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2023-02-11 学诚法师

每天傍晚,寺院里的僧人在念诵经文时会读到一句话: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这句话是提醒出家人:一天又过去了,自己如同处在浅水中的鱼儿一样,容易被飞鸟和渔民所捉;面对生死的无常,应当精进努力修行,不可懒惰荒废时光。

佛陀曾问弟子一个问题:人的生命中,自己能够把握的时间究竟有多长?有的弟子说50年,有的说30年,有的说10年、1年,甚至有人说短短几分钟,佛陀认为都不对。直到有弟子答道呼吸间,佛陀才给予肯定:出息不还则属后世,人命在呼吸之间耳!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曾多次让弟子们思考死亡。有人觉得这是佛陀让大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当死亡来临时好坦然面对。其实不完全如此。思考死亡不仅让我们珍惜活着的时光,更重要的是通过直面死亡,体会到无常。

佛教里强调的无常是指变化,世界上山河大地、万事万物,包括人的内心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不是以变化的形式而存在。对于我们而言,生死是最明显的一种无常。通过思考死亡体会无常,其目的是破常破除我们心中的常执。常执是什么呢?就是常常执著我们对某些人、某些事或某些境界特别喜欢或厌恶,就容易产生执著。

佛教里讲,痛苦的根源就是我们的执著,因为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外在的东西并不随着我们的意愿而保持不变,当变化出现,不遂我们的意,就产生了痛苦。比如开车外出,情绪容易随着路况的变化而起伏,不堵车时觉得高兴,堵车时就容易起烦恼。如果我们认为车多车少的变化正是无常的表现,是正常情况,堵车就不会扰乱心情。

遗憾的是,现代社会中忙忙碌碌的我们,很少有时间,也不太愿意思考人生的终点问题。美国医生努兰在他《外科医生手记:死亡的脸》一书中提到:我们想寻找一些方法来拒绝承认死亡的力量,以及逃避它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如果我们愿意思考生死,渐渐就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体会到死亡来临的不确定性。

当正视死亡这一重大的无常时,我们内心的常执慢慢会消融,从而坦然面对外在境界,不会有那么多的在意和比较。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是我们要去改善和超越的。这样我们就能放下包袱,内心会有越来越清晰的目标和强大的动力,去面对越来越多的问题,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前世虽有修持,现世又放逸,空留下无尽的遗憾 前世虽有修持,现世又放逸,空留下无尽的遗憾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放逸蹉跎时志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放逸蹉跎时志

自律管好自己,慎独切莫放逸 自律管好自己,慎独切莫放逸

人生短暂须自警,放逸懈怠生死径 人生短暂须自警,放逸懈怠生死径

慎勿于此十种对境犯淫 慎勿于此十种对境犯淫

达真堪布:怎样才算内心不散乱、不放逸? 达真堪布:怎样才算内心不散乱、不放逸?

达真堪布:怎样才算内心不散乱、不放逸 达真堪布:怎样才算内心不散乱、不放逸

在家菩萨如何修不放逸行? 在家菩萨如何修不放逸行?

心不放逸,名为苦行 心不放逸,名为苦行

修惭愧之心、不放逸心 修惭愧之心、不放逸心

修禅定(静虑)不放逸的方法 修禅定(静虑)不放逸的方法

佛与人生:灯云法师:安逸而不放逸,必能福寿绵长 佛与人生:灯云法师:安逸而不放逸,必能福寿绵长

不放逸行:随时随地检点身心 不放逸行:随时随地检点身心

摄心为戒,修不放逸! 摄心为戒,修不放逸!

正如法师《放逸能使生命堕落》

念无常,断烦恼

佛赞不放逸法 佛赞不放逸法

但念无常,甚勿放逸 但念无常,甚勿放逸

不能放逸 不能放逸

了解放逸的源头 了解放逸的源头

​界诠法师 :但念无常,当勤精进 ​界诠法师 :但念无常,当勤精进

第046集 戒为甘露道 放逸为死径 不贪则不死 失道为自丧 第046集 戒为甘露道 放逸为死径 不贪则不死 失道为自丧

认真修行莫放逸 认真修行莫放逸

放逸的祸害

不放逸如甘露妙药,可以解除违缘障碍 不放逸如甘露妙药,可以解除违缘障碍

暗钝愚痴人溺于放逸,智者不放逸如富人护宝 暗钝愚痴人溺于放逸,智者不放逸如富人护宝

不能为了懈怠放逸而取底限 不能为了懈怠放逸而取底限

对治懒惰放逸,精勤固道心 对治懒惰放逸,精勤固道心

应时时精进,切勿懈怠放逸 应时时精进,切勿懈怠放逸

疑根致懈怠,懈怠致放逸 疑根致懈怠,懈怠致放逸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三、佛教进取观的现代意义 慈航普度,和谐社会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三、佛教进取观的现代意义 慈航普度,和谐社会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三、佛教进取观的现代意义 增上科学,回归正法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三、佛教进取观的现代意义 增上科学,回归正法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三、佛教进取观的现代意义 提升修行,庄严国土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三、佛教进取观的现代意义 提升修行,庄严国土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三、佛教进取观的现代意义 践行环保,摄护生态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三、佛教进取观的现代意义 践行环保,摄护生态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公案觉悟,生死了脱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公案觉悟,生死了脱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1、为什么进取 人间佛教,利乐有情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1、为什么进取 人间佛教,利乐有情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识宝知道,断臂求法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识宝知道,断臂求法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3、佛教进取思想的特质 去妄存真,明心见性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3、佛教进取思想的特质 去妄存真,明心见性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解脱生死,淡然入灭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解脱生死,淡然入灭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无法可修,无果可证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无法可修,无果可证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勇猛精进,累世修行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勇猛精进,累世修行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2、怎样进取 八万法门,安心而入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2、怎样进取 八万法门,安心而入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自心是佛,即心即佛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自心是佛,即心即佛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3、佛教进取思想的特质 无智无得,入佛知见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3、佛教进取思想的特质 无智无得,入佛知见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东行传法,大乘根器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东行传法,大乘根器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豁然有悟,无住生心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豁然有悟,无住生心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2、怎样进取 善法善行,惭愧增进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2、怎样进取 善法善行,惭愧增进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2、怎样进取 忍隐精进,调伏身心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2、怎样进取 忍隐精进,调伏身心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拈花微笑,禅法心传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二、佛教的进取实践 拈花微笑,禅法心传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2、怎样进取 以戒为师,定慧双修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2、怎样进取 以戒为师,定慧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