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道之异于中国传统文化──佛教

2024-01-26 摧邪显正

一贯道为近代兴起、流行于华人的一种宗教思想。其名称取自孔子的《论语?里仁》中的吾道一以贯之。一贯道认为五教──佛教、道教、儒家、基督教、回教,其本质是一样的,此五教彼此间的理论是互相贯通的,都是依于一贯道的「道」而教化人心。而这个「道」,一贯道有以下四种意涵:

一、宇宙万物生成的主宰、一切造化之本来面目:《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与上帝同在,与上帝相同。道就是生命的根源。道无所不在,是一切万有的根源,是看不见的,难以用言语文字来形容的,就是我们说的「真理」。

二、人的天理良心:良心就是人的本来面目,是上天造人时所给予的。比如,儒家称良知良能,道家称生死之门、谷神。

三、万事万物的本然之理:道在天为「天理」,在人身为「性理」,在物为「物理」,在事情上即「事理」,在家就是「伦理」。

四、「道」是人生来死去必经的正路,是灵性由理天而来的来时与回归之路(指玄关窍)。

一贯道认为「道」是「体」,「教」是「用」;而「教」的目的是「劝善」与「行善」。通过劝导大众忠君爱国,尊崇礼仪,孝养父母,尊敬师长,改恶向善等,来实践人道伦常;然而口说一套、作的又是另一套,数百年来不断地牵涉政治领域,乃至造反谋权等。一贯道认为「修道」目标即是回归宇宙与我人身心的根源──「明明上帝」,也就是所谓的「道理」,而「道」即是「理」(只是名相不同),其乃宇宙本体,也是宇宙万物创生起源;但这样的说法,事实上只是人为的想象与建立,与宇宙万有的本体不相干。一贯道又说,「求道」后,若认真「修道」、「办道」(传布一贯道信仰,简而言之即为传教)──包含追随、服膺「明明上帝」、「仙佛」、「活佛师尊」等,将来死后可以由「仙佛」与「老母娘」(明明上帝)、「活佛师尊」等救度而回归到「理天」成仙、成佛,并得到永恒的解脱与离苦得乐,从六道轮回中得到救赎;这依旧是妄想,因为一贯道中并没有能使人解脱之正理与法门,不过是剽窃四教一家之道理,想要一以贯之,却永远办不到。他们窃取了四教一家之说而自认为超越四教一家,反过来贬抑被窃盗法义的四教一家,本质是忘恩负义,行为则是一贯要窃盗别人的教义,故名一贯盗;至于被他们窃盗教义的主要对象,则是中国佛教与儒家。道亲们(一贯道互相称呼信徒为「道亲」)的心里根深柢固的认为「道」(此处指一贯道的道统与道脉心法传承)是珍贵的,而失去了「道」就无法解脱;与其说道亲害怕失去「道」,倒不如说道亲其实更害怕无法解脱──生天。

综上所述,一贯道的道亲──也就是信众,认为就是通过点传师所谓的修道就能升天,升天就是解脱六道轮回,就是究竟的解脱,因此一贯道又名天道,他们以前也常常自称天道。

那么 佛陀告诉我们的法,也就是出世间的真理,真是一贯道说的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

从佛法理论与实证的角度看,一贯道最多只是相当于佛法中关于人天善法的部分,论其死后往生理天的境界,才只是欲界天里第二天的境界罢了,都还及不上色界天与无色界。一贯道所说的解脱,也不是佛法所讲的解脱,而其所讲的道明明上帝老母娘宇宙与人我的根源,也完全不是佛法所讲的道──世界与生命的本源──真实能生万法的第八识如来藏。那么佛法又是如何告诉我们的呢?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呢?从哪里能学到真正的佛法呢?佛教正觉同修会当代真正的大师 平实导师,开演了这些无上的、真正的佛法精妙义理。

一贯道认为只要被点传师在眉心(玄关)点了以后,受持「无太佛弥勒」五字真言,手抱合同(手印),死后就可以往生老母娘的理天而获得解脱,其实只是欲界天的轮回境界。不论是出三界证解脱或成佛,都是在禅定的基础上,依智慧而得,而不是靠谁(例如老母娘、上帝)的救赎而得。佛所讲的世界的本源也不是理天、不是明明上帝老母娘,而是众生各各本来就有的如来藏妙真如心,也就是《心经》所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的第八识实相心;这个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真实存在不灭的心,祂才是出生万法的本际(请参阅 平实导师大作《真实如来藏》一窥堂奥)。

在台湾,多年来佛教正觉同修会,摄受许多有志追求真理的一贯道道亲及诸多点传师,进来正觉修学正法,他们之中有些人或者已明心、或已在正觉即将进入亲教师之行列,都能共同推广中国深妙的佛教文化。但正觉同修会是以怀柔而不排斥的心态与作为,才能摄受那么多一贯道的点传师与道亲们进入真正的佛法中实证,而不是一味排斥他们、使他们心生反感的,才能使他们愿意欢喜转入正觉学法及实证,现在都能齐心合力共同来复兴佛教文化。

一贯道是一贯窃盗别人教义的贼,还反过来贬抑被窃盗教义的四教一家,应该正名为一贯盗。但是道亲们如果想要了解、求取真正解脱,欢迎你们来到正觉同修会,通过建立佛法正确的知见来认清一贯道的真相,最终归依正信佛教,实证佛法!我们不会排斥您来实证及参与复兴佛教文化的。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通讯:港澳信众捐建“中国禅都”的“佛窝” 通讯:港澳信众捐建“中国禅都”的“佛窝”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中国史上的五位佛门皇帝 -智悲佛网 中国史上的五位佛门皇帝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唐太宗与佛教 唐太宗与佛教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浓烈南美风情:墨西哥美味素食文化 浓烈南美风情:墨西哥美味素食文化

佛法是经比赛斗法获胜后才允许传入中国的 佛法是经比赛斗法获胜后才允许传入中国的

这四种花卉在“佛教”中有很大的意义,不知道你见过其中的哪些呢 这四种花卉在“佛教”中有很大的意义,不知道你见过其中的哪些呢

什么是婚姻?家家有本难念经,佛教怎么说? 什么是婚姻?家家有本难念经,佛教怎么说?

佛教中的“忏悔”真的有用吗? 佛教中的“忏悔”真的有用吗?

放生因果:【菩提】_佛教中的菩提是什么意思_菩提代表什么意思 放生因果:【菩提】_佛教中的菩提是什么意思_菩提代表什么意思

放生因果:【六度】_什么是六度_佛教六度是什么 放生因果:【六度】_什么是六度_佛教六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