等于否定自己本来佛。此外,因为有意识地等待觉悟,所以拥有这种知解的心对迈向真理之路造成障碍。将自己视为迷惑的存在,思量并等待觉悟,这仿佛用迷惑求觉悟,因此即使修行无数劫,也决不能得到觉悟。

佛陀说“要觉悟的这个心将带来痛苦。”。

大慧禅师也多次强调说,不要拿着有意图的心等待觉悟。慧谌禅师强调‘信心’作为克服待悟禅的方法。那不是圣人和凡夫之别,而是相信都站在同等的本份之处。这不是将信将疑的信心,而是可以通过决定性的信心、克服等待觉悟的心。须知,觉悟的世界不在遥远之处,而是在我看、听、行动的这个地方。

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但做起功夫来,初参有初参的难易,老参有老参的难易。

初参的难处在什么地方呢?

身心不纯熟,门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着急,即是打盹度日,结果成为「头年初参,二年老参,三年不参」。

易的地方是什么呢?

只要具足一个信心,长永心和无心。

所谓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来是佛,与十方三世诸佛无异;第二信释迎牟尼佛说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

所谓长永心者,就是选定一法,终生行之,乃至来生又来生,都如此行持,参禅的总是如此参去,念佛的总是如此念去,持咒的总是如此持去,学教的总是从闻思修行去。任修何种法门,总要以戒为本。果能如是做去,将来没有不成的。

沩山老人说:(若有人能行此法),「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又永嘉老人说:「若将妄语诳众生,永堕拔舌尘沙劫」。

所谓无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终日随众起倒,不再起一点分别执着,成为一个无心道人。

老参的难易如何呢?

所谓老参,是指亲近过善知识,用功多年,经过一番锻炼,身心纯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

老参上座的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当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能静不能动,不能得真实受用,甚至触境生情,取舍如故,欣厌宛然,粗细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头,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终于不能得果起用。老参上座,知道这个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话头,抖擞精神,于百尺竿头,再行迈进,直到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纵横去,与佛祖觌体相见,困难安在?不亦易乎。

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内外,如虚空的不动而遍一切处。所以话头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于昏沈,违本心性,皆非中道。

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着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离妄」。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究实言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盘,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本来是佛,不需一法,哪里有许多啰嗦——参!

方法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话头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

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谁”为最普通。

何谓疑情?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着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时必定静中比动中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别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参前掏空肚里货(提起一个,放下一切。把所见所闻、恶知恶觉、经教语录一齐放下。宗门是一个绝相超宗、离名离相的门庭,总教你们歇心,要歇到一毫头也没有。一毫头遮太虚。)

不明白处求究竟(来老认为不明白处就是疑情。不明白、不知道、颟顸儱侗,就是疑情。这一关不打破,生死不能破。就在这个答不出来的地方,提起来猛追猛省!将来总有一个消息。)

妄想不怕也不爱(初心怕妄想,久坐怕昏沉。‘怕’的那个东西,亦是妄想做的。妄想怎么会离呢?你整个就在妄想里。怕也怕不得,爱也爱不得;直捷路头,就在话头,除此以外,不得丝毫思量卜度。正是你打你的妄想,我参我的话头,各人做各人的事。)

念念分明心心澈(要清清爽爽、历历明明、不慌不忙、不急不缓地参。念念分明则无妄想,心心清澈则无昏沉。疑情要明明白白;不明白恳恳切切再问一句:究竟是什么?)

话头能离一切念(念佛能收一切念,话头能离一切念,不信大家可试试。话头是去我们障碍的一法,是明我们本来面目的一法。一个话头送你到家,这就是‘一超直入’。)

站不长时拼命站(参话头是直达心源的一法。心虽站不长,而心源是永长的。常住真心一天到晚没有离开一步;我们要截流归源,则要苦苦的在话头上认真下一番死工夫,不怕它站不长,总可以由这个不长达到一个真常,自有打破虚空之日。)

生死心切道心强(任你障得再牢,我总要打破你。生死未了,终归工夫不肯丢。终归不吃饭不睡觉可以,没有话头不可以。非办到无昏无妄,话头单单的的,明明白白才放过。)

动转施为要把住(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动静一如。静中工夫十分,动中才有一分;动中工夫十分,睡梦中只有一分;睡梦中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临头,又只有一分。)

昼夜六时得抱住(不分昼夜,咬定青山不放松。步步不离本参话。)

放得一松一落空(有真切工夫,才有真切悟处;有一点未悟,不能说真悟。真悟是一悟一切悟。要得真悟,必要真行。)

历历明明孤迥迥(首则历历明明参,次则恳恳切切参,再则勇猛精进参,后则绵绵密密参。)

宽着期限长远心(不改初志,以了为期,不问快慢,没有疑意。只要耐苦亲切的参,真实不虚的工夫,纵然不悟亦无妨)

念念提撕时时究(用功没有别的,就是一个生熟的关系。弄熟了,还有用功用不上的道理吗?)

久久用上自纯熟(散乱心时别无窍门,久久参久久用,熟能生巧。)

生处转熟熟转生(工夫程式大概有三种:第一极生,第二极熟,第三非凡非圣。今天也是生,明天也是生,久久当然会熟,三十年、二十年决定可以熟透,妄想、障业、世事也就生透了。还要生熟俱不可得,才算到了非凡非圣处。到了这个地方,还只许一个不明白,不许有思量处。)

妄净俱无更向前(不打妄想也提不起话头是工夫必经之地,是个清清净净、光光堂堂的地方,这是因为粗心歇下来了,还要向前走才对。提不起就念一句,就在念的地方参!)

随缘起倒疑情密(老是一个不明白,总是不放手,就到了行不知行,坐不知坐。不是糊涂不明白的不知;心里明明白白的,总在不明白处,总是参)

落堂自在翻妄想(你工夫用到那个时候,若不翻,反被工夫障住了。此时才许打妄想,翻业障,紧打紧翻,越多越好。这样才可以把窝子打破,才能真太平)

多少一无了自心(参禅的程式,大概以多心而至少心,由少心而至一心,以后渐渐达到了无心、了心。)

功夫成团又成片(成团是指万法都滚到话头这一团当中。成片是指疑情得力,山河大地是我身心,身是山河大地。这时已是六七,开始考工问答。所谓工夫,非逼不可。言前见道,句下承当。)

自家的才有心用(参禅是参自己的禅。参禅是向内。以话头审我的心、问我的心、究我的心,久之自明我的心。话头和疑情要自家发出,才能念念有得用)

有心即是生灭心(向前见到散乱心,向后见不到无心)

有心用久无心用(时时现前,净念相继,绵绵密密。用到深入,身心俱失,动静全忘。只有到了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时,才有可靠的受用。)

无心用时不许知(有心用到无心处,无心不许有心知。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生死涅磐不住。功夫成熟成片成团,自在落堂)

身心俱死一念用(小死小活,大死大活。小死是身死,大死身心俱死。抱定死句,认真死去。死得越透越好。讲一句话,了不可得。最要紧的应酬都死光光。)

一念用时也不知(根尘识俱遣,心意识全忘,十方坐断,不通凡圣。无能无所,不落层级,一直向前。)

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只是守尸鬼。还脚未点地。)

照顾话头

或问:“观音菩萨的反闻闻自性,怎见得是参禅?”

我方说照顾话头,就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话头)。反闻闻自性,也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反闻闻自性。“回”就是反,“不生不灭”就是自性。“闻”和“照”虽顺流时循声逐色,听不越于声,见不超于色,分别显然。但逆流时反观自性,不去循声逐色,则原是一精明,“闻”和“照”没有两样。我们要知道,所谓照顾话头,所谓反闻自性,绝对不是用眼睛来看,也不是用耳朵来听。若用眼睛来看,或耳朵来听,便是循声逐色,被物所转,叫做顺流。若单单的的一念在“不生不灭”中,不去循声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顾话头,也叫做反闻自性。

生死心切

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我说个亲眼看见的故事,给你们听。前清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京,我那时跟光绪帝慈禧太后们一起走,中间有一段,徒步向陕西方面跑,每日跑几十里路,几天没有饭吃,路上有一个老百姓,进贡了一点番薯藤,给光绪帝,他吃了还问那人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你想皇帝平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风,那曾跑过几步路,那曾饿过半顿肚子,那曾吃过番薯藤,到那时架子也不摆了,威风也不逞了,路也跑得了,肚子也饿得了,菜根也吃得了。为什么他这样放得下?因为联军想要他的命,他一心想逃命呀!可是后来议好和,御驾回京,架子又摆起来了,威风又逞起来了,路又跑不得了,肚子饿不得了,稍不高兴的东西,也吃不下咽了。为甚他那时又放不下了?因为联军已不要他的命,他已没有逃命的心了。假使他时常将逃命时的心肠来办道,还有什么不了!可惜没个长远心,遇着顺境,故态复萌。

诸位同参呀!无常杀鬼,正时刻要我们的命,他永不肯同我们“议和”的呀!快发个长远切心,来了生脱死吧!高峰妙祖说:“参禅若要克日成功,如堕千丈井底相似,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千思想,万思想,单单是个求出之心,究竟决无二念,诚能如是施功,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彻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语,永堕拔舌泥犁。”他老人家也一样大悲心切,恐怕我们发不起长远切心,故发这么重誓来向我们保证。

两种难易

用功人有两种难易。A.初用心的难易。B.老用心的难易。

A.初用心的难易

(1) 初用心难——偷心不死

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习气放不下来,无明、贡高、嫉妒、障碍、贪嗔痴爱、懒做好吃、是非人我,涨满一大肚皮,那能与道相应。或有些是个公子哥儿出身,习气不忘,一些委屈也受不得,半点苦头也吃不得,那能用功办道。他没有想想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个什么人出家的,或有些识得几个文字,便寻章摘句,将古人的言句作解会,还自以为了不起,生大我慢。遇着一场大病,便叫苦连天。或腊月三十到来,便手忙脚乱。生平知解,一点用不着,才悔之不及。

有点道心的人,又摸不着一个下手处,或有害怕妄想,除又除不了,终日烦烦恼恼,自怨业障深重,因此退失道心。或有要和妄想拚命,愤愤然提拳鼓气,挺胸睁眼,像煞有介事,要与妄想决一死战,那知妄想却拚不了,倒弄得吐血发狂。或有怕落空,那知早已生出“鬼”,空也空不掉,悟又悟不来。或有将心求悟,那知求悟道、想成佛,都是个大妄想,砂非饭本,求到驴年也决定不得悟。或有碰到一两枝静香的,便生欢喜,那仅是盲眼乌龟钻木孔,偶然碰着,不是实在功夫,欢喜魔早已附心了。或有静中觉得清清净净很好过,动中又不行,因此避喧向寂,早做了动静两魔王的眷属。诸如此类,很多很多,初用功摸不到路头实在难,有觉无照,则散乱不能“落堂” ;有照无觉,又坐在死水里浸杀。

(2) 初用心的易——放下来单提一念

用功虽说难,但摸到头路又很易。

什么是初用心的易呢?没有什么巧,放下来便是。

放下个什么?便是放下一切无明烦恼。

怎样才可放下呢?我们也送过往生的。你试骂那死尸几句,他也不动气;打他几棒,他也不还手。平日好打无明的也不打了,平日好名好利的也不要了,平日诸多习染的也没有了,什么也不分别了,什么也放下了。诸位同参呀!我们这个躯壳子,一口气不来,就是一具死尸,我们所以放不下,只因将它看重,方生出人我是非、爱憎取舍,若认定这个躯壳子是具死尸,不去宝贵它,根本不把它看作是我,还有什么放不下?只要放得下,二六时中,不论行住坐卧,动静闲忙,通身内外只是一个疑念,平平和和不断的疑下去,不杂丝毫异念,一句话头,如倚天长剑,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不怕什么妄想,有什么打得你闲岔,那个去分动分静,那个去着有着空。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觉清净,早已不是清净;怕落空,已经堕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所谓运水搬柴,无非妙道;锄田种地,总是禅机。不是一天盘起腿子打坐,才算用功办道的。

B 老用心的难易

(1) 老用心的难——百尺竿头不能进步

什么是老用心的难呢?

老用心用到真疑现前的时候,有觉有照,仍属生死;无觉无照,又落空亡。到这境地实在难,很多到此洒不脱,立在百尺竿头,没法进步的。有等因为到了这境地,定中发点慧,领略古人几则公案,便放下疑情,自以为大彻大悟,吟诗作偈,瞬目扬眉,称善知识,殊不知已为魔眷。又有等错会了达摩老人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的意义,便以坐在枯木岩为极则。这种人以化城为宝所,认异地作家乡,婆子烧庵,就是骂此等死汉。

(2) 老用心的易——绵密做去

什么是老用心的易呢?

到这时只要不自满,不中辍,绵绵密密做去,绵密中更绵密,微细中更微细,时节一到,桶底自然打脱。如或不然,找善知识抽钉拔楔去。

寒山大士颂云:“高高山顶上,四顾极无边,静坐无人识,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禅。”

首二句,就是说独露真常,不属一切,尽大地光皎皎地,无丝毫障碍。次四句,是说真如妙体,凡夫固不能识,三世诸佛也找不到我的处所,故曰无人识。孤月照寒泉三句,是他老人家方便譬如这个境界。最后两句,怕人认指作月,故特别提醒我们,凡此言说,都不是禅呀。

丙、结论

就是我方才说了一大堆,也是扯葛藤、打闲岔,凡有言说,都无实义。古德接人,非棒则喝,那有这样罗索,不过今非昔比,不得不强作标月之指。

诸位同参呀!究竟指是谁?月是谁?参!

对比区别

念佛的人,每每毁谤参禅;参禅的人,每每毁谤念佛。好像是死对头,必欲对方死而后快,这个是佛门最堪悲叹的恶现象。俗语也有说:「家和万事兴,家衰口不停。」兄弟阋墙,那得不受人家的耻笑和轻视呀。

参禅念佛等等法门,本来都是释迦老子亲口所说。道本无二,不过以众生的夙因和根器各各不同,为应病与药计,便方便说了许多法门来摄化群机。后来诸大师依教分宗,亦不过按当世所趋来对机说法而已。如果就其性近者来修持,则那一门都是入道妙门,本没有高下的分别。而且法法本来可以互通,圆融无碍的。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亡,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者,净中之禅;净者,禅中之净。禅与净,本相辅而行,奈何世人偏执,起门户之见,自赞毁他,很像水火不相容,尽违背佛祖分宗别教的深意,且无意中犯了毁谤佛法,危害佛门的重罪,不是一件极可哀可愍的事吗?望我同仁,不论修持那一个法门的,都深体佛祖无诤之旨,勿再同室操戈,大家协力同心,挽救这只浪涛汹涌中的危舟吧。

警语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不假修证。只因众生迷沦生死,经历长劫,贪嗔痴爱,妄想执着,染污已深,不得已而说修说证。所谓修者,古人谓为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焉。

此次打七,已经三个半七,还有三个半七。下三个半七,身心较为纯熟,用功当比前容易。诸位不可错过因缘,务要在下三个半七内,弄个水落石出,发明心地,才不孤负这个难得的机缘。

这二十多天来,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迟,努力用功,结果出不了四种境界:

一者、路头还有搞不清的,话头看不上,糊胡涂涂,随众打盹,不是妄想纷飞,就是昏沈摇摆。

二者、话头看得上,有了点把握,但是死死握着一片敲门瓦子,念着“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成了念话头。以为如此可以起疑情,得开悟,殊不知这是在话尾上用心,乃是生灭法,终不能到一念无生之地。暂用尚可,若执以为究竟实法,何有悟道之期?晚近禅宗之所以不出人了,多缘误于在话尾上用心。

三者、有的会看话头,能照顾现前一念无生,或知念佛是心,即从此一念起处,蓦直看到无念心相,逐渐过了寂静,粗妄既息,得到轻安,就有了种种境界出现:有的不知身子坐在何处了,有的觉得身子轻飘飘的上腾了,有的见到可爱的人物而生欢喜心的,有的见到可怕的境界而生恐怖心的,有的起淫欲心的,种种不一。要知这都是魔,着即成病。

四者、有的业障较轻的,理路明白,用功恰当,已走上了正轨的,清清爽爽,妄想若歇,身心自在,没有什么境界。到此地步,正好振起精神,用功向前。惟须注意枯木岩前岔路多,有的是在此昏沈而停住了,有的是得了点慧解,作诗作文,自以为足,起贡高我慢。

以上四种境界都是病,我今与你们以对治之药。

第一如话头未看上,妄想昏沈多的人,你还是看“念佛是谁”这个谁字,待看到妄想昏沈少,谁字不能忘了时,就看这一念起处,待一念不起时,即是无生。能看到一念无生,是名真看话头。

第二关于执着“念佛是谁” ,在话尾上用心,以生灭法为是的人,也可照上述的意思,即向念起处看到一念无生去。

第三关于观无念已得寂静轻安,而遇到任何境界的人,你只照顾本参话头,一念不生,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概不理他,自然无事,不落群邪。

第四关于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应如古人所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由一向至极处迈进,直至「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纵横去。

以上所说,都是对末法时期的钝根人说的方法。其实宗门上上一乘,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之旨,教外别传,历代祖师,惟传一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落阶级,不假修证,一言半句即了,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修,当下就是。不起妄缘,即如如佛,那里有许多闲话呢。

参禅偈

一 参禅不是玄, 体会究根源; 心外原无法, 那云天外天。

二 参禅非学问, 学问增视听, 影响不堪传, 悟来犹是剩。

三 参禅非多闻, 多闻成禅病; 良哉观世音, 返闻闻自性。

四 参禅非徒说, 说者门外客; 饶君说得禅, 证龟返成鳖。

五 参禅不得说, 说时无拥塞, 证等虚空时, 尘说与刹说。

六 参禅参自性, 处处常随顺, 亦不假磋磨, 本原常清净。

七 参禅如采宝, 但向山家讨, 蓦地忽现前, 一决一切了。

八 参禅一着子, 诀云免生死, 仔细拈来看, 笑倒寒山子。

九 参禅须大疑, 大疑绝路歧, 踏倒妙高峰, 翻天覆地时。

十 参禅无禅说, 指迷说有禅, 此心如未悟, 仍要急参禅。

十一参禅没疏亲, 贴然是家珍, 眼耳身鼻舌, 妙用实难伦。

十二参禅没阶级, 顿超诸佛地, 柱杖才拈起, 当观第一义。

点赞 1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参禅与彻悟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参禅与彻悟

参禅与念佛法门是异是同 参禅与念佛法门是异是同

参禅的人要把种种妄想分别都放下 参禅的人要把种种妄想分别都放下

没有生死恳切心,念佛参禅都是搞着玩的 没有生死恳切心,念佛参禅都是搞着玩的

这个就是参禅下手的窍门 这个就是参禅下手的窍门

虚云法师-参禅与念佛 虚云法师-参禅与念佛

参禅与念佛有何区别 参禅与念佛有何区别

参禅打坐应以什么样的精神来用功 参禅打坐应以什么样的精神来用功

以道念为家庭,以参禅为事业 以道念为家庭,以参禅为事业

参禅人最重要是的细行 参禅人最重要是的细行

参禅人在修行中会出现的种种境界 参禅人在修行中会出现的种种境界

什么是禅,参禅又是什么 什么是禅,参禅又是什么

无这「四心」不能参禅 无这「四心」不能参禅

念佛好还是参禅好,在于个人是否相应 念佛好还是参禅好,在于个人是否相应

禅宗的参禅方法——无门关 禅宗的参禅方法——无门关

参禅人,无长远心 参禅人,无长远心

憨山大师:念佛与参禅

博山和尚参禅警语 卷之下 博山和尚参禅警语 卷之下

博山和尚参禅警语 卷之上 博山和尚参禅警语 卷之上

星云法师:参禅念佛想求神通就有毛病了 星云法师:参禅念佛想求神通就有毛病了

佛教故事:济公活佛传奇录:第十四回 榜文叩阍惊天子 酒令参禅动宰官 佛教故事:济公活佛传奇录:第十四回 榜文叩阍惊天子 酒令参禅动宰官

倓虚法师讲故事:参禅的和尚与念佛的和尚 倓虚法师讲故事:参禅的和尚与念佛的和尚

佛教名词:【参禅】-参禅是什么意思 佛教名词:【参禅】-参禅是什么意思

打坐参禅要领 打坐参禅要领

参禅必修的课程

实修大乘之行门--参禅开悟 实修大乘之行门--参禅开悟

末法时期修念佛还是参禅

参禅见佛-孙东柏 文 参禅见佛-孙东柏 文

打坐不是参禅

参禅与念佛是一件事

参禅的先决条件 参禅的先决条件

脚不痛才是正式参禅 脚不痛才是正式参禅

参禅如猫捕鼠、龙养珠 参禅如猫捕鼠、龙养珠

行住坐卧都在参禅 行住坐卧都在参禅

参禅打坐才能开悟 参禅打坐才能开悟

念佛与参禅 念佛与参禅

参禅不要被境转 参禅不要被境转

怎样才够资格参禅? 怎样才够资格参禅?

参禅要先打地基  参禅要先打地基

参禅要念兹在兹 参禅要念兹在兹

怎样才够资格参禅 怎样才够资格参禅

参禅是行六度波罗蜜 参禅是行六度波罗蜜

参禅的境界 参禅的境界

参禅打七的四种境界及对治之药 参禅打七的四种境界及对治之药

参禅--难耶?易耶? 参禅--难耶?易耶?

坚忍恒心来参禅 坚忍恒心来参禅

参禅──难耶?易耶? 参禅──难耶?易耶?

参禅是开悟的方法 参禅是开悟的方法

参禅要回光返照 参禅要回光返照

参禅就是持戒 参禅就是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