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辅导员选拔通过了,也经过了岗前培训。不培训不知道,自己的修学积累还是很不扎实,特别是在对八步骤的理解和运用上,很多时候,连一二步都没有完成。
既然有了一份辅导义工沉甸甸的责任,自然希望能够改变现状,提升自己。于是我开始努力在班级共修的分享上落实八步骤的运用,同时观察和模拟辅导员代班的过程和细节。可是一节课下来,我感觉师兄们分享地都很自在、欢喜,我自己却筋疲力尽,感受不到法喜。为什么会这样,我在回家的路上反复观察我的心。
首先是对自己现状的不接纳和急于改变的心。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比较“有为”的人,主张正面面对问题,积极进取。看到自己的不足就想急于改变,却忘记了任何现象都是“果”的呈现,它的背后必然是某种“因”长时积累的结果。因此改变它也必须从因下手,给予足够的时间。现在自己的情况是每节课的修学前,没有对态度模式进行足够的观修,带着离三过具六想的心进入当期法义的学习。既然没有重病患者急切寻求治疗的心,自然在修学过程中是不是完整准确透彻的理解法义,是不是有效的落实方法模式自然不太苛求。很多时候,只是获得了一个大概的感性认识就去班级共修做分享了,因此常常是比较随心地分享一些个人感触,缺乏对法义心行引导的细致观修。
一时之间要改变这种情况,却是有心无力,随之而来的是急躁和焦虑。负面情绪的生起又加重了这种不自信,于是妄念纷飞,思维焦点都在一个“我”上。
第二是对师兄们的观察。以往的班级共修,我还是比较放松的。但是为了模拟未来带班聆听班级学员的分享过程,我全力集中注意力,竖起耳朵,来聆听班级师兄的分享。一边听的同时一边思维TA分享中的长处和不足,同时思维如果我是辅导员,我怎么来总结和随喜这位师兄的分享。于是,师兄一边说,我脑子里一边像视频弹幕一样“飞出”注解……一边还要留意一会辅导员的评价和我脑子里的预判是否一致。这样不到四十分钟,我已经感觉精疲力尽。脑子里飞出的弹幕越来越多的变成了负面评价,“这个分享没有立足本期法义”,“这个八步骤不到位”,“这个正见提炼的不准确”……
当我察觉到我的状态,我发现自己一点都欢喜不起来,也没法从师兄的分享中受益,更生不起真诚随喜的心。如果此刻我真的变身辅导员,我又如何能真诚的随喜师兄们,只能是敷衍几2000句罢了。如果没有对学员足够的包容和接纳,而是带着一颗挑剔的心,又如何能做到有效引导?这样的状态,和日常生活中“我比谁都明白”的凡夫状态有何区别?辅导员的身份如何界定?我想到了培训中关于辅导员学习者、分享者、服务者的定位,而我不由自主地落入辅导员身份不同于学员的执实分别中,恰恰是辅导义工慈悲与智慧修行的最大障碍。
第三是对辅导员带班的观察,这样的观察让我落入到与自我对比的巨大落差和自我否定中。辅导员对法义思维引导的深入程度,是我在自修中远远没有达到的。是不是我能力差得太远?这样的现状如何能带好一个班?一块块“砖头”横空飞来,不断砸中面带礼貌微笑心里却越来越沮丧的我。
越用力,越无力。为什么会这样?在这一课的引导中,辅导员谈到了,师父让我们消除所有的对立与隔阂,把佛法修行和自己的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而非执着在座上修或某种特定的场合条件。而要达到这样真俗不二的融通无碍,正需要运用佛法空的智慧,让心从这些执着设定中超越出来。
而我在积极“进取”的驱动下,给自己无形之中加上了很多错误的设定,辅导员应该是一个什么标准。进而又在这个虚构的标准上进行评价,评价别人的同时也评价自我。回想培训中提到的辅导员的六大素养,既是智慧的修行,也是慈 更新于:2018-09-09 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