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017-05-30 菩提书院

济群法师

关于敦煌文化的研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在世界上有着重要地位。我是第一次来到敦煌,此前虽然看过莫高窟的影像资料,但置身其中时,还是深受震撼。在西北边陲,能留下莫高窟这么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敦煌的福报,中国的福报,也是人类的福报。

敦煌文化的产生

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等朝代陆续兴建,元代之后才停止开窟。在长达千年的历史中,不断有善男信女在岩壁上开窟造像,供奉礼拜,形成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被形象地誉为“世界画廊”。它的存在,主要源于信仰和文化两方面因素。

首先是信仰,这是莫高窟出现的缘起,也是其后不断开凿的动力。因为当时的人都是为了供奉、礼拜佛菩萨而开窟,是为了表达内心对佛教的虔诚,并不是为了留下什么作品。这些造像、壁画作为文化艺术的价值,是随着信仰留下的。如果说文化赋予莫高窟的是形式,是呈现,使之成为艺术宝库;那么信仰赋予它的则是内容,是核心,使之成为传承千年的精神力量。所以说,佛教才是敦煌文化的真正核心。

但光有信仰是不够的,如果开窟者没有相应的文化传承和艺术造诣,也无法留下这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瑰宝。今天来看,敦煌似乎地处偏僻。但在历史上,这里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在此汇流。在这个背景下,来自西域、中亚等地的工匠带来了佛教发源地的绘画风格和造像技法,来自中原的工匠带来了汉文化的传承,而在吐蕃、西夏、元等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又为敦煌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

所以说,这些石窟既体现了先人的信仰和虔诚,同时也代表着他们对佛教的理解和表达,是佛学素养和高超技艺共同成就的。如果只看到艺术表现的部分,看不到背后的信仰力量,就会浮光掠影,流于表面。

我们此行参加了戈友会组织的“玄奘之路”,体验了第一天的30公里行程。炎炎烈日,茫茫戈壁,走起来并不容易,却吸引了来自57所商学院的2500多人参与。其中有很多是企业家,他们放下忙碌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来到这里,或参赛,或体验,究竟为了什么?真正的魅力也是在于佛教文化。因为玄奘的西行是为了求法,为了追求理想,所以才有5万里跋涉的行动和坚持。如果忽略其中的精神内涵,就会把“玄奘之路”等同于一场行走戈壁的户外活动,错失真正的宝藏。

近年来,政府大力倡导中国梦的实现和一路一带的建设,要树立文化自信,建立文化强国。那么自信从哪里来?就要找到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找到其中与西方文化不共而又具有普世价值的部分,这才是具有吸引力的所在。就像敦煌文化,其水准和地位无可取代,我们不需要去宣传和输出,只要它在这里,全世界的人都会心生向往。

佛教与敦煌文化

作为今天的敦煌人,怎样认识并传承这种文化?是不是也像全国很多地区一样,通过文化来开发旅游?长期以来的教育,使民众将佛教等同于迷信,或停留在观光价值上。如果这样,就不能全面认识敦煌文化的内涵。而对专家学者来说,更多是看到莫高窟的艺术和学术价值。事实上,这些价值只是莫高窟在千年发展中形成的副产品。虽然也是璀璨的珍宝,但更珍贵的,是产生这一珍宝的智慧。所以,我们要立足于佛教的高度,了解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才能全面认识敦煌文化。

现在政府提倡国学,那么国学的界限在哪里?关于这个问题,通常是指儒释道三家,但也有人把佛教排除在外,认为国学特指儒家和道家。事实上,这种认识是有问题的。佛教虽然源自印度,但传入中国两千多年来,已和本土文化水乳交织,密不可分。如果不包括佛教,所谓的国学是不完整且没有力量的。

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对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哲学,魏晋玄学深受般若思想的影响,隋唐哲学的重点就是佛教,而宋明理学则受到心性理论的影响。再如文学,一万多卷佛经本身就是丰富的文学宝库,如《维摩经》《法华经》《楞严经》等经典,文字优美且发人深省,令人百读不厌。还有谢灵运、王维、柳宗元、苏东坡、王安石等文学家,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其作品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佛教思想。

至于佛教对艺术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在莫高窟的海量壁画中,内容往往直接取材于佛经。如各种“经变图”,就是将佛经讲述的境界以绘画形式呈现出来,在对佛菩萨表示礼敬的同时,起到弘法的作用。此外,大量佛教造像和唐人写经等,既是表达信仰的方式,也是当时艺术水准的体现。所以说,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面的。如果离开佛教,很难想象,我们的文化宝库将失去多少珍藏。相关内容,我曾在《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文中有较为详细的阐述。

其次,佛教可以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儒家思想注重现世,对如何为人处世、经营家庭、管理社会有一整套伦理,却不关注对人自身的认识。而佛教的心性理论告诉我们:人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通过对心的认识和提升,断惑证真,从凡夫成为佛菩萨那样的圣者。可以说,佛教关于轮回和心性的思想弥补了中国文化的不足,让我们对生命的认识有了长度,更有了深度。

如果只关注现世,不管生前死后,人生不过是短短几十年,然后因为死亡归零,就真的没什么意义可言了。当色身化为尘土,这堆尘土和那堆尘土,究竟有什么分别呢?而佛教告诉我们,生命除了现在,还有无尽的过去和未来。立足于生命长河看待当下,才不会那么短视,才能从长远出发,对人生作出抉择。

现在很多人做企业,一心只关注怎么把企业做好,无暇旁顾。最后虽然把企业做大了,但从个人心态到家庭生活、人际关系都危机重重,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事实上,企业和做人的成功并不是一个概念。事业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不能以偏概全的。儒家在重视做事的同时,也讲究做人。但要看到,这种做人不过是解决几十年的问题。不管你今生有再多的荣耀和财富,当死亡来临,靠什么来面对并超越生死?未来生命又会走向哪里?所以说,仅仅从现实的一个片段来关注人生,是不完整的。

而佛教是立足于生命长河,关心生命的轮回与解脱。关心轮回,是要寻找生命从过去到现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遵循的规律。佛陀通过修行发现,轮回是以惑业苦为基础,其本质是痛苦的。如果看不清真相,不管事业做得多大,多有成就,对生命还是充满困惑,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因为搞不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制造烦恼;进而带着烦恼看世界,制造更多的烦恼。结果烦恼复烦恼,烦恼何其多!这也是一种轮回,是当下时时都在发生的轮回。

如何改变这个生命现状?佛教告诉我们,除了被动的轮回,生命内在还有觉醒潜质。一旦开启觉性,就能超越轮回,自在无碍。佛教认为,生命有两个层面,既有迷惑烦恼的层面,也有充满智慧、光明、慈悲的层面。修行的关键,就是摆脱生命的负面心行,启动正面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生生增上,实现生命的究竟价值。

我经常说,你是什么比你拥有什么更重要。你是什么,就体现在你的心态、人格、生命品质。当这些方面得到提升,不论在什么时空下都能过好。反之,如果只是改变现有生活环境,改变得再舒适,也不过是几十年的享受,对未来生命的发展没有任何利益。甚至可能为了争名夺利造下恶业,更是得不偿失。

总之,佛教是从轮回的眼光看生命,不仅要关心生命的现在,还要关心未来的去向。因为生命是无尽的累积,现在的行为,就决定了未来发展,环环相扣,乃至尽未来际。而心性理论则告诉我们,心才是一切的根本。改变人生,必须从心开始。当心发生改变了,人生的各方面才能随之改变。这些认识心性、改造生命的智慧,恰好弥补了中国文化的不足。

如何理解佛教造像

今天的莫高窟主要是以文化遗产闻名于世,但我们要知道,这些造像和壁画并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而是传达了历代开凿者的信仰和对信仰的实践,代表他们对佛教的理解,以及对佛菩萨人格的向往。正因为这些造像壁画包含着虔诚、理解和向往,所以才有强大的摄受力,经千年风霜而不减,任时代变迁而常在。

而现在的很多佛教造像和佛事用品,往往被当作商品在生产和流通。从业者只是为了经营而不是出于信仰,在制作时缺乏理解,更没有虔诚。有些像甚至造得比普通人还俗,怎么可能起到净化心灵、令人见贤思齐的效果?所以对造像者来说,必须提高对佛教的认识,加深对佛菩萨品质的理解。

我曾在《生命的美容》中讲到,应该如何理解佛菩萨的形象。佛菩萨是什么样的呢?外在的美,就是佛教所说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他们生生世世修行所招感的,也是他们的心态和生命品质所呈现的,所谓相由心生。所以我们更要关注佛菩萨的内在品质,有什么样的心,就会呈现什么外相。在此,简单谈几点我的理解。

首先,佛菩萨是清净自在、心无挂碍的。平常人心里总是粘着各种事,处处住相,不得自在。但佛菩萨的心是无限而无相的,像虚空一样,没有任何粘著。其次,佛菩萨有无限的智慧和慈悲,对一切众生都能平等相待,愿意为之拔苦与乐。凡夫和佛菩萨的差别,就在于迷与悟,在于不同的生命品质。凡夫人格是由贪嗔痴组成的,而佛菩萨已通过修行,断除贪嗔无明,圆满悲智二德。第三,佛菩萨的生命是充满喜悦的。佛经有个词叫“举身微笑”,就是每个毛孔都散发出欢喜。平常人都是因为某人某事而欢喜,但佛菩萨的欢喜不在于此,而是来自生命内在的觉性,是没有任何躁动和粘著的。所以说,心既是痛苦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当我们有迷惑烦恼时,就会源源不断地制造痛苦、不安和焦虑。即使物质条件再好,依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因为烦恼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心对世界的认识。如果没有智慧,不论面对什么,都会成为烦恼的增上缘。而当我们拥有智慧,就能接纳一切境界。就像在佛菩萨眼中,娑婆也是净土。

如何理解佛菩萨的形象,当然不仅是这几点。也不是说,过去的工匠就能把佛菩萨的境界完全呈现出来,因为这取决于理解的深度。但我们要看到,古人对信仰的虔诚是今人难以企及的,也是特别值得效仿的。希望人们能出于信仰而不是其他目的来画佛造像,以虔诚的心,通过学习,深入理解佛教文化,并通过自身的技艺,将佛菩萨的人格传达出来,成为佛弟子学习的榜样。这样做,不仅能给自己尽未来际的生命带来利益,同时也能给芸芸众生带来利益。这才是画佛造像的真正意义所在,过去如此,现在和未来同样如此。

生命教育的题材

先人为我们留下丰富的石窟造像,也留下了圣贤的人格典范。这些不仅是古人的信仰寄托,今日的艺术珍宝,还是关于生命教育的题材。

我瞻礼莫高窟时就想,敦煌壁画中有大量佛经故事,如鹿王本生、舍身饲虎等,有的讲述了佛菩萨的修行,有的讲述了因果报应的规律。如果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做成动画片或图文书,既能让更多人了解敦煌文化,也能由此传达健康、正向的生命教育,是很有意义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动画片《九色鹿》曾风靡一时,且堪称经典,今天看也完全不会过时。面对祖先留下的这么多文化遗产,我们除了加以保护和研究,还应该揭示其中的精神内涵,用适合现代的传播方式呈现出来,使之发挥更大作用。

佛教不仅是信仰,也是圆满的生命觉醒的教育。佛教认为,每个众生都有觉性,都可以成为佛菩萨那样的觉者。作为佛弟子,我们要学佛所言,更要行佛所行。就像礼敬佛菩萨,并不是一味祈求加持,而是对佛菩萨的大智慧和大慈悲心生向往,通过向他们学习,最终成就佛菩萨那样的品格。

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幸福感并没有伴随物质改善而提高。相反,社会出现了道德解体、人性堕落、生态恶化等各种问题,贪嗔痴的力量日益强大。这都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心态,缺乏感受幸福的能力。有首禅诗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当我们没有烦恼的时候,在在处处都能随遇而安,都能感到幸福。反之,如果内心充满烦恼,幸福哪还有立足之地?

今天这个时代,整个社会在支持贪嗔痴。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面对各种诱惑,如果想洁身自好,保有良好心态,比任何时候更为困难。佛教认为,生命有佛性也有魔性;基督教也说,人有神性也有兽性。当我们面对内心的欲望和外在的诱惑,特别需要了解心性,提升正念,否则就没能力摆脱生命中的魔性。进一步,还是要找到自己,明心见性,乃至成佛作祖,这些都离不开心性理论。

从另一个角度说,科技越发达,世界越脆弱。因为被科技武装起来的人类,已拥有前所未有的破坏力。如果人性没有得到提升,很容易引发各种问题,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所以,生命教育对当今社会尤其重要。

基于这些现状,未来世界的发展,应该进入东方文化的时代。因为西方文化擅长对物质世界的改善,而东方文化擅长对心性的认识和提升。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法智慧,帮助自己造就健康人格,提升生命品质,对每个人都具有永久而非暂时的意义。

敦煌有丰富的文化宝藏,有敦煌学,有玄奘之路,丝绸之路。如何才能更好地挖掘这些文化?离不开对佛教文化的学习。因为佛教才是这一文化产生的真正背景,也是目前研究中较为薄弱的地方。只有立足于这个高度,才能全面传承敦煌文化,使它的意义得到最大发挥。这不仅对敦煌地区,而且对人类、对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更新于:2017-05-30 20:49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方广锠:中国书店所藏敦煌遗书序 方广锠:中国书店所藏敦煌遗书序

敦煌 西魏 第432窟中心柱东向龛 敦煌 西魏 第432窟中心柱东向龛

金易明:佛教与印度传统文化思想同异性探微 金易明:佛教与印度传统文化思想同异性探微

极灵寺 弘扬佛教文化,净化人间净土 极灵寺 弘扬佛教文化,净化人间净土

探访西藏最大佛教石窟遗址 洞窟壁画媲美敦煌 探访西藏最大佛教石窟遗址 洞窟壁画媲美敦煌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四章 中国佛教教育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四章 中国佛教教育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九章 中国佛教的思想历程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九章 中国佛教的思想历程

文化视点:北京高校兴起“素食文化” 文化视点:北京高校兴起“素食文化”

禅茶一味:茶道与禅道的文化意蕴 禅茶一味:茶道与禅道的文化意蕴

茶意人生:茶俗,历史文化的沉淀 茶意人生:茶俗,历史文化的沉淀

怡僧法师:《六祖坛经》行由品直讲4 渐修渐悟不是佛陀传承的思想宗旨 怡僧法师:《六祖坛经》行由品直讲4 渐修渐悟不是佛陀传承的思想宗旨

【文化大咖齐聚华岩畅谈九龙坡】“心中有风景·读懂九龙坡”莲心茶会昨日在华岩禅茶院 【文化大咖齐聚华岩畅谈九龙坡】“心中有风景·读懂九龙坡”莲心茶会昨日在华岩禅茶院

首届佛艺展展示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精品 首届佛艺展展示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精品

首届中国嵩山永泰素食文化节将于10月9日举办 首届中国嵩山永泰素食文化节将于10月9日举办

复旦素食文化协会五周年庆典系列活动之一:校园健康素食DIY 复旦素食文化协会五周年庆典系列活动之一:校园健康素食DIY

青原山素食文化旅游节 青原山素食文化旅游节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浓烈南美风情:墨西哥美味素食文化 浓烈南美风情:墨西哥美味素食文化

学佛知见辩证:法脉传承如驾车 学佛知见辩证:法脉传承如驾车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拈花微笑和衣钵传承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拈花微笑和衣钵传承

一经四咒简介,传承与缘起 一经四咒简介,传承与缘起

一贯道之异于中国传统文化──佛教 一贯道之异于中国传统文化──佛教

观音菩萨摩顶授记,开示法师弘扬净土 观音菩萨摩顶授记,开示法师弘扬净土

索达吉堪布:临终听到三宝的名号,可以随意往生十方世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亲自为你补传承 索达吉堪布:临终听到三宝的名号,可以随意往生十方世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亲自为你补传承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 - 禅宗宗派源流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 - 禅宗宗派源流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达摩以前中土禅学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达摩以前中土禅学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从达摩到六祖慧能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从达摩到六祖慧能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六祖慧能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六祖慧能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北宗神秀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北宗神秀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南岳怀让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南岳怀让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青原行思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青原行思法脉

晋城香积斋:传素食文化 享祥和风情 晋城香积斋:传素食文化 享祥和风情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临济宗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临济宗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黄龙派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黄龙派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杨歧派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杨歧派法脉

衣钵传承与一花五叶 衣钵传承与一花五叶

律宗在福建的弘扬——本相 律宗在福建的弘扬——本相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曹洞宗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曹洞宗法脉

中国佛教云门宗法脉传承 中国佛教云门宗法脉传承

云门宗历代传承世系详表 云门宗历代传承世系详表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云门宗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云门宗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沩仰宗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沩仰宗法脉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203)“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203)“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178)“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178)“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185)“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185)“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192)“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192)“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167)“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167)“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224」“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224」“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241」“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241」“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245」“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245」“法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