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谛八正道真义

2024-07-18 学佛正见

四圣谛的义理

先引经而说:【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若有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所以者何?摄受一切众善法故。诸贤!犹如诸畜之迹,象迹为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迹者最广大故。如是,诸贤!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习、苦灭、苦灭道圣谛。】(《中阿含经》卷7第30经《象迹喻经》)

语译如下:

【这个时候尊者舍梨子告诉诸比丘:诸位贤达!如果有无量善法,那一切善法都是由四圣谛所含摄,都摄入四圣谛之中,这意思是说四圣谛于三界一切法中最为第一;有什么原因而这样说呢?是因为四圣谛摄受三界中一切善法的缘故。诸位贤达!犹如各种畜类的脚迹,以大象的脚迹最为第一,为什么呢?因为那大象的脚迹是畜类中最广大的缘故。就像是这样的道理,诸位贤达!三界中无量的善法,那一切善法都是被四圣谛所含摄的,全都进入四圣谛中而无遗漏,这是说四圣谛于三界一切法中最为第一;如何是四个圣谛呢?是说苦圣谛,苦习、苦灭、苦灭之道圣谛。】

四圣谛并非只有二乘菩提中才有,其实四圣谛是贯通三乘菩提的;只是大乘依实相法的如来藏心体为中心,依实相般若而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四圣谛,并且进一步修学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成就一切种智而成佛道;二乘则是只依蕴处界的缘起性空来说四圣谛,纯依世俗法的蕴处界来观察蕴处界的钮一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从二乘菩提来说,一切法都摄入四圣谛中;因为一切法都不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法,若离蕴处界,就无一切法可说,市口蕴处界的具足而辗转出生一切法故;然而二乘四圣谛中的苦圣谛,说的正是蕴处界的内容,不曾外于蕴处界等世俗法;也都是在说蕴处界是缘起法,其五阴的自性都是生灭无常的,十二处与十八界终归坏灭,其性本空,并无常住不坏的真实性;身心以外的一切法则是缘于蕴处界而辗转生起的,而蕴处界正是使众苦具体实现的藉缘,都纳入苦圣谛中,所以缘蕴处界而生的一切法当然也得要摄入苦圣谛中。然而苦圣谛之上更有苦集谛,苦集谛之上更有苦灭谛与苦灭道谛,所以二乘法中说一切法都摄入苦圣谛中,都是依苦圣谛而发展出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苦圣谛后的三谛,当然也都是善法,但是世间最善之法,不论任何的善法,依此以观,其实都不出于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所以说: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

在苦圣谛中,以八苦及三苦(详后第二节中说明)观察三界六道,已经道尽三界万法无一不苦,即使是正在人间享乐之时,也都还是不离行苦、坏苦;设使有人修得三界最高境界的非想非非想定了,将来往生非想非非想天中,并且能不中夭而具足八万大劫寿命,然而那八万大劫之中一念不生而住,也还是不离行苦;因为八万大劫一念不生的境界中,还是继续住于意识的行阴之中;诸行无常,最后终究不能免除坏苦而下坠于欲界中,重新还来人间。所以出生于非想非非想天一世,相当于人间的无量世以后,还是在三界人天或三恶道中,继续住在三界苦乐忧喜舍的境界中轮转不停,终究无法解脱生死。所以,苦圣谛如果能够究竟观行完成,就会知道苦圣谛中已经函盖三界世间的万法在内了。

修行人具足观行苦圣谛以后,开始探究为何苦的现象会一直在自己身上永续存在时,已经涉及出世间法了,而这个出世间法却是函盖于苦习(苦集)圣谛之中。接着再探求苦灭的涅槃境界以后,才能了知原来苦灭的境界就是五阴、十八界的自我全部灭尽的境界;除此以外,没有真正的苦灭境界可说,因为三界一切世间全都不离行苦与坏苦;所以苦灭的境界就是灭尽自己,不再有未来世的五阴十八界自我,成为完全无我的境界,就是无余涅槃境界。了知这个真理时,就知道苦灭圣谛了,所以说苦灭圣谛已经函盖出世间境界了。接着要探求:如何修行才能达到灭尽自己的涅槃境界?修行的方法是什么?终于确定八正道即是达成无我的苦灭之道,就是道圣谛;这时已经确定出三界法的八正道等灭苦之道,即是苦灭道圣谛。以此缘故,舍梨子尊者说:若有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

四谛八正之真义

阿含中如是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是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过去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彼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未来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彼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我今现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舍梨子比丘聪慧、速慧、捷慧、利慧、广慧、深慧、出要慧、明达慧、辩才慧,舍梨子比丘成就实慧。所以者何?谓我略说此四圣谛,舍梨子比丘则能为他广教、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现、趣向。舍梨子比丘广教、广示此四圣谛,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现、趣向时,令无量人而得于观,舍梨子比丘能以正见为导御也。目乾连比丘能令立于最上真际,谓究竟漏尽;舍梨子比丘生诸梵行,犹如生母;目连比丘长养诸梵行,犹如养母;是以诸梵行者应奉事供养恭敬礼拜舍梨子、目乾连比丘。所以者何?舍梨子、目乾连比丘为诸梵行者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尔时世尊说如是已,即从座起,入室燕坐。

于是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世尊为我等出世,谓为他广教、广示此四圣谛,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现、趣向。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习、苦灭、苦灭道圣谛。诸贤!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诸贤!说生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生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生则生,出则出,成则成,兴起五阴,已得命根,是名为生。诸贤!生苦者,谓众生生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生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老苦者,此说何因?诸贤!老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彼为老耄,头白齿落,盛壮日衰,身曲脚戾,体重气上,拄杖而行;肌缩皮缓,皱如麻子;诸根毁熟,颜色丑恶,是名为老。诸贤!老苦者,谓众生老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老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病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病者谓头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唇痛、齿痛、舌痛、腭痛、咽痛、风喘、咳嗽、喝吐、喉啤、癫痫、痈瘿、经溢、赤胆、壮热、枯槁、痔瘘、下利;若有如是比余种种病,从更乐触生,不离心,立在身中,是名为病。诸贤!病苦者,谓众生病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病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死苦者,此说何因?诸贤!死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命终无常,死丧散灭,寿尽破坏,命根闭塞,是名为死。诸贤!死苦者谓众生死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死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怨憎会苦者,此说何因?诸贤!怨憎会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不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同会一有,摄、和、习,共合为苦。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六界:不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同会一有,摄、和、习,共合为苦,是名怨憎会。诸贤!怨憎会苦者,谓众生怨憎会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怨憎会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爱别离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习、不和合,为苦。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六界: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习、不和合,为苦,是名爱别离。诸贤!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别离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爱别离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所求不得苦者,此说何因?诸贤!谓众生生法,不离生法;欲得令我而不生者,此实不可以欲而得。老法、死法、愁忧戚法:不离忧戚法,欲得令我不忧戚者,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苦而不可乐、不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苦而不可乐、不可爱念者,欲得转是,令可爱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乐而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乐可爱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变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思想而不可乐、不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而不可乐、不可爱念者,欲得转是,令可爱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思想而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可爱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变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说所求不得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略五盛阴苦者,此说何因?谓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诸贤!说略五盛阴苦者,因此故说。诸贤!过去时是苦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如字表示灭尽五阴而入涅槃以后不是断灭空),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圣谛。】(《中阿含经》卷七第31经《分别圣谛经》)

语译如下,其意易晓:

【尔时世尊告诉诸比丘说:这是为修行人正确实行而说的法,就是说四圣谛的广为含摄、广作观行、加以分别、为人发露、详细开示令人仰知、施设方便而说、显示四谛真义、教导学人趣向四谛。过去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他们也一样有这种让人正确实行而说的法要,就是说四圣谛的广为含摄、广作观行、加以分别、为人发露、详细开示令人仰知、施设方便而说、显示四谛真义、教导学人趣向四谛;未来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他们也将会有这种令人正确实行而说的法要,就是说四圣谛的广为含摄、广作观行、加以分别、为人发露、详细开示令人仰知、施设方便而说、显示四谛真义、教导学人趣向四谛;我释迦牟尼如今显现在世间的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也是一样有这个令人正确实行而说的法要,就是说四圣谛的广为含摄、广作观行、加以分别、为人发露、详细开示令人仰知、施设方便而说、显示四谛真义、教导学人趣向四谛。

舍梨子比丘有聪敏的智慧、迅速的智慧、捷疾的智慧、猛利的智慧、广大的智慧、深奥的智慧、出离生死的重点智慧、通透了达的智慧、辩才无碍的智慧,舍梨子比丘成就真实的智慧。为何如此说呢?这是说,我大略的宣说这个四圣谛以后,舍梨子比丘就能为别人广为含摄、广作观行、加以分别、为人发露、详细开示令人仰知、施设方便而说、显示四谛真义、教导学人趣向四谛。舍梨子比丘广作教导、广为众人宣示这个四圣谛,加以分别、为人发露、详细开示令人仰知、施设方便而说、显示四谛真义、教导学人趣向四谛时,使无量人可以得到四圣谛的现前观行,舍梨子比丘能以正见作为众人的导御。目乾连比丘能令众人立于解脱的最高真实境界,就是究竟漏尽;舍梨子比丘使人出生了种种梵行,犹如大众求取解脱的生母;目连比丘使众人长养了种种清净行,犹如大众求取解脱的养母;由这个原因,所有修习清净行的人们应该奉事、供养、恭敬、礼拜舍梨子及目乾连比丘。为什么呢?因为舍梨子、目乾连比丘二人,为诸清净行者请求如来开示法义,以及饶益众人,为众人求得安隐快乐。尔时世尊说如是语已,即从座位上起身,入室燕坐。

世尊入室静坐之后,尊者舍梨子随顺世尊的开示,就告诉诸比丘们说:诸贤!世尊为我们这些人而出现在世间,就是说世尊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别人来广作教导、广为开示这个四圣谛,为我们详加分别、为我们发露出来、为我们详细开示,使我们仰闻而知、施设方便为我们而说、显示四圣谛的真义、教导我们趣向四圣谛。如何是四圣谛?是说苦圣谛,苦习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

诸贤!如何是苦圣谛?是说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这七种苦合起来大略而说,就是五盛阴苦是五阴炽盛的苦。诸贤!所说生的苦,这是说什么苦因呢?诸贤!生的意思是说那些众生们、许多众生的不同种类,该出生时就出生,该出胎时就出胎,该成为众生时就成为众生,这样子兴起了五阴,已经得到命根了,这就是生。诸贤!生的痛苦,是说众生在出生时,色身受到挤压的苦痛感受、这是遍身的痛受,众生出胎时都感觉到这种苦、也是遍身觉受这种苦;这时觉知心也同时感受这种苦受、遍身感受到苦受,心中感觉苦受、全面的领受这种苦痛的感觉;接着色身与心中都同时感受了苦受、身与心都同样受苦,身心感觉生的苦痛、身心都同样感觉到生的苦痛。这时色身专注于这个苦受、全身普遍的受苦,专注的感觉这个生苦、全面领受生的痛苦;心也同样的专注于出生时的苦受、心中全面的领受出生时的苦受,心中感觉到出生时的痛苦、全面的感觉出生的痛苦。身心同时专注的领受出生的痛苦、全面的领受出生的痛苦,身心都同时感觉出生的痛苦、全面感觉出生的痛苦时;这时色身在出离产门前被长时间的挤压而极为难过,身体很烦恼忧戚,这样领受烦恼忧戚、普遍的领受烦恼忧戚,感觉到这种烦恼忧戚、全身都感觉这种烦恼忧戚;这时心中也很专注的一直不安,一直烦恼与忧戚着这个痛苦还要忍受多久。这样领受烦恼忧戚、全面的领受烦恼忧戚,感觉烦恼忧戚、全面的感觉烦恼忧戚;不是单一色身或单一的心理痛苦,而是色身与心理都很专注于不安的烦恼与忧戚出生的痛苦何时才会停止;这样领受出生时的长时间痛苦、全面的领受生的苦痛,感觉出生的苦痛、也全面的感觉出生的苦痛。诸贤!所说出生的苦痛,就是因为有这些痛苦而说的。

诸贤!所说老的痛苦,这是说什么原因而有老的痛苦呢?诸贤!老的意思是说那些众生、那些众生有很多的种类,他们都因为老耄的缘故,头发白了、牙齿掉落了;原来盛壮的色身日渐的衰弱下来,身体变得弯曲,脚也变得不听使唤了;身体觉得粗重,气力似乎上扬而不稳定,只能拄着拐杖来走路了;肌肉萎缩、皮肤松缓,不但皱了,而且全身老人斑多得像麻子一样;这时五根渐渐在毁坏而日趋熟烂,颜面色泽也变得丑恶了,这就称为老。诸贤!老的痛苦,是说众生老了的时候,色身领受了老的苦受,全身都领受了老的苦受;色身能感觉到老,全身都感觉到老了。这时心也跟着领受老的苦受,也全面的领受到老的苦受;心感觉到自己老了,全面的感觉到自己老了;接着就是色身与心理同时在领受苦受,全面的由色身与心理同时领受老的痛苦;身心同时在感觉老的痛苦,身心同时全面的在感觉老的痛苦。这时色身恼热的领受老的痛苦,全面的领受老的痛苦;身心都感觉老的痛苦,身心全面的感觉老的痛苦。心里面热恼的领受老的痛苦,全面的领受老的痛苦;心里感觉老的痛苦,心中全面的感觉老的痛苦。接着身心同时恼热的领受老的痛苦,身心共同全面的领受老的痛苦;身心都感觉老的痛苦,全面的感觉老的痛苦;这时色身更强大的恼热起来,烦恼忧戚的领受老的痛苦,全面的领受老的痛苦。色身感觉老的痛苦,全面的感觉老的痛苦;接着心也强大的恼热起来,烦恼忧戚的领受老的痛苦,很恼热的全面领受老的痛苦;强烈的感觉老的痛苦,全面强烈的感觉老的痛苦。接着色身与心理都同时强烈的恼热起来,烦恼忧戚的共同领受老的痛苦,烦恼忧戚的全面共同领受老的痛苦;身心烦恼忧戚的共同感觉老的痛苦,全面烦恼忧戚的共同感觉老的痛苦。诸贤!所说老的痛苦,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说的。

诸贤!世尊说病苦的意思,以什么而说是病苦的因呢?诸贤!病的意思是说头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唇痛、齿痛、舌痛、腭痛、咽痛、气喘、咳嗽、喝了就吐、喉咙生茧、羊癫痫、瘿疮、月经流溢、胆有火气、身体烦热、枯槁瘦弱、痔疮、下痢,或者有了这一类以外的其他种种病;从触觉而产生了苦触,这种苦触同时也不离心的感觉,留在人身之中感觉痛苦,这就称为病。诸贤!病苦的意思是说有情生病时,身体触到了苦受,整个苦痛都触受了;感觉色身有苦痛,整个苦痛都感觉到了。身苦痛的缘故导致心也感受到苦受,对苦受整个领受了;感觉到有苦痛,整个苦痛都感觉到了;身体与心都领受苦的觉受,对苦受整个领受了;感觉到有苦受,对整个苦受普遍的感觉到;身体因为有苦痛所以觉得烦燥,整个领受到烦燥;感觉到身体的烦燥,也感觉到所有的烦燥。接着心也烦燥起来,领受到所有烦燥;感觉到烦燥,也感觉到所有的烦燥。接着身体与心共同烦燥起来,领受到身与心的烦燥,领受身心全部的烦燥;感觉到身与心的烦燥,感觉身与心都充满了烦燥。身心都感觉到烦燥时,身体的烦燥就更增长壮大了,烦恼忧戚领受壮大的烦燥,全面的领受壮大的烦燥;感觉到有壮大的烦燥存在,全面的感觉到壮大的烦燥。身体如是,心就跟着也产生壮大的烦燥;烦恼忧戚的领受壮大的烦燥,全面领受壮大的烦燥,感觉心中有着壮大的烦燥,全面的感觉到心中有壮大的烦燥。接着身体与心都一样的共同壮大的烦燥起来,烦恼忧戚的领受身心共同壮大的烦燥,全面的领受身与心共同壮大的烦燥,感觉身与心共同存在的壮大烦燥,全面感觉到身与心共同处在壮大的烦燥中。诸贤!所说病的痛苦,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说的。

诸贤!世尊所说死的痛苦,这是以什么作为死的苦因?诸贤!死的意思是说那些众生、许多种类的众生,命根结束时显示了无常,死亡而丧失身体,接着身体就散灭了;寿命用尽了,破坏了,命根被死亡所闭塞而不能再有觉知领受了,就说这是死亡。诸贤!死的痛苦是说众生死的时候,身体领受了苦受,遍身领受苦受;感觉死的苦,整个感觉到死的苦。心领受死的苦受,全面领纳死的苦受;感觉到死的苦出现了,也全面的感觉死苦的内容;接着身与心同时领纳苦受,对死苦全面的领受;身心感觉死苦的存在,全面的感觉死苦的存在。正死的时候身体有烦燥的觉受,全面领纳身体烦燥的觉受;色身感觉到死苦时的烦燥,全面感觉到死苦的烦燥存在;心跟着觉得烦燥,全面的领受死苦的烦燥;感觉到死时心中的烦燥,全面感觉死时心中的烦燥。接着身与心同时都有烦燥的觉受,身心共同全面领纳烦燥的觉受;感觉身心都很烦燥,全面感觉到死时身心都很烦燥。接着身体的烦燥更加的壮大了,烦恼忧戚的领纳死苦的烦燥觉受,全面领受死苦的身体烦燥觉受;感觉到身体有壮大的烦燥觉受,专注而全面感觉到身体有壮大的烦燥觉受;心也跟着产生了壮大的烦燥,烦恼忧戚的领受心中壮大的烦燥觉受,专注而全面的领受心中壮大的烦燥觉受;感觉死时心中有壮大的烦燥觉受,专注而全面的感觉到心中有壮大的烦燥觉受。接着是身与心都共同生起了壮大的烦燥来,烦恼忧戚的领受身与心共同都有的壮大烦燥觉受,全面领纳身与心共同的壮大烦燥觉受;感觉身心中都有壮大的烦燥觉受,专注而全面的感觉到身与心都有壮大的烦燥觉受。诸贤!世尊所说死的苦,就是因为这些状况而说的。

诸贤!世尊说怨憎会的痛苦,这是以什么为因而说是怨憎会的痛苦?诸贤!怨憎会的意思,是说众生确实有内六处:不可爱的眼胜义根,不可爱的耳、鼻、舌、身胜义根以及意根,这些不可爱的内六根聚会在同一个三界有之中(内六处是指五胜义根与意根,五胜义根为头脑,同聚在一个人身之内,或同聚在一个有情色身之内),收摄为一体,和合为一体,共同熏习一切法。这样子,这些不可爱的内六根共同相聚在一起,便会使众生流转生死而不得出离;所以六处和合在一起时,便成就了怨憎会的痛苦。就像这样子,有情对身外六尘的触、觉受、了知、思量、贪爱也一样是这个道理;都因为这外六尘的聚会和合,而使得众生流转生死、不能断绝,所以外六处也是不可爱的;不可爱的外六处和合在一起而使人流转生死、不得出离,所以外六处的和合就是怨憎会。诸贤!众生确实有六界:不可爱的地界,不可爱的水、火、风、空、识界;这些不可爱的六界共同聚会在一个三界有之中而成为一个众生,摄持在一体中,和合为一体,共同熏习使人生死流转的种种法;共同和合在一起就会流转生死,使人不能出离生死,所以说六界和合即是苦,这就是怨憎会。诸贤!怨憎会的苦,是说众生不可爱的六处怨憎会时,身体就会领受痛苦的觉受,并且会专注的全面领受痛苦的觉受;会感觉到身体有痛苦的觉受,也会专注而全面的感觉到身体有痛苦的觉受。接着心中也领受了身体痛苦的觉受,并且是专注而全面的领受身体痛苦的觉受;感觉到心中有痛苦的觉受,专注而全面的感觉到心中有痛苦的觉受;于是身体与心中都领受痛苦的觉受,专注而全面的领受痛苦的觉受,感觉到身心中都有痛苦的觉受,专注而全面的感觉到身心中都有痛苦的觉受。诸贤!世尊说怨憎会苦的意思,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说的。

诸贤!世尊所说爱别离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爱别离的痛苦,是说众生确实有内六处:可爱的眼根,可爱的耳、鼻、舌、身、意根;当这六根互不相属而分散了,六根不相应时,六根互相分离,六根不能聚会在一起,六根不能互相摄受同住,六根不能共同熏习一切法,六根不能像以前一样的和合在一起,这就是苦。就像这样子,对于外处六尘的触、觉受、了知、思量、爱贪,如果与外六尘别离了,也将是像这样子的痛苦。诸贤!众生确实有六界:可爱的地界,可爱的水、火、风、空、识界;这六界假使成为不相干的六界而不聚合为一体,身中的六界不能再相应了,六界分散别离了,六界不聚会为一体了,六界不再互相摄持了,六界也不再共同熏习世间法了;六界不和合在一起了,色身就坏了,这就是苦,这就是爱别离的痛苦。诸贤!爱别离的痛苦,是说众生身中的内六处、外六处、内六界互相别离时,身体领纳到苦受,身体全面的领纳到苦受;感觉到身体领纳别离的苦受,专注而全面的感觉到身体在领纳别离的苦受;心中也领纳了别离的痛苦觉受,专注而全面的领受六处等别离的苦受;感觉到心中的爱别离苦受,专注而全面的感觉到心中有爱别离的苦受。接着身体与心中都领纳了爱别离的痛苦觉受,专注而全面领纳爱别离的痛苦觉受;感觉到心中有爱别离的痛苦觉受,专注而全面的感觉到心中有爱别离的痛苦觉受。诸贤!世尊所说爱别离的痛苦,就是因为这些缘故而说的。

诸贤!世尊所说所求不得苦的意思,这是以什么为因而说的?诸贤!这是说众生都有出生的现象,众生都不能离开出生这个法;想要让这个我不出生的话,这确实不可能因为想要这样就可成功。生这个法如是,同样的,老这个法、死亡这个法、愁惨忧戚等法也一样;不但是求离老、死而不能离,乃至不能离开忧戚之法,想要使自我不忧戚,这也是不可能心里想要离开就能如愿的。诸贤!众生确实有出生的痛苦,使心中觉得出生时是不可乐的,是不可爱念的;众生心里这样想:如果我有出生的痛苦而不可乐、不可爱念,我倒想要转变这个不可爱、不可乐的生苦,使出生成为可爱、可想念的法。但这仍然不可能因为心中想要这样就能成功。诸贤!有的众生确实觉得出生是快乐而且是可爱念的,他们心中这样想:如果我的出生是可乐、可爱念的,我当然想要使自己出生以后可以常恒久住而不变易。可是这样的追求也不可能因为想要这样就能成功。

诸贤!也有一种众生确实产生了一个看法,他们觉得:思想出生了就开始变易,因为是变易的,所以是不可乐、不可爱念的,他们这样想:如果我出生了思想而觉得变易,所以不可乐、不可爱念,我应该想办法使出生后的思想不变易,使思想成为可爱念的。但是这个想法也不可能心中想要这样就能成功。诸贤!众生确实有人在心中出生了思想,他觉得所生的思想是可爱、可念的,他们心中这样想:如果我心中出生的思想是可爱、可念的,我便想要使所生的心中思想成为常恒久住而不变易的。但是这仍然无法心中想要这样就能成功。诸贤!世尊说所求不得苦的道理,就是因为这缘故而说的。

诸贤!世尊说大略而言都是五阴炽盛的痛苦,这是以什么为原因而说的呢?是说色阴强盛,受、想、行、识四阴也都很强盛。诸贤!世尊说略五盛阴苦的开示,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说的。诸贤!过去时的五盛阴是苦圣谛,未来、现在的五盛阴是苦圣谛,这是真实的道理,决不虚妄;这个苦圣谛不离于如(苦圣谛不离于常住不变的如),也不是颠倒想而堕入断灭空中,真实的正理详细的审查确实。综合如是八苦的真实谛理,是圣人所有,圣人所知,圣人所见,圣人所了知,圣人所证得,圣人所共同真正觉悟的内容;由这个缘故,世尊为大众宣说苦圣谛。】

依见道后之次第进修,说四圣谛在身口意上的行门是八正道,名为苦灭之道圣谛,简称道圣谛。若是尚未断我见、尚未见道而修习八正道,则不属于修道位的道圣谛,只是资粮位所修习的道圣谛,只能助益于未来的见道因缘,仍非修道位的道圣谛。

【诸贤!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诸贤!云何正见?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择、遍择、次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是名正见。

诸贤!云何正志?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心伺、遍伺、随顺伺;可念则念,可望则望,是名正志。

诸贤!云何正语?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口四妙行,诸余口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语。

诸贤!云何正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身三妙行,诸余身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业。

诸贤!云何正命?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非无理求,不以多欲无厌足,不为种种伎术咒说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是名正命。

诸贤!云何正方便?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有精进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专着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诸贤!云何正念?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心不忘心之所应,是名正念。

诸贤!云何正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住、禅住、顺住,不乱不散,摄止正定,是名正定。

诸贤!过去时是苦灭道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灭道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故非断灭空),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灭道圣谛。于是颂曰:

佛明达诸法 见无量善德 苦习灭道谛 善显现分别

尊者舍梨子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舍梨子所说,欢喜奉行。】(《中阿含经》卷七第31经《分别圣谛经》)

语译如下:

诸贤!如何是苦灭道圣谛呢?所谓苦灭除之道的真实道理,是说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八个方法。诸贤!如何是正见?是说圣弟子们想到苦就是苦的时候,熏习就是熏习、息灭就是息灭;想到灭苦之道就是灭苦的方法时,或者观察本来所作的身口意业,或者学习回想以前所作的种种身口意行,或者看见种种身口意行的过失招来轮回的灾患,或者看见了涅槃的止息一切痛苦,或者不执着于所忆念的种种观察,善净心获得解脱的时候,于这中间,能抉择正确的道理、普遍在所有境界上作抉择、又再一次重复的观察而作抉择,抉择了正确的解脱之法而且观察这个解脱之法、并且广大的遍观一切境界中的解脱法,观察到明白通达了,这就是正见。

诸贤!如何是正志呢?是说圣弟子想到所观察的三界苦就是三界苦时,知道熏习是怎样熏习的、知道息灭是怎样息灭的;想到所观察的灭苦之道,知道怎样就是灭苦之道时,这时或者观察原本所作的身口意行,或者学习回想以前种种身口意行,或者看见了种种身口意行引生未来的灾患,或者看见了涅槃境界止息了一切苦,或者没有执着的忆念与观察、善净心得到解脱时,在这中间,心观察、普遍的观察、随顺解脱而作观察;观察以后,对于可以忆念的法就忆念起来,对于可以仰望的法就加以仰望,这就称为正志。

诸贤!如何是正语呢?是说圣弟子们想到苦正是苦的时候,也知道熏习就是熏习、息灭就是息灭;想到息灭的方法是息灭的方法时,此时或者观察原本所作的身口意行,或者学着回想以前的种种身口意行,或者看见了种种身口意行引生的未来世灾患,或者看见了涅槃中止息了一切苦,或者没有执着的想念所观察的以前身口意行、所以获得善净心的解脱时,于这中间,除了觉悟解脱之后口中所作四种妙行(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以外,种种其余的口业恶行都远离、都除断了,不再作种种口恶行,凡有所说不与口恶相合,不再与口恶业际会了,这就称为正语。

诸贤!如何是正业呢?是说圣弟子们想到苦就是苦的时候,了知熏习就是熏习、息灭就是息灭;想到灭苦的方法就是灭苦的方法时,或者观察本来所作的业行,或者学着回想种种正行,或者看见种种业行引生未来世的灾患,或者看见涅槃境界中止息了一切苦,或者没有执着忆念自己所观行的、善净心得到解脱的时候,于这中间,除了色身所作的三种妙行(不杀生、不窃盗、不淫),种种其他的身体恶行都远离、除断了,不再造作了,不与身恶业聚合,不与身恶业相会了,这就是正业。

诸贤!如何是正命呢?是说圣弟子们想到苦是苦的时候,苦习就是苦习、苦灭就是苦灭;想到灭苦的方法就是灭苦的方法时,或者观察本来所作的事,或者学着回想种种身口意行,或者看见了种种身口意行引生未来世的种种灾患,或者看见涅槃境界中止息了一切苦,或者没有再执着忆念所观察的一切法、善净心得到解脱时,于这中间,对于色身的生存没有了无理的欲求,不以很多的欲求而无厌足,也不造作种种伎术咒说的邪命方法来存活色身;仅以合乎佛制的方法求得所需要穿着的衣服,不用其他违背佛制的方法求得衣服;也以正确的方法求得饮食、床座,不用违背佛制的非法来求得饮食等物,这就名为正命。

诸贤!如何是正方便呢?是说圣弟子们想到所观察的苦就是苦的时候,熏习就是熏习、息灭就是息灭;想到灭苦的方法就是灭苦的方法时,或者观察本来所作的事,或者学着回想以前所造的种种行为,或者看见诸行所引生未来世的轮回灾患,或者看见了涅槃境界中止息了一切苦,或者没有执着于以前想到的观行内容、善净心获得解脱时,于这中间,如果有精进的运用各种方便,一向专精的勤求解脱,有力量的趣向解脱,专心的摄取解脱之道而不舍弃,也不衰退,正确的降伏其心,这就称为正方便。

诸贤!如何是正念呢?是说圣弟子们想到苦即是苦时,熏习就是熏习、息灭就是息灭;想到灭苦的方法就是灭苦的方法时,或者观察原本所作的种种三行,或是学着回想以前所作的种种身口意行,或者看见诸行引生未来世的轮回灾患,或者看见了涅槃境界中止息了一切苦,或者没有执着想念所观察到的一切、善净心得到解脱之时,于这中间观察:或者看见心有随顺所忆念的正法时,心中背舍了没有?这样子向着正念、忆念正法到很普遍,念想着、又再忆念着,心心念念不忘于解脱心所应想的,这样的忆念就称为正念。

诸贤!如何是正定呢?是说圣弟子们想到苦就是苦时,熏习就是熏习、息灭就是息灭;想到灭苦之道就是灭苦之道时,这时或者观察本来所作的身口意行,或者学习回想以前种种所作诸行,或者看见诸行引生未来世轮回的灾患,或者看见了涅槃境界中止息了一切苦,或者没有执着自己所观察的种种法、善净心得到解脱时,于这中间,或者心得安住、或者藉禅定境界而安住、随顺所观察的正法而安住,不掉乱也不散失,收摄自心止于正确的解脱智慧中而且心得决定,这就称为正定。

诸贤!过去时的八正道就是苦灭道圣谛,未来、现在时的八正道就是苦灭道圣谛,真实的道理决不虚妄,不离于如而不是断灭,也不是颠倒想,真实的道理详细而确实究竟。综合这样的真实道理,正是圣人所有、圣人所知、圣人所见、圣人所了、圣人所得、圣人所共同正确的觉悟,以这个缘故而说苦灭道圣谛。于是舍梨子说了一首颂:

佛明达诸法 见无量善德 苦习灭道谛 善显现分别

尊者舍梨子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舍梨子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语译之后,四圣谛与八正道的真实道理,已经很明白的显示了;八正道其实就是苦灭之道,是灭苦的方法,正是四圣谛中的道谛苦灭道圣谛。在这部经中,世尊略说了以后,舍梨子尊者详细解说四谛八正的内容,可以说是钜细靡遗了;对观行的方法也很清楚的说明了,剩下的就是读者实际上加以如理作意的观行了!这正是读者自己应该要作的事情。如果您真的想要取证解脱果,想要确实证得初果的解脱,乃至二、三、四果的解脱,那就如实观察八苦、三苦吧!那就如实观察五阴、内六处、外六处、六识、六界的虚妄吧!如果依照八正道的说明而确实作了以上的观行以后,仍然断不了离念灵知心等我见,也断不了对五阴十八界自我的执着,仍继续确认离念灵知心等三界我是常住不坏心,这就显示您的观行是不如理作意;这就必须一再详细阅读上面的经文,一再详细比对经文与语译之间是否如实?如果详细、重复、如理作意的找寻语译之过失而不可得,您就会建立更坚定的信心;这时请您回归到如理作意的方向继续观行,别再像以前一样以先入为主的、从未证言证的大师那里学来的错误观念,来作错误的观行。然后,您一定会在此世确实断除我见不再承认离念灵知心等意识变相是常住不坏心不但是欲界中的离念灵知心、未到地定中的外道神我离念灵知心、初禅中的梵我离念灵知心,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中的离念灵知心,您都会确认是虚妄法,您的我见就确实断除了,那时一定可以自我检查而确定身见结使已经真的断除了,那么您已经证得初果解脱了。

接着,疑见也会跟着断除;从此以后,于佛陀不疑,于声闻解脱法不疑,于声闻菩提中的胜义僧不疑,于涅槃真实可证亦不怀疑,于佛陀所设戒禁能令人解脱生死之理亦不生疑。由此疑见已断的缘故,对于一切大师们是否已断我见?您都会在他们所说言语、所著书籍中确实观察出来,从此以后对大师们有没有断我见的事情,心中都可以确认,不再对大师们是否已断我见的事情心存怀疑,也不再对自己的判断有所怀疑了,这也是断疑见,就是佛陀所说的于诸方大师不疑的真义。此时已经对于人类是否可以真的证得解脱果而出离生死的事情,心中确定无疑了!接下来,对于诸方大师为了想要让人证得解脱而施设的禁戒,您也可以清楚的确定:他们所施设的禁戒,是否与解脱的取证有关、或是无关?您可以很清楚的判断及了知,这就证明您的戒禁取见已经断了。如果您的戒禁取见也断了,三缚结就全部断除了,初果解脱的智慧证量已全部发起,已能再度检查而确认自己已经预入圣流了:虽然还不是真正的圣人,但已经预先算是圣人中的一分子了。

您如果不想退失这个分证解脱的见地证量,还得要继续重复的如理作意观行,才能保得住这个果证;因为末法时代邪师极多,他们会继续影响或说服您回到我见的境界中。因为断除自我、否定自我,是违背常人所乐、所思、所欲的;当诸方大师们都断不了我见,而您说他们未断我见时,他们都会为了名声与眷属而执着自己的看法,落在见取见中;见取见是以斗争为业,一定会开始极力抨击您的说法,当您没有被说服而回到我见常见中的时候。但是这时您会觉得好笑:您想要帮助大师们断我见、断三缚结而取证初果,他们却反过来打击您对他们的帮助。

这时的您,自然就会确认见取见以斗争为业的道理了!这时您就可以领受到善知识费尽心力救护众生,却不断受到众生们打压与诬蔑时的心情了,因为您这时已经成为真正的善知识了。这时您心中不会想要与他们争执,但他们却一直坚持他们的说法才是正确的,一直以违反圣教及事实的说法,大力破斥您所说的正理,不断的指称您是在与他们争执。而您住于初果见地中,只会对他们生起怜悯心,想要详细为他们说明而救护他们断除我见,绝不会有丝毫的诤论心,这时您就会观察到:自己的见取见确实断了,而众生们的见取见正在大力的运作。恭喜您!此时的您真的断除见取见了,已可完全确定是真正的初果人了!这是您自己断了我见以后确实可以亲身检验的。能亲身体验的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法;不能亲身体验的佛法,只是假名佛法、表相佛法。

举凡爱乐于觉知性的人,都是喜爱识阴自性及六尘自性的凡夫;凡是向解脱进趣的有学圣人,都希望赶快灭除一切食,特别是四食中的识食。识食若能灭除,即成为心善解脱的无学圣人阿罗汉;但是心善解脱的要件,却是要先认知五阴之上另有一个常住的真实法本识,是永远不会坏灭的;再来现观六识自我都是二法为缘而生的,所以绝对是虚妄性的;而见闻知觉性都是六识心运作时的自性,不离六入,所以更必须灭除六识心的觉知性,否则就不是心善解脱的圣者。

略说四圣谛

释迦世尊证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度化憍陈如等五比丘。当时世尊为五比丘所说的法,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乃至于化道既圆将入涅槃时,又于遗教经中,三唱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问者,可以赶快发问,由此可以看出四圣谛在佛所说法中的重要性。

所谓四谛,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者,真义、实义、如义、不颠倒义、绝虚妄义。《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云:苦谛苦义,乃至道谛道义;是如是实,非不如实;是无颠倒,非是颠倒;故名为谛。又彼自相,无有虚诳;及见彼故,无倒觉转,是故名谛。所谓四圣谛,即是圣者所见真理义。《瑜伽师地论》又云:唯诸圣者于是诸谛,同谓为谛,如实了知,如实观见。一切愚夫,不如实知,不如实见。是故诸谛唯名圣谛。佛世尊在《杂阿含经》中,说及四圣谛的部分,共有一百五十经之多。佛陀一再开示诸比丘,要他们不断修习四圣谛,如果能真正理解四圣谛,实践八正道,经由四圣谛和八正道,就可建立阿罗汉的解脱知见和一切胜行,因此而证得圣果。

关于四圣谛的义理,且引《中阿含经》卷七《象迹喻经》而说: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若有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所以者何?摄受一切众善法故。诸贤!犹如诸畜之迹,象迹为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迹者最广大故。如是,诸贤!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习、苦灭、苦灭道谛。

所谓的四圣谛,并非只有二乘菩提中才有,其实四圣谛是贯通三乘菩提的;只是大乘依实相法的如来藏心体为中心,依实相般若而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四圣谛,并且进一步修学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成就一切种智而成佛道;二乘则是只依蕴处界的缘起性空来说四圣谛,纯依世俗法的蕴处界来观察蕴处界的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从二乘菩提来说,一切法都摄入四圣谛中,因为一切法都不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法,若离蕴处界,就无一切法可说,由蕴处界的具足而辗转出生一切法故;然而二乘四圣谛中的苦圣谛,说的正是蕴处界的内容,不曾外于蕴处界等世俗法;也都是在说蕴处界是缘起法,其五阴的自性都是生灭无常的,十二处与十八界终归坏灭,其性本空,并无常住不坏的真实性;身心以外的一切法则是缘于蕴处界而辗转生起的,而蕴处界正是使众苦具体实现的藉缘,都纳入苦圣谛中,所以缘蕴处界而生的一切法当然也得要摄入苦圣谛中。然而苦圣谛之上更有苦集谛,苦集谛之上更有苦灭谛与苦灭道谛,所以二乘法中说一切法都摄入苦圣谛中,都是依苦圣谛而发展出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苦圣谛后的三谛,当然也都是善法,但是世间最善之法,不论任何的善法,依此以观,其实都不出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所以说: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

第一目 苦圣谛

四圣谛中的第一圣谛,是苦谛。苦谛,是三界六道的苦报。亦即有情世间和器世间,都是由业烦恼的势力所生,由业烦恼的势力所起;因此,世间即是受苦之处,俱是苦性,故名苦谛。所谓的苦圣谛,是说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这七种苦合起来而说,就是五阴炽盛苦,即是所谓的八苦,这是众生轮回于六道中所受的八种苦果。兹分述如下:

一为生苦 略有二义:一者生为众苦所逼即在母胎之中,经过十个月的时间,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的下面、熟脏的上面,夹压如狱,俱受种种不净物的逼迫。母啖一杯热食,灌其身体,如入汤锅;母饮一杯冷水,亦如寒冰切体。母饱之时,迫逼身体,痛不可言;母饥之时,腹中了了,亦如倒悬,受苦无量。至其满月,欲生之时,业风催促,头下向产门,如两石夹山。出胎之后,冷风触身,苦痛甚于刀刺针灸,难以言喻。二者生是余苦所依因为有了生身以后,其余的老苦、病苦、死苦等都踵随而至。因此,生苦不仅是说生的自体是苦,由生为因而引生种种身心上的苦受,皆名为苦。

二为老苦 一者增长谓由少至壮,由壮至衰,气力渐渐羸弱,动止不宁。二者坏灭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毁坏。人出生之后,历经婴孩位、幼童位、少年位、中年位、老年位、耄熟位,色身由盛至衰,头发白了,牙齿掉落了,原来盛壮的色身日渐衰弱下来,身形变得弯曲,双腿也变得不听使唤了,身体觉得粗重而气息却上扬,使身体不稳,只能拄着拐杖来走路;肌肉萎缩、皮肤松缓,不但皱了,而且全身老人斑多得像麻子一样;这时五根渐渐在毁坏而日趋熟烂,颜面色泽也变得丑恶,这就称为老。此时,全部的色身都承受了老的痛苦,觉知心也跟着领受老的痛苦。老的痛苦是色身与心理同时在感受,而且是全面性的领受,乃至色身与心理都共同生起强烈的热恼,烦恼忧戚的全面领受老的痛苦。

三为病苦 病苦有两种:一者身病有情之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组织而成,若四大不调,则众病发生。地大不调,身体僵硬沉重;水大不调,身体虚浮肿胖;火大不调,遍身蒸热高烧,或遍身受冷少温;风大不调,举身颤掉倔强。二者心病由于四大变异而产生各种身体上的疾病,引起心理上种种苦恼,忧切悲哀。所谓病,是说头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唇痛、齿痛、舌痛、腭痛、咽痛、气喘、咳嗽、喝了就吐、喉咙生茧、羊痫癫、瘿疮、月经流溢、胆有火气、身体烦热、枯槁瘦弱、痔疮、下痢等种种病,从触觉而产生苦触,这种苦触同时也不离心的感觉,留在人身之中感觉痛苦,这就称为病。而病苦的意思,是说有情生病时,身体触到了苦受,由于身苦痛的缘故,导致心也感受到苦受,而且是身心全面性的感觉到苦痛,身体与心都全面性的领受苦受;因为苦受,所以身心都共同烦躁起来,乃至于产生壮大的烦躁,烦恼忧戚的全面领受身与心的壮大烦躁,这即是所谓病的痛苦。

四为死苦 死约可分为二种:一者病死谓因疾病而寿尽命终;二者外缘谓因外在的恶缘逼迫,如遭受水、火、风、雨、地震等天然灾害,或汽机车灾祸、飞机失事、船舶沉没,乃至被人杀害、自杀、药物中毒等而死亡。《瑜伽师地论》卷一,弥勒菩萨云:云何死?谓由寿量极故而便致死。此复三种:谓寿尽故、福尽故、不避不平等故,当知亦是时非时死。意思是说,死有三种:一种是寿命满尽而死,称为时死;另一种是福尽故,是由于资具阙乏故死;第三种是不能避开死亡的原因而死,如世尊说九因九缘,未尽寿量而死。何等为九?谓食无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复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医药、不知于己若损若益、非时非量行非梵行,此名非时死。以上说明死的种类。而死的意思是说,许多种类的有情众生,命根结束时显示了无常,死亡而丧失身体,接着身体就散灭了;寿命用尽了、破坏了,命根因死亡而不能再有觉知领受了,就称为死亡。死的痛苦,是说众生死的时候,身体领受了苦受,遍身领受苦受,感觉死的苦,整个感觉死的苦;心理领受死的苦受,全面领纳死的苦受,感觉到死的苦出现了,也全面性感觉死苦的内容;接着身与心同时全面性的领纳死的苦受;面临死亡的时候,身体有烦躁的觉受,心理也跟着烦躁,并且全面性的领受死苦的烦躁,身与心都同时全面性的感觉死苦的烦躁;进而身与心都共同的生起了壮大的烦躁,烦恼忧戚的领纳身与心共同都有的壮大烦躁的觉受,专注而全面的感觉到身与心都有的壮大的烦躁觉受。以上略说死的苦。

五为怨憎会苦 可从两方面来说明:一者从事相上来说谓常有怨恨之仇敌、憎恶之坏人、丑陋之人、无缘之人、无赖借贷之人、债主等,心中希望他们长时远离,但因缘所至,偏巧集聚会合,引起心理上的种种苦受,乃至转生身体上之苦受,称之为怨憎会苦。二者从理上来说怨憎会的意思,是说众生确实有内六处:不可爱的眼根,不可爱的耳、鼻、舌、身、意根,这些不可爱的六根聚会在同一个三界有之中(同聚在一个人身之内,或同聚在一个有情色身之内),收摄为一体、和合为一体、共同熏习一切法,这些不可爱的六根共同相聚在一起,便会使众生流转生死而不得出离,所以六处和合在一起时,便成就了怨憎会的痛苦。乃至有情对身外六尘的触、觉受、了知、思量、贪爱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这外六尘的聚会和合,而使众生流转生死、不能断绝,所以外六处也是不可爱的;不可爱的外六处和合在一起而使人流转生死,不得出离,所以外六处的和合亦是怨憎会。而所谓怨憎会的苦,是说众生不可爱的六处怨憎会时,身体就会领受痛苦的觉受,接着心中也会领受痛苦的觉受,进而身体与心中都专注而全面性的感觉到身心中都有痛苦的觉受,这就是世尊所说怨憎会苦的意思。

六为爱别离苦 也可从两方面来说:一者从事相上又可分为生离与死别两种。生离的意思是说自己亲爱的人,希望能常相聚会,但因谋生、刀兵、水火灾、调差、冤狱等诸多因素,使其乖离分散,而引起心理上的种种苦受。死别则是临死之时,必需离开眷属、离开色身、离开种种贪爱的世间财物,所以心中生起强烈的爱别离的痛苦。二者从理上来说所谓爱别离的痛苦,是说众生确实有内六处:可爱的眼根,可爱的耳、鼻、舌、身、意根,当这六根互不相属分散了,六根不能相应时;六根互相分离,六根不能聚会在一起,六根不能互摄,六根不能共同熏习一切法,六根不能像以前一样的和合在一起,这就是苦。乃至对于外处六尘的触、觉受、了知、思量、爱贪,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与外六尘别离,也像这样子的痛苦。众生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界和合而成,而这六界假使成为不相干的六界不再聚合为一体,身中的六界就不能再相应;六界分散别离了,六界不聚会为一体,六界不再互相摄持,六界也不能共同熏习一切法,六界不和合在一起,色身就坏了,这就是苦,即是爱别离的痛苦。众生身中的内六处、外六处、内六界互相别离时,身体领纳到苦受,心中也领纳了别离的痛苦觉受;甚而身体与心中都专注而全面性的感觉到爱别离的痛苦觉受,这就是世尊所开示的爱别离的痛苦。

七为所求不得苦 同样可以从事上与理上两方面来说:一者事相上的所求不得包括人、事、物三方面。人方面,如求配偶、求子女、求父母长寿、求好媳好婿、求弟妹等;物方面,如求田产、求钱财、求古董珍玩、求舍宅、求古今名画、及得而不能存等;事方面,如求升迁、求调职、求官司胜诉、求冤狱***、求名声、求浪子回头等;如此诸多世间事物,心中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因此而生起心中种种的苦受,称之为所求不得苦。二者理上来说所求不得苦的意思,是说众生都有出生的法相,众生都不能离开出生这个法。想要让这个我不出生,确实不可能因为想要这样就能成功。生这个法如是,同样的,老这个法、死这个法、愁惨忧戚等法也一样;不但是求离老、死而不能离,乃至不能离开忧戚之法,即使想要使自我不忧戚,也是不可能心里想要离开就能如愿的。有的众生确实有出生的痛苦,使得心中觉得出生是不可乐的、是不可爱念的,众生心里这样想:如果我有出生的痛苦而不可乐、不可爱念的话,我倒想要转变这个不可爱、不可乐的生苦,使出生成为可爱、可想念的法。但是仍然不可能因为心中想要这样就能成功。同样的,如果有众生觉得出生是快乐而可爱念的,而想要使自己出生以后可以恒常久住而不变易,也是不可能因为心中想要这样就能成功。甚至于想要使心中出生的思想成为常住而不变易,也是无法因为心中想要这样就能成功。如此种种众生心中想要成就的事,却都无法如愿成就,这就是世尊所说所求不得的道理。

八为五阴炽盛苦 五阴又称五蕴,阴是遮盖的意思,真如实性被遮盖住了,就称为阴;被色、受、想、行、识五个法所遮盖,所以称为五阴。蕴是聚集,积聚后有的种子,称为蕴。五蕴即是众生的身心。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变本加厉。想阴炽盛,想像追求,而有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惑造业,又种下未来苦果之因。识阴炽盛,流转生死,永无尽期。如此五取蕴刹那迁流变坏,为生老病死等众苦之所集聚,总摄一切苦法,故称之为五阴炽盛苦。

综合而说,前面所述八苦,生老病死属身苦,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属心苦,五阴炽盛则总括身心二苦。前七苦,乃过去所感之果;后一苦,总括身心诸苦而说,乃现在起心动作,为未来得苦之因。因与果互相牵连,相续不断,痛苦无有了期。若有智者,能依声闻解脱道而修,乃有度脱之日;或依大乘而修,求证般若实相,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如来藏,就能解脱八苦之系缚,更能勇发受生愿,大菩提愿,常住世间自度度他。

《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经》中,舍梨子尊者云:诸贤!过去时是苦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圣谛。意思是说,过去时的五盛阴是苦圣谛,未来、现在的五盛阴是苦圣谛,这是真实的道理,绝不虚妄;这个苦圣谛不离于如(如字表示苦谛不离于真实而如如不动的自在真如本心,而灭尽五阴入涅槃以后亦非断灭空),也不是颠倒想,而是对于真实正理详细的审查确实。综合如是八苦的真谛,是圣人所有、圣人所知、圣人所见、圣人所了知、圣人所证得、圣人所共同真正觉悟的内容,由这个缘故,世尊说苦圣谛。

【问题讨论】

一、 何谓四圣谛?何谓谛?

二、 二乘菩提中的四圣谛和大乘菩提中的四圣谛有何差异?请略述之。

三、 为何说世间一切善法,皆为四圣谛所摄?请说明其理由。

四、 苦圣谛包含哪些内容?

五、 请略述生、老、病、死苦之意涵。

六、 请依理上说明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之意涵。

第二目 苦集圣谛

前一目叙述众生存活在世间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总括而言为五阴炽盛苦,包含身心二苦。苦是后果,不是原因。苦的原因,是四圣谛中的第二圣谛苦集圣谛。简单的说,苦是我人招集而来的。《增壹阿含经》卷十七,世尊告诸比丘:彼云何为苦集谛?所谓集谛者,爱与欲相应,心恒染着,是谓名为苦集谛。意思是说,由于爱与欲,导致众生心恒染着,所以不断造作诸业,招集未来的苦果。所谓爱,是十二有支中的第八支,即是受缘爱,爱缘取。贪爱是世间众生最大的敌人,由于不明五蕴的虚妄,于六根对六尘境界中,产生种种的贪着,执着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诸境为实有,因而造作身口意三业,搜集未来世受苦的种子。欲是属于五别境心所名,意谓希求、欲望。欲望通于善、恶、无记三性,善法欲使众生生起精进向善之心,而恶欲则导致众生产生贪着,是故贪、爱、欲这三个字,虽然名称不同,意义却可相通。各种欲望都包括在爱欲中。归纳起来说,包含世间的五欲财、色、名、食、睡,以及修行人的五欲色、声、香、味、触。爱与欲相应,就产生了三种爱欲爱、有爱、无有爱。所谓欲爱,是说对于感官享受的渴求;有爱,是对生与存的渴求;无有爱,则是为脱离人生的苦,而追求虚无飘渺的境界。如是以各种形式出现的渴求、欲望、贪婪、爱着,即是生起一切痛苦的根源,也是使得生死相续的根本。

《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经》中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云何爱习、苦习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着者,是名为习。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习、苦习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为所作业,有爱、有腻、有染、有着者,是名为习;彼知此爱习、苦习圣谛。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爱六界:地界、水、火、风、空、识界;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着者,是名为习。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习、苦习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为所作业,有爱、有腻、有染、有着者,是名为习;彼知是爱习、苦习圣谛。诸贤!过去时是爱习、苦习圣谛,未来、现在时是爱习、苦习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爱习、苦习圣谛。

此段经文,语译如下:尊者舍梨子告诉诸比丘们说:诸贤!如何是爱习苦习圣谛(苦集谛)?是说众生确实有贪爱的内六处: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于六根之中,如果对任何一根或全部六根都有贪爱、有黏腻、有爱染、有执着的话,就称为苦的熏习。诸贤!多闻的圣弟子们知道:我像这样子了知这个苦习的法义,这样子看见苦习、这样子了知苦习、这样子看待苦习、这样子觉悟苦习,这就是爱习、苦习圣谛。这样子了知爱习、苦习圣谛。如何才是真的了知爱习、苦习圣谛呢?如果心中有贪爱妻、子、奴婢、仆人、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孳息的财物,这就是心中所作的贪爱熏习的业;有贪爱、有黏腻、有爱染、有执着的话,这就称为爱染的熏习,未来世的苦果就存在了。他们这样子观察以后,现在知道这就是爱习、苦习圣谛。同样的,外六尘的触、觉受、了知、思量、爱染,也和这道理一样。诸贤!众生确实有贪爱六界的现象:地界,水、火、风、空、识界。于这六界中,如果有贪爱、有黏腻、有爱染、有执着的话,这就是贪爱的熏习。诸贤!多闻的圣弟子们知道:我像这样子了知这个道理,像这样子看见、像这样子了知、像这样子看待、像这样子觉悟,这就是世尊所说的爱习、苦习圣谛。像这样子知道了。如何知道的呢?如果心中有贪爱自己的妻、子、奴婢、仆人、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孳息财物,这就是心中所作的贪染业,有贪爱、有黏腻、有爱染、有执着的话,这就称为苦熏习圣谛;他们这样就是知道爱习、苦习圣谛。诸贤!过去时对五阴、对我所的贪爱执着就是爱习、苦习圣谛,未来、现在时对五阴、对我所的贪爱执着就是爱习、苦习圣谛;这个道理真实不虚,也不离于如,而且不是断灭,也不是颠倒想,真正的道理详细的审察确实了。综合像这样的真理,正是圣人所有、圣人所知道、圣人所看见、圣人所了知、圣人所证得、圣人所共同正确觉悟的真理。以这个缘故,世尊说爱习、苦习圣谛。

由以上舍梨子尊者的开示,可以归纳出众生确实对内六处、外我所、外六尘、乃至六界产生贪爱、产生黏腻、产生爱染、产生执着,这就是贪爱的熏习,也就是苦的熏习。甚至对于过去时的五阴、我所的贪爱,以及对未来、现在时的五阴、我所的贪爱执着,也都称之为爱习、苦习圣谛。综合这样的真理,是圣人所有、所知,所见、所亲证,是圣人们所共同觉悟的正确真理,因此称之为苦集圣谛。

【问题讨论】

一、 苦的原因,简单的说是为什么?

二、 为什么说贪爱是世间众生最大的敌人?道理何在?

三、 众生的欲爱包含哪些内容?

四、 《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经》中,尊者舍梨子开示的苦习圣谛,包含哪些内容?

五、 贪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等,是属于什么样的贪爱?贪爱这些法的结果会如何?

第三目 苦灭圣谛

四圣谛是缘起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分成流转和还灭两种缘起。前两者(苦圣谛、苦集圣谛)是生命的流转,就是六道轮回;后两者(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则是生命的还灭,也就是趋向涅槃。灭是什么呢?《大乘义章》十八曰:外国涅槃,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名之为灭。意即:众生经由修行,灭尽了烦恼,断除了意识、意根的执着性,舍寿之后,不必再因业的势力而在三界六道受生酬偿业果,仅剩如来***存的境界,就称为涅槃。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八,弥勒菩萨云:问:何等法灭故名灭谛耶?答:略有二种:一烦恼灭故,二依灭故。烦恼灭故,得有余依灭谛;依灭故,得无余依灭谛。意思是说:什么样的法灭了而可称为灭谛呢?回答说:约略可分为二种:一者是烦恼灭尽,二者是所依身灭。烦恼灭尽,但尚有过去业力所感生之依身未灭,名为有余依涅槃;烦恼灭尽之后,由过去所感生之依身亦灭,无有遗余,称之为无余依涅槃。上述两种涅槃,乃三乘共通的教理。若依大乘而言,涅槃则有四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无住处涅槃。兹略述如下:

一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依第八识如来藏于生死流转中,恒常显现其体恒常住、随缘任运、不贪不厌、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之境界,非可外于自心如来藏,而言有此一涅槃境界;亦非可外于自心如来藏之修证,而言有此涅槃之实证。

二为有余依涅槃:依如来藏中分段生死烦恼现行之断除,未舍寿而入无余涅槃之前,施设有余涅槃之名,非可外于自心如来藏而说有余涅槃;谓依如来藏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境界,而说尚未灭除诸苦所依之五阴,名为有余依涅槃。

三为无余依涅槃:谓众生之七转识已修除分段生死之烦恼种子,令烦恼种子不再现行,故于舍寿时,能令意根我灭除,故令如来藏不再出生中阴身;或者于中阴身灭后,不再受生,而将中阴身与中阴阶段之十八界法灭除,唯余如来藏无形无色,离一切觉观,亦无思量,不复出现于三界中,永无一切三界行苦,成就中般涅槃。因此,唯依如来藏所处之如是境界,说名为无余涅槃;亦谓依如来藏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境界,而说灭除诸苦所依之五阴,名为无余依涅槃。

四为无住处涅槃:亦依自心藏识而言,谓佛地之第八识已断尽分段生死之现行,成就阿罗汉所证之有余依与无余依二种涅槃;并进而断尽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永离变易生死;亦断尽无始无明一切随眠,智慧究竟圆明,故如来藏灭除阿赖耶识名及异熟识名,改名为无垢识,亦名佛地真如;于一切境界,于一切法,于一切有情,悉皆真实如如。如是佛地真如,由断尽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之证量故,永不住于生死中;亦由断尽无始无明随眠故,现观一切法唯是自心真如所生显,现观一切无为法亦是自心真如所显,涅槃即是无垢识之真如性故,由如是亲证故,断尽涅槃贪,能令诸佛永不住无余涅槃境界中;如是不住变易生死亦不住无余涅槃,名为无住处涅槃。

再举述《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经》中,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之开示,以说明苦灭圣谛之详细意涵:诸贤!云何爱灭、苦灭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灭、苦灭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不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不为所作业,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彼知是爱灭、苦灭圣谛。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爱六界: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灭、苦灭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不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不为所作业;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彼知是爱灭、苦灭圣谛。诸贤!过去时是爱灭、苦灭圣谛,未来、现在时是爱灭、苦灭圣谛,真实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爱灭、苦灭圣谛。

此段经文,语译如下:诸贤!如何是爱灭、苦灭圣谛?是说众生确实有贪爱内六处: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他们如果解脱了,不爱染、不执着六根,断除及舍弃六根,把对六根的爱着吐尽了,对六根没有贪爱、灭了贪爱、止息而不使贪爱继续存在的话,这就名为苦灭。诸贤!多闻的圣弟子们知道:我像这样子知道了这个苦灭,像这样子看见苦灭了、像这样子了知苦灭、像这样子看待苦灭、像这样子觉悟苦灭的内容,这就是说爱灭、苦灭圣谛。像这样子知道苦灭。如何才是真的知道苦灭了呢?如果有人心中不再贪爱妻、子、奴婢、仆人、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孳息财物,不为这些而在心中造作贪爱的意业;他们如果解脱了,不贪染也不执着,断、舍、吐尽了贪爱执着,心中没有欲望、消灭了这些欲望、止息消失这些欲望的话,这就名为苦灭,他们知道这就是爱灭、苦灭的真实道理。对于外六尘的触、觉受、了知、思量、贪爱,也是像这样子断除。诸贤!众生确实有贪爱六界:地界,水、火、风、空、识界。他们如果解脱了,对六界不爱染、不执着,断、舍、吐尽了对六界的贪爱与执着,心中不再对六界有欲求、息灭对六界的欲求、止息而消失的话,这就名为苦灭。诸贤!多闻的圣弟子们知道:我像这样子知道这个苦灭的法,像这样子看见苦灭的道理、像这样子了知苦灭的道理、像这样子看待苦灭、像这样子觉悟苦灭的道理,这就是说爱灭、苦灭圣谛。像这样子知道爱灭、苦灭圣谛。如何知道爱灭、苦灭圣谛呢?如果有人已经不爱贪妻、子、奴婢、仆人、眷属、田地、屋宅、店铺、孳息财物,不再为这些而在心中造作意业;他们如果解脱了,不爱染、不执着,断、舍、吐尽了爱染执着,心中对这些都没有欲望、消灭欲望、止息消失欲望的话,这就名为苦灭,他们知道这个爱灭、苦灭圣谛了。诸贤!过去时的贪爱与执着灭了,就是爱灭、苦灭圣谛,未来、现在时的贪爱与执着灭了,就是爱灭、苦灭圣谛,真实的道理绝不虚妄,也不离于如,而且不是断灭;也不是颠倒的想法,真实道理详细的审查确实。综合如是真理,是圣人所有的、圣人所知道的、圣人所看见的、圣人所了知的、圣人所得到的、圣人所共同正确的觉悟。以这个缘故,世尊说爱灭、苦灭圣谛。

由以上尊者舍梨子所开示的道理,可以归纳出苦灭的方法:首先须断除、弃舍、及吐尽对六根的贪爱和执着;继而对我所的贪着,譬如妻、子、奴婢、仆人、眷属、田地、屋宅、店铺、孳息财物等,也应在心中断除造作贪爱的意业,使心中没有欲望、止息这些欲望;乃至对于外六尘的触、觉受、了知、思量、贪爱,也应该彻底断除。更进一步,须断除、弃舍、吐尽对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界的爱染和执着;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贪爱与执着都灭尽了,就是爱灭、苦灭圣谛。这样的真理,是佛世尊所开示,也是圣人们所有、所知、所见、所了、所得到的共同而正确觉悟的至理,也是究竟灭尽苦的真实道理。

【问题讨论】

一、 苦灭圣谛的灭指的是什么?

二、 依《瑜伽师地论》而言,何谓灭谛?

三、 二乘圣人所修证的涅槃有那些种类?请略述之。

四、 众生经由修行而灭尽烦恼,请问一切烦恼灭尽是什么境界?是一切皆空吗?

五、 众生烦恼灭尽无余,可以证得苦灭圣谛而成为圣人,请问包含哪些烦恼?该如何灭除这些烦恼?

六、 大乘菩萨也可以证得涅槃吗?和二乘人所证有何不同?

第四目 苦灭道圣谛

四圣谛的第四圣谛,是苦灭之道圣谛,简称为道谛。前一目所述苦灭,就是一切烦恼断尽、一切苦断尽,舍寿时可以灭尽五阴十八界,不再受生酬偿业果,仅剩下如来***存的涅槃境界。涅槃是果,道则是能通往涅槃之路,行者欲证涅槃,当须行于此道。《俱舍论》卷二十五,云: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或复道者,谓求所依,依此寻求涅槃果故。解脱胜进如何名道?与道类同,转上品故,或前前力至后后故,或能趣入无余依故。道于余处立通行名,以能通达趣涅槃故。意思是说:由此道故,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如是正理,能令人达于涅槃,是为道谛。

关于证涅槃之正道,佛世尊于阿含诸经中所说甚多,主要是八正道之正理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除了八正道之外,佛世尊又开示了三十七助道品之法要,以帮助弟子们修行,遵循着这些法要,努力去实践,就可以渐渐趣向涅槃解脱。三十七助道品分为七种,即一者四念处,二者四正勤,三者四神足,四者五根,五者五力,六者七觉支,七者八正道分。以上三十七道品,亦名三十七菩提分。八正道之正理,将于下一目中详细说明,本目则略述其余诸法。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所谓身念处,又称身念住,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非常、苦、空、非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受念处,又称受念住,即观于欣求乐受中反生苦之原因,并观苦、空等共相,以对治乐颠倒。心念处,又称心念住,即观能求之心生灭无常,并观其共相,以对治常颠倒。法念处,又称法念住,即观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无有自性,并观其共相,以对治我颠倒。凡夫众生因不明法界真实相,而以世间之无常为常,于诸苦执为乐,于无我中执有我,于不净执为净。而修四念处观,即在于对治以上之四种颠倒。此四念处以慧为体,身等四法是所观境,慧是能观;由慧令念住境,亦即由慧力,令念心所于慧所观境能明记不忘,因于慧立念处,亦名念住。

四正勤又名四正断,亦名四意端,于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精勤修习。于未生恶不善法,为令不生故,精勤修习。于未生善法,为令生故,精勤修习。于已生善法,为令增长故,精勤修习。一心正意勤修,故名正勤;能除懈怠,故名正断;发于意处,又名意端。

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为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又名勤如意足)、心如意足(又名念如意足)、思维如意足(又名观如意足)。此四者皆言如意者,即是于前四念处中,如实修习观行之智慧;又于四正勤中,精进修持;由于精进的缘故,定力慧力皆得增长,并且心得决定,而使得定慧均等,所愿皆能成办,故名如意足。亦即,由于欲(希求)力故,引发定起,称之为欲神足。由于勤(精进)力故,引发定起,称为勤如意足。由于念(心)力故,引发定起,称为念如意足。由于观(思维)力故,引发定起,名之为观如意足。神即是神通,妙用难测,故名神足。如身依足而能立,由依殊胜之定力,能引发神通,所以称为神足。因有四种原因,引发定起,所以称为四神足。

五根、五力五根即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大乘佛子以闻熏佛法故修学十信,十信满足则生信力,而其信根非因修得,本自有之。以信力生故,仰信诸佛菩萨之解脱及智慧境界,信任自己亦应能修能证,心向往之,精进修学,即与精进根相应;精进根相应故,起四正勤,能时时修,恒时修;以时修恒修而不舍故,依精进根起精进力,真实能知诸法空相,现观蕴处界空;以现观蕴处界空故,知二乘法乃依现象界有为法而说空,非为究竟,辗转而入大乘,闻熏诸法实相般若空性,因而久修不舍,遂证空性如来藏。菩萨由于亲证空性如来藏故,其精进力遂与念根相应。念者,谓于所曾经历之境,能忆念不忘。菩萨以证空性而生般若慧,从此依于诸经诸论及善知识所受学真正佛法,能一一证验;证验后即于念根起于念力,于此诸种法相之证验境界,能于自心念持不忘,是谓菩萨已得念力。此菩萨以念力所持故,能于舍寿时断尽有爱住地惑而不断之,不入涅槃,转入二地修戒波罗蜜。佛子以得念力故,依大乘般若能知三界九地境界欲界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地思欲修证九地境界,遂以念力而与定根相应,依信进念力而修禅定。以修禅定故,渐次修证四禅八定而起定力,能证四无量心境界而得广大福德,能得大神通力而得广大威德,满足三地境界。佛子以具足定力故,而与慧根相应,起于慧力,能知他心知三界九地一切有情众生、其心所住境界,是名知他心智,一切外道、凡夫、二乘无学,皆所不知,是名慧力。如是依大乘菩萨而略说五根、五力。

七觉支又名七等觉支、七觉分、七菩提分,谓念、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支。此七觉支乃佛子修学佛法过程中之用功方法,佛子当以此自验。念觉支谓佛子闻熏正法,念持不忘。择法觉支,谓闻法已,能作思维;思维已能作拣择,弃舍邪见而入正见。精进觉支者谓佛子拣择法已,心住正见而自精进修持,心不退没。喜觉支,谓于佛法精进修持,观知诸法虚幻,于三乘菩提生起喜心。猗觉支者谓因佛法之善于抉择修持,得于喜心而后遍身受乐,是名为猗。定觉支,谓于修证有验,心得决定,住于一境而不摇动,乃至发起禅定功德等,皆名定觉支。舍觉支谓得猗已,观诸身心受乐亦皆无常,是故除一切受,是名舍觉支。以上所述七法,是二乘所修之七觉支,然菩萨因所证菩提,不同于二乘,因此所修之七觉支就不同于二乘。菩萨因证法界实相故,依法界空性观七觉支亦是施设幻有,故于诸法不生忆念,名为念觉支。菩萨复于诸法中观察,无非空性真心之自现自取,七识妄心于中自生分别,然于空性而言,实无善恶染净可得;以住无所得正见故,得择法觉分。菩萨非以坏灭三界有为法而证菩提,乃于三界诸有为烦恼中,不离烦恼而证菩提,是真精进觉支。菩萨于三界诸有为法中不生乐着,亦不愁忧烦恼;以证诸法唯心所现,实无所得,是故喜忧相灭,名为喜觉支。菩萨于诸法中了知一切诸法皆是自心缘于自心,除此之外,无法可得,心乐安住无所得境,名猗觉支。菩萨深入证验自心所取能取皆唯如来藏所现,能知能作主之心实无一法可得,心得定信,不移不转,名为定觉支。菩萨得心定已,观此定心住心亦妨涅槃,故于能观而具慧之心亦知应自舍弃,不着不贪自心,住于不知不见之无住境,是名舍觉支。此名菩萨观二乘七觉支空。佛子欲入佛法,当以此七觉支而自检验。

前述三十七道品,是佛子初学佛法,可依之次第修学之法道。然大乘三十七道品诸菩提分所证,有别于声闻所证;谓菩萨依于法界实相而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异于声闻菩提分之于五蕴十八界无常断坏之法,其慧有同有异;同者为声闻所知,异者则非声闻所知,谓法界实相也。

综上所述,可知苦集灭道四谛者,乃世间、出世间之正理,亦即涅槃之因与果。苦者,迷之结果;集者,迷之原因,此二是流转之因果,亦即世间因果。后二,灭者,乃悟之结果;道者,悟之原因,亦是还灭之因果,是为出世间因果。佛世尊开示四圣谛正理,让众生先观察世间之真相,知人生之苦、空、无常、无我;次欲众生探究生死苦果生起之原因,继示生死因果灭尽之涅槃,于此无烦恼之扰乱,亦无生死之过患;终则开显通往涅槃之无漏正道。佛子若能于此佛世尊所慈悲开示之苦集灭道圣谛,能如实思维、如实观察、如法受持,定当转迷为悟,亲证涅槃解脱之境界。

【问题讨论】

一、 苦灭道圣谛中的道是指什么?依此道修,会到达什么样的境界?

二、 佛世尊在阿含诸经中,开示哪些可证涅槃之道?

三、 何谓四念处?为何又称为四念住?

四、 请说明四正勤的意涵。

五、 何谓四如意足?请略述之。

六、 请依大乘法道,略述五根、五力之意涵。

七、 大乘法中的七觉支、和二乘法的七觉支,有何不同?请说明之。

略说八正道

前面一目阐述苦灭道圣谛,可知在三十七助道品中,除了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外,最重要的是八正道。佛世尊在阿含经中开示八正道之正理,着墨甚多,在在处处告诸弟子,于八正道之理须多熏习、多思维、多奉行,就可以从生死的此岸,度到解脱的彼岸。且举《杂阿含经》卷二十八第七八三经为例: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尔时,尊者阿难亦在彼住。有异婆罗门来诣尊者阿难所,与尊者阿难共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难: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记说不?阿难答言:随汝所问,知者当答。婆罗门问:尊者阿难!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阿难答言:婆罗门!为断故。复问:断何等?答言:贪欲断、瞋恚、愚痴断。又问:阿难!有道有迹,能断贪欲、瞋恚、愚痴耶?阿难答言:有,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婆罗门言:阿难!贤哉之道!贤哉之迹!修习多修习,能断斯等贪欲、恚、痴。尊者阿难说是法时,彼婆罗门闻其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语译如下:一时,佛世尊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那个时候,尊者阿难也住在那里。有一个外道婆罗门来面见阿难尊者,与阿难尊者互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之后,就退坐一面,向阿难尊者请问:我想要向尊者请法,不知道尊者有没有时间为我说明?阿难回答说:随您所问,如果知道的话,一定如实回答。婆罗门问:尊者阿难!您是什么缘故而在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呢?阿难回答说:婆罗门啊!我是为了断的缘故,而出家修梵行的。又问:是要断什么呢?阿难回答说:是要断贪欲,也要断瞋恚和愚痴。婆罗门又问:阿难!有什么方法能断贪欲、瞋恚、愚痴呢?阿难回答说:有,这个方法就称为八圣道,即是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婆罗门说:阿难啊!这是贤圣之道、贤圣之迹呀!如果能够修习再修习,就能够断除贪欲、瞋恚和愚痴。尊者阿难说这个法时,那个婆罗门听闻之后,非常欢喜,并随喜尊者所说,从座位起身而去。

此段经文的意思,是佛世尊最亲近的多闻弟子阿难尊者,对婆罗门的质疑所作的解答。主要是在说明,断除贪瞋痴三种根本烦恼,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践八正道。总合而言,八正道大部分都是有关道德行为的规条,可见声闻法所要对治的是众生自私的自我观念,而贪、瞋、痴等恶心所,都是由于错误的我见我执而引发。佛法说无我,虽有各种不同之层次差别,但最简单的无我概念五蕴十八界皆因缘所生,无有真实之我存在也不是单纯的知识所能对治得了,必须有长期的闻熏正知见,确实观行、思维,加上具体的行为实践,在历境对缘中汰换染污识种,进而净化身心,如此才能转化成真实的受用。所以佛所说的八正道,就充分显示出佛法真正的实践特质。佛世尊所开示的八正道,包含世间八正道和出世间八正道,以下两目分别说明之。

第一目 世间八正道

世间八正道中,正见者,谓信布施、不犯戒、行十善、供养佛菩萨、礼沙门道人、孝顺父母等之一切善法者,后世自得具福。正思维(正志)者,谓念道、不贪、不瞋恚怒、忍辱、不相侵害。正语者,谓不犯妄语、绮语、恶口、两舌之过。正业者,谓不杀、不盗、不淫而行诚信。正命者,于饮食、床卧等生计,以正确方法而求。正精进者,谓正行精进而不厌。正念者,谓念念不作虚妄之想。正定者,谓守意护意而不令犯也。此世间八正道可以作为一切佛子在世间行为之轨范。兹分述如下:

一正见:正见的意思是正确的见解,亦即是正确的人生观。作为一个崇信三宝的佛弟子,要正确的认识善恶业报,深信三世因果。并且要孝顺父母、和睦亲族、守五戒、行十善,这是世间的正见。

二正思维:思维是思量分别,正思维是由正见所引起的正确的思量分别;这是指无欲心、无瞋心、无害心三种想法,主要是针对身口意三业中的意业而说。亦即是在思维上远离一切贪、瞋、痴、慢、疑等烦恼,而保持心理上的纯正;这种无贪、无瞋、无害之心的纯正意志,表现出的行为就是正语、正业和正命。

三正语:是指正确的、如法的语言。主要是针对三业中的语业而说。经典上语业有四种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妄语就是虚伪不实的谎话,绮语就是轻佻的话、有挑逗性的话;两舌是挑拨离间,破坏他人感情或从中谋取利益的假话;恶口是粗暴鄙俗或尖酸、刻薄、恶毒的骂人话。修道的人,应该远离以上的四种口业,以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温润语、和诤语,对待他人,以启发他人的向道之心。

四正业:是指正当的,如法的行为,这是针对三业中的身业而说的。十恶业中的身三业:杀生、偷盗、邪淫三种恶业,皆应远离及断除。所谓杀生,主要是指杀人,但也包括故意杀害一切有情众生,都属杀害生命。偷盗是窃取他人财物,虽一针一线之微,不告而取即谓之偷。邪淫,是指不正当的性行为,非人、非时、非处行淫皆称之。在家佛弟子若能远离以上三种恶业,进一步爱护生物,布施资财,宣扬正法,已婚在家人保持正常的夫妇关系,出家人则为终身不淫,这就是正业。

五正命:是指正当的生计,也即是远离邪命。世尊住世的时代,社会上有五邪命诈现异相、自说功德、占相吉凶、高声现威、说得供养。亦即是指以五种不正当的职业诈欺诳惑众生为手段来维持生计,此即是邪命而活。佛弟子应以正当的资命方式维持生计,而不可以开设赌场、开设妓院、贩卖枪枝及毒品、走私、诈骗、虚设行号诈财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生计资财;同时也不可以从事屠宰、捕鱼、打猎,乃至贩卖伤害众生生命之器械、笼、网等行业。

六正精进:即是依于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来修行,相续无间,勇猛策进,是名正精进。《大智度论》卷三十中以四正勤为精进目标,即已生恶法断之令灭,未生恶法能令不生,未生善法能令发生,已生善法能令增长。此即是一切学佛人,不仅是在世间法上,乃至在出世间法上皆应奉为圭臬者。一切世出世间法的成就,皆因精进不懈,方能有所成就。

七正念:正念是正确清净的念力,修道人以四念处为正念,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若以世间法来说,则应时时保持正念,保持冷静清醒,处处小心谨慎,以免因心思散乱而造成重大的错误,导致遗憾发生,害人害己。

八正定:即是正确、正当的定力,使自己的心境随时都可以精神集中,心情平静,此即是世间正定。儒家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由此可见,定力是一种精神修养,凡是一个有修养、有大担当的人,也一定有相当好的定力,否则无以致之。

以上所述为世间八正道之正理,相较于出世间八正道正理,世间八正道没有思维修习四圣谛,及无漏思维的修习,大致上属于意识层面的修习,泰半着重在基本人伦的运作与实践。一切佛子,若能以人伦为基础,勤修十善业,修身齐家,进而发挥仁民爱物、慈悲众生之情怀,自身力求解脱,并愿度一切有缘众生同得解脱;自身愿求佛道,也普愿一切有情皆能同证菩提、共成佛道,则此世间八正道,即是一切佛弟子成佛之基础。

【问题讨论】

一、 断除贪瞋痴三种根本烦恼的方法是什么?

二、 人类为何有贪、瞋、痴的产生?

三、 请略述世间八正道中正见和正思维的意涵。

四、 请略述世间八正道中正语、正业、正命的意涵。

五、 一切世出世间法的成就皆应以何为圭臬?原因何在?

六、 行世间八正道,对佛子求佛菩提道有何影响?

第二目 出世间八正道

前面一目概说八正道中的世间八正道,是以基本人伦为基础,教导佛弟子们在世间生活,若能遵照八正道之正理实践,就能建立良好的品德,培养慈悲为怀、温良恭谦的心性,以作为修证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之基石。至于出世间八正道之实践,且举尊者舍梨子在《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经》中的开示,可以显示出八正道之真实义:

诸贤!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云何正见?谓圣弟子念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择、遍择、次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是名正见。

诸贤!云何正志?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心伺、遍伺、随顺伺;可念则念,可望则望,是名正志。

诸贤!云何正语?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口四妙行,诸余口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语。

诸贤!云何正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身三妙行,诸余身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业。

诸贤!云何正命?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非无理求,不以多欲无厌足,不为种种伎术咒说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是名正命。

诸贤!云何正方便?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有精进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专着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诸贤!云何正念?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心不忘心之所应,是名正念。

诸贤!云何正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住、禅住、顺住,不乱不散,摄止正定,是名正定。

诸贤!过去时是苦灭道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灭道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灭道圣谛。于是颂曰:佛明达诸法 见无量善德 苦习灭道谛 善显现分别。尊者舍梨子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舍梨子所说,欢喜奉行。

以上尊者舍梨子所开示八正道之正理,翻译成白话,就很容易明白其内涵。语译如下:

诸贤!如何是苦灭道圣谛呢?所谓苦灭除方法的真实道理,是说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八个方法。诸贤!如何是正见?是说圣弟子们想到苦就是苦的时候,熏习就是熏习、息灭就是息灭;想到灭苦的道就是灭苦的方法时,或者观察本来所作的身口意业,或者学习回想以前所作的种种身口意行,或者看见种种身口意行的过失招来轮回的灾患,或者看见了涅槃的止息一切痛苦,或者不执着于所忆念的种种观察、善净心获得解脱的时候,于这中间,能抉择正确的道理、普遍在所有境界上作抉择,又再一次重复的观察而作抉择,抉择了正确的解脱之法而且观察这个解脱之法、并且广大的遍观一切境界中的解脱法,观察到明白通达了,这就是正见。

诸贤!如何是正志呢?是说圣弟子想到所观察的三界苦就是三界苦时,知道熏习是怎样熏习的、知道息灭是怎样息灭的;想到所观察的灭苦之道而知道怎样就是灭苦之道时,这时或者观察原本所作的身口意行,或者学习回想以前种种身口意行,或者看见了种种身口意行引生未来的灾患,或者看见了涅槃境界止息一切苦,或者没有执着的忆念与观察、善净心得到解脱时,在这中间,心观察、普遍的观察、随顺解脱而作观察;观察以后对于可以忆念的法就忆念起来,对于可以仰望的法就加以仰望,这就称为正志。

诸贤!如何是正语呢?是说圣弟子们想到苦正是苦的时候,也知道熏习就是熏习、息灭就是息灭;想到息灭的方法是息灭的方法时,此时或者观察原本所作的身口意行,或者学着回想以前的种种身口意行,或者看见了种种身口意行引生的未来世灾患,或者看见了涅槃中止息一切苦,或者没有执着的想念所观察的以前身口意行、所以获得善净心的解脱时,于这中间,除了觉悟解脱之后口中所作四种妙行(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以外,种种其余的口业恶行都远离、都除断了,不再作种种口恶行,凡有所说不与口恶行相合、不再与口恶业际会了,这就称为正语。

诸贤!如何是正业呢?是说圣弟子们想到苦就是苦的时候,了知熏习就是熏习、息灭就是息灭;想到灭苦的方法就是灭苦的方法时,或者观察本来所作的业行,或者学着回想种种正行,或者看见种种业行引生未来世的灾患,或者看见涅槃境界中止息了一切苦,或者没有执着忆念自己所观行的、善净心得到解脱的时候,于这中间,除了色身所作的三种妙行(不杀生、不窃盗、不淫或不邪淫),种种其他的身体恶行都远离了、除断了,不再造作了,不与身恶业聚合、不与身恶业相会了,这就是正业。

诸贤!如何是正命呢?是说圣弟子们想到苦是苦的时候,苦习就是苦习、苦灭就是苦灭;想到灭苦的方法就是灭苦的方法时,或者观察本来所作的事,或者学着回想种种身行,或者看见了种种身行引生未来世的种种灾患,或者看见涅槃境界中止息了一切苦,或者没有再执着忆念所观察的一切法、善净心得到解脱时,于这中间,对于色身的生存没有了无理的欲求,不以很多的欲求而无厌足,也不造作种种技术咒语的邪命方法来存活色身;仅以合乎佛制的方法来求所需要穿的衣物,不用违背佛制的方法来求得衣服;也以正确的方法求得饮食、床座,不用违背佛制的非法来求得饮食等物。这就名为正命。

诸贤!如何是正方便呢?是说圣弟子们想到所观察的苦就是苦的时候,熏习就是熏习、息灭就是息灭;想到灭苦的方法就是灭苦的方法时,或者观察本来所作的事,或者学着回想以前所造的种种行为,或者看见诸行所引生未来世的轮回灾患,或者看见了涅槃境界中止息了一切苦,或者没有执着于以前想到的观行内容、善净心获得解脱时,于这中间,如果有精进的运用各种方便,一向专精的勤求解脱,有力量的趣向解脱,专心的执着解脱之道而不舍弃,也不衰退,正确的降伏其心,这就称为正方便。

诸贤!如何是正念呢?是说圣弟子们想到苦即是苦时,熏习就是熏习、息灭就是息灭;想到灭苦的方法就是灭苦的方法时,或者观察原本所作的种种三行,或者学着回想以前所作的种种身口意行,或者看见诸行引生未来世的轮回灾患,或者看见了涅槃境界中止息了一切苦,或者没有执着想念所观察到的一切、善净心得到解脱之时,于这中间观察,或者心有随顺所忆念的正法而背舍了没有?这样子向着正念、忆念正法到很普遍,念想着、又再忆念着,心心念念不忘于解脱所应想的,这样的忆念就称为正念。

诸贤!如何是正定呢?是说圣弟子们想到苦就是苦时,熏习就是熏习、息灭就是息灭;想到灭苦的道就是灭苦的道时,这时或者观察本来所作的身口意行,或者学习回想以前种种所作诸行,或者看见诸行引生未来世轮回的灾患,或者看见了涅槃境界中止息了一切苦,或者没有执着自己所观察的种种法、善净心得到解脱时,于这中间,或者心得安住、或者藉禅定境界而安住、随顺所观察的正法而安住,不掉乱也不散失,收摄自心止于正确的一处境界中,这就称为正定。

诸贤!过去时的八正道就是苦灭道圣谛,未来、现在时的八正道就是苦灭道圣谛,真实的道理绝不虚妄,也不离于如而且不是断灭,也不是颠倒想,真实的道理详细而确实究竟。综合这样的真实道理,正是圣人所有、圣人所知、圣人所见、圣人所了、圣人所得、圣人所共同正确的觉悟,以这个缘故而说苦灭道圣谛。于是舍梨子说了一首颂:佛明达诸法 见无量善德 苦习灭道谛 善显现分别。尊者舍梨子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舍梨子所说,欢喜奉行。

舍梨子尊者所开示的八正道真实道理,其实就是四圣谛中的苦灭之道,也就是灭苦的方法。如果能够依照八正道的正理而确实作详细的观行,就能确认离念灵知心非常住不坏心不但是欲界中的离念灵知心、未到地定中的外道神我离念灵知心、初禅中的梵我离念觉知心,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中的离念灵知心,都同样是虚妄法。若能依前所述八正道之理,如理作意,详细而反复的思维观察,一一确认无误,就能确实证知自己的我见已经断了,也可以自我检查身见结使也真的断除了,不会再误认色身为我、觉知心为我了,那就是证得初果解脱。

综上所述,出世间八正道者,着重在圣弟子们必须不断思维四圣谛及无漏思维之道理;依出世间正见,能生起出世间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由于生起出世间正定之正受,所以圣弟子们心正解脱贪欲、瞋恚、愚痴;如是心善解脱,圣弟子们得正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自知不受后有。这是以正见为首来综贯八正道,在实践修行上,八正道有互相资助的关系,必须是八正道齐头并进,缺一不可;在实践中,得闻、思、修慧,因此一分正见可以导引一分道谛,一分道谛的增上,亦可增益一分正见,是故一切佛子于四圣谛八正道之真实义,皆应仔细思维、观行,数数修习之。

更新于:3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