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禅茶颂》浅释(二)

2024-08-23 禅茶文化

瓯注曹溪水,薪烧鹫岭桠。

瓯,茶碗。里面倾注的是曹溪的水,曹溪在广东,是六祖所住锡的地方。当年六祖获得五祖的衣钵之后,隐身于岭南,在广东一带,在韶州开演禅法,大阐禅风,讲出了《坛经》古往今来中国人唯一被称为经的一部佛学著述,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瓯注曹溪水,就是说心法的这一脉由赵州直接接到曹溪,曹溪禅是世尊祖祖相传。

再看薪烧鹫岭桠。烧,煮茶的时候要取活火来烹,炭头上有蓝色火苗的,既不见烟,又要有火,叫活火。我烹这碗茶,用的是曹溪的水,烧的是鹫岭的桠,枝桠,就

是树枝。鹫岭是著名的灵鹫山,也就是佛经里所说的耆阇崛山,在古印度摩羯国的王舍城东北边,简称灵山,也叫灵岳、鹫峰。何以得其名呢?山峰尖尖像一只秃鹫(印度山中多鹫)的脑袋。佛在这里宣讲了《妙法莲华经》等多部大乘经典,是佛教圣地。

我们讲到这里,就慢慢地契入禅宗一些老和尚对于禅茶的理解了。

虚空为玉盏,云水是生涯。

这两句不用做更多解释,因为每个参禅的出家人,对禅茶有一定的接触,都会有亲切的感受。整个虚空就像一个玉盏,里面盛满甘露;行云流水就是我的参学生涯。老和尚用非常美的语言阐释出本色衲僧所独具的行云流水般自在无碍的禅境。下面就出现了很关键的八个字:正清和雅气,喜舍慈悲花。正、清、和、雅四气,喜、舍、慈、悲四朵花,提出了老和尚对禅茶的一种认识。前面说虚空为玉盏,云水是生涯,这是禅人质朴的境界。老和尚认为这样行云流水般的生涯,需要用一种自在随缘的姿态来对待。因此他说:着意尝来淡,随缘得处佳。如果刻意地去品尝茶的滋味,感觉茶味淡薄。不是茶本身淡薄,是因为刻意,是因为执著,是因为我们心有挂碍。这时这个茶即便是至好的美味,喝起来也不会觉得如何美妙。

但是如果我们随缘、随各种因缘来喝这碗茶,就会感觉到真是无上妙味、甘露醍醐。我们昨晚在老和尚的会客室里聊天儿,有位居士就讲,追求一个没有遗憾的人生是他最大的目标。老和尚很感慨地说,他这个目标就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是啊,我们人生哪有一个没有遗憾啊?想要做到没有遗憾,这样的人生,确实是一个负累,因为抱着这样一个心,就会处处斤斤计较,处处去追求所谓的极致、完美,这已经跟随缘背离了。所以老和尚说随缘得处佳,暗含着的不仅是茶的理,更含着禅的理、生活的哲理,随缘两字深可玩味。

正清和雅,喜舍慈悲

随缘的生活,是说以平常的心态很淡定地看这些人事,内心真实地充满了平静喜悦,时时在一种淡定、随缘的状态中,也就是正清和雅,喜舍慈悲。

正清和,是文怀沙先生的三字真言,老和尚在后面加了一个雅、一个气,拿来说禅说茶,尤其是说茶,正、清、和、雅非常准确。茶,善利人,不害人。它性虽寒凉,却无毒性,反能解毒,就像君子一身正气,它能除邪秽、去腥膻。正是正气。

清,清气。茶树生存的环境,最高处海拔2800米,低处离海平面几米也可以,但越是高山峻岭,产茶的品质越清,这种清雅的环境培养出的茶品清洁;任何污染加在它身上,它立刻就变味道,不再保有本色,宁愿牺牲不为瓦全,绝不和异味共存。茶道、茶事活动之所以一定要有洁具、净手的准备,都是要表现这种清气、清净整洁的气氛。所以说茶性清。

和呢?茶具包容性,它充满和气,善待每一位,每人都能得到受用,所以茶性的和谐是能同任何东西调和。现在提倡本色品饮,不在茶里添加东西,早先喝茶是要加姜、加桂皮,那是因为制茶方法不太高妙,要掩盖煮茶的苦涩味道。今天的茶,只要简单冲泡,就能泡出本色。拿茶来泡饭,也非常香美。我有时没有胃口,就特地沏一壶好茶,倒到饭里,茶泡饭,吃点小咸菜,就是无上的妙味,天厨妙供,我看也不过如此。所以茶性极和,不排斥任何东西,能与任何东西和气共生。

雅气,更不用说。茶,生的环境就高洁而雅;我们冲饮时,茶礼、茶具的精美,冲茶方式的一道一道步骤,都体现出高雅的氛围,反映出我们每个人的修养。再粗野的人喝茶,都必须放慢,放缓,心态放柔和,就像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样,心急的人也吃不了那一碗滚烫的茶。从环境的欣赏、字画的陈设、插花的技术,到茶品、水、具的选择,甚至来一点诗赋表达心境,整个茶事活动就是一个品鉴过程。我们老和尚提出正清和雅四气,都非常能反映茶的特色。

更新于:27天前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净慧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十三) 净慧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十三)

隆莲法师:心经浅释 隆莲法师:心经浅释

郁伽长者所问经(白话浅释)

菩萨戒浅释 菩萨戒浅释

《三宝歌》浅释

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 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

永嘉大师证道歌浅释 永嘉大师证道歌浅释

劝发菩提心文浅释 劝发菩提心文浅释

药性赋浅释 药性赋浅释

警众偈浅释 警众偈浅释

张尚德教授:浅释在北京大学的无相念咒 张尚德教授:浅释在北京大学的无相念咒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十一)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十一)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十六)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十六)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七)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七)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十五)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十五)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二)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二)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十四)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十四)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四)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四)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十三)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十三)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八)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八)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五)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五)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从地涌出品第十五(上)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从地涌出品第十五(上)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安乐行品第十四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安乐行品第十四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见宝塔品第十一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见宝塔品第十一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法师品第十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法师品第十

苏行三博士:佛学浅释 苏行三博士:佛学浅释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劝持品第十三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劝持品第十三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从地涌出品第十五(下)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从地涌出品第十五(下)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信解品第四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信解品第四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授记品第六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授记品第六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譬喻品第三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譬喻品第三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药草喻品第五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药草喻品第五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化城喻品第七(空缺)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化城喻品第七(空缺)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全经概要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全经概要

清远法师:萧然赢得卧云空——印恭禅师山居诗浅释之前言 清远法师:萧然赢得卧云空——印恭禅师山居诗浅释之前言

传喜法师:救度众生之方法——浅释《心经》 传喜法师:救度众生之方法——浅释《心经》

传喜法师:盂兰盆浅释——佛欢喜日救母难 传喜法师:盂兰盆浅释——佛欢喜日救母难

《点灯祈愿文》浅释

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心经浅释(一) 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心经浅释(一)

隆莲法师:《心经》浅释(一) 隆莲法师:《心经》浅释(一)

浅释冬至祭祖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附老法师点评)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

宣化上人:大乘正法经典《妙法莲华经》浅释(5-6) 宣化上人:大乘正法经典《妙法莲华经》浅释(5-6)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浅释(10-11)

宣化上人: 大佛顶首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浅释(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