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上,有关专家指出,中国人“健康透支”的后果已经初步显现,应当及早进行健康管理,投入越早,回报越大。据悉,现代社会精神和心理疾病的患者人数已经达到1600万。(11月26日《新华社》)
“前40岁拿命换钱,后40岁拿钱换命”,这是近年来时常可以听到的一种无奈的调侃之语,说这个话的人,多半是那些人届中年,却背负着沉重的经济生活负担,且对于所谓的前途近无指望的人。生活压力的巨大、职位竞争的激烈、基本保障体系的缺失和无力都让人们在忙碌之中看不到尽头,现实的一切,都逼迫着人们无暇过多考虑所谓的休息、所谓的保养,只能埋着脑袋拼命地干,为的,就是保住来之不易的工作,保住赖以生存的收入,去供养那咬紧了牙关按揭买下的房子,去支付日益看涨的柴米油盐水电气。看着孩子渴望的眼神,想着学校甚至校外培训所需要的费用,谁能够忍心让自己停下来;听着等待自己赡养的年迈父母的叮嘱,谁不担心由于自己的懈怠而让劳苦了一辈子的他们再次受罪;内心里,总在企盼着千万不要生病,更不可以倒下,医院的那道门一旦进去,可能就意味着几年的血汗将轻易付诸东流;在工作中,即使条件再艰苦、老板再苛刻,也千万不可呈一时之气而被炒鱿鱼,要知道得到这样一份工作是多么的艰难,要知道外面有多少人还在手握各种文凭而无事可干,面对着种种有形、无形的压力,也只能是面带微笑、咬牙切齿地去应付。
肉体上的劳累,或许可以挺过去,而精神上的重压,却难以消解。除了自身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苦闷之外,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现象和问题也让人难以忍受:分配的不公、物价的变化、社会道德和伦理的缺失,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越来越少、尔虞我诈越来越多,稍不留意就不知道会陷入什么样的陷阱和坑洼之中,可以做的,就是谨小慎微、时时小心。在紧张、劳累、苦闷而无以倾诉的氛围里,在长期的精神压力下,能够不出毛病的,要么是“超人”,要么是二傻子。
对于所谓“现代社会精神和心理疾病的患者人数已经达到1600万”的说法,我们不知道专家们是如何统计出来的,但直觉告诉我们,实际的数字应该远远不止这么一点。人都病了,有些是肉体上的,或可通过治疗或手术恢复健康(如果他有足够的钱并且也愿意支付医疗费用的话),而精神和心理上的疾病,除了适当而必要的药物治疗之外,更加重要的,恐怕是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善,这里包含的,不仅仅有社会风气的转变和道德伦理的回归,更包括通过国家政策的改进和各项有利于民生政策的出台和执行,来排解积淤于人们心中的种种担忧和烦恼,让人们能够在摆脱那么多的后顾之忧之后,带着健康的心态、带着自信的微笑去享受工作和生活的快乐。
更新于:5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