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生脱死的门径--八关斋戒

2021-08-15 圣严法师

第一节 什么是六斋日

八关斋戒,是俗人在每月的六斋日受持的。前面说过,阴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以及月底的最后两日,便是六斋日。

不非时食,是印度的内外道通行的,六斋日也是印度的内外道共同守持的。在此,我们必须明白,佛法与外道,在人天法的许多观念中,是可以相通的,外道虽不如佛法的深广博大,外道在人天法中所见境界,有许多在佛教是可以承认的。只要是对的,外道说了正法,虽为外道所说,仍应得到尊重,如果是不对的,佛子说了邪法,虽是佛子所说,还是不能采信,这也是佛教的伟大之处。

六斋日,梵语叫做逋沙他(Posadha)。这与佛教每半月布萨说戒的布萨,是同一义,意为长净,长养善法,清净梵行的意思,其实比丘半月布萨说戒,与六斋日的关系很深。如《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六:王舍城诸外道,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集一处呗诵,多得利养,眷属增长,尔时瓶沙王信佛法僧,往诣佛所佛言听诸比丘,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集一处呗诵说法。(大正二三六○三上,印度当时将一个月分为二月,称为白月与黑月,每月只有十五天,只有初一到十五,没有十六到三十)至於布萨,原因亦为王舍城诸外道梵志於月三时为集会,众人群来周旋,共为知友,供养饮食。佛劝瓶沙王制之,有比丘对白衣说经,白衣施食比丘等者,原为月二回,次第增为六斋八斋等。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八六二页)乃至增为十斋日的。可见比丘的半月布萨一回与八戒的半月布萨三回,是同出一个原因了。

那么,为什么要选这六天为斋日呢?

《大般若经》卷十二:六斋日,月八日、二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九日、十五日、三十日,诸天众会。(大正八三一○下)

《四天王经》:诸天斋日,伺人善恶,须弥山上即第二天,天帝名因,福德巍巍,典主四天,四天神王,即因四镇王也,各理一方。常以月八日遣使者下,案行天下,伺察帝王臣民、龙、鬼、 飞、虫支行、蠕动之类,心念、口言、身行善恶;十四日遣太子下;十五日四王自下;二十三日使者复下;二十九日太子复下; 三十日四王复自下。(大正一五一一八中)

《智度论》卷十三:问曰:何以故,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恶鬼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大正二五一六○上)

关於六斋日的由来,传说很多,各部经中,大同小异,《大智度论》所列最详,如有兴趣,可以参阅大正藏二十五册一六○页。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一:三十三天於白黑月,每常八日、若十四日、若十五日,集善法堂,称量世间,善恶多少。见造善者,便拥护之;见造恶者,即共嫌毁。(大正二七二一一下)

好了,我们不再多举了,其实,我们持斋戒的目的,不是怕天神来伺察善恶,不是怕疾病凶衰,也不是怕天神的嫌毁,而是为了种植出世之因。不过,每月之中,既有如此的六天,比较重要,所以佛陀也就选了这六天,作为八关斋戒的斋日。绝不是说,唯有此六天可作斋日,其余日子便不可作斋日;更不是说,只此六天应该持斋戒,其余的日子便不该作斋戒日。因为凡是受持斋戒,日日受持,日日均有功德,六斋之日仅持其中的一日,也有一日的功德。如果不持斋戒而反造恶业,六斋日作了固然得罪,平日作了,同样也要遭报。佛陀沿用印度外道所通行的六天,来劝在家弟子们受持斋戒,也是一种权巧方便。

第二节 怎样算是斋戒清净

八关斋戒,看来仅仅八条,要求受持清净,实也不太容易。身不作恶:不杀,不盗,不淫,不著香华蔓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 口不作恶:不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只要决心来做,是可能做得到的。至於要使意不念恶,那就很难了。最难控制的是妄念的纷纷涌现,并且不绝如缕,心志稍不集中,妄念便会趁隙而入,妄念之中,有善有恶有无记,善的不妨,无记亦无多损,恶念之来,念杀生、念偷盗、念淫欲、念妄语、念饮酒,乃至念非时食,只要一念生起,不论念过去,念未来,均为斋不清净,唯其若未涉及身口二业,仍不是破戒。

如果有人准备於明日受持八关斋戒,以为明日既不能行杀、行盗、行淫,乃至不能於非时而食了,便於今天故意放纵一番,这样的人,明日虽能受持斋戒清净,也是不算清净;或有人今天受持八关斋戒清净,却存意明天去行杀、行盗、行淫,乃至准备非时而食者,还是不算清净。持斋戒者,贵在心念出离世间,贵在放下五欲的束缚,如果心不清净,便是斋不清净,岂可怀著贪乐五欲之心,而来受持斋戒?

因此,佛在《优婆塞戒经》卷五中说:若欲受斋,先当敕语,遮先诸恶,乃得成就;若先不遮,辄便受斋者,不名得斋。(大正二四一○六三中)可见,受斋之先,不但先从身心清净而作准备,更要以口宣告他人,使得他人也知道我要受持斋戒了。

如何才能做到斋戒清净,藕益大师於《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的末后说:凡斋戒日,不得鞭打众生:不得身口作不威仪事不得起贪欲、嗔恚、烦恼等邪觉,更须修六念。以上四禁,若有犯者,虽不破斋戒,而斋戒不清净。(续藏一○六三七五D)

六斋日受了八关斋戒,为防妄念丛生,为增斋戒功德,最好的方法是专持六念:

一、念佛:佛为慈悲导师。念佛的法门,能除愚痴;念佛的实相,能除恶意;念佛的相好,能除怒习。

二、念法:法为诸佛之母。佛所说法,无量无边,但以三十七道品,能够逐层而上,完成修证之功,所以应念三十七道品,其内容是:

(一)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二)四正勤未生恶不生、已生恶灭除、未生善令生、已生善增长。

(三)四如意足欲(慕乐修持之法)、念(一心正住其境)、精进(修习不懈)、慧(思维心不散)。

(四)五根信(信於正道)、精进(勤求不息)、念(一心观想)、定(一心寂定)、慧(内性自照)。

(五)五力由五根而发生五种力量,破除五障;信力遮烦恼、进力除懈怠、念力破邪想,定力破妄想、慧力破一切邪外。

(六)七觉支念(思念修诸道法,而使定慧均等)、择法(以智简择法之真伪)、精进(以勇猛心、离邪行、行正法)、喜(心得善法,即生欢喜)、轻安(断除身心粗重,身心轻利安适)、定(心住一境)、行舍(舍诸妄谬、舍一切法)。

(七)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定、正念、正命。

三、念僧:僧是人天福田。根据《佛说斋经》的记载,此所谓念僧,是念的真实僧,或胜义僧,乃是证得四果与向四果的四双八辈的圣僧。但凡夫比丘僧,也应恭敬供养,此处所谓念,乃是念其功德,所以要念胜义真实僧,平日依止学习,仍当以持戒有素的世俗僧为主。因为梵语僧伽Sagha一字,意为和合众,或者单译为众。印度四人以上即为众,所以比丘比丘尼四人以上,可称为僧伽,俗人四人以上,也可称为僧伽,所以佛弟子共分七众乃至九众;所以阿含经有将归依僧译为归依众的,因此有人以为,既称归依众,就不必一定要归依出家人了。其实,凡立此一谬论者,已招大罪!因为佛陀从未说过归依僧者即是归依在家众的,处处都说是归依比丘僧。佛初成道,未度比丘,先度在家弟子,便令归依未来比丘僧,即是最大的明证。因有人误解了僧的定义,故此附带说明。

四、念天:天上长寿安乐。因为受持八关斋戒一天一夜,其功德却可感生欲界六天的果报,所以一心念念,生天的果报,长寿安乐。

五、念戒:持戒三业清净。八关斋戒,虽仅八条,然其戒力的范围,亦可大至无穷无极,持一杀戒,即可於一切众生分上得不杀的功德,余戒亦可类推准知;八戒的究竟,亦能具摄定共戒(由定而发,又称禅戒,由定力而自然不犯,故称定共戒)、道共戒(证得圣果阶登圣位,虽不受戒持戒,也能与戒相应而一往清净,故称道共戒)、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这是大乘菩萨戒的境域了)。因为五戒是一切戒的基础,八戒自也更是一切戒的基础了。故其功德大小,可以随人而异,以菩萨心持五戒,五戒即成大乘戒;为求人天福报持菩萨戒,菩萨戒也等於五戒了。

六、念施:普济一切贫穷。贫穷有三种:财产贫穷、修福修道的方法贫穷、做人处世的胆识贫穷。所以布施也有三种:财物布施、佛法布施、无畏布施。财物能使众生的物质生活改善,佛法能使众生的精神生活充足,无畏能使众生铁肩担道义,择善而从,勇猛直前。根据《智度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持戒之人不犯他人的财物,且以自己的财物施与他人,称为财施;能为他人说法,使之开悟得道,称为法施;一切众生皆有畏死之心,持戒之人无杀害之心,能使众生没有畏惧感,称为无畏施。(大正二五一六二中)

以上介绍了许多的名相,枯燥无味,对于初入佛门的人来说,的确是件困难的事,单把六念的内容分辨清楚,已经很不容易,再要一心一意地念此六念,那就更不容易了。不过,这是修持八关斋戒法门的一种规定,如能如法做到,自是好事,万一於一时之间用不上六念的工夫,改用持名念佛念菩萨的圣号,也可通融,比如小乘经中的念佛,那是念佛的功德相好,在弥陀宗中的念佛,却是专心持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了。如果再有方便法门,比如持咒、诵经、礼忏,那也可以。比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若未来世众生,於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能於是十斋日,对佛菩萨,诸贤圣像前,读是(地藏)经一遍,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当此居家,若长若幼,现在未来,百千岁中,永离恶趣。(大正一三、七八三中至下)我们看,十斋日是於六斋日之外,另加一日、十八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的四天,其余六天即是六斋日;十斋日可读诵地藏经,六斋日当亦可诵地藏经了。还有《药师经》中也说:受八分斋戒复应念彼(药师) 如来本愿功德,读诵此(药师)经,思惟其义,演说开示。(大正一四四○六下)由此也可证明,受持八戒之日,不唯可以诵经六斋日的由来,本为瓶沙王请佛於此六日说法的,已见前面徵引。

第三章 八关斋戒的条件与受法

第一节 唯有人类可受戒

《萨婆多毗尼毗沙》卷一中说:凡得波罗提木叉戒者,以五道而言,唯人道得戒。(大正二三五○九中)八戒也是波罗提木叉戒,故除人类而外,异类众生,上至天人也不得戒。又说:虽处处经中,说龙受斋法,以善心故,而受八斋,一日一夜得善心功德,不得斋也。(大正二三五○九下)又说:一、男、二、女、三、黄门、四、二根、四种人中,唯男、女得戒。(大正二三五○九下)也就是说,虽在人类之中,也只有生理正常的男人与女人,才能得戒。

第二节 犯五逆破净戒者不得戒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说:如是男女中,若杀父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僧轮(以上为五逆)、污比丘尼、贼住(非法而住僧中者)、越济人(为了生活非为佛法而出家者)、断善根,如是等人,尽不得戒。(大正二三五○九下)

《优婆塞五戒相经》中说:犯佛弟子净戒人者,虽然犯戒之罪,然后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大正二四九四三上)所谓净戒人是指守持不淫戒的人,如果他人坚持不淫戒,初次诱逼,与其行淫,便称破人净戒了。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以及受持八关斋戒日的优婆塞与优婆夷,均不得使之破戒,否则自己便永无求受任何佛戒的资格了。不过,通常均以破女尼的净戒为主,破男人的净戒,总不是寻常的。然在《十诵律》卷四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佛在舍卫国,有一婆罗门生女,面貌端正名曰妙光是女以先语沙门婆罗门:共我行欲!因缘故堕恶道,在彼国北方,生作淫龙。(大正二三二八七下至二八八上)这仅仅诱使沙门婆罗门与她行淫,尚未造成破他净戒的事实,她便因此而堕淫龙了!

第三节 受持的时限

关於受持八关斋戒的时限,各经论中,所说不一。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说:问曰:受八戒法,得二日、三日乃至十日,一时受不?答曰:佛本制一日一夜,不得过限。若有力能受,一日过已,次第更受,如是随力多少,不计日数也。(大正二三五○九上)又:问曰:若欲限受心昼日斋法,不受夜斋,得八斋不?若欲受夜斋,不受昼斋,得八斋不?答曰:不得。所以尔者,佛本听一日一夜斋法,以有定限,不可违也。(大正二三五○九上至中)这是说明八戒唯有一日一夜受,不得数日连受,也不得单受白天而不受夜间,或单受夜间而不受白天。虽在《根本部皮革事》中,亿耳於旷野见到单受日斋与单受夜斋的果报者,但在《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又接著解释道:有云:此是迦旃延欲度亿耳故,作变化感悟其心,非是实事。(大正二三五○九中)。

但在《成实论》中则说:有人言:此法但斋一日一夜。是事不然!随受多少戒,或可半日乃至一月,有何咎耶?(大正三二三○三下)

《药师经》中也说: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大正一四四○六中)又说为了供养药师如来:应先造立彼佛形像七日七夜,受八分斋戒。(大正一四四○六下)这是说八分斋戒,不一定要在六斋日受持,受持之际,可以或一年,或三月,或七日七夜,连续受持的。

不过,依照八戒的受戒文字来说,乃以一日一夜为准为常,为正为主,如果环境许可,最好是一日一夜受持,好在每月只有六次。如果环境不许可,或者发心连续受持,附近又没有能为受戒之师,为免每日往返之势,也不妨限年、限月、限数十日、限数日来受持。

第四节 求受的方式

《优婆塞戒经》卷五中说:如是(八)戒者,不得一时二人并受。(大正二四一○六三中)八戒只能一人一人地单独向八戒师求受,其中的原因,根据灵芝律师的解释是:不得多者,恐人参混,心不专一。泛论归戒,独受为佳,则心不他缘,法无通滥。今多众受,於理虽通,终成非便。(《行事钞资持记》卷三九,大正四○四○七下,续藏七○四六A)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说:夫受斋法,必从他受。於何人边受?(出家)五众边。(大正二三五○九上)《优婆塞戒经》卷五也说:不得佛像边受,要当从人。(大正二四一 ○六三上至中)可见,八戒应向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前求受。但在《成实论》及《智度论》中,又许可自誓受。《成实论》中说:若无人时,但心念口言:我持八戒。(大正三二三○三下)不过自誓受也是有条件的,比如《梵网》菩萨戒,可以自誓受,唯其应在: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而要见好相(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大正二四一○○六下)如果不是没有能授八戒的出家五众的情形之下,当然还是向出家五众,求受八戒的好。

受八戒,可往寺院中求受,也可在自家中请八戒师来授。藕益大师则说:优婆塞受斋,就寺为便,优婆夷受斋,就家为便。(续藏一○六三七五C)男人去寺院,女人则在家。但此没有硬性规定,唯视实际情况,随缘求受八戒就好了。

第五节 斋日的准备

八戒虽以六斋日为常经,但逢佛菩萨诞日,自己的生日,父母的死亡日,或为六亲眷属作诸功德之日,以及一切纪念、怀恩、修福、祈祷之日,均应酌情受持八戒。儒家每逢祭祀大典,也有斋戒沐浴的准备工夫,如《礼记》〈曲礼〉说:斋戒以告鬼神。《孟子》〈离娄〉也有: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不过,儒家斋戒的意义,虽可与佛教相通,其内容则不同。

受持八戒之前,身口意三业,即应清净下来,故於《增一阿含经》中说:我今忏悔,不自覆藏,依戒法成其戒行,八关如来斋法。(大正二六二五中)又如《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若人欲受八斋,先恣情女色,或作音乐,或贪饮啖,种种戏笑,如是等放逸事,尽心作已而后受斋,不问中前中后,尽不得斋;若本无心受斋,而作种种放逸事,后遇善知识,即受斋者,不问中前中后,一切得斋;若欲受斋,而以事难自碍,不得自在,事难解已而受斋者,不问中前中后,一切得斋。(大正二三五 ○九上)

上文所言的中前中后,应予说明:八关斋戒的求受时间,应以持斋日的清晨为正规,最少也该是在中午以前,今日的泰国,就是在中前受的:每逢佛日和星期天,早晨七八点钟,就有很多男女佛教信徒,手里拿著鲜花香烛,和私人简单用的东西,陆续来到佛寺做早课与听僧人说法说法之前,先为信徒们说三归五戒信徒中也有受八关斋戒的受五戒与受八关斋戒,是同在一起的,不过当僧人宣说到第六、七、八戒时,受五戒的人不用答持。(净海法师《泰僧安居记》,《海潮音》四三卷三月号)但如遇到逆缘阻碍,只需心念受斋,延迟到中午以后再补行求受,也是可以的。如《俱舍论》中也说:我恒於月八日等必当受此近住律仪(即八关斋戒),若旦有碍缘,斋竟,亦得受。(大正二九七五上)

第六节 如何纳受戒体

有关八关斋戒的内容及其要求,介绍至此,大致已经完备了,现在再来介绍纳受戒体的方法。

本来,三归、五戒、八戒,说戒受戒,都是很简单的,只要准备的工夫做够了,受时就很容易。但在中国的大寺院中,一切讲究排场,所以读体大师,也为八戒的传授,编了一篇〈授八戒正范〉,共分八节仪式,其纲目如下:

一、敷座请师由引礼师领导迎请和尚升座

二、开导略示八戒的意义及持斋的方法。

三、请圣迎请佛法僧及护法龙天。

四、忏悔忏除往昔恶业,忏断未来恶业。

五、受归以三归纳戒体。

六、宣戒相宣说八戒戒相条文。

七、发愿发愿以此功德,摄取一切众生之恶,使成无上菩提,同在弥勒

的龙华三会,了生死,化有情,生极乐。

八、劝嘱回向说明八戒的受持功德,并劝以此功德,回向一切众生。

此一〈授八戒正范〉,虽然很好,做起来的场面也很隆重庄严,但是所需时间较长,受戒之时,除了授戒师,还要引礼师,戒师若非住持方丈,行来颇为不易。

因此,弘一大师曾经根据《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录编一篇〈受八关斋戒法〉,现在照抄介绍如下:

归命一切佛,惟愿一切佛菩萨众,摄受於我。

我今归命胜菩提,最上清净佛法众。

我发广大菩提心,自他利益皆成就。

忏除一切不善业,随喜无边功德蕴。

先当不食一日中(案即一日夜中过午不食),后修八种功德法。(以上三说)

我名某甲,唯愿阿舍梨摄受於我,我从今时,发净信心,乃至坐菩提场,成等正觉,誓归依佛,二足胜尊;誓归依法,离欲胜尊;誓归依僧,调伏胜尊。如是三宝,是所归趣。(以上三说)

我某甲净信优婆塞(案受八戒者,正属在家二众,亦兼通於出家诸众,如《药师经》中所明。此文且据在家者言,故云优婆塞,若出家者,随宜称之),唯愿阿舍梨,忆持护念,我从今日今时,发起净心,乃至过是夜分,讫於明旦日初出时,於其中间,奉持八戒。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非时食,七、不华蔓庄严其身及歌舞戏等,八、不坐卧高广大床。我今舍离如是等事,誓愿不舍清净,禁戒八种功德。(以上三说)

我持戒行,庄严其心,令心喜悦;广修一切,相应胜行;求成佛果,究竟圆满。(一说)又诵伽陀颂曰:

我发无二最上心,为诸众生不请友。

胜菩提行善所行,成佛世间广利益。

愿我乘是善业故,此世不久成正觉。

说法饶益於世间,解脱众生三有苦。

以上文中的案语,均系弘一大师原文。唯其主张出家诸众亦持八戒者,必须加以说明:根据律制要求,八戒乃是沙弥十戒的前九戒,只要受了沙弥戒,就已终身须持八戒,至於比丘戒,更不用说,已经包括了八戒,所以,出家诸众,乃自然而然是终身受持八戒的。但是,弘一大师之所以说出家诸众也当受八戒者,正因今世的出家诸众,殊少依律而行。多数出家人,别说比丘戒或沙弥戒,连八戒也未能受持啊!

现在再录《在家律要广集》卷四中的〈受八关斋法〉如下,用供参考(续藏一○六三八○A至B):

先应教受三归法: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

次应教受斋戒法:

我某甲若身业不善,若口业不善,若意业不善:贪欲、嗔恚、愚痴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诚心忏悔,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受行八戒。

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

如诸佛尽寿不偷盗,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盗。

如诸佛尽寿不淫欲,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欲。

如诸佛尽寿不妄语,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

如诸佛尽寿不饮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饮酒。

如诸佛尽寿不著香华蔓,不香涂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华蔓,不香涂身。

如诸佛尽寿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

如诸佛尽寿不坐高广大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广大床。

如诸佛尽寿不非时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时食。

我今以此八关斋戒功德,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普与众生,同生净土。(如果各人自有愿求,均可加入回向)

这篇〈受八关斋法〉,似较弘一大师根据《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所录编的还要简要,三五分钟之内,就可把这堂受八戒的佛事做好。并且这是将八戒与一斋,分列为九条,称为斋戒法而不称斋戒法。其实,用斋戒二字,是受儒家斋戒以告鬼神及斋戒沐浴的影响,依照八斋戒的次序言,应该称为斋戒而非斋戒。所以笔者本篇行文均用斋戒,徵引他文者,则随文而录。或也有人以为,八戒以斋为体,称为斋戒,那也不无道理。

另有此处是如诸佛受持斋戒,在《中阿含》〈持斋经〉中,则是比照阿罗诃受持的。

第四章 受了八关斋戒以后

第一节 舍 戒

本来,八关斋戒的受持,仅仅一日一夜,故也无所谓舍戒,既然受了,就不该舍戒,也用不著舍戒的。但是为防万一,在《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也有舍八戒的许可:若受斋已,欲舍斋者,不必要从五众而舍斋也,若欲食时,趣语一人,斋即舍。(大正二三五○九中)也就是说:如因逆缘,或因烦恼,或以饥饿难忍时,只要向一个懂事懂话的人一说,便算舍斋。在《义钞》中也说:若有染心,净欲犯戒,宁可舍已为之,后还忏悔亦得。五戒十戒同此。这是说:不能守持,应舍戒,以后要受,忏悔之后,仍得再受。

第二节 称 呼

前面说过,八戒是七众戒之外的顿立戒,受了三归五戒的人,可以加受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未受三归五戒的人,同样可以求受八关斋戒。但是,这有一个称呼上的问题:受了三归五戒的人,称为优婆塞(近事男亲近三宝承事三宝)与优婆夷(近事女),加受了八戒,乃至菩萨戒者,仍然称为优婆塞与优婆夷。如果不受三归五戒而仅於斋日受八戒者,称为什么呢?《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将这称为中间人,也就是说,受持斋戒之日,称为优婆塞优婆夷,平日则不名之为优婆塞与优婆夷了。

又有将受了八戒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住男与近住女的,这是说:八关斋戒是出世正因,出世的究竟(不是菩萨道的究竟)则是阿罗汉果,所谓近住,是指所住境地接近阿罗汉,或者是指亲近阿罗汉而住,因其心乐於出离世间,故又较近事优胜了一层。如《婆沙论》中说:受八斋戒,近阿罗汉住,故名近住。(大正二七六四八下)《毗婆沙论卷》一二四:问何故此律仪名为近住,答近阿罗汉住故名近住。实际上也应如此,通常受八戒的人,多半是先受了三归五戒的人,不受三归五戒,单受八关斋戒,那是很少有的。

第三节 功 德

受持八关斋戒,虽仅一日一夜,如能受持清净,其功德之大,乃是不可限量的。

《佛说斋经》中说:奉持八戒,习五思念(即六念),为佛法斋,与天参德,灭恶与善,后生天上,终得泥洹。(大正一九一一下)受持八戒,虽生天上,必将泥洹(即涅),而得了生脱死,这是多大的功德果报了!

《优婆塞戒经》卷五中说:受八戒者,除五逆罪,除一切罪,悉皆消灭。又说:若能如是清净,受持八斋戒者,是人则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又说: 弥勒出时,百年受斋,不如我(释尊)世一日一夜。又说:善男子!是八斋戒,即是庄严无上菩提之璎珞也。(大正二四一○六三中)

《阿含经》中说:若於六斋日,奉持八戒一日一夜,福不可计。(参照大正二六二五下至六二六上)

《涅盘经》中记载一个广额屠夫,於日日中,杀无量羊,后遇见舍利弗,即发心受八戒,经一日一夜,命终得生天上。(大正一二四七九中)

《菩萨处胎经》中说:八关斋者,诸佛父母。(大正一二一○五二上)

第四节 普劝受持八关斋戒

受持八关斋戒,既有这样大的功德,八关斋戒要求虽严,但也未必不能如法做到。我人学佛的目的,绝对多数是希望出离生死的,但於在家弟子,若不种下出世之因,殊难获致出世之果。同时,受了五戒的人,再持每月六日的八戒,也不是一桩多大的难事,一月之中,仅六天不吃晚饭(过中午不食),那是容易做到的事,八斋戒中,主要是在此条下非时食的斋戒;这条守了,其他八戒比守五戒是困难不了多少的。

所以大陆的在家弟子,受八戒的很多,在南传国家受八戒的则更普遍。在今日的台湾以及海外,受八戒的风气很低,即使有些人受,也是不够如法。因此,我很希望提倡这一受八戒的风气,故而不厌其烦地广徵博引,写了这篇文字。但愿读了这篇文字的人,能够响应并促成这一受持的风气。同时弘一大师也说:若嫌每月六日太多,可减至一日或两日,亦无不可。(《律学要略》)

这也正如《优婆塞戒经》中所说:如是斋者,既是易作,而能获得无量功德;若有易作而不作者,是名放逸!(大正二四一○六三中)

更新于:2021-08-15 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