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恒志居士: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十四、书信集续编

2020-08-13 徐恒志居士

十四、书信集续编

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二则)答牧牛老人(魏鸿勋老居士)复南京某居士答连云港王凤城居士答青岛金慨夫居士答保定刘建才、明慧两位居士答辽宁宋世春居士答讷河郭元禄居士答李开宇居士答觉融法师答乘一法师答西安刘志强居士答鹤壁妙悟居士答鹤壁智俊居士答李建伟居士

***************************

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二则)

问一:显教说成佛须三大阿僧祇,而密教说即身成佛,其异同处何在?凡夫慧照观心,有即身成佛之可能否?

答一:密教外,禅宗亦言即身成佛,华严宗亦言三生成佛,此皆大乘教之一部分。禅宗自法身言,悟法身即成佛;密宗自身修成幻化身,即成化身佛。至于说凡夫如何即生成佛,可用禅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用密宗先修幻身成佛;或用修净土法,临命终时往生净土不退,第二生亦即成佛。但禅宗、密宗即生成佛,均非报身成佛,报身要修因感果,则净土宗二生、华严三生为极速,常途则三阿僧祗劫乃成佛也。

问二:观心功夫得力,八识中根本习气翻动时,每至心疲力竭,当如何降之?以何方便乃能断尽一切烦恼,入自在无碍境?

答二:观心功夫,于八识亦有熏种起现关系,然以第六识为主。由第六识如逆水行舟,回光返照,予影响于第七、八识,转变其无始习气,故颇费力。惟有返观穷察,久久行之,透过第七识之障碍关头,始能永久观照。欲透过第七识,须至第六识转变妙观察智后,平等性智始可现前。以此第六识、第七识无分别智力久久行之,则八识方可得习气渐净。故先修止观,观照心性;次用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之无分别智;至第八地,乃能断一切烦恼,达自在无碍境。 (程心勉记)(见《海刊》二十六卷十期)

(附注)自「答姚际虞问」至此,皆「答问选录」中分出。

[选自《太虚大师全书·第17编·20酬对·2答问·66答徐恒志问二则》]

答牧牛老人(魏鸿勋老居士)

鸿老大德长者法座:

五月二十日手教拜悉。此次辱蒙枉顾寒舍,畅叙所怀,深感您老仁厚慈祥,虚怀若谷,令人有高山仰止之赞叹。所赐佳作《心经体会》[后定名《心经蠡测》,编者注]过去油印本上亦曾拜读,此次又得重印本,启我茅塞,其乐何如。不料展阅未及一半,适有外地道友来访,欲得此书,不敢悭法,乃送之。敬启长者逢便时,再赐寄一册,以便学习为感,总觉长者所发挥,是以心地法眼,洞察一切,融通儒佛,学有所本,诚修持之良导,度生之宝筏也。

仁者慈悲心切,承元音上人之嘱,结缘灌顶,已达二十余人,此实为无上胜缘。虽凡夫往往迷执较重,般若妙慧,闭而不启,但众生夙世善因,不可思议,安知其中无一闻千悟、触动夙种,而如无相法门者。仁者今承上师允许,又因夙根猛利,而豁开正眼,明悟心性,得以传授正法,济度群盲,以正畅佛之本怀,无相功德,何可思议哉。

您老今夏于传授心密以外,另辟蹊径,教人以一句万德洪名,摄持自心,正是以妄破妄,达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实为一般人所容易接受,既有事亦有理,何以故?是心作佛(观佛、念佛),即是“始觉”,念念既久,自然任运进道,由有念入无念,从凡心转佛心。“始觉”有功,“本觉”方显,始本合一,则能所双忘,而寂照现前矣。至此禅净不二,即佛即净,而入非禅非净,心密所证,当亦不外乎斯。惜乎世人往往执指为月,门户见深,争论胜劣,舍本逐末,实可一慨。

此外凡修心密,已能由体启用,觉照现前,亦可觉照中,提起一句洪名,即观即念,观念合一,心佛一如,逐步可以做到“恰恰念佛时,恰恰无佛念,无佛恰恰念,当念恰恰无”也,即证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之境也。利根之人至此必能恍然,禅净无不圆融无碍,而证入自在之境。以上摸象之说,苏荛之呈,敬乞慈悲教正之,不胜企盼。草叩

福德庄严

后学 徐恒志 顶礼

又凡不能承受二小时修持心密或般若根性尚未成熟者,也可先以观世音菩萨“六字大明咒修法”接引之,以打好修心密之基础,时短印少(只做大莲花手印),一般人容易接受,谨呈长者参考。

复南京某居士

某某仁者:

6月9日来信收悉。细阅来信,觉仁者宿根甚深,故能发起大愿,愿以科学弘扬佛法,并度脱一切苦恼众生,不胜赞叹!若非夙慧,要信佛、念佛也很不易,何况发此无上大愿。尚希善自珍摄,奋发向上,自强不息,自度度人,庶不至于虚度一生。

修法时,发生“心烦异常”、“火气小升”或昏沉嗜睡,这些都是用功中的常有现象。正因我们无始以来,第八识中含藏无量善善恶恶种子,在功夫迫逼下,便都翻腾出来,这是好处,而非坏处,譬如治病,不经过一番吐、泻、汗的过程,病邪便不易驱除。故《四十二章经》说:“夫为道者,如一人与万人敌。”故修心人在烦恼、习气翻动时,要坚毅勇猛,常常与自己脾气奋斗,常常与自己逆,一切时返观自己的心念,幻生幻灭,既不执著,随之流浪,也不必著意息灭,因妄念本空,原是无可遣除的,只要回光返照,知道它是本空,妄念便于不知不觉中消失。《金刚经》说:“凡所有相(心理现象、物质现象等)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本性、觉性)。”以上是用功中的第一步,无论修什么法,都要达到、掌握这个总的要求。

经过修法(或静坐观心、或持咒结印……),并常与习气奋斗后,经过一定时间,定慧力便逐步增强,当依此定力和慧力继续澄清妄念,到功行纯熟,便能出现前后际断(前念已灭、后念未起)时的一番光景,紧紧体验此光景究是什么?!切要、切要。这是第二步。

到自见湛寂灵明之本性后,正好从悟起修,于一切人事、烦恼中锻炼打磨,无明愈消,本性愈显。从此广修六度万行,一一消归自性,《金刚经》所谓:“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你对“明心见性,已有决定之信念。”故今谈此简明之法,祈耐心行之。拙著《学佛是怎么一回事》的“观心”一节以及《静坐入门》中“关于观心”一节,均可参阅。心中心法,有精力时可继续修,一切身心变化,不予理睬,每日只要修二小时(以二小时为一座,不必修三小时)。[涉及修法仪轨程序内容,此处略。编者注] 心中心法如不能坚持,暂放一下,也不妨,待体力好一些再来。又修时切勿坐三小时。不修法时,刻刻观心、

时时觉照,一样可以息妄想,见自性。无有定法,总在契机。

迷闷、恶梦、遗精与夙业和杂念有关,得定后,这些现象可逐步改善,不必忧虑。今后若有问题,可通信联系,以补未前来能面谈之不足,好吗?李老师[元音老人,编者注]近来会面,因彼此都很忙,外地有多处请他,可

能已赴外地。复颂健康快乐。

愚 徐恒志谨启6月13日

某某仁者:

6月21日函悉。众生根机不同,故修法也自有异。读来书,知你般若根性甚厚,能与观心相应这是好事。当知观心即能见性,即能启发般若,而般若为诸佛之母,可见观心之重要。故经云:“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现仁者从实践中,自觉观心之法,甚为相应,则请一门深入,直下观照自己心念,当照见自己心念、意识时,不去理它,既不随逐它,也不息灭它,只要时时回光返照,要知妄心本空,由于觉照在前,便能自然化于无形。一面常常与自己逆,处处与自己过不去,于一切有障碍中忍得过,即此便是进步,久久便能心无挂碍,而渐入于光明自在之境矣。故《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常常用功观照,妄念由少而空,便出现寂而照、照而寂境界,此境界即吾人之本来面目。但不能有心求之,功到自现耳。若无相真心现前,则自然具足万法,与一切法不二,因一切法皆是佛法。且无相是体,无不相是用,从体起用,用还归体,体用不二,理事不二,故念佛、持咒等等,非不可用,但当以观心为主,其他为助。目前以一念万年修去,甚要甚要。其他一律暂放,今后自可由一门而会入普门也。《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观心即持咒,《心经》说:“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但若初步观心,尚无把握时,则可“持咒观咒(即观心)”精勤行之,不久自能即念即观,观念不二,则体用如如矣。拙著《学佛是怎么一回事》有二段观心文字,(第二段在《怎样实践佛法》文中,只要看前面一小段)。另在《静坐入门》中也有一段《关于观心》可参阅。祝康乐。

恒志6月28日

答连云港王凤城居士

智诚仁者:

上次信中所问“ [囫—勿(口)+力]”字问题,我忘记回答您,今特函告:“ [囫—勿(口)+力]”的一声,是禅宗形容开悟的境界,念做“忽”,字典上没有,其意是力从内发,促使明白。若人参究力竭,豁然开朗,明白不生不灭的本地风光,形容这一境况,叫做 [囫—勿(口)+力]地一声,实际上并无声音,是一种形容词。迷者以为有声可求,则误会了。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谨此奉函。顺祝暑安。

愚朽 恒志 合十2001年 7月 21日

智诚仁者慧鉴:

7月25日函收悉。畅谈心曲,志诚恳切,令人读后十分感动!我辈得能相见,亦是一种难得因缘。

心中心法虽是得定开慧,明心见性之妙法,但人根性不同,很难人人当机,亦难人人都学,一般说来夙世根深,慧根猛利,通达第一义谛者,于此法特别相宜。仁者天性仁厚,能发慈悲救世之菩提心,故能幸遇大法,死心塌地。此法三密同修,无相无住,时间又长,故得定开慧有一定的把握,至于修法期间,习气翻动,这是好事,把垃圾打扫出门,正是难得。所说:“修法平平淡淡,是有咒在,当咒没有了后,仍能听见外边声音”。当知外面声音听见时,心念仍寂然不动,此时正是所谓“了了分明”。故一念不生是定,了了分明是慧,一直依法修持,此种境界将随时现前,但不要着意追求。

上空一声爆炸,不是见性,这是心理上的统一集中影响到脑部和生理的变化,但也是业障消落现象。凡修坐到万物化空,寂然不动,但又是灵知不昧,不断见闻,非同木石,正当此时,即是自性的本来面目、本来风光,但都是出于自然,水到渠成,不能硬求,求亦无用。

《金刚经》、《坛经》、《圆觉经》……都是与见性有关的书。《金刚经》的“此法无实无虚”,此法即真如之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是“无实”;“于法不说断灭相”、“一切法皆是佛法”,故是“无虚”。此经句,说自心实相,若能边修边读,理事不二,必能迅速体会,亲见自性。所说,仁者能“心空悠悠,不藏一物,宽宽坦坦,现现成成,轻松自在。”这正是道人榜样,所谓“平常心就是道”。如此下去,宁不庆快平生乎!

念佛之人,虽很用功,然依然分别痛苦,原因是妄想执着没有化除,处处随境流转不能做主,也是力量没有用在刀口上的一种表现。连云港人对心密虽闻似未闻,但目前修此法的人很多,且有专门寺院修心中心法(在富阳、乐清县一带),但可惜善知识太少,接引无人,无从问津,实太可惜。至于出家人,不重视在家人,这是各人因缘关系,不足为怪。且佛有四众弟子,在家二众,也可能成为佛法接班人,如维摩诘、庞居士、傅大士都是在家人,何得轻视之?至于成就的人少,乃末法时代现象,故净土法门是目前带业往生唯一办法。

法运所关,一言难尽,但元音老人说过“有道自弘”,吾人正不必过虑耳,反正机缘凑合,大法宏开。但目前见性的人毕竟不多,是在各人的福德因缘。

关于坐中似昏非昏现象,仍持咒、结印,是定相初现,所以不觉时间漫长。继续持咒自然渐入“念而无念,心空气闲”境界。

天热草草奉复。顺祝夏健。

愚朽 恒志 合十2001年7月28日

智诚仁者道席:

接电话知前复书已收,甚好!所告噩梦,虽属虚幻,但有时有所感则有所应,况已有令弟之应验,故劝至诚念观音大士圣号,仰仗大士之力消除夙障,逢凶化吉,亦请令弟恳求祈求,当获大士悲心护佑也。

奉上近写随笔一篇,计六十余项,谨供仁者参考,祈收。顺祝净乐。

愚朽 恒志 合十2001年8月6日

智诚仁者慧席:

手书敬复如下:

1、上座有时昏沉,有时清明,亦有疼痛、出汗、头疼等等现象,都是必然现象,主要是打通气血及生理变化,一味不理,逐步诸症状自退。故现能平淡,而不烦不急。

2、“粘即是执”。凡事放不下,纠缠不清,即是执着,亦即是粘,故佛法重在解粘去缚。

3、“心无染著”即是离念,亦是心无挂碍。一有念起,即随境流转,故流浪和无染著,正好相反,因不染著,即不流浪也。故学佛以处处作得主为主要,流浪失主,自心颠倒,实为世间第一等苦人。

4、佛性尽虚空,遍法界,正像电磁波,无处不遍。若觉得太广了,仍是凡人情见,当知真如无时间相、空间相,时间、空间莫非是人的妄想所现,此即“唯识”境界。佛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超情离见,不能以凡情卜度衡量。《楞严经》说:“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可见非凡情所测。仁者能理解更好,若不能理解,但勤于修证,自能有亲见实相,广大不可思议之一日。

5、所谓打成一片,一方面与佛菩萨的法身打成一片,即菩提心中接佛光;一方面,不断清除无始习染,使自性功夫逐步打成一片。想到一切皆幻,便浑身轻松,便说明一切唯心造。能时时警惕,保持无念状态,亦是打成一片的重要功夫。至于举心动念,《地藏经》云:“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故一念之微,便可影响吉凶祸福,乃至命运造化。“本来现现成成,一思便执着了” ,说得很好,但现现成成仍需观照,不是放任自流。

6、“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故万念放下,则灵明觉性自然出现,不加思索而随缘应付,此即灵知,一着意识,便又不是。总之不藏一物,放下又放下,做到寂寂而惺惺,便是最大受用处。

7、10月1日放假,能来甚欢迎,一切看因缘,《随笔》上篇,即在《般若花》的第一篇,现在是下篇,相隔半个世纪,真是生命流逝,一切无常!

8、心空即妄想转为清净心,亦即真如,“气闲”即是“心平气和”的气,心能空则气自和、自闲,能应付一切而行所无事了。

9、思想二心所是大脑所起的作用,故多用脑便觉头膨胀,妄想少便头脑清净,脑神经是意识、思想的工具,从《般若花》中“释心”一节有说明,请参考。

10、无分别即寂静,有是非、人我,长短、高下、远近等,都是凡夫分别心。当万念放下心不分别时,灵知不昧、灵光独耀时,即是佛的境界。可惜凡夫觉而不常,故要多修,以臻圆满。

11、仁者已坐342座,请埋头苦干,不问收获,但事耕耘,时机成熟自然打成一片。水到渠成,有信心是重要一着,本来是佛性,决定可成佛,切勿狐疑。

12、寂照现前,便是灵光独耀,便是灵知不昧。是否寂照,看是否安定不动而观照分明,若无想定,断灭空,则不一定是“寂照”,定慧功深,自能了了自知!祝早证菩提。

愚朽 恒志 合十2001年9月3日

凤城仁者道席:

函悉,兹复如下:

一、“说来说去就这么点事”,这事就是“明心见性”,也就是亲证实相——证见不生不灭的真实相。

二、“观心”,观即是看,心即是念头,“观心”就是“看念头”,时时放下一切,回头返看自己的生灭妄心,不取(不随之流浪),不舍(也不着意舍掉),逐步自能息妄显真,得大受用。

三、仁者已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切勿执着于境。红光、黄光混在一起感觉达到高峰,都是好事,但不宜粘着,有时也是气血打通的现象。总之,不理不著、不喜不惊,逐步犹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才好。

四、心无挂碍,和习气彻底决裂,是大事因缘,但愿仁者毕竟成就大事,彻证光寿无量之妙性。

五、知已调换工作,这是你的福报。能“随缘自在”,颠沛、遂顺,无不圆通。但视仁者继续努力,功夫没有止境啊!

六、仁者所施,当全部投入印书中,为仁者培福增慧,顺告,不一一。敬祝

光寿无量!(觉哉问好)

愚朽 恒志 合十2001年10月24日

智诚仁者慧席:

11月20日书敬阅。

一、仁者不畏艰巨,埋头前闯,于第一义谛之真理,逐步深入体会,因而能不动不摇,不喜不惊,祈将亲见实相,庆快平生。此都是福德因缘使然,不可多得!

二、观心之法,初观之人,所观之念是妄境,而能观者也是妄心,逐步深入,具足定慧力量,则妄境脱落,而能观之妄心,也随之俱化,入于空寂灵明之境,此时便以初步能观妄心为境,转能为所,而以般若智慧为能观,长期寂而照,照而寂,便自然进入为所观之境,能所双忘的寂照境界——既无能所,则寂照同时,任运彻见本来圆明之体性,即谓之明心见性,故天台宗讲观,能观、所观有二重“能所”,仁者不妨知其理趣,在实修时不必作如此分别,以免反而心不能定,所谓“行起解绝”。

三、“惺惺寂寂”,即是如来境界,但有粗细不同,《金刚经》所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不但如此,此时举手低头、穿衣吃饭、迎宾送客都是佛法,因都不离自性之运作。但凡夫遇事即粘,处处挂碍,圣人不粘不著,自在无碍,故粘与不粘,实是凡圣的分界处。

四、惺惺寂寂时,心无挂碍,岂不庆快平生!那时一身轻松,可以延寿、增福。由得定而开慧,由开慧而除苦,由除苦而自在,所以依法修持的人,是世间第一等福人。

俞誉万居士说“三皈依”问题很好。吾人虽皈自性三宝,但僧为三宝之一,举行三皈仪式后,才算是名实相符的佛弟子。当然,若仁者尚未皈依,且待以后因缘。先皈依自性三宝,也是很重要的,每天做功课、打坐、念四皈依后,实际上也是皈依。不过佛法讲“理事不二”,事相与理性一致,今后遇机缘皈依一下,必将更为圆满。某十余岁时就到那时的佛教青年会活动,修持四十余年,确是一位难得的善知识。

五、座上境界,不管是光是佛、是色是声,不理不著,为第一妙法,古人所谓“魔来魔斩,佛来佛斩” ,《楞严经》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凡修行人,故须注意及之。

六,烦恼本空、本幻,世人着于尘境,看不破,放不下,故名曰迷,所谓“无事生非”,也叫“庸人自扰”。仁者今能,有空就恢复观照,正念分明,如如不动,是人生最大的受用。禅宗行人常常是“饥来吃饭困来眠” ,正是“无心于事,于事无心”的境界,平平常常,自由自在,以至了脱生死,成就佛道。

七,“不见本性,誓不罢休。”好一个有志气的人!有志者事竟成,何况您本来是佛,六祖说:“更莫狐疑” !508座,莫非是见性的手段,实际上穿衣吃饭,举足下足,尽是般若放光,古人云:“青青翠竹,尽是般若;郁郁黄花,无非法身。”乃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性相双运、理事不二。

八、挂电话的是我儿媳妇,即觉哉的爱人。内人已于三年前往生,生前亦是一位修心的人。修心本来无修,又何妨照修,不以有心修,不以无心修,名曰“修心”。惟愿心心相印,同趋菩提。觉哉向仁者问好,祝愿吉祥如意。

愚朽 恒志 合十2001年11月27日

智诚仁者:

随函简复,祈慧照:

1、不但持咒是妙用,凡举手低头,迎宾送客,穿衣吃饭,都是妙用。所以修行到家,全波成水,全水即波,烦恼即菩提,妄想即妙用,至此则体用、真妄、多少……都是不二,六祖所谓:“佛法是不二之法”就指此境界。

2、迷时意识是坏东西,悟时意识是自性起用,故三祖说:“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3、“什么都没有了,就是妙明真心”。六祖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大悟。“应无所住”就是“什么都没有”;“ 而生其心”就是妙明真心,故此语为《金刚经》的“要眼”。

4、本性并不神秘,本来清净,本来如此,这是您用功修法的成就,否则要明心见性,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迷时,“踏破铁鞋无觅处”;悟时,“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5、“妄想就是妙用”,因念而无住故,有住即成凡夫,所以要“用而不著”。弥勒菩萨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

6、“观心”是从观妄想下手,到妄想不起,仍观照分明,即曰是“妙用”,也即《心经》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见”。

7、“明心见性”是得体,“起用观照”是启用,即体即用,即用即体,体用不二。但体用也不一,故是亦不一不异,空有、性相、事理……都如此。

8、“佛法无多子”,迷时无处寻觅,悟时拈来就是,说简单也不简单,说复杂也不复杂。古人云:“但复本来性,更无一法新”。真的是这么明了而简单。但您也坐了600座,经1200小时的努力,才有今天,岂是容易得来的!即悟自心,悟后起修,正有事做,切莫怀疑。

9、既无分别,也想也写,不是妙用,是什么?不但如此,《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正是此意。

10、仁者既明本来,正需悟后起修,在种种事境上(六尘、五欲、三毒)磨练,勿得少为足,则成佛有份矣。修心过程,大都是妄念由多到少,由粗到细。诸佛、菩萨无明断故,便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功夫实无止境!

皆仁者一已之力也,与我何关,我不过是“增上缘”,正因还在您的本身!

随便略述,谨供参考。近来目力昏花,真老而无用矣。所写看得出来否?

即颂法喜。觉哉向仁者问好。

愚朽 恒志 拜复2002年1月9日

智诚仁者:

函悉,谨复如下:

诸佛菩萨无明断故,便现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明断是根本智,三身等是后得智。我们目前主要断见思惑(即贪嗔痴,色声香味触法……),见境无心,便是功夫。破无明是法身大士境界。目前先断见思惑,才能出分段生死。仁者但寂寂常照,遇财色名食等不动于心,出生死有份矣。要知见思惑断掉,即阿罗汉境界;破无明是大菩萨境界,行之不息总有到家之日。切勿求神通变化,否则心有所求,执境便违道。“终日惺惺寂寂,平平淡淡,无修而修。”功夫到家,归家稳坐。修心要领,尽于是矣。

目前用功,在种种境界前逐渐自能把握,能做得主,去了生死不远矣。佛法不离世间法,但不粘著于世间,世情淡一分,则了生死近一分,吾辈共勉之。不流浪也有程度深浅之不同,梦中境界,大都是中阴身境界,今后去处不难明了。总之,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净心为学佛主旨,不挂碍是学佛受用,如能“照见五蕴皆空”(我空、法空),便能“度一切苦厄” 。

新春已到,岁月如流,人生无常,幻化性空,若能了“我空”,则一切烦恼,皆化为大光明藏矣!复颂新春更上层楼。妹妹均此问好。

愚朽 恒志 合十2002年2月4日

附:徐老复胡居士书

胡居士仁者道席:

众生无尽,烦恼亦无量,都引导自身走上烦恼之路;而明悟之人,则一切障累,莫非大光明藏,此正为智者言之也!

连云港王凤城居士奋发自强,埋头苦干,事理并进,目前已将坐满700座,愚曾劝他除上座修“定”外,需座下修“慧”,定慧双运,动静一如,使早日妄想脱落,大用现前!凤城真法门中之芬陀利花也…。愿共勉之。即祝吉祥。

愚朽 徐恒志 敬复2002年2月9日

智诚仁者道席:

函悉。下答问题:

1、无明有“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二种,枝末无明即贪、嗔、痴、慢、疑;根本无明也名“无始无明”,是痴迷暗钝,障覆自性。迷是无明,悟了即是本性,好比波浪停下来,就是水。其表现形式:粗的就是贪、嗔、痴,细的就是“无明”。自性迷即成无明,悟即恢复自性。无明与自性的分别,就在于“迷”、 “悟”,也是执著与放下的区别。一念执著,便迷妄颠倒;一念放下,便放下自在。也是粗惑(贪、嗔、痴)和细惑(根本无明)的关系,阿罗汉断粗惑,菩萨才能断细惑。

2、不跟念头跑,遇境不动,即成无漏智。“漏”即烦恼,“无漏”即是没有烦恼,而成智慧。修道成功,则无漏智自尔现前。

3、所谓境界随时有变化,因习气种子在内翻动,螺旋形前进,不是一超直入。所谓于事无心,于心无事,才能真得受用。若动静、寤寐不二,则是打成一片,那时理事亦不二了。

4、宇宙万物尽在我中,这是“大我”境界,从前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就是此意。修心至妄想脱落时,妄尽真显,才算打成一片,但也有深浅、粗细种种差别,不是一蹴而就。

5、修心不要有着眼点,也不要落在里程碑上,一有落着,便能障道,“知而不著,才能归家稳坐”,此语不错。总之功夫没有止境,但事耕耘而已。

6、观心总在时时凛觉,每日想到就观,至少数十次。具体方法,请参考《般若花》“学佛是怎么一回事”中“观心”一节,包括“人事磨练”都十分重要。观之纯熟,便不至走失了。

7、自性本来平平常常,古人所谓“平常心就是道”。它虽平常,可是与平常凡夫的心不一样,其间分别是粘与不粘、挂碍与不挂碍、散乱与凝定、智慧与愚痴等等差别。“内心隐藏着一种祈盼”,这祈盼正是生死、障道之根,放下、速放下、也放下,才能相应。解悟,是停留在依稀仿佛的知解上,而见闻觉知,都是生死,证悟则是现量亲证,亲见此无实无虚、非空非有、不来不去的自性,但切莫又落在这些语句上。总之心空、放下,才能相应。功夫到家时,时时觉照,即是不修而修。严格地说,有修即落在“有为法”上,真是轻不得,重不得。心领神会,在乎智者。

8、离相是佛、无分别是佛……这些都是同一境界的不同说法,“简单得和平常一样”,这才叫本来面目。古人说:“但复本来性,更无一法新”。但流浪与有把握,定力与散乱,毕竟不同!

9、见思惑,即粗的惑,也即贪、嗔、痴、慢、疑。遇财、色、名、食种种的境界,能寂然不动,不生贪著,即是断见思惑。虽是粗惑,断也不易,靠长期磨练,否则随境流浪,即是生死。

10、弘法利生,必须随分随力。功夫到时,便能随缘自在,于观机、施法都能得其妙处。随缘利生、心不执著,是目前主要方向。每日二座已够,打七看因缘,可打可不打。

觉哉等都托福平安,谢谢关心!草草奉复,即祝全府吉祥,皆大欢喜!

愚朽 恒志 拜复2002年3月13日

智诚仁者道席:

函悉,谨复如下:

1、所谓“轻不得、重不得”。这是形容做功夫的情况,轻了则不得力,重了又落在有为意识上。学者既不能有心修法(这是指修持有一定基础的人,恐落在意识分别),又不能漫不经意(恐放松懈怠),故有此语也。

2、平常心是道,即体即用,体用不二。因平常心即实相心,实相心自有观照妙用,故说即体即用,也即惺惺、寂寂,二而不二。

3、《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轻微的嗡嗡声,与实相无关,不要上当,一切不理,自然无事。(可能是心理影响生理的一种反映。)观照是在心地空净、光明上,不在浑身酥麻上。嗡嗡声可能亦是逼出八识田中种子的现行,一切好坏、动静以不理为是,“五色光环放光、全身过电样抖动”都是幻觉幻像,过了此关才能心地太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相皆妄”,牢记此语,不致步入歧途!您能知一切“缘生性空”,自然放下。

4、“一念不生、心无挂碍”,是人生最大受用,也是学佛的主要目标。当前主要修法,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打成一片,其主要作用是以寂照化习气,即禅宗所谓“保任”,也即是破“重关”。习气很多,时间也很长,但事耕耘,不问收获,必有到家之日。有时要耐心等待,不能心急,习气的消落,真如的圆成,有一定过程。

5、寂照功夫,目前不能放松。时时警惕,回光返照,一失觉照,便易回到烦恼痛苦的境地。故学佛人到能觉照时,便一心做“寂而常照”功夫。但此觉照也是随功夫而进展,有时仍有迷惘,有时则能“不观而观”,进退、得失是螺旋上升的,只要彻见本性,便不至退失,故见性为学佛要领。总之,注意不使“失照”。

6、“幻斋”者,有相皆妄,不久变化、消失,推而之于“沧海成桑田,桑田成沧海”,莫不如此,生灭变幻,一切无常!

7、“朗月当头”、“月落时相见”都是禅宗机锋公案,不能以道理解会。一落道理,即有落处,即非见性,所谓“向上一著,千圣不传”。但也有平实商量,讲道理的,但不常用。“朗月当头”,若能醒时、睡觉时,做到常如“朗月当头、慧照无碍”,去寤寐一如不远矣。一真法界,本自放光,此时尽虚空、遍法界皆是光明,法身寂照,包含虚空,不必着眼于光而自然有光。当知光即智慧、智慧即光,惺惺寂寂时,正大放光明时也,佛法重实证,“唯证相应”。到一定地位,自有一定境界,不劳分别思考,否则便成妄想分别,无益修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有少分相应,仁者会得么?释迦佛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因说出来的都是有为法,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如梦幻泡影。复颂

节日愉快! 觉哉顺此问好!嫂夫人均此问安!

恒志 合十2002年4月27日

凤城仁者道席:

手书敬悉。所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错,正是心闲气和,轻松自在境界。这“言语道断”即不可议,“心行处灭”即不可思;既不可议,又不可思,而又灵知不昧,不粘缚,不断灭,这是什么?可以大悟矣。又不可思议,即“应无所住”;灵知不昧,即“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中的要领,前者说空,后者说有,而空有同时,体用不二,回光一照,万德斯备!又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说空,而“有”在其中矣。为什么说“空有同时”呢?若只说“空”是小乘偏空,也可能成断见外道;若只说“有”是易成常见外道。佛法说,从断常二见中可以分成62见也。故不能只说一边。又《圆觉经》说:“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功夫渐进,自然入于“无照无不照”境地。可见“时时观照,不使流浪”也仍是有功可用;逐步将进入无修、无得、无证境界,所谓“无所得时这么得”,也不是断灭,将有更大的受用!

已修960座难得,每日坚持两座,功夫深,则见效速,基础打得厚,不怕今后走失!知新学、旧学共得七人,明师益友互相促进,十分必要,“三人行,必有我师”,幸日进无疆。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目前仁者虽不轻易传法,但同行者互相交流,亦无不可。心中心法必须灌顶传授,要一定仪式(目前大气候下也不相宜于扩大),但六字大明咒法倒可方便引导,仁者见机行事,目前总之“刻苦自励”为主。

佛法无多子,只是转化“妄想、执著”,妄息则真显,无功之功,法尔现前。《金刚经》说:“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岂有他哉!

热天将过,幸托安好,顺祝夏健,合府安详。

恒志 合十2002年8月10日

智诚仁者慧眼:

函悉。知已满千座,勇猛精进,不懈努力,道友中难找第二人,值得祝贺!

1、千座满后,继续打坐,把基础打好,甚好!生死是唯一大事,其余均可商量。

2、妄想习气不能转化,心多挂碍,是人生最大痛苦,故学佛以转化、扫荡妄想习气为主要目的。而转化和扫荡,只有靠念咒、念佛或观照自心才能达到,故修持虽是无修,但又不能不修也。

3、“向上一著,千圣不传”,乃是指整个参禅境界。既然“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还得什么?是无得而得,得即无得。此即所谓“无有少法可得”,而“一切法皆是佛法”。

4、所谓“正行”,即依正知正见而修心地法门。以明心见性为主要目标,识本心、悟缘生;依戒、定、慧为基础,修无相、无住、无念之行,都是正行。

5、《金刚经》说:“无有少法可得”,正是“但复本来性,更无一法新”。

6、刻苦自励,既遇困难、逆境不自退堕,坚毅奋发,自强不息,自我教育,自我勉励。能行、住、坐、卧不离观照,是真能刻苦自励矣。

7、“无所得时这么得”,是本来无得,却非真无所得,是不得而得,得即无得。得亦是得本来有的,非从外来。

8、明悟自性时,自能悟彻“空有同时,体用不二” 。反过来,若不明空有同时,而体用各别,都不免凡夫境界,因不能真知灼见故。

9、“保任”包括悟心后全过程,也即破重关阶段。保到习气消灭,能“顺逆无拘,无所不是”才算不保,这时无所谓保不保。故保任时间很长,破无明、见法性的法身大士,都是做保任功夫。

10、做别的注意事件,仍不离保任,因“一切法不离佛法”故,一切法皆是佛法故。即寂寂又惺惺,此时做一切事,都是妙用,因能不起分别,而随缘应付。能不被境迁,功夫扎实即能了生死。又寂寂惺惺,即正念分明,能“正念”分明,定能了脱生死。

11、打坐空心是修慧,做一切好事,乃至持戒、忍辱,只要心不粘著,都是修福。故福慧双修者,做一切善事而心不粘缚,正是双修的境界。总之,以“无心”为主。从前有僧人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若心有粘著而修善法,是人天福报;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无上正觉。《金刚经》所谓:“离相修善”也。

信手写这些,供仁者参考。觉哉托福平安,唯很忙,谢谢关心。顺祝安健。

恒志 合十2002年9月9日

智诚仁者道席:函悉。

1、不观而观,即惺惺寂寂,既无妄念,亦不分别,心不***,却什么都知道,这正是“正念分明”。

2、自性本不动摇,能生万法。但六祖说:“动上有不动”,悟后虽动仍不忘失不动,古人所谓“抛去拾来总家珍”。又妙用是调御万法,“万法”即是一切事事物物,所以万法与妙用不同。

3、“一切法都是佛法”,因不离自性故。甚是!一切事物,都离不开自性妙用。天台宗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4、此次打七,收效甚宏,勇猛精进。十分难得!功夫确实没有止境,断见思惑,才证阿罗汉,破无明,才是法身大士。仁者一步一个脚印,成佛有望矣。

5、目前仁者功夫全在“观照”,以此为主,各宗各派,都不离观心。遇扫习气力量不够时,可打坐以转化之,无有定法,全在“因病施药”。打坐虽似没事找事,但亦是必经之过程,否则力量不够,妄想习气,不能脱落。到习气脱落时,才知本来现成,不必多事。

6、由心不散乱——→妄想脱落——→打成一片(动静一片,忙闲一片,梦醒一片等等)是修心进展的大致过程。

7、放下自在,不被境迁,不受法缚,一切无碍,做一个大解脱之人。

祝秋绥 (小儿附笔问好)

恒志 拜启 2002年10月21日

附:徐老与王居士的电话记录选语:

1.师在02年9月30日电话中说:“学佛越到后来越简单”,“随缘自在”。

2.师在2003年2月18日电话中谈:“没有分别就打成一片了。”

3.师在2003年3月10日电话中谈:“如如不动是体,了了灵知是妙用,体用不二”,“佛法无多子嘛!”

答青岛金慨夫居士

明仁、明如两仁者慧鉴:

5月15日手书敬悉。承讯各点,谨复如下:

一、知仁者修法之后,定境大有进步,足见认真用功,水到渠成。至于起用返照察觉时,常有失控和忘却,此是观照功夫当不纯熟,故时进时退,此乃必有之过程。随着回光返照力量的进步和熟练,自可察觉(照力)在前,起忘在后。再进一步便逐步趋向“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境界中,至此便能随缘自在,心无系转。至于遇习深力强者,每觉“转了不动”,其实,仁者不必着意于转,只是不取不舍,亦即一切不理,自然逐步消释。因妄念本空,正不必着意对治,一着意,正如头上安头,妄上加妄。知妄念本空,一味不理,正是做息忘功夫。妄息则真显,正是“转识成智”。

二、上座持咒,只一心顾到念咒,注意听此无声之声,不理其他,亦不必用“观”。若用“观”则心念分散,不能集中,若此修法,恐反而难归正宗,宜依法修持为妥。(禅宗参究或观心是另一种修法,与无相密不同。)

三、所谓追顶念是一句顶着一句,绵绵密密,使妄念不易插入。速度不一定加快,只要句句顶着,相继不断即可。

四、至于重音依次变动问题,注意重音,目的仍在“摄心”,若觉有效,不妨试行,总之用也可,不用也可,此乃一时之方便而已。我们凡夫多生习染,非一时可尽,但必先悟此不生灭之自性,然后悟后起修,扫一分习气,证一分法性。否则习染难除,进一退九。如虑人命短促,恐未能在生死中作得主,也可效古来大德之禅净双修——于明悟本体后,再信愿求生极乐,以便不断惑业,横超生死,即所谓禅净双修,大德高僧如彻悟、莲池、藕益、印光诸老皆作出榜样,是在各人之行愿矣。实际上禅之“灵光独耀”,净之“一心不乱”,都是自心寂照境界,故禅净本同一家,惟下手方便,及自力、他力略有不同耳。

略陈如此,谨供参考。元音老人近尚在南京门人家暂住,未回。愚处亦少通信,互相神交而已。复颂道健。

愚 徐恒志 和南

慨夫仁者道席:您好!

一、仁者拟收集元音老人有关净宗言论、著作,成为一集,以利净宗学人,此举弥善。盖元音老人所述,处处不离心地法门和禅净不二之旨,足以振颓风、正视听。愚常以为明心见性是学佛之要领,不求明心见性,势必心外取法,往往成为外道,净土宗亦并不例外。但此义每多不谈,误导者多,老人开示足以纠而正之。仁者为此操心,功德洵无量矣。

二、在收集中请注意《净土修证心要》[此篇经徐老、金老勘定后,改名为《净土修证要义》,收入金老编辑的《净宗心要》。后来此篇又有同仁对元音老人原稿略修订后,改名《净土指归》,收入“心密文集”电子版,编者注]的第四、第五两条,与经文有些出入:

1、(第四条)“下品下生之人,须等12小劫,莲花才能开敷。”经文是说12大劫;且《观经》说:下品下生之人“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而《心要》说:“那么在佛来接引往生西方时,不是已经见佛了吗?”与《观经》所说略有出入。

2、第五条说:“不知这12小劫的莲花胞胎是指边地疑城的胎狱,不是指下品下生的西方凡圣同居土。”与《大乘无量寿经》所说,也有出入。经说:(夏莲老会集本“边地疑城第四十”) “其胎生者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无因奉事无量寿佛……”此处前者是12小劫(应是大劫)后者是五百岁,也有所不同。而且所谓12大劫的花胎,是指下品下生,不是指边地疑城( 边地疑城,是指五百岁,常不见佛)。

上列数点,由于老人年事已高,不可能在讲述时,一一翻查经典,而且一真法界,并无时间相、空间相,时劫长短,无有定法。但世人每易执经问难,引起误会。国外曾有人问我,可否将此两条去掉,愚考虑此两条若要改动,不大好改,若不改,则不足以评众疑;并觉得两条内容,亦无关大旨,故同意删去,不知高见如何?顺此奉闻,以供抉择和参考。

三、四川省宗教文化服务中心印出《恒河大手印》后(仁者谅已见到),北京某居士来电话问我《恒河大手印》原文的出处,何人所编写,何人所传?愚答以只知白教贡噶大师曾传此法,而老人所释文中前后未发现有执笔书写的人,某居士要求能够查明,以利于读者明确其来龙去脉,增加信心,未知仁者曾有这方面资料否,如有,请赐告其详,以便转告某居士,为感!顺颂法喜无量!

  愚学人 徐恒志拜启2000年8月8日

慨夫仁者道席:

1月17日示悉。《净宗心要》正在看样,封面因素(莲花)原为黑色线条,觉得不甚庄严,现拟改为金色,正在打样,已请书局照印,因一书封面,观瞻有关,使读者能生欢喜心,仁者以为当否?此事主要是仁者牵头发动,愚不过略尽绵力耳。

来书所说“见、定、行”之“见”,正是所说“明心见性”之“见”,因见道而后修道,实为不易之定则,否则未见于道,而言修持,岂不盲修瞎练?所说:“前念已断、后念不生,当中那个了了分明的灵知,正是吾人的本来面目。”此语不错!因前念已灭(用“断”字不好,烦恼即是菩提,妄念是息灭,而非断灭)后念不生时,中间灵知不昧,了了分明,正是吾人的本来觉性。这就是“亲证”,但一般人往往不能自我体会,自我默契,随便错过,悟后又迷,成为口头活计,实为可惜!若能时时返照,无念无相境界,时时现前,即进保任、除习阶段,理应如是。

至于“言下大悟”,有些只是理解,有些则是亲见,像惠明在五祖处多年,与初学不同,故他当时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六祖教他“善自护持”,可见其确实有所体会,与理解不同。故同样“言下大悟”,境界迥然有别,因人而异。

总之,凡修持言至一念不生,妄想脱落,而不同木石,灵光独耀,灵知不昧;虽灵知不昧,但不粘不著,这正是自性的本来面目,仁者当能当仁不让,直入实相妙境也。摸象之言,未知当否?尚祈斧正。近段忙,草草奉复,乞鉴谅。新春在即,敬颂新年百益,法喜充满。

愚朽 徐恒志合十2001年 1月 21日

凤如仁者慧鉴:

3月10日来信收到,至诚恳切,缕述身世,至诚恳切,甚为感动!根据仁者情况能经两位老人灌顶传法,虔修大法,非善根福德因缘具足者不能办到。兹将所询各点,敬复于下,一知半解,敬供参考:

1、过去多有怖畏之梦,乃是夙业所致,学佛以后,善境多于怖畏之境,说明业障渐消,善根增长;特别能自知是梦,能持名号及咒语,这是日间功夫得力,乃有此梦境。梦中有一分,醒时即有十分。实足欣慰!

2、能护送小毛虫之类,并送之他往,这是大悲护生之表现。杀害生灵,是最残忍无德的表现。故《涅槃经》说:“夫食肉者,断大悲种。”仁者此举,即是施无畏于众生,是“无畏布施”的表现,十分难得。

3、勤俭节约,本是美德,与悭吝有所不同。学佛后捐赠净资,请购经书,从不计较,并能作到无相布施,心无挂碍,说明过去坚固执著之根已经拔松,逐步进入随缘自在境界。

4、仁者常觉心境空空荡荡,这是学佛的根本,众生着“有”,故初下手时,即须以空对治,万緣放下,心常空寂。但应体会心空之时,并非如同木石无知,虽一念不生,但了了分明,灵知不昧,这一心境,即是仁者的本来面目,也即是明心见性。但功力不足时,容易打失。渐渐能至心不散乱地步;甚至忽觉妄想脱落,此时常觉心无挂碍,而灵光独耀,毫无粘滞,随缘起用,自在无碍。仁者按照目前情况,切勿得少为足,继续前进,虽然行住坐卧,时时空空荡荡,但空空荡荡处,照样起用,照样应付一切,不起分别,这就是所谓真空妙有,空有不二,体用一如,也即是“应无所住(空)而生其心(有)”。到此地步,继续保任除习,从有相到无相,从生灭到不生灭,行住坐卧,常与习气、烦恼作斗争,自能增强定慧力量,逐步打成一片。若以此定慧功德回向西方,更能得上品往生,生死大事,在此一著,愿与仁者共勉之。

5、“主人翁惺惺着”,仁者已初步做到,乃至梦中亦有映迹,但这是定相初现境界,继续用功向“打成一片”处努力,菩提道长,功夫无有止境,好在慨夫居士互相参证共同切磋,伉俪双修,乃无上福德因缘也。古德有偈,录供参考:

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

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

复颂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寂而常照,法喜充满!

向慨夫仁者问好,《心要》正在印刷、装订中,顺告。

愚朽 徐恒志 拜启2001年3月15日

慨夫、凤如两仁者道席:

手书瑾悉。知《随笔》已荷览及,一得之愚,不知可借参考否?关于试管婴儿及克隆羊问题,谨述愚见,未知当否?

佛家讲四生六道,四生即胎、卵、湿、化,除胎卵交配受孕外,湿化可能不属两性交配范围,尤其是化生,如天道、地狱皆是化生。故试管婴儿也好,单性细胞生长的克隆羊也好,只要条件具备(因缘具足)即可成长。不仅物质是这样——诸法因缘生,从精神上讲,有不少中阴身,不远千万里,能随缘入胎。佛法上也说,有些大德临产时才入胎,十月怀胎中,是以其它中阴代为住胎。此种说法,不信佛法,不信心性者,不易讲清。

又,没有中阴投入的生物,实际是不可能,白痴也还有本能反映,还有接触、感受、知觉等“遍行心所”及思衣思食等生理功能,不过他们比较单纯,没有高级思维活动,按佛法说,可能是“业障很深”的表现。十二因缘,专谈生命因缘所生的过程,其中“业识”是主要的,一切生物,概莫能外。以上论点,与仁者所说的克隆羊、人是“没有中阴身”观点不同,与佛法也有出入。因佛法所说“有情”,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身心)的和合,故“识”、“中有”都列在重要地位,因此凡是生物,大概不会没有中阴生。不知仁者以为如何?

吕燕林印书问题,已与佛学书局联系过,据说能否印刷,需先看内容,故请她可先把改好的书直接寄至上海佛学书局,并写信讲清情况,不必经愚转手联系。顺祝俪安,新春吉祥!

愚朽 徐恒志 和南2002年1月19日

慨夫、凤如二仁者道席:

知近日来风尘跋涉,外出多时。近谅安健为颂!“约四月中旬”之书愚曾收到,并有函复,旅居时久,恐已遗失。

范业信所著“度亡简易法”,愚意感到原来的《中有听闻教授密法》,一来善知识难遇,二来作法须长达53天,难遇其人。感到范业信居士简易法,在无条件实行“中有听闻法”的人家,可以试行此法,总比不行超度法为好。且所诵《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及“弥陀圣号”有不可思议之加持力,可作命终之后,最后一次救度。当然信仰“中有听闻法”,且有条件者仍可照行,不必受其影响。一切诸法,莫非善巧方便济度众生,无有定法可说。不知尊意以为如何?

仁者以宗门棒喝自勉,深为钦仰。的确“向上一着者,千圣不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始有少分相应,愿与仁者共勉之。

凤如居士近况谅好,谨一并问安。复颂法喜。

愚朽 恒志 拜上2002年7月3日

[范业信所著“度亡简易法”即《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普度实录》,经徐老两次校对书稿并印可,由河北省佛协虚云印经功德藏印行,书号:冀出内准字(2005)第A043号;编者注]

慨夫、凤如两仁者道席:

手书奉悉,知在河北之行中,曾见到大愚师公之女儿,因缘难得!其所说偈语,乃修持之要,愚早有所闻,并写录于所作大愚初祖“碑铭”中,印发山东李长吉居士等处。据愚体会:众生不知有照,菩萨尚有无明,照而不常,佛是常寂常照,若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便度一切苦厄矣。甚要,甚要!

魏鸿勋老居士别名牧牛老人,曾著《心经解释》[后定名《心经蠡测》,编者注],有修有证,实乃高人,不易多得。

凤如居士书简中述及之问题,愿三宝加被,逢凶化吉,对仁者来说正是大考验之时。骧公说:“无论千万最大事,都抵不过一个死;千万个死,抵不过我一修;千万个修抵不过我一觉,觉则心空,此是最上福德。”愿仁者善巧应付之,同进加念观世音菩萨,冥冥之中当有不可思议之转变。“主人翁惺惺着”,实际功夫,即是寂照、照寂。“不是一番寒彻骨,安得梅花扑鼻香”,愿共勉之。

娑婆世界,八苦交煎,精神文明,亟须补课,而不学佛法,更是没有出路。说到底宇宙人生莫非众缘和合,如幻如化,正是仁者所说“都是虚幻不实”,一切随缘,不生执著,才能彻底解脱。贱体托福粗安,惟法务较忙,廖化暂作先锋,不胜惭愧。顺祝两位随缘度日,一切吉祥!

愚朽 徐恒志 拜启2002年7月13日

慨夫仁者道席:

知贱墨已收到,甚好。承寄来书笺壹册,古色古香,十分可贵,谨当保存,以作纪念,高谊美意,不胜感谢!当于有兴时,涂鸦数纸,雪泥鸿爪,足志与仁者一段因缘也。

复来,以免锦念,秋风凉爽,不尽欲言!顺祝

秋绥,俪安。凤如仁者故此问好。

愚朽 恒志 拜上2002年9月1日

慨夫、凤如仁者俪鉴:

两位好!手书敬悉。仁者慈悲用心,欲将书简文钞,设法出版,令愚感德弥甚!事有巧合,仁者之良苦用心,实际上已在进行。因自上次“随笔”出版后,式样轻巧,适宜阅读,有人建议将《般若花》诸文及未曾流布各文,再分类出成“系列书”。目前计划共再出四本,其内容奉告如下:

一、《法藏碎金》:即摘录各种经论之要句、警句,便于学佛者参考、警觉。此书原曾出过,此次再予增添。共计采自76部经论,虽挂一漏万,但不妨“尝海一滴,知百川味”。

二、《般若之花》:即将原来《般若花》诸文,有重点地选择出版,也略有新添内容,聊供一得之愚,请教诸方大德。

三、《书简文抄》[现书名《书简吟草》,编者注]:亦系《般若花》所有,惟序文均为新选入者,乃历年诸方大德嘱写序言,近30篇,此次趁机出版,聊酬愚衷。

四、《佛海拾趣》:采撷选择常识性、可读性的文章,供学佛者作为茶余饭后之文艺享受。

以上四书大小格式与《随笔》一样,连前共五本,一、二两册约十月份可出版,届时当寄奉,希不吝指正。

上述《书简》考虑到原刊“书信”,亦有举一反三作用,为节省精力,此次不拟补充,仁者印来信札谨阅,特表感谢!敬颂秋祺。

愚朽 恒志 草上2002年9月12日

慨夫仁者、石某仁者钧鉴:

《心中心密修证要义》已由石某居士寄来,我看其内容大体上还不错,因许多内容是上师们所说过的,有些是王骧陆上师“证体起用百则”翻译过来的,但其译文不能尽其原义,有辞不达意之处。特别把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章中“净念相继”误作“静念相继”,说静念相继,也叫“阴念”,佛学上似乎没有这个名相。由于用字错误,意义也就不同。此外,“用六识作资粮而叫他生慧”,“静的境界实质也就是定”等等,都有语病,如能作必要修正,就好了。

所说上坐前先吐口气,念自度大光咒,打另一个手印,一小时后下坐,到厕所大便,说这是度众生,实是胡言乱语,心中心法没有这样修法,必须慎重才好。草草奉复,祈谅鉴。此颂定慧圆明!

恒志 合十2002年11月24日

明仁、明如两仁者慧眼:

手书敬悉。魏老师[牧牛老人,编者注]既舍己从人,以仁者名义捐印《般若花》,且亦符合出资人的实际情况,故仍以尊名捐印为宜。两位皆重视无相功德,三轮体空,仁者必能无我无人,随缘无碍也。

知贤伉俪均曾受心密灌顶,仁者嗣又改六字大明咒,二法皆是无相密乘,与有相密修法不同,故均易与无相、无念、无住的禅宗“三无”境界相应,而开正法眼藏,彻见本来面目。惟六字大明咒修法简便,时间又可较短,故更适宜于老年、病者、忙人的学修耳。

修无相密,上座时死心塌地,依法修持以得定;下座时将座上所得移用于人事、日用境界中,由定起慧,时时凛觉,转化烦恼、习气。久则定慧交资,打成一片矣。

愚老朽无用,出门较少,来青之嘱,只能看因缘矣。热忱为法,敬表钦仰!草复即叩寂照。

愚 徐恒志 拜上2月27日

慨夫仁者慧眼:

来函拜悉。魏老[牧牛老人,编者注]两篇大作,不克细看,既经仁者润笔,内容绝无问题。书名是否定为《对心经的一些体会》,基本照原意不动,“题名”一般以简短为妙,故略去几个字。“序文”想请仁者作之,当能当仁不让也。现在先打字(照愚所编系列书格式),印出交佛学书局,呈宗教局审批核准后,即可付印,但审查时间较长,只得听之。大致情况如此。凤如仁者均此问好。复颂

春健。

愚朽 恒志 合十2003年2月

慨夫大居士:

已悉。书名拟改为《心经蠡测》,因原来题目太长,可否?(现印的书都是四个字的题目)。闻乔迁新居,谨表祝贺。此祝春健!

徐蕴文 代笔2003年4月7日

慨夫、凤如二仁者慧鉴:

来信拜收。关于来青[青岛,编者注]灌顶问题,本是弘法利生,佛弟子应尽之义务,按照目前情况,天气转暖,且看情况如何,再当考虑。仁者等一片慈心,深为感动,且看因缘如何。由衷之言,必蒙垂谅。

两位退休在家,共修圣法,此乃无上福德因缘。人生苦短,数十年光阴,如梦幻泡影,一切有为法都靠不住。悟后起修,于日用中磨练,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庶不负佛菩萨一番苦心。春节将至,敬祝合府康乐,吉祥如意!

愚朽 恒志 敬复2005年1月28日

答保定刘建才、明慧两位居士

1993年书信:

建才仁者慧鉴:

11月24日函悉,所问各点,奉复如下:

一、大明咒第四字“叭”,应念为“怕”,北方音,也即普通话可怕的“怕”。这也即照法本上的读音。 [当时的法本上六字大明咒印有三种读音,ong ma ni pa ma hong,是其中一种念法,还有现在元音上师传授的念法,诺那活佛传授的念法,编者注]

二、修心中心上座修定,下座修慧,故不坐时以“观照”为主。返观自心(心念),如光普照,故叫“观照”;若观时心念不起,常觉不迷,便是“觉照”,总之,都是“观心”功夫,意思一样。观心是根本法门,但非“定”不易起观,故修法以助定,达到定慧双修。上座修法,定力增进;下座时,便应时时返照、内视,观自己心念的生生灭灭,不取不舍,一切不理,妄念便能逐步息下。妄念息时,观慧更明朗,这样便逐步进入定慧双运、止观并修的境界。(拙作《学佛是怎么一回事》有“简要的修法——观心”一节,请参阅。)

三、慈氏咒即弥勒根本真言,可照旁注的汉语拼音念,或照自己习惯的读音念,作为求生弥勒菩萨兜率天的助愿。若愿生西方极乐,则可不念此咒,改念“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愿力各有不同,但求明心见性,得定开慧则是一样。

四、念咒时吸气,咒可以停念一下,但如呼吸并不影响持咒时,最好持续念下去,便于念力相继。

五、念时有痰可以吐。(念佛、念咒的“念”字,应用“念”,不宜用“唸”,因都以心念为主,口念而无心,功用较弱。)

六、目前初修在上班或路上可默念持咒作为助行,今后定力增进,能回观自心时,则可时时注意练习“觉照”功夫,使行住坐卧时时息妄显真,寂照现前。

最后祝仁者切实修法,埋头苦干,早得定慧,早证菩提。祝精进不懈。

愚 恒志 手拜1993年11月29日

1994年书信:

建才仁者慧眼:

来函敬悉,知认真修法,边修边学,刻苦用功,甚为难得。所问各点,谨奉告于下,以供参考。

一、修心的主要目的,是息妄想、去执著,但因多生习气,非一时可除,故人人都有一个过程。特别是修心中心法,功夫加深,习气被迫而翻出的力量也愈大,故翻种子是好事,不是坏事,翻到一定时侯,定慧力逐步增长,习染、执著便逐步松下。在初步用功中,一面依法修持,一面要与烦恼、妄想作斗争,常常与自己过不去。《四十二章经》上说:“夫为道者,如一人与万人战。”但是斗争方法,并非如两军相对,对峙不放,能逐步不取(不随顺它,此即斗争),也不舍(也不必着意去掉、排除),因为妄性本空,若过于着意排除,则能所不忘,毕竟不能空寂、朗照。总之,修心方法,总在以种种方便调伏妄心,如斗争、随它、不理、观空,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则诸妄自然不去而去。此“知”是从“解知”到“证知”,证知一切法缘生性空,随着定慧力增进,妄心自然逐步调伏。目前用“着意大砍”,也是一种方法,但不能固执一法,以免妄上加妄,永远不能解脱。

二、“看它要起什么念”,时时观察、返照,从起心动念处下手,这便是观心法门,观到后来知妄心生灭毕竟不可得,这时便是自性显现的时候。“观心”法门是佛法的根本法门。

三、妄心无端起来,看得清楚,这时便应用“不取不舍”法,既不要随它流浪,也不要着意舍除,只是不理,与之挨磨,用功久久,妄心逐步力弱,定慧便逐步增加矣。切不可用“先想完了事再守吧”的原谅心,若如此用功,即是生死系缚。但遇到世间人事,也不是不想,沉着观察,事来便应,事过便空,不能留滞、粘着,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切宜注意。

四、坐中睡魔重,易打瞌睡,睏昏,这是一种过程,要方便调伏,如竭力注意持咒,一切不顾,或索性起来停坐,作礼拜等,待昏沉去后再作。有时掉举重时,则又要加功多坐,促使定静。碰头至墙上,依然不醒,说明无始昏沉力量正在打扫出门,不惊不怖、继续用功,沉着应付,用功日久,自然逐步安静,总在循序渐进,切勿急于求效,功夫一到,自然天下太平了。

五、人人本来具足妙性,与佛不二,只以多生业识障碍,不能解脱,故因业受报,各有不同,今修心地法门。知自性本具无量功德,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处处无住离相,福德智慧自然日增,命苦福薄之人,便可转而成为多善根福德之人。因命由业造,业随心转,即使命苦之人,能修佛法,发菩提心,自利利人,先世罪障消灭,便可出生死、成佛道,何况世间小小顺境。至于修持,不外除妄想,消习气,自度度人,积储福慧资粮,虚空非大,愿王最大,只要发心,定可成就菩提,堪任大法。

六、大日如来即毘卢遮那佛是法身,卢舍那佛是报身,而释迦牟尼佛是应身,故三佛,配合法、报、化三身。释迦如来之法身即是毘卢遮那佛(大日如来)。

“男女双修”本为破除贪欲、观不净的一种密法,但修者往往借此修持,堕入爱欲,长沉苦海,故汉地不行此法。

七、观心时,呼吸变深变缓,脉亦跳慢,这是气血逐步调和的现象,总得说是好的。但一心观心,看妄想起灭,不理不随,不要太着意于呼吸。总之,用功不缓不急,任运进道。此复,顺祝新春吉祥。

愚 徐恒志 手拜1月30日

建才仁者道眼:

新春将过,谅合府安详,皆大欢喜!但愿您修法有成,能定慧日增,妄想日少,明自本心,见自本性,今后自利利人,共报佛之深恩,完成了生脱死这一大事因缘。

小胡居士来信早收,因无事,为节约时间,此次未复,便祈转告,向他们问好,并祝其爱人能奋发向上,追求真理,以获得人生真正之幸福。

仁者前所问各点,已有函复,兹不重复。顺祝定慧双修。

愚 恒志 拜启2月13日

建才仁者慧席:

3月4日函悉。各问题奉告如下:

1.“无记”问题,上次漏答,甚歉!“无记”是善、恶、无记三性之一,凡所作的业,不可记为善,不可记为恶,处于中间状态,无所记录,故称“无记”。如作画、游公园、搞雕刻以及无心的行住坐卧等,是无记业。此业虽非善恶,力量较弱,但稍稍著意,便是“无记”,无记便有业,不加注意而发展,便又转入昏沉或掉举(心不静寂)。故无记虽非善恶,也是应凛觉、不著,一念不生,见闻了了,善、恶、无记三性皆空,才与自性本来面目相应。但此本来自性面目,不能用意识加以了知,稍有意识,便非本来。故只有老实依法修持,待功夫到家,瓜熟蒂落,自然寂照现前,彻悟自己本具的不生灭真心。若用心去求,便如认贼为子,易认妄作真。

2、只要老实修法,万缘放下,善、恶、无记三性都不著,更不管它无记如何“反动”、“反生”。(虽微微起意,但很快转入第六意识的分别和第七识的执著,此即反动而乱。)总之,善、恶、无记都是妄性,粘着便入生死,空去便是圣人。(从唯识学说,无记还有有覆、无覆的不同,第七识是“有覆无记”,第八时是“无覆无记”,暂时可不去研究它。)当修心至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时,则“三性”皆空,寂照境界便能现前。

3、修法时,似有两个人,一为“能”知(知清明在躬),一为“所”知(知念咒),这正是真妄交攻时,但既有能所,都是妄心。不过此能知,即是“始觉”的开始,“始觉”力强,便能逐步合符“本觉”,而证入常住真心了。正在这时仍应竭力注意念咒,一切莫管。否则自以为“清明在躬”,实在上仍是无明。故《楞严经》说:“知见立知,为无明本。”若不提醒,很易堕入业识而不自知!

4.现在仁者先埋头苦干,一心修法,待功夫成熟,妄想脱落,就有入“中道”的可能。中道境界不能求,愈求愈远,只要息妄,就显中道自性了。六祖大师说:“你们自性是佛,切莫狐疑!”您能信佛、学佛、修法,就是有福之人,您相貌忠厚诚实,便是有深厚善根,切勿自疑!好吗?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定慧力愈强,则福德便愈厚。

5.淫欲是生死根本,故经上叫人断欲,但佛为方便在家弟子,叫人不犯邪淫(五戒只戒邪淫)。但学佛人起码应做到节欲,因淫欲能使人心智昏塞,丧失定慧功德。一般节欲、断欲方法:①知淫念虚妄,才动便立即察觉,觉之便无,这是釜底抽薪法。②作男女根身不净观,九窍常流不净之物。③常思净戒一切功德。④持咒、念佛,转而化之。总之,要以种种法节之、断之,方便对治之。(修“心法”对淫欲问题,也是一样,由“节”逐步到“断”。)

6.不落空、有、无记,只要依法修持,自能到达此境界,并不难。最要的是一面修法,一面常与习气奋斗,进步就快。此复,即颂法乐。

愚 恒志 拜启3月8日

建才仁者道鉴:

10月20日手书已悉。承赠装裱的书法,今尚未收到。一片至诚,谨表谢意。恐仁者记挂,故先将所问各点,奉告如下。(此书正待发出,邮局已经寄来。所书八字浑厚挺秀,十分难得,惟自顾愧惶,敬致恳切谢意!)

一、有时在座中对咒音不能逐字清楚,但能连念不误,印不散,心不乱,也不昏沉,这是定力渐增的现象,此时仍应照样坚持念下去,并努力提起精神照顾念咒,使之听清楚,久久,自然昏散减少,清明心体,自然现前,但不必用心去求,我只依法老实修持,诸妄消落,当体即真矣。

二、观心时,是观照当下一念,不随它流浪,亦不着意舍掉它,此即“不取不舍”,只要知妄想本空,即有妄想也无妨。六祖所谓“无念者于念而无念”,——于正念时,知其本空,不取不舍,即入无念境界。决不是“使不起念”,若如此做功夫,却成顽空死定,成为无想外道。故卧轮禅师偈:“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夜长”,便被六祖所呵斥。(见《六祖坛经》)

三、上座修定,下座修慧(即境练心),都很重要,上座如磨刀,下座如杀敌,定慧双修,止观并运,久之打成一片矣。无座上定功,不能开慧,无下座慧照,不能息妄,两者交资,即能任运进道。

四、仁者在修法过程中,要但事耕耘,不问收获。不要认为修了三百三十座,应该大有收获,再修三分之二,即可见性,此希望“有所收获”和“成就见性”之心,全是妄想。有此“希求心”和“等待心”,正如拦路虎,障碍您前进,因为妄心不息,何能一念脱落,亲见本来不生不灭之觉性?故望在做功夫时,一心持咒、结印,一切放下,连放下也放下,一旦进入寂然不动,而仍了了分明时,回光一照,自悟本来面目。又须知吾侪凡夫,无始以来妄想杂乱,正如千年积灰,非一朝一夕可除。故在修持过程中,自有一番忽进忽退,忽明忽昧之过程,如打扫屋尘,搬运正忙,只要大愿不退,修持精进,自有妄想脱落,亲见灵明湛寂之一日。故不能急,不能缓,也不要急于求成,功夫若到,任运(“任运”即自然之意)悟道。且悟道后尚有一番悟后正修、打扫习气的过程。

五、观心时,有时清楚,有时混混沌沌,这正是觉迷相交,无明在内翻动的景象,如浓云初散,日光忽明忽暗一样,只要依法修去,这些都是进步现象,不必怀疑。至于观心中“遇缘就散,不知回头”,总是定力尚不足之故,只要方法对头,理路清楚,尽管如小舟在海,波腾上下,终可到达彼岸也。(一般说来,有觉便能照,但也可能正在始觉之时,照力尚感不足,这可能是虚老所说的“有觉无照”之意。)

六、元音老人《禅海微澜》所说:“并非念不起的时间越长,就是功夫越深”,说明不能做压念不起功夫,前已说明。至于耕耘先生所说:“务必要把心守住,勿令一念空过”,其意是要念念观心,不要失去觉照,这与元老所说,实际上并不矛盾。(一是不做压念功夫,一是不要忘记觉照,故不矛盾。)刘洙源先生[刘洙源著有《佛法要领》,编者注]所说的很好。妄念来时不排除,不迎合,妄念原无自性,不理它,就消于无形了。您说“妄念一起自然跟去,不知返”,乃是觉照力、定慧力不足之故,观之愈勤,渐渐自能得力,特别要在人事处磨练,处处反对自己,功夫便易增进。我在《学佛是怎么一回事》,观心和人事磨练一章都有说明,祈参考。常与自己逆,便易进功,“逆”就是处处与自己过不去。

七、《禅》杂志(第一季度)我未找到,“心路”之文,无从记忆,祈谅。修心总在逐步前进,切勿心急,急则生障。复颂坚毅奋发。

愚 徐恒志 手拜10月28日

1995年书信:

建才仁者慧眼:

仁者已超过400座,埋头苦干,打好基础,今后自能定慧迸发,彻见本来法性。既晚上5时坐,越坐越精神,今后就改为黑夜坐,佛法并无定法,总在调摄适宜,有利进展。至于好差、得失,目前不要过于分别计较,有时看似退步,心绪纷乱,实际上可能是旧习翻出,如灰尘打扫出门,是好事,不是坏事。已能回光照看,于观心有下手处,即是成效。多观多看,则成熟,到忘照时少,渐渐打成一片,便知过去妄想纷飞,都是冤枉受苦,自性本来清净寂灭。只要勇往直前不急不缓,必有到家之一日。有时看电视、听广播,故意试之,如能视如不见,听而不闻,无染无着,接而不染,便是定慧力增长之印证。如有条件能在寺庙中打七,精进一下,功不唐捐。

“心路”作者虽勤于观心,找“失落的心”,但由于诸见未忘,动静相对,处于真妄交攻的状态,故未必是开悟见性境界。必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有少分相应。

(附上尿疗法一册,对患癌症等病人,不妨试用。)顺祝合府吉祥,新春愉快!

愚 恒志 手拜1月28日

建才仁者道鉴:

3月13日函收悉。令亲之病,已无任何办法,可请其多多念佛、念观世音以种善根,早登净土。仁者已修500座,功不唐捐,目前平时或观照、或念观世音菩萨,都可转化妄想、净化自性,此无定法,仁者可随宜对治。

仁者在持咒时能字字分明,竭力使每个字不含糊,这是息妄的下手功夫。促使专心致志地持咒,念到心中一片空净,不去字字体会,这是功夫进一步纯熟的现象,逐步无能念所念。至于念咒时,有一点灵明,能照见妄想的跑与不跑,这是妄想将息未息,已能起观照作用,但尚须不断成熟,能做到上座时或日常之间,境界来时寂然不动,而了了分明,则功夫又进一步矣。

在下座时,立一无形的“我”,以便妄念来时能一来便觉,这是“觉照”在前,起念在后的功夫。当定慧力增强时,不管起念不起念,常现“觉照”之境,使妄念来时,似片雪投于烘炉中,立即熔化,这时功夫较前更成熟,再下去便能打成一片。又觉照时时在前,妄来便觉,不致被动流浪。在《般若花》91页上,关于觉照力量的分析,有几种层次,请作参考。又观妄念起处,是从观妄下手,先照后觉妄归空,是从观真下手,后者层次比前者为高。但也无定法,或先观空除妄,或先观妄归空,方法上随时有变换,直至心无系缚,自在光明为止。

来信说:“回头看妄念起处,还是没有”说明种种妄心本不可得,能常常与之“逆”,挨将过去,便是胜利。憨山大师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此即“无心”功夫。所谓“用心维护”乃是灵知觉照境界,而非用心思维,前者无分别,后者有分别。总之,念念警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既非无记,又非妄想,为要。王师尊[王骧陆上师,编者注]所说:“用惯这颗心”,正是叫人认透本来面目,而自在运用,无所粘滞!

您说:“叫人盯住妄心”,严格地说,这仍有对待,不得解脱。但初心修法,难免有能有所,不断地以觉心化除妄心,使之处处解脱自在,便是要“用惯这颗心”,处处不失觉照。

在看电视、听广播时,只宜对形形色色,过而不留,不是不见,不是不闻,但心无染着,不随境分别,这便是无著妙用,如果“把全部注意力放到这上面”,便成污染、执着,使自性难以净化。总在努力用功修法,增加定慧力,自然能不动不摇,而随缘起用,用而不著,念而无住了。《维摩经》上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就是“念而无住”的境界。只要老实埋头苦干,于妄想习气上做功夫,久久自然瓜熟蒂落,不变随缘,随缘(用)不变(体)了。复颂

解脱轻安。

愚 徐恒志 手啓3月20日

1997年书信:

建才仁者慧鉴:

接五月六日手书。修持1千多座,勇猛前进,十分可贵!现在重点应在下座时,多多与习气奋斗。上座修法为磨刀,下座观照如杀敌!能“念佛时,心已安稳多了”,正是进步、受用之处,于患难处着力,必能进趣菩提。娑婆苦难,正是办道资粮,令郎之病,多是业障,能否渐渐引之念佛、忏悔,以种善根。敬复,顺祝内外吉祥!

愚 恒志 拜启1997年5月10日

建才仁者慧鉴:

10月24日手书已悉,仁者努力办道,精进用功,十分难得!您处的某居士,由于习禅用功,启发夙世灵根,故易于化空得定,根性很好。由于习染轻薄,能发微少神通,亦是常事,但切不能执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中,色阴第九,说明有时“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属眷属……此名迫心逼极飞出……”并非真正神通,能不作圣心,不去追求,也是善境界,否则偏离学道方向,易走邪入魔。

仁者能妄念不起一段时间,即是修心密的成就,也是很不容易的。某居士说:“止息时才是化空时”。不错,因为止息,就是化空,此时寂然不动,心境两忘,但灵灵明明,并不断灭,这正是自性显现之时。只要常常凛觉,久久成熟,打成一片。

照此常觉常照,转化妄想习气,本无生死可得,但无始妄想,根深蒂固,若虑即生不能解脱,则净土念佛法门,正可借用。要知见到本来,开悟明心之后,就能得佛法受用,即使不能除尽习气,而明心念佛与不明心念佛,功德利益大不相同。历来大德如印光、彻悟、莲池、蕅益大师等都是明心见性后,回向净土,往生后继续修炼,必能圆满菩提,成办大事。故愚与黄念祖居士相同主张“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效法古德,理正在此。

至于“打不开”问题,当您“妄念不起一段时间”,这时不正是“化空”吗?不正是打开吗?于此不当下体认,而妄期另有一个“打开”境界,正像骑驴觅驴,徒自辛劳!

骧公师尊说“妄不能息”,又说“只要能转可耳”,两句正是互相说明。应知妄想即是自性,如波即水,若去波觅水,则水也不可得。故开悟见性的人,知烦恼即如菩提,生死即是涅槃,于烦恼不取不舍,不加断灭,只是随起随觉随转,不粘不著。若粘著不舍即是凡夫;若一切息灭,又成外道的断灭知见。又应知无相、无住、无念,并非灭尽念头,只是念念转空。六祖所谓“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离念”,“于相”、“于念”,即说明并非灭相、灭念。

下再解释一些问题:

1.“想一会儿后才知转行吗?”,“刚一转后,一会又打妄想”是定慧力不足之故,能常常回光返看无念境界,久则由生而熟,而能念起即觉,觉照时时在前。

2.“怕心被境夺,把心压住不动”,这如以石压草,草还是从四面丛生。必须明白“心”本不可得,则自然寂然不动了。

3.赵州所说:“如急水打球子,念念不停留”,“不停留”就是“无住”,把妄想化空;这与凡夫妄想一个接一个,念念粘著,大不相同。

4.《般若花》上说:“念起不随”,即是不取;“也不着意遣除”即是不舍;不取不舍,这是息妄妙诀。若着意遣除,妄想本空,遣除什么?若有个“遣除”,又成妄想,其实只要一觉,顿然光净。若“妄想尽管打,只是不粘”,要知妄想尽管打,念念不息,即是粘,哪有不粘之理?不正是被妄想缚住,欲息不能吗?

5.闲中无事,这时正可回光返照,默契自心,自在受用。真用功的人,在与习气相遇时,正如率兵攻敌,义无反顾,在平时则一切放下,视若无事,这正是精进。

6.仁者总不能化空的原因,还在于定慧力不足,如能常常与习气奋斗,常与自己逆,习气便可由浓转淡,由长转短,由勉强转自然,由着意转不觉,而逐步证入空境,由空境而空心、而空法、而空空,离大自在不远了。顺祝(小胡居士均此)自在,安详。

愚 徐恒志 手拜1997年10月30日

1998年书信:

建才仁者如见:

来信已悉,知仁者在修心过程中,已能起用觉照,在力量上有所增强,很好,但对“不取不舍”,还不能正确掌握,今再说明如下:

一、修法之时,心不住于妄念,而是住在印和咒上,两耳也是听自念之咒音,不随妄念流转,这就是“不取”。但虽然“不取”,而心还想“舍”掉它,这“舍”就是要想去掉妄念,或想压住妄念,不使分别,但如石压草,草仍要生。故骧公所说:“正坐定心,百物不思,是外道修法,这也叫无想定。”

二、须知对妄念既已“不取”,就不着意于妄念上。既不着意于妄念上,那又何必舍它,若不取时,又要舍它,这就是“压念”,本已息下,不流转,又要去“舍”它,这就成头上按头,欲舍反留。

三、心念刹那生灭,修心人就在生灭处,回光返照,不令它住著,若硬压它,不但违反“本空”,而且易出毛病。总之上座时一切不理以修定,下座时观照此无念境界以修慧,定慧并修,不久功夫便会成片。(拙作《学佛是怎么一回事》中观心一节,希细细揣摩、体会,这便是观照的善巧方便,文字不多,但很精要,可以此为标准。)

四、您说:“若不叫它停,便流浪而去”,实际上这“叫它停”一念,也是妄念,不理它,反能平安无事。

五、念念在觉,不但是观当下一念,还要把这一念化空,才叫觉。如果我们能时时空、时时觉,觉在眼前,觉在当下,就能时时解脱,时时自在。

六、众生本来成佛,是说矿中原来有金沙,但无始以来夹有泥沙,故叫“无始无明”。若矿中原无金沙,则就无法炼出金子来。此问题,请看拙作《论佛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作为参考。

某居士很热忱,希望我到保定来,但我自忖,年龄太大,84岁的人毕竟行动不便,故来保之事,很难成为事实,请诸仁者,给予谅解,谢谢!草复顺祝

精进不懈。

愚 恒志 拜启1998年7月23日

1999年书信:

建才仁者道鉴:

祝在新的一年中,合府吉祥,一切平安遂顺,道心坚固,妄心、执著息下,进入无住无相、空有圆融、动静不二、随缘自在境界,在菩提正觉道路上进一步有所进展和成就。顺祝吉祥愉快!

愚 恒志 拜启1999年2月8日

建才仁者慧眼:

4月4日函敬悉,问题谨告如下:

一、法本后“随心陀罗尼”可随时加修,有空就修,不限时间,此是心中心印咒以外的加修,以增助力,但最好也结手印。 [手印结法略,编者注。]但此咒印不修也可,六印已足够了,心不集中,多有何用?

二、明慧修二、四印又修六字明两小时,可不必这样,就修二、四印也可治病,尤其是二印,可治病、开慧、消业,力量很大。信心足,便有力量。修法不宜太杂,一门深入,便得定开慧。

三、破瓦法,是西藏密法中所有,是一种用呼吸气功方法,训练把识神(意识)由丹田上升,提到头顶百会穴,然后放松气回到下面,继续再做,把气冲开顶门。顶门百会穴,便能软化,插入吉祥草。此法我未修过,但用气功硬把识神提上来冲上去,搞不好会出毛病,总觉不如“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彻悟禅师语)来得自然、合理。万一气不能冲出去,岂不是白用功夫,而不耽误往生大事吗?故汉地学此法的并不多,似乎亦不普遍使用,因两地人基础、根性、愿力都有所不同也。略告一二,以供参考。欲生西方,全靠定力,只要“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临终正念分明,决定往生,不必再杂修此法,反使心不集中,且看国内往生的人多数靠念佛自在往生,未闻有修破瓦法往生的,特供慧察。

四、四川色达带回舍利,说吃一粒,可保往生,如此以释迦佛威神力,何不使人都能吃到?我看还是应信愿往生为主,依《阿弥陀经》修持。但活佛也使善巧方便利益众生、加持众生,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吃了没有坏处,也是一种助道、加持的助道因缘。[此处关于破瓦法和吃舍利往生的开示,是徐老对净宗学人专修专念一门深入的应机方便开示,编者注。]

顺祝安祥宁静!

恒志 合十4月19日

建才仁者道鉴:

7月8日来信收到,勿念,近谅平安吉祥。

仁者能方便开示学人,甚好。至于在修行道路上进退定乱,常有变化是正常现象。关键是烦恼来时,照常处理,处理毕,就一切化空,心不留恋,逐步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心即清净心,定力足,慧力自强矣。对身执著较重即是“我执”,凡夫的通病,故要修定慧以对治。常常念起即观,能加座修也好,但也须放下化空,境来不理,随缘应付,心不粘著,便是化空,心空、慧开、苦除,得自在快乐。

明慧的朋友是夙世可能做过道家功夫,故有飞升、自顶门而出的感觉(俗所谓走阳神一类),但此事容易著相著魔,目前请她修念佛法门,一切勿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自然太平无事。其实打坐修心并不妨碍,就是种子翻出时,境界现前,不去理会它,能教她修六字大明咒也很好,不必惊慌、恐怖。久久,自然平安无事。

明慧的信未见到,人生无一不苦,总须看破无我,才能除一切苦厄,不学佛法没有出路。近忙,故不一一。顺祝随缘自在!

恒志 拜启7月16日

2000年书信:

建才仁者:

函及照片,均收,在此谢谢!下答所问:

1.一切罪业,都是自己心作,心生心灭,如幻如化,但既作之后,凡夫执著前境,便感苦恼而成苦集。如能忏罪和念佛转化,则一句弥陀,能消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念佛灭罪,实际上虽仗佛力,亦即自力,若自力不强、不相应,罪仍难消,故他力即是自力,毕竟不二。

2.“心本无生因境有”是凡夫境界,所谓随境流转。“心净则佛土净”是佛、菩萨境界,定慧力强,则心能转境,凡圣界限,即在此“能转”与“不能转”。不能转时,念佛、念咒,求佛加持,也是妙法。

3.学佛人虽心不分别,不起人我是非之见,但好坏是非仍了了分明,此即智慧,名自然智,体必有用故。若有定无慧,便非真定。

4.魔趁虚而入者,必是“顽空”,自性实未证实,故遇境仍被流转。心乱容易入魔,当知“乱”即是魔,此时若能返观或念佛,则乱心便成觉境,魔便无迹可寻了。顺祝安详。

恒志 合十11月27日

2002年书信:

建才、明慧二居士:您们好!

来信都已收到,问题敬复如下:

1. 受过菩萨戒吃肉、吃辛、饮酒算是犯轻戒,得轻垢罪,可在佛前至诚忏悔,后不复犯,念四句偈“我昔所造诸恶业……”,这是事忏。理上应明白“罪性本空,放下便了”,“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知罪性本空,罪不可得,这是大乘忏。理事并忏,众罪消灭。

至于“沽”酒,即卖酒与人,是十重戒之一,与饮酒不同,此戒不能开。即受菩萨戒人,绝不能卖酒求利。

2. 明慧居士过去受伤,因修心中心法而痊愈,现在重修,反而增加痛苦。由于年龄增大,老病难治,现在看来,不必再修心中心,勉强修法反而不好,可换修净土法门。每日早晨念一小时,不用盘腿,就是平坐,但要手结弥陀定印或法界定印,两耳听弥陀圣号,晚上再念一小时,一天两小时,力量很大,可以愈病消灾,减少痛苦,得定开慧,往生西方。下定决心,一样可以愈病消灾,请照这实行,腰痛不必硬坐,反而增病。法无定法,要对机说法,不能呆板一成不变,要以求生西方为主,跳出六道轮回。好吗?

念佛号、听佛号就能得定开慧,心中心不是唯一法门,可以改变,莫顾虑。愿力坚强决定往生,行住坐卧不离念佛,就能得定开慧。

二张字幅寄上,请分用。即颂夏健。

恒志 合十2002年8月5日

明慧仁者慧鉴:

来信收到。您的问题,答复如下:

一、凡修心的人,修戒定慧,心定则神宁而气旺,抵抗力强,外邪不易侵入,故修行可以转变色身,有病方便调伏。

二、修心的人,在修时往往妄念愈多,这是好的现象,因过去藏在第八识中的垢秽、杂念,都被功夫逼急而翻腾出来,所以不要怕,让它翻,翻至彻底清净就得定开慧了。所以越修越乱这是好事,与不修时的乱是不同的。妄念乱糟糟,来时,一心念佛,听佛号,不理妄念,不取它,不舍它,自然息下。

座下修心方法,以观心,不被妄想牵着跑,不睬不理最易得力。如无法下手,则用念佛方法,一面念,一面听,妄念自然空净。念佛、观心都是最善巧的法门。(观心就是看念头)

天天、刻刻用功,持之以恒,必定心定慧开,满其所愿。此颂净安。

恒志 合十2002年9月26日

答辽宁宋世春居士

世春仁者慧鉴:

李老师[元音老人,编者注]弘法、灌顶录音带,已在您处使用,使24名同修得法起修,因缘十分殊胜!希大家互相促进、奋勉,不负一番学佛的大事因缘。祝愿一面修法,一面常与习气奋斗,定可获得法喜和受用!

专复顺颂轻安、自在,一切如意!

愚 徐恒志合十1998年6月21日

世春仁者慧鉴:

来信已悉,知23名用录音灌顶的同修,都情况良好,能制心一处,但录音灌顶,又不可用,来上海这么多人,又有困难。因此仁者心中耿耿于怀。

佛法无非以善巧方便,救度众生,在上述情况下,不得已只得用“遥灌”(遥传灌顶)办法,来补课。时间:[略,编者注]方法:[略,编者注]

以上遥灌办法是不得已的办法,(不是常用)但遥灌后,便与正式灌顶没有两样,不必在心生挂碍,耿耿于怀了。(况已有陈某居士两次灌顶,仁者也曾两次来沪请求修法究竟,如此做法,加上这次遥灌,可以说功德圆满,一切如法。)

关于修复古庙,请师父主持,到时可共同发心,请仁者放心,万事都是因缘合和。顺祝吉祥。

愚徐恒志和南1998年8月4日

世春仁者慧眼:

11月26日函拜悉。生死大事,非同小可;佛法难闻,愿共勉旃!见性悟理,是佛法之要领,依法修定,时时回光返照,于诸妄心不取、不舍、不分别,诸妄若息,不真何待!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时,正是本来面目现前,贵在行住坐卧,打成一片,动静不二,能所双忘,正是“照顾本来,不错用心”,随缘起用,而不粘不着,“一切法皆是佛法”,岂不随缘自在乎!

又《玉佛苑》文稿,原词已不复记忆,若寄到鞍山玉佛院旅游处,众目睽睽,作用似较别处为大。至于文稿已经愚首肯认可等辞,似不妥当,宜请仁者删去为感!顺颂吉祥。

愚 恒志 拜启1998年12月2日

世春仁者慧眼:

《禅》刊及手书敬悉。《谏言》乃仁者弘法利生、大悲心之所流露,直言敢谏,实为难得!惟闻朴老[赵朴初,编者注]久病住院,未知能否及时蒙其亲阅耳。

愚阅各期《禅》刊,对“无”字公案、观心等多所说明,恐有其不得已之苦心。盖末法时期人根渐钝,往往不明参之本意和方法,作者乃作平实商量,以此言之,似乎也未可厚非。仁者不妨自行考虑、抉择之,盖仁者皆以发菩提心,弘法利生为出发点也。如发出,书中已略作改动,谨供参考;尤其如提及贱名,并非所宜,请予删去,为妥。

原稿附还。(四件《禅》刊,要寄还否?候示办。)顺颂新年吉祥。

愚 恒志 拜启1998年12月30日

宋世春作《酬拜赵州古佛》徐老批语:

酬拜赵州古佛(参“无”字公案得语)[选录]

家事国事皆佛事,俯首奉献任逍遥。

(徐老批语:若悟自性,则妄想皆成妙有。无住生心,妙用纵横,无尽无尽。)

假事真做心无物,迎风挨波任曳摇。

(徐老批语:一假一切假,一真一切真,毕竟不离中道,中道亦不可得。是什么?)

世春仁者慧眼:

函悉。仁者以慈悲心,扬人之善,并从中获得好处。“三人行必有我师”,利人适以自利也。昔张居士作偈:“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虚费草鞋钱”,由破参到重关,由重关到牢关,若能动静不二,魔佛一如,则一切法皆是佛法矣,愿与仁者共勉之。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一切法不离自性,突发病,亦可作如是观!

老太太之言,也可作深长思也。语云:“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理事不二。搞佛事、念经回向、超度孤魂,宁非功德事乎!

念慈氏咒,直念即可,皆法界定印,即二大指相拄,右掌安放左掌上。念慈氏咒是发愿生弥勒净土,若念弥陀心咒,愿生极乐,两愿取其一可矣。

修心密以悟性,不妨与求生极乐并行。盖净宗之“一心不乱”与“净念相继”即宗下之“灵光独耀,心行处灭”。功行至此,则妄念皆成妙有,烦恼即是菩提矣。复颂春节安和。

愚 恒志 合十1999年1月4日

世春仁者慧眼:

函悉。由于事忙,致迟复为歉!

1、所写悟心偈,弦外之音,清彻可听。其中:①②两组正说明“一切法皆是佛法”(《金刚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坛经》)。盖自性若悟,保任得力,则一切诸法,皆为自性之大用(妙有),所谓“家事国事皆佛事”也,不亦庆快平生乎!

2、恢复寺院,但建心密道场之事,且看因缘,发心可佩,但凡事不离因缘也。

3、元音老人生活近尚安静,处于悉心养息之中,年高德勋,至可敬佩。

4、某居士诚恳、仁厚难能可贵,与仁者有缘共修,宁非夙因。凡修持必有过程,小乘只破我执,大乘破我法两执,《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即是我、法两空,并空亦空,因“非法”即空也。此种境界,全在努力返照(即念即观),循序渐进,若能都摄六根,心地融通,自然净念相继。无力作书,请以此与某仁者共勉,如何?某居士也均此问好。劳神,感谢!

草复,顺祝动静一如!

愚 恒志 合十99年3月21日

世春仁者:

为听取元音上师开示,已将《玉佛奇妙观感》转寄彼处,请静候其意见。总觉此文以理事不二、性相不二等不二法门,宣示“无字真经”,指物传神可谓“奇妙”矣。上师或有简要批示,谨再奉告,此祝法喜。

学人 恒志 合十1999年4月16日

世春仁者道席:

手书敬悉。近甚忙,迟复为歉!《观感》二份留下,当寄给元音老人一份。其中第3页“修心中心第六印”应改为“结第四印能生西方净土”。

知此稿已寄朴老,似不必追回,刊与不刊,听其自可也。仁者为心密的弘扬,真实不遗余力,不胜钦佩!顺祝定慧圆明!

愚 恒志 手拜1999年5月18日

世春仁者道席:

手书敬悉。愚反复看信,觉所谓“醍醐”者,固是仁者慧眼圆明,以逆境为加持,乃修行中之本分。但其中亦或有误会之处。

98年10月的上师复印件,是他的弟子代写,语句不当,且多生硬,可能与拙于行文有关。愚已将此件连同9月30日的上师眉批书,一并寄去,已说明事实真相。但不管怎样,剔垢磨光,正可得大受用。

“观感”文,《禅》刊拟刊用,可谓广结众缘。老眼昏花,不复一一。顺祝

法喜充满!(附拙书留念)

愚 恒志 拜启1999年6月26日

世春仁者如晤:

手书收悉。所示仁者修证之事,十分难得。吾师骧陆公曾有偈云:

欲修最上乘,尘劳为资粮。

冤家一齐到,庄严此道场。

“醍醐”事似不必再向上师提,当知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能如是转化,即大进步。众弟子前更无必要提及,非其境界,徒滋疑谤,非大福德人不能承受也。不一一,即颂自在无碍!

恒志 拜启1999年8月4日

世春仁者道席:

手书敬悉。云门三句:⑴“截断众流”者,可喻作破初关,契合心源境界;明悟真性,妄想脱落。⑵“涵盖乾坤”,可喻作破重关,执著消落境界;绵密保任,长养圣胎。⑶“随波逐流”,可喻作放任而为,无所不是境界;至此能入佛也能入魔,微细惑断,自性清净。

学禅忌说道理,故有“开口便错”之说,古德公案,例子甚多,总在不落阶级,超脱知见,刻刻返照本来,不暇多说义理,船子印证夹山之公案,可鉴也。“庭前柏树子”、“麻三斤”皆此类也。一入义路,即成为“教”矣。

原稿复奉,批注仅供仁者参考。此颂定慧圆明!

愚学人 恒志 拜启1999年11月17日

世春仁者:

函悉。仁者意欲弘法利生,固然难得!但对利用现楼组建“心密”场所,目前并非其时,将发生不少障碍,且“某某功”邪教,冒充佛法,鱼目混珠,不免影响各个方面,鹤壁道场中折,即一说明。至于出任名誉职务,实非吾侪老年人所宜,宜韬光养晦,诸祈谅察,为盼!顺祝慧照。

愚 恒志合十1999年12月5日

世春仁者有道:

兹有一事奉告,元音老人已于二月五日(初一)晚8点15分坐化,初坐椅上,突然起立,遂又坐下气绝,前后仅十五分钟,全身柔软,弟子们并闻异香,遗体已送普陀山化身窑,49天后荼毗,遵遗嘱骨灰抛入大海。

仁者可勿再致函,谨此奉告。(不追悼,不告别,其他一无举动。)顺祝吉祥。

愚 徐恒志 拜上2000年2月

世春仁者:

函悉。“脉解心开”不妨试写,古人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身之与心固分而不分也。能“于心无事,于事无心”,不亦善乎。“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上师[元音老人,编者注]荼毗日期,将由普陀山安排,日期未定,又复路远,仁者勿必操心也。草复,即颂光明自在!贱躯尚好,祈勿锦注。

愚 恒志 和十3月19日

世春仁者道席:

承寄来《禅》六册,已收到,谢谢!《和大德商榷禅法》一文,已阅竟。“那个”和“哪个”(也即that和what)历来有不同意见,多数以“谁”字指“哪个”。但正如仁者所说,似乎不够妥贴,因当时“参话”尚未盛行,大慧禅师在宋时才努力提倡,六祖以前皆是直指禅,故觉仁者所说,颇有义趣,若用“疑”情,岂能“言下大悟”?仁者所说,俱是正论,佛法无人情,提出来“商榷”,岂不可乎!

仁者所批意见,均略看未细阅,总觉得其中有批注得好的,如禅宗破初关,即有见地——破参见性,说似有二,实际不二;但也不宜苛求,如原文“没有咬到一颗米”,作为达到无分别境界,并无不可;若进一步讲,当然是“分别而不着”,所谓“念而无住,用而不着”矣。其他不再一一,请垂谅。大作附还,以免重抄之劳。顺祝为法珍重!

学人 徐恒志 和南2000年5月24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故知不仅破“我执”,亦需破“法执”、“空执”之重要。

世春仁者慧眼:

7月1日手书,16日方收到,请释念。嫂夫人有腰间盘突出症,宜治疗,务使恢复正常,才能继续打坐,否则易于复发。打坐宜气沉下丹田,以加速血液循环。“心密佛刹”之创办,固有利佛教,但申批不易,且当机颇难,障重者多也。至于保任除习,全在顺逆境中磨练,原非一蹴而就。其中隐现进退,只要不忘根本,似不得以退转名之也。

元音老人火化时确有许多舍利,但比较小,约芝麻大小。传愚接任“心密四祖”,纯属谣传,切不可信。草颂法喜!

愚 徐恒志 拜启2000年7月18日

世春仁者慧眼:

函悉。以顺逆境界,陶冶身心,可谓修行人本色,初以顺逆境界磨练,继则“顺行逆行天莫测”,可谓善学道者矣。

我执已松,分别心息,回光返照,看是何物!“妙体虚幻”,但“无实无虚”,“恒沙妙用”,不离当体。

“灯笼缘壁上天台”,所答固好,不如对曰:“重叠关山路”。

“你看我现在是不是”、“吃饭自知饥饱”答得固好,但不妨说一句“作贼心虚”。愚于禅为门外,戏作对答,聊供一笑。顺祝禅寂。

恒志 拜启2000年9月1日

世春仁者道席:

10月16日函拜悉。“开示偈”的“试参”,也拜读,明心以后,各呈见地,随意发挥很好!愚已迁入新址:……。以后来书请照上列地址,不再住在浦东矣!仁者参照得力,生理、心理都有变化,难得!祝今后身心康泰,六时吉祥,优游涵咏,亲得法益!

准备学商从贩,一切莫非因缘,心地明白后,穿衣吃饭,迎宾送客,皆是佛法,所谓“一切法皆是佛法”也。草颂法乐!

愚 恒志 拜启2000年10月23日

世春仁者道席:

来书所述二祖慧可断臂流血之行,根据记载是大师表示决心。“觅心了不可得”是后来亲见本来,忽悟实相,悟在大愿断臂之后,亦自然之境界,并无所谓“晚了一截”,也无所谓“被境迁转之嫌”。套用一句古德之言,是仁者“自生分别”也。

断臂与燃指,同为表示信仰之诚,又前者乃表决心,后者兼修苦行,其不同之处也。草复,即颂定慧庄严。

愚 恒志 合十2000年11月30日

世春、淑琴二仁者道眼:

12月23日手书敬悉。公案就机作答,十分恰当!今一语相赠曰:“作贼心虚”。“昨日的是什么?”岂非“作贼心虚”乎!一笑。

仁者近年来,游心禅海,神机天纵。古人大事已明,仍有一个“如丧考妣在”,所谓“如丧考妣”者,悟后保任,随缘起修也。必历境锻炼,渐至根尘脱落,尚须打成一片,菩提道长,愿与仁者共勉之。顺祝

寂照不二、法喜充满、新年吉祥!

愚 徐恒志 拜启2000年12月29日

世春仁者慧眼:寄老沪闵路之来函,已见到,知曾因病得益,确是观音大士、大愚师公不可思议的加持,亦是亟仁者至诚忏悔、专心修法的感应;特别痛苦之后,进入空灵寂灭境界,此古人所谓“不经大死,不得大活”之谓乎!幸甚幸甚!但古人有大悟一十八,小悟无数次之说,则此乃万里长征中之一步也。至于五个“何期”,乃真实证到,十分亲切,我在五十年前,亦曾经如此境界,但此皆光影门头,切勿认真。古人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指无法向人言说也,甘苦之味,惟当人自知而已。至于此“冷暖自知”境况,若认为指色身冷暖之变化,则误矣。总之,祈仁者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若得少为足,或以为即此便是,则又被调弄矣,祈慧眼印证之。当仁不让是在智者!不一一,顺颂新年百益、法喜充满!  愚 恒志 拜启 2月3日 世春仁者道席:

4月23日函已收悉。节日期间曾至宁波居士林讲法,回来后休息身心,迟复为歉!

《路途风光札记》已阅,甘味之言,有益学人,普作供养,功不唐捐。试透广照禅师文亦已拜读,以心印心,共沾法益。至于拟编议透公案百则,似可暂缓。千座以后,重在悟后起修,勤于奋斗保任,对三毒、五欲、六尘境界,均须一一透过,不为所转。所谓:“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功夫无止境,菩提道正长,多用实际功夫,实为必要。一般来说悟后正修,一破一切破,一证一切证,圆教行人本无定法,但对见思、尘沙、无明粗细惑业必须逐步打扫。圆教初信菩萨,已能现身百界,八相成道,况其上者乎?且试透之际,难免识神用事,故敝意目前以刻意除习、破无明、见法性为主要任务。了生死、证菩提是己躬下大事,仁者以为如何,愿共勉之。复颂法喜无量。

愚朽 恒志 拜启2001年5月9日

世春仁者道席:

手书敬悉。关于禅宗“拈花微笑”公案出处,自古来传说不一。有谓出自《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谓此乃禅宗传心之根据,由来颇有争议。大藏所收之经论未记其言,而《五灯会元》、《联灯会要》等书则记之,历史拈之颂之者,亦复不少,《佛祖统记》亦引此说,议论纷纭,未略考据也。仁者拟三种处理,删去则不宜,因传说以久,“静观纷诤,则易搅混池水”,似以“对事不对人”,中道处理之。仁者以为如何!

“作答”言句,弥见禅思。尤以“颂祖”、“堕语”能发明心地,有益宗门,难得!夏日炎炎,请珍重。即颂法喜。

愚朽 恒志拜启2001年6月29日

世春仁者道席:来稿拜阅,禅味清澈,难得之作。近因太忙,故未细细推敲,反正皆弦外之音,不劳着意分别也。遵嘱原稿不再退奉。“夹山参船子”公案写得比较生动,其中有数处似需改正:1、第13页“望望皆明其所指”,“望望”是否“往往”之误。2、“心风(光)临机制(诸门),应缘映影,为念为语”。似有漏字,较难读通。3、“筏船”(28页)似用“划船”为好,筏是竹排用以代船者,乃名词,以用动词为好。4、第29页“以及目前健在的徐恒志……”此句宜删去,我乃凡夫,名不副实,以删去为宜,千万!5、古人有“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之语,何谓“家珍”?不可说,不可说!6、原文太长,可否略加整理,使进一步条理化,重点突出夹山明悟光景,仁者以为如何?原文不违禅意,投寄刊载,并无不可也!草颂法喜!附随笔一篇,供参考。  愚恒志 拜上 2001年9月22日

世春仁者道席:

手书谨悉。愚见如下,谨供参考:

“大地众生业识茫茫”,于回头转脑处,分明识得。故仰山曰:“这个便是业识茫茫。”至于夹山辞行,犹频频回首,盖偷心未尽,以为“尚有他法”。船子乃曰:“汝将谓别有?”,覆舟而逝,乃知“有”后,死尽其偷心也。

故两者虽同喊“阇黎”,境界实有不同,正仁者所谓前者“依识染”,后者“依智净”。同样回首,境界天壤之别,然此惟悟后自知耳。

“作用八之幻相”,前稿已不复记忆,不知所云。“但心中之幻相犹在”,既知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何不放下化空乎!若能不理,不久便得自在。草复,希慧照。此颂净安。

愚 恒志 拜上2001年10月14日

世春仁者:

手书拜悉。《祖师掠影》亦拜读,实因太忙,未及细看,大体上是不错的。其中有涉及我名之处,已予删去,吾人学佛以谦虚冲淡为尚,名望愈大,祸根愈深,故需深戒,当为仁者所同意。

愚师事略,有碑铭一篇,可作参考,原文附奉,恕不再抄。 顺祝新春吉祥!

世春仁者道席:

手书拜悉。《絮说》以见性为本,千言万语,万变不离其宗,藉教悟宗,借文字言语以为方便,使初学人豁开心眼,彻悟本来,故全文“画龙点睛”,不无是处。但就实而论,宗下诸书,不重义解,若妄加穿凿,反失本旨。故大慧宗杲禅师曾焚毁其师圆悟克勤禅师之《碧岩录》,亦不得已之苦心也。

尊作以教悟己则可,以此教人则有所不宜,此可为知己道也。(原稿附还,请收。)顺颂清凉。

愚朽 恒志 和南2001年12月20日

世春仁者道席:

《絮说》经再次加工后,可供教友读之,各随其根性而得益,反正不着文字,不离文字,明悟之人无不可也。

敝意如此,仅供参考。顺颂新年法喜。

愚朽 恒志和南2002年1月19日

世春仁者:

手书敬悉。愚近月来目力大损,寄来甲乙两篇尊稿,我没有细看。总的感到最好不要争论是非,越辩论是非越多,对于修行、了生死没有什么好处。尊意以为如何?

年近九旬,襄残日甚,一切请见谅!复颂春绥。

愚朽 恒志 拜上2002年3月24日

世春仁者道席:

《菩提心》复印稿已收到,因目力关系,大致阅读一过,觉内容很好,朴实、真实、生动,对禅观、修证,颇有帮助,《菩提心》全文刊登,非无故也。

千座已满,菩提道长,生死事大,愿与仁者继续共勉之。《谈禅》之文,不妨供养诸方共参,以酬佛恩。复颂法喜。

愚朽 恒志 拜启2002年4月26日

世春仁者道席:

久未音闻,谅案牍备劳。知《议禅》样本将出版,以早日一读为快。写序问题,为满足雅意,当努力试为之,不当之处则请仁者修改之,但总是滥竽充数耳。此颂冬绥。

恒志 合十2002年11月30日

世春仁者慧鉴:

《议禅》已于昨日收到。由于近来目力关系,看3页便停止。从所得的印象来看,仁者处处抓住本来,照顾灵明本性,是此议之特点,所议多有是处。但禅本无所议,所谓“动念即乖”,“拟议即差”,才落言诠,便非究竟;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才有少分相应。今开方便门,具智慧剑,出而议之,固无不可。然一落理路,便非究竟。尊议苦口婆心,具见慧根,然行文上,似可再加以精练为贵。可有可无之语句,则以去之为宜。行文精当,更显本地风光。本文未曾看终,实因目力关系,仁者必能见谅。此书写来也模糊不清,甚觉歉然。复颂春安。

恒志 合十2003年3月20日

世春仁者:

手书拜悉。“商榷”两份退奉,其中一份请直接寄交悟德师为妥。

关于灌顶事项,过去都是元音老人同意,经过当面传法灌顶手续,今后如何,只好看因缘,我们且不管此事。此祝秋安。

徐恒志(学生代笔)2003年11月7日

世春仁者道席:

手书拜悉。从网上看,知仁者的作品已逐渐受欢迎,难能可贵。闻有人已达名闻名利养颠峰,一切都是因缘而已。缘生缘灭,有何真实!

仁者评论禅文稿,的确煞费苦心,也很不容易。祈保重玉体。新春将至,顺祝合俯吉祥,新春快乐!

愚朽 恒志合十2005年1月30日

世春仁者:

手书拜悉。知仁者在网上时有参与,仗义执言,实甚难得。愚则对网上事一无所知,从来不管,仅知互相纷争,不外人我、是非,愚自病后,更不去用心力,得过且过而矣。法运亦大事因缘,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一切听其自然。复颂清凉。

愚 恒志手启2005年3月28日

答讷河郭元禄居士

元禄仁者慧鉴:

寄来偈颂已阅,知仁者驾车奔走,十分辛劳,但能护持心地,念念在佛,念念在觉,妄想不生或少生,便可亲得受用。目前末法时期,在家虔修较为相宜;出家,目前并不相宜,种种不能方便。

另邮寄《幻斋随笔》一书,请作参考,不细谈。

法名取为“智元”,即智慧为学道之根本,好吗?

贱体还能维持,随缘度日,请勿怀念。复颂吉祥圆满!

恒志 合十2002年4月12日

郭居士于2006年8月看望徐老时,老人慈悲手书开示:

上海没有机会,还是在黑龙江做驾驶员,暂时度日。您的相貌很慈悲,以后会有机会(闭关静修)的。

修心的法主要是认识自心,所谓明心见性,要见到真性。心本来不可得,罪性本空,福性也本空,一切不可得。要认识真心,不认识,所以被心识所乱,不能自己做主。修心中心法,心念耳闻,三密相应,每天如此,久之,万象之中有一个孤零零的东西,在分别中无分别,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认识它便是明心见性。

修心不可得,一切□□空,便得大自在。一切不可得,便得大自在。

答李开宇居士

修六字大明,灌顶亦可,不灌顶亦照样可修,不必分别。修六字大明咒即是打坐,打除妄想,坐见本性,是打坐方法之一种,不需他求也。

修定不一定要双盘,单盘也可,总在定心为主,不在腿上功夫。佛家功与一般气功不同。

莲花印以倾斜四十五度较好、较舒适。象征莲花含苞欲放也。至於六字大明咒,念时应“金刚持”,即自己听得出,别人听不到,即所谓“无声之声”。书上仅写“唇动不出声”不大明确,令人无所适从,後有缘也当明确了。实际上“唇动”即自己听到,“不出声”即别人听不到,原话终觉不够明确……

她改修六字大明,甚好。逗机施教,本无定法,全在当机与否,请转告一门深入、必获定慧……

佛法重在当机,并无定法可说,法法皆可入道,门门都是般若。当参禅到心行处灭、灵光独耀时,当研教到境观相资、圆解大开时,当持名到能所双亡、无住无染时,当修密到寂然不动、见闻了了时,不都是“这个”吗?可见方便不同,归元无二。以指标月,意在见月。话虽如此,但离心意识、直指本心,简便迅速,毕竟莫过于禅宗了。

记得有一次,访问元音老人。席间,彼突然起身,入内室闭门不出。久别重逢何以如此?别人定会奇怪。其实是互除习气。一面,他自己练心,力求透得过去;一面,锻炼我于逆境中忍得过去,实乃大家也……

一切佛法,莫非“黄叶止啼”,所谓“法尚应舍”,法即是‘有’,何况非法,非法即是‘空’,空有二边不著,而又灵知不昧,这是什么?可以大悟也……

[大愚法师“切忌用力”一句。编者注]意即儒家所谓“勿忘勿助”之意,亦即是不取不舍之义也。‘助’即是用力,此事非力所能胜,妄想脱落、本心现前,此即‘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之妙旨,修持悟此,思过半矣。

色相即性、事理不二,翠竹黄花、深契玄旨。既已悟理,须加事上磨炼,于一切境缘上、历境验心处,与习气作斗争。此即理悟后了真修。二祖开悟后,游茶肆酒馆,正是做这个练心功夫。愿你以六字大明为修法,以历境锻炼为要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时,看是什么,古人悟在“当下”,你试拈提之……

子夜打坐,正好万籁俱新之时,彻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远矣,犯什么忌讳!

弘一大师当年断食的体验,仁者欲亲身感受一下,何善如之。食色二欲,是欲界众生之致命伤,今能体验之,宁非出世之胜因,遥祝平安吉祥……

释道儒同源,源头虽同,然深浅毕竟不同,老子亦有“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等说法。然今既学佛、了生死大事,非得昏闲于此努力,愿莫大焉。 李开宇述:师精神很好,与我讲述禅宗祖师说佛法时,“无法可说”的不少公案。禅门中师徒对话的意蕴,常不在言语中,因“无法可说”,所以祖师常在别人请教“什么是佛法”时,指东话西。得意处,徐老手指着我手里的茶杯说这就是“佛法”,这就是“当下”的“这个”,若不见本性,即使打坐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之境,依然还有“一念不生”这一念。有一句话,我不解,师拿笔在纸上写着“向上一著,千圣不传”,愚与师会心地笑了。

智宇仁者:

大作敬领,额面盎肩,满脸喜气,甚为难得,衷心感谢。人生无常,生死倏至,大事因缘,其在斯乎!敬叩康乐。

愚 恒志 敬上2004年10月29日

[选自李开宇原载于《上海佛教》的“顶礼”、“关于幻斋随笔的随笔——向徐恒志大德请益点滴”、“走进幻斋赏花取金”、“兔”“鼠”禅缘——浅记徐恒志大德]

答觉融法师

觉融吾师道席:

案例纪实三则,已听读,(目力不行,叫别人代读。)宋某着相取境,害人不浅!阿国师随缘指点,自是禅者风貌,可佩!惜识者不多,可为深叹!

近来目力、脑力、体力逐渐衰败,虚度九十,老而无用,惭愧惭愧。

仁者用科学观点,阐明佛法,不胜敬佩!际此新年及新春佳节,敬祝众生易度,少病少恼!一切吉祥!

,弟子徐恒志顶礼2005年1月9日

答乘一法师

乘一法师道席:

金山寺简介等已收到,知仁者发广大心,绍隆三宝,拟修建湖州金山寺,适应信众需求,开发旅游资源,甚为难得。但工程艰巨,愿仁者好自为之,利乐有情。

政府同意在原址上修建金山寺,必须取得批复文件, ,才算落实合法,祈仁者妥善行之。顺祝定慧圆明!

学人恒志和南 2001年12月1日

乘一法师道席:

手书拜悉。欣知棣溪金山寺已或政府批准登记,与五座寺观一起取得了合法手续,从此仁者可以安心办道,并弘法利生,敬致以虔诚祝贺!愿仁者真为生死,发菩提心,绍隆三宝利己利人。

兴办寺庙原非易事,只好慢慢行之,竭诚恭敬,在冥冥中三宝必加持之。

一年容易,春节又到,在新的一年中,尚祈自强不息,好自为之,是为企盼。此颂福慧庄严,皆大欢喜!

愚朽 徐恒志和南2002年2月9日

登觉法师道席:

接手教,知近在般若密多寺,福建地区仁者有道缘,可以长住。我因年高体衰,种种不便,不能来福建讲法、利生,甚觉抱歉,请予谅解。

修心不外静中修(闭关)动中修(事上磨练)二途,一切人事皆我炼心之处,仁者既得此庙,弘法利生,乃是家业,既有因缘,传法何妨,请仁者好自为之。

目花,不能多写,祈保重。即颂一切吉祥。

愚朽 恒志合十2003年6月14日

乘一法师慈鉴:

《金刚经》诠释已收到,因目力关系,当大略阅之,并为之写序,以满仁者之愿,亦弘法利生所需要。节日甚忙,节后当抽时间写之,请勿念。顺祝行履安详,六时平安。

愚朽 徐恒志叩上2003年2月20日

乘一法师:

您好!您发来的短信,我已收到。按您的要求我已转告徐老,他老人家非常认真、仔细看过后,让我也转发一则短信给您。内容如下:“短信已悉。自修与传法(心中心法)可同时进行,继续弘法,以满足众生求法之望,亦不负仁者出家之初衷,请三思!徐恒志”

弟子 宣妙2005年8月29日

[经编者认真核对,“徐恒志”三字为徐恒志上师亲笔签名,编者注]

答西安刘志强居士

志强仁者道席:

久未通讯,思念之忱,与日俱增,“心有灵犀一点通”,同道者,虽千里亦同心也。接手书,甚为快慰!愚贱体如常,虽年屈耄耋,幸托福平安,惟平日常有三多,信多、电话多、来客多,不免忙于应付。自思德薄能鲜,愧惶实深!

《狮子吼》一书是苏州明学法师、缪留根居士等所发表,争辩甚烈,有人问我如何对付,愚告以五译与两种会集本俱在,可以根据各自所见,各取所需,不必勉强,但不能再多论辩,因如此下去,实有损于众生慧命,对众生不利。且梅光羲、黄念老、净空法师等,皆学淹古今,深有修证,非一般可比。自此以后,论辩似乎减少,总之此事各随所需,见智见仁,各行其是而已,多辩何益!仁者以为然否?郑州李锐锋居士来函欲协助出版愚之《全集》,意诚情切,近正搜集近几年文稿,拟寄去审阅,此事正在进行中,尚未最后落实。仁者欲从事助印,仁心德意,至为赞叹!待出版落实后,再由大家助资去包销若干(他是准备向社会发行)赠送同修,如此比较简便,届时当告诉某居士,取得联系,尚祈暂待,为盼! 知张家口李雅诗居士,能根尘脱落进入一心境界,非夙有灵根,何能致此,不胜欣慰!但根尘脱落也有粗细深浅之别,祈李居士认透本来,静中修、动中练,定慧互资,动静结合,将势如破竹,愿共勉之。 仁者能知一切如幻,甚为难得,《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但声闻初果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水,况思惑乎,况尘沙惑和无明惑乎。故从来大德悟心以后,悟后起修,如丧考妣,如防风灯,正为习染多生,非一蹴而就;圆教行人了分段生死以后,尚须破四十二品无明,才能了变易生死,成为法身大士,故禅宗破初关后,尚须勤于保任,奋除习气,否则成为“悟后迷”,故历来大德悟后提倡净土法门,以期利钝全收,同入弥陀愿海也。生死事大,愿与仁者共勉之。 近抽空写了一些随笔,随感而发,无足观者,今由邮局寄上一份,谨供参考而已。 贵仙居士必能精进,奋除妄想、执著,但愿共脱迷网,成办己躬下大事因缘,共出生死苦海,共度苦恼众生,互相勉励,不负所期也。欣慰何如!顺颂寂而常照,寂照同时!贵仙居士于此问好!  愚朽 徐恒志拜启 2001年8月7日

志强仁者道席:手书拜悉。有关问题,奉复如下:一、《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怀疑为伪经者甚多,愚翻阅此经觉其语句,很多地方,不是佛教术语,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特别“心无虚妄,身行真正,左撇为真,右捺为正,常行真正,故名为“人”。按印度岂有“人”字,分而析之,岂非伪造?故疑为伪经者,实有根据。另一本则改为“左为真,右为正,常行正真,故名为人”。亦似欠通,故此经虽有益于劝人为善,但说是“佛说”实不甚妥当。我也疑是伪造。

二、某老人乃净宗闻人,其所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走错路了”此语实嫌欠圆,因净土乃三根普被,利钝兼收之大法。从下根人来说,因不必高谈“自性”、“唯心”,全事即理,蓦直念去,理在事中,但对上根人说,则不妨念佛即是念心,念极情亡,则理事双融,心佛不二,根尘脱落,禅净不二。某老专为初机学人着眼,“自性”、“唯心”则专就一句弥陀,即是法界全体上着眼,各人设施不同,悲心则一。万法不离自心,若界外有个阿弥陀佛,心外有西方净土,岂不成为心外取法?所谓“唯心净土,即净土不离唯心;也即弥陀不离自性。仁者所论,亦即此义,圆融无碍之谈也。三、仁者所示“放下”语录颇为精妙。《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空)、无法相(法空)、亦无非法相(空空)。”三空之要,岂不在于放下。放下之义大哉!但问放下个什么,就是放下那放不下的,还不究竟,且道一句,曰:“家贼难防”。 顺祝冬安。仁者伉俪再次捐印,弘法利生,不胜赞叹! 愚朽 恒志合十 2002年11月26日

答鹤壁妙悟居士

妙悟仁者:

函悉。照片亦收到,甚谢!仁者虚心求法,期了大事,十分难得!

佛法大事,首在了悟本来,悟后知自性本净,有相皆妄,于事上处处磨练,打扫无始来之深潜种子;业种渐消,理事相融,至此心光渐露,寂而照,照而寂,用功扎实,渐成一片,虽不变而随缘,虽随缘而不变。正如明镜照物,寂然不动而照用无尽,光明遍照,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用功至此,何有生死,不生不灭,湛然常住矣。略述要旨,以备修证。复颂寂照。

愚 恒志 合十 11月1日

妙悟仁者慧眼:

5月9日函收悉。

一、仁者觉察到:“以前种种知见,原来都是执著而已”,不错!对在世言为“人我执”,对出世言则“法我执”,执我、执法总是“妄想颠倒”。佛成道后喟然叹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妄想、执著”四字为众生的大病根。

二、诸佛菩萨无住生心,荡尽妄念,以证体;有体必有相、有用。普贤大士十大愿王,乃大士“无住”后所生的心,此心包括清净心、誓愿心、慈悲心、六度四摄心、上求下化心。若无此等心,岂不成断灭?而所证之体亦将成为顽空、断灭空耶?“无住生心”正是真空妙有,体用如如也。(弥陀四十八愿、药师十二大愿,无不如此。)

三、“慈悲”乃自性本具之“相”和“用”,与情见不同,前者不系缚,不污染;后者缠缚、贪著,不得自在,乃两者的分界线。证此性故,度尽众生而无所度,妙用纵横而无所著。佛性之妙如是如是!

四、不但我每无言说法,山河大地、黄花翠竹尽在昼夜说法,仁者曾闻到乎!?

五、“心密”修持要领,将于今后增订的《般若花》上以书信方式略叙了,以法供养一切同修,今年三季度将可出版,仁者有缘必能得之。草颂定慧圆明。

恒志 拜启 5月16日

答鹤壁智俊居士

俊才仁者慧鉴:

2月6日手书敬悉。知仁者发心坚定,知见纯正,与夙世栽培有关,十分难得!修“六字大明咒密法”有闪光及震动等感应,这是好的效应,主要是修法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也是业习逐步消落的现象,但须一切不理,不要有追求和任何执著,继续修法,一样可得定开慧,明悟心性。今后如有机会到上海来,可以传授心中心法,以进一步加强定慧力量。定中出现一切境象,当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不取不舍,一有执著,便入魔境矣。

当修法至念寂心空,但是灵明遍照,不同木石,这是什么光景,希常返照而默契之,最要最要。此复顺祝法乐。

愚徐恒志 手启1992年2月15日

我已迁居至下列地址,通讯处:上海虹口密云路……

请代向魏秀芝、齐志军二位居士问好。

俊才居士:

3月12日函早收,因忙,耽搁,未即奉复,请谅。

仁者坚持修“六字大明咒”,甚好,心身上必然有变化,但不必过分着意于一切境界,当不取不舍,听其自然。记忆力一般因与空定相应,容易过后就忘,但于注意事,往往特觉精锐,总应于一切法无住无著,便能心空境寂。用心太专,则引血上升,故会出现胀的现象,可用意注丹田以治之。一般在修持中,最易出现掉举(心身晃动等属之)、昏沉二种现象,故要以定慧等持对治之,(即止观双运)。至于在能所双忘,刹那间前际后际顿断,此时出现之空寂灵明光景,正是自性之显露,但因定慧力弱,故转瞬即逝,随着修持增进,逐步自能常处于寂照境象中,但切勿祈求见光见佛,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

梦中境界虽是独头意识的反映,但也往往与过去所熏习有关,所现寺院、僧人等境,可能是夙世种子现行,但一切勿执著,若生执著便是识神用事,即是生死颠倒。

遥灌之事,只是不得已而行之,今齐居士[齐志军居士,编者注]既曾以简灌代传,为使您不至长途跋涉,希与齐居士商定,请其届时做观想,由愚给您灌顶,注意各点如下:

一、时间:4月30日(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星期四)上午八时整开始至八时半,灌顶结束。

二、程序:(略)

三、灌顶内容:(略)

四、坐着听讲法要(由齐居士讲修持中应说明事项。)

以上遥灌法,是不得已之方便法门,今据仁者要求方便行之,不必外传,祈慧察。此复即祝定慧双修。

四皈依即:南无咕噜贝(上师)、南无布达耶(佛)、南无达罗马耶(法)、南无僧伽耶(僧)

愚恒志 手启 1992年3月26日

智俊仁者:

4月30日函已收,款100元也已收到,本拟立即退回,我无德无能,不能滥受供养,浪费您们钱财,但旋思仁者一片至诚供养之心,也不能过于严拒,以满足修福培德之心愿,故决定按照我一般往例,将此款作为请赠各种佛书、赠送各处道友、广结法缘之用,深愿仗此功德回向仁者早日得定开慧、圆证菩提,专此奉告,当所乐闻也。所询各点奉答如下:

一、坐中突然一闪,或大脑有“啪”的声音等等,都是用功真切,由心理变化引起生理上变化所致,也是业障逐步消除的景象,宜听其自然,勿染着,勿希求,逐步任运进道。晴空无云之境,只是一瞬即过,不能抓住,这正是定力未充之故。这也是一种功境,但力用为少耳。今后修心中心每座二小时,日久功深,自然进入三昧,与定相应。下座后由寂定本体,起慧照妙用,定慧互资,久则寂光真境,常得现前。

二、定是体,慧是用。实际上是定慧不二,体用一如,如明镜无尘是体,能照物是用,二而一也。镜前放花则花现,放灯则灯现,此即随缘起用,真性也如此,能随缘起妙用,而无染无着,解脱自在。

三、凡有分别、有污染,即是识神用事,能定慧等修,证入常住真心,便能转识成智。——虽能随缘应用,但用而不着。功夫全在真修实践,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也。

四、道家用“元神”一词(也有用“谷神”者,为老子所说“谷神不死”,作为道的代名词。老子《道德经》还有“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等对道的形容词,道家以此说明“道”的客观存在。但从佛法的观点看,道家所谓“道”,往往是已能使六、七二识伏而不行,但第八识仍未彻底转化,出现一种非想(六七识伏住)非非想(八识仍在现行)的境界,相当于无色界的最高一层天,虽寿命极长,但仍有堕落的可能。故与佛家所说真性似同而实不同。当然,随机说法,借其说以说明问题,并无不可,但分清真假,掌握真理,至为重要。

五、道家先修命功,气沉丹田,祛病延年,再进一步修“性功”,此叫“性命双修”;佛家则认为“五蕴皆空、六尘非有”,不叫人执著身见、我见,故直下以见性为要事,实际上见性的人,也自能安身立命、流畅气血,盖佛家务本,道家逐末。吕洞宾所说正坐此病,故历史上他曾被黄龙禅师所呵,后便归入禅门。总之,执著身命,便成“我执”,执著“五蕴”为实法,便成“法执”,正是生死根本。故六祖大师说:“但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见性即是开悟,悟后才入正修,不至盲修瞎练。此心中心法之所以可贵之处。草复即法喜。

愚徐恒志 手启92年5月7日

智俊仁者慧眼:

6月10函悉,知令岳父患病去世,生老病死,确是百苦交煎,众生无始劫来,六道流转,非佛法,实无出路。

所说修持过程中出现的大爆炸景象,是由于用功过程中心理上的变化引起生理上的反应,也是业障渐消,和自性现前的朕兆,但既勿追求,也勿惊异。(愚在三十岁左右,观心功夫严密时,也常出现此现象,以后就没有了。)用功既久,定慧力增强,就能于行住坐卧中,常寂常照。当知业障消落和自性现前是一回事,妄歇则真显,(无明分分消,觉性分分显)。常念《金刚经》四句偈,便能自在无碍矣。佛法原在去执,常安于无住心态,便不至入于魔邪。

人事既毕,仍可从三印开始接着坐,不必重头来,因前修所熏习的无漏种子不失。见性之人湛寂圆明,而仍了了不昧,虽能所两忘,而妙用恒沙,岂有不知东南西北,不能料理生活之理,这仍是以推理代实证。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不住不著,用而无滞,古人所谓:“神通与妙用,运水与搬柴”。仁者所说“如痴如呆,倒也照样生活”,岂非体用齐彰,空有不二乎。与志军居士之问答,很可以,总以不著不落,不被境转为是。闻元音老师将于本月底赴温州避暑。

附上近来出版之拙作《般若花》二册,分赠仁者与齐志军伉俪各一册,以供参考。见性非关文字,不过如见月之指而已。即颂精进。

(可先看“关于佛性答问”,对您目前修证有帮助,其余慢慢看之可也。)

愚恒志 手启 1992年6月17日

智俊仁者慧眼:

7月16日手书敬悉。知《般若花》已收到,很好。对书中所说,仁者多有会心之处,难得!学佛原在以心印心,本非言语文字所能阐明。所询“明心后当以何为归”,明心后仍归于自心,自心本不可得,即归于不可得处,此在明彻后,自知归处。未彻底明悟前,仍需借密法以修炼之,以便增强打扫习气之定慧力,习气打扫至如何程度,即悟证自性至如何程度;及其至,则灵明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本自无生,今亦无灭,十方佛土,随愿依托,无生而生,生即无生也。禅、教、净下手方便不同,归元并无二路,明心后则知即禅、即教、即净,而亦非禅、非教、非净,全是一圆融清净宝觉。此就根本处言之也。在实际修证上,由于各人愿力不同,可以自揣根性,随宜学修,一般来说,禅宗全仗自力,密、净二宗,兼仗他力,故历来祖师大德明悟后多转向净土,以迅速圆净功德。“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是愚行持宗旨,并以此自利利人。仁者亦欲“共赴莲台”,何善如之!

修心密时多昏沉,印堂穴等处有紧胀感,刺痛感及眼角膜发红等,说明在修持中有昏散交攻及虚火上炎现象,一宜坚持印咒,平心静气地修持,随时注意气沉下腹部,妄念起时不随不舍,只顾到持咒,自然渐归于平静。又须知各人多生所习不同,故反应亦不同,也有用功愈切,习气翻出也愈多,此乃好事,并非坏事,譬如打扫房舍,垃圾搬运正忙也。至于有时不能坐足二小时,此主要是定力不足,影响体力,(如有定力,二小时很快过去)逐步练习之,当能好转。(目前天热,体力也易疲劳)总之,修心最宜不急不缓,无住无著,善巧方便,以调伏之。心中心法,上座时是培养定力,(修止)下座时是练习慧力,(修观)定慧双修,久则功夫成片矣。所云“无力扭转”,被“名相所转”,皆定慧力不足之故,但不必急,水到则渠自成,只要时时凛觉,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习气自能逐步脱卸。

目前修法阶段,不宜读大部经典,得定开慧,明心见性后,才可取以印证,至此则三藏十二部莫非自心注脚,否则未免被“名相”、义理卜度所转,对修法无益。古来宗下大德在一个阶段,亦往往放弃文字,专重参究,莫非先求打开自家宝藏。至于一般禅宗语录等,目前阶段也以少看为宜,古人所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也。略书所见,藉供参究。复颂暑祺。

愚恒志 手启1992年7月22日

智俊仁者慧鉴:

9月23日 手书敬悉。智伟居士求法心切,故已允方便遥灌,使能进修,希 诸仁者互相切磋,共进于道。所言“登战”未知是何人,知皆从气功转入心地法门,皆夙慧有以启发之也。

闻仁者近期习气种子翻动厉害,这是大好事,说明第八识中含藏无量习气种子,今被功夫迫急而翻腾出来,正是进步之时,切勿怀疑。谚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此之谓也。当知翻腾习气种子,乃修心人必经之过程,惟有不惊不怖,不取不舍,自能逐步业消智朗,又须常发无上菩提之心,一面修法,一面忏悔,自能逐步定慧双融,寂照现前。

修心中心法,大致已有百座以上,执著既较前减少,意境自与前不同,但定力毕竟不足,故遇事无力,仍难放下,故仍坚持修法,此虽事修,不异理观,非定不足以启慧,非慧不足以空境,老实修持,打好基础,日后有受用时也。拙作《般若花》87页“除习气的过程,”可作参考。上座后不愿结印、不愿持咒,当念全事即理,事理不二,天下岂有不劳而获之便宜事乎。一切法本是一时方便,但不宜放手过早。六祖云:“用自真如性,以般若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坛经》)此即起观之法,关键在常常回光返照此空寂灵明之性体,久则“虚明自照,不劳心力”矣。元音老师仍在上海,健康如常,请诸仁勿念。复叩自在。(徐州学习如有暇欢迎来沪一行。)

又五蕴不外色心二法,此二法乃妄心所显,妄心若息,则诸法皆亡;息下妄心便是“照见五蕴皆空”,则能“度一切苦厄”矣。

愚恒志 手拜1992年 9月28日

智俊仁者道眼:

11月27日函悉。关于修法翻种子现象,这是必然过程,用功愈切往往习气翻出也愈多。正如打扫屋内尘埃杂物,此时搬运正忙也。至于昏沉也是一种“随烦恼心所”,容易出现,随着定力增强,逐步自可减少;梦中境界乃是“独头意识”。志军居士所说:“坚持下去,便会好转”,乃是正论。所谓“难以与自己逆”者,亦与定力有关,昔庵提遮女曾问文殊菩萨:“明知生是无生之理,何以却被习气之所流转?”文殊菩萨答曰:“其力未充!”故总在于一切境不取不舍,自然化于无形。若树立对立面,着意与之斗争,则能、所角立,心境不融,又难以相应矣。又明心以后,方具有与习气交战之资格,否则如暗室无灯,难以打扫,徒自辛劳耳。总之,加强修法,及练习返照,久之便可定慧等持,入不二法门矣。

真禅法师平时甚忙,愚亦事冗,故相见机会不多,恐法师未必记得起我也。仁者可随缘迳自参礼之。此颂精进。

愚恒志 拜启 1992年11月22日

智俊仁者道席:

1月15日函已悉。因春节不在密云路,暂住小儿处十天,故迟复甚歉!仁者所说修心中心法,感到很不适应,身体不舒,头部发胀,此乃习气内蕴,气血受阻所致,照此情况可改修六字大明咒,每次坐一小时,口仍金刚持,手结莲花印,万缘放下,念起不理,埋头前闯。坐前先念四皈依,坐后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然后下座。吾侪凡夫具足贪嗔痴慢种种恶习,根深蒂固,原非朝夕可除。今修无相法门,目的在得定开慧,明心见性。明悟此本不生灭本无去来之自性后,然后安住本位,起应万机,除习气才有办法,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因知自心本空,原是无可遣除的,久之习气自能逐步消于无形。心中心暂可不修,因法无定法,随人而施,譬如对症施药,原不能死执,能息妄显真,转化烦恼,即是妙法;而所谓妙法者,亦用于一时,使由修而悟,由悟而证也。对于妄想习气,要如率兵攻敌,义无返顾,常与自己逆,便是进功,但亦不能如两军对峙,牢固执著,只要不理,自然消落。由于力量不足,故须修法以助定慧之力,目前依法虔修,实不可少。祈慧察。顺祝光明自在。

愚恒志 手启1993年1月27日

智俊仁者慧目:

近修六字大明咒,感到身体舒适,并能坚持一小时以上甚好,佛法是以种种方便得定开慧,原无定法,只要定慧等持,事理并进日久自得消息,至于仍随境转,乃功夫和力量问题,只要“锲而不舍”,则“金石可镂”。

对《学佛入门》上心中心要旨的论述,能否复印一份寄下,以观虚实,“悟真子”不知为何人。(如过长不便,则作罢。)

诸仁者拟邀请元音老人来鹤(壁)过夏一事,经与老人家商量,据告“因年迈不克远行,有负诸仁愿望,亦无可奈何”。特转告,以释远念。此颂法乐。

愚恒志 手启1993年5月9日

智俊仁者道席:

函悉。“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此话可参,亦可考验学人之见地。仁者前因未悟本来,故劳“搬经参书徒劳辛苦”。忽被熟人一问,恍悟主人公何曾离我一步,古人所谓:“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仁者今能一念回光,见自本心,识自本性,了知“万缘放下即是它”,理固不错,事须渐除,此后但能绵密保任,时时觉照,做到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久则打成一片矣。勉之,勉之!

上次寄来《学佛入门》复印本,即是骧陆师公之《学佛最初之决定》,一点不错。早曾函复,今知仁者并未收到。

今录大乘经所示数段,助仁者印证:

一、《楞严经》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二、《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三、《圆觉经》云:“诸幻灭尽,觉心不动。”、“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即祝轻安。

愚 恒志 和南1993年6月26日

答李建伟居士

建伟仁者慧席:

来信收到,您得遂心愿,依法修持,已逾半年,福德因缘,甚为稀有。今悟《楞严》所说悟到与六根、六尘无关的东西,这东西当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时,就全体呈露。正像您说,见性不难,难在契机,故从前禅师往往触境悟性,庆快平生。加上脑部象中心炸开,这即是所说的“爆炸”,都是业障消除的现象。但功夫无止境,开悟也有深浅、粗细的不同,不问收获但事耕耘,祈仁者继续精进,进一步明悟本性,“不到长城非好汉” 也。

仁者要取名,也好,名曰“智伟”。字幅写上,聊留纪念。此颂新年吉祥。

老朽 恒志 拜书2002年1月22日

更新于:2020-08-13 15:24

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