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拜佛是自觉的律动,最高的享受
有人一听到拜佛,就斥为迷信的举动,其实是对佛的内涵,和礼拜的道理全然不了解,所产生的误会。拜佛并不是对外在神明的盲目崇拜、祈求,而是一种深入开发内在自性潜能的合理律动,不但有益身、心健康,而且可以训练高层次的觉照能力。如果再由它令心喜悦、舒畅、安定的功能而言,它也是最高妙的享受和娱乐。假如能有一些基本了解的话,相信任何人都会赞成、推崇这种优秀的身、心、灵活动。
礼敬之表达方式,各有差异
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表达礼敬的方式也有差异,比如:有的以拱手、有的以鞠躬、有的以磕响头来表达。
◆在西藏、拜佛常用大礼拜方式,甚至在冰天雪地,他们也虔诚全身直仆,趴贴在地,双手也向前伸直贴地。
◆在印度有九种表达礼敬的方式,称为天竺九仪,即
(1)发言慰问。
(2)俯首示敬。
(3)举手高揖。
(4)合掌平拱。
(5)屈膝(印度以右代表正道,所以在经典中,常见以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竖左膝来表达礼敬)。
(6)长跪(两膝著地,足尖支地)。
(7)手膝踞地。
(8)五轮俱屈(五轮又称五体)即头首、二膝、二手五个部位,都屈曲。
(9)五体投地是最敬礼,又称为顶礼、头面礼、接足礼。意即以我最高之头面贴地,来敬礼承接对方之足。也称五轮投地,亦即头、两手、两膝都触地。
以上九种是由轻到重,依次序列(这是根据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
五体投地,法虽有异,各有深义
在我国各道场、寺庙、一般多采用五体投地的方式来礼佛,而虽同是五体投地的方式,实地动作上亦有(1)先右后左,及(2)左右同运二大类不同
(1)先右后左:因印度以右代表正道,故以右膝先跪,手亦先右后左,依序著地,代表尊重正法,愿使众生得正觉道。
作法:正身而立、合掌垂首(手轻撩衣下摆)、初右膝、次左膝、两肘、依序著地;再伸两掌,掌心朝上,观想如触接对方之足,并以头额触地一拜。(佛光大辞典六五八二页)
(2)左右同运:即两手对称同时按地,两膝亦同时跪地。此法是以左右手分别表示止、观,定、慧,权、实,慈、悲,故左右同运,表示定慧等持、慈悲双运、止观双运等义。
所以,这二类方法,是各有道理、各有深义的,我们要虚心学习、深入体会。
学习拜佛的正确心态
由上所述,可知礼拜有种种不同方式,我们在不同的道场,可能会学习到不同的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它的特色、含义,和优点。在这里,我们必须特别强调如果到道场中,参加团体共修,就必须尊重领导者的教导,也要尊重别人的方便,和团体的整齐划一,那么就要遵照该道场采用的仪式来进行。因为能够尊重别人,也就是礼敬诸佛的表现,和恒顺众生的实践,我们要虚怀若谷地学习、吸收别人的长处,才能不断地改进自己、修正自己,这才是修行,才是拜佛、学佛谦敬的精神和正确的态度。我们在此所介绍的方法只是敬供大家作参考而已。
勿以不良心态,障碍自己
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别人所用的方式,和自己原先所学的不同,或和自己固有的习惯姿势有异,就产生种种抗拒不容的心理,自生懊恼乌云;(不仅拜佛如此,做任何事皆然)。或把精神浪费在怀疑,而无法深入领会个中好处;或因某些动作,自己一时学不来就灰心退缩,或筋骨一向缺乏运动、比较僵硬,而做不到就打退堂鼓;甚至妄自批评,生轻慢心。这都是自己用不良心态、障碍自己,和礼佛的精神内涵,是全然不相应的;和开发自心佛性美德也是背道而驰的。
调伏身心,谦敬柔软
学习拜佛,首要降伏自己憍矜、怠慢的心态,调柔一向紧张僵硬的身心。心能宽、空灵、谦敬、慈悲柔软,身也自然能轻松,又端正、灵活而气血通畅。心如果紧绷、固执于某种习惯,身也会僵硬失去灵活的弹性,产生老化,功能退化和种种疾病。
拜佛是恢复健康的律动(整脊疗法)
佛是觉悟者,也是身、心的大医王。拜佛是合乎医学原理的律动,透过内心和大医王的交流结合,发起自然疗能,加强免疫功能,自我调节产生身、心、世界的大调和,所以能消除病因,治疗疾病。
(附注):
礼佛本应服装整洁
┌若出家众宜搭衣(缦衣、袈裟)。
│
└若已受戒居士、亦宜搭礼忏衣。或遵守团体规定,著统一制服。尽量避免服装不整,
亦不宜戴帽、或著太短衣裤、露背露腿。而本集中为方便初学者明白各动作之要领,
避免宽袍之遮挡,故各礼佛照片拍摄时未著海青或长挂,谨此致歉,愿大家自修时,
能各尽礼敬之心。十分恭敬,十分利益。
由礼佛之事修,契入深理
我们在此介绍的拜佛法,基本上是遵照恩师 忏公(上忏下云法师)在大专学生斋戒学会中所传授的方式(是属于前面所言左右同运的五体投地),并配合解剖生理的原则,来作粗浅的说明。愿大家初步学拜佛时,先在动作上能得身心柔软舒适之利益,进而悟入深理。也就是初步上能符合解剖学、生理学、物理学之原则,(避免因身业障碍内心安定),进而,再由拜佛之事修,契入实相之理。也愿大家勿因自己方法不当,违反生理原则动作紧张吃力而自己制造出疲劳痛苦。(有人因此,又归罪于拜佛,到处向人说自己因拜佛而如何不适,好像十方佛都对不起他,这是双重的不明理,甚至又造口业,令别人错以为拜佛会不舒服很辛苦,其实是他个人搞错。)
礼佛是消业障,并非苦肉计,勿会错意
拜佛是消业障,可消除疲劳,及身体平日因姿势不当(身业不良)所累积的障碍,也可拉开紧缩处,消除瘀滞,疏通阻塞之处。锻炼身心无障碍,并不是苦肉计有人以为拜得越吃力痛苦,跪破膝盖、磕破头,就越能博取佛菩萨的同情票,后来却因太吃力酸痛而无法持续,又退心后悔,因太苦难忍(也舍不得自己皮肉苦),就找一堆理由说我因拜佛而如何不舒服,医生叫我不要拜佛,这又是没信心,不明究理之表现。其实绝不会因拜佛而不舒服,是因不会拜佛又妄想多才不舒服。
末学初学时也是会错意、不得要领,拜得很吃力辛苦,以为拜佛很疲劳,后来才知是自己弄错。
学习礼佛疲苦之因
学习拜佛,最初的疲劳辛苦来自于
一、方法不恰当,姿势违反生理健康之原则。
没把握自然物理重心,没善用自然力,而自己错用力、白费力。(其实拜佛能得力并不吃力)
二、自己某些关节、肌肉,原先就有瘀滞之废物,或有老病灶(就如水沟,原有污泥堆积)又久年缺乏运动(相当于水沟一向没清理),如此情况,一清扫时,当然沉滞之污泥会扬起,而使沟水出现一时过渡性之混浊,只要持续以清水冲刷,自然污泥能排除送走,恢复清净。大家都了解,清扫时沟水的混浊是原先的污泥所致,并非因清扫而有。若说因清扫才混浊就是观念不清。同理,拜佛若方法已正确,而觉得某些部位特别在拉开时觉得紧绷或酸痛,那是年久累积的污泥所显现,表示该处原有瘀滞或老伤,这并不是佛害我们,也不是拜佛才引发的痛苦。相反地,打扫时的一时混浊,是清净之前兆,大家应有信心再清刷下去。愿大家能观念正确,事理分明,切莫看不见自己的毛病,都归罪于佛。
平日缺少运动的人,即使只走一小段路,也觉腿酸,随便搬个重物,就说腰酸背痛,当然拜佛也有一堆埋怨,其实这是肢体缺乏训练、活动、循环不良,所以能量的转化传递以及废物运送功能都不好,这必须要好好训练,否则会丧失本具的良知良能。年轻缺锻炼,老来必苦不堪言。认真训练,即可突破。
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勿耗神于叫苦、埋怨
佛门中,一天能礼佛三千拜默默用功的人很多,(而且面不改色,从容自在),可见是有方法,而且可锻炼,大家要善自珍重佛性本能,用心开发,切莫把大好时光、精力,浪费在叫苦和埋怨,甚至终日奔波去找别人诉苦解决,而不用心自己开发。若能把叫苦不满的心力,专注用来开发,就绰绰有余了!佛说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学习之难易关键
观察大家学习拜佛方法,有个发现......
天真、轻松的小孩,心无成见,学起来最快!可以说只要示范一至三次,大多数孩子就学会了,可见这是一套简单易学的动作,大家切莫以为麻烦困难而自生退诿。由此也可见,心无挂碍,轻松柔软时,学习能力最好,觉性最能起用,智慧最易开发。
成人方面,也以从未学过拜佛的人(心无成见),学起来最快,因不被过去习惯绑住,很快能得要领,获身心柔软之利益。
学习上,最有困难的是个性紧张僵硬,又固执于过去习惯的人。因为一向只迷糊依惯性而动作,而未用当下一念之觉性,所以拜佛常迷糊上下,心不在焉(身依习惯性而起落,心另有他想),故不知自己正在做什么。站歪,不知站歪,合掌不知自己五指参差散乱,每个动作都在妄想、迷糊中疏忽而过,没有用清楚明白的心,观照自已(犹如一个晃动的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没有一张能用)这是放纵自己习气、辜负自己觉性。本来礼佛一拜是几秒钟就能完成的,但若如此学习,可能十年也学不来,甚至十年过去,连第一个合掌的动作都仍做得参差散乱。该谦恭垂头时,总仍是迷糊仰头僵颈。当下此刻不用心,一个老毛病十年也改不过来。
故而,学习并不是看资历,而是看当下这一念心,是不是专注、轻松、恭敬。
疑问与探讨
★疑问:
一、有人认为:拜佛既然只是表示礼敬而已,那么心中有敬意就好,何必讲方法呢?太麻烦了吧!
二、也有人说:佛和众生,本体都是空,既同是空性,何必执著拜佛的事相?又何必讲究拜佛的方法呢?
★关于一:
我们要了解,学佛修持,须事理圆融,既不能只执著「理,废于事修;也不能执著「事相,而不明其中之道理。(蕅益大师云:执理废事,理亦不圆。)(全理成事,全事即理)
心中有敬,须诚于中,形于外,总不能说我对你有敬意就好,而你到我家来,我对你不理不睬或白眼一瞪,就自己翘二郎腿只顾看电视;你问我话,我也不答;有好菜,我自己吃,丢些果皮、烂菜、馊饭给你相信任何人在行动上(事相上)这样对你,你一定不会认为这叫做心中有敬意。所以敬意在心,也要有相应的态度和言语,也要有适宜的表达方法。
我们如果肚子饿,心中有食意,都会付诸行动、有所表现,以求饱足。有食意尚且会去讲究种种吃法、食谱,甚至分析各种食物营养、效能....,甚至讲究餐桌礼节,何以心中有敬意,反而不须讲究礼法呢?日日有食意,会餐餐去解决,不嫌麻烦,何况有敬意,怎会嫌麻烦呢?
★关于二:
佛法的道理奥妙,在空有不二,(若执著空,而废事修,亦是偏执。)
┌ 本体是空 ┐(唯心所现,因心成体,体为法界。)
一切森罗万象│ │
└但仍幻现有假相┘(如梦幻泡影,不妨作梦中佛事。)
┌既不能单单执著现象之有,而不知本体之空。
所以│
└也不能单单执著本体之空,而忽略现象之有。
一切森罗万象,其本质实是空,然众生仍幻见万象之影相(如梦本空,而仍由心幻现人事物之假相),不但如此,而且假相的显现和变化,仍有其因果定律存在。(若执著「空而拨无因果,则成恶取空。若不能火烧刀割皆泰然,则仍执著「有,何能废事修?)
我们人体虽也当体即空,但凡夫未证仍执著「有身体,而且有作用和功能。如果我们运作不当,不依照合理的原则动作,那么照因果法则,就会产生不适和疾病。(生理原则、物理原则,都不外是因果定律而已。)(疾病当然也是空,问题是修功未证到空性的凡夫,必然会执著其苦痛。)
假体如法器,既不宜过度贪著,也不宜非理使用毁损。拜佛是藉假修真,(运用假体修行,契入真理),既是假相之运作也就不离假相的因果法则,故须合乎生理、物理原则妥善运作,才能发挥良知良能,开发佛性潜能。拜佛的因不同,果也有异。而且凡夫一向把假相当真,就如作梦,总是把梦当真,何尝在梦中就能知是梦?假体若有病痛总是把病痛当真,何尝能当作是假而不去在乎?故若我们运作假体,不能顺乎生理物理原则,必然会生障碍,困扰自己,口虽说空理,病痛来时又空不了,那才是麻烦!不如运作时先明白法则,妥善运用,才不会自造障碍,自受苦果。也免得拜佛疲劳不适时,又怪佛祖不灵没保佑。(其实是自己不灵,没有用觉性去明了道理。)严格说来,糊糊涂涂、散乱上下是不能叫拜佛的,因为佛是觉者,以觉醒的心,觉察、觉悟才能频道相应。依地持菩萨戒,菩萨须日日修拜佛功德,否则犯戒。唯证初果以上之菩萨可例外(开缘)。若言不须拜佛之事相,是否已证初果了呢?既不执著,拜佛又何妨呢?
注:我们一向认为物质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而如今科学家观察:物质是由原子,甚至更小的粒子电子、中子、核子等组成,而这些微小的基本粒子,再研究下去,竟然发现,其中原来没有任何实质存在,只有场(能量)而已。所以现代物理学先进的研究,证实了佛经中所说的空性万法皆空,森罗万象之本质都是空。当然我们的身体也不例外。爱因斯坦,是近代伟大的科学家,他说:物质来自人类的错觉,(就如我们把梦当真一样;一把旋转的火炬我们也会看成火轮;电影、电视之闪动的光点,我们也会看成人、事、物),其实追究本体,现今就无实质(非今有后空),只是错觉而已。越是先进的科学研究,结论越趋近佛经的道理,也越肯定佛的超然智慧。科学家虽还不能亲自实证到空的境界,但,已能用实验及推理,明白物质是错觉,亦即已能信解承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错觉),当体即空。盼自命科学而斥佛法为迷信者,能深省反思。
★敬请注意:
本集中虽有分析礼佛各动作对身体解剖、生理方面的利益,浅介各动作之理,以便初学者能顺生理物理原则,而渐达身心之安定,避免姿势不当致身不安心不定。
然而,要敬请特别注意的是礼佛的重点是在对佛的礼敬,开发佛性礼敬的美德,进而敬人、敬事、敬一切有情、无情,突破凡夫自私的执著。故学习礼佛,固宜动作合理,但重黠并不是要把心(注意力)放在追求自我身体的舒适,也不是要加强自私的身见反而加深对幻躯的执著贪恋。请特别警觉,此心之动机,差之毫厘,就失之千里!
敬请大家善把握心之动向,一心虔诚培养敬心、开发觉性。若会错意,误将原来端心、端身之旨,反变成加强身见,贪求自身,则末学罪过甚矣!
更新于:8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