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十八种僧物之齿木

2021-10-17 其他文章

齿木也称为杨枝,磨齿刮舌的木片,古代比丘常用的十八僧物之一,功能类似于现代的牙刷。

在古代,当比丘口臭时,佛陀允许他们通过咀嚼齿木清除口腔中的异味。对于比丘咀嚼齿木的缘由,《五分律》卷二十六云:有诸比丘,不嚼杨枝,口臭食不消。有诸比丘,与上座共语,恶其口臭,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应嚼杨枝,嚼杨枝,有五功德,消食、除冷热涎唾、善能别味、口不臭、眼明齿木除了清除口臭之外,还具有消食、除去口中涎唾、明目等多种功能。

嚼齿木之前,应当念诵必要经咒。永平道远禅师曰:嚼杨枝,先右手取杨枝,咒愿,可诵《严华经净行品》偈云:手执杨枝,当愿众生,心得正法,自然清净。及嚼,复诵偈云:晨嚼杨枝,当愿众生,得调伏牙,噬诸烦恼。

齿木的正确咀嚼方法是,先把齿木的一端缓慢地嚼碎,顺便把汁液咽到喉中。然后用嚼碎的一端,轻轻地摩擦牙齿。擦罢之后,再把齿木撕开,曲成弯月形状,刮除舌垢。对于齿木的咀嚼方法,《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记载:每日旦朝,须爵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漱清净,方行敬礼。若其不然,受礼礼他,悉皆得罪。

对于齿木的质料,戒律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如《五分律》卷二十六中记载,除了漆树、毒树、舍夷树、摩头树、菩提树等五种树不应嚼外,其余皆可嚼。不过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其他数目常有怪异之味,或者清除异味的效果不如杨枝好,因而僧人多采用杨枝作为齿木。《毗尼日用切要》云:今咸以柳条当杨枝。柳条垂下,乃小杨也。若无柳处,将何梳齿?须知一切木皆可梳齿,皆名齿木但取性和有苦味者嚼之,不独谓柳木一种。可见,比丘通常情况下用杨枝作齿木,没有杨枝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有苦味的树木取代。

对于齿木的尺寸,佛教律典中也有明确的规定。《五分律》卷二十七云:有诸比丘,作杨枝太长。佛言不应尔,极长听一穕手。有一比丘,嚼短杨枝,见佛恭敬,便吞咽之。佛威神令得无患。佛言不应尔,极短听长并五指,亦不应太粗太细。

对于齿木的长度,《四分律》卷五十三云:极短者长四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三云:此有三种,谓长中短。长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内名中。 《玄应音义》卷十五云:长者十二指,短者六指。《十诵律》谓六寸至一尺二寸间。总之,齿木不可过短,以防被吞下,但也不可太长,以免使用不方便。

咀嚼齿木应当注意场合和必要的礼仪。《五分律》卷二十七云:诸比丘不住一处嚼杨枝,处处污地,佛言:不应尔。有阿练若处,比丘往一处嚼杨枝。 有诸比丘用杨枝竟不洗,虫食而死,佛言:不应尔,用竟,净洗乃弃。有诸比丘乏杨枝,佛言:听截去已用处,余更畜用有一比丘以盛革屣囊盛杨枝,革屣粪污之,佛言:应更以余物盛。有诸比丘于温室、讲堂、食堂、作食处、和尚、阿者梨、上座前嚼杨枝,佛言:不应尔。有诸比丘病,和尚阿者梨上座看之,不敢于前嚼杨枝,佛言:病时听。佛陀规定比丘在嚼杨枝时,不应随地乱吐,可在无人之处咀嚼,也不可在井边咀嚼,以免污秽井水。用作咀嚼的杨枝要洗净,以免杨枝中有虫被误食。在大众场合,或者在和尚、师长面前,不应嚼杨枝,以免不恭敬。类似规定,如《百一羯磨》亦云:嚼杨枝须在屏处,不得显露及往还洁净处。或弃齿木,先以水洗,乃馨、、、或弹指警觉,方可弃之屏处。若其异者,得越发罪。

《南海寄归内法传》谈及嚼齿木的礼仪,也有明确的说明: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若也逼近尊人,宜将左手掩口,用罢繴破,屈而刮舌,或可别用铜铁作刮舌之菎,或取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许,一头纤细以剔断牙,屈而刮舌,勿令伤损。亦既用罢,即可俱洗,弃之屏处。凡弃齿木,若口中吐水,及以咦唾,皆须弹指经三,或时过两,如不而者,弃便有罪。

比丘咀嚼齿木有诸种功德利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甘露火唐经作无厌足章》云:嚼杨枝具功德者:一销宿食,二除痰廕,三解众毒,四去齿垢,五发口香,六能明目,七泽润咽喉,八唇无皴裂,九增益声气,十食不爽味。晨朝食后,皆嚼杨枝。诸苦辛物,以为齿木,细心用之,具如是德。佛陀在本经中明确指出,嚼齿木(杨枝)具有消食化痰,解毒去垢,明目润喉,香口益气,润唇正味等多种功德利益。

《十诵律》中也谈及嚼齿木的功德利益。律云:佛言:嚼杨枝有五利益: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风,四除热病,五除痰廕。复有五事利益:一除风,二除热,三别味,四能食,五眼明。齿木不仅是古代僧团中常用僧物,民间也被广泛采用,并且赋予齿木特殊的含义。古代印度、西域等请俗人参加宴席,首先赠送齿木给来客,表示诚恳邀请之意,兼表祝人健康。

更新于:2021-10-17 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