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2 汉传法师
出家人如何看待淫欲(资料图)
自明清时起,僧尼就一直是被黑的对象,被一些文人在文学作品中极度恶搞。
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网络的发达,可谓人人都是自媒体。
有些人不修口德,往往遇到媒体报道的与事实不符的新闻时,往往大逞口舌之快评点出家人如何如何,殊不知那些所谓的报道与事实根本不符。
当真相揭露的时候,那些起初在大逞口舌之快的人被打脸之后,又悄然无声,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以某某船震门为例,说得煞有其事的样子,其实就是一所谓的光头老画家在炒作自己。然后那些造谣者也没有一个道歉,这件事情就这么无声无息地过去了。
再以某寺的方丈为例,每每遇到有什么与利益相关的事情,就把他拿来黑一顿,然后又是不了了之。
其实,这些人是用世间人的眼光来看待出家人,认为出家人和他们的思维是一样一样的。
然而,真是如此的吗?出家人看待淫欲和世间人真的是一样的吗?
当然不是。
大致有以下几点不同:
一、见处不同。
对于世间人来说淫欲是值得歌颂的,甚至用爱情等等精美外壳来包装它,使它变得更有迷惑性。
而身为佛陀的弟子,出家人奉行八正道。
八正道之一的就是正见,离诸邪倒的正观,以佛之知见为知见。
佛陀在《圆觉经》中说:“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简单地讲:如果还想在世间诸苦里面打滚的话,那可以继续“享受”爱欲,但如果想要出离生死轮回的泥淖,那就必须断除淫欲,只有断除了淫欲,才能结束无始劫以来的生死轮回悲剧。
《大乘宝云经》中说:“夫淫欲者,唯是妄想、颠倒而已,于三苦中谬生乐想。是故,如来处处经中种种因缘具说淫欲多诸过失、殊可患厌,所谓淫欲如炙肉法,肉(炙+束)俱燋;如舐刀刃,贪味伪舌;如毒蛇头,具四种毒;如猪在厕,臭秽不净;如彼痴狗而啮枯骨,其口出血谓之为乐;亦如猕猴黏着(米+离)胶。”
这经中就讲淫欲的过患讲得更为彻底了。
淫欲是众生无始以来的颠倒妄想,而在种种苦受之中以苦为乐。
就如同烤串一样,被烈焰炙烤;又像在刀头舔蜜,虽然得到短暂的甜蜜,却付出断舌的惨痛代价;又像毒蛇的头一样,具足四种毒性,足以致命;又像猪在厕中一样,臭秽不堪;又如同愚痴的狗啃啮枯骨一样,就算是咬得口角出血,也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又如同猴子因为贪吃而被米胶所粘不得脱一样。
《长阿含经》中说:“若淫欲缠者,因淫欲缠故,心生忧苦,除淫欲缠已,忧苦便灭。”
这是说,如果为淫欲所缠,心中就会产生种种忧苦,终日不休。如果除去淫欲的烦恼缠缚,心中的忧苦就会消除。
正是淫欲有如此多的过患,所以出家人避之如避箭,而不是像世间人一样见之如饴。
淫欲是轮回的根本(资料图)
二、乐处不同
世间人对淫欲的看重,可谓是世间少有事情可以替代了。
而对于出家人而言,淫欲之乐实在是比不上禅定之乐。
为什么这么说呢?
《长阿含经》中说:“何谓比丘安隐快乐?于是比丘断除淫欲,去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行第一禅……是为比丘安隐快乐。”
对于出家人来说,禅悦为食才是正途。
有些居士也许会不相信禅悦的乐处,那么就引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吧。
《四分律》中说:“彼以喜乐润渍于身,遍满盈溢无不遍处,如人巧浴器盛细末药,以水渍之和合相得,其水润渍无有不润而无零落。比丘得入初禅亦复如是,喜乐遍身无有空处,此是最初现身得乐。”
这是说,得入初禅的时候,喜乐充满全身,就如同有人用浴器装满了细细的粉末,用水将粉末调和之后,水和粉末混合在一起,没有一处遗漏。得入初禅的时候,也是如此,喜乐的觉受充满全身没有一个地方空漏的。
据一位不愿意透露法名的法师陈述:得入初禅境的时候,就像明镜初磨一样,渐渐有光明从心底涌出,然后一种喜乐的感受从心底涌出充满全身,而且这种乐境可以维持好几个月,而且会影响身边的人。这种感觉一直维持到进入二禅为止。
禅定的乐,是超出这个世间可以想象的范畴之外的乐,是世间的喜乐无法媲美的。
试问,换做是你,你会为了一块石头而放弃一座金矿吗?
三、行处不同
世间人对于身口意业,多数都不以为然,肆意造业而不知。
但是对于出家人来说则是深知因果的可怖,明因识果而谨言慎行。
以弘一大师为例:
1928年左右,“弘一大师偶过上海,向坊间购请仿宋活字印经典。病其字体参差,行列不匀,因发愿特写字模一通,制成大小活字,以印佛籍。”
后来,弘一大师写了一千多字之后,这件事情还是中止了,据大师口述,原因之一是因为“去年应允此事之时,未经详细考虑,今既书写之时,乃知其中有种种之字,为出家人书写甚不合宜者,如刀部中残酷凶恶之字甚多,又女部中更不堪言,尸部中更有极秽之字,余殊不愿执笔书写,此为第二之原因(此原因甚为重要。)”
仅因要书写之字,不适合出家人书写,大师就谨慎地停笔了,可见护持心念之细致。
关于大师的这段往事,夏丏尊居士也做了如下的记载:“期月后书至刀部,忽中止。问其故,则曰:刀部之字,多有杀伤意:不忍下笔耳。其悲悯恻隐,有如此者。”
大师的慈悲也感动了他身边的好友。
如果说这一段是善护心念的话,那么虚云老和尚年轻时的经历就可谓是善护于行止了。
在《虚云和尚年谱》中记载了这么一段故事:
“光绪三年丁丑三十八岁,当予自宁波至杭途中。时际三伏,船小人多,无奈与青年妇女卧铺相连。夜深熟睡,有抚摩予体者。惊醒!见邻女卸衣相就。予不敢声,急起趺坐,持咒。女亦不敢动。斯时倘失觉照,败矣!勉诸修行人,不可不慎也!”
这一段记述更是让人感受到出家人善护念的重要性。对境验心,稍有不慎,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在此也奉劝经常亲近法师们请益的居士们:
请和法师们谨慎保持适当的距离,如果亲近法师,最好是两人以上结伴而行。一则护念法师,二则避免世人的讥嫌。
对待越是熟悉的法师,越是执礼恭敬才是正道。
经过以上见处、乐处、行处的三点不同比较,相信大家对此已经心里有数了。
愿大家都能善护念,善护口业,于佛法中得大善益。
阿弥陀佛!
嘎玛仁波切:这是佛法的因果论和宿命论最大的不同之处
问世间情为何物 教这对“狗男女”生死相许(组图)
非时、非地、非处的邪淫苦报,祸已祸家人祸子孙
沉香佛珠不同颗数代表什么
龙树菩萨对远离淫欲的一段精要开示
惟传法师:高等心灵世界众生的互动与凡夫的不同
初乳和成熟乳营养有啥不同
宗舜法师:出家人养父母吗_对待家人会因出家而大有变化吗
邪淫最损阴德,难成世间利益,恶报霉运缠身
宣化上人:在家人为什么不可批评出家人?
大安法师:作为佛弟子,该如何看待婚外情?
智海法师答:开悟的人是不是看问题很宏观、很彻底,一下就想到事情的结果,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生灭的?开悟人是
智海法师答:经常与家人说不要杀生,但是大家都很难接收,还说害虫就是要杀,怎么办才好?
黄柏霖:天良激发,自觉无颜面可立足于世间
明海法师:出家人为什么要剃头发_出家人为什么不穿正色衣
明海法师:世间人要处理好的六重关系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应以理性的心态看待当代玉器市场
古今高僧,如何了断夫妻缘。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世间名利
海云继梦:行者与凡夫的不同就在于能走出自己的天地
世尊说世间、出世间
使用沉香的人,都有哪些不同常人之处?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世间任何的东西,只是暂时借你用的
家人反对学佛该怎么办?
不同年龄女性秋季养生妙招
警惕:当今世道SQ大流行、对世间危害太大!
世间因果,有时肉眼是看不到的
邪淫共业极易感召家人得祸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宣化上人:出家人为何晚间不能吃东西
梦参长老:佛教的忍辱波罗蜜和阿Q精神有什么不同
是不是生不同的病要念不同的经?
林国良:略说众生变现器世间
燃灯佛应化世间的故事
做同样的事为何果报不同
净土法门法语:人活在这个世间到底为什么?佛教的说法最圆满
佛使比库:佛使比丘答:现在世间是否有阿罗汉?
静波法师:在世间上要完成四个缘
净土法门法语:念佛人不同的果报(非常重要)
理净法师:出家人如何看等孩子的问题?
宣化上人:世间无论是什么法,都是不常的
宽谦法师:缘起性空在生活中的点滴应用 世间行般若
净土法门法语:世间富贵人家,富贵从哪里来的?
不同的粗粮有不同的功效
成刚法师答:信佛以后吃长素,家人反对怎么办?
这是破除淫欲冲动的方便法门
世间有一种情调:茶欲语还休
阿姜查:不同根基的人学佛,会有这几种不同表现
不要评价出家人,就算是一片袈裟,鬼神看见都能得到利益!
慧广法师:如何对治淫欲?
世间因缘果报
世间无法长久的事
若何看待开光
三女诚心拜梵音各人所见皆不同
竺摩法师:世出世间孝道之比较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往生品位为何有高低不同?
这才是世间孝行和出世间孝行的差别
漳州市区一素食馆 每天为“家人”提供免费午餐
智敏上师:出家人反不如在家人吗?!
富有或贫穷,全在于你怎么看待
星云大师:佛教如何看待风水?高僧指出最好的龙穴位置
世间悲从何来
圣严法师:为何说出家人也不一定六根清净?
释迦牟尼佛是怎样看待文娱的
佛说阿罗汉也会生病但和凡人大有不同
本焕法师答:怎么看待生死?
如何让家人避开抑郁症魔爪 现代人心灵的第一杀手!
达真堪布:一位普通人讲法和一位阿罗汉讲法,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生老病死人生苦,两位长寿老人,结局却不同
放生文库:吃素与放生的不同
放生文库:在世间,所有生命都值得尊敬
劝诫家人反成仇,学佛明理得自由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阿弥陀佛摄生三愿是否是针对三种不同根机众生而发?这三愿的异同如何理解?
本教需要说清楚,它与佛教到底有没有不同?
两人都扎了青蛙,结局却不同,值得省思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胆小的出家人
学诚法师:如何辨别假僧尼?如何看待烧高香?
坐禅与静坐有何不同?
超度亡灵一定要请出家人念经吗?
别怨家人阻碍你学佛,其实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
极乐世界的菩萨,在这个世间的示现
世间之乐虚诳不实,禅定之乐永离生死
第53集 出家人为何要受供养、托钵?
为什么要恭敬尊重并不持戒的出家人
心强业重,得果报时那个势力就不同
果报的不同,源于认知的差别
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别人,你不会知道你真正在伤害谁
第024集 为什么佛法不离世间法?不离世间觉?
真假出家人
前世亲人转生鲫鱼,一跃两米求家人放生,杀之不得啊
第017集 学佛与佛学有何不同?
对世间有留恋,但也想往生,这样能往生吗
怎样才能消除家人对佛教的误解
出家人转世后能否记得前世的事情
迷悟的不同为何就会创造十法界呢
吃出健康:不同的蔬菜营养会随季节变化
在世间上要做到这四个缘
如何感化家人一起学佛?
在世间上要完成四个缘
角度不一样,看问题也不同
心经
金刚经
大悲咒
楞严经
法华经
药师经
华严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长阿含经
地藏经
普门品
净界法师
其他文章
佛教故事:做人的佛法
佛教故事:佛陀教你不生气
慧律法师
新闻资讯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